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论文范文

2024-03-17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发展

文献标识码:B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我县从2003年成立“创安办”到2005年改建设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以来,各部门积极协作,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金融运行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是社会信用环境良好,无重大逃废金融债务案件发生;二是金融法治环境进一步好转,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有效运转,针对金融部门的犯罪案件下降;三是政府服务金融效率提高;四是社会中介机构行为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政策规范;五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各项制度措施得到制定和落实;六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舆论氛围逐渐形成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得到完善,存贷款数量逐年稳步增长,存贷款从03年末余额的35.59亿元和22.19亿元增加到08年末的105.34亿元和32.31亿元(没加财政存款),增加了69.75亿元和10.12亿元,分别增长了195.98%和45.61%;不良贷款也实现“双降”,从03年末的余额8.76亿元,占比39.48%下降到08年末的余额2.15亿元,占比6.67%,绝对额减少了6.6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银行业盈利能力增强,03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帐面利润为负767万元,08年全年除农村信用社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经营利润5208万元。(农村信用社因地震灾害影响,计提2亿多呆账和抵贷、固定资产损失,账面利润为负2亿8千余元。)。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

14.6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3亿元,比重39.7:23.1:3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6.2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4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84亿元,比重34:36.8:2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9亿元。从03年到08年全县经济总量已实现翻翻,第二产业经济总量也超过第一产业占据首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更增长了近二倍,但贷款余额仅增长了45.61%。显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滞后。

目前中江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03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2.35%;08年末,存贷比为30.67%;截止09年9月底,存贷差继续扩大,为27.65%(存款余额为145.68亿元,贷款余额为40.28亿元),比08年初增加32.37亿元。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仅占新增存款的19.75%,其贷款余额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99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14.88%,而工业贷款余额为0.99亿元,仅点全部贷款余额的2.46%。一方面是银行难贷款(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按银行贷款投放要求,在辖区内有效投放信贷载体不足,大量存款资金不能投放出去。),另一方面是县内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难(无有效抵押、担保财产,自身素质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机构的认可,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要害所在。),使银企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这种势

2

头持续发展下去,将会对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机构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不良贷款“双降”压力仍大,虽然到08年末按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实现“双降”,且降幅较大,但因“5.12”地震造成中江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巨大仅靠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努力,短期内难以弥补。09年截止9月底,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4.47亿元,占比11.1%,较年初有所回升(年初为2.15亿元,占比6.67%)。全县银行业政府背景不良贷款余额9436万元,累计欠息4308万元。其中:涉及农村信用社7393万元,累计欠息4178万元;国有商业银行政府贷款670万元,欠息130万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拖欠和担保拖欠银行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335万元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受地震灾害间接影响的产业、企业的贷款风险由于时滞性还未反映出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震后金融生态环境劣变等诸多不利因素,将会进一步加剧不良贷款“双降”工作难度。

三、农村信用社因灾导致不良贷款大幅度增加,抵债资产受损,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经营效益恶化。截止09年9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余额10.12亿元,不良贷款率达34%,资本净额为-7.1亿元,资本充足率为-23%,拨备覆盖率仅27.8%,因地震及历年原因形成亏损累计达2.81亿元,股金分红受限,直接影响持股人持股积极

3

性,农村信用社股金稳定性面临严禁考验。

四、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08年涉及机关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退率仅为27%,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陈案累计执结率为79.3%;新案执结率为22.1%。全县尚有历史遗留的“三乱”集资7户,金额296万元需要继续清退。有5户已改制企业的银行贷款本金3738万元被悬空。

五、警惕诚信缺失借款人借震逃废金融债务行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中江全县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据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9.29亿元;县域内房屋、道路、交通、桥梁等各类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部分诚信缺失借款人由于对金融政策的歪曲理解,有意将长期不能偿还的债务全部归咎于此次地震损失,企图逃废银行债务,部分农户对在农村信用社的灾后农房重建贷款也出现有意拖欠利息的现象。县域良好的信用秩序是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而重新建立起来的,如果因为部分诚信缺失借款人借用地震灾害逃废金融债务而被破坏掉,对地方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将是长远,因此,政府要加强灾后诚信环境建设,强化诚信意识,防止出现借核呆政策虚假评估、恶意逃债等行为发生。

六、县域经济环境有待改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银行单个贷款成本高、风

4

险大,确实让银行“难贷款”。其次,县域经济担保机制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化担保服务和信用服务,这也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难度。银行实行的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和贷款责任终身制使银行“惜贷”“慎贷”、“惧贷”,不佳的县域经济环境也给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等造成困难,也阻碍了金融自身的发展。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增收难、就业形势严峻等难题的关键。对“壮大县域经济”,实现我县“三年全面恢复,五年经济翻番,八年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就是要针对当前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组织机构单一”、“金融资源外流”、“信贷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社会诚信意识欠缺”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方位促进县域金融的发展进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进行体制创新,重构多层次、多主体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县域金融组织构架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完整体系。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构筑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

5

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规范民间金融,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组织的支农作用。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对其一味的打压效果未必好,要区分其性质,加以区别对待。在对待民间金融问题上,宜疏不宜堵。对于一些具备条件的民间金融组织,可考虑将其“扶正”,变身为正规金融。如目前推行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可以期待,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与推广,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将逐步被“收编”,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有生力量。民间金融组织由于有信息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与正规金融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应,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降低其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征信体系, 建立有效担保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 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企业和信用户建设活动, 进一步营造“重信用, 讲诚信”的社会风气; 加快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 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培育壮大资信评级机构 ,规范发展企业资信评级市场。

