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导游课程微课设计与实践——以秦、汉兵马俑类比讲解为例

2022-09-11

一、教学背景

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学是围绕:“316”展开的。“3”指的是教学基于“三需”进行:导游服务职业岗位的需求、导游资格考证的需求、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的要求。“1”指的是教学过程围绕导游服务的一个从接团到送团的工作程序展开。“6”指的是教学内容针对工作过程的“6”个模块展开, 分别是导游基本素质模块、导游接团服务技能模块、导游沿途讲解技能模块、导游实地讲解技能模块、导游生活服务技能模块、导游送团服务技能模块。其中, 导游实地讲解技能模块是模拟导游教学的重难点, 主要包括三个任务, 实地讲解的方法与路线设计、实地讲解的主要内容、实地讲解的重难点。实地讲解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讲解, 而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人文景观讲解中的博物馆讲解板块, 西安、咸阳人文景观讲解中, 以博物馆类尤为重要, 本节微课就是选取西咸博物馆讲解中的难点秦、汉兵马俑的区别作为主要教学设计内容, 希望通过本节学习, 使学生在掌握秦、汉兵马俑区别的基础上, 学会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 进而对秦、汉文化加深印象, 为西咸其他秦、汉文化旅游资源的讲解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 使学生掌握秦、汉兵马俑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并了解这些区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 使学生能够使用类比讲解法对秦、汉兵马俑进行讲解, 在类比过程中发现两者的不同。

(三) 素质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 使学生在掌握秦、汉兵马俑五个区别的基础上, 学会分析原因, 进行类比讲解, 并能举一反三, 能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应用于西咸其他秦、汉文化旅游资源的讲解中。

三、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动画仿真模拟, 再现导游带团场景, 引出秦、汉兵马俑的不同是西咸地接导游讲解中的难点问题;通过讲述法, 讲解类比讲解法在秦、汉兵马俑讲解中如何使用;通过双关语‘flash’概括秦、汉兵马俑的五个不同, 用flash动画将五个不同的首字母涵盖在内,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将本节微课的精髓进行浓缩, 便于学生掌握;通过问答互动教学法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秦、汉兵马俑五个不同产生的原因, 并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演示, 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将教学的重点内容, 秦、汉兵马俑的不同, 用一语双关的方法凝练在‘flash’一词中, 它既是一个有趣的小动画, 又是本节微课主要内容的浓缩。秦、汉兵马俑主要有五个区别, 概括为‘flash’, ‘f’即‘face’, 面容;‘l’即‘looks’表情;‘a’即‘army’军队;‘s’即‘size’尺寸;‘h’即‘horse’马匹。通过双关语的概括,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印象, 使本节课重点内容的讲授有良好教学效果。

五、主要教学内容

(一) 课程导入

《孟子·梁惠王》中“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意思是开始用佣来殉葬的人都应无后, 其实是对残酷殉葬制度的否定。陶俑殉葬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逐渐普及, 其中秦陵兵马俑最具代表性, 秦兵马俑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秦俑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顶峰,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而西汉初期的三千彩绘兵马俑出土于刘邦长陵陪葬墓从葬坑, 是周伯或者周亚夫夫妇的墓葬的殉葬陶俑, 现陈列于咸阳博物馆, 共出土陶俑1965件, 骑马俑583件, 号称“三千人马”。本节课主要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和咸阳博物馆三千彩绘兵马俑为例, 用导游讲解中类比讲解的方法, 分析秦、汉兵马俑的不同。

(二) 类比讲解法

导游讲解中的类比讲解法主要包括:同类相似类比;同类相异类比;时代之比;换算类比等。秦、汉兵马俑同属于殉葬陶俑, 本节微课主要使用的是同类相似类比法, 就是将相似的两物进行比较分析。类比讲解法是导游讲解中常用的讲解方法之一, 本文基于秦、汉兵马俑同属于殉葬陶俑这一共同特点, 使用同类相似类比的讲解方法, 在比较讲解中分析深层文化背景原因, 剖析讲解的文化内涵, 使导游讲解更有层次、文化和深度。

(三) 秦、汉兵马俑的不同——‘flash’

用一语双关的方法将秦、汉兵马俑的不同凝练在‘flash’一词中, 它既是一个有趣的小动画, 又是本节课主要内容的浓缩。秦、汉兵马俑主要有五个区别, 概括为‘flash’:

第一, ‘f’面容。秦兵马俑是千人千面, 秦兵马俑按照秦军真实样貌1:1复制而成, 因而每一个兵马俑都不相同。而汉兵马俑是千人一面, 每一个陶俑相似度较高, 面容区分不大。

