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文明论文

2022-05-0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县域生态文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将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制度先行、产业跟进、环保贯穿和理念落脚。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德清经过几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德清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美丽德清”做出了巨大贡献。

县域生态文明论文 篇1:

以江西龙南县为例浅析县域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建设,其建设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生态县建设是建设县域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以龙南县为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生态县建设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浅析其生态县建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县;龙南县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建设,其建设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加快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调整、建设绿色林业、创建生态农业等。生态县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县级行政区范围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1,2]。生态县建设是建设县域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龙南县生态县建设进行分析,探讨由生态县的建设从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1.1自然环境

龙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贡江支流桃江上游,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655km2,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龙南县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全县森林覆盖率81.72%。矿产资源有稀土、钨、煤、石灰石、大理石、膨润土、铁矿等40余种,其中离子型重稀土储量占世界重稀土储量的70%,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中国重稀土之乡”。

龙南县境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西围、燕翼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客家围国家4A级、渔仔潭围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小武当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玉石仙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1.2社会经济

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4.5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10%。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1.84万元,同比增长3.09%,全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63元,同比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6708元,同比增长13.5%。

1.3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龙南县空气环境质量良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空气功能一类区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其余地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均优于国家生态县创建标准;地表水质达到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要求;声环境质量达到相应标准要求。

2、生态县建设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

2.1生态县建设的有利因素

一是资源与景观丰富。二是生态环境优势。三是矿产资源丰富。四是县域文化悠久典雅。五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龙南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为赣南次中心城市,处于定南、全南、寻乌、安远的对外窗口位置。六是政策鼓励,公众支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龙南县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不断深入,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观点深入人心。综上,龙南县具有良好的生态县创建形势和机遇。

2.2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龙南县环境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治理能力仍相对薄弱。二是废弃稀土矿山引起的环境问题。三是地区环境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较低。

3、龙南县生态功能区划及发展布局

3.1区划方案

龙南县共分为九个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充分考虑和结合龙南县主体功能区布局,禁止开发地段严格禁止工业发展,提倡发展生态旅游业;限制开发地段有选择性的发展工业,重点发展生态农林业;重点开发地段做好环境保护措施,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养殖业;优先开发地段在满足环境保护条件下,优先发展生态工农业。

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九连山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安基山水源涵养与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国家规划矿区。保护性利用区:小江中上游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濂江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渥江上游水源涵养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引导性开发区:桃江上游丘陵农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汶龙-关西农林产品提供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渥江中下游农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建设开发区:城镇人居建设与工业综合发展区。

3.2经济发展布局

根据龙南县现状空间结构及赣州市区域次中心的地位,在区域空间拓展战略的指引下,遵循“中心集聚”和“轴线开发”的发展战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通过区域中心及发展轴线强化整个区域的实力,产业布局归纳为“一心,三轴,两片区”。

“一心”指中心城区,优先予以发展,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其作为赣州市次中心的辐射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三轴”指以龙南中心城区为核心,由赣粤高速、大广高速、京九铁路、105国道和龙小线等主要交通要道构成的“T字形”轴线构成龙南乃至三南区域的“工业发展动力轴”,主要分布有龙南城区及各工业经济强镇;以桃江流域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发展轴”,主要为沿桃江包括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基山林场在内的“绿色生态廊道”,沿江分布了夹湖、程龙、渡江等城镇,以特色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发展为主。“两片区”指以中心城区和南部杨村镇为核心的南、北两大经济片区。

4、重点建设工程设计

龙南生态县建设结合自然资源、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坚持“以生态城市为框架,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龙头,以生态旅游为纽带”,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全面实施,重点项目分6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绿色脐橙生产基地、绿色蔬菜种植基地、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蚕桑园产业基地、生态生猪养殖工程、观光农业建设工程。生态林业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项目:高效毛竹林产业基地、有机油茶产业基地、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林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业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项目:龙南生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龙南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生态基地建设、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生态旅游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项目: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项目: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流域生态体系建设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工程、废弃稀土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项目:城市绿化与景观建设、生态乡镇、村系列创建、新农村试点建设、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及推广平台、绿色系列创建工程。支撑和保障体系重点: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综合信息平台。

5、结语

由于生态文明这种系统、整体性,要求全体县域都要同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布置,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葛大兵,陈小松.县域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刘乐冕,葛大兵,王成.望城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8):147-151.

