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方式范文

2024-04-19

课程考核方式范文第1篇

1 改革的背景

过去, 网站制作与维护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 把该课程的知识通过笔试的形式或单纯的上机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试, 基于这种情况, 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对知识进行单一的记忆, 而网站制作课程则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综合应用型课程, 强调的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传统的考核方式得出来的考核结果已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 束缚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网站制作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必要进行改革。

2 改革思路和实践

2.1 改革应突出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网站制作的课程教学中, 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课程的考核上, 一是应充分突出高职课程“实践性强、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 二是注重检验学生项目开发能力、协作能力、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2.2 打破传统的笔试或单一上机考试形式, 采用“作品+答辩”的考核方式

现行的网站制作课程考核方式把学生牢牢地束缚在被动学习的行为中, 只注重如何通过考试, 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思路:“作品+答辩”的考核方式, 即根据课程的考试大纲, 学生以形成“作品”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的评价材料, 然后, 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其作品进行现场的演示和答辩, 最终给出综合的评定。考核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

(1) 学生确定作品选题。任课教师公布选题给学生作为参考, 学生也可自拟选题。此阶段一般在学期中开始较为合适。

(2) 学生上交作品。学期即将结束时, 任课教师要求学生上交作品。

(3) 教师评定作品得分。教师应根据网站制作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认真制定评分细则, 如网站主题突出、布局合理、网页色彩搭配合理、页面清晰美观、设计新颖、有创意、技术含量高等。教师对照评分细则, 认真审核学生的作品, 分析其作品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 并给出作品得分。

(4) 作品答辩。组织学生答辩前, 教师应制定合理的答辩评分细则方案, 答辩主要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另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作品的真实性。教师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或微机房进行答辩, 首先, 学生现场演示其作品, 其次,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其回答问题;再次,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指出其优点以及不足;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答辩的情况给予答辩得分。

(5) 统计作品的综合得力。综合得分将作为本门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例如表1。

总之, 学生形成的课程考核“作品”, 不但反映了学生对网站制作课程知识掌握情况, 而且也充分地反映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3“作品+答辩”的考核方式的效果评价

其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作品选题后, 学生被赋予了真实的学习任务, 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以达到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会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其二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 逐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境界。

其三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往往都是以知识单元或知识点为单位的, 而作品的形成, 恰恰是课程知识单元的综合应用, 且作品的形成,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掌握各种开发手段、相关工具等, 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

最后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带动了网站制作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作品+答辩”的课程考核方式, 要求教师根据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积极采取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授课方式。“作品+答辩”的课程考核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结语

“作品+答辩”的课程考核方式充分体现了网站制作课程的性质与性点, 作为网站制作课程的任课教师, 只有密切结合网站制作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及采取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品+答辩”的课程考核方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要: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本文根据网站制作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结合课程专业能力的要求, 提出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和实践。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宏.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17) .

[2] 王中顺.改革传统考试模式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特色[J].成人教育, 2005 (11) .

[3] 李风雷, 刘金元.浅析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问[J].科教探索, 2008 (11) .

课程考核方式范文第2篇

课程实践性较强, 通过系统的学习, 以虚拟的项目为案例, 主要从动漫产业发展、周边产品构成要素入手, 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技能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绘画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理论联系实践, 实践带动基础”的教学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第一方面是对市面上成功的衍生产品的观察、分析和理解, 加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能根据个人的案例准确进行市场调研;第二方面是设计产品、制作产品效果图的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的提高, 综合锻炼手脑并用的能力;第三方面是想象力的开发, 创意思维能力的提高, 善于利用日益增多的各种设计素材, 变化出更为丰富的视觉语言, 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无穷创造力和想象空间, 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开发设计方案。

二、本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一) 不太注重学生前期策划和语言能力的表达

只看重作业本身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忽略前期策划的重要作用和综合能力培养。有些学生可能专业掌握很好, 但表达能力较弱, 会使学生将来就业后与客户交流时产生一定障碍, 所以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内容,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特别是本课程是综合能力概况性较强的课程。

