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2024-05-08

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精选12篇)

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第1篇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特点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是从单一化、科技含量不高、门槛较低的产品入手,生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发展初期,简单的、单一化产品有利于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完成企业原始积累,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企业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操作人员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检测手段缺乏、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企业创办者或骨干掌握着产品的核心技术,他们多数具有一定的管理、技术和营销水平以及良好的人脉关系,是企业初期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多以家族式为主,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松散。由于产品入门门槛低,易于模仿,容易形成同行间的恶意竞争,影响企业的生存。此外,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下游企业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国标和行业标准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使得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增大,面临不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即被淘汰出局的严峻局面。

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对策

1.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目前中小企业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密集型企业曾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存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但是近期的“珠三角”的农民工返潮、劳动力短缺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劳动密集型企业始终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处于价值链的末梢,产品的附加值低。特别是近年来工资水平上涨明显,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劳动力短缺,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以传统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为例,近年来国家对大型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大型项目对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技术准入门槛高,很多企业得不到订单,被排除在竞争行列之外,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路在于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实现企业的创新转型、核心技术转型。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的工业化逐渐由初期向中期过渡,劳动密集型企业会逐步由主导地位退居到非主导地位。为此企业要转变观念,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的道路,打造出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将高校研究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各类专项资金或项目,这样企业不仅能够获得研发资金支持,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获得政府的科技扶持。

2.找准自身的定位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因此应该集中精力在一种技术或一系列产品上,在产品的“精、尖、特、优”[2]上下工夫。过去我们普遍重视重大装备的制造,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相应的产业集群,但是基础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在诸如液压、精密元件、模具、轴承等众多领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很多重大装备上的关键性基础零部件还要从国外进口。因此,中小企业应当认识到提高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将是今后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在这个舞台上有所作为。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伴随网络科技的兴盛,网络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上网目的不明确,没有意识到网络虚拟市场的重要性,只将竞争焦点放在实体市场上。尽管我国已经实施的“中国企业上网工程”使上网中小企业的数量大幅增加,但是其入网水平大多停留在信息发布上,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网络市场开拓要充分利用好以下三个平台:一是中小企业的信息网络,这是中外政府机构为支撑中小企业而创建的信息网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技术、法律、管理、市场等信息支持。我国的有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及下属各省区的子信息网,国外的有日本的中小企业全球信息网络(Global Information Network for SMEs)、加拿大的中小企业G8主页(Canada’s SME G8 Homepage)、法国的Evariste创新主页(Evariste Innovation Plus)和德国的中小企业主页 (The German SME Home page)等。[3]二是各种电子商务平台。这种基于第三方的商务平台的优点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商机;获得与大企业竞争的机会,赢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有中立的第三方参与,可以获得用户的信任。三是建立企业自己的主页。这是关系到企业门面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对外展示实力、宣传产品的窗口,与其他宣传手段相比,网络建设无疑是最经济和最廉价的。对于规模化企业,有利于实现人员、物流、资金等的科学、有效管理。

4.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核心技术转型,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才。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包括管理、技术、生产、营销四个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健全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很多中小企业是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普遍缺乏企业发展的长远眼光和长期发展规划。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大多采用家族式经营;与市场结合好,反应敏锐,应变及适应能力强;生存压力大,更加务实,也更具有活力;人员结构精干,非生产人员少。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他们能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提供更好的职位,愿意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平台,并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积累经验,而这正是大企业所不具备的。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中小企业不低于甚至高于某些大企业,同时获得更高的认可度和成就感,这使得大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人才流失。但是也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存在管理水平低,有任人唯亲的现象。人员结构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急需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较为缺乏,另一方面一般人员过剩且素质较低。因此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这些特点,量体裁衣,扬长避短。首先,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根本保证。 公正合理是指:第一,企业工资福利水平要随着社会发展及同类企业的增长而增长;第二,企业许诺的待遇要落到实处;第三,企业发展所获得的利益应同属于企业的经营者及员工,而非经营者独占。首先,激励机制是有奖有罚、赏罚分明、责任明确。人才在当初选择这个企业的时候,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生存需求外,还着重看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个人能否在企业获得发展空间。在保证物质生活以后,人还要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果企业不能发展,或是个人看不到发展的希望,都不会安心留在这个企业。其次,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使员工能够专心致志、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们自身的需求除了工作外,还有诸如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一些中小企业实行所谓严格的军事化手段管理,将生活区封闭,对外隔绝,强制员工过集体生活;不遵守劳动法,以各种形式强迫员工义务加班,剥夺员工休息、休假的自由。若非生活所迫必须留在这个企业,很难想象这样的企业能够留住人才。再次,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脚踏实地,而非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一些企业彻夜不停地赶进度,长期搞疲劳战;对员工的工作不断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考核指标不断增长;对员工考核严格,惩罚手段严厉,搞得人人自危,风声鹤唳。像这样的中小企业不占少数,企业要想发展依靠的是人才,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抓住这个本质就抓住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三、结 语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稳步地向前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涌向城市,解决这些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并引导其良性发展。同时,中小企业也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只有认清自身的不足,真抓实干,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齐晖,刘又礼.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劣势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师,2004(,4):139-140.

[2]康增奎.加入WTO对我省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5):56-58.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2篇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力的增强,而且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当前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上,由于外部经营条件的恶化以及自身经营管理上的弊端,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如何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的问题,并能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作用,并能在实际中摆正中小企业的位置都具有现实意义。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契机,顺应形势,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呢?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着重研究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定义

所谓中小企业,根据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为便于界定,《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对其作了划分。一般说来,除了因行业不同人数有差别外,资产总额在 4 亿元以下,或销售额在 3 亿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目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器”

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使其能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因而能在经济不景气时,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加速经济体制的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到位。

(二)中小企业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呈现如下特点:国有经济的份额逐渐下降,其他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升。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我国中小企业人数少、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企业制度形式选择上的空间广、自由度大、可变性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政策,使中小企业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中小企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中小企业比大公司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因为中小企业投资少、经营方式灵活、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是失业人员重新就业,部分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四)中小企业有利于国民经济提高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

在 1998 年的东南亚金融**中,韩国经济受到的冲击与我国台湾地区迥然不同。韩国是以大企业集团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因而受到的冲击较大。而台湾地区是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经济结构,从而受到的影响较小。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大中型企业的分工协作,可以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增加国际之间竞争的基础。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起着稳定经济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往往不是靠健全的机制和客观事实来管理人,而是凭经营者主观的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看似事必亲躬,管得宽,抓得细,实际既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且容易出问题。以人情代替制度,其代价必然是管理的漏洞、经济的损失和亲情的失落。之所以会这样,一是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制度意识,认为制度是假太空,没有用;二是即使有了制度也不完整、不细致、不严密,环境变化了企业发展了,还沿用老一套,无法起到应有的效用;三是只注重制度建设,不注重制度的实施和管理,平日信誓旦旦,一有亲友、熟人掺和在里面,就丧失原则立场。由此造成赏罚不均,执法不严,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四是缺少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小企业家族式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企业的规模小、经营范围有限,家族决策容易成功,而且效率高。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多元化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家族决策就很难保证在所有决策上都能够做到科学合理。事实说明,决策质量与决策者的素质能力紧密相关。企业家的才能可以归纳为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营能力维持企业稳健地运营,而创新能力则提供了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两者兼备才有利于企业长期持续地发展。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家只偏重于前者。中小企业家在才能上的问题,往往使决策产生失误。这种做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过分相信了企业家的能力,限制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件的发挥。

