农村金融监管现状范文

2023-09-23

农村金融监管现状范文第1篇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经济新常态是适应新时代而提出的一种新兴经济发展状态, 是指通过结构对称状态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状态, 进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与传统的对于经济指标的衡量不同, 经济新常态下摒弃了对于传统的经济总量的过分看重和依赖, 而是更为注重于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强调通过调结构促进稳增长, 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用增长促发展, 以发展促增长, 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常态的稳定性。换句话说, 经济新常态更注重于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调整, 是我国经济发展到达了一个新时期必须要进行的关键环节, 只有调整好自身的经济结构才能够以更稳健的方式进行高速发展, 进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现状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农村的全方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 但由于缺少对于金融服务活动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对于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阻碍。而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背景,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面临着调整的重要时期, 而革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国农村金融行业需要临危受命, 以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 因此农村金融服务业必须得到快速发展, 而在这一环节中, 必须加强对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监管, 避免一系列金融监管问题的产生。而目前来讲,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还并不完善, 在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必须要与经济新常态相结合, 通过对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调整, 完善对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管和促进发展。

三、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想要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的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使得国家发展的福利惠及到乡镇, 就必须对农村金融服务行业进行合理的监管和管控, 但目前来讲, 我国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依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想要促进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就必须了解和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 农村金融监管法治不健全

农村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监管法治的不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农村法治问题一直得不到一个较好的办法解决, 导致农村金融监管法治不健全的问题日趋显著, 而这种监管法治的不健全正是导致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问题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而言, 法制建设需要能够走在它的前面, 但目前的情况是, 我国法制建设正处在逐渐完善的不成熟阶段, 因而我国的法制建设很难为农村金融监管法治提供较为有利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进而导致农村金融监管法治的不健全和失误。

(二) 农村金融监管方式滞后

随着经济新常态概念的提出, 我国农村的金融监管方式便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监管需求。对于传统的监管方式而言, 面对新常态下的调整和发展需要, 它很难起到更为有效的监管作用, 同时也不再能够满足经济调整后的发展需要。这种传统的单一的监管方式, 不仅忽视了对于农村金融服务行业监管的需求, 还忽视了农村金融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现状严重的阻碍了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又对于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需求造成了阻碍。

四、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策略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也逐渐开始走向成熟和普及, 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成了需要农村金融服务工作者着重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一) 加强对于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制建设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 我国法制建设目前正处在逐渐完善的不成熟阶段, 对于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法治建设具体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想要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尽可能地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制建设, 让监管体系的法制建设与我国法治建设的并驾齐驱, 让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在法制建设并不齐全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加强对于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制建设, 保证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

(二) 新常态下重塑金融监管的主体

想要在新常态下加强对于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就必须尽可能地明确金融监管的主体地位, 因此必须重塑金融监管的主体, 以便更好地明确主体监督者。这需要建立一套相关的监督主体准入标准和制度, 确保能够对进入市场的监督主体资质进行深化的考核和检查, 以避免由于资质审查不清所导致的市场乱象。此外, 重塑金融监管的主体, 还需要对金融监管的职责进行细化分工, 避免由于职责不清所导致的一系列失误和农村金融监管不利等事件。

(三) 加强对于金融监管人才的培养

想要加强对于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力度, 就需要尽可能地培养足够的金融监管人才, 为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通过培养人才、引导人才、利用人才的方式促进人才流入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中, 帮助农村金融监管体系更好地达到监管的目的。加强对于金融监管人才的培养, 不仅有利于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战略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能够反作用与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进而推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深化发展,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四)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内控

正所谓“日防夜防, 家贼难防”,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内控是保证监管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是促使金融监管体系内部优化和纯洁化的重要环节, 只有加强自身的内控才能够更好地避免监管体系内部的腐败和错误, 同时对于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制度和标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内部控制能够通过交互监察、相互督促等形式, 最终达到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目的。

五、结语

由于缺少对于金融服务活动的监管体系建设, 以及农村法治的缺失,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监管问题, 对于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和干扰作用。为此在进行农村金融监管时需要加强对于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制建设, 重塑监管主体的地位, 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 以达到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转型完善的目的。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顺利开展,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也逐渐开始走向成熟和普及。但在这过程中, 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依旧存在着显著的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问题。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农村的全方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 但由于缺少对于金融服务活动的监管体系建设, 以及农村法治的缺失,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监管问题, 对于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和干扰作用。本文正是就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农村金融服务,监管体系建设,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华.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研究[J].河北金融, 2016 (5) .

[2] 任碧云, 刘进军.基于经济新常态视角下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 2015 (5) .

