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经济范文

2024-03-27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1篇

一、项目开发情况。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项目带动”观念,坚

持以项目牵动区域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整经济结构,以项目培植发展后劲,通过项目这个载体,不断形成和壮大我县经济新增点和新亮点。项目开发呈现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签约较多。仅2003年,全县共签约大小项目98个,总投资13.72亿元,其中县级项目22个,签约资金11.57亿元,是前年的3倍多,已开工建设的县级项目18个,完成投资4.68亿元,履约率达81.8%。二是投资较大。确定为县级以上的重点项目,总投资千万元以上的近70%。其中坎市国产实业水泥、龙潭兴鑫水泥、金业水泥、南门街改造、金业电子科技等项目都是上亿元的大项目。三是进展较快。圣兴鞋业、澧威玩具厂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兴鑫水泥已完成1亿元的投资,今年10月份前第一期工程可望投产;啤酒厂“10扩20”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今年上半年可望投产;紫金木业等一批项目已完成基建,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四是效果较好。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比增6%,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比增41.3%;

主要做法是:班子围着项目转。制定了实施“345”项目战略的目标,即确保实施30个新经济增长点项目、40个重点投资项目、储备50个重大项目,并由计划部门牵头,进行具体分解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开发目标责任制,制定《2003年项目开发实施意见》,全县设立了28个项目开发工作责任小组,由县五套班子领导、乡镇、部门和驻外机构的主要领导组成,对各工作小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上项目的投资额,一类乡镇所在责任组500万元以上,二类乡镇所在责任组300万元以上,三类乡镇所在责任组100万元以上;每个驻外机构300万元以上。同时规定每个项目开发工作责任小组的成员在年初要交纳项目开发责任金,其中县五套班子领导每人1000元,乡镇、部门领导和驻外机构人员每人500元,年终统一考核,任务完成好的退回责任金并给予奖励,未完成任务的将责任金转为项目开发基金。在加大对部门、乡镇项目责任考评落实的同时,我县还进一步规范项目的管理办法,每季度采取查合同、查营业执照、查注册资金,看施工现场、看设备安装、看工程进度的“三查三看”办法逐个进行检查,改变了以往项目开发单靠政府、靠个别部门承担的方式,形成全县上下想项目、议项目、做项目、引项目、上项目的浓厚氛围。干部跟着项目干。围绕项目工作,全县上下齐抓项目,主要领导抓主要项目,大项目一帮人干。明确提出“项目无小事、服务尽全力、协调出实招、关键在落实”的指导思想,要求各级各部门换位思考,站在业主的立场服务项目,从投资者的利益出发协调项目,以高效务实的作风、全方位的服务赢得项目业主的信任,推进项目战略的实施。今年来,为加快推进项目带动战略,县五套班子会、党政联席会和县长办公会、政府专题会等会议研究项目工作就达30多次,及时研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对重点、重大项目涉及的政策、用地等事宜,县里还随时个案协调、专题研究,化解难题,促成了一批项目的落户。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服务责任制等一系列新机制,推动项目协调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抽调强有力的部门领导和干部,成立重点项目办公室,做好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正常运作;项目开发中心成立服务小组,对全县所有招商引资项目统一建档,跟踪服务;为了做好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我县还专门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所有项目实行“集中申报、分口办理、限时办结”的一条龙服务体制,高效、便捷地为项目业主办理开工建设的各项手续,同时从项目开始实行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同时,出台了《重点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对每个项目均落实具体部门负责人、挂钩县领导,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对项目实施随时进行跟踪协调,定期通报情况;对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还建立了每旬通报分析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共有480名干部从事项目工作,其中科级以上领导共有84入。机制随着项目创。主要制定了项目运作、干部管理评价激励、督查、利益等机制。

项目运作机制:以市场机制来运作,促进干部与项目的有机结合,试行项目招投标制,用项目选人、允许人选项目,从而实现项目与人特别是项目与干部的双向选择。同时,积极调整充实县项目开发中心、重点项目办的职能,把过去以生产性项目储备为主转为以建立项目干部档案,并进一步跟踪、督查、考核为主。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2篇

阳信县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核心地带,以培育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为依托,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统领,以“高效生态”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突出主题主线,强力实施“工业兴县、农业富县、三产活县、文化强县、生态立县、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促进经济向特色化、园区化聚集发展,带动城镇化快速突破,全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阳信。

