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自动化农业机械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县域发展自动化农业机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

县域发展自动化农业机械论文 篇1:

泗阳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对策

摘要:泗阳县是苏北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在泗阳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就泗阳县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优质稻米、食用菌、生态畜禽、园艺产业(除食用菌)、水产等5大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对策等作分析,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泗阳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对策

收稿日期:2014-11-03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4)4084]。

作者简介:陈新(1970—),男,江苏射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管理与蔬菜育种与栽培研究。E-mail:cx@jaas.ac.cn。泗阳县是江苏省生态条件最好的县(区)之一,2014年以平原林海美获得“GN中国美丽县城评价指标体系”第18名,为江苏省唯一上榜县(区)。泗阳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8%,为中国平原地区第一。泗阳县境内有成子湖(洪泽湖片区之一)、大运河、淮沭河等重要水域,生态条件适宜,十分适合生态农业的发展。泗阳县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东南,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蚕桑基地县、全国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重要的畜禽产品基地县。连续6年荣获江苏省高效农业先进县、农业特色化先进县和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先进单位,是全省首批13家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全国规模最大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该县建设生态特色高效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泗阳县县域面积1 418 km2,人口103.4万人,耕地面积7.1万hm2,水稻种植面积约3.33万hm2,小麦种植面积 5万hm2,桃树种植面积0.2万hm2,高效农业面积 2.8万hm2,全县生猪年出栏量达150万头,家禽5 800万羽,山羊出栏量80万只。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生态桃果蔬菜、食用菌、青虾、畜禽规模养殖等5大特色产业,泗阳县正以农业现代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力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培育等工作,着力打造最安全、最优质、最生态的农副产品基地,致力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切实助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2]。下面就泗阳县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对策作一分析,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

1泗阳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

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 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 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 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

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 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

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 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 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 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 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 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 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 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

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 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 000 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 000 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

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 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

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

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2.3加强科技推广速度,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引导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泗阳县的推广速度。围绕建设“高效、可持续、生态”农业,突出抓好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大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园艺作物(果树和蔬菜)新品种、主要畜禽水产(猪、羊、青虾等)新品种和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加快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绿色栽培、清洁生产、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技术。大面积推广轮作倒茬套种耕作、食用菌设施化生产和苗木容器化生产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模式。推广普及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秸秆还田。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切实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到2015年,耕地保有面积 7.01万 hm2,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3万 hm2 (复种面积)左右,产量达到62.5万 t。

2.4鼓励土地流转,倡导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机械化

由于现有农村劳动力不足及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推广土地规模经营已经是势在必行。因此在一定地区针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采取一定政策鼓励土地集中经营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对于常规稻麦等大宗农产品,可采取流转66.67 hm2或133.34 hm2以上给予适当政策扶持; 对于蔬菜

果树要求流转规模达到13.33 hm2以上给予政策扶持;其他畜禽和水产可参照执行。只有通过规模化才能有效做到高效稳产和农民增收,也有利于机械化的实施。

当然,对于地方特色农产品创建、基本农田保有量维持等其他方面内容,也要有相关措施和手段。只有通过多种措施齐头并进,才能有效推进泗阳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锦. 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美丽泗阳[J]. 改革与开发,2013(12):88.

[2]王民. 调优农业结构发挥泗阳优势[J]. 领导决策信息,2001(25):27. 吴昊,汪国莲,汤安明,等. 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624-625.

作者:陈新

县域发展自动化农业机械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国家商品粮基地发展为重要优质粮供应地路径初探

摘要 为探讨国家商品粮基地向优质商品粮基地转变的可能途径,以淮安市5个商品粮县区为例,通过搜集和调研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洪泽区等5个主要商品粮供应县(区)的粮食生产情况、农业生产配套等情况的调研发现淮安市由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向国家重要优质商品粮供应地转型的裹足之处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后劲不足,各县(区)间发展不平衡;粮食生产延伸产业滞后,优质优价尚不能充分体现;农业从业人员的种粮积极性低;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应用不足。因此需要从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合理构建奖补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引领、注重粮食加工产业链提档升级、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等方面入手,加快实现淮安市由大型商品粮供应基地向优质商品粮供应地转变。

