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范文

2024-02-24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范文第1篇

一、 标本类型错误率

定义: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标本类型错误率=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所采集标本的类型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类型符合要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

二、 标本容器错误率

定义: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标本容器错误率=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用于采集标本的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三、 标本采集量错误率

定义: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标本采集量错误率=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量是否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采集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四、血培养污染率

定义: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占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血培养污染率=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血培养过程是否操作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五、抗凝标本凝集率

定义:凝集的标本数占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抗凝标本凝集率=凝集的标本数/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过程抗凝剂是否正确使用的情况,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六、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检验前周转时间是指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检验前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 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检验前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标本运送的及时性和效率,检验前周转时间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重要前提。

七、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

定义: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同期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室内质控进行内部质量监测的覆盖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八、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

定义: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结果精密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九、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定义: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特定机构(国家、省级等)已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同期特定机构已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参加室间质评计划进行外部质量监测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

定义: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无室间质评计划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实验室间比对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

二、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实验室内周转时间是指从实验室收到标本到发送报告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

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实验室内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实验室工作效率,是实验室可控的检验中和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

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

定义:检验报告不正确是指实验室已发出的报告,其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包括结果不正确、患者信息不正确、标本信息不正确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是指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占同期检验报告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是指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同期检验报告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报告正确性,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

四、危急值通报率

定义:危急值是指除外检查仪器或试剂等技术原因出现的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必须立刻进行记录并第一时间报告给该患者主管医师的检验结果。危急值通报率是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危急值通报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危急值通报情况,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

五、危急值通报及时率

定义:危急值通报时间(从结果确认到与临床医生交流的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思路构建。方法择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 2月期间收治的需进行生化检验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为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采取常规生化检验方法检验,实验组采取严格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生化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生化检验的结果。结果实验组明显异常率为2.86%,参考组明显异常率为34.2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中采取严格质量控制措施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生化检验的正确概率,为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思路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支持,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基层医院;生化检验;质量控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在逐年升高,因此,对临床实验室生化检验的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实验室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关乎重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诊断,因此,加强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本文择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进行生化检验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思路构建。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进行生化检验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为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35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1.5±2.2)岁;实验组35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2±2.6)岁。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采取常规生化检验方法检验,实验组采取严格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生化检验,具体操作如下:

(1)样本采集前:进行生化检验前,医护人员需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发放说明书,促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获取良好的样本,在检验前的准备工作中需由专业工作人员监督完成。

(2)样本采集时:进行样本采集时,首先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保证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样本采集。采集样本过程中,避免患者剧烈运动,使得患者保持平静状态,指导患者坐位或者平卧位进行样本采集。血液采集中,为避免血液产生变化,穿刺成功后即刻松开止血带。此外,针对反复使用止血带的患者,应另选采血部位,避免止血带压力过大或者止血时间过长,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运送样本和样本处理中的质量控制措施:采集完成血液样本后,医护人员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人员即刻进行样本检验处理,样本放置时间不能>3h,避免发生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4)样本检测措施:采集样本后,技术人员需使用对应的生化分析仪器检验样本,检验中需要使用的标准品、试剂等均要符合质量的要求,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2.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即百分率(%)表示,并通过t检测;通过X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实验组明显异常率为2.86%,参考组明显异常率为34.2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伴随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于实验室生化检验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化检验质量,医院必须构建标准化、科学的生化检验流程。在生化检验的整个过程中严格实行质量控制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检验效果,降低生化检验过程中显著异常情况的发生概率,提升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支持【2】。

相对来说,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中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一直以来,基层医院对生化检验的重视程度较低,且由于资金问题忽略了实验室的建设,没有按照最新标准重置检验科室,同时,检验仪器、设备老化问题突出,导致无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许多基层医院在临床生化检验中都未形成严格的质量控制思路,相应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完善,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影响了医院整体的生化检验水平和质量,导致生化检验存在较大误差,以至于影响了患者病症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对基层医院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对于以上情况,基层医院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予以改进,并构建对应的质量控制体系,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并予以落实,严格要求医护人员、检验技术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生化检验前,医护人员需告知患者饮食、用药方面的注意事项,促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生化检验过程中严格要求检验技术人员按照相关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促使生化检验结果与临床要求趋于一致。此外,还需规范生化检验临床操作,明确平常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处理,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完善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检验的整体质量。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异常率为2.86%,参考组明显异常率为34.2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足以表明,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效提高了检验结果的有效率、准确率。

综上所述,生化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操作,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检验的准确率,从而提升了临床诊断的正确性以及治疗的有效率,改善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獻:

【1】龚江.对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思路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7,7(9):34-35.

