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有企业托管经营

2022-10-25

第一篇:谈国有企业托管经营

浅谈企业托管经营

今年3月1日,攀煤公司与攀枝花市黑沙钒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协议,将攀枝花攀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给该公司托管经营,那么,什么是托管经营、它的方式、程序、作用及主要的风险防控是什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

一、企业托管经营概述

托管经营是指出资者或其代表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以契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有偿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部分或全部让渡给另一家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法人或自然人经营。换言之就是通过契约形式,以信任为基础,以法人财产权为纽带,受托方有条件地接受管理和经营委托方的资产,从而有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及效益最大化。托管一般适用于一些经营恶化、挽救乏术、濒于倒闭、或一些暂时能够维持运转但已明显感到经营管理力不从心的企业,企业的原始产权主体既无力自我经营企业,又或体制原因不能放弃、不愿放弃企业所有权,托管就可能成为最佳的重组方式。实践中,托管经营也存在着不同的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企业产权的托管经营,以企业产权为标的物,将企业的全部财产权让渡给受托方处置。二是国有资产的托管经营,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将国有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资产通

过合同形式委托给受托方当事人。三是国有企业的托管经营,国有企业(委托人)通过信托协议,将企业资产或者企业法人财产(整体或者部分)的经营权让渡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托管人)。在我国,由于企业托管经营有效地回避了破产、购并中的某些敏感性问题和操作难点,是继承包、租赁、并购、股份制改造、拍卖之后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模式之一。

二、企业托管经营的内容、程序

(一)托管的内容

1.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投资机构的委托,在一定期限内,以保证受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定条件为前提,决定托管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重组或处置方式。

2.签约确定受托资产总额,并确定在受托有效期内,由受托方分段获得有关资产处置权的价格和方式,最终实现委托资产的法人主体变更.

3.受托方按约定条件代理售出受托资产,委托方按契约条款的规定向受托方支付一定的代理费或手续费.

4.受托方以接受受托企业全部债务和职工安置为条件,无偿受让有关企业。

5.受托方接受债权人的债权委托,并以相应的经营手段使债权人兑现或改变权益,受托方获取一定的代理费。

(二)托管程序

1.目标对象的选择。寻找和选择托管经营目标对象大致有四条途径;一是托管经营主体运用各种媒体及方法、自己广泛地搜集产权资本经营的信息,通过主动联系寻找、选择目标对象;二是在地区、系统、行业内由资产所有者选择具有托管经营实力的主体对目标企业或资产从事托管经营;三是通过社会有关经济、杠杆部门及相关中介部门牵线搭桥,选择目标对象;四是通过向社会发布信息,利用公开“招标”、“招托”的形式寻找、选择目标对象。

2.托管经营前的准备。 企业托管经营目标选择完成后到目标的确立之间有着大量的准备工作,要主要包括托管经营目标的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资产评估,制定托管经营方案、洽谈并签订托管经营协议

3.托管经营的实施与控制。托管经营协议签订生效后,托管经营主体双方严格按照托管经营协议的要求开展托管经营活动。委托者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控制强导受托者正确合法地占有和使用法人财产权,并履行约定的义务,保证托管经营正常顺利地进行;受托经营者通过托管经营方案的实施保证托管经营协议的执行,通过托管经营过程中具体有效的决策和托管经营行为的实施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4.企业托管经营的考核与终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

括按照受托经营目标考核的模式或指标体系及方法对受托经营行为结果进行考核;对被托企业或资产进行托管经营的终结审计评估;按照托管经营协议约定的受托经营报酬及标准进行资产清算并完成被托企业或资产由受托方向委托方的交接等。

三、企业托管经营需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规范性问题。引进民营资本、企业参与国企发展,最敏感的就是要严格规范引进程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特别是涉及股权变更,增资扩股等,一定要按《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做好引进前的尽职调查和资产的审计、评估工作,纪监、审计等部门要全程参与引进过程,使引进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阳光运作。二是要解决机制性问题。要发挥国企与民企在企业管理好的的经验做法,按新机制、新方式运作,决策执行方面,既要简洁高效,也要注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管理方面,既要注意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但更要灵活机动,创新驱动;市场营销方面,既要诚信经营,以质量求发展,更要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销定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产成品的库存、积压,提高资金周转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按照精干高效原则,突破劳动用工和薪酬改革瓶颈,完善物质激励、事业激励、感情激励、竞争激励等多种激励聚合机制和考核管理机制,解决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

待遇能升不能降的现象。

三是要解决托管监督问题。企业托管没有改变产权性质,必须明确双方责、权、利,不能多头管理,留下后遗症。必须明确专门的机监管托管经营期间受托方权利义务履行情况,共同实现托管目标。必须把握好监督方的介入问题,督促受托方履行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与义务,依法监督受托方依法经营、劳资关系,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监督好受托方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遵守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及本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对安全、环保等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预防事故发生。