关键词 粮食安全;商品粮基地;发展路径;淮安市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1.062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ommodity Grain Base into an Important High-quality Grain Supply Area—A Case Study on 5 Counties in Huai’an, Jiangsu

PAN Li-yuan, FU Meng-meng, WANG Yong-jun et al

(Huaiy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Xuzhou-Huai’an Region in Jiangsu/Hua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Huai’an,Jiangsu  223001)

Key words Food security;National commodity grain base;Development path;Huai’an

基金項目 淮安市社科类重点资助项目(A-20-14);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软课题(21ASS086)。

作者简介 潘丽媛(1989—),女,安徽马鞍山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优质小麦遗传及产业发展研究。通信作者,孙苏阳,研究员,硕士,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及产业经济研究;彭杰,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农村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8-27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管理进入新时代、新格局,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已成为重要导向[1]。2019年9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十次会议,习总书记强调要以保障国家糧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并提出“实施分品种保障”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粮食安全保障重于泰山,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粮食安全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任何危机的出现都可能相互传导甚至演化为全球性的经济政治问题。“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2],如何牢牢掌控粮食安全保障主动权,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3]。

商品粮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重要支撑平台,其基本着眼点与落脚点是基于国家重点投资扶持,充分发挥地区粮食生产优势,大力改善粮食作物生产条件,全面促进粮食增产,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4]。商品粮基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1983年至今,我国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用占全国57%的耕地面积提供了75%的粮食和80%以上的商品粮食[5]。我国学者已经就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孙岩等[6]通过分析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进行了实现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魏旭红等[7]对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的空间发展进行研究,表明中部商品粮基地县具有产量和交通区位优势,但县域空间内部和县域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单位界限过于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鼓励新型农民合作。徐晓虎等[8]研究认为淮安市粮食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尚未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粮食经济发展模式。现有粮食产业发展更多是依靠自然资源优势,众多企业都是“靠天吃饭”思想,主要凭借淮安的粮食主产区和水陆交通优势,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盲目性投资和低水平管理等弱点。张倩玉等[9]研究认为淮安市把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规范建设,加快建立适应粮食生产新形势的生产关系,解决劳动力转移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压力,克服一家一户土地经营分散、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矛盾。这些研究都触及了粮食基地和产业发展的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就推动整个优粮产业发展来说,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以淮安市为例进一步全面系统调研该地区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分析实际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商品粮基地向优质商品粮供应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发展方案或建议就显得尤其必要。

淮安地处淮河两岸,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自古就有“天下粮仓”之美誉。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淮安常年粮食种植面积超66万hm2,总产超480万t[10]。其辖区内的淮安区、盱眙县、涟水县、淮阴区共4个县(区)均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而2005年起国家就已在淮安市开始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为探讨淮安市由国家商品粮基地向优质商品粮基地转变的可能途径,该研究通过搜集和调研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洪泽区等5个主要商品粮供应县(区)的粮食生产情况、农业生产配套等情况来进行相关研究。

1 研究区域内商品粮基地基本情况

从农业相关经济效益指标(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粮食总产量和农业相关产业的用电量)可知,全市农业经济近年来平稳发展。淮安市农业农村局、淮安市统计局等部门数据显示,2013—2019年人均GDP值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均稳步上升,人均GDP值由46 020元升至78 543元,平均每年增幅为10.1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6 991元升至12 017元,平均每年增幅为10.27%。粮食总产量和粮食产品产量自2017年以来增长幅度较大,其中2013—2019年粮食总产量由461.02万t升至489.00万t;粮食产品产量由838 kg/人升至859 kg/人,增幅为2.51%。作为现代经济指标中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相关的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增长显著,由2.23亿kW·h增至4.55亿kW·h,增幅达到104.03%。用电量的增加侧面说明淮安市农业相关产业整体呈现较快较好发展趋势。

