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023-03-06

第一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一般地,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相互矛盾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当然,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目前国内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量进行限制,而是来者不拒。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从而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过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

因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曾经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资兴建清净寺,但因部分学者强调应保持清净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汤”。这里姑且不论其对与错,但过分强调保护也就失去了开发的机会,防碍了发展。

第二篇:临沂市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开发保护

摘要: 综合分类整理了临沂市的旅游资源,简单分析了临沂市旅游资源的利用所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行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认为,首先应构建出临沂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体系,把整体规划、突出特色、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的开发理念。必须深化对资源的认识,提高开发品位,科学定位产品,突出沂蒙个性,准确把握市场,最终实现扩大资源效益。

关键字:临沂市旅游资源分类整理开发利用资源效益

Key words

Travel orient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veling; countermeasure; tourist resource; local characteristics

一、临沂市旅游业优势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素以沂蒙山区而著称的山东省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辖三区九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临沂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上,东靠日照港、岚山港和连云港,属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范畴,处于山东和江苏两个经济大省的交界处,南北交汇,海陆兼济,发展空间广阔。

1、交通条件

临沂飞机场通达全国十几个城市,京沪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新亚欧大陆桥铁路、沿海铁路大通道在临沂市境内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非常便捷的陆海空立体交通主干网,

2、地理条件

临沂市地貌类型多样,融北国的粗犷风光与南国的鱼米之乡风韵于一体,钟灵毓秀,仪态万方。北部是绵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养生长寿”而闻名,横亘数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险、奥、幽、旷、奇、雄、秀于一体,遥对泰山,雄奇壮美。蜿蜒的沂河,如镶嵌的玉带,纵贯全境,充满灵气。南部的临郯苍平原,沃野万顷,稻花飘香。

3、历史条件

临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在这里,拥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汉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博物馆存有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300余件。临沂还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乡。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二、临沂的旅游资源分类及其特色简介

1、自然资源

1)、山东地下大峡谷

山东地下大峡谷:国家4A级旅游区。位于沂水县城西南8公里龙岗山下,是一座风貌奇特的溶洞王国。规划占地32平方公里。该景区是集休闲、游憩、娱乐、度假、溶洞漂流

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洞体长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长洞,中国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景观特点一是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洞内常年温度在17/18摄氏度,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接待游客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旅游区先后被山东省旅游局确定为全省重点探险项目,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东龙岗省级地质公园”。

2)、蒙山旅游区

蒙山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之一。蒙山为泰沂山脉系的一个分支,跨临沂市平邑、蒙阴、费县和沂南四县,西北东南走向,绵亘75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因状如巨龟而名)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距泰山120公里,与之遥相呼应,堪称伯仲,素有“岱宗之亚”的美誉;另有较大山峰300余座,深谷陡涧300余条,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蒙山亦是历史文化名山。2,000余年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孔子曾多次登临蒙山,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说。楚国老莱子、战国纵横家鬼谷子、汉朝史学家蔡邕等曾隐居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结伴游蒙山,杜甫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佳句。唐玄宗曾率群臣登临蒙山;北宋文学家苏轼登蒙山写有“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名句,清帝康熙的《蒙阴晓雪》和乾隆的《望蒙山雪色》等诗篇,都对蒙山颂扬备至。

蒙山亦是养生长寿胜地,空气极佳,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220万个单位,具全国之最,被专家誉为“天然氧吧”、“世界养生长寿圣地”。蒙山旅游区分为龟蒙、云蒙、天蒙和彩蒙四个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万寿宫、承天宫、朝天宫、慈宁宫、观音殿、玉皇庙、南天门、桃花峪、龟蒙顶、大洼、孔子小鲁处、明广寺、海螺寺、鬼谷子讲堂、蒙山叠翠、林海花潮、雨王庙、水帘洞、望海楼、云霞洞、百花峪、观峰台、云蒙峰、云蒙湖等。

3)、莒南天佛旅游区

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莒南县城北,真山、真水、真大佛是其主要特色,天然大佛全长3800米,头枕西南青山,脚抵东北明湖;大雄宝殿、卧佛殿,藏经楼、钟楼、鼓楼、舍利宝塔等相继建成,气象万千。