四是要解决文化融合问题。民企和国企合作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冲突,民营企业强调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国有企业关注企业、社会和员工三者之间的平衡,民营企业更多强调个人能力,而国有企业任用人才注重个人资历和文化上的认同,所以,国企业与民企的合作应继承吸收并融合双方原有企业文化中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优秀或合理的成份,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重构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和内涵,特别是要把对人的关注和管理的人性化作为重构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使企业每个职工都能感受到企业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增强职工对合作后企业的认同感,形成再次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是要解决好党群组织的问题。受托方必须按照党的制

度、程序和要求,依法开展各类党团组织活动,协调解决企业重大信访维稳事件及厂、社关系,营造企业和谐稳定氛围,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特别是要发挥好国企党团、宣传、工会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文化融合方面的特殊作用,确保托管企业按受党的领导,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篇:国有破产企业托管经营会计处理

意向性收购企业对国有破产企业进行托管主要根据意向性收购企业与清算组签订的托管协议进行。托管企业的账务处理要根据托管协议进行,它与其他企业会计常规处理有诸多不同,既要为国有破产企业顺利破产服务,又要为意向性收购企业对国有破产企业成功收购服务。根据托管协议,托管期是有期限的,属非持续经营,但对于该意向性收购企业,如果对国有破产企业收购成功,它又是持续经营的,托管期间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外还要找出国有破产企业破产的原因,压缩费用、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尽快使国有破产企业进入良性资金循环。意向性收购企业需要注意的会计处理如下:

一、与国有破产企业有关的债权债务

涉及对清算组的账务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为“其他应收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本文将其设为“其他应收款”科目。

(1)回收国有破产企业的应收款项会计处理。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

(2)涉及国有破产企业官司问题的会计处理。如果发生法院执行托管企业,那么托管企业应及时与清算组沟通确认,然后进行会计处理。借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贷记“银行存款等”。

(3)涉及代付费用的款项,如托管企业提供的应由清算组承担的水电费等,经清算组确认后借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贷记

“银行存款等”。

二、与国有破产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债权债务(含费用)

(1)出口业务的开发。如果在出口业务的开发中涉及国有破产企业的应收款项回收或应付款项,可以跟清算组协商,清算组同意后,如果涉及外商的预付款,可以借记“其他应付款——清算组”,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如果涉及外商的应收款项回收,可以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其他应付款——清算组”。

(2)国有破产企业应付工资及养老金的会计处理。为了便于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如果涉及工资、养老金的应付款项,应该让清算组确认同意付款后作账务处理。借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

(3)水电费、装卸资费及其他与生产经营相关的部门欠款处理问题。为保证职工、生产的稳定,经清算组同意确认后付款。破产公司职工的生活电费,也要与清算组协商,然后再进行支付。借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贷记“银行存款”。

三、与国有破产企业有关的存货部分

国有破产企业在宣布破产后还有一些遗留存货,这些存货暂时不能定性为与国有破产企业一起拍卖还是单独拍卖,要视存货量、价值的大小及拍卖政策而定。因为大部分存货的价值及质量不易界定,价格也不易评估,因此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托管企业在领用国有破产企业存货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或者与清算组协商来进行价值确定,最后由清算组确认后进行账务处理。由于这些存货没有

发票,因此要与新购的存货区分开来。笔者建议如果存货价值高、托管企业资金周转不困难最好暂时不使用,待收购成功,进行评估入账后再使用。此外最好在领用时进行价值确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未领用的部分,也要进行监督,避免流失。

(1)包装物类、燃料、配件等原材料的入账。包装物、配件等原材料应借记“包装物、原材料等”;贷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燃料,如煤等可以先确定数量及规格,能够确定价格就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对于不能确定价格的,暂不作会计处理,待托管企业收购成功后再估价入账,如果托管企业收购不成功,也可以照原数量返还。

(2)库存商品会计处理。库存商品能够确定价格,就按照下面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对于不能确定价格的,暂不作会计处理,待托管企业收购成功后再估价入账,如果托管企业收购不成功,也可以照原数量返还。借记“库存商品”;贷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

四、与国有破产企业有关的固定资产

一般来说,国有破产企业的固定资产特别是生产型固定资产投入不足,设备也长久失修。托管企业在进行托管前一定要对托管对象进行调查,了解设备的成新度、日常维修费用以及日常消耗等。在进行托管时,对原来的设备要清点清楚,对新投入的设备要作备案登记,并拟定折旧标准。对于设备的维修费,也要区分大修与日常一般维修消耗,并在金额和影响生产的程度上设定判断标准,还应在托管协议中说明哪些由清算组承担,哪些由托管企业承担。由于这些大修费用

和固定资产使用的时间性很强,因此托管企业先要将其作为本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大修费入账,待托管结束时确定具体金额。在投入时按照托管协议向清算组报告计划,清算组同意后方可实行。账务处理如下:

(1)设备、大修投入时及结束后托管企业的账务处理。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等”。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

