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投资论文范文

2024-03-21

资产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本质特征及其审计的作用和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是和固定资产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其本质就是固定资产再生产。它的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车船飞机购置和其它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通过新建、扩建、改建、恢复和更新改造等形式来实现的一切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是挤照自己的活动规律来实现其固定资产增殖的,与工农业生产比较,它有许多特殊性。

1.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质和量是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特征,它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正因为如此,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一举一动不仅会涉及到国计民生,同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每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并且与宏观经济直接相联系,其投入产出直接影响宏观经济效益。

2.固定资产投资是一种周期长、消耗大、并且有很强综合性的经济活动。固定资产役资项目一般说来构造都比较复杂,形体也校为庞大,建设周期少则二、三年,多则七、八年,一些特大型项目需要的建设时间则更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由国民经济许多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才能最后完成。有的项目在建成以后还需要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和辅助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因此、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要有计划有秩序地连续加以综合组织,任何形式的混乱和中断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

二、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两个层次

1.总体审计策略

总体审计策略是用来确定审计范围、审计时间和审计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的。

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应当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包括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特定行业的报告要求以及被审计单位组成部分的分布等,以确定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为了计划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审计的时间安排和所需沟通的性质,审计人员需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时间表、于管理层和治理层就审计工作的性质、范围和时间所举行的会议和组织工作、讨论预期签发报告和其他沟通文件的类型及提交时间、通过审计工作进展及审计结果的方式、项目组成员之间预期沟通的性质和时间安排、是否需要跟第三方沟通等事项。

2.具体审计计划内容

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紧密联系,总体审计策略是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的指导,而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反过来又会影响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比总体审计策略更加详细,其内容主要是为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项目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间和氛围。具体包括风险评估程序、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其他审计程序。

三、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审计的内容:

1.审计前期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完整,前后呼应,符合建设要求,与建设程序一致)

2.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单位的资质和级别的合规性(审批合法营业执照和资格证书,甲级:全国范围内大中型,乙级:地方或行业范围内中小型)

3.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编制深度的到位程度(技术、经济、生产布局可行)

4.审计投资决策文件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评价是否可行(财务赢利能力,清偿能力,财务外汇平衡能力)

四、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审计要点:

1.审查施工单位工程活动是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应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

2.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是否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

3.审查施工单位是否依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进行招标

4.审查施工单位工程项目是否是按规定实行建立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是否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5.审查施工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前,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6.审查施工单位采购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

7.审查施工单位在涉及建筑主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施工前,是否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没有设计方案的,不得施工

8.审查施工单位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是否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五、完成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在完成各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测试和一些特殊项目的审计工作后,应进行更具综合性的审计工作,包括: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执行分析程序,撰写审计总结以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等。在此基础上,应评价审计结果,在与被审计单位双方沟通以后,确定应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和措辞,进而编制并致送审计报告,终结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廖 洪: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对策.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2]杨争媛:企业审计案例与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

资产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投资策略已经成为提高资产配置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现代证券投资策略应用理论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剖析了其业务流程、演进逻辑、理论前提和局限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现代证券投资策略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应用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应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证券投资策略;应用理论;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资产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五大投行全军覆没,神话可能就此终结

一场罕见的金融灾难,蹂躏着市场。平日高贵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像扬子江心失舵的小舟般无援、绝望,沉沦。

这的确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啸。此前,以1850年创立的雷曼兄弟公司和1935年成立的摩根士丹利为首的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何等风光,百多年来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所向披靡。以摩根士丹利为例,它在全球600多个城市设有代表处,2007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摩根士丹利列第61位。摩根士丹利的辉煌正像其当年成立后的第一个广告中所说的,“如果上帝要融资,他也要找摩根士丹利。”这些集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等业务为一体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因其为全球成千上万个重要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及富有的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而被业界誉为“华尔街的骄傲”。他们吸引了全美甚至全球金融领域的顶尖人才,在管理经营上创意连连,资源充沛,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皇冠。

然而半年以来,这皇冠上的颗颗明珠却渐次跌入尘埃。原先170美元一股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价码仅相当于贝尔斯登在华尔街一幢办公大楼1/4的售价。接着美林被美国银行接管。而成立最早历史最悠久的雷曼兄弟就更窝囊了,在接连向美国政府发出“救救兄弟”的求救信号无人理睬后,只得宣布破产了事。2008年9月23日,位居全球投行老大和老二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在美联储的批准下,转为了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两公司将告别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行运作模式,不得不俯下身来脚踏实地的,像众多商业银行一样主要立足于储蓄等业务。五大投行至此全军覆没。

五大投行香消玉殒,它们的归宿是一样的,那就是纷纷落入商业银行之手。这让我们在重温“兔子输给乌龟”的商业传奇之后,更能体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前主席威廉·伊萨克的感叹了,“这个消息糟透了。要知道,这些敢于冒风险的华尔街投行曾经帮助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太多辉煌。”许多人甚至发出了“华尔-街独立投行的神话可能就此终结”的哀叹。而探究五大投行倾覆之谜,也因此成了时下金融界最时尚的课题。

次贷危机的爆发,是五大投行倒下的最直接诱因

那么,风行了近百年之久、荟萃了当今金融业最高端人才的美国这五大投行,究竟为什么说倒就倒了呢?