【2】罗慧.对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226-226.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调查研究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以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集的100例血常规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显微镜复检后得出75%为未见异常与仪器分析结果相一致,14%红细胞形态异常,2%白血病细胞,7%血小板假性减少,与检测仪器结果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实验的前中后进行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可有效的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血常规检测;质量控制;注意事项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22

血常规检验也称为血细胞检测,主要是对患者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以及血红蛋白(HGB)等数据进行有效检测[1]。血常规检测不仅仅是各种血液疾病的诊断依据,也为其他系统疾病就诊提供了重要信息,因此血常规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注意事項影响到患者疾病诊断的准确度与可靠性。我院对100例血常规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质量控制方法,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100例新鲜血细胞标本的集中性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检测方法 100例患者的血常规标本均在检测仪器(sysmex l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处于正常状态下检测。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则需要复检,血细胞计数异常WBC(30-200)×109/L,Hb<30g/L,PLT<50×109/L;白细胞不能自动的分类;异常细胞报警提示。在使用Olympus CX2l显微镜复检实验之前应检查标本是否存在凝块,在采集静脉血时避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血液稀释或者浓缩;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将标本混淆或者制作错误;在重新检测标本时实施涂片镜检观察白细胞数量与分类,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红细胞形态,并对检测结果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实验操作规程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检测仪器与显微镜检测结果 见表1。

3 讨 论

血常规检测属于临床医学检测中最重要工作之一,合格的血常规标本是获得准确检测结果的前提条件,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性分析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血常规检测是各种血液疾病以及各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检测可靠度将影响到患者就诊的准确性。临床调查得出血液分析仪器对血液细胞质量或者形态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关于血细胞形态学改变需要借助于血涂片显微镜进行检测,可以提高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得出显微镜复检结果75%未见异常与仪器相一致,但红细胞的形态异常率14%,白血病细胞率2%和仪器检测结果的5%、0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进行血常规临床检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血常规标本的使用与维护应安排综合能力较强的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必要时进行染色镜检,严格按照检测标准进行操作,减少血常规检测误差;检验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包括各类细胞生理与病理的临床意义,精通并熟练掌握血常规检验的整个过程,可以灵活处理临床现象和血常规检测之间的关系;检测人员应准确认真填写检测报告,当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判断出引起误差的因素,必要时进行复检,并且及时主动联系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对于疑问做出合理解释,降低检测误差,提高检测准确率[3]。

综上所述,由于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在检测试验的前中后规范其操作过程与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镜检,将实验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与可靠性,为临床疾病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邹洪智100例血常规质量控制检验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07):56-97

[2] 贾惠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常规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2,09(24):36-72

[3] 李晓丽,赵艳辉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2(31):52-76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范文第4篇

注:t是低温放置2h和30min比较的结果,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1 检验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血液细胞的检验技术要求高, 它具有多学科联合的特征, 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血液学以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知识[2]。为此, 血液细胞检查科室的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专业的培训, 并进行考查, 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业。

1.2 血液细胞检验单应有足够的信息

每位患者的检查单必须标明有唯一的标志, 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采集标本的时间、病史、相关治疗措施等[3]。由于患者某些特征的差异会影响到评估标准的选取, 如儿童、成人需选取不同的白细胞参考值范围。

1.3 采集标本的质量控制

1.3.1 采血时间

人体内的生物活动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同样地, 血液中的相关指标也不停地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4], 因此, 采血时间最好统一, 以防波动给检测结果带来偏差。

注: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1.3.2 配制比例适当的抗凝剂

EDTA-K2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凝剂[5], 其比例配制相当重要, 笔者对比例不准的抗凝剂的检测结果与比例正常的检测结果做以比较, 得知血中的HGB、WBC、RBC、PLT的含量均有改变,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结果记录如表1。

1.4 放置的时间和温度

试验结果表明, 标本采集后放置的时间越长, 细胞形态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使各指标检测不准, 尤其对RDW的影响最大久置后检测结果与正常放置时的检测不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低温 (4~8℃) 也对各参数造成一定的影响, 结果与室温 (18~25℃) 下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记录如表2、3。

1.5 试剂和仪器的监测、校准

对于不同的仪器, 需要选择与之配套的试剂来检测[6]。仪器出厂时, 厂家都会提供特定的校准液, 检验人员要定期使用此校准液对仪器进行校准, 而后用质控液进行测定, 若测定值在允许范围之外, 则需再校准, 新校准系统的计算方法为:新校准系数=校准液给定值/实际校准液测定值×旧参数[7]。