6

三、 农村金融部门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适度宽松”的方针, 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优惠政策和信贷资金; 加深对乡镇企业和农户的了解与沟通, 挖掘优质客户, 在防范风险的同时, 加大对优质乡镇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投放力度。乡镇企业和农户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规范财务管理、树立诚信观念、增强还贷意识、与农村金融部门互信、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推进会员制互助式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建设;二是成立政府、企业协会之间的担保基金,建立相应的联保机制;推动建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积极性,逐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瓶颈。

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采用龙头企业担保、行业协会担保、中介机构担保和农户联保等担保形式向农户发放贷款,变零售业务为批发业务,畅通资本金补充渠道,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放大担保倍数。加强合作,实现银企双赢。

五、县域金融机构对做好信贷工作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在风险可控的

7

前提下,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满足辖内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三是积极努力争取上级行对县级的信贷政策支持;四是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如“注册商标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帐户托管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林产抵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科学、合理安排贷款投放计划,进一步提高信贷服务水平;五是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对企业的财务辅导,主动寻找和培育优质客户;六是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认真分析经济发展趋势,掌握行业信贷风险变动情况,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控制能力,妥善化解不稳定因素努力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六、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诚信中江”的建设力度,加快对公职人员不良贷款的清收进度;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大对已悬空银行债务的清理力度,坚决制止和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司法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胜诉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提高金融胜诉案件的执结率;工商、税务、建设、国土、司法等职能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处置抵贷资产等业务中的各项收费,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成本,减少处置损失。

七、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严格考核。为切实加强对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

8

构(将金融办设为常设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工作;制订各年度工作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为鼓励县级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中江经济建设,按07年制订的对县级金融机构的奖励标准,提高奖励幅度,按信贷投放的万分之五计奖,),落实奖惩,严格实施考核。搭建政银企协调沟通平台。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举办融资洽淡会、推荐会,多渠道促进银企合作,满足企业有效信贷资金需求。组织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对信用体系、征信体系、担保体系建设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建设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创建和评选活动。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支持与合作。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人行和银监助推、金融机构主体参与、部门配合、县乡联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通过创新思路、建章立制,调配精兵强将,承担起创建西部金融生态环境最佳区域的历史使命。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健康的发展。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2017年1月7日,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新思路 新机遇 新突破”为主题,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式转变,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最新观点与成果。

本次论坛立足“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与县域经济发展”“幸福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等议题,深入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机遇,谋求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新突破。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贺铿:

转变思想观念促 “三化”结合

要建设全面小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就要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结合,要真正转变思想,以發展县域经济。

要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农业现代化,一个是农产品安全。农业现代化问题最要解决的就是农业土地的流转问题。农用土地不能很好地流转,它就会影响产业的规模经营,就会影响农业现代化,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现代化的发展,所以要解决农用土地如何流转的问题,

城市化在县域经济建设当中,就应该把小城镇的建设作为一个主要的抓手。让剩余劳动力尽量在家门口就业,农民不需要离乡背井,这样会解决许多问题。

目前,中部和西部的县财政困难,主要是没有非农产业,没有工业,因此需要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结合起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

县域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基础性作用

县是我们国家财政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基础性作用,“三农”问题或扶贫问题需要依靠全社会各种经济综合发展来解决。应该注意四个方面:一、强调绿色发展,有些县发展经济,把污染企业招进来,虽然对县财政有点贡献,但是对县环境污染较大;二、注意因地制宜,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各有特色,做好其中一个方面就可以立足;三、注重市场选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资源禀赋特色,但不是都能发展到前十名样子;四、县域经济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开放的部分。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智库部部长靳宝华: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助力生态小镇建设

国家开发银行坚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一般商业金融找项目,就是摘熟桃子;但是开发性金融做培育项目,习惯种树,在城市基础建设和产业建设方面做工作。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成立之后,继续发挥开发性金融先锋、整合作用,引领社会资源作用。生态本身作为发展资源,生态可以换资本、资源,城镇化可以生态为基础,向生态资本方向发展。随着基础设施和道路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形态上有大发展,县域不一定发展大城市,还可以挖掘特色产业,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晓明:

航空便利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经济,只有通过与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经济体结合,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通用航空是所有的交通工具中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从连通的角度上来讲,航空便利度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农业县可以用飞机去喷洒农药、播种,以及进行农作物的监测,直接提升农产品的产值。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巨建国:

政策标准化助力县域经济高效发展

工作方式如果不发生转变,不可能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也就不可能实现。工作方式如何转变?县域经济如何转型升级?需要建立一套工作4.0的标准模式。在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内,进行全面改造打造第四代产业园,由此,实现了从第一代物业共享到第二代服务共享,从第三代标准共享到第四代的数据共享。

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华堂:

发展县域经济要抓大数据、互联网机遇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抓住大数据、互联网的机遇,以新的思路达到发展的目的。 最近配合国家的生态发展,我们建立了未来城市与基础设施研究院,利用建筑、环境等学科,联合成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院,推动智慧城市的研究、交流。还建立了中国城镇化研究院,进行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交流、合作。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将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制度先行、产业跟进、环保贯穿和理念落脚。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德清

