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

2023-03-10

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自1996年以来,试点单位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国务院学位办(1996)25号文件发布的第一批16所,到国务院学位办(1998)87号文件发布的第二批增加13所,到国务院学位办(2003)99号文件发布的第三批增加12所,到国务院学位办(2005)3号文件发布的第四批增加8所,再到学位办(2007)28号文件发布的第五批增加8所,目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已达到57所院校。它覆盖了我国除海南、澳门、香港、台湾以外的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学科领域,共分四批增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设置框架。现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个专业,17个专业方向。招生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由最初只招收普通高中现职教师或管理人员,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涵盖了基础教育战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

2006年3月21日,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大会上郑重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试点工作顺利结束,转入正式实施阶段。

一 某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概况

某大学1998年获准招收专业硕士,主要包括教育硕士(Ed.M)、公共管理硕士(MPA)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学校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到2011年9月止,已招收十二届近四千人,招生规模居全国院校前列。

从学科专业方向来看,设置学科专业领域在不断延展。截止到2011年9月,专业方向已增设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共17个方向。招生对象也扩展为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的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或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面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开设。从学制设置方面来看,教育硕士采用灵活学制方式,其学习年限为2.5~4年。学完全部课程,获得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即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二 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一)样本选取

样本选自某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05~2009级所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共255篇,其中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为155篇。

从论文总体数量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中教育管理专业约占所有专业的2/3,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次之,学科教学专业约占15.7%,而小学教育专业的仅有三人。原因在于教师教育学院2009年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硕士,首批仅招三人。硕士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数量分布。从中可以看出2006级与2009级的毕业论文数量分别为1篇。追踪原因,近几年某大学对教育硕士的招生不断进行调整,而2006和2009年正是教师教育学院对教育硕士招生的调整时段,而这两人是由于保留学籍,延后入学,而正好分别延后为2006级与2009级学生,因而造成了图1这样的分布状况。因此,本文仅对2005、2007、2008三个年级教育硕士共153篇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分析。

(二)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某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2005、2007和2008级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整理,分别从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课程分类、年级级别、方式方法四个角度对三个年级的论文选题进行对比分析。

1 从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角度看

依据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校长、教师、学生、行政组织(含教研组)等方面。

表1教育管理专业硕士毕业选题按研究对象分布表

通过对表1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三个不同年级毕业论文选题按照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其中研究对象为教师和学生的所占比例最多,而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呈现上升趋势。在2007级一栏中,我们可以看到,行政组织一栏有明显的增多,而出现最多的是以社区为单位的研究,这与近几年我国终身教育发展,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社区教育有很大关系。此外,在2008级毕业论文中还出现了以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题,说明教育管理开始逐渐关注到家庭教育方面。总体来说,把校长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题占少数。

2 从论文研究的课程分类角度看

就毕业论文研究的课程分类角度人手,可以分为管理、心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政治、历史等科目,以其出现的频率来对比显示三个年级在选题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毕业论文选题按照各门课程分类进行年级间比较分析,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所有科目均有涉及,其中数学、英语、科学三门课程每年都有研究,可视为重点研究科目,而这三门中以英语为主的居高不下。同时,在管理类和心理学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心理学的研究较多,且多以情绪研究、干预研究为主。数据显示,管理类的研究成果有7篇,其中以班级管理、课程管理为主,研究数量明显比2005级与2008级高。

3 从论文研究的年级级别角度看

按照论文研究的年级级别,可以将其划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等不同学段进行分析。以年级级别为划分标准,分别呈现出三个年级毕业论文方向的大致分布。对比可以看出以下三点:首先,以幼儿园教育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毕业论文篇幅较少,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其次,中高职教育作为研究方向,其成果较为显著,包含了对中高职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对策;第三,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一直作为研究的重心,大量篇幅研究中小学教育现状与实践研究,从教职工生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研究范围颇广。

4 从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角度看

从论文研究的方式方法角度来看,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基本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与其学位设置的特殊性有关。笔者试图将毕业论文选题细分为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个案研究、对策研究、应用研究、干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硕士的论文基本都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实践研究及其实用性。以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个案研究以及干预研究四种方式的研究较少,其干预研究也主要围绕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开展;以对策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式的论文篇幅较多,但以这种模式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趋势开始下滑。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其毕业论文选题着重强调研究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三 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趋势及发展特点