农村金融监管现状范文第2篇

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组织结构要素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即监管机构的性质、规模、级别、职能职责等,合理的组织机构能够保证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高效运行;二是财力资金,为监管工作提供必要的执法设备、办公设施、技术装备等;三是人力资源,主要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规模、人员素质能力;四是技术装备,主要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执行,比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及实验设备,以及执法中的取证装备等;五是信息要素,包括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体系,用于公示信息、记录“黑名单”等;六是制度机制,用以确保执法的权威性、合法性、高效性,避免职权不明、职责不清等。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要素

结合工作实践,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过程”要素可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日常监督检查,包括全面系统检查与专项检查,明确频次和范围,此外也可分为主动检查与被动检查;二是食品检验检测,用以明确食品安全性的手段,包括计划抽查与问题检验;三是案件查办,包括立案、调查、处罚、移交等几个环节;四是投诉举报处理,投诉举报处理水平关系到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化参与的程度和质量,也是检验食品安全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五是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处置水平是衡量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六是信息管理,包括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种数据、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与发布;七是宣传教育,即针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

(三)食品安全监管的结果要素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能力的“结果”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部考核,即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内部考核,用以对行使职权情况、依法履职情况的自我监督和评价,目的在于推进科学监督、依法执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质量;二是外部评价,即社会公众对具体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以及群众满意度调查、社会公示等工作;三是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将结果转化为成果,将工作优点进一步发扬,将缺点改进,运用考核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以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一是多数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不强,超过半数群众不放心身边的食品,但又不清楚不放心的内容,而且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渠道,超过90%的群众选择看电视或上网。仅有少数群众表示“见过当地食药监部门的监管执法”,而且大多数人对食药监部门的食品安全检查工作效果不了解。多数群众对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的渠道不了解,也不清楚投诉举报的方式。二是农村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机构改革后,存在明显的空编问题,一线执法队伍无法完全满足执法工作的需要,而协管员又由于多原因影响其协管作用的有效发挥。在经费和技术设备方面,经费并不充足,技术设备也较少,主要依靠执法人员现场检测的方法,缺乏设备的标准化检测。此外,对投诉举报的处理也不够及时,影响了群众的满意度。三是农村经营食品的单位或个人对食品安全检查的频次印象不深刻,有的表示不记得监管人员检查过,有的表示一年一次或多次的频率。监管相对人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程序的评价,与执法部门的自评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群众表示“处罚过重”,也有群众对“许可证审批收手续”提出意见,表示办理并不方便。

三、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监管“结构”要素

首先,应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乡镇层级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并依托村委会、村卫生所,建立全覆盖的村镇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结合每个乡镇、村庄的实际情况,充实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执法队伍,明确乡镇层级工作人员的编制数量标准,以及村庄层级食品安全协管员的数量标准,建立一支专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升待遇,明确奖惩措施,尽量保持执法队伍的稳定性。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当下移工作重心,明确各级领导负责制,做好农村金层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督工作。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经费投入,并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乡镇层级的食品安全监督结构的技术装备,并对工作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执法水平。要加大专项投入,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并明确技术监管实施细则。最后,要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质量和传递效率。一方面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监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监管信息的统一管理与共享;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对监管执法的结果及时对外公布。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明确监督标准与细则,实现严格执法、科学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二)完善监管“过程”要素

一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有效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要是工作具有针对性,要突出检查中的问题,加强监管技能培训,提高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的效率。在食品抽检工作开展前,要进行专项培训,结合工作人员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学习,并保证检验设备和耗材的配备。二是在案件查办中,要选择典型食品安全案件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规范农村社会守法经营意识,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威慑力。三是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处理机制,不断推进食品安全维权网络建设,面向农村实现全覆盖,并进一步在社会宣传投诉举报平台及方式,并做好投诉回应和处理。四是建立农村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完善信息化建设,做到信息共享和及时响应。

(三)完善监管“结果”要素

要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完善对乡镇监督人员、协管员的考核制度体系,做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全程动态考核,避免年底突击考核,并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覆盖面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要建立有效的群众参与监管机制,调动社会积极性,发动群众打击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政府相关部门要关注农村食品安全需求和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此外,还应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评价,在工作导向下强化一线工作者的监管能力,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将结果转化为成果。

摘要:农村食品安全本就是监管相对薄弱地区,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 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现状成为政府相关部门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探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本文通过实践调查的方法, 对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进行分析, 并以“结构-过程-结果”的框架, 从“系统论”的视角, 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 曾娜.论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食品工业科技, 2014, (06) .

[2] 魏海丽.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 2016, (09) .

[3] 李灿.加强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36) .

