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成本全年统计分析

2023-03-22

第一篇:人工成本全年统计分析

人工成本分析

一、什么是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按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这些费用要纳入企业财务成本项目,所以称之为人工成本。

按原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企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工会经费和其它人工成本支出等。

(一)职工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一般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六个部分组成。(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企业在岗职工以外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具体见国家统计局政法司一九八九年九月三十日国务院批准一九九○年一月一日国家统计局令第一号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二)社会保险费用:社会保险费用是指企业按国家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企业自行建立的各项补充性质的保险和为企业内部从业人员负担的商业性保险。社会保险费用以企业实际缴纳和支付为原则,其中包括由企业缴纳给社会保险机构的部分、企业自行负担的部分和支付给离退休人员的其它费用,但不包括个人缴纳和负担的部分。

(三)职工福利费用:是指在工资以外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职工福利费用。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医护人员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工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企业举办社会性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如:独生子女费、丧葬抚恤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设施费、探亲路费、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费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费用。

(四)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职工教育经费目前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用于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方面的支出。除此之外,还要列入从其它渠道支出的有关职工教育培训方面的费用。

(五)劳动保护费用:劳动保护费用是指企业购买或负担的、职工可实际享用的劳动保护用品、食品、饮料、服装和保健用品等方面的开支,或是以此名义支付给职工的货币收入,但不应包括企业劳动保护费会计科目中支出的劳动保护设备购置、维修以及个人只能在工作现场使用的特殊用品等项费用。

(六)职工住房费用:是指企业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支付的费用。主要用于交纳住房公积金、提供住房补贴、职工宿舍折旧等。

(七)工会经费和其它人工成本支出:工会经费是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2%的比例计提后拨缴给工会使用的经费。企业不在岗职工生活费是指企业对长期不在岗却仍保持着劳动关系的职工所承担和支付的生活费用。职工招聘解聘费用是企业在招聘解聘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如:广告费、场租费、交通费、手续费、劳务费等项目。企业补贴给子弟学校和技工学校经费是指企业向附属于企业的或与企业有资助关系的中、小学和技工学校支付的各项费用。其它用于职工的支出是指无法归入以上类别而应计入企业人工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

二、人工成本分析有关指标

(一)劳动力数量指标的统计。

A.按工作岗位对劳动力指标的统计。

1.工人:基本生产工人(直接从事产品制造的工人)、辅助生产工人(从事各种辅助性工作);

2.学徒:指在熟练工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享受徒工待遇的人员;

3.营销人员:指直接从事产品销售的有关人员;

4.管理人员:指在企业组织机构及生产车间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

5.工程技术人员: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6.服务人员:指服务员工生产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

7.其他人员:以上六类以外的人员。

B.员工数量指标的统计。

1.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2.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

或: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C.员工人数变动指标的统计

1.企业员工人数平衡关系: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2.员工变动指标:员工变动指标(%)=(报告期员工人数÷基期员工人数)×100%

D.员工素质指标的统计

1.员工文化素质统计:

∑(实际培训时间×参加培训人数)

平均文化程度指标=--------------------

参加培训累计人数(人次)之和

E.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统计

劳动时间是指员工从事生产劳动持续的时间,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在统计中通常以出勤工日、出勤工时等单位表示。为了准确计算劳动时间,用图剖析劳动时间的构成:

企业劳动时间剖析图:

1.出勤率。出勤率反映企业员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

2.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企业员工出勤时间内从事与生产有关活动时间的比重。计算公式:

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出勤工日(工时)数×100%

3.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用于生产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制度工日(工时)数×100%

4.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

(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二)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统计

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是劳动消耗量与生产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经济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有二种基本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率(正指标)=产品产量/劳动消耗量;

劳动生产率(逆指标)=劳动消耗量/产品产量;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消耗量和产品产量的对比。产量可用实物量(或标准实物产量)、劳动产量(定额工时产量)、价值量(总产量、增加值勤)等表示:劳动量可用人数时间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1.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工业生产工人(包括学徒)平均人数