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教育正向着终身化、多元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大趋势的指引中,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表现出研究对象面向多元化、研究内容可操作性强、研究方法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一)研究对象多元化

近几年来的毕业选题中,主要研究对象不仅仅只是针对教师,而是从整个教育体系的纵向层面上,包含教师在内,对行政组织、校长、教研组、学生、家长等各个维度进行研究。例如,《教育系统公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归因风格的相关研究一以温州为例》一文就是将行政组织的教育公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心理状况及分析的研究报告。又如,《中学教研组文化构建研究》这篇文章就是从教研组切入,通过对教研组的文化构建的研究,透视到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研组本是承担着对课程的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它是学校做好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其文化构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再如《公办初中学生家长教育知情权问题研究——以宁波市为例》中,则是把家长参与教育教学作为研究主体,从家长的领域切入研究,关注到家长在学生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研究对象多元化方面还表现为研究主体的年级级别,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等不同学段,这也表现出研究范围的扩大化,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中职教育、成人教育的学龄横向发展。这样的发展趋势说明,教育硕士在研究中不仅重视基础教育,同时也开始关注到且认识到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及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全球化的终身学习思想已经成为教育的指引标。

(二)研究内容操作性强

研究内容呈可操作性强的趋势,尤其是对教学课程研究表现出应用性与实践性。作为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而言,以往都是从宏观的视野去研究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方法居多。近五年来,明显的趋势可以看出,教育硕士的研究已经向着各个具体学科的教学管理方向发展,其应用性与实践性在逐步增强。这正是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的初衷所在,即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是为了培养教育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其论文应该关注教育实际,也就是当下所工作的场所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同时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所调查的153篇毕业论文中,大多都是以某一具体学校为例进行研究,或者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为主,能够体现出研究的可操作性。例如,《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温州市区为例》一文,明确指出具体研究问题,同时确定了其调查研究的范围,此研究的实践性极强,同时对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研究具有很好现实意义。从样本中观测,近五年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都向着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方向发展,说明学校在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方面正按照其培养模式不断进步。

(三)研究方法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硕士在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上也体现出了时代的步伐。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元素分析文本,大大加强了分析的有效性与时效性。本文在研究中发现,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包含了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个案研究、对策研究、应用研究、干预研究等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教育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合理地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途径,以达到研究预期的实践意义。如《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温岭市四所学校部分教师的调查为例》,就其研究主题来说,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繁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关于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时代性。就其研究方法来说,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该问卷的编制及测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分别进行检测,具有时代性。就其分析方法来说,文章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问卷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卷并得到结论,具有时代性。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随着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大大提高了在学术方面研究的科学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四 对未来教育硕士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本文以不同角度对某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共153篇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显示、资料考查等方式,了解并分析其近几年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从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该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广、涉及领域宽,内容涵盖了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中职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方面,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校长、教师、学生、行政组织(含教研组)等,以各科教学领域为研究方向,其研究的应用性与实用性极强,符合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的要求。结合对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分析,提出对未来教育硕士培养趋势的几点建议:

(一)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当前教育的需求

通过对三个年级毕业论文选题的梳理,不难看出,其选题的重点在于基础教育管理的实践研究,所占篇幅极高,而中职教育管理次之。整体看来,在特殊教育管理和终身教育管理为研究方向的论文选题仍极少。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现行教育的实际,国际国内都大力提倡终身教育,同时我国教育也非常重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否可以向此类方向发展,为我国终身教育事业与特殊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期改革其教育管理模式,为取得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

在对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研究中发现,其培养模式都非常重视应用性与实践性,这与国家提倡培养教育硕士的初衷基本相符。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选题基本都是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提出的教学问题,均属于应用研究范围。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很难保证其专业知识的提升,那么在研究实践问题时就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论指导。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以实践为主的基础上,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

(三)加强信息化教育管理技术能力培养资源建设

目前,绝大多数教育硕士具有上网条件,但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不但可以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也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开放的、灵活的学习环境,为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协作学习提供便利,为教育管理技术能力培养提供长效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宏.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143.