1.1 淮安市及各商品粮县(区)的农业产值情况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淮安市的农业生产总值由316.541 6亿元到399.733 3亿元,平均每年增幅为3.75%。从农作物对生产总值贡献的角度看,各作物间差异较大,其中水稻和小麦是淮安市主要的农产品而玉米和大豆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小。而从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角度看,不同农作物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其中水稻、小麦对其为正贡献,大豆对其的贡献变化不大,而玉米对其呈明显的负贡献。例如,水稻产值由82.673 3亿元增至96.437 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7%;小麦产值由38.812 6亿元增至45.922 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62%;而玉米产值由4.511 1亿元降至3.405 7亿元,降幅为24.50%。从四大作物产值增幅可以看出,小麦和水稻的产值增长幅度远超其他作物;而玉米和大豆产值则有所下降,特别是玉米,降幅高达约25%。可以看出四大作物中,水稻产值占比最大并且发展趋势稳中有进,而玉米处于低谷阶段。

通过搜集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洪泽区共5个县(区)2013—2019年农业生产总值和各个作物的产值情况,细观各个商品粮基地县(区)的不同作物的发展和各个商品粮基地县(区)的发展方向(图1)。淮安区农业产值的增加是由水稻、小麦、大豆产值增加共同形成的,其中水稻和小麦产值远超玉米和大豆,小麦和大豆总产值增幅较大,而玉米产值则略有下降。淮阴区农业产值的增加是由水稻、小麦产值增加形成的,而玉米和大豆产值则呈下降的趋势。涟水县的水稻产值最高,2018年后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了玉米的种植而增加了大豆的种植面积,玉米和大豆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盱眙县的水稻产值最高,而玉米和大豆产值连年持续下降。洪泽区的水稻产值最高,而玉米产值最低,但是近年大豆产值急速下降后有所回升。通过分析可知,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县(区)种植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小麦在各县(区)增长迅速,水稻增长速度存在差异,而玉米和大豆在各县(区)则呈现方向性的差异。

1.2 淮安市及各商品粮县(区)的粮食种植情况

淮安市基本耕地面积约47.3万hm2,全市范围内,2013—2020年粮食的种植面积从65.77万hm2上升到68.25万hm2,主要为一年两季耕作模式,基本保持平稳,略有提升,其中水稻和小麦增长水平略高,分别增长1.82万和1.28万hm2,而玉米和大豆下降水平较为明显,分别下降4 253.33和2 100.00 hm2。

2013—2020年,淮安市主要的5个商品粮基地县(区)的各个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但是也有各自的特点(表1)。淮安区四大作物的种植面积整体下降,特别是玉米和大豆的降幅较大。淮阴区的粮食种植面积每年稳步提升,其中水稻和小麦提升较快,而玉米和大豆在原有种植面积较少的情况下,降幅也均较大。涟水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与淮安区持平,近些年水稻和小麦增幅平稳略升,而玉米和大豆出现反差,玉米大幅度降低,而2018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幅较大,达到43.46%。盱眙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水稻,增幅较大,而大豆的种植几乎没有。洪泽区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而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不足1.7万hm2。

由于淮安市近年着力打造“淮安大米”品牌,进一步带动其稻米产业的发展,因此以水稻为例分析淮安市优质农作物发展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数据显示,2020年淮安市水稻种植面积为32.17万hm2(表2),比2019年增长了9.5%,其中26.93万hm2达到了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优良食味品种面积为10.29万hm2,可以看出本区域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涨幅较小,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各个商品粮基地县(区)中,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最高为盱眙县,达到6.67万hm2,洪泽区最低为2.75万hm2,但是优质稻面积在各自县(区)种植占比最高的是淮阴区达到95.2%,最低是淮安区为74.9%。优质食味品种面积种植最高为盱眙县,达2.67万hm2,最低为淮阴区,仅为2 400.00 hm2,但是优质食味稻种植面积在各自县(区)种植占比最高的是洪泽区为68.2%,而最低为淮阴区仅为5.8%(图2)。由此可以看出,每个区的优质稻种植发展不平衡,其中淮阴区整体优质稻水平较高,但是优质食味稻占比极低。