莲花湖面积700亩,像一面明镜镶嵌在景区中央。镜台观佛、菱榭晚照、静海慈航、菩提晓月、般若悠然等景观是莲花湖著名景点。九顶莲花山,观音阁,山东麓,山西麓,栗园大观亭、凤凰亭,一线洞天、鳄鱼出水、猿人沉思、金鳌听禅等景点情趣盎然。观佛台位于天佛景区中央,是观佛拜佛的圣坛。

4)、“沂水天然地下画廊”旅游风景区

“沂水天然地下画廊”旅游风景区,位于沂蒙生态第一乡、“红嫂故里”--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乡留虎峪。景区规划面积6平方千米,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2600万元。景区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百万年绘就的“天然地下画廊”;按三星级标准规划建设的度假村--“怡然居”;有“沂蒙第一生态谷”之称的生态山林。是一处集地下奇观、休闲娱乐、会议、餐饮、居住、商务、科普、健身等为一体的休闲游乐中心。

5)、沂蒙石林

沂蒙石林号称“北国石林”,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费县城南玉环山麓、温凉河畔,是集奇石异岩、梨园风光、佛教文化与一体的绝景。沂蒙石林占地面积1500亩,以文韬武略为主线,安装精品石4000余块,再现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九龙广

场——龙生九子栩栩如生,好汉歌——梁山好汉沙场点兵,火炬林——沂蒙革命圣火经久不息,地下石林、石海——再现了宏达的海底化石奇观,生肖园——人类生命观感天人合一,石林湖——绿波万顷,以及石林山庄、石林采摘园等。以其独特的造型、宏大的规模、雄壮的气势,被誉为世纪之交中国北方发现的最伟大的自然奇迹。

6)、马陵山地质公园

马陵山地质公园是郯庐断裂带出露最好、各种构造形迹齐全的地段,规模壮观,内容丰富;马陵山上发育国内少见的第四纪活断层,断裂两侧地层年代相差超过亿年,可使您实现“一步亿年”的跨越。

2、人文资源

1)、诸葛亮故里

沂南县秦、汉、三国以至两晋时期称阳都县,是一代贤相诸葛亮的诞生地,也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和后裔居住地。 诸葛亮文化旅游区,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沂南县城区西侧。从京沪高速沂南县出口下,沿迎宾大道北行25公里可达。距临沂市60公里。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为了弘扬诸葛亮文化,于1993年,在卧龙山东侧建诸葛亮公园,2005年景区进行了扩建、质量提升,正式对外宣传推介并开放。

诸葛亮文化旅游区占据着卧龙山整个东部山体,上半部分山翠水清,风光秀美,整个山体遍布奇石,形态各异。下半部分以一代智圣诸葛亮的生平为主线,仿汉代的建筑风格,建设了诸葛亮铜像、回音壁、汉街思古、武侯双阕、智慧桥、圣贤路、乾隆御碑亭、诸葛宗祠、诸葛茅庐、八卦迷宫等景点。可以让游客充分领略到一代智圣的丰功伟绩、汉代的文化气息以及阳都的人杰地灵。

2)、王羲之故居

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临沂市区洗砚池街中段,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为纪念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而建。2003年,为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投资6700万元对故居进行了扩建,整修后的王羲之故居占地面积80亩,除了保持原有风貌,又新辟了一些景点。故居四面青墙环绕,绿树如荫,园内溪水潺潺,垂柳依依,翠竹滴翠,锦鱼游泳,目前,故居内有砚池怀古、鹅池水暖、曲水流觞、圣光普照、晒书台、五贤祠等景区、景点。各类旅游设施齐全完备,服务质量一流,是中国书法寻根之旅的绝佳去处。

3)、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国家3A级旅游区。位于临沂城内,是我国第一座遗址性汉墓竹简博物馆。该馆以1972年在银雀山汉墓同时发掘《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而驰名中外,先后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该馆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1981年2月动工兴建,1989年09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4)、罗庄宝泉寺公园