(2)日常维修结束时的企业账务处理。借记“制造费用等”;贷记“原材料等”。

(3)如果托管企业收购成功,那么设备、大修投入受益还是属于本企业,因此上述会计处理不变。如果托管企业收购不成功,则作如下调整:借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贷记“固定资产(扣除标准后的金额)”。

五、收购资金的暂时处理

托管企业进行收购时的资金要先全部存入托管企业,然后以托管企业的名义收购,这样便于托管企业收购成功后的资产入账和增资。收购资金存入时的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其他应付款——个人”。

此外,清算组借托管企业款项的会计处理为:借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贷记“银行存款等”。托管企业借清算组款项的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其他应收款——清算组”。而涉及政府优惠的处理方法为:对于直接收费的减免,有单据的按单据入账;对于先交后返的税费,按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

第三篇:企业托管经营主体利益及法律关系

一、企业托管经营要素

1、企业托管经营主体的介定

企业托管经营主体包括产权资本的拥有者委托方和产权资本经营管理的受托者受托方。

(1)委托方。指企业资产的终级所有者或能够代表其资产所有者的部门、机构、自然人。国有资产的委托方应该是经政府授权为国有资产主体的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经政府及上述公司授权为国有资产组成主体的国家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等,还包括尚末转机建制的地方企业的行政主管局;集体资产的委托方应该是能够代表该资产所有的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有些地方称职工代表管理委员会)或由职工代表大会授权的该企业的企业法人组织;私人企业的资产委托方是该企业的企业主;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形式的企业资产委托方是该企业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局)。

委托方是企业资产投资拥有主体。它即包括企业法人主体、自然人,也包括企业主体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我国现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中,计划经济形成的全民、集体、私营性质的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完成企业改制的任务,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尚需一段时日,产权主体尚未显化到位,因此,一段时间内它将与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形式的企业以不同的经济形式并存,而全民、集体、私营性质的企业是一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相融的组织形式。因此,在确认委托方时必须明确的是应从投资形成的的有权的权属认定上确认,而经营权只是企业财产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是投资所有权的一种过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进行企业制度改革的国有资产投资拥有所有权的企业的具体承担者是政府授权的资产经营单位或企业法人,它对其拥有的资产承担着经营中的保值及增值责任;集体资产投资主体是集体企业的全体职工,因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所有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该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或称职工代表管理委员会,其资产所有权的物质承担者是经职工代表大会授权的企业法人,它们同样对其自身资产承担有经营中的保值、增值责任。所以,其表现形式为代表其自身资产的该企业的企业法人;私营企业资产的投资主体是具有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社会自然人,这种社会自然人投资所形成并拥有的资产所有权的物质承担者虽然也是由此形成的私营企业,但其企业是投资者本人,帮而其表现形式为自然人或合伙自然人。以上三种形式只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一种过渡,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其产权主体将逐步显化到位,委托方就更加明确。

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形式的企业由于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或是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新设立组建的,其产权主体已显化到位,因此它本身就是所有权与包括经营权在内的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一种组织形式,确认委托方只是确认所有权的投资者,其表现形式当然就是企业法人主体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局)。这些投资者既可以是国有资产投资者,也可以是集体资产者及自然人投资者。

(2)受托方。指具有务接受企业托管经营管理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经营风险责任的独立的企业法人或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一定的资金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托管经营风险责任的自然人。

作为接受企业托管经营的受托方承担着双重的经营管理目标及责任:首先是必须对委托方交予的资产在托管经营中实现其保值的目标;其次是通过受托经营在实现其委托目标的基础上过到自身收益的目的。如果实现不了委托目标,受托方不但应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而且还会承担无效托管经营的风险。因此受托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独立资格,能够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或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赴任能力的自然人;二是具有较强资本经营及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能保证托管经营工作正常的进行;三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承担托管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及足以承担支付托管经营受阻所需承担的经济损失。

受托方既可以是企业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一般可以从发下四个方面寻找、选择。一是国内具有较高的企业形象、信誉及较强的资本经营、企业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或企业;二是具有承担风险能力的专司企业托管经营的公司;三是专业从事资本经营及企业管理的具有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管理者(企业家阶层);四是中外合资或国外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和个人。

2、企业托管经营客体的介定

企业托管经营的客体简称被托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资产所有者为了改变其经营状况有效地实现其资产受益权,委托给具务有受托条件的企业法人或自然人经营的企业或企业法人的资产及项目。这是被托方是专指托管经营的实施对象。

被托方涉及的范围应包括工业、农业、商业、金融服务及其它相关经营性产业及其资产、项目。在目前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既包括国有,集体性质的企业,也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企业以及私营、个体企业;同时被托方所介定的被托企业或资产既包括被托企业法人的整体,也包括被托企业法人的部分资或项目。