第二, ‘l’表情。秦兵马俑表情凝重严肃, 眉头紧锁, 双目凝视。而汉兵马俑表情轻松柔和, 眼神柔和, 表情轻松。

第三, ‘a’军队。秦兵马俑多武勇战车, 秦兵马俑中武士俑赞绝大多数, 还有较多的战车, 而汉兵马俑多骑兵和乐佣。

第四, ‘s’尺寸。秦兵马俑真人大小, 秦兵马俑从1.78-1.97米, 除去脚踏板高度, 基本按照真实身高复原, 而汉兵马俑只有真人三分之一大小。

第五, ‘h’马匹。秦兵马俑陶马拖骑皆宜, 秦代兵马俑的陶马有的托车、有的供骑乘, 而汉兵马俑陶马多数作为骑乘使用, 它们善奔宜骑。

(四) 秦、汉兵马俑不同的主要原因

1. 政治思想

(1) 秦的“法家思想”

秦、汉主导的政治思想, 秦朝采纳的主要是韩非子“法家思想”, 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面对现实, 与时俱进、强调实用。

(2) 汉的“黄老思想”、“儒家思想”

而汉初“黄老思想”, 以道家为主, 兼收各家, 主张“无为而治”, 在顺其自然中, 调和政治、复兴经济, 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开始占主导地位。

(3) 政治思想对陶俑制作的影响——面容、表情、尺寸

在两个时期不同政治思想的影响下, 陶俑的制作也由秦代的写实向汉代的写意慢慢转化, 主要表现在面容、表情、尺寸上。不再追求1:1完全仿真塑造, 而是通过缩小比例和意化的形式展现。陶俑的面容不再千人千面呈现秦军真实风貌, 而是千人一面意化为一种象征性意义。法家的严苛制度带来的是严肃紧张的军营气氛, 秦俑表情各个严肃凝重。“黄老思想”的顺其自然, 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加之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得汉代社会逐渐趋于稳定, 汉佣表情也渐渐轻松柔和起来。

2. 军事策略

(1) 秦汉军事策略的变化

秦代以平原作战, 征战六国为主。汉代对内维护社会稳定, 对外抗击匈奴。作战场地和作战对象的变化, 带来的是军队类型和马匹品种的变化, 这种变化当然也体现在了陶俑和陶马的制作上。

(2) 军事策略调整对陶俑军队中兵种的影响

军队中, 秦俑和汉佣的兵种发生了巨大变化, 骑兵数量增加, 战车减少, 乐佣增加。由于汉初为抵御匈奴增强了骑兵力量, 殉葬陶俑中的骑兵也随之增加。由于战车适应性差, 只能适应平原作战, 无法远距离征战, 逐渐转为后勤车辆, 汉代陶俑中几乎没有了战车的踪影。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社会安定, 万物升平, 乐佣数量的增加正是这一社会现象的体现。

(3) 军事策略调整对马匹种类的影响

秦代以平原作战, 驷马战车攻击力强, 成为主要作战力量, 所以秦马选择既能拖车, 又能骑乘的品种, 秦俑陶马浑圆肥壮, 腿粗足短, 既可以拖车又可以骑乘。而汉俑陶马臀部高高隆起, 腿又细又长, 这种马善于狂奔骑乘而不善于拖车, 这与汉初为抵御匈奴增强骑兵力量的军事策略刚好吻合。

六、教学重点

本节微课将教学的重点内容, 秦、汉兵马俑的不同, 用一语双关的方法凝练在‘flash’一词中, 通过双关语的概括,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并加深学生印象, 使本节课重点内容的讲授有良好教学效果。

七、教学难点

秦、汉兵马俑不同的产生的原因, 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军事策略的分析都需要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等背景有较深入了解, 是学生学习本节微课的难点内容。为了克服这一教学难点, 我们通过视觉化的呈现替代原有的语言式讲授, 在知识传递过程中, 视觉比文字等有更好地传递效果, 所以, 我们将秦这一时期的法家思想、汉这一时期的黄老思想、儒家思想, 对秦、汉兵马俑设计形态上的影响通过视频等方式展现。并将秦汉两个时期军事策略的调整带来的陶俑军队类型和马匹的变化, 呈现为动画或视频, 使原有深奥难懂的历史背景, 变为易于接受的视频或动画, 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节微课的学习。

八、教学总结

本节微课使用了一个类比的导游讲解方法, 比较讲解了秦、汉兵马俑的五个不同, 概括为‘flash’。分别从政治思想和军事策略两个角度, 分析了秦、汉兵马俑不同的具体原因。其中秦、汉兵马俑的五个不同点是本节微课的重点内容, 而具体原因则是难点。

摘要:文章主要以秦、汉兵马俑的类比讲解为例, 研究模拟导游课程中重难点章节微课文本的设计与实践, 突出一节模拟导游微课教学的设计重点, 为其他类似课程微课文本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课设计,模拟导游,秦、汉兵马俑

参考文献

[1] 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 2015 (10) :28-31.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10) :61-6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下一篇:西非沼泽区桩基施工技术——贝宁共和飞发基(FIFADJI)桥桩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