国家2A级旅游区。宝泉寺地理位置优越,南涑河横贯东西,沿河群泉密布,蔚为壮观。寺址周围怪石嶙峋,形成天然石林。寺前分布着成片古生物化石群,经省考古鉴定,为几亿年前奥陶纪海洋古生物化石。据元代(公元1318年)《重修宝泉寺院记》碑文记载,古寺创建

于唐代佛教盛兴之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后经各代历次增修,使之庙宇恢宏,规模壮阔,香火鼎盛,闻名遐迩。1999年10月山东美华集团并购了宝泉寺旧址,进行了扩大重修,并更名为宝泉寺旅游区。

宝泉寺旅游区重建以来,先后投资2500多万元,对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并开发了新的旅游景点。宝泉寺的十大景点有名泉花去荟萃、奇石惊天、皇莹宾馆、古寺晨钟、秘藏林区、在水一方、圣贤云集、老年乐园、树林区、园艺区。

三、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篇: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2-0047-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青睐。据国家旅游局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览自然风光和品尝佳肴,只占40%。实际上,没有一种旅游能脱离民俗旅游而单独存在,这就注定了民俗旅游将是未来旅游的主流。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变异,盲目仿造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神秘性等问题。因此,对民俗旅游合理有效的开发和保护迫在眉睫。

一、民俗旅游的特点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各地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目前国内外对民俗旅游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西敬亭、叶涛认为,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和国忠认为,民俗旅游指在有传统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国家公园等)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融入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与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体系。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其欣赏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从上述定义可得出,民俗旅游作为旅游文化中的一个范畴,有其特定内涵和文化逻辑。对这一范畴,我们可做如下概括:民俗旅游是旅游者以异地风俗文化为凭借,通过对异质文化的观察和参与,达到审美享受的文化旅游活动。它不是历史材料的简单搬用,更不是随意的点缀,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不仅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共性,而且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域性

任何一种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较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活动或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导致不同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及人生礼仪民俗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

(二)文化性

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它沿着历史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与环境发展和演变,因而它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民俗文化就成了旅游的灵魂。失去了民俗文化,优美的风景和秀丽的风光也将成为没有血肉的骨架,旅游业也将成为风光一时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俗文化则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体现在建筑、服装、饮食、节日、礼仪、宗教信仰等多方面。

(三)参与性

民俗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要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人力资源来为游客提供服务,而当地居民是主要的服务提供者。游客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而是探求参与程度更高的体验式旅游,民俗旅游带给游客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能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其中的魅力。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项目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推崇。

(四)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民俗风情各不相同,民俗的多样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民俗旅游活动,给游客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五)神秘性

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主要吸引力就是神秘、未知,同时,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探险猎奇,这种神秘性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而且使民俗旅游更具吸引力。

二、我国民俗旅游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民俗旅游以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气息、厚重的历史氛围、显著的地域差异、欢愉的生活情调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陈南江等人调查发现,美国来华旅游者中,以欣赏名胜古迹为目标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56.7%。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俗文化不再被贬损为“落后”、“迷信”、“愚昧”、“原始”,而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旅游界努力向国际市场学习,了解市场行情,开始学会用国际惯例推销旅游产品。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家旅游局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了多届主题旅游年活动,各地旅行社也纷纷推出独具魅力的专题旅游。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正式打出民俗的旗号,这意味着旅游界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2003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烹饪王国游”,2004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百姓生活游”,虽然这些旅游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这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走向深入与成熟。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业就不会产生负作用。从某种程度上看,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研究发现,民俗旅游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严重,主要体现在:民俗旅游规划滞后,缺乏人才;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缺乏政府有效地指导和支持;外来文化的冲击破坏了民俗地民俗文化的和谐等。这造成了旅游地社会的不和谐。

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在一定地域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游客游览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脱离不了当地的文化背景,民俗与文化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民俗丰富了旅游资源,充实了旅游的内容,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和好奇心,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秀丽的风景,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我国各民族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日习俗、饮食、服饰习俗、居住交通习俗、民间娱乐习俗、礼仪交往习俗、工匠商贸习俗、医疗保健习俗、民间信仰习俗及丰富多彩的神话