经过几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德清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美丽德清”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无可否认的是:与同一时期的其他县域相比,德清的生态文明建设显然不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对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目标,德清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德清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三五时期将继往开来、任重道远。

一、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美丽德清、创造美好生活”的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态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制度品牌;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现代体系,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紧抓生态环境保护不放松,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助推德清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为美丽德清奠定基石。通过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创新、产业体系不断现代化,在十三五时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德清模式”。

二、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通过德清县各部门的协同努力,集合全社会的参与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局面,将德清建设成全国领先的生态文明县域。具体而言,分解目标如下:

(一)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理念增强

以绿色低碳消费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形式不断涌现,形成多样化的生态文化品种,并且初步发现生态文化的经济价值。伴随生态文化的繁荣,生态理念覆盖到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全社会共谱生态旋律的和谐氛围。

(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具备德清特色的制度品牌

进一步完善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代表的已有制度,在全国率先突破生态文明考核制度等制度;从其他地区复制移植碳排放总量控制等制度。初步形成“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恶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代表的一批制度培育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德清特色生态文明制度。

(三)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

到2020年,生态建设经费占GDP比重达到8.56%以上,生态环境污染事故零发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小于2 04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2 945 吨,全年API指数优良天数320天以上,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分别达到100%和100%;景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100%的旅游区(点)要通过国家质量等级评定;城市绿化率达到60%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四)生态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提升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生态化程度显著提升,生态绿色农业在农业产值中占主体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单位GDP能耗降到0.3吨标煤/万元以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生态旅游总收入突破120亿元。

三、十三五时期德清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地域性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德清的县域实情。无论是制度创新的高度,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方向,都应与德清的县域实情相对应。

创新性原则。秉承创新性原则,十三五时期德清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培育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创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效率性原则。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为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协同性原则。生态文明绝非单打独斗能成,而是众多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十三五时期,应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同性,将德清的各方面力量统一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舞台中来,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四、十三五时期德清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分析

(一)制度先行,着力打造一批体现德清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品牌

1.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与生态文明考核制度

这两类制度是德清县十三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其中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是:(1)对使用者付费模式进行探索,实现生态补偿模式的转型。目前的生态补偿模式是:政府付费模式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尤以转移支付模式最普遍。无论是政府付费模式还是转移支付模式皆以政府财力作为运转基础,长此以往,政府的财政会因此承受巨大负担。因此,若要维持生态补偿制度的持续发展,则必然要求对德清县生态补偿的模式进行转型,实现由政府付费模式过渡到使用者付费模式。(2)生态补偿覆盖到绿色产业体系,激发“生态红利”。借助生态补偿机制对绿色产业体系进行扶持,补贴绿色产业的成本,扩大绿色产业的利润空间,赋予绿色产业新的活力,促使“生态红利”从理论转化为现实。(3)探索区域之间以及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德清县目前的生态补偿制度只覆盖县内,对于涉及到德清县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尚未建立相关制度。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德清应探索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制度,从而将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

其中生态文明考核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有:(1)将民意调查作为生态文明考核的重要评判依据。在考核制度中应充分重视群众的满意度,建议在考核制度设置一条群众满意度红线,例如50%,一旦群众满意度低于50%就视为生态文明考核不及格。(2)在考核过程中建议设立现场评审制度。具体内容为:由生态办召集成立生态文明建设评审团,评审团的成员应多样化,包括环保专家、各行业代表以及普通老百姓。评审团现场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评审材料为依据进行打分,最后通过加权平均形成一个总分,该项总分被列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3)考核结果应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可以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于不合格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应责令限期整改,严重者可以进行相应的处分。

2.完善总量控制类制度的实施

总量控制类制度在十三五期间的创新方向在于: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总量控制制度以及通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实施空间管制,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总量控制制度体系;对总量控制的各项意见、办法、方案做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从而整合成一套体系化的制度框架;转变总量控制的模式,实现从容量总量控制向目标总量控制转变;探索跨区域以及流域总量控制制度;通过以上步骤最终促使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步显现。

3.加快多规融合从试点到推广的步伐

2014年德清被国家四部委(发改委、环保部、建设部、国土部)确定为多规合一试点(全国仅28个)。多规融合意为多个规划在规模、时序、基础数据、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做到用统一的平台管理基础数据、用统一的流程完成规划审批,实现规划之间的统一、协调,避免出现矛盾冲突。目前德清县已经开展多规融合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对多规融合进行大范围推广,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自身的规划融合以及与其他方面的规划融合。为此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规划协调机制,通过统一基础分析、基础数据、规划内容、技术思路解决规划协调技术,通过联合行政模式、区域政府模式、单设区域规划协调模式、专业协调机构模式、基于共识的协调模式等制度保障手段促使传统规划向协商型规划转型。

(二)产业跟进,积极培育生态经济增长点

1.培育休闲观光创意农业,构建生态农业体系

从德清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十三五时期德清的生态农业体系由以下几大支柱构成。(1)重点培育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德清的休闲观光农业有着良好基础,2013年德清县共有在册登记农家乐、“洋家乐”共350家,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2家,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13个,星级农家乐53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30家。十三五时期应大力培育以“洋家乐”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争取新增2到3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打造若干个有影响力的品牌。(2)寻找技术突破口,发展绿色养殖业。借助于产学研联盟平台,在“稻鳖共生”、“稻鳝共生”、“稻鱼共生”等生态、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绿色种养模式,为绿色养殖业的壮大扫清技术壁垒。(3)推广循环农业。鼓励扶持发展秸秆气化固化、堆积发酵施肥、基质栽培加工等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向生物质肥料、饲料、燃料等综合利用转变。建立并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处置机制。进一步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在“猪—沼—果”、“猪—沼—鱼—鸭”、“猪—沼—果—鸡(鸭)”等良性循环利用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新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实现由产业集聚到创新集聚的转型,提升工业的生态化程度

