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论文范文

2024-01-23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塑造是关键,我就小学生的自主管理实践中,有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教改的小学义务教育的立足点应当是学生的自主教育,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产生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人格不断得以完善,自我教育能力有所发展,人格实现独立,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可以自立自强。学校尤其是教师,是点燃学生自我管理火花的重要引线,结合当前小学教育中的教学和管理现状,笔者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具体论述。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积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的小孩子成长在物质条件充盈的环境之下,加上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孩子的自我管控和调节能力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现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必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才能够促进自身自主学习,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是未来教育的主要方向,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现状

(一)教师对学生管理认知模糊

现在的小学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可以明显到难度增加,小学生精力充沛、思维跳脱,经常难以遵守课堂秩序;学生在家里是家长的掌上明珠,社会舆论环境又越来越完善,教师稍不注意就容易“犯错”,导致教师在“管”还是“不管”上认知模糊。

(二)缺乏完善的自我管理培养机制

有的学校引进了西化的民主管理模式或者实施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动,但和本土教学实际并不适应,效果不尽人意。

(三)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概念混淆

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多数教师在对其含义的把握上难以确定界限,也就不能够制定明确的管理培养目标。

三、有效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策略探究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班规班制

要想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就要依托于教师的有效指导,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在为学生提供给帮助时就要树立长远的目标,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良好综合素质的人,重在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以班级为载体,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就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或者提供学生能够自主管理、主动成长的机遇,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真正可以学会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事。

对于思维和认知都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引导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十分重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作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核心在开学初期就要及时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来组织本班学生制定讨论相应的规章制度,让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本班的班规。并把班规打印出来发放给每一位学生的家长,让家长和学生都知道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家长和学生都可以有章可循。教师可以采用积分制,要求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其他表现来打分或者扣分,在开学初期就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开拓一块黑板报来张贴学生的目标便利贴,随时让学生看到,有助于约束学生,使其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督促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管是在思维还是在心理情感上都会产生一些变化,但本质上这种变化都还停留于表面,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修正。有的学生因为娇生惯养在行为习惯上容易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妄自尊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班主任也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班主任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定期在班上开展班会,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优缺点或者对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样使每个人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制定学期计划或者目标时也会遵从实际,逐步改善。

(三)开展班级实践管理活动

自主管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實践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争取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学生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管理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帮助。

1、文化的熏陶

班主任要利用班级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如唱班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众人划桨等,让孩子们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感受家的温暖。自编拍手儿歌,培养孩子的创意能力。在儿歌文化熏陶下,孩子们有了客服困难的勇气。孩子们把‘每天进步一点点,迈向成功我在前’作为鼓励自己的名言。孩子们在乐观积极的氛围中做什么事都很起劲。

2、想法的表达

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表达想法。每周末,我会鼓励孩子们写日记,日记的后面,都要总结本周的得和失,可以表扬自己和他人,也可以批评自己和他人。每周一,我根据孩子们所写,及时调整主题班会,对孩子们的言行及时修正。每次考试后,我都会让孩子们写试卷分析,制定下单元的目标。根据孩子们的试卷分析,老师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3、干部的任用

老师采纳学生意见,选出他们心中最适合的管理人选。班干部是帮助教师分担工作的左膀右臂,所以在确立好人选后,班主任就要做好任务分工,给班干部一些实践训练的机会,例如让他们组织开展班级内大小活动,学习委员就要及时检收作业、体育文员就要领导学生认真做好课间操、劳动委员就要督促学生完成劳动任务等等。

4监督机制的建立

班主任要建立班委监督机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监督主体,可以随时对班委工作提出意见。

结语

帮助学生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身自主管理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有力支持,班主任需要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反思、总结,为学生开辟出更好的自主管理道路。

参考文献

[1]陈荪.发展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新视点[J].中小学班主任,2020(07):49-50.