当事者之一,已申请破产保护的昔日华尔街巨头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在美国国会众议院过堂听审,在回答议员们关于雷曼兄弟如何垮掉的质问时他解释说,雷曼兄弟公司用了一切力所能及的手段,以控制风险,救赎自身。而最终的失败是因为华尔街发生了“信心危机”,一些金融投机者操纵市场、卖空面临困境的金融机构,活活将它们拖垮。

不难看出,当事者的“一面之词”多少带有“槛内人”自我开脱的意味。而业界和学术界在把脉五大投行倾覆原因时,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五大投行倒下的最直接诱因——而五大投行恰恰又是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

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设计的一种住房贷款。与“优质”贷款相比,这些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在美国购房抵押贷款市场上,过去各机构包括几大投行为了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对贷款人的资质其实有硬性的标准,只有达到一定资质的购房者,他们才会愿意为其提供贷款担保。但2003年前后,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房价一路走高的情况下,美国的商业精英们却打起了次贷的主意。一些房贷抵押机构开始追逐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获得贷款的客户,为他们开出异常优惠的条件,比如很低的首付,开始几年很低的月供,于是很多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能买得起房子的人一夜之间就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刺激了次贷的快速发展。2006年,美国次贷总规模已高达6400亿美元,是2001年的5.3倍。

不仅如此,围绕次贷还形成了一个金融创新链条:居民向商业银行等房贷机构申请贷款,房贷机构又将贷款卖给房利美、房地美和投资银行等。投行们为了分散风险,自己并不全是持有这些贷款,而是将这些贷款用异常不透明的方式打包,处理成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其间,保险公司如AIG等还为这种次债提供担保。因为不透明,使得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些打包的贷款风险到底有多大。在现金不停流进房地产,房价不停走高的时候,所有的资产看上去都像是优质资产。一个正循环就这么形成了——次贷被当作优质资产得到了市场的追捧,次贷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这就进一步抬高了房价,于是次贷就显得更加诱人,更加没有风险,如此往复,泡沫越来越大。当然,在泡沫破裂-之前,很多人并没有觉得那是一个泡沫,相反,他们觉得这是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时代。

在美国房市火爆时期,这个资产证券化链条看上去确实很“完美”,购房者、房贷机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然而世事难料。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市场流动性吃紧,次贷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与此同时,美国房价见顶回落,使次贷购房者难以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来获得融资,这样,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还贷。一位明尼苏达州的美国朋友告诉笔者,说她所处的那条街上,就有二十多户人家房产被收,锁门离去,她对门的邻居也多日不见房内亮灯,一打听,因还不起房贷被清理门户了。就这样,房贷机构形成了大量的次贷坏账。“两房”、全球各类投资者手中的大批次债由于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投资银行自然也在劫难逃。一场雪崩就这么开始了。

高杠杆率投机,过度集中于高风险业务,是投行深陷“泥潭”的技术层面原因

在这次危机中,传统存贷业务比重较大的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投行却给整得很惨,这又是为什么呢?

或许我们首先应该对投行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投资银行素有资本市场的“心脏”之称,在西方国家的资本融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投资银行是全球同业中最先进的,它的发展基本上代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投行和传统银行业业务的分野,缘于1933年美国通过的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Glass-Steagall Act)。该法案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即废除商业银行承销公司证券或无担保收入的政府机构债券,投行与传统的银行业由此正式分家。也正是在那一年,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规定,为减低商业银行运作风险和恢复公众信心,当时的金融超级企业摩根大通(JP Morgan&Co)被迫将摩根士坦利(Morgan Stan-ley)分拆出去,投资银行和零售银行之间建起了一堵防火墙。但20世纪70

年代以来,美国投行自身的业务结构也发生大的转变,传统的发行证券收取交易佣金已不能满足投行的胃口,参与企业重组、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地产融资等“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逐渐成为投行的主营业务。

商业银行业有国际性的监管制度,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有相关规定。银行每年提取风险拨备,及时抵补亏损。而投资银行却没有这些机制,一旦出风险,没有进行亏损抵补的资本,平时也没有存款补充流动性,投行脆弱性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

业内普遍认为,将美国投行拖入“泥潭”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杠杆比例过高,即以较少的自有资本支配过多的资产。与商业银行相比,投资银行的资本实力相对有限,为实现更多盈利,投资银行大都超比例发展业务,实行高杠杆率投机。高杠杆率投机是这么一种行为,比如说一个机构只有100块钱,但这个机构从市场上借来了3000元进行投资,这3000元如果有5%的净回报率,那这个机构就赚了150元,相对于这个机构的资本金而言,这就是150%的巨额回报。当然,如果这3000元有5%的损失,那就是损失150元,这个机构就会资不抵债。高杠杆率,可以让一个机构在上升的市场里获得超额的回报,但同时也会让一个机构在下降的市场里蒙受巨额的损失。这100元借3000元的数字并非凭空而来,据瑞银的数据,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杠杆率是一家公司承担的风险与股本之比。在市场繁荣时,借来的钱会帮助公司实现创纪录的收益,投资者极少表示担忧。而在眼下信贷市场风声鹤唳之际,杠杆操作的高风险性表露无疑。根据估计,这次在次贷危机中被收购的贝尔斯登和倒闭的雷曼兄弟,就是在用如此高的杠杆率在市场中赌博。