(二) 学生不太注重作业进展情况及协作能力的培养

因没有期中考核, 学生普遍认为只要把结课作业做好就行, 所以不太注重作业进展程度及团队协作, 相对于教师来说, 对课堂进度相对拖拉的同学一般会给予平时成绩减分, 但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10%, 对平时表现不好但作业效果还可以的同学, 没有什么约束力, 所以为了从各阶段均衡衡量学生作业完成、知识点掌握等情况, 确保全员参与, 应该在考核方式上有所更改和调整, 以此获得更出色的学生作品。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后主要变动内容

(一) 改变成绩构成比例

平时成绩总分和占百分比不变即平时成绩 (100分) 占10%, 现在用期中成绩 (100分) 占20%和期末答辩成绩 (100分) 占70%替代以前考试成绩 (100分) 占90%的构成比例。这样改革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作业的注重程度, 平时成绩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期中成绩可以帮助强化, 多数分数仍放在学生的结课作业上, 以此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作业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 改变平时成绩构成结构

平时成绩由原来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而定, 现在由各项分数比例不等的5项内容, 如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而定, 使得平时成绩在考核时更加严谨、全面。

(三) 增加期中成绩构成结构

现增加以前没有的期中成绩, 考查内容包括作业进展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师指导意见更改情况、产品开发流程的正确性、团队协作情况、课堂时间管理情况, 并以以上六项内容为依据进行评定。

(四) 改变期末成绩构成结构

(1) 细化评分标准。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个环节上都有成绩评分体现, 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每个环节作业质量都有所保证, 从前期策划、形象设计、实物制作, 到最后答辩, 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2) 增加答辩环节, 改变单一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 增加答辩环节主要是能够让学生在整个作品制作中具有紧迫感, 在每个环节都认真对待, 留下记录;主要目的也是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表达自己想法创意和作品陈述的锻炼平台。因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 很多学生要面对客户沟通方案, 如果大多同学不懂表达和沟通技巧, 这样不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质量, 应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 (3) 改变前期策划的形式和内容。之前前期策划形式是表格, 例如角色清单那种, 主要是对周边产品形象的解释说明, 而现在的前期策划改为文案形式, 需要结合市场调查转换为书面内容。策划文案部分分为市场环境分析和营销战略制定, 其中各自又分多项内容, 由课堂及课后的时间完成。策划部分作业能够让学生结合市场进行自主分析和创作, 通过调研、分析、总结使学生设计的周边产品更具有说服性, 学生在设计方向选定更有目的性、看待市场更具有客观性,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适当的调整设计方案, 制定出合宜的营销战略方案。 (4) 改变评定成绩的方式。由原来一位教师评定作业转变为由三位参与答辩的老师给出成绩总和后取平均分而得。这样对于学生作业的评定更客观。