[2]周佳.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J].中华少年,2019(32):250+252.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所谓的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求异性和逆向性,具备创新思维,要求能够从不同角度、突破性的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式。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而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应当具备的创新思维,并不是科学史上惊天动地的创造和发明,而是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点滴表现所积累起来的思维方式。针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去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就可以视为创新;针对同一个问题,能够从以往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找到另一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视为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探索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创新教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讨。作为教师,需要发现小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在“趣”中创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问:同学们,你们上超市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我和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才会买东西时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

二、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有效地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形成积极探求知识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知识,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充分点燃。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首先,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教师问:“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失望地说:没有)教师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捉来了,让同学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教师打开屏幕画面,把画有“在树上有5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动态画面)展示给同学,让学生观看。在学生心情愉悦之际,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画面,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画面的意思,学生自然而然地把问题解决了。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其次,利用身边的数学创设情景。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那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接着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或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圆的有关知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認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心情进入到新课的学习,由于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有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素质教育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时序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从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来看,高考对上述思维能力的考查有着内在的特点和规律。这提示广大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强化史料、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教学,关注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课,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对于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学术界观点颇多,笔者比较认同赵亚夫教授的观点。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1]。他将历史思维能力细化为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以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以下简称“高考试题”)为例,研究高考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并据此得出某些启示,以期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一)历史时序思维能力

历史时序思维能力以一定的历史史实、历史史料为依据,从纵向的时间性(时间先后顺序、时间结构)和横向的时间性(阶段特征、不同维度)的角度来叙述、观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时序思维能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所独有的特性。任何历史事件(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历史事件(人物)置于历史进程的时间框架当中,才能彰显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016每一道高考试题或多或少都考查了时序思维能力,其中第25、27、28、31、32、33、48等题尤为明显。历史时序思维能力的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从横向的时间性看

侧重考查历史阶段特征,从而考查学生宏观理解能力。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将所需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查学生对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25题、27题、33题、48题);甚至还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为切入点,将中国的历史事件置于当时国际大背景下,从而考查学生宏观理解能力(如第28题、31题)。

2.从纵向的时间性看

侧重考查历史事件前后的關联性,尤其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试题史料为载体,将所要认知的对象(历史事件)放在长时段的历史长河中,考查历史事件前后的关联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从而考查学生整体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31题考查中国外交政策变化与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因果关系、第32题重点考查学生从长时段的视野认识罗马法的价值。

(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以史料、史实为依据,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工具和方法,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能力。高考真题中“反映”、“表明”、“本质”这一类型的题目重点考查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高考试题中直接涉及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的有第24、26、27、29、30、31、34、35、40题及选考试题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注重对归纳、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的考查

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历史史实概括出一般规律性、抽象性的原理。它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如第34题首先需要考生根据材料归纳出这些国际组织是原料生产国组织,进而判断出这是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国际组织。比较是把相关、相似、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如第29题西方人士对战争结果做出的预判实际上是其对中日近代化的比较(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而得出。

2.强化对历史概念的考查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它便于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从而成为高考真题考查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第30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长征时代”内涵的考查等;第32题对“罗马法”外延的考查;第33题对“君主立宪制”外延的考查等。

3.引导学生辩证性的看待历史问题

能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如第40题第(2)对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主张的评价。

4.强化对概括能力的考查

概括能力,即学生整理材料,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第40题(1)、(2)及选考试题中。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依据人们自身的知识或者经验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而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情境提出不同的、新颖的解决方案。”[2]高考真题直接涉及到创造性思维考查的有第33、41题。创造性思维的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广阔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它倡导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又给学生以广阔的选择空间,如第41题。该题力求做最大限度的开放,只给出少量材料和一个思考方向——“制度构想与实践”,要求考生自拟论题,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同时,该题又给予考生以宽广的选择空间,譬如,考生可以联系古希腊民主制度验证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构想;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的观点等。

2.注重对思维批判性的考查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命题者往往对教材中模糊或滞后的观点结论予以纠偏或批判,有时也会引进一些学术前沿成果,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第33题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考查。

二、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和规律,启示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重视史料教学

梁启超认为: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选取精当的史料、让学生分析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不能随意,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搜集和甄别史料,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要让学生参与到史料的搜集和甄别中,这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2.合理选择和利用史料,提升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史料的选择应多层面、多视角:历史是复杂多变的,教师提供的史料应当多层面、多视角,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从多个维度剖析历史,得出合乎逻辑的历史结论。如人教版选修1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教材着重说明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外在原因,而对变法失败的内因却未做说明。笔者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第一则精选当时支持变法与反对变法方面的史料,从力量对比的角度阐释变法失败的原因;第二则提供涉及变法本身与维新派个体素质的材料,从内因的角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教学实践看,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史料教学,效果要遠远好于“定论式”的历史教学。