二是投行的业务分配有问题,过度集中于高风险业务。以雷曼为例,作为华尔街规模相对较小的投资银行,雷曼在固定收益市场和住房抵押债券市场投入过大。在住房市场景气期间,抵押债券业务为其带来巨额收益。然而,随着房产泡沫的破裂,这块过去最盈利的业务却成为巨额亏损的来源。

一些缺乏透明度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爆炸性增长,让次贷危机更趋复杂,也把投行往泥淖里又狂推了一把。在过去几年,一种名叫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 Swap)的衍生产品经历了集合级数的增长。这种产品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贷款保险。打个比方说吧,美洲银行持有大量的住房贷款,担心这些贷款有可能变成坏债,美洲银行就可以和AIG这样的保险公司签定一个信用违约互换,这个互换的基本条款是美洲银行定期向AIG支付一定的费用,具体的费用根据贷款的风险而定,而AIG承诺在贷款变成坏债的情况下赔偿美洲银行的损失。在市场好的时候,持有信用违约互换对AIG就像是收保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但在市场坏的时候,信用违约互换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务负担。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美国,几乎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进行交易——信用违约互换也是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因此也许美洲银行最初是和AIG签订的互换,但保险公司AIG却把这个互换卖给了第三个机构,比如说贝尔斯登。据估计,信用违约互换的市场规模有几万亿到几十万亿美元之巨,频繁的买卖和持有这种产品,无形中把所有的机构都拴在了一起。

最先陷入危机的,是那些直接涉足次贷业务的房贷企业,还有就是用高杠杆率投机的投行们,于是就有了今年三月贝尔斯登的骤然坍塌。贝尔斯登的资产是已经不太值钱的次贷产品,它的负债却是大量的短期债务,而它的自有资本又不足以弥补其在次贷产品上的损失。几乎就是在几天之内,贝尔斯登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从市场上借到新的资金,而旧的债务却已经到期必须归还,那时那刻,贝尔斯登的命运就已经被确定了。美联储的出手相救,只是让贝尔斯登有秩序的退出市场而已。雷曼兄弟几乎和贝尔斯登遇到的是一样的问题,唯一不同的是,美联储没有在最后一刻拯救雷曼兄弟……

如果非要找个责任人,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格林斯潘

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如果非要给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找个责任人的话,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格林斯潘。在小圈子范围内,一场清算格林斯潘的运动展开了。

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逻辑是这样的:次贷最初源于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也发放房贷,甚至无需交纳首付,由此吸引了大批高风险客户。银行之所以这么做,则是由于手中的钱太多。银行坐在现金堆上,就像坐在火山口上。因为现金不产生任何收益,银行总是希望把现金变成生息资产。

那么,银行为何坐拥大批现金呢,这就归因于美国的央行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了。“9·11”事件后,美国经济一度非常低迷,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将联邦基金利率一降再降,在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历史上从未到过的低点1%,这应该是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源头。这意味着,华尔街银行家们的融资成本相当低廉,但同时大量的流动性资产涌入金融市场,将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引起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要得益于大量廉价的外国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产品的涌入。所以就有了“美国的问题,大家的责任”之说。总之,无论是联储还是华尔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很舒服的状况中。联储可以尽兴的维持低利率,刺激经济却不用担心通胀。而华尔街则发现市场上充斥着便宜的资金,唯一要做的是把这些钱投到可以赚钱的地方,非常不幸,这一次,是房地产。

不能因噎废食,金融创新永无止境

近来,中国国内的评论不断发问:美国前五大投行都倒了,这次金融危机是否意味着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遭遇了挑战?是否意味着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终结?有人甚至呼吁中国要放慢甚至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他们认为,过犹不及,美国就是因为创新过了头才酿制了这场世纪金融灾难。对此,笔者的看法是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要相信美国金融市场的纠错能力,金融创新永无止境。

笔者比较赞同美籍经济学家陈志武的看法,他认为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肯定还会继续,这次危机带来的冲击,主要的影响是在量的方面,而不是质的改变。

那么,次贷危机的结果会是什么呢?首先当然是让美国和全球的金融机构付出代价,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商业银行、日本的银行业都已付出代价。其次是美国经济和社会受到冲击,消费信贷和其他信贷严重收缩,不仅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投资会更加谨慎,而且其他国家的机构和个人给美国提供的信贷、资本会大幅下降。因此,美国未来一两年的信贷消费很难增长。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将压缩美国的信贷消费,使这种经济模式在规模上下调,但不会是终结。

从许多方面看,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是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

面很广、也很深。但是,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金融和经济模式,反而是强化了它,这次美国也会通过相应的改革再走出来。