[2]邱均平,王姗姗.近五年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22.

[3]叶引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自主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更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高中生拥有一定的自律性和自我约束意识,所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自主管理措施比较容易,并且只要方法正确,那么就能有效地管理班级。主要通过对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实施的研究,让班级管理的效率更高,使学生在健康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自主管理;班级管理;有效措施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比较活跃,他们不愿意被教师过多的约束,对于传统的教师班级管理模式更是有抵触心理。所以实行高中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所谓自主管理,就是教师“放手”不管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下就高中班级管理实行自主管理的有效方法进行研究。

一、建立自主管理组织结构

要想在高中实施自主管理策略,就要在班级中建立起自主管理组织结构。让学生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班级管理。建立自主管理组织结构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把班级的管理组织结构建设好,做到管理人员各司其职,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当中,为班级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施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可以建立自主管理的结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当中。如可以设置班长(管理整个班级事务)、厅长(管理班级图画展示区域)、台长(管理讲台)、所长(管理班级卫生情况)等等一系列的“长”,给予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利。在这些“长”上面还有“领导”,那就是督察员,负责监督这些“长”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台长对讲台的管理不好,督察员可以商议,解除台长的职务,重新任命其他学生为台长。班级中全班同学享有最高的管理权,如果在管理过程中有哪一个管理员的管理不到位,全班同学可以开班会商讨惩罚对策,而不称职的管理员要无条件接受惩罚。

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班级的管理当中,他们各司其职,在各自的管理岗位上尽心尽责,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

二、确定班级管理共同目标

一个班级想要发展,一定要有明确的班级管理的共同目标。班级想发展成为什么样的班级是由班级管理目标决定的。所以,在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班级管理的共同目标。让所有学生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使班级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所以,确定班级管理共同目标在班级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行班级自主管理时,可以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把班级发展成为全年级最优秀、最先进的班级,在每个学期结束时都能评上最优秀班级的称号。为此,每一位学生都要努力,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中的一份子,为了班级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如有些班级管理人员除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主动帮助其他学生分担管理工作。如生活委员因为身体不舒服,无法给班级添购班级用品,班长知道情况后主动提出分担任务的要求。所以在班级自主管理中有了明确的管理目标,就会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愿意为班级的集体荣誉做出努力。

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可以指引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把班级的发展牢记在心,也摒除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开始关心班级的发展情况。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很有帮助的。

三、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经验、能力毕竟不足,如果没有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那就更难管理下去了。所以在实行班级自主管理中,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自主管理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缺少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即使是再优秀的管理人才,都不能把班级管理好。所以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建设优秀班级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能约束各个管理人员,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有参考。班级管理制度要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事项中,比如制定班级的日常工作制度、班级的纪律制度、班级卫生制度、班级学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提出修改意见,完善各项制度,让学生在学习、管理中都能按照制度有序进行。这样学生根据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进行班级管理,就会慢慢地提高管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优秀的班集体。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实行自主管理是未来的班级管理趋势。只要在实施自主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掌握管理权利,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当中,并且做好自主管理的各项工作,那么就能有效地提高高中班级的管理效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菅如钢.构建高中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王建琴.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级自主管理问题研究[D]. 延边大学,2010.

[3]杨洋.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J].快乐阅读旬刊,2013(9):55.

[4]徐雅楠.淺谈高中班级管理的学生自主管理[J].考试(教研版),2012(6):189.