一、阳信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阳信县域经济的现状

阳信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科学实干,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实现128.3亿元、5.9亿元、49.7亿元,分别增长6.2%、7.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93元,增长14%。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阳信县荣获“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7.8:42.6:39.6调整为16.8:439:44.2;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6.8亿元,增长12.3%。一产坚定不移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二产坚定不移发展高精尖、循环经济产业和优、特、大项目,三产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产业。按照生态、高效、循环的要求,坚持“膨引并举”,主攻大项目,着力实施“创千亿、创百亿工程”,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实现48亿元、280亿元、29亿元、18.5亿元。

3、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以建设生态文明鸭梨之乡为目标,大力实施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布局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

4、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开发区“四纵六横”主道路框架已经建成,区内供排水、电力、通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到位,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营,项目 - 1 -

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新城区投资1.3亿元完成了“两纵两横”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绿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包括校舍安全、平安校车、中心敬老院、农村公路、廉租房等,县政府督查室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月调度、月通报,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场督查。总投资8000万元的东、西部中心敬老院(光荣院)开工建设,正在进行基础施工。争取并实施“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项目,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21.8公里;完成农村公路“三通”工程386公里。将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了280元,筹资总额1.38亿元,资金使用率达90.6%。积极扩大就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54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

(二)阳信发展县域经济分析

1、阳信发展县域经济自身优势分析

(1)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阳信县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连接辐射地带。特别是即将形成的“两高一铁”、“一国道六省道”多元化交通新格局,使该县进一步融入国家重要交通网络,交通和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2)特色资源优势突出。作为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生猪良种推广示范县、国家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肉牛出栏20.56万头,年屠宰加工能力120万头、冷链物流配送40万吨;生猪出栏42.2万头,家禽出栏1356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83644吨,增长6.3%,奶类产量3618吨,增长12.2%。牛肉产品占到天津清真市场份额的50%、北京市场的30%以上,是华北最大、辐射全国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

(3)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已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家纺地毯、不锈钢制品、木器制造、食品深加工等富有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龙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化纤行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生产的“再生涤纶长丝”被国家科技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4)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有了实质性进展。以争创全国绿色能源县为目标,加快以秸秆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研究开发,为全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探索了途径,积累了经验。

2、阳信发展县域经济内部劣势分析

(1)土地资源有限。该县总面积798平方公里,仅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陆地面积的3%,现有土地中盐碱地4.2万亩、荒草地0.23万亩,仅占规划区面积的1.5 %和0.02%,土地开发利用空间有限。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偏低。三次产业比例不够合理,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大、任务重。工业总量小,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较差,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偏少。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由于经济总量小,财政资金紧张,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阳信县域经济重要机遇分析

(1)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和潜力,必将会引起国内外众多投资机构、投资商以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从而极大地提高阳信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将有力地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规划既对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规划,也对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连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辐射地带,地理位置突出,将极大地拉动公路、水利、电力、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将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七大产业集群,特别是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具备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条件和基础,必将得到国家、省、市的大力扶持,将有力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4)将为投融资带来重大机遇。该县已经被纳入财政省直管县,一方面将获得更多的国家、省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大量的国际、国内资本将加速流向该区域,给阳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融资机遇。

(5)对就业及民生建设带来重大机遇。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不断加强,一大批项目将落地,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为文化、卫生、体育等民生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带来重大机遇。

4、阳信县域经济的潜在威胁分析

(1)经济快速发展与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问题。由于大开发历史短,资本积累不高,整体实力还不强,面对全面开放的新形势,加快发展,迅速提升地区竞争力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城市竞争力尚未形成真正的综合竞争优势。

(2)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一定要警惕资源瓶颈。面临大规模开发,如果不科学、无限制,就会导致资源浪费、减少直至枯竭。重要资源的减少和短缺,就会形成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3)农业综合发展步调一致的问题。产业结构仍处在以种养业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小、档次低,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农业高科技发展滞后,新技术推广缓慢,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

