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考核范文

2023-09-20

县域经济考核范文第1篇

阳信县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核心地带,以培育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为依托,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统领,以“高效生态”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突出主题主线,强力实施“工业兴县、农业富县、三产活县、文化强县、生态立县、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促进经济向特色化、园区化聚集发展,带动城镇化快速突破,全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阳信。

一、阳信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阳信县域经济的现状

阳信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科学实干,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实现128.3亿元、5.9亿元、49.7亿元,分别增长6.2%、7.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93元,增长14%。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阳信县荣获“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7.8:42.6:39.6调整为16.8:439:44.2;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6.8亿元,增长12.3%。一产坚定不移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二产坚定不移发展高精尖、循环经济产业和优、特、大项目,三产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产业。按照生态、高效、循环的要求,坚持“膨引并举”,主攻大项目,着力实施“创千亿、创百亿工程”,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实现48亿元、280亿元、29亿元、18.5亿元。

3、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以建设生态文明鸭梨之乡为目标,大力实施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布局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

4、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开发区“四纵六横”主道路框架已经建成,区内供排水、电力、通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到位,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营,项目 - 1 -

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新城区投资1.3亿元完成了“两纵两横”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绿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包括校舍安全、平安校车、中心敬老院、农村公路、廉租房等,县政府督查室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月调度、月通报,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场督查。总投资8000万元的东、西部中心敬老院(光荣院)开工建设,正在进行基础施工。争取并实施“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项目,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21.8公里;完成农村公路“三通”工程386公里。将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了280元,筹资总额1.38亿元,资金使用率达90.6%。积极扩大就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54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

(二)阳信发展县域经济分析

1、阳信发展县域经济自身优势分析

(1)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阳信县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连接辐射地带。特别是即将形成的“两高一铁”、“一国道六省道”多元化交通新格局,使该县进一步融入国家重要交通网络,交通和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2)特色资源优势突出。作为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生猪良种推广示范县、国家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县,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肉牛出栏20.56万头,年屠宰加工能力120万头、冷链物流配送40万吨;生猪出栏42.2万头,家禽出栏1356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83644吨,增长6.3%,奶类产量3618吨,增长12.2%。牛肉产品占到天津清真市场份额的50%、北京市场的30%以上,是华北最大、辐射全国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

(3)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已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家纺地毯、不锈钢制品、木器制造、食品深加工等富有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龙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化纤行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生产的“再生涤纶长丝”被国家科技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4)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有了实质性进展。以争创全国绿色能源县为目标,加快以秸秆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研究开发,为全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探索了途径,积累了经验。

2、阳信发展县域经济内部劣势分析

(1)土地资源有限。该县总面积798平方公里,仅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陆地面积的3%,现有土地中盐碱地4.2万亩、荒草地0.23万亩,仅占规划区面积的1.5 %和0.02%,土地开发利用空间有限。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偏低。三次产业比例不够合理,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大、任务重。工业总量小,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较差,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偏少。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由于经济总量小,财政资金紧张,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阳信县域经济重要机遇分析

(1)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和潜力,必将会引起国内外众多投资机构、投资商以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从而极大地提高阳信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将有力地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规划既对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规划,也对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连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辐射地带,地理位置突出,将极大地拉动公路、水利、电力、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将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七大产业集群,特别是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具备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条件和基础,必将得到国家、省、市的大力扶持,将有力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4)将为投融资带来重大机遇。该县已经被纳入财政省直管县,一方面将获得更多的国家、省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大量的国际、国内资本将加速流向该区域,给阳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融资机遇。

(5)对就业及民生建设带来重大机遇。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不断加强,一大批项目将落地,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为文化、卫生、体育等民生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带来重大机遇。

4、阳信县域经济的潜在威胁分析

(1)经济快速发展与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问题。由于大开发历史短,资本积累不高,整体实力还不强,面对全面开放的新形势,加快发展,迅速提升地区竞争力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城市竞争力尚未形成真正的综合竞争优势。