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不应该作为加强我们一味加强金融管制的依据。诚如陈志武所言,因为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代表了两个极端。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我们必须知道,监管从本质上是反应性的,是对已经熟悉的事情而为的,但创新顾名思义是以前没有的,是创造出以前不熟悉的东西,所以,从本质上,创新是不应该监管的,否则逻辑上就有矛盾。我们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中国式的监管,并不能够真正提高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

美国允许自由的金融创新,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不奇怪。因为必须通过出问题,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要有监管。从这个意义上,因为次贷危机引发的问题-,美国对证券、投行的管制,肯定要比以前增加。现在这么多的投行需要联邦政府和美联储提供保护,那以后美联储和其他的政府机构,就要建立起防范、监管的制度,来避免危机的发生。

这场危机更让我们看到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供应是非常大的一件事,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就会制造各种各样的泡沫。而泡沫的破灭,不仅会给金融业以重创,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

中资,该出手时就出手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生产和流通已不再是利润的主要源泉,资本或劳工也不再是获取超额利润的利器。今天的全球经济,掌控在少数超级资本手上。超级资本数量不大,而且已经从生产过程中剥离出来,但它附着在经济生活的关键制高点上,通过无形的资产对经济活动“雁过拔毛”,享受着超高的利润率,享受着在世界各地政治、经济上的特权。

金融企业,便是这种超级资本中的精英。尽管数量上它们仅占美国上市企业不到5%,却拥有上市公司40%的盈利。世界前二十家金融企业2007年业务量,是中国一年GDP的一倍:一家大金融企业一年的盈利,相当于一个不太小国家全年的GDP。做金融的高盛一年的利润,是制造业的联想利润(包括收购IBM手提电脑那部分)的24倍。由于不参与生产,资本占用量小,银行的ROE(股本回报)为14%,投资银行更高达30%(即三年多一点便可回本)。

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创新,酿造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金融浩劫。次贷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对金融市场造成一次又一次震荡,重创了许多美欧金融机构。华尔街上五家投资银行,已有三家倒下,剩下的两家仍在资金断流、客户挤提的困境中求生存。对于这些投行,目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但是对于手中握有现金的资本来说,这又可能是百年一遇的机会。

在市场动荡、风声鹤唳的时候,今天投资困境中的金融企业,不敢说明天股价会不会跌掉一半,但是投资组合十年后的回报肯定高。市场稳定后这些金融公司的价格,一定与今天大不相同,而市场不可能一直动荡下去,许多金融企业也大到不能倒下的地步。

入股美国投资银行的战略价值、无形利益,可能远远超出投资获利。中国资金通过企业、基金、主权、个人等渠道,以不同形式投资海外是大趋势,有一流的、全球性的投资银行协助,可以缩短学习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仍在探索成长期,金融产品的设计、推广刚刚开始,有一流的海外投行倾力支持,过程会更加顺利。同时投行在美国有颇强的政治影响力,对中国今后的公关活动有益。

金融企业,是现代资本主义皇冠上的明珠,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在平时外资很难染指这种企业。个别金融企业一旦有事,美国政府也往往安排本国龙头企业进行并购。但是目前美国金融业面临着百年一遇的浩劫,整个行业都面临流动性危机,多数金融企业都面临资本金严重受损的问题。美国政府本来已面临巨额财赤,现在又要一次次地救援,财力上捉襟见肘,精力上疲于奔命。国会已意识到如不拯救困境中的金融机构,整个市场和金融体系可能崩溃,并对实体经济构成重大打击。因此美国政客目前对外资收购,表现出罕见的宽容。如此的政治环境极少出现,更非有钱便可以买到的。这种政治上的“零阻力”窗口机会,值得珍惜。

(陶冬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

油价粮价可能引发全球性“滞胀”

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高涨引发全球性通胀。不排除可能出现全球性的滞胀。

因为美元贬值,与美元挂钩的国际大宗商品,石油,铜,其他矿产以及其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石油价格高企使寻求替代能源需求上升,导致提取再生能源的相关谷物的工业需求上升,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国际粮价普遍上涨。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大幅上涨,特别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胀都达到两位数,越南通胀水平接近20%,俄罗斯超过14%,都达到历史高位。不排除出现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机出现的经济“滞胀”局面。

石油价格的走势有可能随美元走势发生变化,但是如果投机因素的炒作成为定价的主导,石油价格的调整是否与美元完全同步就存在变数。无论如何,不可能回到低油价时代。

这次粮食价格的上涨不论是~次性上涨还是持续上涨,相信都会持续一两年的时间。70年代,当国际粮食库存达到最低水平以后,出现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去年国际粮食库存就非常接近70年的最低水平,所以今年的国际粮食价格可能不太乐观。特别是华尔街赚钱的机会不多。大量金融投机资本已经进入商品市场。粮食价格可能出现像石油和其他能源一样的命运,被投机性很强的金融资本所操纵。

我们认为,这一轮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主要粮食生产国比如澳洲的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国际粮食库存接近历史最低水平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最主要原因还是美元贬值,油价上涨,再生能源的利润上升,对玉米需求上升带来玉米需求价格变化,连带一般粮食价格的上涨。