二、实施“五大战略”,助推阳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工业兴县”战略,即以发展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全力打造高端产业基地。“农业富县”战略,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业对GDP的贡献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着眼“生态高效”,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绿色种植业,着力构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产活县”战略,加强服务业“三大载体”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力争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强县”战略,即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品牌打造为支撑,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强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照“绿为韵、水为魂、路为骨、花为景”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加快县域发展规划整体修编。按照“一心两轴两组团”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努力构筑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全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按照引蓄供并重、开源节流并举、旱涝碱污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水,建设科学的供水水网、完整的排水水网、合理的蓄水水网、优良的城市水网、和谐的生态水网,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二是着力突破交通瓶颈,围绕区域交通一体化、中心城市连接、疏展对接通道等原则,以形成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路网升级改造,加大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力度,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扩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三是努力加快能源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能源供给。加快电网建设。围绕促进生态电源建设和保障电力供应,合理规划和加快电网建设,以创建全国绿色能源县为契机,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科学确定新能

源产业规划与布局,突出发展生物质能、燃气热电、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提高新能源使用比例,逐步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

(二)重点发展九大产业。一是油气化工新能源产业园,加快推进滨阳燃化高硫重油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燃料油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二是龙福静脉产业园,充分发挥龙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化纤行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再生涤纶长丝生产规模;三是金缘生物科技产业园,巩固发展玉米芯综合利用开发建设,加快生物热电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努力建成全省知名的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四是电子信息产业园,依托长威电子公司和开发区标准化厂房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分别在河流镇经贸园区和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台商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五是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进一步加快鼎龙民俗文化传播公司等企业发展,重点实施古家具的收集、整理、展销以及仿古家具的开发制作项目;六是家纺地毯产业园,突出抓好年产500万平方英尺仿波斯高档羊毛地毯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重点发展化纤及化纤面料、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等产品;七是不锈钢制品产业园,以整合企业、技术、市场资源为重点,积极推广不锈钢制品生产新技术,提高中、高档不锈钢制品生产能力,加快不锈钢系列成套设备研制和开发,使产业链拉长变粗;八是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发挥阳信鸭梨、优质小麦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方便食品,提高食品精加工程度;九是木器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欧亚木器“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格局,加快推进投资12亿元的森林—木材—家具—纸浆—纸张一体化项目开发,把加工贸易做大做强,在高档、优质实木家具系列产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建立健全支撑体系。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着力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区域外商业银行特别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到阳信设立分支机构或营运中心。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明确政府的支出责任,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资金效益。积极配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发挥行政审批中心的作用,提高行政效能。

(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全面加快经济开发区及各类经贸园区开发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开发区和各类经贸园区的规模和档次,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承载能力。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技改项目和新兴产业发展,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闲散资金的整合投入,发挥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

(五)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大促强扶弱力度,推动基础好的乡镇率先发展,帮扶基础差的乡镇尽快赶上,努力实现全县经济和谐发展。发挥各乡镇自身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增强发展活力。健全农业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示范活动,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3篇

[摘 要]以粤西山区县级市高州作为研究区域,从资源状况、地理区位、产业状况、城镇体系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对其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形成的路径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尤其是其在发展“三高农业”方面的经验启示,可以为国内其他县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东部山区县;县域经济;高州模式;SWOT分析

[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可以划分出蕴藏资源、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外贸型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条件差异性可能会导致相同模式产生不同效果,所以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模式。高州市与其它欠发达山区县存在类似的区域状况,经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然而它能通过改革摆脱各种束缚条件并取得较大成功,其经验模式是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的。

一、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高州是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市,于1993年6月撤县建市,地处粤西南,与广西北流市接壤,毗邻省内的电白县、信宜市等市县。全市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1.5%,丘陵占31.9%,现辖23个乡镇和5个街道,总人口176.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山区县。〔1〕改革开放前,高州仍是一个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山区农业县,但如今已是一个拥有多项“全国百强县”荣誉的山区县级市。

(一)优势(Strength)

高州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适合发展以种植荔枝、龙眼和反季蔬菜等蔬果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境内蕴藏高岭土、磷矿等资源,其中高岭土藏量达7000多万吨,磷矿储量达2亿吨。河流干系较多,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78公里。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冼夫人庙、宝光塔、古城遗址和根子贡园等景点,有利于发展商贸旅游业。属于珠三角五小时经济圈范围,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临近三茂铁路,距湛江港和湛江机场不到100公里,有利于对外经贸往来。〔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高州设立高职分院,辖区建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

(二)劣势(Weaknesses)