1.3 淮安市及5个商品粮基地县(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情况

通过农田相关机械化水平衡量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根据2013—2020年淮安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情况表明淮安市由518.40万增至650.14万kW,增幅为25.41%。其中涟水县和盱眙县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较高并且与其他县(区)在该指标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图3),分别达到131.05万和133.70万kW,而淮阴区和洪泽区较低,分别为

85.77万和92.06万kW。

淮安市5个县(区)在这些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之间存在差异(表3),每个县(区)之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7个指标中,盱眙县有5个指标位于第一层次,淮安区有4个指标位于第一层次,除了洪泽区可能是由于其自身的耕地面积比其他县(区)本身差距较大,进一步表明淮安区和盱眙县的机械化水平较其他县(区)而言表现较好。

1.4 淮安市及5个县(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及农村整体发展情况

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产业的发展前景,农业从业人员呈现下降趋势,由74.43万人减少为72.16万人,但是相对于整体的常住农村人口由216.92万缩减为184.98万而言,一般默认农业从业人员来源于常住农村人口,其整体占比不降反升,但是整体的数据表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并且农业从业人员整体占比较低不足40%。而在常住农村人口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并且整体相对较为一致,维持在35%左右,其中淮安区和涟水县的比例较高,涟水县最高。

1.5 淮安市及5个县(区)粮食产业情况

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路。基于对粮食生产和种粮大户发展情况是了解粮食生产经营情况的重要方面,目前该区域经营主体共6 584个,其中3 672个种植大户、2 686个家庭农场和622个农民合作社。通过这些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可以看出本区域规模经营耕地面积为12.20万hm2,占现有总耕地面积的25.77%,其中水稻和小麦的规模经营力度较高,分别是12.00万和10.75万hm2,各自占当年种植面积的38.56%和33.81%。由经营面积可以看出,现有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主要集中在中间部位为6.60~20.00 hm2之间,而随着经营面积的增大,经营主体在减少,仅4家经营规模达到333.33 hm2以上,经营的耕地面积为3 160.0 hm2(表4)。

根据淮安市现有的粮食产业情况,每年水稻订单种植面积约为6.67万hm2,占当年种植面积的21.43%;小麦订单种植面积为3.34万hm2,占当年种植面积的10.49%。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品牌为淮安大米、新丰面粉、洪泽大米、大自然面粉、盱眙大米和大山面粉,规模最大的3个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新丰面粉有限公司、江苏维尔食品有限公司、洪泽区岔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综合来看粮食加工企业的规模不大,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优质品牌效应、壮大与新型合作经济组合的结合,以此来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已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2 商品粮基地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与大多数商品粮基地遇见的困境相似,淮安市在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障碍带来的瓶颈效应逐渐显现,已经阻碍了其由大型商品粮基地向重要优质商品粮供应地的转变,从调研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后劲不足,各县(区)间发展不平衡

淮安市农业生产总体上首先表现为生产能力后劲不足。近年来的农业生产总值及人均粮食产品产量虽呈增长的趋势,但幅度较小,粮食的总产量平均每年仅上升0.77%,而人均粮食产品产量仅上升0.42%。其次则表现为对国家种植业结构调整计划理解不深刻,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主要农作物在淮安市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水稻和小麦产业发展较好而玉米和大豆产值下降严重。近年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緩解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如“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措施来提高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据中国农业大学大豆产业经济研究室提供的数据,2018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达846.6万hm2,比2017年增加66.67万hm2;总产量创近年新高,达1 580万t,比2017年增加160万t。再结合生产实际,可以看出,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全国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而在淮安市还需进一步加强。其下辖的各县(区)除涟水县外,其他县(区)的“大豆振兴计划”响应程度还较低。再次,淮安市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优质品种数目较少,无法体现优质优价。总的说来,其主要农作物种植的品种类型较多,但除较为出名的南粳系列优质稻品种外,其他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和大豆还没有对优质品种与普通品种加以区分。而以水稻为例,2020年订单种植的水稻品种基本为南粳9108,表明其存在着优质品种类型单一的问题。最后,其农业生产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虽然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平稳,但各县(区)间差异大,其中涟水县和盱眙县较好,通过一系列指标,整体上看盱眙县和淮安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较高于其他县(区)。