3、企业托管经营行为的介定

企业托管经营行为是指企业托管经营过程中围绕着产权资本经营所产生的法律行为。包括委托经营、受托经营和被托经营三项行为概念。

( 1)委托经营。是指委托方经过对受托方的寻求和选择,在与受托方以契约的形式达成协议后,在一定时间内将其所拥有的资产或投资载体一一企业交予受托方从事经营和管理,并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监督其实现保值增值的法律行为。在委托经营的过程中,委托方是通过对经营管理者的选择,对重大决策的参与,通过法人财产权的让渡及对整个托管经营行为过程的监督实现其资产受益权的。因此委托经营体现的是委托方与受托方的行为过程,委托方必须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

( 2)受托经营。是指受托方以契约的形式与委托方达成协议后,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受托方交予的资产或投资载体一一企业,运用包括经营权在内的法人财产权从事资本经营或生产经营管理,实现其资产保值、增值的法律行为。受托经营过程中受托方必须承担受托资产或企业的保值增值风险及因托管经营产生的托管投资风险;受托人是凭借自己的经营管理及资产优势获取的投资管理回报。在受托经营行为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与委托人的利益关系,还涉及到因投资产生的被托方的利益关系,因此,体现是的与委托方、被托方三方的互为关系。

(3)被托经营。是指接受托管的资产项目或投资形成的企业在其资产所有者将其法人财产权让渡予受托方后,由受托方在一定时间内主导运行的法律行为。由于被托方是特定的资产、项目或企业,是一种物的概念,自身没有能动力,因此被托经营的主体准确地说是指从事这些资产、项目操作的生产工作者或企业的组成人员。

4、企业托管经营时间的介定

托管经营时间是指投资者将因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主体或资产、项目的法人财产权让渡给受托者经营的期限。托管经营的时间一般确定为三至五年,特殊情况可以延长。由委托及受托双方根据需要和可能在契约中明确介定。

二、企业托管经营主体利益及法律关系

1、托管经营主体利益

托管经营主体利益是指托管经营主体的委托、受托、被托三方通过托管经或的行为过程而实现的各自利益和整体利益。委托、受托、被托三方利益实现形式因其主体形式不同而各有所异。

委托书利益即资产所有者利益。是指出资者因出资或拥有资产并以出资额对企业承担有限(无限)责任,而享有的资产受益权又称为自益财产权。它是通过对经营管理者的选择及对重大决策的参与,通过法人财产权的让渡的让渡对整个托管经营行为过程的监督实现的

受托方利益即托管经营者利益。是指因对委托的法人财产权的占有使用,并经过投资及经营管理而拥有的财产收益权。它是凭借自己的经营管理及资产优势,通过在托管经营行为过程中经营力的输出而实现的。

被托方利益即生产工作者利益和企业资产的发展及更新改造资金。是指通过托管经营的行为过程而发生的,资产保值增值中的资本的公积金,盈余公益金及日常企业生产工作者的劳动报酬。而生产工作者则是通过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投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2、托管经营主体利益的实现形式

托管经营主体利益的实现过程实际是委托者将其所出资的资本经过受托者的运营而实现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个实现过程中资本的运行变化形式就是托管经营主体的利益实现形式。这种资本的运行变化形式正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总公式G-W-G'模式的轨迹运行的,符合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原理。

托管经营过程中资本运行变化的基本模式是G-W-W+W'-G'-G'△。这个资本运行变化模式可以看成是四个阶段,即委托阶段(G-W),托管经营阶段(W-W+W'),增值阶段(W +W'-G')和利益分配阶段(G'-G△)。其中G△表示托管经营主体的利益实现,W'表示托管经营者的托管经营投资,G-W和W-W+W'表示委托人所拥有的资本及将其资本的法人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使用,受托人通过投资而实施托管经营;W+W'-G'表示通过托管经营,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G'-G△表示实现增值后的托管主体利益的分配。 在托管经营的资本运行变化模式中资本在第一阶段委托阶段实现的是资本法人财产权的让渡,并没有实现资产的增值;而第二阶段在托管经营过程中则通过对资本法人财产权的托管运营实现了向资产增值阶段的发展;经过第三阶段的增值过程,托管经营主体的整体利益得到了实现;最后托管经营增值资本的总和得到了各利益主体的分享。因些,在企业托管经营过程中资本运行变化和增值的过程实际上带有实业资本运动和增值过程及金融资本运动和增值过程的特点。

3、托管经营主体利益的特点

托管经营主体利益是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实现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体责任明确具体。托管经营主体三方必须严格地履行自己的权力及义务,严格执行托管经营合同,承担各自己的责任风险。

二是主体利益分渠归流。资产受益权即自益财产权、财产收益权、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益金及职工报酬等收支渠道各有不同。