作者:文琛等

县域生态文明论文 篇2:

十三五时期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将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制度先行、产业跟进、环保贯穿和理念落脚。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德清

经过几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德清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美丽德清”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无可否认的是:与同一时期的其他县域相比,德清的生态文明建设显然不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对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目标,德清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德清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三五时期将继往开来、任重道远。

一、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美丽德清、创造美好生活”的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态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制度品牌;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现代体系,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紧抓生态环境保护不放松,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助推德清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为美丽德清奠定基石。通过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创新、产业体系不断现代化,在十三五时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德清模式”。

二、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通过德清县各部门的协同努力,集合全社会的参与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局面,将德清建设成全国领先的生态文明县域。具体而言,分解目标如下:

(一)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理念增强

以绿色低碳消费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形式不断涌现,形成多样化的生态文化品种,并且初步发现生态文化的经济价值。伴随生态文化的繁荣,生态理念覆盖到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全社会共谱生态旋律的和谐氛围。

(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具备德清特色的制度品牌

进一步完善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代表的已有制度,在全国率先突破生态文明考核制度等制度;从其他地区复制移植碳排放总量控制等制度。初步形成“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恶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代表的一批制度培育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德清特色生态文明制度。

(三)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

到2020年,生态建设经费占GDP比重达到8.56%以上,生态环境污染事故零发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小于2 04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2 945 吨,全年API指数优良天数320天以上,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分别达到100%和100%;景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100%的旅游区(点)要通过国家质量等级评定;城市绿化率达到60%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四)生态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提升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生态化程度显著提升,生态绿色农业在农业产值中占主体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单位GDP能耗降到0.3吨标煤/万元以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生态旅游总收入突破120亿元。

三、十三五时期德清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地域性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德清的县域实情。无论是制度创新的高度,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方向,都应与德清的县域实情相对应。

创新性原则。秉承创新性原则,十三五时期德清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培育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创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效率性原则。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为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协同性原则。生态文明绝非单打独斗能成,而是众多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十三五时期,应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同性,将德清的各方面力量统一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舞台中来,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四、十三五时期德清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分析

(一)制度先行,着力打造一批体现德清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品牌

1.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与生态文明考核制度

这两类制度是德清县十三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其中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是:(1)对使用者付费模式进行探索,实现生态补偿模式的转型。目前的生态补偿模式是:政府付费模式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尤以转移支付模式最普遍。无论是政府付费模式还是转移支付模式皆以政府财力作为运转基础,长此以往,政府的财政会因此承受巨大负担。因此,若要维持生态补偿制度的持续发展,则必然要求对德清县生态补偿的模式进行转型,实现由政府付费模式过渡到使用者付费模式。(2)生态补偿覆盖到绿色产业体系,激发“生态红利”。借助生态补偿机制对绿色产业体系进行扶持,补贴绿色产业的成本,扩大绿色产业的利润空间,赋予绿色产业新的活力,促使“生态红利”从理论转化为现实。(3)探索区域之间以及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德清县目前的生态补偿制度只覆盖县内,对于涉及到德清县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尚未建立相关制度。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德清应探索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制度,从而将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

其中生态文明考核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有:(1)将民意调查作为生态文明考核的重要评判依据。在考核制度中应充分重视群众的满意度,建议在考核制度设置一条群众满意度红线,例如50%,一旦群众满意度低于50%就视为生态文明考核不及格。(2)在考核过程中建议设立现场评审制度。具体内容为:由生态办召集成立生态文明建设评审团,评审团的成员应多样化,包括环保专家、各行业代表以及普通老百姓。评审团现场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评审材料为依据进行打分,最后通过加权平均形成一个总分,该项总分被列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3)考核结果应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可以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于不合格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应责令限期整改,严重者可以进行相应的处分。