2.2 粮食生产延伸产业滞后,不能体现優质优价

近年来,粮食作物中除“淮安大米”外,其他粮食作物的延伸产业相对缓慢。粮食加工产业主要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业少,从种植到收粮一直维持传统的模式,不能做到优粮优价,这也进一步导致其自身优质粮食种植积极性低下。如其粮食龙头企业新丰面粉有限公司经营范围集中于面粉加工业,产品输出较为单一,无法体现优质优价。粮食相关的大企业进驻数目较少,而本地龙头企业生产链单一,生产模式更新换代速度慢,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速发展和应对行业危机的需要,导致其粮食产业整体竞争力减弱,进一步导致其优质商品粮产业链进入不良循环。然而,近年来,安徽省在确保小麦种植面积稳定的基础上,聚焦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探索“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值得借鉴。2019年,其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53.2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53.4%,逐步实现单种单收、好麦卖好价。而淮安市各县(区)小麦种植品种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品种多杂,不能达到优质专用小麦的条件。

2.3 农业从业人员的种粮积极性低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地的常住农村人口已经从216.92万降至184.98万,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不足40%,表明现有农村人口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是居家务农。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从事农业的收入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农业补贴专项利用不够精细等,特别是现在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积极调动青壮年务农,稳住本区域商品粮基地的根基至关重要。通过农村用电量指标可以看出,该区域农村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如何找寻农业经济突破口,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稳固粮食种植业发展的大后方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应用不足

该区域现有的种植技术基本为传统的小农种植模式,农民的种植水平较低,标准化种植推进慢,2021年在水稻上应用前三的是“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机插水稻丰产高效精确生产技术”和“直播水稻风险防控技术”;小麦为“小麦秸秆全量旋耕还田与机械条播技术”“小麦农药肥料高效化使用技术”和“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玉米上是“少免耕机械条播技术”“农药肥料高效化使用技术”和“化控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是集中在机械化播种和高产方面,而优质专用生产方面的农业生产配套技术基本属于空白状态。

3 优质商品粮基地转型路径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小组向农业生产方面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生产人员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咨询,基于当前国际发展形势和我国的发展实际,在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不利局面急需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天地广阔,是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循环能力的重要领域,优质商品粮基地的转型正是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中大有作为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国家、其他省市关于优质商品粮基地发展路径的政策和做法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夯实优质商品粮生产动力之基

3.1.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农村社会发展动力。面对农村人口下降,农业从业人员减少、老龄化的现状,农村“由谁种地”问题备受关注。“种植粮食亩均净利润持续下降对应的是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日益上涨”[11]等现象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降低。要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推进农村建设技术的创新、治理手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增强农村、农业对人口的吸引力。要围绕宜居、方便、快捷原则创新农村建设布点,既要利于乡村与城镇的融合发展,也要利于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持生态生产生活的统一,要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基础设施鸿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实现供给模式的创新,要致力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最终目标。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要实现运行系统的创新,创新运用4种思路,化解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问题,补齐社会保障事业短板。要运用创新理念和创新手段,建立“三治融合”的农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和效果。农村建设领域的创新,就是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农村建设、管理和治理水平,增强农村社会发展动力。

3.1.2

加大农村生产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基础生产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进程,打造更多的标准农田,提升农田周边水利设施以及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粮食增产增质速度,是构建商品粮基地县(区)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的重要条件。基于我国“产粮大县、财政穷县”这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升设立国家及地方财政对商品粮基地县(区)的专项补贴的比例,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在优质粮供应地建设上“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1.3

加大农民文化生活投入。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能动主体,增强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从而将农业更加的富有魅力。各县区的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应广泛组织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镇文化,打造乡村文化产业。要把城市居民生活元素中适合农民的部分引入农村,把传统农村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入农民日常生活,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把开放理念、绿色生态理念、健康安全理念融入农民生活。引领农民树立自信、自强、舒适、愉悦的生活理念,运用现代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和成果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消费动力和生活动能,从而激发整体的农村活力。