2.实物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灵敏

3.员劳动生产率(元/人)=报告期工业总产值(万元)÷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人)

或:报告期工业增加值÷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三)劳动报酬指标的统计

劳动报酬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称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其中主要是职工工资总额。

A.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具体项目见。

B.平均工资统计。平均工资是指全部职工在一定时期同每人平均的工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元/人)=工资总额(元)÷职工平均人数(人)

备注:平均工资的统计,可以按企业不同的职工范围(全部职工、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部门主管人员、工程技术待分类统计)计算,也可以按不同的时间范围(月、季、年)计算。采取何种方法进行统计,应视企业内部核算和管理要求而确定。

(四)人工成本指标的统计

1、人工成本总量分析指标(反应人工成本总量水平)

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总额/平均职工人数(基期至报告期)

人均人工成本可以分析企业间人工成本的结构差异,对各自竞争潜力和用工效率产生的影响,为调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提供参照。(职工人数指在本企业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人数)

人工成本总量增加额=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量-基期人工成本总量(绝对量)

或=(报告期人工成本-基期人工成本)/基期×100%(相对量)

2、人工成本结构分析指标(反应各部分在人工成本中的结构比例的变化)

①人工成本某部分所占比重=报告期该部分数额/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量×100%

人工成本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指标可说明各组成部分在人工成本中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企业应根据指标的变动,分析其中具体的结构性变动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3、人工成本效益分析指标(投入产出指标)

①劳动分配率=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量/报告期企业增加值×100%

劳动分配率指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比例用于支付人工成本,反映劳动投入对企业净产出的影响,又反映企业新创造价值中对职工分配的份额,是反映劳动投入与净产出关系的指标。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同一企业在不同年度劳动分配率比较,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劳动分配率的比较,说明人工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

②人事费用率=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量/报告期企业销售收入×100%

人事费用率表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有多少用于人工成本支出,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它反映劳动投入占实现价值形态的总产出程度,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的人工成本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其它销售收入)

③人工成本利润率=报告期企业利润总额/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量×100%

反映人工成本占利润的比重,属于人工成本创利能力指标。人工成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基本可以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环境的变动趋势。如果人工成本利润率下降就应分析其原因,如果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就应尽快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如果是因为原材料涨价或人工成本过快增长,就应采取措施,努力降低物耗成本或人工成本。

④人工成本含量=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量/报告期企业成本费用总额×100%

人工成本含量,反映劳动效率状况,是企业、行业、国家间商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其中价格的竞争主要是成本费用的竞争。而成本费用的竞争又主要是人工成本的竞争。(成本费用总额指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

⑤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总额/人工成本

反映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

⑥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职工人数

反映工业活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职工人数=报告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12)

第二篇:人工成本分析如何做

做人工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做人工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理论上讲人工成本包括:薪酬、福利、各项保险、人事费用支出、招聘和培训费用支出,这些是显形成本;还有隐性成本部分,这与你做人工成本分析的目的有关系的。 先提供部分供參考:

人力資源成本,指涉及人力資源的取得、開發、利用、保障和離職所發生的投資或支出,包括:(1)、取得成本,指招募、選拔、定崗過程中發生的支出,比如招聘廣告費、人才仲介代理費、招聘會場費、招聘過程差旅費、招聘到的新員工安置費等。(2)、開發成本,指崗前培訓及定向、在崗培訓、脫產培訓的支出,首先是使得一個新員工達到勝任某個職位的技能並取得預期業績而付出的成本,比如崗前培訓的學費、材料費、諮詢費、勞動時間損失費、生產率損失、學員的薪金;其次是為提高工作生活品質而產生的費用,比如醫療保健費用、繼續教育和深造提高費用、保險費用、工作場所改善費用等。(3)、使用成本,指對人力資源的維持(如工資、福利費)、獎勵、調劑所發生的支出;(4)、保障成本,指建立人力資源的更新換代、工傷等基金的支出;(5)、離職成本,指離職低效成本(離職前工作效率較低)、遣散成本、離職後的補償支出(如退休金)、空職成本、重新招聘的取得開發成本和超額成本(高薪重聘成本)。