高州的三次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关联性弱。目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暂未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农产品仍以鲜活销售为主,荔枝、龙眼等水果市场竞争激烈,价低与滞销并存,果农增收遇瓶颈。工业体系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的中小型工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分布较散,未能发挥集群效应。微小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发展落后,乡镇多但规模小,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城乡经济聚集效应。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珠三角部分产业逐渐向外转移,高州可以利用毗邻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工贸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吸引区外转移的企业、资金和技术。粤桂黔高铁正在建设中,计划将于2014底完工通行,作为地处这条高铁沿线的城市,将有利于当地农副产品对外流通,促进对外商业贸易发展。

(四)挑战(Threats)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高州的“三高农业”已颇具地方特色,然而其他地区也相继效仿,荔枝、农眼等水果市场相对饱和,供应量高致使销价竞争大,滞销情况时有出现。粤西的湛江市、云浮市以及茂名市境内的其他县区都会过滤减弱珠三角对高州经济发展的辐射扩散作用。近年茂名市逐渐把经济发展重心向南部沿海区域转移,这对地处茂名北部的高州而言将是一种威胁。

二、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

(一)以农起步,发展“三高”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许多干部群众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业以粮为纲,生产结构过于单一。面对这些客观事实,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只有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发挥山地功能,以市场为导向种植蔬果经济作物,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于是开始大作“农”字文章,积极发展“三高农业”。首先是规划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建立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鉴江沿岸10个镇沙地多,雨水充足,冬季寒害较少,集中发展香蕉、反季蔬菜;东部气温相对较高雨水少,集中发展荔枝、芒果;西部丘陵坡地多,集中发展龙眼、芒果;北部气温相对低,集中发展杂果、南药。目前已形成东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龙眼、北部杂果的水果特色生产格局,多个乡镇被评为广东省专业特色镇,多种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农业博览会优质金奖。〔2〕其次是对尚有的荒山地、荒滩和低产农田及林地进行改造,把低产田和山坡地改种水果或其他经济作物,同时大力推广以种植名优水果为主的、“鱼—禽—畜—果”综合经营和“稻—稻—菜”的耕作生产模式,利用产业链进行循环化生产,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率。

(二)以农促工,积极发展涉农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发展工业积累建设资金

“三高农业”为高州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高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87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3.45%。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政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市—镇—村—组”交通网络。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政府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实行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政策,扶持引进涉农的规模专业种植户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干果加工、水果罐头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涉农工业企业。在农村组建生产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链式生产配送农业,使农产品滞销问题得到缓解。

(三)以工带农,加大招商引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凭借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依托靠近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高州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据区位优势把涉农工业做大做强,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和涉农商贸流通企业被培育起来。1993年广东省批准设立高州市金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后,外商慢慢进入高州投资办厂,皮革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橡胶制品、造纸等产业逐渐发展为高州市的龙头工业。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24.2亿元,增加值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5.7%。工业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非农收入也因此显著增加。

(四)抓住契机,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商贸产业,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水果之乡和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高州市积极对外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唱响“古色、绿色、红色”的旅游主打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初具规模的旅游业都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品需求,带动了商贸经济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商贸网点遍布城乡。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9亿元,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9.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30.4︰46.2,可见以旅游商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高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观念,激发民众生产发展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市首先从地情出发,出台政策狠抓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工作,提高他们对“三高农业”的认识,改变“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思路,提出利用山坡地和调整部分宜果的低产粮田发展以水果种植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3〕其次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经营成功人士和农业专家到当地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耕作方法,解放群众小农思想,增强发展信心。政府还组织农村干部、民营企业家和有相当经济头脑的群众到珠江三角参观学习取经,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重视教育和技术推广,依靠制度营造“三高农业”发展氛围

在经济发展初期,高州经济发展政策主要突出一个“农”字,通过制定小额信贷、涉农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等政策,在社会营造重农促工和以工带农的经济发展氛围。在面临因地处山区招贤纳才难的情况下,高州注重“教育造血”功能建设,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本地技能人才,尤其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良种和技术推广,并主动走出去与珠三角农业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他们为当地“三高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三)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并重,注重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合理布局

基于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山区县要综合分析地情和市场需求,根据不同时期下的区位条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适时有侧重地发展三次产业,做到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两者并重。〔4〕对优势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在产业内外部之间做好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州的“农业起步、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三大产业齐发展”的路径模式充分体现和贯彻了这一思想。