3.2 合理构建奖补机制,打开优质商品粮生产主体活力之门

优质商品粮基地转型的关键在于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活力。我国粮食生产主体以小农为主的局面尚未获得根本改变,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差[12]。有效的微观奖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优质商品粮基地发展中各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有效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的生产力。奖励政策的制定要围绕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优质商品粮生产主导力量展开,其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方向和时代发展潮流需要,保证“公平与效率”,提升政策目标与激励对象能力的匹配性,做好收益和风险的匹配,要正面负面激励配套。各县(区)应大力培育现代职业农民,鼓励发展联耕联种、土地股份合作、托管服务、产业化带动、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形式,力争至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10%,充分兼顾规模经营的经济性和小农户的积极性,有效内化并节约地租成本。

3.3 加强优质粮生产统筹规划引领,筑牢上下聯动聚力之源

该区域内部南北环境差异大,粮食种植的整体布局差异大,如小麦种植南北差异大,盱眙县主要种植偏春性小麦,而涟水县更多种植冬性小麦,这样的环境差异使得该区域内更加适合并且需要针对不同作物进行精细区域规划,保障消费多元结构下的供需基本平衡[13]。例如安徽省近年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以按图索“麦”的互联网平台实现适宜生态区内以优质专用小麦大县、大片和大户建设带动,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从而提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化水平。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结合各县(区)的实际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如盱眙县和淮安区的优质水稻种植,制定整体的统筹规划方案,各村镇严格按照规划方案执行,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优质粮产业集群,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优质品种的种植划片、高产优质栽培规程的实施提升整体的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3.4 注重粮食加工产业链提档升级,利用物流枢纽优势,挖掘优粮发展恒力之泉

为提升自身优质粮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推动本区域粮食加工能力从初加工扩展到精深加工。通过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和吸引其他粮食加工大企业如中粮、益海嘉里、五得利、中储粮等进驻来实现优粮加工产业升级的双线并行,相互激励之路。每年的国际食品博览会等活动为与粮食加工大企业提供了交流平台,已经具备吸引这些企业进驻的条件。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本区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改良自身加工生产线,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通过“淮安大米”等品牌建设,培育更多作物的优质品牌。鼓励发展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大豆蛋白深加工产品,引导优质产品供给,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每个县(区)能够打出1~2个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知名度的公共品牌。另外,近年来,高铁快运物流基地、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的建立,标志着该区域物流体系得到长远发展,在物流领域内所具有的地理区域、产业发展、建设条件等显著优势得以体现。若将这些物流产业与建设省市级粮食存储与流通通道良好对接上,相互扶持,完全可以实现该区域粮食物流水平的提升。同时应不断建设与商品粮基地县(区)配套的粮食仓储、物流渠道等硬件支撑设施条件,提高粮食仓储设施与收储能力、接收发运能力、烘干能力,保障商品粮“产得出来、存得起来、运得出去”,实行优粮优储,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搭建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加工、包装、仓储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将农产品电商与传统渠道融合起来,让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过去复杂的供应链大大简化,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基于前期本区域粮食产品已销往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基础上,创新农产品电商物流新模式,将淮安市的优质粮产品快速打入长三角市场,提升优质商品粮的经济效益。

3.5 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打造优粮生产科技竞争力之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长远上看,农业发展要实现现代化(现代理念、现代装备、现代技术、现代劳动者、现代农业服务)、信息化(信息集成、信息应用、信息决策、信息预警)、智能化(自动化、智能控制、智慧农业)、无人化(无人机、机器人)的推动力为科学技术。在农业经营上,要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引入合适的新型农业技术,逐步实现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产加销一体化,优化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14]。采用新技术要权衡近期与长远、成本与收益、能力与风险、效率与效益、生产与生态等多重因素。农业经营领域的创新,包括如上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经营组织的创新,还包括农业业态的创新,如实现产学研的融合一体化,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等。在农村非农产业的经营上,要运用非农产业创新的一切成果,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渠道,让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及农民群体。应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的全面普及,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使用,完善物流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发展直销、农超、农企、农业众筹、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多元化农产品营销模式,助力农民增收;应推动人文、科技等元素融入农业农村发展,发展创意农业、高科技农业等新型业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让农民从最擅长的、与农民最接近的农业领域入手,创新农民的增收模式。不断落实“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加大粮食科技投入,需要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支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与粮食企业合作,开展粮食作物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培育一批创新型粮食加工科技企业。不断加强提高优质粮食的品种抓好品种突破、发展节水技术[15]及农业科技教育服务水平,粮食生产加工专业人才和技能工人培养,加快实现本区域由大型商品粮供应基地向优质商品粮供应地转变。

参考文献

[1] 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3):4-8.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 高红江,刘应宗,潘珍妮,等.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城镇化模式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345-348.