建立企业人工成本分析模型

建立企业人工成本分析模型

一、人工成本基本定义 我国统计制度将人工成本定义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按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这些费用要纳入企业财务成本项目,所以称之为人工成本。

二、人工成本构成范围 企业人工成本构成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工会经费和其它人工成本支出等。

(一)职工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一般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六个部分组成。

(二)社会保险费用: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时给予物质帮助的费用。社会保险费用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分担。目前实施的社会保险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三)职工福利费用:是指在工资以外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职工福利费用。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医护人员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工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企业举办社会性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如:独生子女费、丧葬抚恤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设施费、探亲路费、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费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费用。

(四)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

(五)劳动保护费用:是指企业购买职工实际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的费用。企业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主要有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规定工种所享受的保健食品待遇。

(六)职工住房费用:是指企业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支付的费用。主要用于交纳住房公积金、提供住房补贴、职工宿舍折旧等。

(七)工会经费和其它人工成本支出:包括工会经费、涡有列入工资总额的劳动报酬,按规定对职工的特殊奖励等。

三、人工成本分析主要指标 人工成本的主要指标有: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产出系数、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全员劳动生产率。

(一)劳动分配率 反映劳动投入对企业净产出的影响,又反映企业新创造价值中对职工分配的份额,是反映劳动投入与净产出关系的指标。 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增加值 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二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

(二)人事费用率 反映劳动投入占实现价值形态的总产出程度,是反映劳动投入产出的指标。 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其它销售收入。

(三)人均人工成本 反映人工成本水平的指标。 平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职工人数 职工人数:指在本企业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人数。

(四)人工成本产出系数 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人工成本产出系数=增加值/人工成本

(五)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 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销售收入/人工成本

(六)人工成本含量 反映劳动效率状况的指标。 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总成本 总成本(成本费用总额):指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

(七)人工成本工资含量 反映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 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人工成本

(八)全员劳动生产率 反映工业活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职工人数

四、人工成本分析模型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相互联系的,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笔者根据杜邦分析法原理设计出人工成本分析模型,其目的是使阅读者(领导)能清晰、全面地了解人工成本的构成、数量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公司人力资源决策提供方便准确的依据。 按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涉及人工成本的项目共49项,在制作人工成本分析模型之前,应先采集49项相关数据制作一个《人工成本数据采集表》,然后运用计算机通过链接方式生成人工成本分析模型,最终形成人工成本分析报告。在采集相关数据时,要根据决策者的需求决定是采集预提数还是实际发生数,准确掌握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五、人工成本分析结果理想模式 理想的人工成本分析结果应是U型的,即:“二高一低”,高人均人工成本,低人工成本含量,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系数。 建立和推行人工成本分析模型,有助于我们通过模型对人工成本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从构成指标的因素入手,帮助企业寻找管理差距,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帮助;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工成本走向,为企业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考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业绩,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指明努力方向。

六、人工成本分析模型的运用案例 2000年大化肥企业人工成本状况抽样统计,并运用人工成本分析模型进行关联分析。

(一) 数据模型 人工成本分析模型

(二)分析报告

1、大化肥行业人工成本概况 2000年,大化肥企业人工成本呈“二高一低”状态,这说明大化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00年行业人工成本先进指标和平均指标见下表: 1999年大化肥人工成本分析模型(略) 2000年大化肥人工成本分析模型(略)

2、人均人工成本 平均人工成本反映人工成本的水平。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总额为6511.12万元,比上年减少4.3%。平均人数比上年减少了4%。人均人工成本为24300元,比上年略有增长,最高为55500元,最低为14700元,高低相差40800元,为3.8倍。其中人均工资为15990元。在人工成本总额下降的情况下,人均人工成本却略有增长,这说明大化肥企业减员增效已初见成效。