所以短期内,需要关注再生能源的作为成本的粮价上涨,作为最终产品价格的油价上涨带来的边际收益的变化,来判断粮食价格的稳定的时间预期。美元贬值趋势的改变,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高油价和高粮价的态势。因为过去一轮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动的全球价格泡沫,会得到为拯救次贷危机的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新一轮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支持。

从长期来说,中国一定要参与国际市场油价粮价等一些大宗产品的定价,否则中国要永远承接越来越高的国际大宗产品的价格。因为投机的金融资

本与实业投资的资本完全不一样,永远有强烈的意愿推高价格。作为石油输出国的OPEC,也有强烈的动机推高石油价格,赚取石油美元。石油输出国一方面说油价上涨不是供求不平衡造成,屡次做出不增加生产的决定。另一方面又做出会上涨到200美元的预期。中国在大宗产品的国际价格定价中的“缺位”,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至于一些受连带的并不是再生能源需求的粮食品种,如小麦、大米,价格信号调整市场供求的作用会比较显著。换句话说,高价格鼓励更多的供给,一般需求的粮价有望几年内有所平稳,但大幅下降似乎不是趋势。

(左小蕾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次贷危机祸根是政府失灵

美国次贷危机,很多人说是市场又失灵了,其实不是市场失灵,恰恰是政府失灵。

次贷最初源于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也发放房贷,甚至无需交纳首付,由此吸引了大批高风险客户。银行之所以这么做,则是由于手中的钱太多。银行坐在现金堆上,就像坐在火山口上。因为现金不产生任何收益,银行总是希望把现金变成生息资产。

那么,银行为何坐拥大批现金呢,这就归因于美国的央行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了。“9·11”事件后,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至1%的低水准,并坚持两年之久,是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源头。

美联储投放的货币经银行体系放大,商业银行坐拥大批成本偏低的现金,需要寻找出路,各种金融创新应运而生。商业银行放出次级房贷后,自己也知道其中的风险,就将之打包做成次级债产品,转卖出去以转移风险。经多次包装后,一般投资者已经不明白其中的风险,无法给相关产品合理定价了。

此时,一旦经济形势不好,次按违约率上升,投资者就会争相抛售次级债相关产品,造成市场大跌,最终酿成一场大的危机。

美联储之所以释放出过多的流动性,则跟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理念有关。格林斯潘本人对流动性泛滥的后果并非没有警惕,但是,他更担心美国陷入衰退。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到美国时,美国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急升,流动性严重不足,格林斯潘紧急向银行体系注资,并降低利率,风险有所化解: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格林斯潘再度降息,增加货币供应,促进经济复苏。

时至2001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已有复苏征兆,偏偏碰上“9·11”事件。格林斯潘别无选择,再度祭出降息法宝,将基准利率降至1%。其降息无可指责,但保持两年之久,则被认为是今日局面之祸根。

格林斯潘之所以不尽早提高利率,改变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是因为他害怕重蹈日本覆辙。日本于1989年股市、房市崩盘后,经济衰退持续至今。格林斯潘一直想等到经济复苏了再加息,最终导致加息政策的滞后。

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三分之二来自于虚拟经济自身的创造

为什么要救华尔街?现任财长保尔森的答案是:如果现在不救,经济将急剧下滑从而导致失业人口大幅度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尔森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是华尔街闯了祸,但若不及时救它你也得死,它活了你才能活。所以,美国乃至于世界对华尔街的依赖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人类能否摆脱对华尔街的依赖呢?这是欧洲政治经济领袖10月4日开始讨论的主题,这又注定是毫无结果的讨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够替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而人类已经无法回到金本位时代了。

经济问题,从本源上讲,就是货币问题,因为财富与货币是一物两面。华尔街的地位,一方面在于世界经济对美元的依赖,另一方面在于它改变了当今世界的财富形态。金融海啸发端于房价下跌和次贷市场的崩盘,股市房市的震荡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此时若无人站出来“扛”住其中某一块骨牌,海啸会席卷世界,灾情将不断升级。昔日金碧辉煌的财富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这就引出了新金融之惑:金融财富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放在百度或谷歌上搜一搜,搜索关键词“房市股市”,几乎是一无所获,因为在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中没有这两类财富。奇怪吗?为什么?因为亚当斯密描述的世界是实体经济的市场,实体经济的价值是劳动和效用,虚拟经济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把经营和交易提升到为现代宏观经济循环的核心。于是,传统金融业经营货币的流动性,现代金融业经营资产的流动性,随着华尔街金融的崛起,现代金融业喧宾夺主,从实体经济的工具上升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坊间热议的“流动性”早已不完全是货币的流动性,而是资产的流动性,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的源头恰恰是各种类型的资产在经营和交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流动性“财富幻觉”。