传说、民间故事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越来越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这种冲动、兴趣和愿望成为激发民众产生外出旅行念头的重要内在驱动力,这对人们外出旅行活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促进了民俗的传播和推广

1.旅游为民俗资料的收集、传承作出了贡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文人学者的优良传统。古代徐霞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全国各地游历,了解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增广见识,结交学友,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其中就有大量的风俗资料。

2.现代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得到美的享受,也学到了许多知识。研究表明,学习性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现代旅游者多以体验异地文化为目的,接待地为满足旅游者需要,多方位展示本地区民俗文化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播。民俗文化可借助旅游和旅游者传遍世界各地。

3.旅游可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拓展旅游领域。随着民俗旅游的火热,各地民俗游竞争也日益激烈,民俗旅游目的地需要深度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旅游对民俗的消极影响

1.由于旅游业是一种经济产业,其获利性可能会驱使民俗开发者、经营者只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如,他们可能会利用民间信仰中那些落后的、迷信成分较多的因素来吸引热衷猎奇的游客,这些因素一旦渗透到旅游产品开发、服务、设施建设、宣传、导游讲解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民俗庸俗化等不良影响。

2.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正在逐渐侵蚀当地的民俗。如,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宁蒗永宁地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虽然还保留着“阿注”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残余,但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如今大多数摩梭人已是一夫一妻,“阿注”婚姻已减少,母系家庭也逐步解体,走婚习俗将成为历史。

四、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地方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性质与作用时就已消失、解体;一些民间习俗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强大的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一些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害,有的造成永久性破坏;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由于过度市场化而失去了当地特有的传统艺术设计,质量和材料降级,变成大规模的机器制作、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的旅游开发是以牺牲民族文化来换取部分人的经济利益。

(二)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

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时有出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族文化,而个别旅游项目与个别地区却以低格调的民俗包装进行简单的文化场景模仿,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这使一些民俗旅游脱离当地的社会生活,缺乏自然朴素的真情,淳朴的民俗被歪曲,甚至一些不健康的陈规陋习也被错误地当成民俗特色大加渲染。

(三)外来文化加速了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侵蚀

旅游活动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地民俗文化受到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和现代观念的冲击,服装配饰、饮食、建筑、节日风俗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是对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侵蚀,长此以往,旅游地的民俗将被同化,神秘性的特点逐渐减弱,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随之下降。

(四)盲目仿照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独特性

民俗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使民俗各具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别处的民俗资源,盲目开发,这就失去了民俗的特点。

五、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必须因地制宜:一是要就地取材。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依靠当地固有的资源,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当地所特有的优势。二是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条件,不能不顾客观实际的“妄为”。三是重发掘,轻仿制。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游客来说,民俗的旅游价值有高有低,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发掘,善于平中见奇,不能跟风模仿、造假欺世,这势必会使游客大倒胃口。

(二)突出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原则指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民俗旅游产品。这种独特个性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像土家族有社巴节、傣族有泼水节、汉族有春节和元宵节等等,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节日就有1 200多个,汉族约有500个,这正是我国民俗文化享誉世界及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所在。坚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应在保持这种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挖掘特色。

(三)以游客为中心的原则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构成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旅游活动的商业性也要求在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特别关注旅游者的感受,只有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才会产生效益,不管是对旅游者而言还是对开发商、经营商而言都是如此。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留旅游地独特的民俗风情,继续造福子孙后代。为此,要坚决杜绝杀鸡取卵似的掠夺式开发,杜绝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及忽视长远利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粗放式经营。应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规划,先进的理念来经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对策

(一)引进现有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

民风民俗的商品化、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将给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消极影响。如,贵州青瑶的“洞洞婚恋”,在当地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上竟然打着展示民族婚俗的名义搞色情服务。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居民监控”的管理模式,将有效改进现有模式的不足,由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企业归当地政府管辖,自主经营,同时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实施监控。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预警机制

由于民俗地区极易受到负面影响的冲击,预警机制的建立变得十分必要。建立预警机制,要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迅速有效的处理预警信息并采取防范措施。