编辑 高 琼

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

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新形势下,企业刚性管理的弊端 不断凸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对此,企业必须加大内部管理改革力度,坚持柔性化管理理念,推动企业发展。

1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及弊端分析

1.1 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是坚持以工作为中心,注重制度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刚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员工需要完全按照制度办事,企业管理者只关注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忽略了员工个人发展。在刚性管理理念下,员工更像是机器,刚性管理对于企业和员工未来发展都十分不利。

1.2 刚性管理弊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都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并不能覆盖所有部门,而且很多工作无法通过制度来调节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时时被监督和管理,很多员工产生了逆反心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2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2.1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区别

刚性管理把员工当作机器,每天在重复同样的工作,而且刚性管理注重分工,每个人的分工不同,每个人只需要做好分工内的工作即可,员工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柔性管理注重员工个人发展,把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精神氛围,通过环境来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让员工自觉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最大化挖掘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刚性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的管理权限,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柔性管理则是通过为员工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来增强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刚性管理更加注重做事的流程和结果,柔性管理则更加注重做事的方法,注重企业对员工的影响力。

2.2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联系

虽然柔性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但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不可分离,需要协同合作。事实上,刚性管理就好像是机器内部的硬件,柔性管理是机器内部的软件,缺少任何一个部位机器都无法运转。

3 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分析

柔性管理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性化管理,对人的心态和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企业主要通过文化和氛围来形成说服力,属于非强制行为,把企业组织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属于全新管理模式,柔性管理不会依靠企业的制度和权力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而是注重员工潜力的挖掘,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主动去工作。柔性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决策柔性化;二是奖励机制的柔性化。其中,管理决策柔性化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坚持满意决策准则,决策者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整合现有资源,最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奖励机制柔性化则表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奖励机制,除了要给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还需要给与员工精神奖励,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可以丰富员工的工作形式和内容,给员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让员工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实际上就是从线性管理转变为非线性管理。线性管理是比较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某个特定时期事物的发展状态,非线性管理则注重相同时期不同事物的发展变化,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性。柔性管理中,企业会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尊重员工,了解员工的情感和物质需求,促进员工个人发展。柔性管理的特点为:一是解放人性;二是权力平等;三是民主管理。企业管理者要走进基层,多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员工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员工情感变化,多关心员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创造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刚性管理模式不仅信息利用率低,而且适应性比较差,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柔性管理模式下,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企业管理者把手中的权力下放给各个部门和员工,提高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柔性管理理念下,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网络组织,方便交流沟通。在刚性管理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自上而下来下达命令,员工只是在执行命令,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柔性管理决策层包括:一是专家层;二是协商层。管理决策需要参考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不断讨论,形成最终的决策方案。

4 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意义

如今,人们已经进入知识时代,知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显性知识;二是隐形知识。其中,显性知识主要包括:一是专利;二是科学发明;三是特殊技术。隐形知识包括:一是员工创造性;二是员工思想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是隐形知识主要存在于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如果不是员工自愿,是很难控制的。对此,要想让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给企业就必须坚持柔性管理。知识时代也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企业管理者必须整合企业资源,对员工职能进行重新划分,给每个员工提供独立思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这样才能最大化挖掘出员工的潜能,不需要在工作中层层汇报。

5 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对策

5.1 强化以人为本 刚柔并进

在新时期,企业要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自身都存在优势和弊端,企业需要结合内部实际情况来选择管理方式。但是,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并不代表二者可以平行,柔性管理必须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刚性中带着柔性,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企业柔性管理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二是制度;三是文化;四是人力资源等。企业柔性管理不能盲目,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柔性管理,而且柔性管理需要贯穿企业发展全程,不能心急。柔性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5.2 公平对待

柔性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企业不能乱搞特权,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地位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员工的职责和分工。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忽略员工的差异性,并不断加强内部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让员工在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柔性管理要求企业员工增强团队意识,任何工作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人或者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企业还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为员工制定发展方案,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展开员工培训: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学习资源;三是宣讲规范;四是个别贪心;五是反例警示;六是创造环境。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企业员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企业员工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坚持柔性管理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到底,企业管理的方式只有以下几种:一是外在管理;二是内在管理。外在管理就是利用企业规章制度来监督企业员工的行为,员工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内在管理形式包括:一是说服教育;二是感情投入;三是关心体贴;四是形象影响;五是传统舆论;六是激励尊重;七是心理沟通等。内在管理也就是柔性管理,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以柔克刚。柔性管理又可以分为直接管理方式和间接管理方式,间接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企业管理宣传,为员工工作创造环境。直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发现问题时会直接与员工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员工解决遇到的问题。柔性管理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柔性管理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更是一种艺术。