3、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 劳动分配率是反映劳动投入与净产出关系的指标,反映企业新创造价值中对职工分配的份额。2000年大化肥平均劳动分配率为30.24%,比上年增大了7.86个百分点,最高为56.2%,最低为8.8%,高低相差47.4个百分点。劳动分配率上升的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说明大化肥企业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我们将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人工成本产出系数是劳动分配率的倒数,说明员工剩余劳动的大小。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产出系数为3.31,比上年降低了1.16,最高为11.31最低为1.78。高低相差6.3倍。 人事费用率是反映劳动投入产出的指标,反映劳动投入占已实现价值形态的总产出的程度。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事费用率为 10.0%,比上年降低了0.19个百分点,最高为20.6%,最低为3.7%。高低相差16.9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是人事费用率的倒数,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为10.0,比上年提高了0.18,最高为27.3,最低为4.84,高低相差5.6倍。 总成本人工成本含量是反映劳动效率状况的指标,体现出劳动效率的提高程度。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含量为10.68%,比上年降低了0.94个百分点,最高为21.0%,最低为3.8%。高低相差17.2个百分点。这说明大化肥企业有一定的竞争潜力。

4、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企业活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2000年大化肥平均劳动生产率为8.04%万元,比上年降低了2.77万元,高低相差12.0倍。

5、人工成本构成 2000年,大化肥平均人工成本构成为:工资总额为65.8%,社会保险费为11.0%,职工福利费为8.9%,职工教育经费为1.1%,劳动保护费为3.7%,职工住房费用为2.7%,工会经费为1.2%,其它人工成本为5.7%。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具有一定的刚性,职工住房费用因已进行房改将会有较大的改变,因此,控制人工成本的关键在于控制工资总额。

第三篇:人工成本主要指标和计算分析

一、人均人工成本

1. 人均人工成本

人均人工成本表示用人单位雇用一名职工所要支出的平均人工费用水平。这一指标可以用于一个企业,也可以用于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工成本水平。即行业平均人工成本或社会平均人工成本。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发表的各国人工成本指标,就是按行业分类的平均人工成本额。

计算公式为: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人均人工成本=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通过这一公式,可以分析企业间人工成本的结构差异,对各自竞争潜力和用工效率产生的影响,为调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提供参照。

2. 人工成本指数

(人均)人工成本指数,可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在不同投向上的变化、权衡其利弊得失、进而按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竞争需要,规划今后人工成本的重点投向。

计算公式为:

(人均)人工成本指数=本期(人均)人工成本额-上期(人均)人工成本额 ×100%/上期(人均)人工成本额

二、人工成本比重

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是企业、行业、国家间商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其中价格的竞争主要是成本费用的竞争,而成本费用的竞争又主要是人工成本的竞争。所以,一些有经营意识的企业家都把人工成本占总成本费用的比重作为决定企业盈亏的主要指标来抓。行业和地区也是如此。

计算公式为:

(总成本中)人工成本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三、劳动分配率

劳动分配率是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值是由折旧、税收净额、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等四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劳动分配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劳动分配率指标一般只能在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分析比较,或对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劳动分配率这一指标的弱点是增加值统计的难度比较大。现在折旧率的主动权由企业自己掌握,所以它只能作为辅助分析指标使用。

四、人事费用率

人事费用率是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人事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经营)收入总额 ×100% 人事费用率是反映人工成本效益的相对指标,它的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的人工成本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收入。但是,销售收入中包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受企业有机构成,产品的结构影响很大,用于横向比较不如劳动分配率能说明问题。

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存在共同的缺陷,一是两者都是价值指标,受价格涨落干扰较大,影响纵向比较的直观性(除非使用不变价格)。二是都是相对指标,不能反映企业工资和福利的分配水平,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显示其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加强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重视人工成本的核算 ,将各个指标加以组合,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核算,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全面掌握人工成本的过去和现状,比较其投入和产出,规划好本企业的人工成本战略。