在德清的产业政策框架中,产业集聚被广泛运用。德清因此涌现出了许多的产业集聚区,例如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产业基地、省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国家级装饰建材集聚区等。相较于产业集聚,创新集聚更能体现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创新集聚是创新或创新产出具有在时间或空间上成群出现的特征。十三五时期德清提升工业生态化的方向在于:(1)提高产业园区的创新准入门槛,无论是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产业基地、省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还是国家级装饰建材集聚区,在引进企业的过程中应把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重要门槛条件,对于缺乏技术创新、仍然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企业予以拒绝。(2)在省通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3)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装饰建材等传统产业集聚区,使工业创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从而提高工业的生态化程度。

3.整合生态服务业资源,构建生态服务业体系

德清积蓄了丰厚的生态服务业资源,但是欠缺系统、有效的整合,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即为整合现有的生态服务业资源,构建生态服务业体系。具体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通过舆论宣传及文化支撑,做大德清的名山湿地品牌。德清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6.5万亩,森林覆盖率46.1%,林木覆盖率46.9%,位于县城中部的江南最大湿地下渚湖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和4A级旅游景区,因此德清具备丰富的名山湿地资源,十三五时期德清应加强舆论宣传,做强名山湿地的文化支撑,为名山湿地品牌的形成打下基础。(2)在七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以“洋家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将“原生态养生、国际化休闲”的生态旅游理念推销到国内外。(3)把金融新业态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争取早日把德清建成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并打造新莫干山金融家集聚区,从而将金融新业态培育为德清生态服务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三)环保贯穿,紧抓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放松

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生态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应更加严格化、更具紧迫性。

1.对面源污染实施最严格的控制

十三五时期对面源污染的控制应比之前更为严格。具体而言从两方面着手。(1)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落实生猪养殖禁、限养区制度,大力推进生猪养殖场关停工作,以此强化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对温室龟鳖大棚进行生态化改造,做好养殖业尾水处理工作,推广生态高效的种养结合模式,以此控制温室龟鳖养殖业污染。对农药废弃包装物进行回收并无害化处置,以此严格控制农药废气包装物面源污染。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全面禁止农作物秸杆露天焚烧,以此严格控制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2)严格控制工业面源污染。对工业项目实行严格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审查,把有可能带来面源污染的工业项目拒之门外。对工业废水排放实施严格监管,将工业企业废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标排放率维持在100%。对重点污染企业加强监控,对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严格执法。保持对农村家庭工业污染的整治力度,对农村家庭工业污染废水的排放严格把关。

2.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十三五时期德清优化人居环境的方向为:(1)通过建设大型河道垃圾上岸点、小型河道垃圾上岸点,新建洗扫车和洒水车加水点、镇区垃圾桶清洗点等方式强化城乡人居环境设施建设。(2)通过增加洗扫车、垃圾压缩车、洒水车、垃圾桶平板转运车等方式强化城乡人居环境设备建设。(3)通过采购服装、手套、扫帚等相关物资强化城乡人居环境物质保障。(4)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作业规范程度。在《镇村环卫作业质量标准》、《镇村绿化养护质量标准》等城乡人居环境作业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作业规范标准,从而促使作业质量标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完善区域生态保护

严格执行《德清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环境功能区的区域生态保护。(1)加大对西部山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扩大25度以上陡坡修复面积,持续推进莫干山镇、武康镇、开发区的6个村组织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造、补、改、疏、育”等措施打造西部山区生态景观林。(2)完善下渚湖湿地保护。在《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德清下渚湖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对下渚湖湿地进行严格保护,以此维护德清的湿地品牌。(3)持续推进对河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在2006年的《德清县对河口水库水源水域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的《对河口水库水源保护建设规划》、2012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河口水库为重点的饮用水源保护的议案》、2013年的《关于加强对河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的决定》等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对河口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和办法。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提高水污染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改善水库水源地入库水质。

(四)理念落脚,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及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生态经济增长点培育、环境保护严格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在生态理念的升华上。为了促使生态理念的升华,需要借力于生态文化及宣传教育的辅助。因此十三五时期德清的生态文明建设应重视生态文化及宣传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挖掘、整合德清生态文化资源

德清的生态文化资源尚缺乏深度开发、整合,生态文化资源的宣传价值未能得到最大程度释放。十三五时期深入挖掘、整合生态文化资源的方向在于:(1)挖掘与生态有关的人文历史材料,增加生态文化的历史厚重感。生态文化最好的素材是人文历史资源,不过在整合生态人文历史资源过程中应避免稀缺性资源的利用方式,尽量将生态人文历史资源向必需品的方向转化。(2)引入题材研发的营销方式,增加生态文化的现实质感。通过寻找、打磨德清生态文化中的生动题材,为德清生态文化的营销增加现实质感。(3)打造德清生态文化馆群落。在德清生态文化馆的基础上,新建一批生态文化附属馆,形成一个成体系的德清生态文化馆群落。