柔性管理中的肯定是企业管理者要多赞扬员工,鼓励员工,发现员工的优点,认可员工。事实上,人的心理都是相同的,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赞扬,通过赞扬和激励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企业管理者不能一味地鼓励和赞扬员工,在员工犯错时也要给与适当的否定,让员工及时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在柔性管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该向员工说明情况,得到员工的谅解,这样才能避免矛盾的产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也正是因为企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企业管理中問题频发,很多企业一直在坚持刚性管理理念和模式,刚性管理过于注重工作效率和质量,忽略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不注重员工自身发展,对员工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也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员工无法在企业找到归属感,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比较低。如今,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结合在一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选择管理模式,合理制定管理方案和目标,注重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个人发展,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性,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和地位。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刚性管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企业既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要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发挥出柔性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军涛,周艳.浅谈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

[2] 肖磊.基于柔性管理高校学生工作的探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5.

[3] 朱明霞.柔性管理在非正式组织管理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 2011.

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学》课程的特点以及管理学科本科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并结合授课经历,对“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讨,提出“案例导入—理论讲授—情境模拟—案例讨论—上机操作”的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思路,解决“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生感觉内容枯燥”的问题,从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教与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项目管理;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项目管理学》是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所涉及的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即从项目投资决策到实施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总结评价,以满足项目各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项目管理课程的任务是阐明项目管理这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运作规范。本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了解项目管理的内容、原理,包括项目前研究,项目的启动,项目过程中的计划、执行、控制和项目后评价等;熟悉实际项目管理的操作方法、程序,了解一些项目管理软件;能够结合各类大小项目的实际,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中很多领域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加上该课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为课堂组织和课程讲授都带来挑战。如何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融入贴近现实的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现代项目管理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值得授课教师深入研讨。

一、《现代项目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现代项目管理学》是在传统项目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含了一般管理知识与实践,项目管理特有的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于1986年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其知识范畴限定在项目管理的共性知识,包含了一般管理知识与实践、项目管理特有的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三部分,因此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传统的项目管理知识主要针对工程领域当中的成本、质量和进度的管理。而《现代项目管理学》则把项目的含义扩展到任何一项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活动,其关注的领域从传统的工程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活动,知识体系涵盖了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九个方面。

二、《现代项目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

1.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较强,讲授难度大。《现代项目管理学》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其中,自然科学包含了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模糊数学、工程学等,社会科学则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现代项目管理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整体管理等,各项管理都有各自的理论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众多且复杂,理论性很强,讲授难度较大。管理学本科生的教育背景往往侧重于文科教育,项目管理应用的方法则具有很浓厚的理科特征,这对教师授课带来很大挑战,如何能够浅显易懂地把项目管理的精华奉献给学生,让学生易于掌握,是所有讲授《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2.授课形式过于单一。《现代项目管理学》理论性很强,教师往往采取直接课堂讲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一言堂”,这样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可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讲得明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理论体系,但是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这样的授课方式通常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在课程刚开始,教师授课激情很高,学生上课也听得认真,但是,由于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感,进而对该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很可能放弃该课程的学习,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3.考查内容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的考试内容往往局限于教科书,考试内容比较重视知识记忆,忽视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的考核,往往采用任课教师出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的目标和方法过于单一,不仅内容枯燥呆板,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学过的理论知识,因而无法真实考核学生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现代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庞杂且理论性较强,目前国内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往往采取教师根据教材不停讲解的模式,这样无法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

5.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实际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应用型的人才,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同时在生产、生活中创新理论知识和技术。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不牢;考试形式也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性很强,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实践机会,学生很难顺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应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然而却事与愿违,其偏重点存在严重的错误。

三、《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现代项目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应着眼于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教学形式应由“单一课堂授课”向“多元化的交互式教学”转变,教学氛围由“考试所迫”向“兴趣引导”转变[2]。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现代项目管理学》涵盖内容复杂且理论性较强,因此,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传统的《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是老师负责自己所授班级的课程,很少与其他老师交流,导致教师水平参次不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我们成立了《现代项目管理学》课题组,课题组的老师每周都要在固定的时间交流上课心得、讲授经验等。课题组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也会到其他学校交流学习,提高课题组的整体业务水平。