(四)发挥市场、政府和公共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州始终把地情与市况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三高农业”,对农业专业户和涉农企业给予信贷、税收、补贴等扶持补助。在农村组建生产专业合作社,并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充当区内外企业经济组织之间联姻桥梁,促进当地农业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的合作交流,如今该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已被广东省确定为学习范例。在搞好交通物流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当地政府积极与市内外企业商业协会、村社农户共同培育组建市场体系和构建营销网络,着力搞活商品流通。

(五)利用区内外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山区县普遍存在资金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不足条件,此时更应加强与区外联系合作,利用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建立紧密联系的商贸市场和产业联动机制。作为粤桂交通枢纽,高州加强与省内的湛江市、云浮市等周边城市的经贸往来,消除商品流通的各种障碍,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收区外转移的资金、产业和技术。

〔参 考 文 献〕

〔1〕张新红,张志斌,李鸿飞.中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研究—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2〕高州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综述〔EB/OL〕.高州市人民政府网,2010-11-8.

〔3〕高州市统计局.2013年高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高州统计信息网,2014-2-11.

〔4〕陈雪梅.广东省高州市传统农业转变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农村观察,2000,(06) .〔责任编辑:史焕翔〕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4篇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县(市)竞争力探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市)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更是提高西部县(市)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问题后,全国2000多个县受到很大鼓舞,我国将迎来一个有县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目前,我国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怎样缩小这个差距,加快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县(市)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分析与探讨。

作者:纪尽善

县域工业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金融;和谐;立法

目前,县域资金继续大量外流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县域金融有效需求满足率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势之下,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及农村问题也就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解决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县域金融投资立法的缺失、金融服务配套服务立法的不完善及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县域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此外,缺乏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律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完善县域金融投资立法,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在金融立法配套层面解决“三农”问题。

一、现阶段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是中国的行政区划单位。目前,我国共有2861个县级行政区划和4.104万个乡级行政区划。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县域”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县域”的稳定发展,也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和发展。从实践来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如果没有县域经济的支撑,就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高度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中的权重问题——“三农”问题更是重点关注对象。各级采取了多种措施,力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然而,从事实上看,县域经济普遍陷入了增长低速、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

(一)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较缓

截至目前,全国2861个县级市县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4%,人口占全国的71%,但是GDP却只占全国的50%左右,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45%,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国的40%,社会消费总额约占全国的50%。由此可见,偏小的县域经济总量和缓慢的发展速度与县域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及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力量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绝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地理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中的工业经济总量小、层次低和创新能力差。县域经济的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实施的工业项目多以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

作为县域经济中的根本大业——农业,虽然国家惠农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对其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农民由于农业投入与农业、土地收益往往无法成正比而降低资金、劳动力和时间投入,进而导致了县域经济的基础十分薄弱。

县域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至今主要靠财政供养的非盈利性服务业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一些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信息传输和计算及服务业等行业却发展缓慢。正是由于其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长期积累,在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导致了许多县域经济一度快速回落。2010年,经济发展虽已企稳回升,但是目前的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还存在一定风险,特别是近期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给已经回升的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不强

县域经济实质上就是特色经济。作为欠发达地区,其资金、技术和市场都没有优势,只有利用本地自然优势、地理优势和生物作业优势实现突破发展,而不是一味寻求外在因素。因此,只有在学习城镇先进经验的同时,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才是真正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渠道。

二、县域金融机构风险利益弱化县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如何按照“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成为了当前县域金融工作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虽然存在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等多极并存的局面,但是由于县域经济自身弱势因素的影响加之县域金融机构对风险利益的考量,导致县域经济大量资金投入需求与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弱化不和谐发展。

事实上,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出现的大量问题:经济发展低速低效、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及其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县域金融的扶持。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尚未完全发育的低端市场情况下,发展县域经济所需要的大量信贷资金主要依赖财政贴息、土地等抵押物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事实上,商业银行的资金很大程度流向大城市、大企业的集中授信和贷款,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仍存在资金投放不到位、信贷品种不多和扶持信息欠缺等问题,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平稳增长。由此可见,资金瓶颈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发挥金融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把金融资金投向农村作为一项首要任务。这需要各类银行以战略眼光来对待农村市场,自觉承担振兴农村经济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环境建设,为金融资金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使之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县域经济主体具有小型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特点,为满足县域经济微观主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具有产权结构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市场效率优势、信息优势和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各类中小型金融机构,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域金融体系。

