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范文

2023-09-18

中医诊治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64例,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 (71.3±10.8) 岁;其中男性26例, 女性38例;病程1~10年。全部患者均符合西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标准, 血清T3、T4水平检查提示高于正常值, 其中仅有22例患者可见甲状腺肿大、突眼等典型症状。按照中医辨证分型, 肝郁气滞型30例, 症见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心悸失眠、善太息, 舌质红绛, 苔黄, 脉弦数;气阴两虚型34例, 症见神疲乏力、面色潮热、失眠盗汗、舌质红绛, 苔少, 脉细无力[2]。

1.2 治疗方法

肝郁气滞型患者治宜行气解郁, 药物组成主要包括海藻30g、昆布30g、黄芪20g、党参20g、郁金10g、柴胡10g、丹参10g、丹皮10g、法半夏10g、胆南星10g、黄芩10g、栀子15g、枳壳6g、香附6g。气阴两虚型患者宜滋阴补气, 药物组成主要包括海藻15g、昆布15g、黄芪30g、太子参20g、玄参20g、生地黄30g、麦冬15g、五味子15g、浙贝母15g、黄柏10g、知母10g。上药1剂/d, 水煎2次, 合并煎液, 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体重增加, 脉率正常, 血清T3、T4水平正常, 不需药物维持;有效:临床症状改善, 体重增加, 脉率降低, 血清T3、T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需要药物维持;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 血清T3、T4水平未见下降[3]。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连续治疗30d后, 肝郁气滞组患者显效11例, 有效1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3%;气阴两虚组患者显效10例, 有效18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2.35%。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 见表1。

注:与肝郁气滞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造成的一组综合征, 发病原因较复杂, 临床治疗比较棘手。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 基础代谢率和耗氧量均较青壮年低, 甲状腺体易发生萎缩和纤维化。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甲状腺肿、突眼症状较少, 而多表现为消瘦嗜睡、淡漠抑郁、疲乏无力等特点。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较明显, 可见厌食、腹泻、房颤、房性早搏、心力衰竭等[4]。久病后正气亏虚, 气血阴阳虚损, 多为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治宜滋阴补气、补益肝肾, 不可滥用行气、化瘀、攻坚之品。故方中海藻、昆布减量使用, 而酌加黄芪等补气之品用量, 另加入太子参补气生津、清虚热止汗;玄参、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麦冬润肺清心、养阴生津;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浙贝母清热降气、散结消肿;黄柏、知母清退虚热、生津润燥。诸药合用, 共奏滋阴生津、补益肝肾之功效[5]。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 肝郁气滞为疾病发展的早期, 治疗效果较好;气阴两虚为疾病发展的晚期, 治疗效果稍差。在临床治疗中应防止漏诊或误诊, 抓住早期治疗时机, 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64例, 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型30例, 气阴两虚型34例。分别给予行气解郁和滋阴补气等中药汤剂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肝郁气滞组患者显效11例, 有效1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3%;气阴两虚组患者显效10例, 有效18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2.35%。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 肝郁气滞为疾病发展的早期, 治疗效果较好;气阴两虚为疾病发展的晚期, 治疗效果稍差。在临床治疗中应防止漏诊或误诊, 抓住早期治疗时机, 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慧, 马向华, 沈捷.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 2011, 25 (1) :74~76.

[2] 冯志海.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诊治体会[J].中医研究, 2008, 21 (1) :48~49.

[3] 赵翠芳.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辨治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3) :78~79.

[4] 陈继东, 向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治法用药[J].江苏中医药, 2010, 42 (4) :57~58.