四、本课程考核改革预取得的应用成果

(1) 快速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在以往的考核中, 只有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评定标准, 而且学生往往会有几周的时间来完成作业, 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松懈, 一是时间上比较宽松;二是即使教师不断敦促个别学生作业进度、学习态度的问题, 因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百分比较小, 对最后结课成绩没有较大影响, 所以同学会认为只要把作业交上就好, 平时只要不缺勤即可;三是已经结课, 老师不会再进行点评, 也没表扬与批评的考虑。本次考核改革中增加了答辩环节和期中考核环节, 这样就要求学生要在结课后不仅要完成作业, 并要在所有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所以在这次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较积极, 普遍各组能按时完成策划、形象设计, 实际制作, 以确保周边产品作业的进度和质量。 (2) 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例如策划部分的作业较以往表格形式改成书面内容, 让其更有目的性、客观性的看待市场,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适当的调整设计方案, 制定出合宜的营销战略方案, 而非毫无目的不知所措的进行作业设计。同时也避免之前存在网络依赖性和惰性, 完全主观的、毫无根据的设计。此外, 由于时间的限制也会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力, 进行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动漫周边产品后续的阶段设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学习态度的积极转变, 直接的收获就是作业质量、创意的提升和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比如策划与设计如何更适应市场;功能设计与形象设计的结合等。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中, 加入了答辩环节, 注重现场陈述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按小组的形式进行设计阐述, 并交代清组员的分工情况。答辩情况能反应学生的表达能力, 概述能力, 与人沟通能力。很多学生以前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讲话, 更不能很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制作过程, 这样对今后的就业非常不利。 (2) 提高形象设计和团队协作能力。因为本次考核加入期中考核环节, 这对平时考核起到监督作用, 期中考核可以帮助强化过程, 让学生意识到作业完成过程的重要性, 还可以得到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反馈和小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较以往在形象设计方面有较大的进步, 个别组完成效果较好;此外本课程在以往手工制作环节方面, 增加了尺寸要求, 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进行团队协作 (除个别单人一组) , 这一改革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每组学生都是由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有差异的个体共同来完成创作实践, 不可避免在实践过程中有矛盾、有摩擦, 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到如何协调矛盾, 如何推举组长领导大家, 让大多数学生能乐学好学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水到渠成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加期中考核和答辩考核环节, 比起之前结课后直接交作业, 这样可增加适当的压力, 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督促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将被动的作业变成主动的学习。同时课堂内, 教师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如小组合作, 外出市场调研)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探究性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意愿, 自由、主动地学习。

摘要:文章针对动漫周边产品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的一次综合改革, 随着高校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转型, 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不断更新, 本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应转型需求, 所以现推行以完成实际项目或设计大赛为主的结课答辩考核模式,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范文第3篇

一、现行考核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考试结果的功利性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更多强调以素质培养为目标, 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但是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学生仍然唯“分数论”, 分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奖学金、评优评先、干部评选等, 使学生不愿潜心学习专研, 更不愿创新, 导致人才培养不能很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 考试内容基本来自书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但教材由于大多是由高校教学一线教师根据累积的知识、技能、项目等编写的, 本身编写、出版、发行需要较长的周期, 导致出版的教材不能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再加上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未能很好把控课程教学目标, 所以导致教师教学内容依附于教材, 教师的试题内容大多来自教师的课堂PPT、课后作业以及参考习题等, 未结合课程标准、课程考核目标命题, 很多考核内容与当前先进的技艺要求不相匹配。

(三) 考试命题仍然沿袭“本科”考核模式

偏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 期末考核试题中仍然大量出现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 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未将知识、技能、素质与情感四个维度的考核目标相统一, 成绩评定项目单一, 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四) 各种考试方式之间未能很好融合

目前高职教育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笔试、技能操作、项目考核、答辩、作品考核等, 由于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导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课程可以采用不用的考核方式。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选择比较单一, 未能做到很好融合。比如笔试与技能操作、答辩不能很好融合;项目考核又不能兼顾知识考核等问题, 导致对学生的评价有失公平。

二、高职教育理工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及评价体系建立建议

(一) 探索建立以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素养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重视考核的全面性, 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与情感四个方面。创新方式与内容, 以专业实际岗位标准为主要参考点,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 以技能考核为突破点, 寻求知识对技能掌握的支撑度, 同时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为标准, 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考核过程中同时兼顾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主要包括:爱国、爱校、爱专业等方面。真正契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培养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 以过程性考核代替传统期末一次性终结考核模式

按照“以生为本、重在技能、分级管理、分类实施”的工作思路, 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改革与管理。

1. 进一步推进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方式要多样化。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选择科学合理的、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如:闭卷、开卷、作业、调查报告、项目设计方案、实验技能、作品、试卷与作品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 提倡多种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