三是主体利益分期归流。托管经营三方的利益回报是以年度为周期实现的

4、托管经营主客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托管经营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法人财产权为纽带,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以经营管理为内容的资本经营行为。具有委托、信托、租赁等资本经或的综合特性,所体现的是委托、受托、被托三方之间的相互利益,相互制约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是通过经契约形式签定的托管经营合同而建议的,因此这种法律关系必须表现为委托方(资产所有者)、受托方(托管公司、自然人)、及被托方(企业、资产、项目及相关的生产工作者)在托管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委托方、受托方、被托方三方就是托管经营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主体。

托管经营主客体间的法律关系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产权所有关系的角度看,委托方与受托方是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委托方只是将客体的法人财产权让渡给受托方以转嫁客体的产权经营风险,并没有转让其资产所有权;二是从产权管理关系的角度看委托方与被委托方是一种信任托管和委托代理的关系,委托方是在充分信任受托方的基础上将托管经营客体被托管企业或资产交由受托方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托管经营主体间的法律关系是发委托方、受托方、被托方相互关系的权利和义务为条件的,在这种条件下三方自觉履行并承担各自义务,充分享有各自权利构成发托管主体间法律关系的内容,因此托管经营法律关系的实质是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四篇:浅谈企业经营理念

工商1202 隋世国 3120815007

浅谈企业经营理念

一、经营理念的定义

(一)理念 理念就是理想、信念。它包涵两层意思:有理想;还有锲而不舍追求理想的信念。

(二)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是理念在企业经营方面的体现,它涵盖了企业为什么和怎样生存的问题。企业经营理念整和了企业宗旨、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经营方针、企业精神等内容而形成一套有机的思想体系,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1.企业宗旨:企业宗旨是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和根本目的,它体现了企业的理想与追求。就其内涵而言,有经济目的、社会目的、文化目的、生态目标,四个目标层次不断升高。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决不能将四个目标的实现从时间上排序,否则就犯了酷似环境问题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企业宗旨是一种综合目标,不能割裂,更不能追求某一项的最大化。企业对内要实现其发展,不断提高职工待遇,对外要提供合格产品、满意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经营宗旨在各企业中有不同的表现,如松下电器的“产业报国”,IBM的“IBM就是服务”。

2.经营方针:经营方针是企业运行的最高原则,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经营方针,不同的准则,经营方针应能体现行业特征。另外,经营方针只有符合利益相关者的期待,企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3.企业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根本看法。企业价值观是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关于客观对象的总观点和总看法。企业理念的其它几种范畴归根结底都受价值观制约,价值观决定、指导着其它几个要素。如小天鹅的质量观:“当别人不能将你打倒的时候,警惕自己打倒自己”,可见它对这一企业管理永恒主题的重视。

价值观是一种内化了的约束系统,它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来指导行为、决策。而相对的规章制度也是一个约束系统,但它是一种外在的,人们被动服从的约束系统,是“不得不这么做”。

4.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理念的浓缩,是企业灵魂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求自身生存发展而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识。它统一于整体的价值观,像国航“永不休止地追求一流”的精神。

(三)经营理念的特性

涵盖了上述几项内容的经营理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它体现了企业最高目标和最高原则,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这就决定了理念必然具有独特的性质,在此,本文将其总结为精神性、指导性、概括性、高层次性、民族性和整和性。

1.精神性。理念是企业家们总结、创造并被员工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经营思想。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员工心理和行为准则,使其围绕企业理念结为一体,朝着共同目标努力,是精神财富,而非物质的。

2.指导性。科学合理的理念一旦确定,它将作为一种最高的“精神统帅”来指导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

3.概括性。经营理念是企业运行长期稳定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能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发挥指导作用,就因为它是总括性的大原则,而不是一个僵化的死框框。其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抽象性,如康佳的理念“康乐人生,精彩纷呈”。

4.高层次性。企业理念往往是企业高层领导人生理念的延伸,依靠企业家的权力和威望,尤其是威望来传播、渗透。例如金利来的“勤、俭、诚、信”的企业理念是曾宪梓先生创业之初提出的,同时也是经营者本人的处世哲学。

5.民族性。经营理念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它必然要受到社会主流文化、道德、伦理的影响,具有民族个性。

6.整和性。任何理念的组成都不是随机拼凑,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的,是一个整和为一的有机体。

(四)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

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企业的精神资源。企业文化具体反映和表现经营理念,同时又丰富了理念的内涵。企业文化是在理念指导下,由员工群体创造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动规范,还包括历史传统、习惯、作风、道德规范和生产观念等。

其实,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从内容看: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没有理念概括的企业文化起码是层次较低的经不起竞争磨砺的短视文化,也是没有特色的文化。企业文化还包括企业环境和典礼,其仪式及企业英雄是企业动态文化,是有形的显文化。而企业经营理念是潜在的精神资源。其次,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是凝聚、协调,而理念则是指导经营战略,目标等的原则。总之,企业文化和理念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企业精神资源。

二、企业经营理念的功能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灵魂所在,对企业运行和良性发展具有战略性的功能与作用。