中医诊治范文第2篇

1望、闻、问、切后的诊断结果

(1) 起跳点不准。 (2) 助跑与踏跳结合不好。 (3) 摆动腿向上摆不够、过杆时碰掉横杆。 (4) 两腿过杆的先后顺序不明确。 (5) 起跳和落地时, 没有缓冲。 (6) 爆发力不好。 (7) 起跳向前冲, 跳得远, 但跳不高。 (8) 学生对横杆的畏惧心理。对症下药。

(1) 对于起跳点不准, 一般会出现起跳时离起跳区域或近或远的情况, 对于学生来说:跨越式跳高起跳点应在横杆的外侧30cm处, 在练习过程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 可以上一步在起跳区域内进行起跳练习, 过渡到助跑3~4步在踏跳区域内起跳练习, 最后助跑6~8步在踏跳区域起跳练习, 助跑步数的丈量应采用反跑法或走步式, 反跑式也就是从起跳点开始用正常跑速向远离起跳点方向跑进, 数到想跑的步数后, 反复跑进数次, 直到准确为止。当丈量好助跑步点后摆一个标志物作为标记。另一种方法是“走步丈量法”——跑的步数等于走的步数×2-2, 例:如果跑6步, 则走6×2-2=10步。从起跳点开始用自己的自然步走10步, 走步丈量法适用于大多数学生。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在学生找到自己的起跳点后才进行过杆练习。

(2) 助跑与起跳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很难将助跑与起跳结合好, 易形成助跑与起跳脱节、动作僵化, 最后倒步、原地起跳等错误方式。在练习过程中, 我们应采用学生助跑跨越障碍物后用头、手触摸悬挂的器物, 练习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 助跑的距离逐渐加大, 踏跳区域逐渐细化。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助跑与起跳当作重点, 也可以借用多媒体讲解如何仍学生将助跑的水平速度转化到垂直速度。

(3) 过杆时碰掉横杆, 一方面是学生腿部爆发力力不够, 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柔韧性差, 踢腿的准备活动不充分, 对过杆动作的理解有偏差。在练习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学生腿部力量例如:多级单双脚跳跃。并进行柔韧素质的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应强调摆腿的重要作用, 并多作原地向上踢摆动腿的练习、助跑几步摆动腿的脚尖触悬挂的标志物。要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攻杠的意识。

(4) 两腿依次过杆顺序不明确, 教师应采用分解教学以及结合挂图、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跳腿和摆动腿的区别和任务, 可以原地进行起跳腿和摆动腿练习、上一步起跳腿和摆动腿练习, 过渡到助跑3~4步起跳腿和摆动腿练习, 最后助跑6~8步步起跳练习。

(5) 起跳与落地时, 学生没有明确动作内容, 没有正确着地和缓冲, 学生易扭伤、小腿骨折等意外伤害, 教师应分解教学以及结合挂图、多媒体进行教学, 着重讲解起跳时起跳腿后脚跟先着地并迅速滚动到全脚掌着地, 起跳腿屈膝缓冲, 蹬伸时应快速、干脆, 摆动腿和双臂配合向上伸展, 上体前倾向上、摆动腿屈膝后大腿靠近胸部, 过杆后迅速下压, 起跳腿迅速向上摆起, 摆动腿先与起跳腿过杆, 落地时摆动腿后脚跟先着地并迅速滚动到全脚掌着地, 摆动腿屈膝缓冲。在第一节课教学时候可以用橡皮筋替代竹竿, 在落地区域放上体操垫。

(6) 爆发力与学生的身体素质、遗传等因素有关, 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应该着重训练学生的腿部爆发力, 采用向前、向上单足跳, 弓箭步交换跳, 连续蛙跳, 跨步跳, 行进间的高跳等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最好结合障碍物、触摸悬挂标志物等, 练习时应该循序渐进。在进行腿部及身体素质训练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切忌无热身跑、热身操就进行大量的跳跃练习, 这样容易发生教学事故。

(7) 最后一步起跳腿没有“制动”, 由于惯性上体很快向前, 超过垂直支撑面。可以在原地进行起跳腿向前迈, 脚跟先着地练习。髋部前送, 上体后仰与踏跳腿成一直线, 摆动腿与两臂配合上摆, 踏跳腿以脚尖蹬地跳起来。面对围墙、双杆等1.50m处, 以摆动腿在前站立, 然后迈起跳腿作面向墙的起跳练习。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适宜的助跑速度、准确的起跳时机才是创造好成绩的关键, 而不是强有力的助跑最后直接用摆动腿将竿踢飞。