(2)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一定要警惕资源瓶颈。面临大规模开发,如果不科学、无限制,就会导致资源浪费、减少直至枯竭。重要资源的减少和短缺,就会形成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3)农业综合发展步调一致的问题。产业结构仍处在以种养业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小、档次低,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农业高科技发展滞后,新技术推广缓慢,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

二、实施“五大战略”,助推阳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工业兴县”战略,即以发展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全力打造高端产业基地。“农业富县”战略,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业对GDP的贡献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着眼“生态高效”,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绿色种植业,着力构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产活县”战略,加强服务业“三大载体”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力争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强县”战略,即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品牌打造为支撑,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强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照“绿为韵、水为魂、路为骨、花为景”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加快县域发展规划整体修编。按照“一心两轴两组团”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努力构筑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全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按照引蓄供并重、开源节流并举、旱涝碱污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水,建设科学的供水水网、完整的排水水网、合理的蓄水水网、优良的城市水网、和谐的生态水网,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二是着力突破交通瓶颈,围绕区域交通一体化、中心城市连接、疏展对接通道等原则,以形成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路网升级改造,加大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力度,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扩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三是努力加快能源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能源供给。加快电网建设。围绕促进生态电源建设和保障电力供应,合理规划和加快电网建设,以创建全国绿色能源县为契机,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科学确定新能

源产业规划与布局,突出发展生物质能、燃气热电、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提高新能源使用比例,逐步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

(二)重点发展九大产业。一是油气化工新能源产业园,加快推进滨阳燃化高硫重油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燃料油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二是龙福静脉产业园,充分发挥龙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化纤行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再生涤纶长丝生产规模;三是金缘生物科技产业园,巩固发展玉米芯综合利用开发建设,加快生物热电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努力建成全省知名的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四是电子信息产业园,依托长威电子公司和开发区标准化厂房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分别在河流镇经贸园区和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台商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五是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进一步加快鼎龙民俗文化传播公司等企业发展,重点实施古家具的收集、整理、展销以及仿古家具的开发制作项目;六是家纺地毯产业园,突出抓好年产500万平方英尺仿波斯高档羊毛地毯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重点发展化纤及化纤面料、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等产品;七是不锈钢制品产业园,以整合企业、技术、市场资源为重点,积极推广不锈钢制品生产新技术,提高中、高档不锈钢制品生产能力,加快不锈钢系列成套设备研制和开发,使产业链拉长变粗;八是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发挥阳信鸭梨、优质小麦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方便食品,提高食品精加工程度;九是木器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欧亚木器“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格局,加快推进投资12亿元的森林—木材—家具—纸浆—纸张一体化项目开发,把加工贸易做大做强,在高档、优质实木家具系列产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建立健全支撑体系。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着力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区域外商业银行特别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到阳信设立分支机构或营运中心。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明确政府的支出责任,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资金效益。积极配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发挥行政审批中心的作用,提高行政效能。

(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全面加快经济开发区及各类经贸园区开发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开发区和各类经贸园区的规模和档次,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承载能力。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技改项目和新兴产业发展,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闲散资金的整合投入,发挥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

(五)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大促强扶弱力度,推动基础好的乡镇率先发展,帮扶基础差的乡镇尽快赶上,努力实现全县经济和谐发展。发挥各乡镇自身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增强发展活力。健全农业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示范活动,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县域经济考核范文第2篇

[摘 要]以粤西山区县级市高州作为研究区域,从资源状况、地理区位、产业状况、城镇体系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对其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形成的路径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尤其是其在发展“三高农业”方面的经验启示,可以为国内其他县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东部山区县;县域经济;高州模式;SWOT分析

[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可以划分出蕴藏资源、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外贸型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条件差异性可能会导致相同模式产生不同效果,所以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模式。高州市与其它欠发达山区县存在类似的区域状况,经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然而它能通过改革摆脱各种束缚条件并取得较大成功,其经验模式是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的。