考核进程全程化。要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提高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 以减少期末终结性考核带来的片面性。将课程考核划分为平时考核 (含出勤、课堂表现、测验、作业、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期中测验 (含测验、定时作业、项目模拟) 、期末考核 (含试卷、实验、上机等) 三个部分进行, 或划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部分。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的不同属性和自身特点对上述三部分或两部分所占总分的比例进行调整。

2. 进一步深化考核内容改革

考核内容要综合化。在教学上做到“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 在考核上“因材施考”。考核内容应从知识主导型向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型转变, 突出体现实践技能的应用, 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检验。

平时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师布置任务完成情况, 学生课堂参与、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期中测验主要考核学生对阶段性课程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期末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立科学的考核综合测评制度

推进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以任课教师为单一的评价主体的模式, 采取学生互评、师生共评、教师互评等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 规定各评价主体在课程评价中的权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推进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各二级学院要制定详细的课程考核大纲及实施方案, 明确各种考核方式的评价标准, 提高可操作性;要组织考核命题的培训和讨论, 制订考核命题规范, 提高命题质量;要建立试题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等, 为课程考核质量的科学、公平性提供保障;要加快试题库的建设和升级;要规范考核程序, 具体细化考核组织环节、判卷环节、重考环节的操作程序,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4. 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替代制度

鼓励实施专业课程与国家标准化考试 (等级考试) 、职业技能鉴定等接轨, 要借鉴其考试内容、方式, 同时又要为学生参加相应的国家标准化考试 (等级考试) 、职业技能鉴定奠定基础。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等级证书后可替代相应专业课程的考核, 获得良好以上的成绩。鼓励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允许用创新、创业实践或者技能竞赛获奖替代相应的专业课考核。

三、结语

对高职教育理工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创新模式, 是职业院校教师改进自身教学方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因而考核评价模式应该体现创新、综合、过程等方面, 但归结起来都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以及情感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摘要:从古代的“科举”, 到现代的“高考”, 考试都是学习的指挥棒。如何发挥考试、考核的导向作用, 是我们教育改革中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当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趋势, 提出针对高职教育理工类专业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 即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情感”四个方面, 采用更加符合高职教育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性”“终结性”“综合评价”三重评价模式, 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宏.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析[J].职业与教育, 2018 (17) :48-49.

[2] 夏高彦.信息化时代基于高职学生用户体验的课程考核改革实证研究——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大众文艺, 2017 (23) :198-199.

[3] 颜培宇, 于晓红, 蔡文辉, 刘澜澜.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4 (12) :58-59.

[4] 席攀锋.高职院校学生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社会纵横, 2010 (12) :53-54.

课程考核方式范文第4篇

变革新时期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 是推进综合性人才输出工作落实的基础环节。尤其是针对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变革, 使理论、实践教学、以及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在引导新时期一线教学人才进步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二、当前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本科师范类院校考核方式, 直接影响到师范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 虽然我国国内本科类院校的考核形式在逐步变革, 但现存的考核方式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情况, 将国内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弊端归纳为:

(一) 考核内容局限性特征较突出

考核内容局限性特征明显, 是指师范类院校学科内容考核主要对某一阶段的重要理论进行书面考察为主, 而该部分考察内容, 多固定在某些题型、理论的背诵上。这使许多师范类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努力学习, 而在考试前一段时间内进行考核内容的突击背诵。

同时, 师范类院校进行师范从教能力考察时, 往往采取说课或者试讲的方式进行考察, 而这种特定的实践讲授法, 对于师范生来说, 虽然可以明晰示范从教的具体流程, 但学习实践能力却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缺乏创新的考核方式, 无疑会对学生未来的能力提升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 单项考核标准限值学生综合发展