(8) 学生对杆的畏惧心理经常发生在女同学、体育差生、胆小的学生中, 我们在练习中可以用橡皮筋替代, 并且可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 淡化学生的畏惧心理, 教师可以讲解我们国家在跳高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 郑凤荣和朱建华曾经多次打破世界记录, 用语言来感化和激励他们, 各项练习时应由易到难,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逐渐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循序渐进、区别对待, 只有合理的教学设计才可以让学生恰如其分的学习好跨越式跳高。

摘要:田径教学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必修内容。跨越式跳高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我们教学后发现学生对跨越式跳高的整体动作掌握较差, 我们将中医的“望、闻、问、切”运用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医诊治范文第3篇

本院普外科自1999年10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闭孔疝病人7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患者中, 女6例, 男1例, 年龄56~83岁, 中位年龄68岁, 7例患者中, 全部为单侧闭孔疝, 右侧5例, 左侧2例。女性生育史为2~6次, 平均3.6次, 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6d, 平均3.4d。入院后至手术时间为1h~4d, 平均45h。其中4例在剖腹探查中确诊, 3例通过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得到确诊。

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急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小肠梗阻, 即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例并发有患侧闭孔神经受压表现, 出现一侧大腿酸胀麻木, 2例有直肠前壁及阴道后壁触痛;1例与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骨盆前壁扪及指头大压痛肿块。7例腹部立位X线片提示低位小肠梗阻。术前行CT检查4例, 其中明确诊断为闭孔疝3例, 可见腹腔内软组织肿块突入闭孔, 术后证实为闭孔疝。

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经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为回纳疝内容物、闭孔疝修补术。其中行坏死小肠切除、肠吻合术3例;嵌顿小肠浆膜层破裂修补术2例;2例嵌顿小肠回纳后血供良好。手术治疗原则为及时解除疝嵌顿, 切除坏死肠管, 关闭修补疝孔。操作中注意回纳肠管, 比较困难时, 不能强行牵拉以免拉破肠管, 用尖刀切开闭孔管内口的筋膜松解嵌顿, 注意不要损伤外上方的闭孔血管和神经, 用粗丝线间断缝合关闭疝环口2~3针, 如疝囊较大可用鼠齿钳钳夹疝囊底将其内翻拉出至腹腔, 缝扎疝囊颈部, 必要时可将闭孔膜的游离缘与相对应的趾骨骨膜缝合。

4 结果

全组中7例痊愈出院, 治愈率100%, 5例随访至今无复发, 失访2例。

5 讨论

闭孔疝是腹内脏器经闭孔管突出的疝, 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腹外疝, 占所有疝的0.05%~1.4%, 占机械性肠梗阻的0.2%~1.6%[3]。多见于老年较消瘦的妇女, 这与女性骨盆宽阔和该处组织萎缩有关, 疝内容物多为小肠, 极少数为大网膜、膀胱、附件等脏器。由于临床表现与其他常见的腹外疝不同, 致使许多临床医师对该病缺乏认识, 造成诊断困难[4]。局部解剖组织薄弱和腹内压升高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闭孔管是闭孔膜外缘与耻骨上支之间的一纤维骨性管道, 闭孔管特有的解剖结构及疝内容物决定了闭孔疝的临床表现和特征。闭孔疝由于其位置深、疝囊小、腹部难于发现包块, 部分患者可于肛门阴道指检时在骨盆内前壁可扪及压痛的索状物和包块。约25%~50%病例中可出现闭孔神经受压迫表现。表现为患侧下肢自膝关节以上大腿内侧麻木、刺痛, 下肢外展、伸直、内旋时此症状加重。少数病员可出现大腿根部内侧稍显饱满, 并有明显触痛。有时可扪及不明显的小肿块。闭孔管为一纤维骨性管道, 周围组织坚韧无弹性, 疝环小, 疝入内容物极难复位, 易发生嵌顿、绞窄、坏死, 本组手术中发现小肠绞窄坏死3例。我们认为CT检查在闭孔疝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发现闭孔处突出的软组织肿块, 结合临床症状能为明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组3例患者CT检查见腹腔内软组织肿块突入闭孔, 术后证实为闭孔疝。我们认为对术前怀疑闭孔疝患者应常规行CT检查协助诊断。