农村金融监管现状范文第3篇

对此, 我们提出针对农村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

加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农业作为一项原始产业, 具有受自然因素影响剧烈、投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 因此以营利性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金融组织大多不会选择农业领域作为投资的主要对象, 但在我国, 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性使得我们不能任凭市场决定农业的发展, 这显然是不利于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激发农业发展活力的。因此政府应发挥财政的作用, 自上而下的采用多种方式为农业注入资金, 支持农业发展。可采取建立中央统筹, 地方配合的两级信用体系, 建立诸如土地银行系统、信用银行系统和合作社信用系统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来源系统保证资金从上到下顺利流通以支持农业农村经济。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建立由商业、政策和合作金融多个组分互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在利用商业银行及私人信贷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时, 应采取政策弥补其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额外风险, 例如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免税。建立一些专门性的信贷机构, 分门别类地解决诸如贫困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难等难题。此外,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机构, 它提供的合作金融服务让农村创造的财富为农民自己所使用, 有效避免了由于资金趋利性造成的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起到财务积累的作用, 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与此对应, 建立合理规范的商业金融机构、合作农村金融机构和政策导向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也至关重要。

建立智能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伴随近两年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火热发展, 国内出现利用互联网络构筑农村信用体系的试点地区, 这种创新的出现使得对借款者的评估成为可能, 充分挖掘出借款者信誉的价值, 同时也减少了信贷风险, 减少了与信贷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双方困扰。

创新贷款担保模式:相较城市信贷抵押物价值高、不动产占比高且价值易于评估的特点, 农村信贷的抵押物多以厂房、大型农具、圈舍和活体畜禽为主, 且农村的市场机制和产权交易体系不够健全, 这极大阻碍了农村抵押信贷的发展, 为资金的流入增添了新的障碍。一方面, 应积极开发以工业用具或机器设备等农村动产为质押物的贷款产品, 另一方面,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积极开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产权、林业权、荷塘水面承包权等为质押物的贷款产品;其次, 智能化的信贷管理机制, 即通过互联网建立农村大数据信用体系, 用信誉去代替实物抵押也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条件。

健全农村保险制度:通过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将自然灾害作为标的物进行投保, 加大对农村可能风险的保障力度, 从而减少农村风险、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投资资金的流入。

发挥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优势: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金融产品, 比如有钱花、人人贷、360借条等, 这些新兴网贷形式不仅降低了农民网贷门槛, 而且成为政府管控的有力工具, 政府可利用这些新兴的网贷平台贯彻推行自己的惠农政策, 使农村借贷门槛降低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振兴, 这也正是互联网与传统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 (互联网+) , 最近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也明确讨论了该问题, 认为未来的互联网红利在乡村, 通过智能手机、4G网络在农民的普及度越来越高, 互联网金融一定能给农村地区的资金供求双方带来极大的福利。

创新各品种信贷产品:为满足不同需求者不同种类的资金需求,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在基础金融产品上根据需求增加创造新型衍生金融产品。例如近几年某些地区推出的“安居贷”“致富贷”等。外国的小组贷等创新形式也对我国有重要借鉴作用, 即通过若干借款人自愿绑定在一起, 互相监督, 分险共担, 一旦其一发生毁约事故, 同组借款人的借款也将受到影响, 极大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创设简易便民服务产品并加强农民使用指导, 对于已经实现基本金融机构网点和服务覆盖的乡镇, 继续在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下功夫, 农村金融不应只是局限于信用合作社等银行类传统金融机构, 也应广泛引入诸如保险、咨询、期货等创新业务。

加强金融监管: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广, 影响深远。乡村振兴业务的发展也要额外注重遵循市场规律, 即使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各市场主体也要识别借款人信用条件以及业务发展前景, 不能为了放贷而放贷, 否则一方面造成资金的浪费, 使得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另一方面也可能触发一定的金融风险。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体量大,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 从事农业的人口基数多, 尤其是近几年来, 伴随中国经济总体的快速发展, 农业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动态, 展现出崭新的增长特点, 党的十九大也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这一战略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农村金融作为重要资金的来源应引起我们的日益重视, 这会对金融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立足中国农村现有金融创新形式并从多方提出对未来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 曹明贵, 李玲.国内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经验对河南省的启示[A].现代农业科技, 2018

农村金融监管现状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在概要介绍金融生态由来、争议及界定农村金融生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根源:体制性路径依赖是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瓶颈,农业产业与农村金融参与主体的弱质性是根本制约,而农村金融环境欠佳成为机制运行的障碍。进而提出了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路径选择:构建基于完整产权的、需求导向的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与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农村金融的客户与产业基础;营造良好环境为农村金融生态机制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制约因素;优化路径;农村金融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金融生态的由来、争议及农村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

2004年12月,周小川在“经济学50人论坛”的报告中率先将生态概念引入金融领域,由此引起诸多学者共鸣。但大多谈及城市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恶劣得多的农村金融生态却鲜有人关注,本文尝试对此作一探讨。

关于对金融生态的认识,在周小川界定的基础上,易宪容将金融生态扩展为整个金融市场赖以生存的环境,把金融生态系统与金融生态环境等同起来。徐诺金、李扬、谢太峰等人都认为金融生态是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王松奇等人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与周小川运用该概念的本义吻合。由此可知,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组织内部相互之间,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包括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运行等主要方面。金融生态具有关联依存性、制度适应性、自为演进性、自发竞争性等特征。