分数考核法, 是国内师范类院校本科课程考察的主要形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部门给予的数据可知:77.18%-80.26%的师范类本科院校, 均采用单科课程成绩考核法进行课程学习能力测试[1]。但随着教学方式变革, 教学理念更新, 以单科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水平的评定方式, 已经无法满足新一批师范类学生的能力考评需求。同时, 这种“分数论”的考核方式, 也与新课标教学指导目标渐行渐远, 若师范类本科高校依旧运用该种考核标准, 势必也会对学生造成教学方法上的误导。

(三) 考核形式模式化管理

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为考核形式管理体系模式化的问题。国内诸多师范类本科院校的考察内容中, 往往采取学科课堂学习情况反馈法, 对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进行评定, 而学生在课后个人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却经常不受关注。

同时, 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标准, 多以阶段性学习成绩, 作为学生能力评定的最终结果, 但学生从学习者到授课者的转变过程, 却是一个层层推进的提升过程, 这种过于模式化的管理方法,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 埋没师范类本科院校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三、创新视角下的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点

基于创新视角下的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点可归纳为:

(一) 构建延展性课程考核方式

基于创新视角下, 进行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 需将传统的局域性考察方式, 变革为更灵活的课程考核方法。

1. 理论知识考核

师范类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学生的理论认知高度, 将决定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高低。为提升师范类学生教学的理论能力, 除了采取课堂理论考核与学科结业考核两种方式外, 也需增加针对性理论考核环节。如, 某学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 针对性考察就是对语文基础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以及阅读理解等部分知识的考察。若学生为数学专业, 针对性考察就是数学公式、数学实践探究理论等, 延展性课外知识的考察。

以具体的案例来说, P示范类院校进行课程考核方式变革时, 采取学分等级累计法进行能力考核。学分等级共计分为:课堂理论学习计分环节, 结业计分累计环节, 以及专业知识拓展累计环节。若学生在三个累计部分的整体得分之和低于90分, 则需重修本课程内容。该师范类高校采用的学分累计考核方式, 不仅取替了传统的科目闭卷考试, 也更加注重从学生日常文化素养方面的考察, 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天下”的方式相比, 对学生能力提升能力考核效果更好。

2. 教学实践考核

教学实践考核形式变革, 也应作为师范类学生创新考核的方式。创新后的示范教学能力考察, 采取现场抽取授课考评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力考评。即, 教师在30min无声备课后, 现场进行40-45min的授课试讲。试讲过程中要包括:导入创新、新课整体感知、重点/难点详细分析、课程拓展、课堂小结、以及课后作业延伸七部分。虽然创新后的教学实践考核方式, 沿用了传统实践能力考核的基本环节, 但学生的备课、授课过程, 均是一气呵成的, 其过程更能够对学生的应变能力、知识思维整合能力、以及教学课堂的安排能力进行考察。由此, 该种教学实践考核方式实践能力反馈可信度更高。

(二) 建立多维度能力评价标准

建立多维度人员考核标准, 是师范类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要点。

1. 课程内容多视角考核

师范类院校本科课程考核形式变革, 需将理论与实践、创新等元素结合起来。师范类院校本科学生, 在未来工作岗位上, 需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因材施教。因此, 师范类院校本科课程培养新一代教师期间, 必须要重视新教师创新能力。

如, M师范类院校本科课程学习水平考核改革期间, 采取了模拟考卷设计与交互答题考核法, 进行学生专业知识和师资从业水平的评估。即, 本院内同一年级的学生, 每人结合书本知识模拟设计一套考卷, 然后采取班级随机分配的闭卷考核方式, 进行试卷交换考核。题型、题量、考核方向等均有学生自己圈定, 学生在自我出题、答题的过程中, 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学科知识的价值, 进而实现了多维度, 灵活性的能力考核目标[2]。

2. 思维高度多维度考核

多维度人员能力考核, 需将价值观、德育素养、以及心理健康等, 均作为学生学科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师范类院校本科课程考核方式, 应为师范类院校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思维认知探究方向, 并进行多样性教学思维的引导。