闭孔疝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腹外疝, 一般临床医师多数不熟悉, 加之其发病隐匿, 多以不明原因之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 易误诊、漏诊。由于闭孔管的特殊结构, 决定了闭孔疝的内容物易发生嵌顿、绞窄、坏死, 故临床一旦诊断为闭孔疝应尽早手术。提高临床医师对闭孔疝的认识, 仔细的术前体格检查及CT等影像学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时手术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总结闭孔疝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本院收治经手术证实的闭孔疝7例, 总结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经验。结果 闭孔疝患者多为高龄、体弱、多产妇女, 主要表现是出现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小肠梗阻。结论 提高临床医师对闭孔疝的认识, 仔细的术前体格检查及CT等影像学检查是正确诊断闭孔疝并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闭孔疝,肠梗阻,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YokoyamaT, MunakataY, OgiwaraM, et al.Preoperativediagnosis of strangulated obturator herniausing ultrasonagraphy[J].AmJSurg, 1997, 174:76~78.

[2] TeradaR, ItoS, KidogawaH, et al.Obturator hernia:the use fulsness of emergent computed tomography forearly diagnosis[J].JEmerg Med, 1999, 17:883~886.

[3] Yokoyama T, Munakata Y, OgiwaraM, et al.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strangulated obturator hernia using ultra-sonography[J].Am J Surg, 1997, 174 (1) :76~78.

中医诊治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8例肾损伤患者, 其中45例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 年龄为18~62岁, 平均年龄为39岁。发生部位:1例双肾损伤, 21例右肾损伤, 26例左肾损伤。肾损伤类型:6例肾粉碎伤, 9例肾裂伤, 33例肾挫伤。在本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并发其他器官损伤。导致患者发生肾损伤的主要原因有车祸、踢伤、坠落伤、煤矿顶板塌方。本组患者均有血尿出现, 其中有32例患者肉眼可见血尿, 另外16例患者在镜下可见血尿。有45例患者出现患侧腰腹部疼痛, 10例合并其他器官损伤的患者中有8例患者为腹腔损伤。有10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 9例患者有腹膜刺激症状。

1.2 检查及治疗方法

在本组资料中有7例患者采用静脉肾盂造影 (IVU) 检查, 其中有4例患者未见异常, 有3例患者出现造影剂外溢, 1例患者出现延迟显影, 1例患者外伤不显影。对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 有36例患者伤情明确显示, 其中21例有轻度肾损伤, 15例有重度损伤。另外根据患者病史和血尿诊断对伤肾未见异常的12例患者确诊为轻度肾挫伤。对34例患者行CT检查, 均显示肾损伤, 其中有6例患者肾粉碎伤, 9例患者肾裂伤, 19例患者被摸下血肿, 对9例怀疑有腹腔内脏器损伤的患者行腹膜穿刺。治疗方法:在本组患者中有3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 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其中有10例患者行肾切除术, 3例患者行肾修补术, 1例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在本组有并发伤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手术或其他治疗。

2 结果

经治疗, 本组患者有47例治愈, 治愈率为98%, 发生死亡的1例患者是由于其并发多脏器损伤以及顽固性休克患者。

3 讨论

肾损伤主要分位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大多数是由于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导致的, 受伤部位一般是在腰腹部, 按病理类型可将其分为: (1) 轻度肾损伤:皮质浅表裂伤或肾实质损伤。 (2) 重度肾损伤:横断碎裂或肾实质深度裂伤。 (3) 输尿管肾盂连接部位损伤。 (4) 肾蒂损伤:部分或全部肾蒂或肾段血管断裂或动脉内膜断裂血栓。