而农村金融生态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彼此依存、交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系统。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主要包括: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所有涉农金融机构,目前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试点的各类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消费者,主要是指农村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包括农户、农村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县乡基层政府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农村金融主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信用、市场、制度、政策等诸要素综合构成的基础条件。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有利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求平衡,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探源

(一)体制性路径依赖: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瓶颈

其一,二元金融政策的延续束缚了金融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金融抑制政策和工业、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国家控制金融体系,以农村剩余支持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由此形成城乡二元金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路径依赖的惯性依然导致这一结构的延续,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信贷市场70%以上的信贷资源,而对农村经济贷款连年下降、金融资源大幅度向城市及大企业集中的局面,从而形成贫富、城乡的双重二元金融格局。

其二,政府主导、强制变迁的农村金融体制脱离农村经济的实际需求。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始终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主线,且以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我完善为目标。其中农业银行四起三落之后弃农商业化,农村信用社在合作的旗帜下转轨规模化与商业化,农业发展银行在政策性功能受限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改革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处于从事批发与农村小额零售业务的十字路口。真正支撑农村借贷需求,尤其是满足生活需求的民间金融长期得不到市场准入,处于灰色状态,加剧了资金市场的短缺状态。因而,政府主导、强制性的农村金融体制变迁的实际绩效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其三,金融产权缺位导致所有者监督缺失。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的前提。完整产权必然是权利与责任对等,收益与成本相符,实质是以产权主体——股东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形成对经营者的制衡。但当前农村金融部分产权是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制度安排,实质是产权虚置;部分金融机构虽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但实际是模糊产权,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导致产权难以清晰分割。如农村信用社,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合作化的产物,具备集体产权性质,虽然几经股权调整,目前仍呈现“官营企业”特色。因而虽名为股份制,实则内部人控制而又不承担责任,股东作用弱化。产权不完整导致重权轻责,并由国家作为最后担保人,承担无限风险和损失成本。

其四,农村金融领域的管制措施致使金融生态机制运行紊乱。一是利率管制,农村资金价格不能反映供求以及风险溢价水平,导致市场配置低效,加剧农村资金供给紧张局面。二是信贷配给,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农村资金分配,导致权力寻租和利于农村强势群体的资金分配,弱势群体的信贷权力得不到维护,大量资金无效配置。三是准入限制,人为抬高民间资金的进入门槛,既加剧了金融供给不足,又导致非正规金融的地下运行,增加监管成本,必然的结果是竞争不足和社会效用损失,削弱了竞争机制对金融机构功能的强化和创新推动作用,也弱化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与经营效益等核心竞争力。四是退出机制的缺失与政府救助措施变相激励了金融机构投资风险;而金融政策与金融实践脱节进一步造成金融政策传导的失灵和金融运营失效。

(二)农业产业与农村金融参与主体弱质:农村金融生态改善的根本制约

其一,农业的弱质性成为制约农村金融运行的产业障碍。农业是强位弱势产业,所谓强位,是指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切非生产部门独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弱势是指由农业特殊规律决定的弱质行业特征,受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约束,收入不稳定。农民的组织化可有效增强市场经济地位和谈判力,降低市场风险,然而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1990年以来的“公司+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一定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但受制于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机制,其带动能力有限。从现实看,农户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缺乏竞争力。另外,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保险缺失,自然风险呈增大趋势。这都形成金融机构运行的产业障碍。

其二,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质性导致需求的有效性不足。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质性。农民长期小规模分散经营,社会保障少而负担重,缺乏向非农领域转移的相关技能,收入低而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农产品市场交易成本高和交易风险大。因此,农民信贷需求具有额度小而分散、时效性强、有效抵押物不足、借贷资金的生产性与生活性用途不分、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又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益性等特点,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资金的使用成本等都相对较高。部分农村企业信用缺失,容易造成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缺乏风险分担机制的条件下,农村金融生态呈现运行高成本和高风险双重属性,所有这一切制约着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抑制了金融供给者的放款意愿,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惜贷。

其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弱质性致使有效供给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装备差且人员素质低,信贷资产质量差,客户多且散,运营成本高而收益低等。这诸多特征必然导致:一方面,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尤其在国有商业银行退出、民间资本准入限制、农村信用社准垄断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另据对广东乳源县的调研,只有农行和建行在县城保留营业网点,但基本不涉足农业贷款;而农信社也只在7个镇设立网点,另有2个镇无任何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未能根据农村经济需求开发金融产品,将城市金融模式向农村地区的简单移植,坐等顾客式的传统存贷业务,必然难以与需求对接;缺少符合农村基本需要的“小法人”,国有商行因无法破解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高风险和高成本,难以适应小农经济。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也挤压了有效需求,从而形成不良循环。