曾几何时,钱庄票号以“汇通天下”带动“货通天下”,从而形成金融业的原始定位:中介服务业。此后的商业银行以存贷差业务经营货币,结果成为各行各业的风险聚集中心,升级为风险经营业。银行家们唱起了一首歌:储蓄如蓄水,投资如泄洪,从此进入了投资人的迷幻空间,华尔街金融应运而生,把这个行业升级为金融工程业。当实体经济的风险可以被无限分割后消失在虚拟经济中的时候,金融业升级为风险制造业,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从中介服务到风险积聚,再从金融工程到风险制造,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三分之一来自于实体经济,三分之二来自于虚拟经济自身的创造。恰恰是这些风险在流动中形成了“财富幻觉”,在人们的疯狂追逐中演化为纸醉金迷的财富盛宴。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河的那边大家都是穷人,而到了河的这边,1%的人口和5%的区域集中了50%以上的财富。原因何在?并不是物质形态的财产发生了转移,而是现代金融业改变了财富的形态和产权的性质,用财产的交易权取代了物质形态的财产权,并把当今世界的财富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流动的,没有交易权的财富;另一种是可以流动,拥有交易权的财富。前者代表贫穷,后者代表富有。当人们在义愤填膺讨伐华尔街的时候,却常常忘记他们热情追求的财富多半来源于华尔街的创意。

面对一个把风险转化为财富的神奇行业,是恨还是爱?其实都无所谓。当你尽情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之时,也无妨在幻觉中虚构一个把水抽干了的西湖,你就进入了现代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之惑。现代金融,似乎就像在海水里风情万种的水母一样,95%是水,所以必须保持充足的流动性。

(金岩石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即使爆发金融海啸美国以借贷促进消费的发展模式不会改变

过去几年,住房按揭贷款市场走过头了,出现太多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结果造成今天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还在发生,对美国和世界的负面冲击还需要一段时期才能消化。尽管这次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但是,美国自19世纪末演变而来的、靠借贷消费带动的增长模式不会改变,其金融资本主义模式也不会终结,在质上不会变,只是在度上会有收缩。

工业技术、农业技术已足够完善,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已大大提高,不怎么费力即能满足物质消费需求。最终制约人类经济增长的不是生产能力不足,也不是投资不足,而是消费需求跟不上。除非从今以后每个人每天的食物需要、生存需要出现根本性的增加,一天不是只吃三顿饭而是十顿饭,一人不是只穿保温所需要的衣服而是天天穿100层衣服,否则,这些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消费继续是增长的瓶颈。

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等,来缓解人们因为在不同年龄时收入不均匀而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各类基金等金融品种,其目的也在于安排好未来各种可能的需求,以减轻青年、壮年时期的存钱压力,从而促进消费。总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发展,都是围绕着把人们从存钱压力中解放出来,进而释放消费动力。

这种借贷促进消费的发展模式不是美国专有的,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样的模式。实际上,中国现在也要从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否则,中国只能继续依赖制造业和出口市场。

资产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本文选取海东市2001~2013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现状,认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来源单一、投资结构不甚合理。要使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投资。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 投资 优化

一、引言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投资的直接驱动,对“欠发达、迟发展”地区而言,具有一定规模、稳定的外部投资是“撬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海东市由于身处内陆,远离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地带,以及一系列资源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本地区资本内生能力差,投资效率较低,长期面临着“高投入、低效率”的问题,也因此易出现资金投入不足时的经济下行压力及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围绕“欠发达、迟发展”西部资本“瓶颈”的长期性,客观分析经济增长中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截取2001~2013数据,对海东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分析。

二、海东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析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20.44亿元提升到2013年的405.45亿元,十三年间增长19.8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30.82%。其中,2010~2013年平均增速实现60.53%,达到前所未有的投资扩张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幅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图1)。

图1 2001~2013海东市与青海省、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比

(二)投资与增长的互动趋势分析

1.基本保持一致。截取2001~2013年数据,反映出海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GDP的增长基本保持一致(图2)。期间,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后滞影响,2009年GDP产生明显的下降。但随着国家层面救市计划的引导,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获得大幅度提升,2010年GDP提升增速效果明显。然而,与欠发达地区投资效果表现一致,受2008全球经济处于“低谷”状态和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对资本的引致的有效性双重“叠加”影响,近五年来,尽管海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但GDP的增幅并没有产生相应增长或呈现乘数效应。就二者间的互动效应,在海东市:一方面表现出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呈现明显趋势,同时由图中曲线斜率的变化,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其变化波动明显。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快慢程度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量的影响并不太明显。由此反映本地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问题:当期投资的效率及外部投资选择性的突出矛盾,即本地投资的实现并不取决于上年GDP的增长。

图2 2001~2013年海东市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比

2.固定资产投资率明显偏低。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一般就其变化不会因投资总量单方面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而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增加会先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内生产总值才会开始增加,该系数也就会呈现先增后减的状态。历史数据显示,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国内发达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即一个地区投资率的急剧增长必然以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前提。根据海东市固定资产历年固定资产投资率,表现出投资效率明显偏低,即投资与经济增长不一致,地区的投资增长并不是以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为前提,而是投资的增长得益于外部的刺激。2001~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由2.11降到0.831,进一步说明,海东市的发展还处于经济“起飞”的积累阶段,资本大量投入与资本利用粗放矛盾凸显,相应持续增长的经济信号及就业状况改善的表现也不乐观。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组合状况。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转型,不断改变着区域经济发展中投资主体结构的组合形式,形成了一个由“国有投资+非国有投资”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投资结构谱系。其中,国有投资是指国有经济部分;非国有投资是指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以及其他经济总和。