一、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高州是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市,于1993年6月撤县建市,地处粤西南,与广西北流市接壤,毗邻省内的电白县、信宜市等市县。全市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1.5%,丘陵占31.9%,现辖23个乡镇和5个街道,总人口176.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山区县。〔1〕改革开放前,高州仍是一个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山区农业县,但如今已是一个拥有多项“全国百强县”荣誉的山区县级市。

(一)优势(Strength)

高州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适合发展以种植荔枝、龙眼和反季蔬菜等蔬果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境内蕴藏高岭土、磷矿等资源,其中高岭土藏量达7000多万吨,磷矿储量达2亿吨。河流干系较多,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78公里。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冼夫人庙、宝光塔、古城遗址和根子贡园等景点,有利于发展商贸旅游业。属于珠三角五小时经济圈范围,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临近三茂铁路,距湛江港和湛江机场不到100公里,有利于对外经贸往来。〔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高州设立高职分院,辖区建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

(二)劣势(Weaknesses)

高州的三次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关联性弱。目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暂未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农产品仍以鲜活销售为主,荔枝、龙眼等水果市场竞争激烈,价低与滞销并存,果农增收遇瓶颈。工业体系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的中小型工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分布较散,未能发挥集群效应。微小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发展落后,乡镇多但规模小,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城乡经济聚集效应。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珠三角部分产业逐渐向外转移,高州可以利用毗邻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工贸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吸引区外转移的企业、资金和技术。粤桂黔高铁正在建设中,计划将于2014底完工通行,作为地处这条高铁沿线的城市,将有利于当地农副产品对外流通,促进对外商业贸易发展。

(四)挑战(Threats)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高州的“三高农业”已颇具地方特色,然而其他地区也相继效仿,荔枝、农眼等水果市场相对饱和,供应量高致使销价竞争大,滞销情况时有出现。粤西的湛江市、云浮市以及茂名市境内的其他县区都会过滤减弱珠三角对高州经济发展的辐射扩散作用。近年茂名市逐渐把经济发展重心向南部沿海区域转移,这对地处茂名北部的高州而言将是一种威胁。

二、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

(一)以农起步,发展“三高”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许多干部群众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业以粮为纲,生产结构过于单一。面对这些客观事实,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只有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发挥山地功能,以市场为导向种植蔬果经济作物,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于是开始大作“农”字文章,积极发展“三高农业”。首先是规划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建立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鉴江沿岸10个镇沙地多,雨水充足,冬季寒害较少,集中发展香蕉、反季蔬菜;东部气温相对较高雨水少,集中发展荔枝、芒果;西部丘陵坡地多,集中发展龙眼、芒果;北部气温相对低,集中发展杂果、南药。目前已形成东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龙眼、北部杂果的水果特色生产格局,多个乡镇被评为广东省专业特色镇,多种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农业博览会优质金奖。〔2〕其次是对尚有的荒山地、荒滩和低产农田及林地进行改造,把低产田和山坡地改种水果或其他经济作物,同时大力推广以种植名优水果为主的、“鱼—禽—畜—果”综合经营和“稻—稻—菜”的耕作生产模式,利用产业链进行循环化生产,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率。

(二)以农促工,积极发展涉农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发展工业积累建设资金

“三高农业”为高州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高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87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3.45%。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政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市—镇—村—组”交通网络。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政府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实行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政策,扶持引进涉农的规模专业种植户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干果加工、水果罐头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涉农工业企业。在农村组建生产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链式生产配送农业,使农产品滞销问题得到缓解。

(三)以工带农,加大招商引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凭借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依托靠近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高州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据区位优势把涉农工业做大做强,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和涉农商贸流通企业被培育起来。1993年广东省批准设立高州市金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后,外商慢慢进入高州投资办厂,皮革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橡胶制品、造纸等产业逐渐发展为高州市的龙头工业。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24.2亿元,增加值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5.7%。工业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非农收入也因此显著增加。