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其损伤病理类型的不同也会呈现不同。依靠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患者体征均可将闭合性损伤检查出来。若患者是怀疑为肾损伤, 则可通过CT、肾动脉造影、IVU、B超等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肾损伤的程度进行确诊。由于B超具有无创伤、快捷的优点, 故能够对大部分外伤患者的病症做筛选诊断。对本组48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 阳性率为75%。B超检查能够较理想的对患者的腹膜后病变以及肾损伤形态进行观察, 能够从不同断面的对微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特别是在重度肾损伤中, 能够非常可靠、快捷、方便的对肾损伤进行分型, 因此,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CT对于肾损伤的分类诊断较为准确, 能够将腹部脏器受伤情况及肾周血肿范围进行清晰显示。在本组资料中有34例患者行CT检查, 均能准确的显示肾脏损伤。CT是一种能够一次检查即将腹部受伤情况及程度、合并及伤情况检查, 并且安全迅速的检查方法。IVU检查具有能够对双肾功能及有无尿外渗情况同时了解的优点, 但是对于伤势重并休克的患者, IVU的检查就会受限。

在临床对肾损伤进行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伤情及致伤原因采用正确及时的处理, 同时要积极治疗并发伤。对于大部分的闭合性损伤患者均是采取保守治疗, 但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尿的变化、血常规、腹部包块进行密切注意, 并需要及时对血容量进行补充, 同时要积极进行抗感染对症治疗。在采取保守治疗的同时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以便能及时的行手术治疗。若患者出现严重的肾损伤并腹腔脏器破裂则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在进行肾损伤手术治疗时一般需要先对肾蒂进行控制, 再对肾脏的情况进行探查, 若患者在术前明确诊断不是肾蒂损伤或肾粉碎伤则可以直接进行探查, 若在探查过程中有明显的出血则需要先将肾蒂控制后再对肾脏进行处理。手术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的前提下尽可能对整肾进行保留。一般情况下应当对肾蒂伤和肾破裂伤行手术治疗, 对于单纯肾破裂伤则需要尽可能的行修补术或部分切除术, 如果对患者进行探查发现有严重的肾损伤则应当对其行肾切除术。

摘要:目的 探讨肾损伤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8例肾损伤患者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经治疗, 本组患者有47例治愈, 治愈率为98%, 发生死亡的1例患者是由于其并发多脏器损伤以及顽固性休克患者。结论 通过CT、肾动脉造影、IVU、B超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对患者肾损伤的程度进行确诊, 对于大部分的闭合性损伤患者均是采取保守治疗, 但是在采取保守治疗的同时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以便能及时的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肾损伤,诊治分析

参考文献

[1] 徐子强, 杨占坡, 马洪顺.重度肾损伤的诊断及治疗[J].山东医药, 2009 (10) .

中医诊治范文第5篇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发病以冬季和初春为多,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较多,大多数病人先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或受寒,淋雨,饥饿,醉酒等史,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在肺泡内繁殖发生肺炎。肺炎球菌不产生毒素,不引起原发性肺组织坏死或形成空洞,其致病力是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表现

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或病毒感染史,约半数病人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

就医须知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体温很快高达39—40度,感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炎症波及胸膜,引起患侧胸部刺痛,随呼吸和咳嗽加重。咳嗽,咳痰。初为刺激性咳嗽,逐渐出现粘痰,可见铁锈色痰。部分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及时按医嘱开始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首选青霉素G。高水平耐药或存在耐药高危险因素时应选择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奎诺酮类或万古霉素类。

由于突然起病,病人及家属缺乏应付疾病的心理准备,表现为焦虑不安,不知所措。在发病期,持续高热往往加重病人对疾病的恐惧,表现为情绪波动不安。

指导病人有效排痰,可促进疾病的康复。首先要求病人每天饮水1000-15000毫升,以湿润呼吸道,稀释痰液。教会病人有效咳嗽的技巧:嘱病人咳嗽时先深呼吸5-6次,然后再深吸一口气后保持张口,然后浅咳一下,将痰咳至喉头,然后再迅速咳出。剧烈刺激性干咳者,遵医嘱给予可待因。

自我保健

高热期应进食高营养的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不能进食者适当补液。恢复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富含营养的饮食。

特别医嘱:

尽量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

嘱患者先行漱口,指导或辅助患者深呼吸,留取脓性痰送检。 无痰患者可用高渗盐水雾化吸入导痰。 注意事项 戒烟,避免酗酒有助于预防肺炎的发生,预防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和(或)流感疫苗可减少某些特定人群罹患肺炎的机会。