截取2001~2013年数据,海东市固定资产投资表现为:一是非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自2001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提升,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2013年国有经济投资总量由2001年的105952万元增加至2013年1519474万元,是2001年的约20倍;从二者所占投资比例来看,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2.52%,比2001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可以判断:近年来海东市在固定资产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优化。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民间资本发育还不成熟,短期行为明显,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二是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组合形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从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构成来看,十三年间集体经济成分比例明显下降,港澳台及外商企业投资突破有限。增幅较快的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经济公司和个体私营企业。这一增长趋势与全国平均状况相比明显偏低,同期全国民间投资比重逐年增加,2013年约占70%。海东民间投资一直低于全国同期值,这与本区经济水平低,吸引民间资本能力弱有很大关系。

三是国有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在投资中逆势而上。“十二五”期间,在投资整体效率下滑的同期,这两部分投资既是主体,也是本地投资的主要来源,说明区内国有企业重组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有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得以增强。同时,说明就投资取向仍然明显的依赖传统的渠道,对其他投资产品的利用有待进一步创新。

(四)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投入来源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是指不同资金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按照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作为传统的资金来源之一。

1.国家预算内资金。海东市财政预算内资金作为第二大资金来源,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与西部大开发初始相比,资金量比重有所减少,2013年其资金量占固定资产总量的15.45%,比上年增长12%。明显的看出,海东市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比同期的全国数值高,全国同期比重范围在3.9%~7%,而海东市的比重则为15%~32%。较高的国家国家预算内资金比份,与西部大开发政策及扶贫政策、藏区开发政策的实施有直接关系。

2.国内贷款。海东市国内贷款年度阶段性变化最明显,在绝对数额增加的同时,利用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013年其资金量占固定资产总量的6.14%,比上年呈递减趋势。从国内贷款比重来看,海东市的情况与全国的同期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其原因与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放贷监管体制改革,严格控制银行固定资产贷款规模有直接关系。并表现出,因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并没有形成较好的融资环境。未来必须加强对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和产业专项基金及金融租赁等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进一步开发。

3.利用外资。海东市利用外资增长率可谓是“大起大落”,利用外资的比例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最大跌幅为2008年的-100%,最大涨幅为2013年的304%,资金量占固定资产总量比重只有0.54%。同期,全国利用外资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保持正增长。经验证明,外资投资对区域产业优化有着直接作用,对处于工业化快速提升阶段的海东市来说,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是实现发展的重要议题。

4.自筹资金。海东市企业自筹、其他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优势比例,2013年其资金量占固定资产总量的77.87%,比上年增长105%。从增长率来看,海东市自筹及其他资金与全国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并高于全国水平。表现出企业重组、自主能力提升之后释放的巨大潜力。

(五)海东市固定资产资金投向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取向一般分:三次产业间和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两个层面去分析。

2001~2013年,海东市投资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一是三大产业投资总量相继增长,但内部差异明显。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1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3.6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30.73%。其2010~2013年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7.5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55.7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77.04%。从西部大开发以来的产业投资增长趋势来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而近期投资趋势表现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三产增幅最为显著。

二是投资选择趋向于非基础性产业。“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投资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到34.37%,2013年其投资比重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0.84%;期间第二产业由2005年占总投资的44.90%,下降到2013年的32.41%;第一产业波动中缓慢增长,2013年投资占总量的16.74%。

三、快速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建议

当前海东市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上升通道、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推动的关键时期,在消费贡献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出口规模仍然偏小的情况下,投资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未来一段时期,应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一)优化资金来源结构

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当前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政府有关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不断释放实体经济活力,提高经济内生动力。一是适当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鼓励个体私营企业按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拓宽投资领域,扩大发展规模。二是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释放改革红利。三是积极争取全省金融改革的试点。积极探索成立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增资扩股。此外,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提高民营经济自身素质,诸如提高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加强民营企业创新和规模经济的发展等;拓宽投资领域,实行开放式的行业投资准入政策,消除经营范围上的所有制歧视,打破行业和垄断等;拓宽融资渠道,在充分挖掘自身资金潜力的基础上,利用外部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办法直接融资等。

(二)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建设是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按照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和“十三五”重点项目建设的要求,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动态管理,努力保持新开工项目和投资的均衡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已经开工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协调,落实好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重点抓好项目的储备工作,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紧进行研究论证,重点筛选储备好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全市发展全局的关键项目和重大项目,为投资稳定增长提供后续保证,防止投资回落过快。

(三)强化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随着国家的土地政策不断收紧,成为各地普遍反映的制约新开工项目和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家对土地采取最严格的管理,土地的需求矛盾不会根本好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将成为海东市未来新上项目和增加投资的唯一出路。要按照国家政策,严格土地审批和管理,科学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确保必要的投资强度。要在存量土地开发利用上做文章,搞好废弃地、荒地和旧城区、工矿区的土地挖潜改造,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濒临破产等企业进行收购和兼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增加土地供应量。对于列入国家《禁止供地目录》的项目,要坚决不予供地,以此促进土地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