2.创新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方式

十三五时期德清生态文化需摆脱传统的说教式宣传教育,探索宣传教育方式的创新。对宣传教育材料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宣传教育材料死板、生硬的面孔,添加生动、活泼、趣味的内容,从而提升宣传教育材料的亲和力。对宣传教育载体进行创新,在传统的载体之外,开拓一系列现场教育基地及互动式教育平台。对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进行创新,尝试新设一个专门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小组,整合社会各个层面的宣传教育资源,统一规划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3.将生态文化转化成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生态文化要获得最持久的生命力、最深远的影响力,必须实现身份的转变。生态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需求,更应该是一种与大家朝夕相处的生活方式。十三五时期德清的生态文化要实现突破,需要寻找生态文化与日常生活方式的桥接点,比如生态消费、低碳出行等,以此作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县域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对县域政治生态的恢复力进行测度与评估是研究政治生态的一个新的视角与维度。依据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相关理论对浙江省某市K区政治生态系统中政治、社会、经济和生态四个子系统的脆弱性和应对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其恢复力指标、应对能力指标和脆弱性指标具体表现不同,其影响因素、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各异。应从组织机构、内部治理、基层服务、行业规范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建构。在评估体系建构中坚持总体性把握和差异性区分的基础上,加强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测度。

关键词: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

县域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优化政治生态的主要领域与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政治生态发展与恢复状况如何,以及怎样进行有效评估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关键维度。从政治生态学视角分析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与评估,必须随着党的大政方针及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县域政治生态的恢复力是一种有机的、動态的、不断自我调整与纠错的能力;是生态演进不断变化的产物;同时是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与影响下所产生的。在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具体的、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不仅有助于遏制政治生态的不协调状况,也有助于消解组织权力官僚化等一些病理性特征。
一、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在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生态场域中,县域这一层级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治稳定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浙江某市K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选取该区的政治生态范畴,对该区政治生态发展及自我修复进行测度与评估,尝试相应的分析与说明。

(一)K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K区位于浙江东部与杭州毗邻,全区下辖12个镇、4个街道、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K区曾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连续多次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称号。纵观K区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从洁净乡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从追求经济GDP到民生共享发展,K区的政治生态发展逐渐步入和谐有序发展道路,在党风、政风、作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两方面。一是K区政务公众信息网。网站主要包括以下模块:走进K区(今日K区、K区历史、自然地理、统计信息、K区风采、特色K区)、政府资讯(公告公示、热点专题、视频信息、时政信息、领导讲话)、信息公开(重要文件、最新文件、镇街信息、部门信息、领导讲话等)、网上办事(通知公告、办件公示)、网络问政(公开电话、政府热线、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机关效能投诉等)、公共服务(教育培训、交通旅游、就医保健、求职执业等)、商贸游购(商贸投资、企业服务、旅游购物)、轻纺市场(网上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K区轻纺市场、轻纺城会展中心)。二是《K区统计年鉴》《K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研究报告》《K区发展蓝皮书》,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论文、研究报告等。

(二)K区政治生态建设与恢复力测度运用

何谓政治生态建设?政治生态的建设是否按计划实施?实施的结果如何?是否被群众所正确地理解和接受?各级党委、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回应如何?政府权力清单的透明度如何?群众的民主参与度如何?政策执行带来的相关利益是否被合理地分配?政策执行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政策实施之后总体性反应如何?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恢复力的测度给予回答。评估与指标的功能和作用发挥有关,指标是定量或定性的变量,可使用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生态绩效,反映出与某些相关规则干预所产生的变化,同时是基于不同的数据来源而建构的值;而评估是对各指标的价值判断,运用生态评估有益于政治生态的建设与净化。

对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的测度是在对其政治生态恢复与发展样态基础上进行的。由于K区政治生态系统是由其基层权力运行的规范性、政治生活的民主性与干部工作作风的严肃性紧密联系构成的复杂多变的系统,该系统不仅受区域内外因素影响,自身的组织性、非线性和多稳态等因素也会对该区政治生态产生影响。因此,K区政治生态系统是否具有恢复能力,要点在于该区的政治生态系统的自我纠错、修复和应变能力。应当说,“恢复力决定了一个系统经受也许会超过控制的意外干扰和惊奇的脆弱性。当超过了控制,系统或重新自组织,或滑向另一个稳态。”[1]
二、K区政治生态测度框架及影响机理分析

恢复力理论起源于生态学,主要描述生态系统应对外部环境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并非只存在于一个稳定状态,而是呈现出多稳态结构。”[2]对于县域政治生态来说,基层政府的施政行为及效果是影响生态系统发展与稳定的第一关键要素;其次是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等要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县域政治生态发展。K区由于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耦合、政治生活的相对敏感,可以成为恢复力研究的重点区域。当前K区政治生态系统是否具有充溢的恢复力?其恢复力受哪些因子的影响?影响的性质以及速率如何?通过恢复力测度,大致可以判断其维持当前稳定性的能力与水平。

(一)测度框架和具体指标(见表1)

1.测度指标分类。K区政治生态发展状态如何?存在哪些亟须克服的生态阻隔,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有效的恢复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评。笔者尝试对K区政治生态发展恢复力进行测度与评估,根据K区政治生态发展的整体性状况,把其划分为社会系统(社会治理维度)、政治系统(政府治理维度)、经济系统(群众收入增长维度)、生态系统(政治生态规范维度)四大维度,针对其管辖的4个街道、12个镇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政治生态治理状况进行测评。