(四)抓住契机,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商贸产业,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水果之乡和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高州市积极对外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唱响“古色、绿色、红色”的旅游主打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初具规模的旅游业都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品需求,带动了商贸经济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商贸网点遍布城乡。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9亿元,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9.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30.4︰46.2,可见以旅游商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高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观念,激发民众生产发展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市首先从地情出发,出台政策狠抓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工作,提高他们对“三高农业”的认识,改变“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思路,提出利用山坡地和调整部分宜果的低产粮田发展以水果种植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3〕其次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经营成功人士和农业专家到当地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耕作方法,解放群众小农思想,增强发展信心。政府还组织农村干部、民营企业家和有相当经济头脑的群众到珠江三角参观学习取经,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重视教育和技术推广,依靠制度营造“三高农业”发展氛围

在经济发展初期,高州经济发展政策主要突出一个“农”字,通过制定小额信贷、涉农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等政策,在社会营造重农促工和以工带农的经济发展氛围。在面临因地处山区招贤纳才难的情况下,高州注重“教育造血”功能建设,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本地技能人才,尤其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良种和技术推广,并主动走出去与珠三角农业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他们为当地“三高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三)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并重,注重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合理布局

基于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山区县要综合分析地情和市场需求,根据不同时期下的区位条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适时有侧重地发展三次产业,做到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两者并重。〔4〕对优势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在产业内外部之间做好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州的“农业起步、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三大产业齐发展”的路径模式充分体现和贯彻了这一思想。

(四)发挥市场、政府和公共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州始终把地情与市况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三高农业”,对农业专业户和涉农企业给予信贷、税收、补贴等扶持补助。在农村组建生产专业合作社,并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充当区内外企业经济组织之间联姻桥梁,促进当地农业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的合作交流,如今该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已被广东省确定为学习范例。在搞好交通物流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当地政府积极与市内外企业商业协会、村社农户共同培育组建市场体系和构建营销网络,着力搞活商品流通。

(五)利用区内外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山区县普遍存在资金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不足条件,此时更应加强与区外联系合作,利用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建立紧密联系的商贸市场和产业联动机制。作为粤桂交通枢纽,高州加强与省内的湛江市、云浮市等周边城市的经贸往来,消除商品流通的各种障碍,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收区外转移的资金、产业和技术。

〔参 考 文 献〕

〔1〕张新红,张志斌,李鸿飞.中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研究—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2〕高州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综述〔EB/OL〕.高州市人民政府网,2010-11-8.

〔3〕高州市统计局.2013年高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高州统计信息网,2014-2-11.

〔4〕陈雪梅.广东省高州市传统农业转变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农村观察,2000,(06) .〔责任编辑:史焕翔〕

县域经济考核范文第3篇

2004年广东 GDP总量为16039.46亿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4343.1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6.87亿元。充分表现出了广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排头兵形象。但广东县域经济却发展落后,县人均财政收入156元,比全国县人均219元低29%,还有66.2%的县(市)的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广东总体经济实力而言,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力不足。这已成为广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瓶颈。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

一、县域经济发展要确立好主导产业、建设好重点财源、调整好经济结构

综观我省乃至全国,大凡县域经济落后的地区一定是主导产业缺乏,无重点财源而经济结构又不合理。所以发展县域经济首先就要先择好主导产业,建设重点财源,调整好产业结构。如何才能选择好主导产业,形成财源重点,实现结构的合理呢?有三条标准必须遵循。首先,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东西要能够卖得出去,销路好。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要高,即产品要对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很敏感。决定产品销路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产品本身的价格、人们的消费习惯等,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当人们的收入每提高1%时,产品的销量提高得比1%还要多,我们的产品就有了市场,就一定能形成重点的财源,县域经济就一定能够顺利发展。其次,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要有能力生产,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该搛的钱都能搛回来。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选择的产业生产率速度提高要快。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都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也都是资本、技术和信息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由于生产率速度提高得快,单位时间和单位人工生产的产量就高,我们的供给能力就会很强,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也就很强,该搛的钱就都能搛回来,县域经济就没有不发展的道理。最后是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具有地区优势。符合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有很多,但要根据当地的各项资源禀赋优势来选择最符合我们当地实际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样我们就能驾轻就熟,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最快地发展县域经济。