(一)导向功能

企业经营理念可从根本信念,价值取向上为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提供导向,因而理念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行为的正确与否。适应社会进步需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理念易于被员工接受,产生正导向,引导企业壮大,否则会阻碍发展。如1991年,巨人集团提出“多元化”战略,同时向房地产、保健品、医药领域进军,投巨资12亿造“巨人大厦”,因这种经营思想违背了企业发展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产生负导向,企业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激励功能

企业理念既是企业宗旨、方针和价值追求,也是员工行为的最高目标和原则,因此理念与员工价值追求认同就构成员工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和精神激励,具有物质激励无法达到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三)规范行为功能

“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包括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企业员工将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理念转换成一种心态,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在言行中自觉表现。员工队伍的复杂性决定缺乏系统标准约束的企业将是一盘散沙,而简单的政令已不能驾驭市场经济下的员工行为,这就需要深层的、理性的理念来诱发员工的自觉性。

(四)凝聚功能

经营理念是企业内部一种粘合剂,能以导向方式融合员工目标、理想、信念、情操和作风,并造就和激励员工的群体意识。价值追求和目标是员工行为的原动力,因而理念一旦被认同、接受,员工自然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企业内部就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亲和功能

企业理念中蕴涵的精神一旦被员工接受和领悟,就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和服务质量,同时促进企业形象的逐步完善和完美,赢得公众的亲和厚爱。如中泰合资的南通正大兽禽水产选择导入“草根化”经营理念,即“不抢农民应得的利益,不把自己应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农民,帮农民致富,培育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公司把科技传授给农民,以捐赠形式帮助农民,使其“根”在广大农村拓展。公司试营七个月,就获利1200万元。

(六)辐射功能

企业理念一经认同、实践,就会辐射到企业整体运行的全过程,从而使企业行为系统和形象表征系统得以优化,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不仅如此,它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走出企业向社会辐射。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的理念,这种优秀的、崇高的企业理念对社会公众是一种精神感召,加之企业的认真实践,公众通过理念感知企业形象,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美誉度。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无形的指挥中心,指导着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管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事项,因而,设定科学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企业应具有的经营理念

(一)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深刻的内涵。从社会层面看,当今社会走出了资本时代,进入知识时代。生产经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变成了“以人为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劳动力转变。知识代替资本成为公司管理重要的短缺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企业生产要素无非分为人和物 ,因而存在两种不同的经营理念 ,一种是在价值取向“ 物 ” 为中心;另一种是以人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早期 ,以物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理念占据统治地位 ,在工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中 ,设备是第一位的 ,人是机器的附属物;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中 ,生产是第一位 ,消费者则是被动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种经营理念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在此基础上 ,人本观念得以确立并被广泛认同。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使以人为本的观念普遍地深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从企业生产要素的角度看 ,人是第

一战略资源和第一生产要素 ,其他所有资源和要素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也是资本 ,而且是更重要的资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内部管理上 ,就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展开工作 ,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 理活动。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德 ·杜拉克曾说 ,企业或事业惟一的真正资源是人 ,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以人为本经营理念不仅体现在内部的管理上 ,而且要体现在

企业对用户的态度上 ,体现在企业与社会供应商、 竞争对手、媒体、 政府机构、 社区组织、 政党及宗教团体的关系上。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相关者利益 ,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特别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要充分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 ,从而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企业经营理念的本质和核心。

(二)坚持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统一

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如何平衡是企业经营理念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能否科学地处理二者关系事关企业的发展和命运,同时也影响社会进步。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有内在一致性。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追求物质财富增长是社会和企业共同的目的。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营造有利环境,而企业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企业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想象的。但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又是不完全一致的,主要表现为二者目标的差异性、 利益的差异性。社会发展目标不仅追求物质增长,而且重视人与自然、 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追求组织满足。社会目标相对于企业目标来说内涵更丰富,呈现广泛性、 综合性、协调性、 可持续性。二者的不同还表现在社会效益不是企业效益的简单相加,有时局部利益可能损害整体利益。

首先 ,企业利益主体地位必须确立 ,获利是企业基本职能和直接目标 ,也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 ,不能用社会目标取代企业目标。其二 ,企业的发展应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 ,健康发展意味着企业经营者能以贡献社会为己任 ,树立崇高使命感 ,坚持正确价值原则、 承担社会责任。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 ,而且是企业自身发展所必需。正确价值原则是企业发展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因素 ,是企业格调的精髓 ,决定着企业的“人格 ” 。有良好“ 人格 ” 的企业会遵循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从而树立起良好道德形象 ,良好的“ 人品 ” 和道德形象决定了社会、 机关、 顾客、 商业伙伴和员工对企业认可和满意 ,“认可 ” 和“满意 ” 无疑是企业最宝贵的经济资源。