(三) 农村金融环境欠佳:农村金融生态机制运行的障碍因素

第一,社会信用缺失增高了农村金融交易成本。信用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经营的成本收益比,从而左右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但信用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信用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企业、个人的信用意识和观念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农村企业利用不实会计与资产信息骗贷,悬空金融债权,转移金融资产等行为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而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三角债务和为避免信用风险而进行的现金交易而增加交易成本约2000亿元。农村信贷额度小、笔数多且分散,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而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与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信用风险防范与承担机制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增加了农村金融交易费用和制度实施成本。当成本过高或超过收益时,交易将无法进行。

第二,法治环境不完善扭曲了经济行为预期。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会稳定微观经济主体的收益预期,为信贷资产提供保障。我国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刚刚起步,很多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法律对债务人的约束效力不足以有效保护债权人。一是除我国金融法规欠缺的通病外,专门金融法规缺失,维护农村金融债权和信用秩序的法律条文亦有待完善;二是司法环境欠佳,农村金融案件执行期长、费用高、抵押担保物品处置难,增加了债权人的维护产权成本。而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维权意识低,也助长了人情大于法、行政干预等现象。

第三,不利于农村的政策环境限制了农村金融创新。一是长期以来的二元金融政策的延续扭曲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导致信贷资金的低效与无效配置。二是我国对现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保护与相应措施弱化了市场竞争机制,造成农村金融资源的政策性效率损失。国家信用支撑的农村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缺失,以及农村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遏制了基于利益诉求的投资与诱致性制度创新动力,减少了农村金融市场交易量,使得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也由此产生内部人控制、寻租行为,增加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三是利率管制扩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益外部性,价格难以反映经营成本和风险溢价,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四是行政干预干扰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导致不良资产积聚。

三、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路径选择

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包括金融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制度法律等诸多因素,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其建设需要从体制机制、管理与运营、法制环境、信用文化等方面切入,更需要包括立法机构、地方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多方参与。

(一)基于完整产权的多元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根本

构建需求导向的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是破解当前农村金融困局的关键。首先,深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提高其服务农村的深度和广度。无论对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还是各商业银行,既尊重其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又应明确其服务农村的责任和义务,可要求其按农村存储量的一定比例投资农村。但只有多元化主体的金融参与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内生农村金融组织的参与是关键,在农村民间资金准入和利率市场化前提下,实现农村民间资金资本化基础上的多模式组合。尤其要适应农村经济需求小型化特点以及农村组织化与合作化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民有微小型合作金融组织与商业金融组织,开启大型金融机构对农信贷的微型窗口等。特别强调,这一体系必须是完整产权市场主体的独立参与,也惟有如此,才能实现权能和责任的对等,金融机构运营成本也才真正内部化,实现预算硬约束,使政府从最后担保人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基于此构建内控制度,形成决策、监督和经营间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并通过差异化的外部监管,防止欺诈和不正当交易,规范和矫正金融机构行为,以维护金融交易规则的公平和农村信贷秩序,保护公众利益。其次,基于农村多样化需求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根据需要启动并适度创新保险、信托、租赁、外汇、信用担保、资本运营、有价证券发行与代理买卖等服务,也要大力培育农村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农业发展资金。

(二)农村投资利润率的提高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基础

其一,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农村金融生态的客户基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通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增加非农收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进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机会的能力;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逐步改革下,通过有限资产的资本化,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和资源获取能力。通过组织化、农业产业化等克服农民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市场交易劣势,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二,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农村金融生态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要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工业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农村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实施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化战略,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业由资源依附型转向智能依附型的高附加值、高效益现代产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提供平台,实现对接,从而达到二者共存共荣的双赢目标。

(三) 良好农村金融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

1.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环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核心是债权得到有效保护,这就需要良好法律环境。一是完善市场准入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债权人的权利(如破产起诉权、信贷抵押品的优先受偿权等)。当务之急是修订现行相关法律的不合时宜条款,尽快出台《投资者利益保护法》、《金融机构破产法》等,并配套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农村金融的良性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尤其要通过《金融机构破产法》的实施,改变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预期,同时使贷款人能够运用破产起诉的法律手段制约借款人以保护债权。二是司法规范,消除行政干预,改变“权大于法”的现象,以司法公正切实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2.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针对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低与信用环境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诚信工程建设。一是将对农民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与建立激励相容的信用奖惩制度相结合,增强小农社区诚实守信意识,激励诚实守信者,加大违约失信者的违约成本,造就诚信的农民、守信的农村企业、理性的农村经济组织、规范行政的地方政府、良好的农村法制和诚信文化环境。二是加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信息采集、沟通协调和查询制度,健全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加快整合信用资源,避免信息分割下的重复建设。通过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强化会计准则管理,严格信息披露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信息发现功能与自发信用增强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完善农业保险和农村担保制度,推动以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加强信用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农村社会资本资源甄别功能,推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构建农村金融的信用资源库,并通过信用证的发放,有效降低信贷交易成本。