(2)应当选择那些相互矛盾的史料。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须在矛盾运动中得以实现。传统的教科书只是把史料作为某一种结论的证据,作为课文的补充。提供相互矛盾性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1.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首先通过“对历史概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相似、相近的历史概念进行对比,准确的构建历史概念”[4];其次要对历史概念的背景进行分析,把握历史概念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脉络,理清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适当的拓展历史概念;最后通过优化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熟练地使用历史概念。

2.强化阶段特征的教学

阶段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基本特点。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建立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知识结构。

3.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梁启超曾说:“善治史者,不徒致力于各个之事实,而最要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历史事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串”“联”(横向)和“勾”“引”(纵向)能力:以时序为经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以时段为纬构建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地区之间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4.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课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提倡发现法和探究法。探究性活动课旨在改变以“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突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在开展探究性活动课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堂课中,落实到每一个史料的解读中,落实到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中。

5.关注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

在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将一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考真题是史学研究者精心命制的,因此关注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是深刻把握课程内容的捷径,同时也是实现有效备考的法宝。

6.注重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教学

国家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说:“历史学科是很强的理性思维学科……历史思维的工具有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考证的方法等……如果没有这些思维工具,教材内容是死的,不会活。这种方法贯穿在整个试卷中。”《2017年考纲》明确指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多种方法的采用,如历史理论是理解历史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质疑习惯’、‘掌握习史方法’和‘理解多元史观并内化’[5]”。

7.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和终结者”,而是课堂的引领者,鼓励多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不唯师、不唯上的思维品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赵剑峰,许铁军.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实测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8).

[5]戴加平.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教学,2016(05).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创新教育观,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经验传授向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创新型教育观转变。其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已有的一切,而是创造出新的一切。要集中时间、精力去从事那些创造性的活动:讨论、研究和实验等。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眼界更宽阔,思想更活跃,能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研究和把握所从事的各项活动。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场迷雾渐渐消失,对处于劣势一方的军事人员来讲,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造力,就无法在战争指导上胜敌一筹,实现以劣胜优。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设想或方案,其特点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即使是提问或答问离奇甚至错误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开阔,转换角度快而灵活,不拘泥、不死板。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个模式,要灵活变通,提倡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做到尽可能多的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四是倡导思维的独特性。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判精神。学校也要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活动,比如向学生公开征求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参与提出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并适当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

收敛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某一中心点,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即从若干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训练分类能力。告诉学生按不同的标准作多种划分。二是训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比较、某些事物,并逐步提高自身的鉴别的能力。三是训练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自己下结论的好习惯。四是训练选择能力。收敛思维实际就是作比较、鉴别和选择,一定要使学生学会选择,选择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用途很广。收敛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排除、选择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某些评选活动,让学生当评委,学会精益求精、优中选优,会在各种方案、决策中选出最佳者。

三、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

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功能达到高潮的心理状态。最主要的特征是:(1)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精神力量贯注于创造性活动的客体上。(2)情绪异常充沛和紧张,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活动的对象充满激情。(3)思想的极度明确性和智慧的高度锐敏性。灵感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追求灵感也就是为它的产生创造适宜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因人而异的。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杰出人物都是善于从自己产生灵感的经历中发现这种条件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后天刻苦钻研、勤奋思考的结果,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灵感状态的出现是以长期的、辛勤的巨大劳动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世界上伟大的、优秀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顽强的、坚韧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没有巨大的劳动付出,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灵感的产生。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意识的运动和发展的飞跃现象。因此,培养灵感思维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广泛涉猎,蓄势待发,厚积薄发;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兴趣要广泛,好奇心要强烈;三是要求学生多思、勤思、善思、巧思;四是要求学生善于联想,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五是要增强敏感性,要以有准备的头脑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要善于抓住某些奇异现象,努力寻找事物间的相似之处,一旦灵感触发要马上抓住,不失时机地解决长期困惑的问题。此外,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一些有利条件,要多组织问题讨论、集思广益,教师要多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要让学生既会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受到启发,又会单独沉思,还会在休息、轻松时抓住思想火花,掌握灵感思维方法。