(三)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滞后,服务质量低,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关键还在于缺乏民俗旅游专业人才,包括民俗旅游规划人才、民俗旅游经营人才、民俗旅游服务人才。“三才”缺乏是当前民俗旅游的瓶颈问题。因此,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解决各地民俗旅游存在问题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4,(2).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刘丽川.民俗学与民俗旅游[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4]刘芳.论民俗旅游[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从小丽.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责任编辑:张佳睿)

第四篇: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10期。

作者:蒋才芳 王兆峰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1 引言

湖南省西部地区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共辖24 个县(市、区) ,总人口约904 万人,土地总面积5. 85×104km2 ,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 %。湖南西部境内除汉族外,还集中居住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湖南西部不仅是该省自然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南北纵贯的枝柳铁路把以张家界市为中心的湘西北旅游区和以怀化市为中心的湘西南旅游区串为一体,也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由于该区域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特点,在很长一个时期实行了“土司”制度,因此湖南西部民族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浓郁。

2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述评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该区域内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除了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张家界、武陵源外还有猛洞河、千年古镇芙蓉镇,有“露天博物馆”之称的土司王朝故都——老司城、国家民俗文化风景区德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南方长城、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里耶战国古城以及沅陵大秦黔中郡遗址、纪念抗战胜利的建筑物群、被海内外誉称为“中国的凯旋门”——芷江受降纪念坊。

湖南西部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还是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使该区域内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具有民族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丰富多样性。如湘西境内传统建筑形式吊脚楼,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的银首饰饰品,苗族歌为媒、土家族哭嫁的嫁娶婚俗,苗族赶秋、土家族社巴日摆手的节庆民俗,苗族人民唱苗歌与跳苗鼓、土家族打溜子与茅古斯的歌乐鼓舞,以及苗族赶年场、三月

三、四月

八、六月

六、七月

七、土家族赶年、四月

八、六月六的民族节目[1]。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有国家旅游风景名胜区1 个——武陵源,国家森林公园4个——张家界、天门山、永顺不二门、凤凰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处——永顺小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 处——沅陵县龙兴寺、溆浦县向警予故居、通道马田古楼、芋头侗寨古建筑群、永顺溪州铜柱、老司城遗址,国家4A 旅游景区2 个——武陵源、黄龙洞,国家3A 旅游景区1 个——芷江受降坊,省级风景名胜区16 个,省级森林公园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 处[2 ] 。现已开发景区12 处,主要景点景观400 余处,开辟旅游线路30 多条,修建简易游道3000 多km ,观光索道2 条,硬件设施累计投资6 亿多元。像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张家界—沅陵文物考古游、吉首—凤凰—黄丝桥南方长城考察游,怀化—通道侗文化风情游、怀化—芷江受降城历史教育游、怀化—安江农校袁隆平农科考察游等以其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

3 开发与保护的特殊作用

主要表现在: ①它是湖南西部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湖南西部是个民族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又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湖南西部旅游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②关系着湖南西部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湖南西部只有充分开发和保护本区域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才能使该区域形成自然景观与社会人文景观全方位的角度共同开发的旅游格局,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区,才能提高湖南西部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湘西的里耶古城、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镇、德夯的苗族文化村、王村土家族古镇、永顺老司城、怀化芷江抗战和平园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③是加快湖南西部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增值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但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3]。从湖南西部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该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④它是湖南西部实施开发式扶贫的有效途径。继1990 年深圳成功地建成“中华民俗村”后,1995 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展了“’95 中国民俗风情旅游”活动,民俗旅游在全国兴盛起来,2000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神州世纪游,民俗旅游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4]。湖南西部历来属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民俗旅游资源,可以逐步改变湘西地区的落后面貌,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使地方经济振兴和繁荣。