[4] 郭伟,刘应宗,郭汉丁.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3,29(3):126-130.

[5] 郭伟,刘应宗.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商品粮基地综合开发的实现路径[J].中国农机化,2012,33(5):192-196,191.

[6] 孙岩.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6.

[7] 魏旭红.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县的空间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4):259-260.

[8] 徐晓虎,史纪锁.淮安建设粮食产业中心城市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4(2):81-82.

[9] 张倩玉.淮安市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5县(区)为典型调查样本[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9-51.

[10] 张囡.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9.

[11] 杜志雄,韩磊.供给侧生产端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4):2-14.

[12] 颜波,亢霞,姜明伦,等.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下)[J].中国粮食经济,2020(1):13-18.

[13] 刘泽莹,韩一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粮食供给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10-18.

[14] 程国强,朱满德.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粮食安全:趋势、影响与应对[J].中国农村经济,2020(5):13-20.

[15] 方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J].中国粮食经济,2020(6):48-52.

作者:潘丽媛 傅蒙蒙 王永军 李海军 孙苏阳 彭杰

县域发展自动化农业机械论文 篇3:

刍议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与维修技术

摘要:在当今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状态下,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和维修技术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进行农业机械的改革与创新,让农业机械更加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并且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维修水平,将维修的维修成本降到最低,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维修技术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自动化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农民增收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好基础和保障。在农业机械自动化使用当中,必要的维修极其重要,不断提高维修人员技术,强化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对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对于农业的生产的和发展来讲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1.拖拉机

拖拉机为最基础的农业机械设备,也是当前应用频率较高的农业机械设备。当前农业生产中拖拉机的类型较多,基于其结构特征主要包含轮式拖拉机、手扶式拖拉机等。当实际应用期间多采用电子油压型的拖拉机,能够基于田间管理的需求展开工作,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管理。在速度控制方面,电子油拖拉机能够基于给定的速度行驶,且可以基于工作的需要自主设施速度,为田间管理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1.2.播种设备

播种机操作对象为作物的种子,能够有效代替人工,实现传播的播种操作。根据作物类型与播种模式,播种机的类型也相对较多。例如谷物条播机、棉花穴播机、牧草撒播机等。在应用播种机械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播种机的类型、具体的播种物类型灵活应用各类机械设备,满足其实际的播种需求。基于播种的方式,播种机可以分为条播型、撒播型、穴播型和精密型。比如当前南方农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播种机类型即为条播型穴播型和精密型。条播型多在油菜等蔬菜、谷类作物播种期间应用;穴播型播种机则可以基于工作期间需求,设计适当的行距和穴距,将种子成穴播种,比如棉花、玉米等作物均可以应用穴播机实施播种。精密型播种机则能够对播种量、播种的深度等进行科学控制,使其精确度数值更高,满足实际的播种需求,在大范围播种中应用频率较高。

1.3.喷雾及灌溉机械

喷雾机械多指的是农药喷洒装置,因为农药通常在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施加,农业生产期间对喷雾机械的高度具有一定要求。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农作物的高度、喷洒对象的需求等,科学控制喷洒的速度,以此提升农药利用率。为了保持农作物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则需要适当增加灌溉技术与灌溉相关机械的应用,这对农作物的生长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农业圣战期间常见的灌溉设备具体包含微灌带和旋转式微喷头等。实际应用期间需要基于农业发展的实际现状优化选择灌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期间的自动化灌溉。