(二)融资成本高、难度大

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创业资本和营运资本都相对匮乏,且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十分困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提高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首要的问题是资本严重不足。我国现行的金融远行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各专业银行重点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中小企业仍主要属于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但发展迅速的中小企业资金用求量远远超过了信用社发放贷款的能力。—些中小企业只好转而寻求民间借贷等途径融资,从而使不少中小企业感到资金缺乏,影响发展。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政策,主要还是依据所有制类型、规模大小和行业特性而制定的,传统意识依然存在、信贷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对称。因此,资源配置自然而然流向大企业。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逐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重视,为改善中小企业贷款、贷款难的境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但还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致使中小企业的贷款和贷款仍然受到束缚,贷款两难仍旧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人才缺乏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所有者即经营者,不少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仍然处于落后的家族式管理阶段,任人唯亲,关键重要岗位全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亲人所把持,真正的人才难以进入,即使进入企业也难以发挥作用,这也是阻碍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企业的经营仅、管理权、决策仅局度集中在投资者尤其是企业主手中,—些中小企业领导者文化层次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使分化的投资经营决策存在较大风险。此外,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中小企业中员工学历以初中以及以下水平为主,其次是职高、中专、大专学历。大学本科毕业的寥寥无儿,高层管理人员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所占比例仅为40%。

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小企业就很难发展,实现新的飞跃。而实现中小企业制度、资本、人才的规划建设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必由之路。

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改进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

首先,民营企业应该在管理制度上跟上现代企业的步伐。它包括了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市场营销制度等,同时任何管理制度都应该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必要的创新和修改,从而使家族中人进一步服从于企业规章制度,从企业家族十哄变为民营企业化。其次,企业带头人应注重管理制度的实施。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在企业中有难以想象的影响,一举一动都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很大效仿作用。所以,企业带头人在制订各种管理规则的同时,也要身体力行,带头实施。做到所有的制度对事不对人,真正做到制度在人面前人人平等。最后,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实施。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创新意识等。要通过强化战略管理、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企业品牌等方面的建设来形成鲜明的企业理念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注重企业整体形象和整体竞争优势,使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突破家族制,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是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的信任问题。民营企业引人职业经理人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家族对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在不少人的思想观念里,家族式企业理所当然的应该由家庭成员来掌管,由外人来掌管不放心,认为职业经理人不是自家人,对其忠心和可靠性表示怀疑。二是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忠诚度问题。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形成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对于职业经理人的约束制度不健全,多数仅靠口头承诺建立合作关系,没有成文的协议固定下来,这会成为日后分歧和分手的隐患。因此,要避免职业经理人不忠诚的问题,除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外,必须完善相应的制度,从制度上加以约束。三是如何激励和约束职业经理人问题。在激励机制方面形式很多,除工资、奖金、绩效挂钩,以及其他诸如住房类的重要物质激励外,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如年薪制、风险收人机制、人力资本信誉机制等激励其行为长期化,而且依据长期的经营业绩支付报酬的比例要大,真正起到促使他们行为长期化的作用。在约束机制方面,主要是健全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对经理人行为的制衡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通过契约形式明确经理人的职责和义务,强化经理人的责任意识,并要求职业经理人提供一定的财产担保,若没有完成职责或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时,可以直接追究其责任或用私人财产补偿,使其承担一定的代理成本。

2、建立规范、公正、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把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连在一起。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从理念——制度——标准化操作规程(SOP)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小型民营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该把人力资源制度纳入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中进行建设,不要盲目照抄照搬一些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为温、台地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多数还不具备实行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数(KPI)等考核方法的规模,而且中小型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的成长期,多数还未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成长的土壤,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健全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与决策制度,以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外,中小型民营企业,应避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变动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要建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考评、晋升、辞职、辞退等完整的标准化操作规程(SOP),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从而有效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服务。

(三)系统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对策

1、政府选定部分商业银行作为实施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平台 鉴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如投资基金、税收、补息、贴息等优惠措施,最好不要采取传统方式成立专门机构来实施,这样会出现新的市场行为之外的“寻租”现象。可以考虑将这一揽子优惠扶持政策,委托给二至三家商业银行为代理行,并要求代理行对选定的企业给予配额的信贷资金。委托代理行的选择,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对所属地区的商业银行进行招标。代理行以经济手段和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对政府选定的企业进行帮助,并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督和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对所划定的中小企业的支持,是否按政策落实到位,一经发现没有落实到位,立即取消其代理资格。

2、中小企业加强诚信建设

中小企业要增强信用观念,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信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生存发展的生命,中小企业坚持诚信、履约守信,提高自身的资信度,靠良好的信用、真实的资讯,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1)中小企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坚持依法维权,主动向银行披露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

(2)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3)遵循诚信原则,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诚实信用是一切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保持良好的信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3、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中小企业事业部”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组织上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贷款的的营运机构,从机制上建立有别于大型企业贷款的考核机制,包括相应的市场考核办法,以创利为主要目标的考核制度,对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的有效管理,贷后资产质量的及时监控。不良率的接受程度等,从人员上建立一支专事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人员队伍。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主要归因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用评级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揭示信用风险的有效方法。用客户评级与债项评级矩阵实现对授信对象的信用状况的综合评定,建立二维评级体系,对借款人风险和债项风险分别评估,抵押/担保的存在不再是决定借款人风险等级的因素,风险暴露主要根据其违约概率进行评级,即贷给同一借款人的所有债项都应归为同一级别。不同分类档次贷款的金额分别按照包含和不包含抵押/担保价值显示。

五、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战略路径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注重改善经营模式,细分目标市场,确定优势产业及发展战略路径。要使中小企业摒弃传统的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营销模式,避免无序低效的重复投资生产,就应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以“做优”、“做专”、“做特”为原则,进入到相对应的细分市场中,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寻找生存空间。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主要战略路径值得我国中小企业探讨和选择。

(一)重点集中战略路径

每个企业只能在一个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都有竞争力。而且,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如大型企业。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并兵相敌”,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在形成竞争优势后,要乘胜而行,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形成核心竞争力。例如,温州、宁波等地区的一些中小企业,它们的经营思维是:“船小不到大海中与大船相争捕小鱼,而要到小河中捕大鱼”。其实这也是企业定位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所服务的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指定自己的竞争基准。

(二)生存互补战略路径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路径。大企业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 1200 多家,所需的零部件 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又如温州虹桥镇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是因为他们首先以32 家上等级上规模的全国股份制大企业为“龙头”,采取“委托加工,协议加工参股合资”的方法,和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加工配套服务关系,拉动了虹桥镇 350 家小企业联动发展,使虹桥镇成为浙江省耀眼的明珠。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空白点”战略路径

企业没有了市场,就等于人没有了生命。但竞争的全球化和消费者需求周期的短期性使得新市场会不断地出现。这意味着对企业而言,不存在没有市场机会的问题,存在的只是市场机会是什么?它在哪儿?如何找到它?这些就是企业制定战略路径的出发点和目标。另外,现有市场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总会存在“空隙”。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的“圆圈理论”认为,在无数的大圆圈(指大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与小圆圈(中小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空隙,仍有一部分尚未被占领的市场。“空隙”市场由于产品服务面比较窄,市场容量不大,大企业不能形成规模而不愿插足,使中小企业即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扩大收益率。中小企业只要看准机会,立即“挤”占,将这些空隙组成联合销售网络,可能会超过那些大圆圈市场。中小企业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将能够保证它们寻找到市场上的各种空隙,“钻进去”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战略路径,又如我国山西南风集团的奇强洗衣粉定位战略路径便是首先选择上海奥妙、美国宝洁和英国联合利华等大企业忽视的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径而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的。

(四)差异化战略路径

差异化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形成产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方式可以是设计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或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坚持差异化的原则可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它可以增加利润。我国中小企业同质化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无个性造成中小企业这个群体内部行业布局、产品结构严重失控,产品重合度极高,造成了目前市场绝大部分供过于求的态势,经营者众口一词的市场疲软,生意难做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据国家市场局等单位联合调查显示,2006年下半年,在全国 600 多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 72 种,供过于求的商品有 528 种之多,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未能主动、有效地规避这一点。因此中小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采取差异化战略路径是必须的。当一个企业向其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而不仅仅是价格低廉时,他就把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了。差异化可以使企业获得溢价,即使在周期性或季节性经济萧条时,也会有大量忠诚的客户。如果实现的溢价超出为了使产品独特而追加的成本,则差异化就带来更高的效益。由于中小企业一般投入产出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一般较低,从而导致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低下。特别是很大一部分企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无力实施低成本战略路径,因而采取差异化战略路径是明智之举。