4 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政府主导开发意识不强。在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政府主导开发意识欠缺,自主性开发较多,开发过程中,规模太小和不经济现象严重。各地、市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没有统一思想,缺乏全局考虑,开发成本高、收益小。②区域文化旅游要素整合不足,缺乏联动开发。湖南西部,一方面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服务等方面的整合度不高,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缺乏联合开发,多以本区文化资源为基础,局限在以地区、县或地方的小圈子里,不注意邻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不考虑文化资源整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难以形成跨区域性的成熟旅游产品,造成文化旅游产品整体上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就局部地区而言,村寨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形成民族文化村寨群的整体。③产品开发没有地方特色,品位不突出。目前湖南西部的民族文化旅游:一是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体,产品层次低,产品构成单一,缺乏参与性、文化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更缺乏以细分客源市场为目标的专项旅游项目。二是产品形式老化,创新能力不足。像凤凰这样有近二十年旅游开发历史的古城,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到现在仍以传统低价值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没有太多的创新,难以吸引回头客源。三是对高产品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品位的提升上工夫不足,对民族文化内涵挖掘和体现不够,使文化旅游的项目个性不突出,特色不鲜明。④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还较低。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已逐渐形成一个品牌,如怀化的侗族风情、吉首德夯的苗族风情,但张家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仍不广为人知。提到张家界,人们头脑中反应的只是那里奇特秀美的自然风景,因此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应加强合作,大力宣传有大湘西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产品。⑤基础条件落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性开发措施。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问题,距离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枢纽较远。以湘西州里耶古镇为例,“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凭着神奇的古迹和奇特的民族风情,里耶应该是一个更具旅游发展优势的地方,但它没有飞机场,距离张家界300km、长沙600km ,只有一条山丘公路连接县城。在开发利用中,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缺少强制性的法规作后盾,文化资源破坏严重,有些甚至是边开发边破坏。如怀化通道县黄都侗文化村,新修建或改建了许多房屋,采用了许多现代建筑材料,与原村寨房屋格局不相符合,严重影响了参观游览中的整体效果。

5 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构思

首先,建立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区,树立该区域内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三位一体的大旅游、大市场、大资源、大开发全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来培育,以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突出重点,抓住特色,深度开发,合理布局。其次,实施区域联动开发战略,在总体开发格局上采取“点—轴—圈”的开发模式[5]。点,即一定文化旅游区内的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集中场所,如张家界、吉首、凤凰、芷江、沅陵;轴,是指一定区域内对旅游经济文化活动起联系作用和传递游客游乐的的水陆空旅游交通线;圈,即由旅游依托点、旅游交通线及各级旅游地共同组成的具有向心力和层次性的文化旅游区域,如吉首—凤凰—南方长城—怀化—芷江史迹文化圈。

6 开发与保护的对策

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包括: ①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市场定位、开发步骤、资源评估等方面,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整体、系统、科学、宏观调控及合理规划的主导职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的利益。②区域联动开发。旅游经济是一种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特征的开发性经济,联动开发可以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避免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6]。湖南西部要加强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等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区域联合。③全面发掘民族文化,更新并提高品位。首先对湖南西部民族文化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其次,对现存的民族文化展开行之有效的保护;第三,对民族文化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第四,深入开展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深挖其文化内涵;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习俗、文化活动、庆典古韵、文化遗产、传统艺术、民间技艺、民族服饰、人文建筑、历史文化遗址、现代科技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开发。④突出特色,着力品牌创新,加强宣传和推介。如吊角楼文化、村寨文化、原始狩猎文化、信仰文化、民间歌舞文化等以及土家族织锦系列产品、土家族传统食品系列产品,苗族腊染、刺绣系列产品,还有根雕、石雕、竹艺、民间剪纸、武陵盆景,这些都是特色[7]。经过精心策划和打造的凤凰历史文化古城游世界级旅游景区、里耶战国古城游世界级旅游景区,吉首民族风情游国家级旅游景区就是一种品牌创新。湖南西部政府和旅游行业各部门必须树立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该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游客了解和喜爱这种旅游形式。⑤开发与保护均衡发展,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应并重,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同时该区域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乡土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限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注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武吉海.中国西部概览——湘西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4-116.

[2]尹华光.湖南旅游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4-114.

[3]赵惠强.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256-266.

[4]朱桃杏,陆林.近10 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5,(6)∶82-87.