2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用校准好的仪器进行测量时, 要核对所用试剂是否匹配, 仪器的运转有无差错。此外, 检测仪器所处环境的温度也相当重要, 一般最适温度为18~22℃[8]。最好对同一血样用2个仪器检测, 作对比检测, 有需要时可用手工检测方法与仪器检测作以比对。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对于得到的数据不要冒然下结论, 最好绘制细胞直方图, 根据图示再决定是否再做显微镜的检查。所有检测数据均应与临床结合进行分析, 不同的病情其血细胞不同的表现, 例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常表现为血红蛋白减少, RDW增大[9]。

综上所述, 影响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众多, 要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就要牢牢把握细胞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控制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 从可能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几个方面出发, 运用对比的原则探讨血液标本的采集、抗凝、留置时间、放置温度等对结果的作用。结果 引起检测结果偏差的因素很多, 有分析前对标本的处置、分析中仪器的运转、分析后对检验结果的审核等。其中如果没有选择适当的抗凝比例, 则会导致血红蛋白 (HGB) 、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的检测结果不准 (P<0.05)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室温下放置6h) 对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有较大影响 (同室温下30min相比, P<0.05) , 标本放置的温度则对血小板体积分布 (PDW)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等均有影响 (同室温下30min相比, P<0.05) 。结论 影响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众多, 要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就要牢牢把握细胞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控制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骏.临床血液细胞学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对策[J].河北医学, 2008, 14 (2) :241~243.

[2] 高佩增.加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质量控制的几种方法[J].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5 (3) :216~217.

[3] 朱伟, 许文荣.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控制[J].临床检验杂志, 2008, 26 (1) :1~2.

[4] 沙薇, 郭伟娜, 于文波, 等.试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 2011, 10 (23) :187~188.

[5] 张仲远, 迟红梅.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4) :3212~3214.

[6] 阴斌霞, 王香玲, 高宁, 等.临床血液细胞学分析的全程质量控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1 (5) :78~79.

[7] 方宗信, 李维华, 周虹, 等.血液细胞分析仪质量控制[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26 (6) :545~546.

[8] 刘思忠, 刘文海, 苏忠英, 等.血细胞形态学质量控制的现状与建议[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7, 18 (2) :117~118.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范文第5篇

1 临床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临床检验中非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 有些因素是非病因素引起的检验结果不真实, 例如:临床医生告知不足, 病人对饮食、平时运动、经期、服用药物、情绪等因素不加注意, 影响了检验的结果。也有一些因素是采集过程中引起的, 例如:样本采集的时间、数量、部位、方法、采集环境等不正确导致检验结果与病人病症不稳合, 影响了临床诊断。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不及时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样本采集后忘做检验, 等补做检验时样本失去了原有特性, 造成检测结果失控。检验器皿和试剂的质量也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某医院对微量吸管进行比较和校对, 结果发现35%的吸管容量都不符合标准, 这就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和不稳定。

1.2 临床检验中科研人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现阶段, 医院检验科室人员的技术力量和设备相对薄弱, 其中有部分因素是由于检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技术水平不够, 从而影响了检验的准确性。检验人员在上岗前没有进行系统的岗位学习, 而自身技术水平和检验理论知识不足, 引起检验质量观念淡薄, 仅以日常工作量为任务, 得过且过, 完全忽视了检验质量的重要性。检验器皿的陈旧更加影响到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某些基层医院因自身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因素, 长期没有更换检验设备, 有的还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使用年限, 造成检验质量难有保障。

2 临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临床检验前的护理措施

临床检验前要对对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检验项目、取样部位进行查对并做好相关信息的记录, 及时告知病人检验前的注意事项, 例如:空腹抽血检验前2周饮食规律要保持平稳, 3d内不能食用高脂肪食物, 24h以内不能饮用带有酒精的饮品, 并且抽血当天必须要空腹腔12h以上。

2.2 临床检验中样品的采集

以采血为例, 一般采血时间都为清晨早餐以前, 其中空腹时间不应超过16h, 采血的体位是以坐躺为主, 要求病人在坐位休息5~10min, 因为剧烈运动后采集的血脂不同, 如病人采血前经过剧烈运动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取血时压脉带不能超过60s, 采集部位以前臂肘窝正中静脉为宜, 如遇特殊情况可以更换采血部位, 例如:输液病人的采血可以在对侧的上肢或下肢进行采血, 这主要是避免血液被稀释后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3.1 检验仪器的维护