3. 创建宽严相济的政策环境。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公共品倾斜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优化农村投融资环境;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和发展机会;通过税收优惠、利差补贴、低息无息贷款等建立对“三农”贷款的财政补偿机制;以信用担保机制解决“三农”信贷中的抵押担保不足,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政策性的农业保险与金融支农风险基金相结合,建立抵御农业风险的屏障,提高农村区域的投资收益率。另一方面,创造有利于新型金融脱颖而出的宽松竞争政策环境,激励民有小型金融组织参与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可在农村区域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通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使其成本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和风险程度,刺激农村金融机构在自身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服务供给。再者,配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相应的债权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包括存款人、银行、投资者等债权人利益,尤其是保护农民、农村企业等弱小主体权益。

四、结论

从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角度深入分析和透视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可以发现诸多制约根源:其一,体制性路径依赖是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瓶颈。二元金融政策的惯性延续束缚了金融变革,政府主导、强制变迁的农村金融体制脱离农村实际需求,金融产权缺失导致利益维护的根本性屏障丧失,农村金融管制影响金融生态的机制运行。其二,农业产业与农村金融参与主体的弱质是基础性制约。正是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弱质性,进而导致了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不足。其三,农村金融环境欠佳成为机制运行的障碍。社会信用缺失提高了农村金融交易成本,法治环境缺陷扭曲了经济行为预期,而政策环境导向不明确限制了农村金融创新。据此,提出了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路径选择:首先,构建基于完整产权的、需求导向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关键是内生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实现农村民间资金资本化基础上的多模式组合。当然需要指出,农村金融的竞争应是适度的。其次,通过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与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农村金融生态的客户与产业基础,进而提高农村投资利润率。再次,营造良好农村金融法律、信用、政策环境,为农村金融生态机制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环境,打造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7.

[2]杨子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济南金融,2005,(5).

[3]易宪容.利率市场下的金融生态[N].互连网周刊,2004-12-13.

[4]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若干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5]李杨.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研究—初步分析[J].福建金融,2005(7).

[6]谢太峰.关于金融生态内涵与评价标准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

[7]邹平座.保护金融生态,维护金融稳定[J].(http://column.bokee.com/93072.html.

[8]王松奇.充分认识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J].http://202.198.141.122/news/localview.asp.

[9]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10]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http://www.sina.com.

(责任编辑 代金奎)

农村金融监管现状范文第5篇

1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扶贫的进展与现状

在国家和政府领导的支持下, 我国贫困人数正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所谓的农村即溶扶贫机构, 实质上就是由国家财政作为基础, 从而推动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实施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为此,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工作的现状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不断增强

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要想实现脱贫状况, 最根本的措施离不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扶持。为此,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 在2014年正式颁布了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 其主要内容主要是, 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 小额贷款可以不用担保或抵押。这一政策的提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据可靠数据现实, 目前我国已经像农村贫困人口发放了1 200亿元之多的贷款数。而且通过调查, 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对信贷有着急切的需求。

1.2 各央行货币政策的支持

我国政府及各级央行充分利用货币政策, 不断吸引了各大金融机构像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地区, 对贷款的需求就越大, 为此, 金融机构不断的资金投入, 也更好的推动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1.3 政府财政的大力投入

根据中央领导人的报告中显示, 我国政府每年用于扶贫项目的资金正在逐年增加。同时, 各地区的政府财政投入也不断的加大力度, 相比较去年, 金额增加了一半还多。“十三五”期间, 我国政府共像扶贫地区投资金额约达到2 500亿元之多。同时在追求金额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我国政府部门还通过建立档案的方法, 真正做到对贫困人口的保护, 避免其他人口的冒入, 真正使贫困人口达到有效的帮助。

1.4 各部门间的工作缺乏协调性

首先, 各地区政府部门人员对扶贫工作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因此在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地区政府都有着不同的手段, 甚至有一些地区, 政府实施扶贫计划并没有与该地区的金融机构达成很好的共识, 以至于金融机构未能制定确切可行的方案加以实施, 最终导致扶贫工作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其次, 要想做好各地区的扶贫工作, 需要各个部门、政府的大力支持, 有效协调, 但是在扶贫调拨资金的工作中, 流程化的工作太多, 使得扶贫资金得到正式发放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并且加上有效的扶贫金额, 最终使得扶贫工作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2 阻碍农村金融机构精准扶贫进程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2.1 农村金融机构扶贫形式单一

其中对于农村扶贫金融机构来说, 其主要单位包括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银行, 其主要扶贫方式就是提供小额的贷款项目。而对于目前我国银行制度条例来看, 其中贷款项目要通过各级部门逐级向上级领导请示, 过程中需要的时间不仅长, 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 申请贷款项目大都是一些企业, 因此贫困人口真正的实现脱贫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 对于农村扶贫机构来说, 就是主要的信用社、银行部门, 并么有其他财政部门的参与。另外, 再加上一些偏远地区扶贫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甚至更是得不到当地政府的保护, 使得扶贫政策中贫困人口小额贷款制度并没有落实到实处。这以上种种的现象, 最终都将导致我国贫困地区真正受到政府保护的人数并不多。