(三)坚持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统一

追求长期利益的企业着眼于理想 ,着眼于发展 ,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着眼于“ 生存 ” ,着眼于“ 实用 ” 。长期与近期不仅仅是指具体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它是反映企业价值追求 ,影响着企业经营行为和作风的一种经营理念。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既对立又统一 ,因此存在着对二者的权衡问题。二者矛盾在于 ,急功近利往往牺牲长远利益 ,但只有长期打算而不注意近期收获 ,就会失掉机会 ,影响资本积累 ,也难以聚集人气 ,同样损害企业长期发展。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表现为追求长期利益可以使近期利益的获取更具方向性、 健康性 ,而必要的近期利益又是长期利益的基础 ,只有把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质性提高与量性增长的统一

重视质性提高还是重视量性增长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经营理念。质性发展表现为企业素质提高、 能力的增强、 属内涵式的发展。量性发展表现为企业规模扩大和速度增长 ,属外延式发展。质性提高与量性增长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 ,二者是统一的 ,表现为质性提高与量性增长互为条件、 互相促进的关系。企业规模的扩大为企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外部条件 ,而企业素质的提高也为企业规模扩张和速度的加快奠定基础。但二者又是矛盾的 ,只有量性增长而没有质的相应提高 ,企业的实际功能就要下降 ,产生“ 小马拉大车 ” 式的不匹配效应 ,这种外延式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质性提高 ,没有量的相应增长 ,可能导致企业能力过剩 ,丧失更大获利机会 ,最终会影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并不容易 ,现实中不少企业更偏好于量性增长 ,重视规模和速度而忽视素质和效益 ,

往往把有限资源投入到量性增长上 ,这种不适当资源分配必然导致低效果或负效果的均衡。如患“ 巨人症 ” 的企业一味追求规模扩大和产值的增长而忽视素质提高 ,因没有坚实的素质基础 ,一旦出现风波就在劫难逃。

量与质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本质要求 ,二者结合方式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在企业发展的初期 ,随着产品市场扩大而一般导致自身规模扩大 ,从而提高产出和收益。此外 ,规模扩大往往伴随着商誉的提高 ,是企业“ 实力 ” 和“ 质量 ” 信号的某种显示 ,产生间接“ 担保 ” 效果 ,有利于企业融资和销售。即便如此 ,也只能是一种策略行为。在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和实力后 ,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上。特别在销售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也要避免简单的外延式扩展。迅速膨胀的规模如没有素质作基础 ,在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中 ,是难有持久竞争力的 ,甚至成为衰败的主要原因。

(五)坚持创新和稳步发展的统一

“ 求变 ” 与“ 求稳 ” 是企业经营理念中的两种策略思想 ,能否处理好二者关系攸关企业生存和发展。“ 求变 ” 是指以不断变革求生存的经营理念 ,企业在行业之间的进出、 规模的扩张、 事业的扩大或收缩、 技术的提升、 产品的更替 ,战略的调整 ,管理的改变 ,组织制度演化都是“求变 ” 的表现。但“求变 ” 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 ,它可能为企业带来繁荣 ,也可能导致企业衰败。变化的不确定性在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很多时候企业难以准确识别矛盾的主次及变化背后的内在逻辑。 “ 求稳 ” 是以稳定求生存的一种经营理念 ,企业在组织、管理、 事业、 产品等方面调整缓慢是其基本特征。“求稳 ” 有多种原因 ,也可能出自于人厌恶风险的天性 ,面对变化的无序性 ,人们害怕失败 ,自然产生追求有序发展的愿望;“ 求稳 ” 也可能是对现有成功的满足 ,成功企业的人员对现有事业和工作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求稳 ” 有利益方面的因素 ,一些人害怕失去业已存在的利益;“ 求稳 ” 有资产专用性和技能转换成本方面的原因;“ 求稳 ” 也有能力的约束 ,企业因缺乏能力而无法变化 ,特别是创新变化。

“ 求变 ” 与“求稳 ” 是一对矛盾 ,但变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内在矛盾和外在压力决定了企业变化的必然性。企业从孕育、 诞生、 发展到成熟是企业生命的自然变化现象 ,这种变化来自于企业内部矛盾运动 ,变化才能发展;社会政治环境、 技术经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变化是企业体现的一种“适应性 ” 变化 ,适者才能生存。但稳定是变化的一个环节 ,没有稳定的变化是一种盲目性的变化 ,很可能导致“ 退化 ” 。

稳定还有这样的含义:企业进化不能借助跳跃来完成 ,而必须通过一些很细小、 具体扎实的步骤来实现。总之 ,“变中求稳 ” ,“ 稳中求变 ” 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求变 ” 不等于创新 ,但创新必然包含着变化 ,企业只有创新才能有真正的发展 ,只有创新才能防止退化、 才能突破生命周期的限制 ,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也只有创新才能求得企业真正稳定。

第五篇:浅谈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控制

2011-10-25 10:33:59

王 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1团机关财务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负债经营是企业常用的经营手段方法,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把负债经营当作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本文诠释了负债经营的概念,分析了负债经营对企业的利与弊,提出企业控制负债经营风险的基本举措,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