六、结论

与大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优胜劣汰机制明显;劳动力成本较低;对地方税收贡献较大;市场适应能力较强;历史包袱较少;现代管理科学方法较易落实到位。毋庸讳言,我国中小企业的内在劣势亦不容忽视:人员素质总体水平较差;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少;市场竞争实力较弱;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较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营销手段较单一;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质量较低;亏损面积大,特别是信用等级远未达标;产品质量低下、甚至有时容忍假冒伪劣充斥其间;只图短期私利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置国法民愤于不顾。其次,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较突出;存在产品、组织、资本等的结构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差而且投入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在我国拥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中小企业的优势和更多的劣势,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到能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方法,以及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现在,影响未来,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相关的政策、服务方面的支持,我国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作为中小企业,在面临新经济所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以战略的眼光规划企业的发展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梁静溪,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保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王长胜,2006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3、石磊,中国企业:新起点上的新突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一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年 6 月

5、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第一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11 月

6、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第一版,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年 4 月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3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不仅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市场化、改善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业的增长来支撑的;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又是市场竞争的弱者,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保护公平竞争,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影响企业潜力充分发挥的内在原因。(1)中小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产品品种单一,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企业利润率比较低,在遇到经济不景气或经济危机时,难以同大企业抗衡,破产倒闭现象突出。(2)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较差,不能向银行提供抵押、质押等担保措施,故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可以说融资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大问题。(3)中小企业缺少行业自律,造成无序竞争,争客户、争订单、相互杀价和彼此挤对的现象较多,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伤了彼此的感情,而且也造成企业间经济利益的损害。(4)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和劳动技能水平较低,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5)有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缺乏创新业、创大业的气魄,从而妨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受传统“大而全”、“小而全”体制的制约。中小企业很难通过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而促进自身的发展。(1)中小企业自身在搞“小而全”,盲目追求独立经营,不愿意做“配角”,不切实际、不顾条件地同大企业竞争,以杂牌来对抗名牌,往往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举步维艰,甚至遭到淘汰。(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状况非但没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又大行其道,形成了分属于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的严重障碍。

3.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所有制的多元化,我国中小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已经很低,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主体。但是,大多数集体企业的产权属于一次性博弈制度,即企业职工同集体企业财产之间的关系是一次性固定下来的,不受企业职工流入和流出的影响。这种封闭性的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企业的行为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而私营经济一般实行的是家族企业制度,即企业以家庭或家族为经营单位,企业主要职务由家族成员担任,经营决策集中于企业主,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来替代经济行为规范的制度。但是,家族企业制度注定是与小生产或小规模经营相伴而生的,它不适于企业规模扩大后的经营管理的需要,限制了规模较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外部政策环境歧视中小企业的发展。(1)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的政策。这种政策尽管在近年来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国家在现阶段仍然在大规模地实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由于中小企业一般都是非国有企业,自然就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例如,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国有企业债转股政策就根本与中小企业无缘。(2)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财政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比较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3)资本市场的发展歧视中小企业,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加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城乡工业之间,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机构。要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放宽中小企业进入的领域与行业,促使中小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联”之路,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中小企业必须抓住历史的机遇,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以小补大、以小搞活、以专补缺、以专配套和以精取胜来获得发展。

2.加大中小企业的技改投入,形成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践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全过程,它由新设想的产生、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与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构成。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诸方面:(1)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的创立和改进;(2)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3)新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明和应用;(4)新需求与新市场的开拓和占领。

3.中小企业必须进行“二次”制度创新。如果说中小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和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是中小企业第一次制度创新的话,目前以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需要进行“二次”制度创新,即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第一,澄清集体企业同地方政府的产权关系,确保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蚀。第二,通过实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改造,明晰企业内部的产权边界。第三,对于有发展前途、规模不断扩大的集体企业可以改造为集体经济成分控股的股份公司。对于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来说,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家族企业制度,实行社会化的产权和管理制度。

4.建立和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并完善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始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有序地贯彻实施好《中小企业促进法》,依法推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广泛吸纳民间资金的进入,尽快扩大信用担保资金的规模,建立国家和非国有单位共同出资的商业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营体系,提高信用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从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信息支持、对外合作、资金融通、信用建设等方面开展对中小企业的公益性、扶持性的综合服务。第四,加强和改善对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扶持。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与各项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结束语

中小企业在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出现后我们却不敢面对,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拓宽融资渠道、资金政策支持、加大技改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着手研究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罗江.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1(5).

[2]张政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新政策制度环境[J].中国诚信,2005(10).

发展中小企业的意义、问题及对策 第4篇

1.1 发展中小企业能大大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截至2012年, 我国大概有5 600万家的中小企业, 占工商行政登记注册总企业数的99%。从1979年到2011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平均9.8%, 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增长速度竟然超过了30%。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中小企业缴纳的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3%。以上的种种数据表明,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 关乎民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稳定的基础, 民众和谐的根本。而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政府和民众关心的问题。

相对于较大型企业而言,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对经济资源的要求要低一些, 资本有机构成低, 工资成本也低, 相同的资金投入下, 中小企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有关方面的计算表明:目前, 我国全民所有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的资金就业率之比是0.48:0.66:1;以相同的资产投资额算, 中小型企业比大型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3倍;以相同的生产产值算, 中小型企业雇佣的劳动力比大型企业多0.9倍[1]。

2 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

2014年, 中国南方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报道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现实的情况是:这种说法言过其实, 中国目前并没有中小企业集中倒闭的现象, 但是种种不利的因素确实让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2]。

2.1 融资难、融资贵

小企业在成长的最初阶段, 生命力不够强, 如果得不到政策的保护, 贷款的支持, 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 经营的稳定性差, 同时银行在投资方面又比较保守、谨慎, 贷款的条件非常苛刻, 融资渠道的断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

2.2 成本上升

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企业走着粗放生产方式的道路, 片面强调低成本, 为此, 能源、劳动力、土地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 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包括石油、煤炭、金属、铁矿各类工业原料价格只增不减, 加重了中小企业生产的负担。2) 中小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对加班加点工资有了新的规定, 有过于严格的用工标准, 并且明确提出企业有为所有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责任和义务, 种种这些使中小企业的劳动成本显著增加, 同时也增大了中小企业运营的压力。

2.3 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人才缺乏, 中小企业发展没有了创新。缺少创新, 中小企业又该向何方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国家对毕业的大学生实行定向分配制度, 每年都会有毕业生通过分配充实到企业中, 反正是拿着国家的钱, 干着国家的活, 在哪也无所谓, 把我放到哪里, 我都是星星火可以燎原。

可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 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 有些地处偏远山区或是小县城的中小企业, 要想得到一些大学生就难了。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很少有愿意再回来的, 外地人才也不愿意来小县城发展。人才的只出不回流,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活力和创新, 从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3.1 制定相关政策, 放宽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不断简化、逐步取消企业在注册时的诸多手续, 严格执行“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跟踪制”等相关制度, 提高服务的水平、办事的效率, 减少注册的环节, 缩短注册的时间, 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效率, 对企业的发生、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取消收取中小企业登记费用。但凡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 (包括有限公司, 个体工商户, 独资、合伙企业) 在注册或变更时, 登记费用、变更登记费用、年检费用、工本费用一律取消。这些费用的支出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拓宽中小企业经营的范围, 国家法律法规未明文规定禁止的行业, 准许中小企业进入经营, 这样不仅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范围,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性, 同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3.2 对中小企业实施低税收政策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分子, 是解决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因此低税收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报告, 税费占中小企业总成本的30%, 利润的50%。高税率的结果务必会造成税务征收秩序紊乱、企业拼命想逃脱, 企业活力减弱。相反, 低税率可以激励企业专心经营, 扩大生产, 创造更多价值。我们要想增加更多的就业, 要想国民经济更快发展, 就得改变不合理的税率体系, 对中小企业实施低税收政策, 给企业更多的利润, 让其拥有更加宽裕的创新发展资本。

3.3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规模小, 能够用于抵押的资产不多, 建立起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金融企业可以从第三方担保中看到企业未来还款的能力和保证, 这样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小的金融支持。

3.4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进程

顶尖的企业靠的是技术, 中流的企业靠的是标准, 靠产品吃饭的企业最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而不断萎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精髓, 企业要尽量要求自己每年完成一项科研技术, 申报2~3个专利技术, 中小企业要依靠自己创新的技术, 依靠自己的专长和特长, 在竞争的市场中取得优势。

3.5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进程

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令许多企业主苦恼、迷茫, 不转型就是等死, 转型迫在眉睫。从落后粗放的生产方式转向先进集约的生产方式。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等各种手段改变企业以前那种以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使用、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的状况, 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表明, 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对维护市场竞争、确保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充分就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利润逐渐减少等负面因素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因此, 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应该献计献策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意义,对策

参考文献

[1]雍传正.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 :138—141.