(四)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要按照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研究出台投资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投资宏观调控。要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扩大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规范和完善“代建制”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投资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发改、土地、环保”等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综合运用国家和省上的投资、土地、环保、财政、信贷政策和手段,搞好政策的配套联动,增强投资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五)严控产能过剩行业与优先保障生态环境同步

不断增强新兴城市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当务之急就是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能力,以更加好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吸引外部投资是政府工作的重心。但在产业发展中,我们必须警醒:青海省在全国的生态安全任务大于经济任务的责任,要把先保护好环境作为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来看。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依靠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动“去产能化”和依靠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实现“再产能化”的漫长周期调整中。投资项目建设中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将避免产能过剩和保障生态环境作为投资的红线,努力培育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一是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二是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等市场准入标准,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防止高技术产业引进的空心化。并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承接产业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作者简介:卜奕君,女,山东,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资源开发与生态经济。

资产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近些年建设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趋势,因其同步性,相对于传统的结算审计,有着诸多优势。然而审计任务、审计深度也较以往更加繁重、细致,本文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其本质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使跟踪审计方式更好地发挥效益。

【关键词】建设工程 跟踪审计 问题分析 控制工程造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制度化改革不断深入,固定资产投资由近年来的疯狂状态慢慢回归理性,工程造价领域也得到了思考与总结的机会。在基础建设疯狂投资的环境下实施的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是否达到了合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还有哪些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更好?

所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运用审计方法,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跟踪审计介入,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与事中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减少了时耗,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投资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和方法,促进了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局限性和急需改善之处。

一、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模糊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分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不同,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关于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等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此阶段审计任务,又由于传统意义上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跟踪审计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够明显。现阶段,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招标文件不规范、招标程序不适当、招标控制价不准确、投标报价不真实、评标落于形式,这些问题造成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很难合理。如何通过审计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建议,使招投标工作更加规范以便以后审计工作开展,是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所在。

建议跟踪审计工作应提前至设计阶段和招标阶段,加强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培训,特别是针对项目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预算价、合同价等编制审核进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审计的制度,对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合同价确立进行事前审计。

二、缺乏相对规范的跟踪审计实施法则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比较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审计法则作为支撑。但目前尚缺乏相对标准、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规定,造成项目的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认识不清,职责不明。如:隐蔽工程验收问题,监理单位认为审计单位应该对现场工程量进行复核,放松了对现场质量的控制;进度款及结算价款审核问题,监理单位认为审计单位会勘查现场情况,放松或完全放弃了对竣工图纸、送审资料的审核工作;现场签证监管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对签证等事项的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要先等跟踪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责任和风险上的冲突。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职能管理部门制定跟踪审计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职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审计资料及审计报告格式等,规范参建各方行为。跟踪审计人员应是作为助手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履行监督职能,通过造价专业咨询和管理咨询以建议形式参与对项目建设的服务,而不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的决策。

三、评价无标准,审计质量难提升

目前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往往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咨询公司)参与协审。在传统的审计评价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委托单位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主要标准,但对于跟踪审计来讲,审计人员不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了工程造价,还进行了监督评价和审计建议,使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于是矛盾点就在: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细致,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结算时审减收费可能就越少。所以不能用以往的审减率来简单的比较审计的效益,应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现实情况是审计人员考虑到审计的审减收费,往往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问题不重视或者忽视,影响了跟踪审计绩效的价值。

建议在制定跟踪审计委托合同及考核细则时说明,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审计人员的绩效,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审计工作成效。

四、跟踪审计收费压价,审计质量难保证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各阶段的审核工作,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人员,以满足跟踪审计的同步性。然而,过度的竞争压价,跟踪审计单位为减少成本,派出的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全、人员的素质偏低,使跟踪审计应付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要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细致的审核工作,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必然难以保证。

建议以现行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为基准,结合各地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可行的跟踪收费细化标准。跟踪审计招标时明确收费标准,防止恶性竞争、降低服务质量,这样使跟踪审计单位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于提高服务质量上。加强对跟踪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单位及个人报酬挂钩,建立奖惩制度,促使跟踪审计单位认真服务,使跟踪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并发挥更好的作用,国家宏观方面,应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审计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和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使跟踪审计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微观方面,咨询公司和审计人员要积极组织学习实践,总结已有的经验,建立和完善一套跟踪审计实施办法、规范程序和操作标准,对审计的原则、内容、风险评估、审计报告等方面做出细化规定,为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提供支持指导,防范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工程跟踪审计已是近些年建设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趋势,是我国审计探索和推进效益审计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符合世界范围效益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苏红.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之我见.《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4.

[2]熊炜.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措施浅谈.《财会通讯》,2007.

[3]张玉录.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山东建筑大学》,2012.

[4]马丽娟.工程跟踪审计相关问题研究.《山东工业技术》,2015.

[5]朱向舟.基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应注意的问题.《安徽建筑》,2007.

上一篇:中学美术论文下一篇:住宅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