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科学形成,事实上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合理的标志。拿三次产业来说,第一产业农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农业是基础产业,没有不行,但要靠单纯的农业是很难致富的。要发财致富必须搞工业和第三产业。所以人们经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说明了合理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平均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大体是2%:32%:66%。呈现出一种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随着其序号而递增的趋势。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合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综观全国和广东也是如此,大凡县域经济不发达、财力不足的县,其农业产值比例就高,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就低。而县域经济发达、财力雄厚的县都是非农产业发达的县。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多,非农产业收入水平高,这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高,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广东很多的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我省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关键是要在选准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前题下,坚持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的结构。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要稳定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再者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还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差距上。什么地方GDP增长快、有活力、财政日子好过、老百姓收入高,从县域经济来看,一定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甚至是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大。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尤其是积极扶持非国有的、非公有的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县域经济是地方财政的根基,是县级财政的坚实来源。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思路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和公共财政的性质,着重于宏观整体发展。或者说应着重于前面我们所说的县域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确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财源建设的主体为各类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和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所以县级财政应积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是要以主导产业的确立作为财源建设重点,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对于广东多数欠发达县而言,较有针对性的做法,是要以一定的财力加强主导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对园区水、电、路、通讯以及环保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建设一种良好的投资服务体制,形成一种外部经济的投资环境,以吸引主导产业的广大投资者。可以说,这具有一种抛砖引玉的功效,比较适合欠发达地区。具体工作中,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政策及资金手段,大力扶持园区发展。同时,还应当坚决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浪费资源,突出园区建设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在一个市或县范围内,可以集中建设好一两处园区。鼓励县、乡招商引资进园区,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财政体制合理地分配园区的财政收入,实现各方利益均占,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县域内全社会县域经济发展齐抓共上的良好氛围。

二是财政要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县域基础设施,扩大县城框架、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是公共财政本身的职能,同时又能改善投资环境,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方面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财政投入,各地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城市经营,通过对城市有限公共资源的市场化操作,比如出让冠名权、经营权以及采用BOT、TOT、拍卖等多种方式,吸引外部或民间资本参加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财政政策工具引导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要改变财政主体型投资方式和直接支持竞争性企业的做法,采取间接支持方式、以诱导型投资特别是财政贴息促进民间、企业主体性投资,努力扩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重点要放在培育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发展民营经济,对政府来讲,风险小、收益大、好处多。提高县域经济的民营化水平,就是提高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活力,是从根本上来奠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所以应当成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不仅可以通过外部资本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资的同时也是技术引进的过程,是培育本地劳动力的过程,是加快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通过以上过程,可以改变县域生产函数的性质,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既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注意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优化投资环境上来,坚决禁止无序恶性竞争。县级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能与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损害国家和全省的整体利益。

四是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级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所得税、营业税收入分享改革后,省级、市级、县级各级的财政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级企业都成为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县一级来说,要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对所有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只要能提供税收,给地方带来好处,无论是上级企业、地方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都给予支持,积极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源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如对企业的支持,可以引入竞争择优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吸引作用。

县域经济是县级财政的根本,县域经济发展了,县级财政才有可能实现根本性的好转。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用好欠发达县有限的财力,发挥县级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一定能实现县域经济和财政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韶关市委党校、韶关市曲江区财政局)

县域经济考核范文第4篇

断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县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及特征

(一)经济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3亿元,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1652万元,增长18.3%;工业增加值149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增长6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5万元,增长14.7%;全县旅游人数7.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35.1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8∶20∶4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16元,增加15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旅游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明显改善,积极争取并实施了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以及社会事业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支撑**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加大项目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小康进程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下,2008年我县实施的重大项目有:膜下滴灌工程、设施农业(蔬菜大棚140座)、退牧还草工程、百户牧民定居工程、**县和平小区建设、城北物流园区工程、**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下迁县城及市场改扩建工程、交通工程、地质石油勘探、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一大批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通过以上项目的大力建设,使我县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镇面貌、道路建设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断优化经济环境,扩大开放开始提速