2.完善总量控制类制度的实施

总量控制类制度在十三五期间的创新方向在于: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总量控制制度以及通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实施空间管制,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总量控制制度体系;对总量控制的各项意见、办法、方案做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从而整合成一套体系化的制度框架;转变总量控制的模式,实现从容量总量控制向目标总量控制转变;探索跨区域以及流域总量控制制度;通过以上步骤最终促使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步显现。

3.加快多规融合从试点到推广的步伐

2014年德清被国家四部委(发改委、环保部、建设部、国土部)确定为多规合一试点(全国仅28个)。多规融合意为多个规划在规模、时序、基础数据、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做到用统一的平台管理基础数据、用统一的流程完成规划审批,实现规划之间的统一、协调,避免出现矛盾冲突。目前德清县已经开展多规融合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对多规融合进行大范围推广,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自身的规划融合以及与其他方面的规划融合。为此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规划协调机制,通过统一基础分析、基础数据、规划内容、技术思路解决规划协调技术,通过联合行政模式、区域政府模式、单设区域规划协调模式、专业协调机构模式、基于共识的协调模式等制度保障手段促使传统规划向协商型规划转型。

(二)产业跟进,积极培育生态经济增长点

1.培育休闲观光创意农业,构建生态农业体系

从德清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十三五时期德清的生态农业体系由以下几大支柱构成。(1)重点培育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德清的休闲观光农业有着良好基础,2013年德清县共有在册登记农家乐、“洋家乐”共350家,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2家,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13个,星级农家乐53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30家。十三五时期应大力培育以“洋家乐”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争取新增2到3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打造若干个有影响力的品牌。(2)寻找技术突破口,发展绿色养殖业。借助于产学研联盟平台,在“稻鳖共生”、“稻鳝共生”、“稻鱼共生”等生态、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绿色种养模式,为绿色养殖业的壮大扫清技术壁垒。(3)推广循环农业。鼓励扶持发展秸秆气化固化、堆积发酵施肥、基质栽培加工等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向生物质肥料、饲料、燃料等综合利用转变。建立并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处置机制。进一步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在“猪—沼—果”、“猪—沼—鱼—鸭”、“猪—沼—果—鸡(鸭)”等良性循环利用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新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实现由产业集聚到创新集聚的转型,提升工业的生态化程度

在德清的产业政策框架中,产业集聚被广泛运用。德清因此涌现出了许多的产业集聚区,例如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产业基地、省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国家级装饰建材集聚区等。相较于产业集聚,创新集聚更能体现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创新集聚是创新或创新产出具有在时间或空间上成群出现的特征。十三五时期德清提升工业生态化的方向在于:(1)提高产业园区的创新准入门槛,无论是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产业基地、省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还是国家级装饰建材集聚区,在引进企业的过程中应把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重要门槛条件,对于缺乏技术创新、仍然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企业予以拒绝。(2)在省通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3)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装饰建材等传统产业集聚区,使工业创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从而提高工业的生态化程度。

3.整合生态服务业资源,构建生态服务业体系

德清积蓄了丰厚的生态服务业资源,但是欠缺系统、有效的整合,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即为整合现有的生态服务业资源,构建生态服务业体系。具体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通过舆论宣传及文化支撑,做大德清的名山湿地品牌。德清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6.5万亩,森林覆盖率46.1%,林木覆盖率46.9%,位于县城中部的江南最大湿地下渚湖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和4A级旅游景区,因此德清具备丰富的名山湿地资源,十三五时期德清应加强舆论宣传,做强名山湿地的文化支撑,为名山湿地品牌的形成打下基础。(2)在七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以“洋家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将“原生态养生、国际化休闲”的生态旅游理念推销到国内外。(3)把金融新业态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争取早日把德清建成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并打造新莫干山金融家集聚区,从而将金融新业态培育为德清生态服务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三)环保贯穿,紧抓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放松