2.基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注意力、接受能力等直接关乎老师授课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思维受到教师上课所教授内容的束缚,局限性很强,致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在基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形式下,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讨论,引导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必要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外内容的扩展。

3.基于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学[3]。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授课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与课堂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进来,查找相关资料,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学》和其他课程的理论知识,概括并提炼小组的观点,然后派出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发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具体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基于实训教学的能力提升。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效率高,适合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企业实训是把学生直接安排到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学习,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而实训则结合了两者的优势,通过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工作方法、团队合作、实践经验等方面显著提高。在实训教学中,学生要提前分组,教师按照分组情况分配实际工作中的案例,通过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讨论、调查研究,制定一套理想的实施方案并上机提交,最后教师完成评价,并根据每个小组出现的具体问题讲解,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实训教学学有所获。

5.基于全方位的学生考核体系。学生考核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通过建立“课堂表现—案例考核—考试—实训”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计入“课堂表现”维度;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案例展示情况等计入“案例考核”维度;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计入“考试”维度;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最终实训成绩等计入“实训”维度。

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改变以前只学习针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够学习和掌握针对现代项目这种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活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使之成为学生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安身立命之本。由于《现代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既不同于日常运营管理,也不同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也与现有各种职能管理有着不同的要求。《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较强,讲授难度大;授课形式过于单一;考查内容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阻碍了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改进课堂讲授方式,引入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等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学生考核体系等方面的弊端,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案例的参与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现代项目管理学的学习,真正能够全面了解和熟悉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彩茹,宋景华,徐永赞.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体系构建[J].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4):183-185.

[2]谢琦.《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58-60.

[3]李拉.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述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4):63-67.

[4]邓峰.实训教学在本科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32):149-150.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现代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11225)

作者简介:董会忠(1968-),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张伟(1991-),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专业为工商管理。

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通过考察管理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方法几乎贯穿了整个管理学严谨的历程,管理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管理学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路径或者方法应该是其它学科的概念、模型、方法和技术在管理学中的移植,赋予了管理学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文章在分析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对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移植,体现了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属性。

关键词:管理学科;方法;移植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随着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是管理学科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对管理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对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探索,有助于理清管理学科的发展线索和脉络,同时关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可以确定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在方法论上的多学科借鉴,进而发现其年轻的交叉学科的属性。

一、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的解析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管理学方法论是两个在含义上相互区别的概念。人们通常会认为管理学的方法论就是对管理学的方法的研究。但是由于管理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关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学科,其方法论也具有复杂性。从当前已有的研究情况看。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指管理学中各种具体的管学方法论的汇总,也可以成为管理学研究方法论。而管理学方法论除了包括管理学研究方法之外,还涉及管理学范式的研究。这是关于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对象和范围等问题的探讨。

人类的活动基本都是有三个要素构成的:目的、条件和方法,而方法作为实践活动完成的主要条件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形式,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和规范的总称。按照哲学关于方法的解释,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另一类是改造世界的方法。认识世界的方法也就是人类求知的方法,主要包括常识或者实践经验法、因袭方法、权威方法和直觉思辨方法等;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人类求知的主要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三个层面。从方法论通用的角度看。这三个层次的方法的通用性是递减的。其中哲学认识论方法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通过分类、综合、归纳、演绎等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运用公理化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等:而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是指针对不同定额科学性质和特点所选择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针对上述关于研究方法的解释和分析,所谓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指人们在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人事管理活动或现象、解决管理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法则、手段和规范的总合。管理方法是管理认识和管理实践活动中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关系形式。从科学者学的角度看,管理学研究方法就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管理现象、活动的方法和解决管理现实问题的方法。前者是认识和研究管理过程和管理现象的方法。这类方法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一种“唯知性”的管理方法:而解决管理现实问题的方法是管理实践方法。管理过程就是对于管理实践方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唯实性”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科的这两类研究方法实际上是机密相连的,认识论方法是实践论方法的基础和指导,而实践论方法则是认识论方法的检验,而实践本身也是一种认识方法。关于管理学的研究方向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上述管理学的划分可以分为管理研究方法和管理实践方法;而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划分。可以分为哲学方法、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和管理学科具体的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其中哲学研究方法是最高层次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原则的方法: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种中间层次的较为通用的研究方法,这类方法可以解决许多不同管理领域的管理活动、现象的认识具有通用性。对于多数管理领域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管理学科具体的研究方法则是专门为管理学适用的研究方法和在局部管理领域或特殊管理行业、具体管理问题适用的方法。