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第5篇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汪红彬

分校:黄山电大

专业:工商管理专科

年级:10秋

学号:1034001459029

指导老师:许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摘要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法律、资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制约了它的发展。政府应从完善法律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社会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的方法,这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会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对策创新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法律、资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制约了它的发展。政府应从完善法律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社会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从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看,目前令其裹足不前的原因主要有: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原材料、能源等成本大幅度提升,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劳动力成本上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资金链面临压力等。具体问题如下:

(一)体制环境问题

在体制问题中,最严峻的就是进入门槛和审批等问题。要致力于优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尤其是意识形态和对转轨经济的体制惯性观念还需要突破。政府一些歧视性政策还没有完全消除。国家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力度还不够,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缺乏对民营企业财产保护的规定;一些金融、保险、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地限制民营、私营企业进入。像银行、电信和商品批发等多个行业品种被限制进入,一些允许进入的行业和其他所有制比起来,也存在门槛过高、前置性审批复杂等问题;民营企业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等仍存在不公平待遇。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想方设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由于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到控制,使本来贷款环境就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因此在近几年来的融资更加困难。

(三)中小企业战略模糊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构造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而这个管理体系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平台。企业应当在其战略管理的框架下加强基础管理,从人治过渡到制度化管理。但问题是,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作支撑。企业没有一个战略平台,企业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那么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很容易在重大问题上迷失方向是。有些中小企业自认为拥有了发展的战略,但是,实际情况不然。企业战略是系统 化的、严谨的,而不是一些“点子”的堆砌。因为市场与竞争的发展己经到了仅依靠个人的聪明或直觉而无法把握的程度,企业应当理性的从研究战略开始。

(四)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能是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也可能是品牌能力等等任何一方面的能 力。核心竞争力不同于

一般的竞争力,它应该是企业成功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竞争力,是企业永葆强盛的基石。当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 清晰的认识,要真正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澄清多个误区。首先,脱离企业战略就无从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连接在一起的,它 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其次,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有了某项核心产品,并不代表它有了核心竞争力,如同树干不同于树根一样。一旦 企业的核心产品生命周期到了衰退期,企业就会面临衰败甚至导致关门破产的危险。第三,企业的局部成功因素不一定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促使成功的因素 未必能保证企业继续获得成功。暂时的、局部的成功因素,不一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中小企业的人才素质偏低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惟一“活”资源,企业产品和管理的创新都需要合格的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进上步展的势头。中小企业人才素质低,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顺利实现“二次创业”的瓶颈。

二、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问题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

(一)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民营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营造一个特别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好环境,且提供优良的服务,特别是在于政府管理机制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解决政府职能部门越 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尽管经过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也为中小企业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对照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和WTO 要求的平等竞争、高度开放的规 则,我们还有问题亟待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外部因素制约的因素还很多,缺乏政府明确、有力的引导和扶持,政府政策不到位,存在不少领导始终对中小经济偏 见而致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投资、融资、地方税收等受到歧视性待遇,还受到政府一些职能部门不规范行为的干扰。有关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等严重制 约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企业内部思想观念落后、管理不科学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既有外部的不利环境造成的,更多的是来自企业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管理理 念上的落后,这些问题己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非是致命的。此外,传统式的指令式的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尊重色彩浓厚,内部人员缺乏相互沟通 的机制和动力,企业的信息很少能在应有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上下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一来影响员工之间的感情,二来不利于员工之间开展有利 于企业业绩的工作,三来直接带来了不人本、不科学的企业文化,形成恶性循环。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及全民对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应加强立法,加快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建设,要以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契机,积极地制定配套性的全国法规及地方性法规,改变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机制;切实转换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机制,政府要转变职能,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经营管理等宏观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指导、服务等工作,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使中小企业的援助走上法制化轨道,形成有利于各种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按照国际惯例,各级政府应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专业区、服务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由政府掌握,重点用于支持地方中小企业产业、产品换代,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到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初始资金可由财政拨款、原国有中小企业出售所得、中小企业提取一定的发展准备金等方式筹集。此外,可以建立中小企业银行,鼓励开办多种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鼓励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股东、以企业互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互助合作银行及投资财团,并在法律上规定资金投向(主要为中小企业)和扶持的政策。同时,各大商业银行也应积极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应将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引导企业组建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自律性组织。这些组织应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维护好其权益。政府应通过改革,将相关行政职能逐步转化为服务职能,转移到这些组织,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其次,应吸取国外经验,实行咨询服务补助制度,培育壮大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引进、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社会各界都应积极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做好中小企业的“红娘”和载体。

(四)为中小企业发展培训人才,更新其观念中小企业无论是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还是从事各种专业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都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要求,而它们自身又没有能力实现在职人员的自我培训,这使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小企业也应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要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并要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观念。

(五)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竞争,但必须是公开、公平的竞争。所以,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形成适合各类企业游泳的大海。要在中小企业的开业登记、注册等方面,降低条件,简化手续,减少费用。对能够放开的行业,应当通过改革,打破垄断,尽早放开。凡允许国外企业进入的行业,就应当允许私营和个体企业经营。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谢思成《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于秀芝 人力资源管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1)。

[3]时勘 胡卫鹏 虚拟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 中国信息导报2001(3)。

[4]邱雯 诌议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第6篇

厦门是一个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创利创汇高的商贸型副省级城市。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厦门市中小微企业总数达到10.4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5%,其中小微企业约7.47万户,占总企业数的72%。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市60%的GDP,解决了80%的人员就业,65%的技术创新成果、50%的税收和40%的出口也是由中小微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时代也随之到来,为了进一步争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中小企业将面临着全面信息化的挑战。

2012年9月,我们对厦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问卷调查,通过组织企业网上填报和下发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20份。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我市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运用主要以财务管理系统(占比87.6%)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占比62%)为主;95%以上的企业接入互联网且86%的企业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但互联网的运用大部分停留在信息的获取和发布上,运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仅占39.7%;而运用管理控一体化及企业决策支持等高层次的信息化系统比较少,分别占比为32.2%和11.6%。由此可见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仍不完善,还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巨大潜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二、厦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误区

一是基础管理软应用等于实现信息化。最早的企业信息化在一些人看来是购置几台计算机硬件、运用一些基本的应用软件就实现了信息化,这种认识随着近两年来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已不是很多,但仍然存在着。

二是上网工程等同于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利用信息化就是要实现在管理、生产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来提高工作效率。而部分企业却把信息化简单理解为“上网”,或者偶尔浏览一下网页也就完成了信息化的进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使企业真正利用信息化实现生产管理的飞跃。

三是认为信息化建设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一些企业希望通过上几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来实现企业信息化,这种想法是对的,但仅凭几个项目远远不够,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总体上规划,从基础做起,并将建设落到实处,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脚踏实地,不能把信息化变成了“空中楼阁”。

四是信息化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部分企业把一切实际希望寄托在信息化建设这一条道上,信息化仅仅是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的途径,激烈的市场竞争靠的还是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通过信息化来提升竞争力已经被认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必备条件之一,但企业把“信息化”当作企业经营发展的捷径,能够迅速全面的改变企业现状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

五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仅仅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设备,企业就向外宣传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而不能够真正的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最终只能对自己不利。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过程,它不是简单的上几个项目,购置几台机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存在以上的误区。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识薄弱