如, Q师范类院校本科《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考察时, 教师让同学们模拟教学课堂, 小组成员合作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详细对教学中遇到的哪些问题, 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班级事务安排, 师生关系调节等方面进行设计、表演。本次考察的基本要求是运用《教育学与心理学》中的知识。案例中所描述的, 课堂教学内容综合探究与分析的过程, 是在打造动态考核场景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基础教育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价值观、德育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实践考核形式更加灵活, 学生思维创新探索能力挖掘具有深入性。

(三) 考核形式动态化调整

1. 学生个人能力推升的动态化考察

创新视角下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探索能力进行分析。

如, K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期间, 学校将学生课堂学习能力评价, 进一步细化分为课程课堂学习情况, 以及课后自主探究能力提升情况两部分。若学生在后期探究期间, 取得了较突出的研究成果, 学校还为该类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教研指导班, 协助师范类本科学生, 对示范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层的探讨。这种以师范类本科院校学生课程学习实际情况, 进行课内与课外结合评价的考核方式, 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对师范类学生的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引导趋向[3]。

2. 学科知识整理与运用能力动态化考察

构建流动式课程考核能力评定体系。即, 学生在阶段性完成学业知识学习后, 要进行总结性课程学习情况考核;同时, 需在走上工作岗位前, 给予学生一次综合的课程学习综合考评。

T师范类本科院校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期间, 该校针对学生《学科知识考核情况进行分析》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察。一方面, 学生阶段性学习时, 需通过课程阶段性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另一方面, 在学生毕业实习期间, 还需填写能力实践反馈信息。该校关于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究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的教学实践中, 课程考核价值得以体现, 而高校中课程考核方式中人性化和创新性特征也得以彰显。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创新视角下的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 本文通过构建延展性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维度能力评价标准、以及考核形式动态化调整, 对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素进行整合, 进而突破当前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实践中的问题。因此, 基于创新视角下, 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改革要点的探究, 会为国内高校师范类人才输出提供引导。

摘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部分, 它具有系统性、关联性、以及多维度等特征。基于此, 本文以师范类本科院校为例, 结合当前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着重对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创新改革的要点进行归纳, 以达到充分把握课程改革条件, 提高师范类院校学生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视角,师范类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赵秀.地方师范院校数学本科专业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8 (4) :36-37+156.

[2] 潘宝秀.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8.

课程考核方式范文第5篇

首先我讲面试的方式,一般分三种方式,结构化、半结构化、分结构,这可以称之为一种,这种是应聘者一个人考官若干名,这个若干名可以从2个人开始算,但是多半会是

5、

7、9,5和7是最多。这种方式我称之为一种。

第二种,小组讨论。

第三种,情景模拟。

在这三种面试方式当中,最常使用的是第一种,结构化面试、半结构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

首先,我讲什么叫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内涵首先根据职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分析,什么人去分析就要看具体情况了,有的人是人事部门的人去判断,有的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去做,根据这种分析要确定结构化面试的侧重要素。确定侧重要素是说确定这个职位最需要的是哪几种能力,比如说这个职位要求这个人非常细,做事很死板的人,就好像搞财务方面的必须要严谨,也有可能某一个职位是和外部打交道非常多的人,我们要侧重要素。面试要素有11种,但是我们不能所有的都评判,我们面试当中要评判的主要是和职位最有关系的。

第三方面,根据测评要素进行命题。比如说这个职位我能够确定的是五个最重要的要素,我可能每个要素针对比如说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根据这个问题我设计一个问题,可能情景式的问题,问什么什么情况下,比如说上级领导没有原因的朝你发脾气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处理,这就是人际协调能力的问题。一般我们要设计相应的平分标准,就是平分表,一般会针对所有的测评要素,以及各个测评要素的权重,比如什么什么能够多少多少分,一共是100分钟,然后不同的要素占不同的权重。