二、管理学科研究方法对多种学科的借鉴

管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典型方法进行成功的移植和使用,是管理学科发展的方法论基础,使管理学成为一个多学科组合的独立的交叉学科,这些学科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当前的管理学研究已经融合了数理科学、系统工程、心理学、经济学、信息论及心理学等多种其他学科的思想、原理及方法。

1、自然学科方法的移植。经典物理学的分析范式是自然科学最为典型的研究范式,该范式的基本假定是所有事物都可以还原为要素,将这些存在简单线性关系的要素叠加就可以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经典物理学的这一研究范式引起巨大成功而被其他学科反复借鉴,依靠这个分析范式,泰罗建立了以机械论为主导的科学管理理论,其旨在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对管理现象和管理过程进行分解,探求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同样。法约尔和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也是受这种范式支配。在研究方法上管理学也借鉴了经典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学学科以量化的研究范式为基本手段。以期提高研究的精确性。数学的这种研究范式够策划过年了管理科学学科派以及管理数学学派的基本方法论基础。20世纪以后。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管理学的学者日益增多,1915年福特·哈里斯第一个应用数学模型研究存货控制问题,促进了存货控制理论的建立。20世界60年代以后,管理学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而且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借助数学方法,管理科学学派从量的角度深化了管理理论。

除物理学和数学外,管理学同时借鉴和吸收了自然科学中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将统计学的统计理论及方法应用到管理中形成了风险决策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线性规划方法:以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几乎涵盖了各个职能管理领域。自然科学诸多学科理论及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将自然科学严谨、缜密的思想和研究模式引入到管理学中去,规范和深化了管理理论。

2、社会学科方法的移植。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几乎是和管理学的历史一样长久。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门,其出发点是对各类组织的划分,而管理学所理解的组织又非常强调其社会属性。因此管理学直接引进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学的学科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管理学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主张用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组织管理的问题。人际关系学派、团体行为学派和组织行为学派都运用了社会学的

方法分析人的行为、团体的活动和组织的行为。从管理学形成学科的过程来看。经济学在其知识积累过程、行为归纳过程和经验检验过程三个阶段中的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在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遵循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学的成本一收益技术为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提供了依据:经济学的各类分析模型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提供了指导框架和分析工具。

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如工程科学、系统科学等对管理学理论及实践亦提供了理论及方法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还兴起了网络分析学派,这个学派不仅一96一真实地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基本假定而且还发展了一系列的网络分析工具与技巧。在管理理论的研究_中。运用网络分析法,将为管理理论引进和补充一些新的元素,从而有助于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人文学科方法的移植。人文科学众多学科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人”这个共同的研究对象,这决定了管理学与人文科学诸学科之间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学是人文科学中一门具有“短暂的历史,长期的过去”的学科,其对管理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提出要科学地挑选人、培训人、激励人和协调人。在早期的行为科学时代孟斯特伯格将心理学运用到工业中去。从而创建了工业心理学;“霍桑实验”是心理学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一次彻底运用,以此形成的行为科学学派就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致力于对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研究而不断发展的。管理学在其演进及学科化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历史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同时,研究文化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是人类学对管理学做出的贡献:对各学科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同样是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三、小结

通过对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管理学研究的多元学科借鉴促使管理学研究学者们从各种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是管理理论的研究层面十分广泛。应该看到。管理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建立在意见分歧、学派纷争和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存的基础上的。从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上述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部类中诸学科对管理学研究方法所做出的和正在做出的贡献来看,管理学已经从经验发展成为实用科学,从单一性学科发展成为现代的由多种学科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上一篇:研究生科技论文下一篇:管理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