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生态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应更加严格化、更具紧迫性。

1.对面源污染实施最严格的控制

十三五时期对面源污染的控制应比之前更为严格。具体而言从两方面着手。(1)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落实生猪养殖禁、限养区制度,大力推进生猪养殖场关停工作,以此强化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对温室龟鳖大棚进行生态化改造,做好养殖业尾水处理工作,推广生态高效的种养结合模式,以此控制温室龟鳖养殖业污染。对农药废弃包装物进行回收并无害化处置,以此严格控制农药废气包装物面源污染。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全面禁止农作物秸杆露天焚烧,以此严格控制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2)严格控制工业面源污染。对工业项目实行严格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审查,把有可能带来面源污染的工业项目拒之门外。对工业废水排放实施严格监管,将工业企业废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标排放率维持在100%。对重点污染企业加强监控,对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严格执法。保持对农村家庭工业污染的整治力度,对农村家庭工业污染废水的排放严格把关。

2.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十三五时期德清优化人居环境的方向为:(1)通过建设大型河道垃圾上岸点、小型河道垃圾上岸点,新建洗扫车和洒水车加水点、镇区垃圾桶清洗点等方式强化城乡人居环境设施建设。(2)通过增加洗扫车、垃圾压缩车、洒水车、垃圾桶平板转运车等方式强化城乡人居环境设备建设。(3)通过采购服装、手套、扫帚等相关物资强化城乡人居环境物质保障。(4)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作业规范程度。在《镇村环卫作业质量标准》、《镇村绿化养护质量标准》等城乡人居环境作业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作业规范标准,从而促使作业质量标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完善区域生态保护

严格执行《德清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环境功能区的区域生态保护。(1)加大对西部山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扩大25度以上陡坡修复面积,持续推进莫干山镇、武康镇、开发区的6个村组织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造、补、改、疏、育”等措施打造西部山区生态景观林。(2)完善下渚湖湿地保护。在《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德清下渚湖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对下渚湖湿地进行严格保护,以此维护德清的湿地品牌。(3)持续推进对河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在2006年的《德清县对河口水库水源水域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的《对河口水库水源保护建设规划》、2012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河口水库为重点的饮用水源保护的议案》、2013年的《关于加强对河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的决定》等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对河口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和办法。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提高水污染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改善水库水源地入库水质。

(四)理念落脚,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及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生态经济增长点培育、环境保护严格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在生态理念的升华上。为了促使生态理念的升华,需要借力于生态文化及宣传教育的辅助。因此十三五时期德清的生态文明建设应重视生态文化及宣传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挖掘、整合德清生态文化资源

德清的生态文化资源尚缺乏深度开发、整合,生态文化资源的宣传价值未能得到最大程度释放。十三五时期深入挖掘、整合生态文化资源的方向在于:(1)挖掘与生态有关的人文历史材料,增加生态文化的历史厚重感。生态文化最好的素材是人文历史资源,不过在整合生态人文历史资源过程中应避免稀缺性资源的利用方式,尽量将生态人文历史资源向必需品的方向转化。(2)引入题材研发的营销方式,增加生态文化的现实质感。通过寻找、打磨德清生态文化中的生动题材,为德清生态文化的营销增加现实质感。(3)打造德清生态文化馆群落。在德清生态文化馆的基础上,新建一批生态文化附属馆,形成一个成体系的德清生态文化馆群落。