继而就开始实施面试测评,对应聘者的表现进行量化的分析,就是打分,不是优良中差,而是具体的平分。对于不同的应聘者用相同的应聘尺度,所有的应聘者对同一个职位我们会使用同一的平分表,提问都由主考官提问,提问的问题也一样,平分标准也一样,这样才能公平合理。

下面再讲一下什么是半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是指平分表是要设计的,也像我刚才说的一样,有权重、有要素,加起来100分,考官也要打分,也要命题。但是比结构化面试多了一个什么?允许自由提问。

刚才我说由主考官提问,题目是事先设计好的,提完问应聘者回答完了,主考官就说今天面试到此结束,应聘者就可以离开了。

而半结构化面试,事先预定好的题目回答完以后就说我要再问你几个问题,这就看用人单位的想法了,比如主考官感兴趣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考官问的问题。

另外,非结构的面试。这个非指的是可能没有一个严谨的评分表,可能没有事先列好试题,可能只有一名考官,可能面试没那么严肃。非结构化不一定设计表格,不一定命题,不一定有考官组,但是和结构化面试相同的地方是相同的交流,考官问应聘者答,答完以后考官再问。只是非结构化没有严格的流程,共性在于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1、关于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含义我已经解释清楚了。下面再介绍一下关于在结构部分一些情况,首先讲一下考官在面试前会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或者说应该掌握的信息、评分规则是什么。

第一,在结构面试之前会预先设计好要素、设计好试题。一旦面试开始以后,比如今天上午这个职位有8个人面试,一旦开始主考官就不可以对评分表进行改动。比如说主考官觉得说我觉得综合能力对这个职位特别重要,本来10分我们改成25分吧,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次,关于试题不可以随意变动。某一个题目因为预先设计好了,送到各个考官手中,主考官可能提问中口语化有一些微小的差距,但是不可以不问某个题、多问某个题,或者说关于这个题目和原来的思路差别很大,这都是主考官不可以随意变动的,这是主考官要做的准备之一。

2、再讲一下考官的评分原则。这不是民主评议,比如说这个人答完了走了,我们大家讨论一下这个人怎么样吧,一讨论完了由主考官定一个调子大家打分都完全一致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对于考官来讲,只要他保持评分标准的稳定性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握考官都一致,也没有必要交流大家对一个人的看法。考官要保持自己评分的稳定性,不要忽高忽低,比如说上午10个人平均分80,下午累了平均是70,这是不允许的。

为什么进一步熟悉结构化面试的流程和评分规则,特别是用人单位的一些考官组的考官可能有4个人没有参加过结构化面试,为了熟悉这种规则,第一名应聘者结束之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这种讨论是为了以后面试能够更好一些。

很多人考虑第一个参加面试的人是占便宜还是吃亏,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很多次,我也和不少人交流过,总体来讲似乎有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三的人觉得比较吃亏,但是就我个人而看,因为我做考官比较多,我会通过数据分析,我判断第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至少我的经验数据显示向我证明,第一个人未必吃亏。所以说无论是第一个参加面试的或者抽签抽到第一个,也都不要有沮丧的心理,自己怎么怎么样了,这也不是那么回事。反过来,排在最后的人也未必吃亏,大家不要患得患失额。

3、下面继续接着讲我们结构化和半结构化,关于评分表的使用我再说一说。

首先评分表有各种权重,不同的权重加起来100分。比如说有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情绪稳定性等等,不同的要素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一个题目可能直接针对一个要素,并且在评分表当中会有关于一个要素,比如说协调能力什么意思,考官就可以参照测评要素根据首先对应的题目回答状况在下面的得分栏打出一个具体的分数。

还要说,一般来说如果说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构化面试,如果比较好会有一至两项测评要素是没有具体题目的,这个测评要素指的是比如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说执行能力,这指不