1.4.收割机械

农作物收割机械与相关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不同的农作物,其实际的收割机械设备也会有所差异。当前应用频率较高、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农业收割机械设备具体包含水稻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以水稻收割机为例,常见的收割机类型为半喂入式的联合收割机。收割机在作业期间,需首先将穗头切割下,在自动喂入滚筒中实施脱粒处理。而后将脱下的籽粒经凹板筛孔自动置入清洗装置,在抖动板与风扇气流的联合应用方式下达到清洗的处理效果。最后,谷粒经传送装置传送到装袋,完成自动化操作活动。同时,水稻收割机还能够对水稻的茎干实施有效回收,其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发展要求。

2.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维修

2.1.断电维修

农业机械检修期间因为未断开电源致使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很多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检修处理期间会由于马虎大意,致使安全问题的发生。保持农业机械检修期间断电状态,为机械检修工作中的重点。例如收割机机械工作状态下,会因为杂草的缠绕而阻碍机械设备的有序工作。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机械设备维修人员会认为问题相对较小,故而在未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便用手去处理这种情况,致使安全问题的发生,造成一定的生命威胁。每一位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维修技术人员均需要保持安全意识,在工作期间需要在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展开各项机械设备检查与处理工作。

2.2.合理评估设备维修价值

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通常都是较为大型,一旦发生故障,维修费用往往较高。因此,在出现设备损坏或者出现问题时,要对设备进行专业的评估,判断其维修的价值,其维修费用远远大于购置新设备费用时自然就将其淘汰,以免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合理对损坏设备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2.3.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设备维修

因为现代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通常都是由较为精密的配件组成,所以在进行维修时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科学使用电子仪器,合理维修自动化设备,让维修检测以及准确性得以保障,从而使自动化设备更好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3.农业机械维修保养

3.1.农业机械自动化故障诊断

在自动化技术的支撑下,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难度实际上是降低了的,并且对农机的故障预防效果非常好。因为自动化技术通常都带有自动在线状态检测故障诊断技术,该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故障预防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可以保证农机安全并降低损失,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可以降低农业机械的故障率。在该技术中通常依靠信号采集与处理,从多个角度利用农机的工况信息来对农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在线评估,并为农机的维修决策提供依据。如果系统检测到农机存在运行状态异常情况且超过了系统设定的阈值(如振动噪声限定值等)系统就会报警提示操作人员机器存在问题,同时农机上自带的计算机显示界面可以标注出可能出现故障的位置,方便快速检查,这种方式下故障维修要比预防性故障诊断还要高级,而且展现出了智能化的趋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小型农机不适合采用这种方式。

3.2.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策略

对农机的维修保养一般都要考虑农机的经济寿命,即如果农机的作业成本接近或者是高于收益,那么就需要考虑对其进行维修,而每维修一次,下一次维修所产生的费用可能会翻倍,农机的使用寿命也会缩短。一些普通的问题农机是不需要进行维修的,操作人员自己紧固一下螺栓,将农机各部位清理干净,特别是传送带,发动机等关键部位做好保养即可,即便农机发生了一定的故障降低了功效,但依然能在带病作业的情况下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比作业成本高,此时一般都不会进行维修,但必须考虑作业成本,作业成本高就必须进行维修了。多次维修后,农机的使用寿命缩短,机械性能降低,则需要考虑是否还具备维修价值以及维修费用,价值不高且费用高,同时如果更新后回报率更高,则需要重新更换一台新的农机。对农机的维修要注意防止发生事故。在农机维修中特别是一些小毛病,直接就是操作人员自己修的,而此时特别容易因为操作不当而引起机械伤害。比如不切断动力就去检查皮带或者传送带,这种操作很可能伤害手。当然为了保证维修的质量,最好还是移送到专业维修站点去维修,以保证维修的质量。

结束语

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程度,加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应用的较为广泛,现有的机械类型也比较全面。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更高效率,应该积极开发新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机械的自动化水平。而且,在普及机械自动化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机械维修技术的探究,是我国的农业机械朝着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秋韵,闫思成,洪恺鑫。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J].南方农机,2016(10):30.

[2]张瀚珑,王宝琳,谷岱。推进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應用的途径[J].南方农机,2016(10):36.

作者:习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金属污染水体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基因技术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