“十一五”期间,县委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有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投资,2008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3个,到位资金9000万元,本地外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宏泰商贸、野马经贸对外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雄哈尔、海龙等一批企业落户**,积极参与优势资源开发,为农牧民创收带来了机遇,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二、制约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和政策、体制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县总体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与地区和疆内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经济总量仍然很小,县域经济实力偏弱

2008年全县经济总量占全地区的2%,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6%,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地区0.1%,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4.5%,农牧民人均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相差40%。可见我县经济总量依然很小,县域经济实力与其他兄弟县市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农牧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仍然艰难

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水资源紧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而导致的农牧业发展艰难。

全县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0.74亿立方米,可耕地面积88万亩,现已开垦24万亩。近年来,虽然建设了一批水利农田工程,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讲,依然不够,农牧业长期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脱贫、返贫是**致富达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道难解的题。

(三)产业结构逐渐调优,但工业发展缓慢

一是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县域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按照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三产比重升高,一产比重下降是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可我县三产的比例为38∶20∶42,还不协调。二是服务于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少,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能力弱,农业结构调整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

(四)口岸对县域经济拉动小

2008年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1.84亿美元,增长435%,占全地区贸易总额的87.5%。可口岸对县域经济带动效应有限,对县财政收入的增加几乎为零。加之口岸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过货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口岸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出入境限制较多、外经贸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水平仍然较低。

(五)人才资源比较贫乏,内在动力缺乏

近几年来,我县人才工作在县

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看,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质量上,还是在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体制、机制及手段上,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一是人才总量偏低,到2008年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人才2000余人,仅占全县总人口总数的5.4%左右,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人才素质不优,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人才1500人,占人才总量的75%。三是人才流向不平衡。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县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外流的多,回流的少;退休的多,补充的少,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来我县支援的大学志愿者共有100余人,可留下来的仅有20人左右;通过人事招聘来我县的大中专毕业生有300人,留下来的大约有240人;从本县考出去的大中专生回来的依然很少。对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完善人才培养体制。

(六)思想观念仍然落后,发展氛围不浓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地势偏僻,生活和生产条件落后,长期的封闭落后又造成了思想观念的滞后,缺少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

三、谋划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扬水灌溉工程实施步伐,目前已委托地区水利局和自治区水利厅设计院联合编制项目建议书,该工程估算总投资3.9亿元;二是全面推广膜下滴灌工程,2009年计划实施4.2万亩,总投资为1333万元。

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好自然草场围栏、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工程;二是继续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2009年计划高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200户。

抓好农、林项目建设,一是加快设施农业建设,2009年计划建造100座蔬菜大棚,总投资900万元;二是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

全力做好扶贫县连片开发试点项目,集中项目和资金,抓好示范村、推进农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全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加快资源优势转换,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发展新型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用新机制创新招商方式,重点突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边贸物流、城市建设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联系和沟通,让一批大商、强商、优商源源不断地入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新疆广汇集团lng项目稳步推进,新疆广汇集团引进境外油气资源,计划在我县新建一座年处理8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工厂及配套设施,总投资8亿元, 2009年计划投资2亿元。广汇集团的落地将会为我县每年增加财政收入0.8--1亿元左右。风力发电项目有了新的突破,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注册资本102亿元人民币,截止2008年2月底,该集团拥有总资产约754亿元)已进军我县,并在我县设立多座测风塔,数据收集工作已基本完成,风力发电基地建设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喀尔交工业园区项目的整合已有了新的进展。

(三)发挥口岸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目前振兴**县域经济的优势所在。随着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迁址县城,以及城北外贸仓储物流加工园区、海关监管仓库的建设,全县对外开放有了新的突破。