太好通过具体的某一个问题来回答,都是由考官在应聘者回答完所有问题以后打分。语言表达也要最后才能打分,可能第一个题答得不好但是后面答的都很好。

我讲了这么多关于要素和题目的具体对应关系,但是我要提醒各位应聘者的是,应聘者不要盲目的去猜测这个题目是测什么的,这个题目是不是测人际协调能力的,我也了解过要素的几个方面,我应该往协调方面去答,这种想法未必是好事情。可是我这个题目测的是责任心或者求实精神,你居然答到协调上去了,我反而觉得你责任心或者求实精神不好,所以不要导致弄巧成拙。

4、下面给大家讲一下关于试题的分类,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1)第一方面,不同题目侧重不同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执行能力、心理素质、求实精神、语言表达、仪表气质等等,大致要素角度讲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些要素了。

我再个别举个例子,比如应变能力的考核,比如说你和单位里面一个比较好的同事,中午休息的时候两个人开始聊起了单位的情况包括直接领导的问题,这时候直接领导进来了,看样子他听到了你们说的内容,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我举个例子但是我不去回答,我们大家要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试题,至少市面上说的比较多的,适应这个题目的风格,这样可能对我们面试当中有所帮助。

再说一个方面,这两天我看网上关于面试有一些讨论,比如说要全面、精辟、言简意赅,这是一种。

另外一种,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求全面但求深刻,知道针对某个环节谈出足够的看法就可以了,这两种观点都有支持的人。

我会回答这两种观点都不错但也不能算对,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综合分析能力评判的时候,往往给出的题目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我要判断的是你思维的深度、广度,说得全面一些比较好。

但是如果某一个具体情景问你会怎样解决的时候,你把你的思路回答出来就可以了,不要为了追求全面讲的过多,所以说这两种观点不能说对的地方在于没有与具体的题目相对应。

前面我说了咱们不要盲目的猜测题目和要素是怎么对应的,既然不去猜测我又怎么知道回答某一个具体的题目我该全面还是不求全面求深刻呢?我只劝大家一句话,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把实际的心态放松、自然,能够想到多的就多答一些,如果这道题目想得少就少答一些。一方面时间上如果20分钟,你要正好在20分钟左右,你可以这道题目7分钟,下道题目

3、4分钟都可以,不要每道题平均5分钟就5分钟,这个题目答不好当然可以少答一些,这个题目体会多可以适当多讲一些。

第二种划分分为两种,第一种追问过往经历,关于什么什么事情在以往的经历当中有没有什么类似的,你是怎么做的。

(2)第二种,情景类问题。现在有什么什么一个情况你会怎么做,这叫情景类问题,

这两种问题在面试过程当中都会遭遇到,大家看相关的资料会注意到。两种问题的回答存在一定的不同策略,我们可以事后去了解。

(3)第三种,有没有标准答案。比如说关于专业知识的面试题,这就有答案了,比如说什么是博客,有一定程度的封闭。另外,关于什么什么问题你是怎么做的,比如让你组织一个联欢晚会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是开放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这是我介绍的最多、最常用使用的面试方式,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最后两种面试形式,一个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一个是情景模拟。

首先情景模拟在公务员的面试当中使用的频率非常少,因为特别的费时间、精力、也费钱,我这儿就不用多介绍了。

我最后说明一个,就是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大致是什么内容?就是把若干名应聘者,一般来说是基数,5名或者7名比较合适,分一个小组,然后给这个小组发一些材料,没有负责人的情况下让小组的人员比如对资金的分类、任务的分担、干部的提拔等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考官不参与,而是通过各位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说每位应聘者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决断能力等等方面,这就是我们面试当中无领导小组讨论。这和前面的结构化有较大的差别,不是一对多,而是多对多,这个时候考生主要注意到的不要去过于和其他的应聘者进行争议,但是也不要不回答问题看大家发言,这就丧失自己的表现机会,这也是大家要注意到的。

上一篇:顾客资产下一篇:微生物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