2.测度指标设置。测度指标主要从三个方面设置。一是恢复力指标设置。政治生态的恢复力是一种政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恢复力有两种设置指标的层面。首先,强化政治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避免造成破坏;其次,保持并延伸政治生态系统的适应界限,以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一个复杂的政治生态系统不仅存在需要适应的问题,也存在若干种适应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同样有助于优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应对能力指标设置。应对能力指标的设置是根据县域政府调节、适应、解决问题,以及面对挑战的能力或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所产生的。三是脆弱性指标设置。脆弱性指标主要根据县域政府在行政决策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弊端设置的,目的在于为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行政决策提供直观依据。

K区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标实质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与不确定性的评价因素相结合的分析过程。事实上,恢复力指标、应对能力指标和脆弱性指标三者之间互为影响,应对能力指标和恢复力指标共同作用有助于改善脆弱性指标。由此可知,三大指标共同构成了K区政治生态建设当前所需要的测度性质。

(二)K区政治生态影响机理及状况分析

K区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可通过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四个子系统的脆弱性和应对能力进行测度。其中恢复力是脆弱性和应对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不断变化的K区政治生态系统来说,应对能力的增强是提高系统恢复力的关键。K区政治生态系统脆弱性因素主要由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要素和其他不确定因子互动带来的相关变化构成;应对能力主要由各子系统的投入与存储构成,影响性质有正负向之分。只有在一个具有恢复力的系统内,才能保持系统稳定性,并促进系统向更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据此,构建一个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影响机理框架对政治生态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1.影响因素。对于K区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分为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潜在因素及社会因素。一是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制度效能因素(人们对制度是否有效的能力及其信念的一种主观感知和判断)、县域政府官员的领导力因素(县域政府管理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处事效率)、公众参与因素(公众参与有利于形成紧密的关系网络,培育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政治生态的应对能力),以及权利共享因素(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县域中的企业特征因素(县域中企业的规模和性质的影响)、当地经济活动多样性因素(当地一些与经济相关活動的多样性)、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三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认同因素(人们对政治文化的认同)、价值观念因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以及情感因素(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四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本因素(人们从县域的社会网络中可以动员和利用的社会资源,包括人们之间的信任、认同和支持等)、地域依恋因素(人与县域地方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联系)、基层网络因素(县域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社会事件记忆因素(人们对社会事件发生的经历经验)。

2.影响性质。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框架中,以正向影响(+)为主,影响性质主要包括有序性、发展性、活跃性和健康性等;负向影响(-)主要表现在各系统的脆弱性指标、生态阻隔、权力异化、贪污腐败、不作为等因素,以及对政治生态恢复力支撑的负影响,其影响性质主要从时效性、间断性、可改良性等方面体现。正负指标都对影响性质产生直接或间接关联。恢复力是脆弱性指标与应对能力指标互补的表现,依靠不断增强的政府生态恢复能力,可知产生正向影响力的指标是居于多数位置。但应该看到各系统的脆弱性指标所表现出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对群众的政治生活有着较为强烈的冲击,造成了脆弱性指标的负面效应,导致政治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滞碍。

3.影响程度。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测度影响程度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县域政治生态中的政治参与民主化程度提升、县域政府领导的执政能力提升、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县域的政治监督能力提升等;消极方面主要是由脆弱性指标所带来的,包括忽视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县域的政治生态净化功能遭到质疑、政府的办事效率亟待加强、县域政府的监督机制如何完善等。上述影响程度如何都可以通过测度指标来判断。与此同时,K区政治生态中各系统的应对能力对恢复力认知的影响最强,恢复力认知测度的各项内容显示了其中各系统治理弹性的重要作用,这表明对脆弱性指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尽管应对能力指标对政治生态系统总恢复力起着关键性作用,但需要发挥各正向指标的间接作用,可以说积极和消极程度共同构成了对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的影响程度。
三、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主要借助于“第三方评估”的理论支持。“第三方评估”得益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塔弗尔比姆、巴顿等人的理论贡献。这种评估机构由于不隶属于任何行政部门领导与管制,与所评估对象与机构也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体现出较强的客观性、公正性、专业性与权威性。金斯伯格认为:“评估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案主服务和以更系统、更科学可靠的方式提供公共问责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P97)海伦·英格拉姆和迪恩·曼指出:“政策失败现象并不像我们所相信的那些对于政策和政治同时代的批评家们那样简单而肯定。同样的条件可能被不同的评估者解释得非常不同,而且没有一个权威的方法来断定谁是正确的。”[4](P293)对县域政治生态系统来说,由于系统内部构成的因子复杂多变,根据这种状况建立一个指标评估体系,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务实性和有效性,能够科学有效地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建构与测度。

(一)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的总体把握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非常关注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问题。例如,“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及结果法》,标志着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已进入到法制化阶段和相对成熟期。”[5](P207)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实质上是对地區政治生态样态的一种绩效评估。县域政治生态主要涉及县处级及各局办、街道(乡镇)和村级三个主要层面,三者共同促进和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发展,以及清廉浙江建设的大力推进,县域政府党委也逐渐意识到优化地方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多项举措深入推进地方政治生态进一步恢复和优化发展。评价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自我恢复和纠错的状况如何,通过系统评估是比较可行的一种办法。首先,要确定评估的指标框架(以民生问题为导向和重点);其次,要确定指标选取标准(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确定稳定性和流动性为选取标准);再次,要确定潜在的指标库(以县域政治生态指标分类框架为指导),并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综合确定指标体系初选指标库,通过上述步骤实现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的总体把握。