继续推进**县城北仓储园区(总投资2000万元,2009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450万元,海关监控150万元)、口岸贸易市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果品冷藏保鲜库(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库容量1万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推动进出口贸易向外向型实业转变,始终坚持县城与口岸区联动发展的思想。

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的同时,兼顾加强口岸区的基础建设,推动两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加快口岸铁路项目的规划和对接,该项目计划建设铁路总长度220公里,估算总投资为3.2亿元。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使**口岸建成集公路、铁路、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口岸,尽快发展成为全疆对哈经济贸易三大口岸之一,并列入国家、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之中,成为全疆“内引外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力量,使口岸和县域共同发展,全力促进经济发展。

(四)坚持不懈的发展旅游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明确全县旅游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旅游历史文化,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口岸跨境游项目方面的文章,倾力打造旅游品牌。积极争取全国边境游异地办证试点县和口岸跨境旅游政策,加快神石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步伐,形成新的旅游亮点。加大对草原文化、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形成融合少数民族历史、歌舞、文学、体育等艺术形式的特色旅游文化。积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接待。同时要加强景区的景观和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五)改善人才体制,培养业务骨干

县域经济考核范文第5篇

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国家财政对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补贴3000元,还实行了免学费、压缩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等政策。这对中职生的求学带来了利好,对中职学校也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办学机遇。

但是,中职教育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年来,中职教育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认识不够,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办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中职教育整体上仍是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仍然存在着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还未达到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的标准套用于职教。同时,不少学生家长的心理也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鄙视中职教育和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职业教育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还是个二流教育,再加上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自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家长及其子女不愿就读职业学校。

(二)中职教育与市场、产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1

尚未真正形成。我县是农业生产县,但我校开设的专业与农村经济相关的少,即使开设了也并没有真正联系到农业生产的实际。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没有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教育需求,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衔接不够紧密,职业教育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普教、职教发展比例失衡,职业教育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四)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用升学来吸引生源,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没有摆上应有的位臵,实习实训设施不配套,专业特色不明显,职业学校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五)教师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职教师资,占少数;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岗的一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年轻,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还不够稳定。

从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组成来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在上升,但是他们的本科学历与他们的专业不挂钩。此外,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也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因而造成骨干教师、专业带头

人少。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六)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差、办学设施明显不足,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各级政府对中职教育投入较少,致使中职教育的经费严重短缺,学校的校舍条件和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改善。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特点就在于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建立在充足、先进的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之上的。教育经费明显不足,致使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由于中职学校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拨付的教育经费只够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无法及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偏重于教与学,面对文化基础薄弱的职高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文化课的教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二、对办好职业中学的粗浅认识

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不仅进一步强调了职教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才能使职业教育像黄炎培先生所

说的那样“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要真正把职业学校办好,成为经济发展的人才输送基地,成为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培训基地,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就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从专业设臵、各科教学及各种管理制度、措施,都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特色和本质要求。

(一)搞好专业建设。职业学校专业设臵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受社会、经济(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优势、办学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专业设臵是否被社会认可,是评价学校专业设臵是否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因此,专业设臵应尽可能定位于明确的职业范围,定位时要考虑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学生)双方要求和意向,并及时加以调整和转向。专业配臵要做到“以长求稳,以短求活”、宽窄并举。要有自己的骨干和特色专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瞄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采取 “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方针和多种激励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具体措施有:对新进教师全部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要求过好教学关;对中青年教师要求一律进行计算机强化训练;对有培养前途的骨干教师,送到外地进

修,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高新技术;适量选送骨干教师脱产去高等院校进修;要求教师进行工程技术的实践训练,充实知识、增长能力、积累经验;通过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的合作,聘任工程技术专家和资深教授作为兼职教师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等等。千方百计从各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专业教师,真正达到进教室是一个好老师,进车间是一个好师傅的“双师型”标准。