五、人工成本利润率

人工成本管理是为了强化宏观工资分配调控,也是为了刺激企业生产和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让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所以,需要一个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结合的相对指标,这就是人工成本的利润率。其计算公式为:

人工成本利润率= 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对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来讲,人工成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基本可以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环境的变动趋势。如果人工成本利润率下降就应分析其原因,如果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就应赶快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如果是因为原材料涨价或人工成本过快增长,就应采取措施,努力降低物耗成本或人工成本。

六、人工成本系数 在社会平均人工成本费用的考核比较工作中,由于各地区、各行业的情况差别很大,仅用一两个指标是很难说明相互的人工成本利润关系及差距,所以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复合财务系数计算方法,采用人工成本系数作为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社会人工成本比较的参考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人工成本系数=(人工成本指数×相应权数)+(人工成本比重×相应权数)+(人事费用率×相应权数)+(劳动分配率×相应权数)

公式中:

(1)合成人工成本系数的主要构成是上述指标中的四个主要相对数指标。 (2)"相应权数"在综合测算基础上给定,权数之和等于1。

在同一地区或行业内,如果某一个企业的人工成本系数排位发生较大的变动,则说明该企业的整个经营管量状况一定发生了大变化;如果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或居高不下,则说明该企业经营状况一定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恶化。

七、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指标是人工成本结构指标,它说明工资成本占人工成本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总额 ×100%/人工成本总额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指标只能说明工资在人工成本中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企业应根据指标的变动,分析其中具体的结构性变动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第四篇:关于我国工资和人工成本水平的分析报告

来源:劳动工资研究所 作者:狄煌、常风林 时间:2011/03/09

字体:【大】 【中】 【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工资水平持续上升,速度较快,特别是“十五”期间,工资与国民经济增长比较协调。尽管如此,与经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目前工资水平仍只相当于它们的1/15到1/20。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人工成本绝对水平可以表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人工成本的相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在国家之间或同行业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就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人工成本相对水平低,则可以凭借工资率与劳动生产率两者相比较而产生的相对效率优势,确保等量要素投入得到更高的回报,从而更多地吸纳国内外经济资源,确保国民经济和企业效益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就我国工资和人工成本低廉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经常提出指责或制裁,国内观点也不相同。那么,我国目前职工工资和人工成本水平是否过低?是否应该进一步加快工资水平提高的步伐?是否如某些人所说现在就要使劳动报酬翻番?如果这样做,我国各行业企业又有多大的人工成本承受能力?是否会使一些产业丧失竞争能力,对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数据资料,运用纵向和横向比较手段,对我国工资和人工成本水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初步作出以下研究分析。

一、我国工资占GDP比重的变化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个国家劳动者的工资或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可视为宏观形态的劳动分配率。它表示这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在新创造的全部财富价值当中以工资及其它劳动报酬形式向劳动者分配的份额大小。这个份额越大,说明在新创造的价值当中给予劳动者的报偿越多;相反,则给予劳动者的报偿越少。

(一)职工工资总额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近10多年明显下降,但全部工薪收入占GDP比重下降幅度并不很大。

1978年以来,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有一个明显变化过程。1990年以前略有上升,此后逐步下降。“十五”期间,我国职工工资增长较快,其占GDP的比重虽无明显下降,但仍在低位徘徊。1990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为15.9%,2005年这个数字仅为10.8%,15年间总计降低了5.1个百分点,降低幅度达32%。

„„

综合起来看,我国全部工薪劳动者的工薪收入(统计内和统计外加在一起)占GDP的比重总体应该是下降的,但下降的幅度并非如职工工资总额(统计内部分)占GDP比重那么大。

(二)国际间的横向比较

为了便于分析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们引入了若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工资占GDP比重相似指标作比较。(见图2)尽管这些国家是经济发达国家,其工资包括的范围比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大,多一块员工福利部分,与我国有一些不可比因素,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就此观察这些国家在较长时期内宏观相对工资成本水平的总体变化趋势,如适当错开比较,把我国目前的水平与这些国家十几年前的水平进行比较,则可以相应减少不可比因素的干扰。 我们比较发现,„„