2.创新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方式

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文化需摆脱传统的说教式宣传教育,探索宣传教育方式的创新。对宣传教育材料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宣传教育材料死板、生硬的面孔,添加生动、活泼、趣味的内容,从而提升宣传教育材料的亲和力。对宣传教育载体进行创新,在传统的载体之外,开拓一系列现场教育基地及互动式教育平台。对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进行创新,尝试新设一个专门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小组,整合社会各个层面的宣传教育资源,统一规划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3.将生态文化转化成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生态文化要获得最持久的生命力、最深远的影响力,必须实现身份的转变。生态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需求,更应该是一种与大家朝夕相处的生活方式。十三五时期德清的生态文化要实现突破,需要寻找生态文化与日常生活方式的桥接点,比如生态消费、低碳出行等,以此作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作者:刘孝斌

县域生态文明论文 篇3:

生态文明:县域经济发展的“导航”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三个方面的内涵。在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经济;资源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十七大又一次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这一论断为我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县域经济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随着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21世纪初县域经济将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与此相伴随的是资源消耗增大、废物排放量增多、环境破坏加剧。因此,如何保持县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认为,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三个方面的内涵。在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

一、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逆行于生态文明之路

近几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经济强县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但是,我国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有些地方的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而不顾一切后果,给后任留下了堵不完的窟窿、还不完的债,给将来的发展留下了后遗症,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此现象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相违背,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

1.思想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县域普遍思想观念滞后,存在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保守和狭隘观念,保守方面表现在:“等、靠、要”的惰性比较严重,等上级给项目,等财政给支持,靠银行贷款,缺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跳不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墨守成规,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狭隘方面表现在:考虑和处理问题带有狭隘的地方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观念意识较差。尤其是各县在生产区域布局问题上,不是去寻求“双蠃”模式,在竞争合作上形成的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局,因而往往造成产业趋同,产品趋同,名特优稀,外发力度不大,规模优势不明显,区域特色不突出。

2.生态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得到持续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一方面,多年来,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涌现了大量的县域乡镇企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又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化肥、农药,也导致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采取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经营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还有一部分的农田及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这些都从根本上违背了生态文明之路,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利用率低

多年来,我国县域经济产值的增加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换取,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以至于乱采滥挖、浪费严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退化,资源基础持续减弱,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保证程度下降,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32.3%,而近几年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约为发达国家的50%,大大低于国外0.7~0.8的先进水平。

4.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属外延型、粗放式的增长,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差的现象较为严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动。有些县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但新上的小项目消耗大量有限的资源,挤占了有限的资源。有些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在传统产业、低技术水平上扩张,未能行之有效地推动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制约着县域经济高质量、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大多数县域经济仍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产业层次低、技术装备落后,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企业发展经营方式粗放,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等问题。

二、以生态文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以创新思想观念为基础,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发展县域经济时,要解放思想,克服观念误区。应把县域经济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来审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坐标,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具体说,一是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及时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二是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市场观念;三是要创新领导体制,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真正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四是要创新工作方式,总揽全局,激励协调,宏观指导,微观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议大事,抓重点,攻难点,把握工作主动权。

2.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方能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最终使县域经济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保护县域生态环境,一要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二要强化资源环境管理;三是开发生态资源。为了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工程推向市场,通过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的滚动发展。要积极建立生态经济园开发区,走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相结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之路。

3.以节约自然资源为保障,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续力

节约自然资源,促进和谐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以提高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始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节约利用资源的方针,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要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资源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提高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二要始终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保护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三要严格执行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节约型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路子;四要整合土地资源。

4.以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和推广为主线,畅通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征途

要加大生态技术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为县域所用;要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用先进、适用的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县域一些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5.以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依靠,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阵地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县域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建设,同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要制定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采取调动、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的方式,把优秀人才引进来,也可利用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灵活方式留住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县域企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阵地,要加快培养优秀企业家、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使他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发挥中坚作用,使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能站稳脚跟,开拓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梁佩韵.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2]仇方道.关于县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经济师,2003,(6).

[3]张福贵.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J].经济论坛,2002,(3).

作者:邓 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铁机电设备论文下一篇:数码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