(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臵课程、安排教材。要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对现有教材删繁就简,不求系统性,注重针对性;对目前短缺的教材,鼓励教师自编讲义,允许教材讲义申报科研成果,将优秀教材与科研成果一起进行奖励。二要添臵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与国内学校建立远程教育网络和签订交流合作协议,实行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三要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重点传授知识为重在培养能力。四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两条腿走路,采取校企联姻、产学结合的力法培训学生。要从课时上保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践课达到总课时的40%,有些专业可按从理论到实践穿插进行。要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办法,将“双证制”(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其德育的特色和重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爱岗敬业、与人合作、乐于奉献”的精神。要从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服务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体,突出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和重点,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职业指导必然成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学校要认真上好职业指导课,开展职业咨询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竞争上岗和先立足、后发展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渗透到各学科,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五)调整职校办学结构。 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办学思路,跟着市场走,实行灵活学制,因材施教,不管学生具有哪种潜质,都要促进其最大可能地发挥与发展。当前,要抓住机遇,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送上门”的方法,积极开展以岗位资格培训、职工在职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多方面、多规格、多层次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为现代人的职业转移和知识更新提供良好的服务。

县域经济考核范文第6篇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06年末,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的1/4。

近年来,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突破性地提出了“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差距明显。如何解决目前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本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1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目前有44个涉农县区,包括27个县和17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为12.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86.7%;总人口2315.3万人,约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态势良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提升、结构改善、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2006年辽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8%,占全省的35.6%,有7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74元,增长了22.1%;实现工业增加值1453.03亿元,同比增长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亿元,增长了30.1%,占全省的13.3%,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在2007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东北地区占5个,全部出自辽宁,最高排名34位,分别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服务业持续提升。

2006年辽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增长10.7%,占全省的78.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80亿元,增长26.3%,占全省的3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3亿元,增长24.6%,占全省的29.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6年辽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04.3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2%,比重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57.2%,比全省增幅35.7%高2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为30.7%,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电力、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投资均有大幅增长,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历时6年总投资129亿元的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善了农村电网的落后状况,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使全省691万户农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个乡镇全部通油路,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公路交通总格局;三是在辽西北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458万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不断涌入。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随着县域基础设施和招商环境的改善,2006年辽宁县域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占全省的20.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创汇同比增长20%以上。各县(市)普遍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江苏雨润集团300万头生猪深加工项目落户开原,北票工业园引进浙江赐富、纵横两大集团,投资10亿元年产60万吨海绵铁项目进展顺利,盘锦大洼船舶工业园已签订项目总投资72亿元,42个重点项目中将有15个项目年内达产。

在省财政资金支持的25个县(市)工业项目集聚地中,规模以上企业数已由2005年的325个增至2006年的577个,增加252个,增幅77.5%。其中1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由2005年的42个增至2006年的100个,增加58个。

(5)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06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10.8%。从44个县来看,11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占25%,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长海县仍旧是全国最高,达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个,占45.5%,比上年增加5个;3000-4000元的有11个,占25%,比上年减少5个;2000-3000元的有2个,占4.5%,比上年减少4个。

2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引出的思考

(1)目前制约辽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放眼国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差距依然明显。

据2007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0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11个,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新时期县域经济特色各异,竞争日益激烈: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比例大,为全国各省市区之最;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差异性大,百强县增数多;广东省县域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通过与上述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综合比较,现阶段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除少量县(市)外,总体处于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未形成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四是乡镇企业管理落后,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不强,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

不难看出,以上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制约和困扰中国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通症,只是当前阶段更加突出、更加紧迫而已。

(2)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必须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开放、发展和稳定,所以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①要坚定思想、统一认识,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联系起来,树立“县域立,城市兴”的思想,加速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双轮拉动、同步增长”。

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依据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将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品牌、扶持县域龙头企业上来。

③建立和完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依靠该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在领导机制、改革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④加速环境建设步伐,提高环境建设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加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水平和加快办事效率,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环境和优质的公共、行政服务。

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乡镇中小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其立足本地、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加速集聚。

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资源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各类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

上一篇:工学院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财务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