根据《2012厦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问卷调查》统计显示,6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不重视信息化建设,甚至有近20%的中小企业老板对信息化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而已实施信息化建设布局的中小企业中成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的也不到20%,65%以上是由财务、行政等部门兼管。虽然国家、政府和IT厂商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但是从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整体上信息化意识还比较弱,尚未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认识信息化对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企业信息化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认识还相当不到位。也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而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产出又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使得一部分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持怀疑态度,认为信息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嬴利起不到决定作用。

(三)缺乏资金投入

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不重视,甚至认为投钱搞信息化是企业资源的浪费。如此一来使得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很难取得阶段性的突破。根据《2012年厦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厦门市中小企业每年用于信息化投入一万元以下及没有投资预算的企业占53.1%,年投资1万—10万元占27.3%,10万元以上的占19.6%。

(四)缺乏企业信息化高级人才

从现有统计来看,中小企业每百人中,信息技术人员还不到一人,其中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加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而中小企业用人机制本身缺乏吸引力,一方面难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化骨干力量流失现象严重。

(五)信息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一是通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厦门不少信息化服务商所提供的方案不适合企业现有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信息化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发展阶段的特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各不相同,通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满足不了不同企业的个性需求是制约信息化深化应用的重要因素。

二是软件服务商服务理念错位,缺乏对企业在信息化问题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而仅以销售为目的。有些方案提供商仅以销售产品为目的,不注重配套服务;有的还蓄意夸大产品的功能,夸大给企业带来的实际作用,使得企业对信息化的期望过高,这些都给中小企业信息化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三是与中小企业信息化相配套的管理咨询、IT规划、业务流程改进咨询、IT监理等服务尚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市场还不能有效认同这些业务,中小企业认识与理念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市场的先行者的市场表现又阻止了部分处于观望状态的中小企业。

四是政府对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对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辅导和支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的概念还很模糊,有的甚至认为信息化就是单纯的发布和接收信息。

三、推进厦门中小企业信息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信息化意识消除认识误区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还比较模糊,要让领导层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应该加大应用于信息建设上的投入。广大中小企业特别需要克服长期以来那种重硬件轻软件、忽略资源与应用的现象,扎实地从基本数据、基本流程、基本程序做起。

(二)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信息建设需要政府全方位的引导和大力支持。政府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强化法制环境,建议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出台《推动厦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意见》,制定《厦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设立跨部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领导机构,协调、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的相关工作,将信息化推进作为我市及各区政府加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举措;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三大体系,即示范体系、服务体系和应用技术攻关体系;设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府引导性投入,保障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投入的顺利实施;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贷款贴息,给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税费优惠等,以此来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培养和引进企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首先,大力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系列公益培训,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其次,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研修班等,使企业信息化具体组织实施团队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领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第三,推动校企合作,加紧培养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是“十二五”期间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四)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厦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的积极作用,联合各行业协会、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信息化软、硬件应用系统和IT环境,并提供优质、便捷的信息化配套服务,有效提高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是大力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工作,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认定及管理办法,认定一批市级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积极发挥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的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政府部门负责服务平台的组织、协调、认定和管理工作;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负责组织平台的申报及初选工作,并协同政府部门进行平台的管理;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进行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主动开展各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益性服务活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搭建厦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厦门中小在线”作为政府公共平台的公信力和中小企业门户网站的凝聚力优势,将汇集丰富多样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资源、ISV厂商和渠道资源、中小企业客户资源,基于SaaS服务模式的各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和应用产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和信息化提供商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政府倡导、企业搭建”的形式,以厦门中小在线为依托,寻求与资质过硬的信息化服务商的合作,共同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SaaS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邮箱、办公管理、经销存管理等通用的信息化服务。

四是构建小企业在线管理专家“e管通”云服务平台。在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厦门中小在线联合专业软件公司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小企业在线专家“e管通”,为全市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型企业免费提供采购管理等11套企业管理应用软件,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型企业信息化进程,助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是征集中小企业信息化优秀项目(案例)和示范企业,建立优秀项目库,树立信息化示范单位。每年优选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若干中小企业中作为示范企业,授予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牌匾。优选若干典型作为示范项目(案例),授予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案例)牌匾,并建立起厦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优秀项目(案例)库,各级政府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将从该库中进行筛选推荐;每年优选出若干服务机构作为示范单位,授予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服务机构牌匾,进行动态管理;举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展示。借助每年举办的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这个平台,在博览会期间组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展示,展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成果,推荐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以及示范项目(案例)和解决方案,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交流与合作。

六是组建培训服务队伍,大力开展信息化讲座、培训和论坛等活动。根据广大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培育市场为着力点,以提高对信息化认识为主题,由信息化服务联盟牵头联合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移动、联通、金蝶等成员单位大力开展各种信息化讲座、巡回培训、专题论坛、宣传推介、成果展示和现场体验等活动,如移动举办的“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体验”等,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和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五)加快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步伐

以电子商务建设这种让中小企业能够迅速看得到收益的方式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无疑是信息化建设最能让中小企业接受的方式之一。厦门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和鼓励措施,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商务代理、网络支付、融资担保、仓储物流和技术支持等服务;推动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建设网络交易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络联合购销服务;支持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在线购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活动,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引导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和信用意识培训,从而推动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中小企业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7篇

一、中小企业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 品牌定位模糊

品牌的准确定位已成为品牌能否正常运营的前提与基础。只能先有定位, 然后再制定品牌经营战略。很多中小企业存在定位模糊问题。首先, 成品定位不清晰, 消费者很难把握完整品牌产品。对于许多品牌消费者虽然记得广告语, 但无从了解品牌的特征。如“永远的绿色, 永远的秦池”, “长城电扇, 电扇长城”。其次, 品牌定位过高或过低。产品定位过高, 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一部分潜在的消费者会流失。产品定位过低, 会使消费者认为该种产品不具备特定的使用属性, 如果是高科技产品, 消费者会怀疑此产品不具备高级功能。

2. 品牌传播单一, 盲目追求广告的宣传作用

塑造品牌离不开广告传播, 但是, 很多中小企业将品牌理解为叫得响的名称, 将其与产品的质量、形象、附加价值等一系列有形或无形资产割裂开来, 许多中小企业认为只要花大价钱, 引起轰动效应就能够创造品牌, 想通过广告的狂轰滥炸来塑造品牌, 甚至把广告作为塑造品牌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企业过度依赖广告, 导致品牌塑造的成本过高, 为数不少的品牌因广告而陷入亏损的境地就说明了这一点。如爱多、秦池、三株等企业都是用这种方式创造了短期效应, 而最终一败涂地。可见, 品牌塑造仅仅依靠广告是不够的, 深刻理解品牌的内涵才是第一位的。

3. 急于求成的短视心理, 影响了企业品牌的长期战略决策

品牌投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德国著名企业管理专家卡斯特在《名牌的影响力》一书中指出:“名牌的价值超越时空地界。”品牌的形成包含了企业的技术、服务、管理和文化等诸多因素, 每一个因素都不是短时间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因此, 成功品牌的运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世界上许多著名品牌, 如可口可乐、吉列、高露洁等, 其品牌运作的历史都已经在70年以上。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试图在短期内就达到世界名牌企业长期的成就, 这就使得企业决策和经营行为出现了严重的短视化现象。在品牌竞争中, 许多中小企业急功近利, 对市场竞争压力与内外环境, 轻率地使用一些有短期效果而会伤害品牌形象的战术,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价格大战或采用偷工减料的办法, 使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忠诚度受到巨大损伤。

二、中小企业品牌发展策略

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 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有限, 因此, 中小企业要塑造品牌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 按照企业的特点和优势去探索新的方法和策略。