[5]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4,(10)

[6]杨洪.湖南省西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方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5)∶346-347.

[7]田敏.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2)31-3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鄂渝黔边毗邻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及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编号:05XJY025)。

第一作者简介:蒋才芳(1969-),男,湖南省洪江市人,吉首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经济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第五篇:文章标题:关于加强优势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见

关于加强优势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为了加强我市优势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经市政府研究,特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

思想[文章-http:///帮您找文章]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统一,为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主城区”发展战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使全市资源管理再上新台阶;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初步建立资源要素市场体系;资源管理秩序实现根本好转;资源科技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以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为主线,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矿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型向高新材料型转变。矿山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钨、稀土、建材等基地基本形成。控制优势资源开采总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建立资源储备制度。

——积极推进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抓好生态公益林、长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天然阔叶树资源的保护,采取“封、改、补、造”等措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优化林种比例,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建立较为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

——提高资源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加强科技工作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服务,力争在优势资源的主要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资源信息化体系,实现资源管理现代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

实现以上奋斗目标,必须把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作为主线,把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作为动力,把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保障资源安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保障措施

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平衡。

1、加强宏观调控手段,确保我市矿产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

依法打击非法转让矿业权、规避转让审批和侵害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维护矿业权市场秩序。

利用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引导民间资金等多渠道加大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储备。编制重点矿区、重点矿种矿产资源专项规划,扩大优势矿产资源的储备,提高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

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对优势矿产资源进行分级储备保护,有序开发利用,增强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

通过市场、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行总量控制、有计划合理配置、合理布局。凡新设立的企业涉及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的,必须经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审批,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将优势矿产资源优先配置给生产技术水平先进、有市场优势、企业生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强、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

建立矿产开发利用准入制度,实行最低开采规模制度。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储量核查检测和储量动用申报制度,加强对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矿种和产业政策限制开采的优势矿种的开发利用管理,继续实行矿产资源的“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制度和生产计划配额,加工、经营企业设立审查备案、矿产品准运等有效措施。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建立与安监、公安、工商、环保、水利、水保等部门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矿产资源执法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坚持并完善矿区出口检查等执法手段。

凡是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应编制和严格执行矿山水土保持方案,必须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土地复垦等制度。坚持矿山建设与矿山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施工与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地减轻采矿对环境的损害。支持和鼓励引进、使用先进的复垦和地下坑洞的回填以及尾砂治理技术。

理顺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使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的机构、人员、编制与承担的管理职能相适应,优化人员结构,充实有关专业人员。

2、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建设森林

生态屏障

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南山森林生态公园。建立和落实公益林补偿金制度。

加大对天然阔叶树资源的保护力度。实现以天然林、阔叶树供材为主向人工林、针叶树供材为主的转变,使天然林资源有

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依法治林,切实保护动植物基因库,维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构筑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加强森林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以现有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基础,融“红色”旅游胜地和“客家文化”为一体,构筑以南山、莲花山、大山脑为龙头的旅游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延长林业产业链,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步伐,以满足我市用材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鼓励用材企业自办工业原料林基地。

3、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和合理开发

全面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和统一监督管理水质、水量,统一对污水进行处理和排放,统一进行水行政执法,基本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在做好水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全面推进水资源开发权有偿出让制度,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竞价拍卖出让。各行业主管部门不得以协议方式无偿转让水资源开发权。进一步放宽政策,形成多渠道、宽领域的水务投融资运作机制。

制定本市水资源保护制度和监管办法,实现全市主要河道安全泄洪、河流水质达Ⅱ类的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的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村人口全面饮用安全水。

建设节水型社会,增强节水意识,高效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改进灌溉方式,积极推广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加大工业循环用水力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

4、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结合“数字xx地”建设,实施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文水资源的监测与灾害防治、水功能区监测网络系统、矿产资源信息化等领域的科技攻关,提高资源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强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资源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体制。

二○○六年五月三十日

《关于加强优势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见》来源于,欢迎阅读关于加强优势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离职后五险一金怎么办下一篇:旅游招商会嘉宾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