(二)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价的差异性区分

爱德华·萨茨曼较早概括出政策评价标准,把政策评估的标准分为工作量、绩效、绩效的充分性、效率以及执行过程[6](P61)。他对政策评价的观点能够为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支持。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评估指标根据地域的不同、组织结构的不同、政府执行力的不同,以及岗位差异的不同具有各异的评价体系,对其评价进行差异性区分很有必要。

1.区域差异评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政策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也具有很大差异性,这对县域层面的政治生态建设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政治生态发展状况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对这三类地区的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价的体系不能一刀切。由于各地区县域政府的“三公经费”所占比例的差异,出现的诸如职务犯罪、贫富沟壑等问题各不相同,在不同程度上腐蚀我国县域的政治生态系统。由此可知,根据区域的政治生态发展水平差异,也要对评估指标进行差异性区分。

2.组织机构差异评价。不同的组织机构,对同一事物进行评价由于选择的评价指标、要素、因子不同,也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同。评价机构一般分为政府专门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一般大众,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方评估机构。2014年国务院首次引进第三方评估来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对于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尽量由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专业评估机构、中介组织、舆论界、社会非营利组织和公众承担,减少当地官方组织直接参与,否则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与权威。

3.领导岗位差异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估是以政府为主体,是“体制内评价”,所以更凸显不同县域政府不同领导的岗位差异评价。由于县域政府领导的职责各异,上至县长、副县长,下至县政府办、发展研究中心、法制办、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的主要领导,都有着具体的差异评价。各县域政府及各部门的自评、互评及上下级评估,这种政府领导岗位的差异性、承担的职责不同也带来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评估的差异性。根据不同领导岗位职能的不同,县域政治生态的评价方式也要做到针对性。如果是县域政府当中全局性的领导,则需要进行总体评价;如果是在全局当中的局部性的领导,所要进行的是具体评价;如果是县域基层当中的执行性领导,所要针对的是对具体行为进行评价。

(三)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县域政治生态是中国整个政治生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关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及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7]在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根据地域板块的不同,主要分为区县板块、乡镇(街道)板块、村级(社区)板块。整个县域政治生态大致由组织机构、内部治理、基层服务和行为规范四个子系统构成,对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根据这四个方面进行建构。笔者将县域政治生态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分为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46个具体指标评估要素。总分值设置为 100 分,4个一级指标各自设定为 25 分,其中具体每一项指标占 5分,在对每一指标进行量化计分时,可以结合县域政治生态不同阶段的目标来进一步细化。如行政监督渠道的流通程度,可以从行政监督的覆盖领域及流通区间等方面来把握,最终据此打分。并根据分值判定五个等级,总分 60 分以下,表明政治生态恢复力较差,恶化程度较高;总分 60 分至 80 分,表明政治生态恢复力一般;总分 80 分至 90 分,表明政治生态恢复力较为良好;总分90分以上,则表明被评估的县域内政治生态恢复力较为优秀(见表2)。

1.组织机构子系统。组织机构是指组织发展完善到一定程度在其内部形成了结构严密、相对独立、彼此间传递或能量转换、物质转换和信息转换的系统。在组织机构的一级指标之下可分为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办事机构及分支(代表)机构。对组织机构恢复力测评可设立13项具体指标,主要有权力机构的评估要素(是否按制度规定按时换届,是否制定民主选举制度、县域代表大会制度等文件等);执行机构的评估要素(县域检察机关问责的效率、行政监督渠道的流通程度、县域中“八项规定”的执行程度等);办事机构(设立县级办事处,并制定具体工作制度);分支(代表)机构主要包括:按照县域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分支机构及制定完善的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或制度。

2.内部治理子系统。内部治理主要指在县域层面中的政治生态内部治理。内部治理的一级指标之下可分为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党组织治理、岗位管理治理、干部培训考核及县域领导班子建设。对内部治理恢复力测评可设立9项具体评估要素,包括党组织治理(党组织设立具体条件和情况);岗位管理治理(县域工作人员管理、任用、考核、培训制度的具体情况,以及专职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干部培训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人员任用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以及是否定期参加社会组织管理知识和业务培训);县域领导班子建设(是否按制度规定的程序选举产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领导比例是否有所提高、县域领导班子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和县域领导班子对“四个自信”的认知程度)。

3.基层服务子系统。基层服务主要针对服务县域民众、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和维护社会权益四方面的具体指标内容进行评定。服务县域民众、服务政府和服务社会之间相辅相成,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地起到服务基层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可设14个具体指标,分别是服务县域民众(是否创办县域的政府基层网站、是否组织民众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是否举办各类专业及人才的培训班等);服务政府(是否组织党员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研讨会、是否协助政府开展数据统计分析、是否协助政府开展决策立法咨询和政策制定活动等);服务社会(政府是否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倡导县域民众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及是否在县域内积极开展慈善、救助、环保等公益活动);维护社会权益(向党委、政府部门反映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的程度及领导干部是否作出县域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4.行为规范子系统。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和准则。针对县域政治生态中的行为规范评价,在其一级指标之下可设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政府信息公开、诚信执业、贪污违法乱纪情况和配合有关部门工作情况。具体指标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权力清单公开的透明程度);诚信执业(在网页上新闻媒体的公开程度、是否建立“黑名单”制度);贪污违法乱纪情况(县域的具体腐败状况、县域的违纪事件处理情况、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满意程度、基层干部的清廉作风和工作效率情况等);配合有关部门工作情况(县级领导是否积极参加登记管理机关的研讨活动及县级领导是否积极配合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工作)。