1. 品牌缝隙定位策略

中国人口众多, 幅员辽阔, 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很大, 市场需求丰富多样, 国际或全国性的强势品牌不可能占领全面的消费市场, 他们无暇顾及的区域或细分市场, 则为中小企业创建品牌提供了生长土壤。中小企业如果能够认真进行市场细分, 找准市场空白点, 找那些大企业不愿干的或干不了的那部分产品市场, 或者是其他企业尚未顾及的细分市场。采取缝隙定位策略, 最大限度地避免与较大企业直接较量的风险, 使自己获得一个快速成长的环境。例如, 奇强洗衣粉就是首选了宝洁、联合利华等大企业忽视的农村市场, 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而发展起来的。运用品牌缝隙定位策略, 是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率先在小区域范围内形成竞争优势, 使其成为小区域范围内的领先品牌, 从而获得积蓄资源的机会, 为下一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成为领先品牌做前期准备。

2. 品牌个性化策略

随着消费者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 品牌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 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个性化策略指把品牌自身的优势特征与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相统一的过程, 同时通过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确立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和位置, 从而锁定目标消费者。例如, 红色罐装饮料“王老吉”就是因为重新进行个性化品牌定位, 找准了“预防上火”的诉求点才脱颖而出, 迅速飙红。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任何一个细分市场, 都不断有新的同类产品涌入, 所以品牌定位的关键是努力在同类产品中寻找自己的与众不同, 并突出这种差别, 塑造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价值, 并将这一特点传播给公众, 努力使公众接受。

3. 品牌聚焦策略

作为中小企业, 在品牌战略中必须量力而行, 走品牌专业化之路。不宜将品牌延伸得过长。走专业化经营发展之路, 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唯一选择。因为中小企业资源有限, 加之中小企业品牌管理能力相对较弱, 品牌太多往往顾此失彼, 造成失控局面。在这种情况下, 中小企业必须集中优势兵力, 在品牌开发上采用单一化品牌聚焦战略, 打歼灭战, 争取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在单一化品牌资产价值能够有效满足开发子品牌需求时, 方可谨慎地进行多品牌战略扩张。如新加坡虎豹兄弟有限公司, 专营万金油, 年销售量达200亿瓶, 为全世界1/3的人口所认识和使用。

4. 重视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品牌创新就是全部或部分改变品牌原有的内涵或品牌形象识别, 使品牌具有新形象的过程。首先, 要生产独具特色创新产品。品牌以产品为载体, 离开了高质量的产品, 品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品牌创新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必然带来产品创新。如北京市三露厂在陷入停产的困境下, 成功地在国内开发了“大宝”系列产品, 使企业起死回生, 现已发展成为大型股份制集团公司。其次, 品牌战略创新也非常重要。例如, 1995年, “美特斯·邦威”只是一个温州的小品牌, 创始人周成建采用“虚拟品牌经营”战略, 把耗资最大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全部外包, 所有资金专注于附加值更高的品牌塑造和产品设计。目前, 美特斯·邦威整合了上游OEM厂商200多家, 下游代理商、专卖店1000多个。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的品牌经营战略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优秀范例, 事实证明, 中小企业也可以摆脱低价恶性竞争的局面, 整合资源, 打造成功品牌。

摘要:在“品牌消费”时代, 中小企业能否培育出自有品牌, 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阐述了品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品牌,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79-82.

浅谈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法问题 第8篇

企业利润的提升, 无疑直接来源于开源增效, 否则, 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 为实现企业财富的积累, 厉行节约, 自然也是最现实、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厉行节约, 首先是在企业里要强化宣传教育, 切实使其形成一种氛围, 不论是董事长、总经理, 还是普通员工, 都要养成节约的习惯;其次是在企业管理中, 要实施严格的节约制度, 严格支出审批, 控制不合理费用;第三是要抓好细微之处的节约, 解决长明灯、长流水、长空调等;第四是要控制高额公款消费。试想, 全国有4200多万户中小型企业, 平均每户企业保守估算年节约一万元的话, 一年就可增加企业积累4200多亿元, 这是一笔多么可观、而又不需要多少成本的效益。

2. 注重和谐, 是巩固企业稳定运行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企业, 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 更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内在需求。凡成功之企业, 其纵向之间、横向之间、内外之间, 无不洋溢着和谐的氛围。

所谓和谐企业, 主要应在以下诸关系中体现和谐:一是决策层与执行层关系的和谐。决策层与执行层和谐的基本点, 在于科学决策与有力执行的有机结合, 只有科学的决策, 没有强力的执行团队, 决策只能是一纸空文;只有强力执行团队, 而没有符合实际、缺乏前瞻的决策, 执行团队只能是一盘散沙。此关系和谐与否, 对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经营发展是核心的, 也是最关键的。二是监督层与决策执行层关系的和谐。监督层作为出资人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代表者, 必须是依靠相关法律规定和企业章程行使职权, 其工作是善于并敢于纠正违规决策、违规经营行为, 保护出资人利益, 而不是吹毛求疵, 处处掣肘;那么决策层与执行层, 则应自觉接受监督, 处处以出资人利益为重, 以致决策更科学, 执行更有力, 经营更规范。三是领导与员工关系的和谐。领导者与员工的和谐, 除了人格的相互尊重、上对下充分体现关爱、下对上亦应体现尊敬外, 更多的是妥善处理分配关系, 上下利益分配不宜差距过大, 差距过大必然导致上下之间的不和谐。四是企业内部横向之间关系的和谐。如干部之间的和谐、员工之间的和谐, 部门之间的和谐, 主要是追求部门、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 增强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这既需要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和协调指挥能力、也需要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五是党政工关系的和谐。企业里的党务工作者和工会工作者, 要使各自的工作与业务行政工作协调配合, 互为促进, 要善于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来发挥职能作用, 为促进和谐企业建设铸合力, 增后劲。六是企业与外部关系的和谐。一方面体现为企业与社会管理部门的和谐, 既争取有关政策的支持, 又要努力为区域经济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是企业与客户关系的和谐, 致力于诚信经营, 互利合作, 追求双赢。

通过一些企业的实践, 只要企业决策者积极引导并带头践行, 整个团队自觉融入, 就一定会结出和谐之果, 对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3. 强化安全, 是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企业要发展, 安全最关键。企业要注意生产安全;运输企业要注意运输安全;商贸企业要注意商业安全, 等等。不注重安全, 没有严密的安全保障, 不要说发展, 势必将危及生存。

安全的范畴很宽泛, 经济领域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安全管理规范, 对此笔者不做赘述。本文仅就企业带有共性的安全问题, 提出一些看法, 既为自诫, 也为共勉。所谓共性安全, 最为令人恐惧的莫过于火灾, 正所谓“积财数载难, 火烧当日穷”。我国社会的消防法律法规已相当完善, 专业的非专业的消防体系不断加强, 企业自查、自改的消防安全管理体制更加严格, 在这样的形势下, 为何大大小小的火灾还时有发生呢?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企业领导重视不够, 没有将消防安全与业务工作摆到同等重要位置来对待, 以至于制度不落实, 工作不到位, 隐患排除不及时、不彻底, 严管态势不长效;二是工作疏忽、麻痹大意, 企业专管人员在久安之下必生麻痹思想, 多存有侥幸心理, 虽然现在强调的是全员负责, 但是非专管人员多有依赖心理, 专事本职工作有余, 关注消防安全不足。以此状态, 久而久之, 必酿祸端。

强化安全管理, 必须作为企业领导者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不得有一时松懈。首先是领导者要高度重视, 督促管理到位, 保持长效的严管态势;其次是制度完善, 责任明确, 措施到位, 赏罚分明;第三是严格履行消防规范, 肯于投入, 配备合理的设施器材, 并定期检查维护, 确保有效防范;第四是强化全员消防意识, 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消防责任体制, 并实施卓有成效的安全管理;第五是加强专职人员的教育管理, 发挥其特定职能作用;第六是应急预案切实可行, 消防演练长年不断, 应急手段及时有效。由此,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才会得到有力的保障。