(三)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下降有客观原因 „„

二、我国产业人工成本状况及国际比较

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发展最快的产业,目前也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对我国工业、制造业及部分垄断性行业人工成本状况的观察,并与国外进行比较,既有助于对我国总体人工成本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也有助于对我国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工成本状况进行分析判断。

(一)我国工业和制造业人工成本变动状况

„„

(二)制造业工资成本相对水平的国际比较

„„

(三)制造业及部分行业工资成本和工资及保险福利成本相对水平的国际比较

„„

(四)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工资成本相对水平状况

„„

(五)我国部分行业全部人工成本状况

„„

三、分析判断

(一)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占GDP的比重。

„„

(二)我国制造业整体人工成本相对水平尚有明显优势。在大多数行业具备优势的同时,也有部分行业没有优势。我国继续保持人工成本相对水平优势仍是必要的。

„„

(三)我国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仍不完善,既存在一般行业职工工资收入难以合理增长的问题,也存在垄断行业人工成本难以控制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在保持人工成本相对水平优势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为此,今后调控人工成本水平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协调增长为指导原则,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强化调控并举手段,适时调整地区最低工资和行业最低工资水平,有效控制垄断行业工资和人工成本水平,合理引导各行业企业加强人工成本控制,使各行业企业在保持人工成本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

(一)确立新的工资增长指导原则 „„

(二)适时提高各地区和各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 „„

(三)改革工资决定和工资增长机制

„„

(四)加强对垄断行业人工成本的控制

„„

(五)改进政府对工资和人工成本的调控指导手段

„„

第五篇:从人工费和材料费的比例关系来分析成本

施工成本包括人工材料机械现场经费四大项,分析成本需要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测算分析。但是成本分析需要经过测算才能分析,成本测算是一项对思路组合及基础数据要求比较高的一项工作。而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同行往往还是通过定额来分析,我曾经发过一篇帖子说明死套定额的弊端,现在针对在套定额的情况下如何做成本分析做比例下浮测算的问题给点思路。欢迎大家讨论。

通过本人做的一些工程的成本测算及核算与原预算或清单对比结果来看,以定额为基础,从人工费和材料费的比例来分析成本可以起到一定的测算效果,尤其在时间较紧或分析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比较有效。

一、人工、材料分析:

定额中人工费往往都是要亏损的(对不起,我还是坚持这个看法),材料费往往都是赚的;

1、我们先看人工费:人工费为什么亏损?具体原因不说了,这个我们看结果就好了。

2、我们再看材料费:材料费=材料单价*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单价无论是采用政府信息价或者采用市场价签证的方式确定,其价格都是有余量的。 材料消耗量上面其实很多主要材料的消耗量都是小于定额消耗量的。 (至于以上两个分析的过程及因素由于较多较复杂,暂不罗列,请谅解)

二、思路:

1、定额人工费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定额材料费比重越大,在定额基础上可下浮的比例越大;

2、定额人工费比例较低,定额材料费比重越大,在定额基础上可下浮的比例也越大;

3、定额人工费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定额材料费比重越小,在定额基础上可下浮的比例越小;

4、定额人工费比例虽然较高,但是定额材料费比重较小,在定额基础上可下浮的比例小;

三、讨论:

1、为什么行业内的人都说装修、安装、市政比土建赚钱?

2、假设有两个工程,工程类别一样,工程地点一样,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住宅楼的两个工程,按定额套出来后造价都是1000万,你认为那个工程的合理最低价可以最低?

四、其他

我认为,在定额的基础上下浮的话,不应该盲目去参照其他工程的价格来作为下浮依据,人云亦云,就有可能吃亏,一定要很充分的考虑到各个工程的“单一性”特点:地区、时间、合同、结构、场地、平面„„ 其中一定要注意:

1、人工费和材料费的比例因素;

2、合同因素:分包或甲方自行施工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感染禽流感防控知识下一篇:让古诗词教学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