根据上述表格相关数据,通过具体的评估指标计算出县域政治生态的恢复力发展水平,进而得出K区政治生态恢复力状况总体处于一个大致良好的分值。其总体发展趋势是處于不断优化提升的状态,与时俱进的能力较强,尤其是组织机构恢复力及基层服务恢复力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其内部治理恢复力与行为规范恢复力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评估指标体系的双重测度:主观与客观测度

“县域治理的基本特性与政治生态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清晰地表明,实现县域善治必须注重政治生态建设,通过政治生态建设为县域治理提供要素支持。既然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县域治理的重要支撑,就应该同步考虑如何科学合理评估政治生态建设成效的问题。”[8]政治生态的建设成效依赖于评估指标的双重测度,其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两种测试维度:即主观测度与客观测度。

主观测度包括公民主体测度、公民参与测度及公民期望测度。一是公民主体测度。这里运用的公民是个泛概念,属于一般性的描述。县域评估指标体系中公民主要包括县域政治生态内部多元化的主体测试,如县级政府官员主体测试、县级基层领导主体测试、县级各部门组织成员的主体测试、县域基层公民的主体测试、上下级之间及县域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互相测试,以及第三方主体测试等。二是公民参与测度。从政治生态的视野看,公民参与一定意义上是推进政治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所必需的民主生态内涵,当公民对评估指标都有较高认知和了解度并积极投入其中,就形成了公民参与测度。在公民参与过程中,会对县域政治生态评估表现出参与热情。同时,公民参与的行为受到政治生态系统良序发展的鼓励,并且扩大公民的评估参与是主观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公民期望测度。“市政府工作,不仅需要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还要在这个管理过程中不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9](P172)由此可知,公民对于基层政府管理的期望值高低主要决定于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公民期望测度在县域政治生态评估指标建构方面是重要的内驱力,公民对县域政治生态的感受、要求、认同及期望构成了评估的主要部分。公民期望测度主要包括公民的主观满意度和主观信任度:主观满意度包括对评估指标的总体满意程度及与期望值相比较的满意程度;主观信任度包括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民对政治生态建设评估工作的配合程度及公民对评估指标持续性改善的信息。

客观测度主要是指第三方测度及评估指标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特质。第三方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一些以政府绩效评估为使命的专业评估机构,这种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而得名的评估主体,在组织机构上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不直接接受政府的领导。在人员构成上,其工作人员也不是公务员,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10]。县域政治生态评估指标要不断以生态系统中的政治性、原则性、和谐性、修复能力和纠错能力等客观性特质为测度,不断提升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评估指标的主观、客观双重测度是将政治生态的评估活动作为一个多维度、综合内涵的集合体;包含测试的投入、测试的过程、测试的结果及测试的能力等方面;是在主观测度与客观测度、数量与质量、硬性规范与软性机制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生态评估指标最有效率的过程。
五、展  望

县域这个特殊的生态场,属于城镇和农村的结合体,是一个有浓烈“半熟人社会”气息的地方,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主导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与差异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并存。制度、权力和价值目标等因素对县域政治生态未来发展会产生明显影响。其中制度因素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强制性的规范,是一种执行力坚决且体制健全的制度,对县域政治生态的净化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当前或未来中国社会或许缺少的可能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精细化的认知与强有力的执行、对加强制度的完善性,以及在县域层面的执行力。同时在政治生态运行中,要高度重视权力的作用与影响。对于县域层面来说,县域政府权力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对政治生态能否健康有序运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由于政府不断加强权力监督,政治生态系统的各个政治主体自觉遵守政治制度,这是政治生态系统良好运转的关键所在。对县域政治生态评估指标的建立还要具备明确的价值目标,评估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社会民众的政治利益和参与政治活动的需求置于首位。特别是在政治生态评估具体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本,以及增强人们民主管理的政治意识;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坚决彻底清除“县域不正风气”“官僚习气”等不正之风;提升县域政治生态评估的政治性,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公正性提供坚定的支持和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Petrosillo I, Zurlini G, Grato E, et al. Indicating Fragility of Socio-ecological Tourism-based Systems[J]. EcologicalIndicators, 2006,(1).

[2]郭永锐,张 捷.社区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1).

[3][美]金斯伯格.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美]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和政策子系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6.

[5]夏美武.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Edward A. Sunchman.Evalua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Public Service and Action Programs[M].New York:Ressell Sage Foundation,1967.

[7]姚巧华.净化县域政治生态对策探究——以河南省为例[J].学习论坛,2016,(7).

[8]陈  朋.县域政治生态评估体系:建构理路与框架设计[J].探索,2017,(5).

[9]杨道田.公民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基于中国市级政府绩效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0]文英平,孙 健.多元主体的政府绩效评估重构探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1).

责任编辑:王 篆

上一篇:混合教学论文下一篇:帮扶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