4. 讲求效率, 是实现企业效益目标的基本前提

效率是量化的过程, 效益是效率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没有高效率的逐步积累, 就不会有良好企业效益。效率为因, 效益为果, 追求效益, 必重视效率。企业在经营运行中, 无不将提高工作效率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提高工作效率, 就要创新用人机制。企业的竞争, 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谋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搞活用人机制, 广揽人才, 还要因材而用, 避免人才浪费, 既要招的进, 又要留得住, 以人才智慧的聚集, 促工作效率的提升;提高工作效率, 就要创新分配机制。分配机制活不活, 直接关系到企业人才作用的大与小、人才群体的聚与散。所以企业要留得住人才, 就必须在创新分配机制上做文章, 切实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的分配方式, 真正实行岗位竞聘、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绩效挂钩、效高酬多的分配制度, 以此保持较高水平的岗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率, 就要创新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 企业员工队伍更新换代, 周期都比较长, 企业引进人才也只能是少数的、个别的, 居于多数的依然是老员工、老面孔。所以, 企业更多地是要搞好现有员工队伍的教育培训, 以生动活泼地教育形式, 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引导, 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为提高工作效率奠定智能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是笔者所在企业实践的总结。多年来, 在企业领导班子的极力倡导和带头践行下, 在员工队伍的逐渐领悟和自觉参与下, “节约、和谐、安全、效率”的办企理念不断深植。从而也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法问题,对策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为我国GDP的增长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并积极出台各种有效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税法法律法规的完善。下面,笔者将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法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规模、人员规模以及资产规模等方面都相对较小的经济单位,这些单位是在我国境内合法设立的,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方面都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科技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作为我国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税法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维护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的税法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当然也不能准确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现实发展情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发展困境。

首先,中小企业面临国内经济发展萧条的状况,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没有核心的技术,短期内很难转变经营发展方式,面临着各种经营性风险。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也使得企业的融资更为艰难。加之,中小企业身上还背负着沉重的所得税和流转税压力,发展十分艰辛。再次, 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素质偏低,研发能力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它们大多重视短期的发展策略,而没有做好长期的谋划工作。同时,企业内部高素质人才不多,难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研发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 就我国目前的税法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十分严重的政策影响。从规律方面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是从严到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惠与便利。尽管目前我国仍然有很多部税法法律法规,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沉重的税法负担,制约着其发展。因此,完善税收法律法规是促进我国中小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税法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税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税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政策支持。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税法可以提高银行等投资者的积极性,拓宽融资来源。同时,税法还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引进各种高素质人才,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支持。税法还能够有效地调整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各种发展不平衡现象,从而支持中小企业进行转产。

税法对中小企业税收程序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税收程序法的约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税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税收实体法上,而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税收实体法中还没有中小企业所得税方面的内容,因此中小企业征税时所参照的法律法规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特点也不相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法制度并不完善。第一,税法立法主体不统一,税收立法带有一定的滞后性。税收立法的主体不统一,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国税法体系中关于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的内容相对较少,税收政策的收费目标相对模糊,无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第二,税法的优惠形式陈旧而单一,大部分优惠形式都是直接优惠,时效性较强,间接优惠也较少,监督体系不合理。 第三,税法的执行力度不足。在应用过程中,我国的税法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税法的效率不高,避税现象相对严重,地方特权减免行为出现的频率也较高。第四,税法制度中没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政策目标的定位不合理,税收激励措施缺乏,对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改善都具有较大的限制性作用。

三、完善中小企业税收法律法规的策略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是税法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维护税法立法的法定性与公平性。税法制度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绝不能出现“歧视企业”的情况,要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的税负差异,有效避免由于税负不公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税收立法的过程中,相关主体要严格遵循税收的法定原则,保证中小企业的基本权益。

其次,要完善针对性管理措施。建立起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程序,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服务质量和纳税效率。同时,要努力简化税收征收的法律法规,减轻中小企业的行政负担,完善我国的税法程序法规,提升税收征收的效率及效果。

再次,要完善税法服务体系。要充分借鉴和引荐国外先进的税法经验,改进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简化税收的征纳程序,完善税法服务体系。税收服务部门要积极转变思想,加强服务力度,建立完善的税收信息传递制度,加强不同税法部门之间的合作。

最后,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税法的受益范围。在增值税方面,要放宽认定一般纳税人的标准,扩大增值税起征点的优惠对象适用范围。要完善企业所得税相关政策,充分体现中小企业特殊性,积极调控税收政策,引导资金的流向,从而有效应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完善营业税费的政策,对中小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营业税。

总之,我国税收部门应从当前税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扩大企业的受益范围,从而让各个中小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都能享受到税收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税法部门应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从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广舒.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法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3.

西部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10篇

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不可否认, 近年来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的迅猛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在激烈的物流市场竞争中, 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也遇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观念陈旧落后。企业发展重在理念, 理念是先导。超前的企业发展理念尤其是战略意识可以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西部中小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普遍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应有的战略意识和服务意识, 有资料表明, 80%的中小物流企业没有制定完整的战略规划, 缺乏明确的企业战略目标。由于观念上的制约, 必然会影响企业乃至整个西部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机制不健全。西部物流从整个产业的角度看, 集中度比较低, 辐射力也比较弱, 大部分物流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物流经营层面, 沿用传统的经营机制和模式, 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而且经营机制比较完善外, 相当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是家族式的小独资企业或合伙制的企业, 尚未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机制, 也缺乏必要的内部管理规程和服务规范, 经营管理粗放, 运作效率低下, 服务意识淡薄, 很难提供规范、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

经营资金困难。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 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整体运作处于物流供应链的低端, 加之服务内容单一, 盈利空间小, 运作成本高,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资金困难。从发展的资金来源看, 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基本靠自有资金实现“滚雪球”式的发展, 但这样对其快速成长会形成制约。从融资的现状看, 企业的融资非常困难, 主要受信用等级的限制, 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据统计, 大约有40%的中小物流企业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 经营资金困难, 难以实现有效的规模扩张。

人才资源缺乏。西部中小物流企业目前普遍人才缺乏, 尤其缺少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员工素质普遍不高, 因此导致了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业务范围狭窄的问题, 很难借助信息平台, 开展物流方案的优化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业务。据不完全统计, 西部现有的各类物流企业收入的90%以上都是来自基础性服务, 而增值服务、物流信息及支持型财务服务等收入不足10%。而这些服务毫无例外的都和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相关。

信息化程度低。西部现有中小物流企业, 总体上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 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尚不健全, 这就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也加大了运作的成本, 有很多中小物流公司基本还停留在运用电话和传真机进行业务沟通和联系的层次上, 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也降低了物流的效率。目前, 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物流企业正在向信息密集型企业方向发展, 相比之下, 西部中小物流企业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水平相当落后。

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上述障碍和问题不是偶然的, 有其历史原因。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发达且改革开放较早, 经济发展快, 基础设施完善, 物流需求比较旺盛, 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和机会较多, 物流发展水平高, 短时间内能实现物流现代化;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因素、国家经济政策等原因, 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低, 发展物流产业的难度较大, 使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物流产业发展的东西差异。这也是东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差异的原因。此外西部地区远离沿海, 低成本的水运业务几乎没有, 物流运输成本高也是差距形成的原因之一。

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强化企业战略意识, 明确企业的发展定位。面对复杂的物流市场竞争, 西部中小物流企业必须要有战略意识, 站在战略的高度, 审视自身的未来发展, 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所处的生存环境中的实力和地位, 明确制定企业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及方向, 积极参与供应链建设并明确自己企业所承担的角色。作为中小物流企业, 通常处于供应链中的从属地位, 对于这个定位, 中小物流企业必须明确, 同时也应明确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职责, 积极主动、确立服务意识, 这样才能共同创造财富, 共同获得利益, 实现共赢。

有所为有所不为,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西部中小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积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核心竞争力可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 也可以是先进的技术手段或技术秘诀, 也可以是优质的客户资源, 总而言之, 应该是本企业的独特之处。