检验过程中仪器运行状态的好坏是检验结果的根本保障。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就要对检验仪器进行必要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除了做好保养措施以外还要对仪器进行功能性运行, 以保证检验仪器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对于仪器部件的更换要做好相关记录, 避免仪器故障影响到正常的检验工作。

3.2 检验试剂的准备

检验试剂的准备工作是按着检验项目的流程来进行具体操作的, 其中主要是依据于检验试剂的说明书来进行配制。在检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试剂的挥发, 对于不用的检验试剂必须依照操作流程放入冰箱中, 对于长时未使用的试剂, 检验前要对试剂特性进行测试, 如不合格马上更换。

3.3 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应做到以下3个方面:首先要做好检验仪器的检查工作, 确保其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如检验中出现失控情况, 要及时的做好失控记录和整改措施;其次, 要注重对检验结果数据的保存, 确保检测数据的法律效应, 保存好检验结果的数据资料对以后临床的病理分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再次, 检验项目应具有标准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时效性。

4 临床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4.1 检验结果的判定与审核

医学检验正逐步走向系统化和自动化, 其中检验人员工作的交接性与配合性工作也越来越多, 其中包括检验信息的录入、采样的编号、仪器操作的审核、检验报告单及检验结果的反馈等, 这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检验人员的工作交接与配合, 无论那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所以检验人员要对认真的按检验流程进行操作, 避免工作交插中的错误, 如果出现检验结果信息失真的情况, 要及时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 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4.2 报告签收制度的建立

建立健全严格的报告单签收制度, 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应该由专人负责统一送达。检验科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检验报告单的室内保存时间、保存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以便复查和核对。

综上所述, 临床医学检验数据应做到及时、准确、可靠, 通过检验质量控制来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检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要不断的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帮助检验医学进步, 推动临床医学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临床检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详细的分析了临床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输血;护理;输血路径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代偿性、支持性治疗手段,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操作,然而输血所致疾病及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使输血安全性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注[1]。为探讨提升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笔者选取98例输血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其中观察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8-78岁,平均(58.4±3.2)岁;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输血量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输血护理中根据输血路径操作:首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输血路径护理内容的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法有充分掌握;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意义、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考虑充分后签字确认;在输血前将输血路径图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并加以解释,使其可对输血过程、护理方法有提前了解。输血路径如下:

1.2.1 输血前准备 ①采集血液标本并送检:根据医嘱准备好采血样品并填写输血申请单,提供交叉配血的检查单,在试管上贴上相应标签,做好床边核对及再次复述;按照相应规范展开血标本采集;对申请单中信息进行确认;将申请送到输血科,由两方核对并进行登记。②取血、核对:护理人员至输血科内取血,两方遵行“三查八对”制度给血,在核对正确后两方签字确认。③血液保管:保管血液时不可加温、剧烈震荡或在室温下久置。

1.2.2 输血操作 ①输血前核对:在治疗室内执行两人三查八对制度,带病历在床前再次核对,待信息核对无误后两方签名确认。②输血操作:输血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严格遵循输血常规操作流程;对输血中患者情况密切观察,当有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3 输血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完成输血后及时填写护理病历,保存好输血文件,妥善保管血袋和编号。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标准自行设计输血差错发生情况调查表,并对两组患者护理中输血差错发生率进行统计。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自输血前准备工作、输血操作及输血后处理三方面对患者关于输血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调查。在实施输血路径前后,对全体护士输血技能知识、相关法律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10.42%(5/48),护理满意率为85.42%(41/48);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2.00%(1/50),护理满意率为98.00%(49/50)。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输血路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前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为:基础知识(23.5±2.7)分,基本技能(33.7±3.2)分,法律法规(13.7±2.1)分;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各项评分为:基础知识(29.4±3.6)分,基本技能(38.2±4.5)分,法律法规(18.2±3.8)分。对比可知,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方法,在开展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需做好输血准备,以免患者因严重贫血、大量失血而发生危险[2]。虽然输血是对病人展开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因为目前输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输血操作不严谨等多方面原因,输血差错事件时有发生,输血差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与抢救,甚至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输血路径可对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提高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护士在展开输血操作时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使临床输血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在输血中展开多次核对,对输血路径所涉及的输血各环节展开监测,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输血记录等手段,可为患者输血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证。我院在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有力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输血必要性、意义,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魏,鼓掌生,王宇丹,等.临床输血路径的信息化管理及效果分析[J].医学管理论坛,2013,30(3):39-40.

上一篇:领导班子建设报告范文下一篇:楼板渗水处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