2.2 扶贫成本过高

由于我国一些偏远地区长期缺乏资金的扶持, 导致该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等都不完善, 长此以往, 群众的生活就受到了很多的困扰。比如, 一些偏远农村, 白天供电还能正常, 但是到晚上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在这些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变的农村地区, 往往只有简单的设立几个信用社、储蓄银行网点。另外, 再加上山区居民散居的特点, 该地区的各个金融机构很难形成连接。而面对这样的农村山区环境, 金融机构追求利益的本意在这里无法实现, 作为利益至上的金融机构, 也就不愿意在这些地区设立办事处。而农村山区的知识水平本来就有限, 再加上交通的不便, 导致农村群众也不愿意去地方申请金融机构的帮助。

2.3 有效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低

尤其对于偏远地区来说, 经济水平总体比较低, 领导团队也没有高的知识水平, 导致当地的发展过于保守、落后。比如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 群众的耕种方式还是以手工为主, 对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没有加以利用, 其中, 一方面因为缺少金融机构的扶持, 并不是每户群众都有足够的资金进实施机械化种植。另一方面, 农村群众知识水平有限, 传统的耕种方式早已深入民心, 加上缺乏专业指导, 机械化耕种方式并未很好的展开。由于以上种种的原因, 农村群众的生产方式很难像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 基于目前农村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 而金融机构投入的资金只可以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 最终导致有效金融资源使用率过于低下。

2.4 脱贫与返贫现象同时存在

目前农村地区贫困的人数仍不在少数, 对于一些得到政府帮助的贫困农户来说, 显然贫困程度有所缓和。但是,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 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传统的种植业。而种植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天气的影响, 在这些靠天吃饭的地区,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农户没有及时的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处理, 那么后期用于种植业投资的资金将不断增多, 或者缺少资金的支持, 那么这些本脱离贫困的农户, 又将回到了贫困的生活中。这也就是返贫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说到底, 农村金融机构的能力毕竟有限, 农户一旦出现经济问题就像机构申请资金支持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因此, 除了借助当地金融机构的力量之外, 寻求外来的资金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3 提高金融机构扶贫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3.1 当地农村即溶机构积极寻求点上帮助

第一, 借助电商平台的传播力量, 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更好的销售至各地, 彻底摆脱农村地区单纯依靠采购商的方式, 另外还能帮农户更好的节约运输成本等。利用电商平台, 农户只需要上传自己的产品, 只要购买者觉得满意, 直接可以下单, 农户只管打包发走即可。第二,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 由于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 直接打击了农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 如果可以通过电商平台, 实施用户贷款评价制度, 这样农户有了参照, 对于信贷也就不再反感。另外, 我们都知道, 从网上下单购买商品, 都有完整的评价制度, 因此利用这种制度的优势, 作为金融机构来说, 如果农户的产品获得的好评多, 那么就可以优先考虑贷款资格;而对于那些差评的农户来说, 农户申请贷款时就要慎重考虑。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实施, 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金融机构的贷款奉献, 而且扩大农户的经济收益。

3.2 完善贫困风险补偿机制

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来说, 金融机构实施扶贫贷款的有着过高的风险, 因此直接导致了机构不情愿发放贷款的现象。另外再加上贷款经理办理扶贫贷款产生的收益显然比普通贷款所产生的收益少, 这就又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高了难度。基于以上种种现象, 完善农村贫困奉献补偿制度刻不容缓。一方面,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可以设立扶贫投资基金, 在扶贫项目中, 利用这笔基金为达到条件申请贷款的项目进行补偿。另一方面, 还可以积极的邀请保险公司的加入,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的优惠政策将保险公司吸引到扶贫的队伍当中, 让农户能够更好的接触到各类金融产品。另外, 只要购买保险的农户, 如果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从中可以获得补偿金, 这也是为了避免返贫现象再次出现的方法。

3.3 避免返贫与脱贫现象同时发生

由于农村地区知识水平有限, 受教育程度不高, 直接导致了农户寻求金融机构的帮助, 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 也就不能利用金融机构来更好的实现脱贫。因此,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当地政府就要积极的引入金融类产品, 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金融产品知识的普及, 提高农户对于金融产品的认识, 杜绝脱贫与返贫现象同时发生。

结束语

简单来说, 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 贫困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 为了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必须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 利用好农村金融机构的扶贫力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政府的帮助,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活得到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扶持。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 在农村金融机构扶贫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投入成本过高、扶贫形式单一等问题。那么, 为了使我国农村机构更好的进行扶贫工作,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 将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的现状以及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重点研究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的工作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风险补偿,农村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 盖康, 何文媛.关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思考——对庆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J].金融科技时代, 2016 (2) :74-76.