负债经营是企业采用各种合法手段,如银行借款、商业信用、横向融通或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经济活动,并运用这些资金从事生产活动,使企业资产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经营手段方法。负债经营具有资本集约性和经营风险分散性的特点。资本集约性决定了发展负债经营可有效地利用闲散资金发展经济;经营风险分散性又决定了发展负债经营可有效地减少企业投资的盲目性。负债经营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运用不当则会产生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困境。对于负债经营的企业来说,有效地控制和规避经营风险至关重要[1]。因此,研究负债经营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金融财政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1.1 企业负债经营的利

(1)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

负债经营可以弥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不足,在企业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负债经营可以运用更大的资金力量扩大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以弥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不足的情况。

(2)降低企业综合资金成本

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由于企业借入资金不论盈亏均应按期偿还本息,所以债权性投资的投资风险较小;对筹资者来说,由于债务的利息支出是税前支付,负债经营可以可使企业少交纳所得税,使其资金成本降低[2]。

(3)增强企业风险意识

筹集的资金属于有偿使用,所以企业必须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经济责任,债权人为保证资本的回收和增值,必定会对企业的运行进行关注,而企业的管理者也会注重资金的合理化使用。

(4)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保持控制权

在企业面临筹资决策时,通货膨胀可以导致货币贬值,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时势必带来股权的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采用负债经营的方式债务人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而且债权人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不会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1.2企业负债经营的弊端

(1) 过度的负债引起财务负面效应

负债融资是属于有偿使用资金,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或企业面对的市场行情变差时,就会造成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结果不仅会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可能使企业破产。

(2) 过度负债经营会减少股东的财富

由于股东的红利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利润,当企业的负债越来越多,所需支付的固定利息也相应增加,这就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减少股东财富[3]。并且债权人放贷时会考虑企业已有负债规模的大小,并要求对可能的破产风险进行补偿,这也会减少股东的回报。

(3) 过度负债引起的再筹资风险

过度负债使企业的负债率大大增加,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就会随之降低,若债务到期企业不能按期足额地还本付息,债权人必将做出提前转移债权、收回贷款等决策,这就导致了企业后续贷款难,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再融资功能。

2.负债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资本结构不合理

理论上,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整体资金成本或债务成本。短期负债的财务压力和风险较小、资本成本较低,长期负债的财务风险和压力较大、资本成本较高。因此,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比例是否适当,与企业的利益和风险密切相关。

2.2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

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信誉降低,经常亏损,不能有效的再集资,从而陷入财务危机,那么企业就不能够到期还本付息,使负债经营循环链中断[4]。另外,企业还可能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项目无法正常完成,而使企业无法获利,使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大大增加。

2.3 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当企业负债规模增大,还本负息就成为企业固定的财务负担,相对应的有偿费用支出就会增加。一旦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较大的失误,投入资金不能收回,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偿付能力的丧失或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 2.4其他成因

在筹集资金时,企业会面临着金融市场的动荡。如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另外,由于政治、自然灾害等的发生的变化都可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负债筹资活动有重大影响。 3.企业负债经营举措

3.1 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

理论上,企业举债越多,资本利润率越高,利润越大了,但对债权人来讲,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债权人对应承担的贷款风险就越大。为使贷款风险降低,债权人将势必采用紧缩政策,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企业争取贷款,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影响企业经营安全。一般来讲,企业举债越多,利润越大,资本利润率越高。对于一般企业,普遍认为资产负债率在 30%以下为安全,40%左右较合适,高于 50%,将出现资金周转困难[5]。

3.2 建立合理的资本构成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对财务结构的优化,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在较为有利的市场环境中,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应及时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金融形势、汇率等因素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银行结构和币种结构,以预防和降低借贷和汇率风险[6]。

3.3 企业须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资金紧张一直是我国多数企业运行中较突出的问题,多数企业仍处在依靠资金投入带动的阶段,这使得企业缺乏自我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负债的盲目性。负债到一定程度,如果企业一旦发生生产中断、资金周转困难,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最终导致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债务,企业将面临负责赔偿债务,甚至导破产的风险。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3.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负债经营目的是投资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期望增加企业价值,赚取超过金融市场上提供资金者要求的报酬率的报酬,这样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富。反之将会减少企业的财富,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债务资金的利用和管理,可以通过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提高存货周转速度以及挖掘资金利用等方式提高销售利润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3.5企业自身的资信情况的分析

资信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负债量的多与少,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维护资金信誉的制度,运用各种方式分析企业的资信情况,树立起企业良好的信誉形象。要积极、及时整理财务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4. 结束语

负债经营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经营者应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下采取随机应变的财务策略,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合理规避负债经营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胡贤辉.财务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李桂荣.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北京金融培训中心.财资管理基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4]金妍.吉林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5]沈英.吉林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优化[J].改革与开放,2010(1).

[6]陈虹.中小房地产企业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提高公务员法律素质下一篇:土地价格评估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