中医诊治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CT或MRI证实确诊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75例, 男51例, 女24例, 患者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律失常等。

1.2 医学影像检查结果

75例患者中CT检查26例, MRI检查27例, CT和MRI均检查22例。有9例患者病灶CT未发现而MRI发现。26例患者表现为单发性病灶, 498例表现为多发性病灶。6例MRI T2加权像表现为两侧脑窒旁、中央半卵圆区白质较广泛点状及片状高信号, 同时伴基底节、内囊区、脑干点状高信号, 脑室扩大, 脑沟、脑裂增宽;大病灶脑梗死14例, 病灶直径>2cm, 形态不规则呈片状, 均为单病灶, 有15例患者伴脑萎缩。

1.3 治疗和预后

全部病例均给予改善脑血供、营养脑细胞、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及抗凝剂等治疗, 在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以及假性球麻痹、帕金森综合征等给予相应治疗, 患者均症状缓解, 病情稳定出院。

2 讨论

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同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临床上之所以无症状而脑CT扫描或MRI检查有脑梗死病灶, 分析其原因:梗死灶位于脑的非主要功能区或非优势半球;脑梗死造成的损伤缓慢发展, 脑组织产生了代偿机制;梗死灶一般较小, 一般<1.5cm未累及感觉或运动传导束, 又处于脑的静区或非优势侧虽然有短暂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可能忽视或遗忘病史, 或用其他原因解释;也有人认为脑梗死症状可能在患者睡眠时发生而在患者清醒后又缓解或梗死灶小为腔隙性梗死。无症状脑梗死可能是多因素所致的疾病, 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脂代谢异常、左心房扩大、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有关。根据研究的范围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Tanaka等[1]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无症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冠状动脉狭窄的加重, 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增加。Feinberg等认为年龄>65岁, 左心房直径>5.0cm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并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高。Mounier-Vehier等也认为年龄>65岁和左心房扩大是无症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16个医学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证实, 年龄、高血压病史、活动性心绞痛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较多, 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斑块脱落及血流速度的改变是本病微小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慢性心房纤颤容易引发心源性微小栓子, 造成无症状脑梗死, 可能与老年人有关。

无症状脑梗死并不是什么症状都没有, 根据仔细询问病史, 多数患者是有症状的, 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头外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精神异常或其他症状和疾病。其中头痛伴头晕发病率较高。这些“症状”是否作为诊断线索或部分依据尚有待探讨。但无症状脑梗死可引起或加剧智力障碍, 多次的无症状脑梗死可发展成为多灶性梗死, 而多灶性梗死临床表现主要是血管性痴呆及 (或) 假性延髓性麻痹。有关文献报道抑郁情绪是无症状脑梗死的主要表现之一。通常认为因梗死灶小或位于脑的不易出现症状的部位而不易被发现, 尽管无症状脑梗死不引起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但可能引起或加剧抑郁情绪或智力障碍。据报道[1]约1/3无症状脑梗死患者有抑郁症的表现。由于大脑皮质各脑叶皮质下、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均可引起抑郁, 其发生与腔隙梗死灶的数量相关。无症状脑梗死以多灶性梗死多见, 而多灶性腔隙梗死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灶梗死者, 多灶性和皮质下脑梗死可使白质髓鞘脱失, 从而破坏了边缘系统的情绪环路的神经联系, 同时缺血性坏死还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与情绪反应有关的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 以及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障碍, 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这可能是抑郁症发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总之, 抑郁情绪是无症状脑梗死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早期易为临床医师所忽视, 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和高血压病程的增长, 抑郁发生有增多趋势。因此, 对于高龄者, 尤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等病史者, 应注意抑郁症状的发生, 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无症状脑梗死既可单独存在, 又有以后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可能。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 由于缺乏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的特点, 临床诊断率较低, 脑CT扫描诊断的无症状脑梗死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0%~38%;脑MRI检查诊断的无症状脑梗死可高达47%。随着年龄的增长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无症状脑梗死的存在, 可能使其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病情加重, 并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 因此, 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无症状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临床上无自觉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查体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脑CT扫描、脑MRI检查发现有脑梗死病灶。

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死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产品经理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读书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