加快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至上的意识, 加快物流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企业应充分发挥西部高校的作用, 做好引智工作。从现实情况看, 西部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 更需要复合型物流高级人才, 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加紧培养此类人才, 以适应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运用物流信息技术, 构建企业的信息平台。西部中小物流企业, 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和条件, 合理运用先进物流信息技术, 一般来讲,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不能像大型物流企业那样, 还应结合自己的业务能力, 积极探索新的信息化服务方式。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建设与发展, 中小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 通过网络平台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连接, 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联盟合作,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加强企业的管理。鉴于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相当多的还是家族式的企业和传统的管理模式, 所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加强企业管理, 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企业的领导者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当前, 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 实行规范化管理, 向管理要水平, 向管理要效率。

做好物流发展规划, 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政府应按照大流通的思路, 做好不同层次的物流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 完善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系统, 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标准化建设, 推动物流产业向集聚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加快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通过政策创新, 引导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 发挥市场经济治理者的功能。促进现有中小物流企业的整合, 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把个别的、零碎的、分散而同质的生产组织形式集中成规模的、便于现代化的大生产组织形式, 协调社会整体资源, 规避资源重复设置和浪费。

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 扶持中小物流企业健康发展。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 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还可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 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 从而促进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问题建议

当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新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目前我国企业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工业增加值和4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70%以上的就业岗位。可见,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无论国外国内,中小企业一直都是备受社会、政府关注的对象,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文拟就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融资难。报告表明,融资难依然是困扰中小企业成长的难题,有近八成的中小企业所在地没有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在设立信用担保机构的地方,有10%以上的企业认为几乎没有作用。

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间接融资,即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二是直接融资,即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上市等形式。目前融资难主要体现在间接融资的三大制约因素:

首先,银行授信体制不适合、获得信贷支持少。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其次,中小企业成长性差、竞争力脆弱。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较低,技术水平落后,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增大;因此,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最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组织体系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组织体系中,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另一方面,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风险基金和直接融资渠道。

2.中小企业培训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

(1)企业对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这种误区在很多省市都出现,如根据深圳市经贸局的调查,深圳市部分高层领导认为企业内的决策无法贯彻是因为找到的管理人员不合适,是因为管理人员的自身问题,而并不认为通过培训可以解决上传下达的矛盾,此外,调查还发现中小企业高层普遍对培训的期望过高,如认为一次仅实施天2—3天的培训就认为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等等。

(2)培训方式缺乏创新。培训的方式还是简单的课堂讲座,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考试测的老方法,新的方式方法却没有采用,造成培训效果不明显。

(3)政府对企业培训缺乏激励和扶持,企业不愿意花钱投入培训。这一点国外发达国家做得非常好。比如美国每年有专项基金进行培训,马来西亚政府设立了“人力资源发展基金”,并成立了马来西亚先进科学技术与机械研究中心,该中心于1998年2月开始运作,企业派员工到中心参加自动化操作培训,可向“人力资源发展基金”申请100%的津贴。就是我国的香港,也有“香港中小企业培训基金”(基金分为雇主培训和员工培训两部分),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自主培训,以鼓励中小企业为其雇主及员工提供与企业业务有关的培训,协助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提升中小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3.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技术是生产力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技术的创新更是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从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实践来看,它们均无一例外地制定了专门计划,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赢得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小企业技术引进、技术更新问题急需解决。

4.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市场服务较少。中小企业要走出去,面临的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相关的配套服务,中小企业要走出省、走出国门,要做好对国外市场的调查研究,这样“走出去”成功的可能性才大。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这种研究能力,就要借助中介机构,做专业的市场调查和市场研究。目前中介机构鱼龙混杂,需要政府对此进行引导,可是,现实表明,政府目前所能提供的市场开拓方面的帮助非常有限。

二、构建四大体系的建议

要解决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从政府角度来看,针对中小企业的现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考虑:

1.构建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特别是结合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热点问题,加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1)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融资市场是重要的要素市场,为中小企业服务也是融资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市场,使企业从多渠道获得所需资金。如:对民间借贷行为给予承认、进行规范,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于中小企业;开办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在社会闲散资金与中小企业之间“搭桥”;建立全国性的企业债券市场,改进企业债券额度管理办法,允许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同时降低企业发行成本等。

(2)目前,主要以间接性融资服务为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通过海外各层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及风险投资。届时,可以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选出优秀的中小企业,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前的培训、辅导等规范化的服务,通过辅导体系的培育,帮助他们在海外各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就间接性融资来说,从银行来看,政府及其相关机构需要操作的是准确传递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传递信息意味着沟通,可以通过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和管理体系,搭建起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银行贷款提供信用参考信息;从企业来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需要详细了解和掌握银行在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有利的政策、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将信息准确传递给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寻求银行贷款支持。

(3)大力发展信用担保业,树立一批信用担保示范机构,增强担保机构的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与此同时,也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和掌握融资担保的操作模式、方法及相关的管理制度等信息。

2.构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第一,突破培训服务业发展中的难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推进事业单位改制、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第二,促进各类培训中介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对政府为弥补市场空缺创建的公益机构,应着力提升机构培训服务能力,通过品牌服务产品培育核心竞争力, 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二是推动现有全额、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尽快走向市场, 逐步打破部门界限而参与市场竞争, 并进而通过各类机构整合政府资源。第三,政府应激励与扶持企业自主培训。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的自主需求。在企业积极实施员工培训计划的同时,地区劳动力素质和产业均得以提高受益。

3.市场开拓体系

市场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场所,与此同时,我国一直推动企业“走出去”,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政府有义务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帮助中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也有能力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去”。

在市场开拓服务方面,采用展览、展销等是非常好的形式,举办的中小企业博览会就是很好的做法。可以通过举办中小企业展览会或展销会提高广大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能力,提高参展中小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并帮助参展中小企业拓展海内外销售渠道。

4.构建中小企业人才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1)搭建信息和咨询交流服务平台。坚持务实和科学原则,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基地,创新信息化内容和方式,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信息化机制。

(2)支持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产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地区,重点支持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支持平台,或者区域性的科技创业中心。

(3)也可以利用现有高等院校和其他各类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建立专家咨询队伍,搭建咨询机构和企业交流互动平台,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持续学习提供有效服务,也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方法、组织设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诊断、指导。

(4)协助企业加快信息化实施进程。组织中小企业参观实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示范企业,在方案选型、规划制定、咨询专家等方面提供服务,为中小企业推荐制造业信息化软件服务商,并协助企业申报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等。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研究 第12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中小企业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2008年以来, 由于其资金、规模、影响力等资源的限制, 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经济下滑、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 不少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创新,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对于当前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作用

(一) 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 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1000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 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提供的出口超过60%, 上缴的税收超过40%, 并提供了70%以上的城乡就业机会。

(二)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目前, 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价值占我国GDP的50%以上, 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40%以上。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70%以上的城乡就业岗位, 并逐渐开始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目前, 我国60%以上的专利、80%左右新产品开发, 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三、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

(一) 融资金额有限

目前, 银行贷款仍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商业银行则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且回报率低, 因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而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大型企业。据统计, 占企业总数不到1%的大型企业拥有商业银行50%以上的贷款余额, 而占企业总数90%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却不足20%。资金借贷期限较短且数目普遍不大, 主要是用来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 很少用于项目的开发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

(二) 缺少信用担保机制

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面临着市场变化的不稳定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风险, 而各银行要求信用等级为A级的企业才能提供担保, 但真正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有限, 中小企业寻找担保比较困难。目前很多企业法律及风险意识增强, 在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时变得十分谨慎, 一般不对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三) 融资成本高

目前, 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比大型企业高10%左右, 这让许多想扩大生产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不敢贷款来进行扩大生产, 只有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时候才会考虑贷款。2008年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 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严重不灵、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在出席2008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时表示, 2008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1万多家, 有2/3的纺织业企业面临重组。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一是切实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功能;二是加大银行机构对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三是是积极规范引导企业运用民间资本, 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二) 加快金融创新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创新是关键:一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在内的中小商业银行, 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三是积极进行贷款业务创新, 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设通道。

五、结论

总之, 融资困难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融资难问题离不开政府、企业自身和金融机构的整体配合、相互协调。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我国金融体制的持续改革,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融资难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中小企业必将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熊典.全球金融危机带给中国市场的新机遇分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9:1—10.

上一篇:大蒜成长日记下一篇: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