农村金融监管现状范文第6篇

1.1 从收支情况看存在借贷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中央政府政策对“三农”的支持, 近年来农村地区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支出水平也在逐渐增加, 收入与支出发生变化, 必然引起借贷需求的变化。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在2013-2015年的人均收支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支出近年来一直差距较小, 如果出现紧急事件需要资金, 便产生借贷需求。农村的借贷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小额贷款的需求方面。例如, 兰庆高等多位学者对山东地区农村进行连续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山东农村地区农户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在2015年为42.8%, 比2012年的15.66%增长了27.12%。农村地区表现出来对小额贷款强烈的需求。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

1.2 从收入情况看存在金融服务需求

由图1可以看出, 近些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而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户对资金的用途也会发生改变。凯恩斯提出, 人们持有资金有三种动机, 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若手中持有资金超出这三种动机的部分必然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运用。因此, 随着农户收入的不断增加及金融知识的普及, 人们不再局限于把资金存入银行, 更不局限于只是通过银行存取款和汇款, 而是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 如理财产品、教育基金、人身保险、养老保险等。

1.3 农民存在融资需求

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是农民越来越远离土地, 国家劳动保障部课题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 预计2030年, 我国将会有1亿人的土地由于城镇化发展而被征收。另外, 农民外出务工拥有了一定的资金, 同时农民在务工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技术并拥有了对市场的洞察力。当这些农民回到家乡, 由于其土地被征收, 本来就有创业想法的他们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创业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创业过程和中必然需要资金作为支持, 会产生融资需求。

2 农村普惠金融供给分析

2.1 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增多

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已从过去的农村信用社这个唯一的金融机构发展为现在的多个金融机构, 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及其从业人数在逐年增加。主要的农村小微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服务报告2014》。

我国政府为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缺乏问题, 2009年初, 政府以微支付类为主导, 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缺乏地区进行金融机构建设, 当时我国农村地区缺乏1249个金融机构, 缺乏金融服务708个。随着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截止到2014年年底, 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达到8791家, 比2013年增加12.14%, 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数比2013年增加56.3%。截至2014年底, 金融机构网点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

2.2 农户贷款覆盖面逐渐扩大

近年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出现可观的持续增长现象, 到2015年12月31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1.61万亿元, 比2014年增加2.23万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20%。同时, 与2014年的增长速度相比低了1.2%, 且少增加2251亿元。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中有6.15万亿元的农户贷款余额和3.51万亿元的农业贷款余额, 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7823亿元, 增速为14.8%, 比2010年相比增长了36%;农户贷款余额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1897亿元, 增速为5.2%, 比2010年的2.3亿万元增加了52.61%, 年均增长率为10.52%。各项存贷款数据见表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

3 农村普惠金融需求与供给矛盾分析

3.1 农村居民的贷款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图2结合表2数据, 可知我国农村贷款余额非常低, 农户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在2010年为5.4%, 2015年为6.5%;农业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在2010年为4.8%, 2015年为3.7%。图2显示,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农户贷款余额及农业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都低与全国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 并且与全国贷款余额的差距越来越大。

3.2 农村地区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的匮乏, 这些地区的金融机构缺少必要的金融人才来创新适合农村地区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外, 县域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分行由于其自主权受限, 只能根据总行的统一规定对农村地区给予金融产品服务, 不能因地制宜地提供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金融产品服务。因此, 农村地区对符合自身发展的多样化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的不到满足。

3.3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未能满足农户的需要

在已成功建立并运营成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 除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外, 其他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大都设置在县城地区, 如村镇银行、小的贷款公司、贷款公司的经营网点都不在农村地区, 因此, 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部分新型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及做大做强企业, 其市场定位出现改变, 呈现金融服务偏离“三农”、远离农民和农村的态势, 使得部分地区, 特别是偏远乡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3.4 农业保险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农村地区对保险的需求日益旺盛, 虽然现在不再是靠天吃饭的时代, 但农业发展与天气、气候、水土仍有很大的关系, 且是不可控制的。因此, 为维持农村地区农户的生活水平, 农业更加需要进行保险。2015年底, 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74.7亿元, 参保农户约2.3亿户次, 提供风险保障近2万亿元, 但与我国67万亿元的农业生产总值相比, 其保险水平还是很低。同时, 截止到2015年底, 我国保险业承保农作物增加到18种, 但与我国拥有200多种的农作物相比, 农作物保险范围过小。

摘要:我国政府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发展战略以来,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基于此, 分析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供给与需求以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进而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需求,供给

参考文献

[1] Hermes N, Lensink R, Meesters A.Outreach and Efficienc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 (6) :938-948.

[2] Shashank Bansal.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in Achieving Financial Inclusion in Rural India[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 11 (14) :472-480.

[3] 李明贤, 叶慧敏.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比较研究[J].农业业经济问题, 2012 (9) :46-51, 113.

[4] 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4) :32-45.

上一篇:交通安全消防知识范文下一篇:我拿所有报答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