三、加强县域金融投资配套服务立法

归根结底,制度建设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要确保农村金融服务持续的改善,确保“三农”发展得到应有的金融支持,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缺乏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律法规

是抑制县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完善县域金融投资立法,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从金融立法配套层面解决“三农”问题。

(一)我国县域金融立法现状

目前,中国唯一出台的解决县域经济的立法为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规第十五条要求:各金融机构应当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应当改善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和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经营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该法规第十六条还规定:国家要采取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各种方式直接融资。

县域经济绝大多数都是内源财资匮乏(市场风险大、企业倒闭率高、财务制度不健全和资信状况堪忧)和外源信用安全匮乏(缺乏信用担保)。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明文确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国家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但银行等各金融机构考虑到安全性因素对中小企业往往是惜贷,甚至是拒贷。它们对中小企业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而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程序繁杂,存在“信贷歧视”。

可见,国家没有配套金融信贷立法的出台而仅仅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原则条文规定显然无法从法制层面解决县域金融信贷难的问题。

(二)加强县域金融投资配套服务立法的建议

1.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成功经验,制定并出台中国《县域金融再投资法》。社区银行(commumtyBank)源自美国。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

(Independent CommunityBankers ofAmerica,ICBA)的规定,社区银行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组建并独立运营,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的小银行,资产额介于两百万到数十亿美元之间。与大中型银行机构相比,社区银行品种丰富的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通常只收极少或不收交易费;在地域市场方面,社区银行主要服务周边的家庭、企业和农户,社区银行对借款人的基本个人信息资料和借款项目的信息获取便捷、真实。因此,快捷的贷款审批程序,可以较好地解决“信贷歧视”问题。

美国社区银行能够良性经营是因为实行了特色的经济运转模式、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和严格的监管体制,其中突出的法律因子是因为美国社区银行稳健经营的制度保证——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of the United States(英文简写CRA),即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从内容上严格界定要求存款机构必须为其所在的社区提供信贷支持,而且其中一部分必须贷给社区的中低收入人群(含向高收入者在贫穷地区置业提供的信贷支持)。

中国无论是从经济发展配套设施还是从已有现行的、不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来说,都应适时出台中国《县域金融再投资法》,在法制、金融立法层面保障资金流向县域经济,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县域,这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县城经济欠发达的状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金融两者的耦合性势必出现偏差,金融难以有效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国家配套出台强制的立法制度,从制度方面强制金融机构在适时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和核算风险利益的前提条件下适度宽松地加大对县域投资力的度,引导资金流向,通过立法的强制手段纠正偏差,促进两者协调健康发展。

2.完善金融监管,及时披露监管考核结论,接受社会舆论监督。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应切实加强对县域金融的监管,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技术和方法。建议由人民银行、银监局、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组成联合考核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以及“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速情况进行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督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对于达到日标存贷比的机构,给予直接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执行较低的准备金率、优惠的再融资利率、优先批准新设立分支结构和经营新的产品及业务等激励政策;对于低于最低存贷比的机构给予直接惩罚。通过银行资金财务报告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适时监督管理,以期资金优化配制达到预期各银行机构分支机构的资金投资汇报。监管者对县域金融创薪负有更多责任,应鼓励包容创新的监管,鼓励针对创新的不断发展去调整监管手段。

3.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投资的保险服务体系控制县域经济的投资风险。自2003年以来,“县域保险”开始成为中国保险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县域被称为继城市之后最大的保险业金矿,是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增长点。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险服务体系,须明确保险的本质是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县域经济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政策性保险的业务范围,并给予政策支持,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保险市场为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并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鼓励龙头企业资助县域经济中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参加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办特色保险业务,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应在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认识县域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问题,适时出台县域金融再投资法。县城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金融机构仅仅在县域吸收资金、基本不投放贷款和资金主要流出是有问题的,但强制吸收的存款完全投放在县域也是有违经济规律的。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实现资金在区域空间配置上的均衡,出台《县域金融再投资法》并分步骤在适时情形下出台配套的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多种宏观调控杠杠的手段,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王政武]

上一篇:消防设计下一篇:乡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