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是指并没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做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直觉是建立在对某种事物长期观察、深入探索和有丰富经验积累之上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确实较难,需要长期努力,逐步积累,循序渐进,但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日积月累,就能慢慢养成习惯。直觉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简化和浓缩。因此,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之所在,整个科技创造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奠定好知识基础,积累较丰富的经验,遇事爱动脑筋,学会快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较熟悉的事物直接作判断等,应如此训练其直觉思维能力。直觉与灵感联系密切,有时也需要媒介触发,也可将两者的培养训练结合起来,在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会慢慢见到效果。

五、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某些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我们认识某一事物,就要将它与别的事物作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即类化和个别化,这时靠的就是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思维对于创造十分重要。哲学家培根说:“类似联想支配发明。”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并不难,实际上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就已开始了,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各科教学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只是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不够,综合训练不够,将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不够,今后要重点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开设发明创造课、思维训练课及创造性的制作竞赛等,来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材料和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思维。形象思维有很多时候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如对形象的重新排列组合、类比、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在创造及设计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作品补缺,即让学生把一个残缺的作品补完整;素材想象,即教师出示某一些素材,学生想象都能创造出哪些作品;为某些作品命名;自由创作;功能想象;开发右脑。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承担,故有人称右脑为“创造的脑”、“艺术的脑”,表明形象思维对创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除少数艺术家、发明家之外,大多数人的形象思维用得较少,因而潜力极大。

虽然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但并非是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和军事家才具备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凡是以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有所成就的,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说,创造能力是智力正常的人都具备的能力。人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和在实践中提高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正是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大好时机。如何做到真正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把握好创造思维培养的规律,科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镇江船艇学院)

思维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电脑逐个出示:

师:(电脑出示下图)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巡视。)

师:你量了平行四边形什么的长度?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生:我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旁边的一条边是5厘米,算式是7×5=35(平方厘米)。

生:我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高是4厘米,算式是7×4=28(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前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拼到右边,正好是个长方形,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图形的形状变了,面积大小没有变。

师:所以,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师:那么,用平行四边形的底7厘米乘旁边的边5厘米,计算出面积35平方厘米,你认为对不对?你知道他们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吗?

生:他们是这样想的:计算长方形面积时用长方形的长和宽这两条相邻边相乘,所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用两条相邻边相乘。

师:XX同学你刚才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的。

师:你敢于思考,真好!但这种想法是不是正确呢?让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师:现在,老师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及邻边的长各是多少?面积与原长方形相比,怎么了?(见上图)

生:底与邻边的长分别是7厘米和5厘米,但面积比刚才的长方形面积小了。

师:如果继续往下拉,你们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会怎么变化?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会变得更小。

师:从中你们发现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与邻边相乘,而应该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算出它的面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来求出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各自的平行四边形,动手剪剪拼拼,看看行不行。(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加以验证。)

师:你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谁愿意在投影仪上演示给大家看?(学生争着上来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师:有没有不能拼成长方形的?(学生都认为没有。)

师: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怎么想?

生: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算出它的面积。

师: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师:现在你能告诉大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

生:因为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电脑演示。(略)

[评析]

上述教学案例,从思维方法的运用角度进行分析,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一、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主动运用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方法,对新的数学问题进行尝试探索,猜测验证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首先出示三个图形让学生通过比较,在直观的基础上。利用图形的转化,直接说出了它们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面对“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新问题,就很自然地得到了两种猜测:用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乘(以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的负迁移)和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转化思想方法的运用)。进而。教师提出“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的问题,激发学生一探究竟。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用底乘高”的猜测是正确的,通过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在比较中发现“用相邻两边相乘”是错误的。

二、以数学知识教学为载体。启发学生运用求证、整理性的思维方法,对发现的结论进行逻辑的论证,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精神。

在学生算出了平行四边形(底7厘米,高4厘米)的面积后。提问:对于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算出它的面积呢?让学生再通过实践操作进行验证推广。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进而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启发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根据平行四边形与割补后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将其公式抽象成字母表达式。

三、根据数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将数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过程中,发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上述教例,采用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小心求证”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过程,既不同于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有别于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它是一种发现并填补认知的空隙。即定向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这符合数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比较一般的方法论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运用了侧重于发现性的思维方法,大胆猜测结论,在初步验证结论的基础上,再运用侧重于整理性的思维方法,小心求证结论。这样的数学思维方法组合运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思维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处理技术论文下一篇:光谱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