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2023-03-10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图书馆;应用;优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0.091

0 引 言

现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人们想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图书。但是很多时候,图书管理人员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因此,想要推动图书馆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使用先进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图书馆管理图书的效率和水平。

1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前,我国图书馆在管理图书时,选用的方式逐步发生了改变,利用信息技术能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在实际管理图书时的整体管理效果与质量,改变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逐步提升图书利用率,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应明确阅读图书对课堂教育延伸带来的重要影响。现阶段,很多人都利用图书扩展自己的课外阅读面,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图书馆管理图书时,如果无法有效对图书馆内的所有图书进行整理,就会导致人们在选择图书时消耗时间较长,进而降低人们的阅读欲望。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1 丰富图书资源

传统的图书多为纸质资源,然而纸质资源随着时间的不断消逝,资源本身会受到一定损害。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让图书突破传统的纸质资源,并形成一个全新的媒介,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储存的方式,能让图书以电子形式传递。这一种信息交换方式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突破,同时也能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在传统的图书管理过程中,图书信息都以纸质状态存在,这种存储方式浪费了大量空间,在寻找图书时的效率也相对较差。由于传统的图书馆都由管理人员对图书进行管理,管理人员每天需要搬运大量图书,给图书养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然而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并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储备量。图书馆可以利用远程协助的方式调取其他图书馆的藏书,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同时,减少纸质资源,对环境保护做出积极影响。

1.2 图书资源共享以及传播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分享图书资源不再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种传播方式十分便捷,能够让不同地区的用户获取更多、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源。但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传递需要更加谨慎和规范。目前,我国传统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使用全新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图书管理过程中更容易操作、获取的数字信息形式更多样。现阶段,确保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且能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图书,做好图书管理工作,满足当前人们对图书的阅读需求,是目前图书馆急需面对的现实问题。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传播和共享图书馆内的所有图书资源,借阅者不需要到图书馆进行实地借阅,可以从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搜索,了解该图书馆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图书,如果没有则可以选择其他图书馆,如果有则可以通过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员进行沟通,获取该图书的相关信息,并借阅该图书,从而提升图书资源的共享质量。

1.3 提高对古老藏书的保护质量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过程中,部分图书资源十分珍贵,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需要图书管理者细心保存与管理,但是在阅读图书时难免会出现图书资料遭到破坏或者污染的情况。特别是在很多图书馆,大部分图书资源都是叠放的,容易出现盗窃、粘连、晕墨、倒塌等诸多危险情况,不利于管理古老藏书。然而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避免了由于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叠放导致的问题。同时,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也可以实时监督图书馆的情况,有效避免图书盗窃行为发生,既保证了图书安全,也提高了图书使用质量。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每一本图书进行记录,一旦图书馆缺少哪一本书或者哪一本书的位置出现了变动,都可以及时确定,降低了图书馆出现偷窃的可能性。

1.4 进一步分析用户喜好

利用大数据对所有图书与读者信息进行分析,能得到用户选择图书的方式和用户最喜欢的图书类型,能够定期给用户推荐相关类型的图书,让用户在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能更好地获取自己想看的图书,促使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质量逐步提升。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加强信息检索效果,让用户在短时间内确定图书的所在位置,及时调出图书。确保用户在想要获取某一本图书时能够降低所消耗的时间,提高用户的阅读兴趣,增加用户对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频率。同时,图书馆内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用户对该图书管理信息系統的反馈进行进一步优化,确保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始终为用户服务,分析用户的喜好,为用户推荐最符合自身需求的图书。

2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2.1 实现全自动管理方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在传统的图书管理过程中,虽然很多图书管理人员已经了解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并逐步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但是管理手段仍旧比较落后,还有待改变。特别是在现阶段,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使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使图书馆逐步进入全自动的管理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图书管理的服务质量,可以将图书馆传统的半自动管理逐步转化为全自动管理。也就是说,对图书资源按顺序排列,用户可以通过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获取某一本图书,图书信息录入、归档、借阅等不同的手续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完成,可以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能解放更多的人力,降低图书管理的经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首先,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由于网络信息本身是一个虚拟存在,可以承载的信息能力较大。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图书管理的质量。其次,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对图书馆内所有的图书信息进行梳理与整合,了解每一本图书的主要内容,让用户在选择图书以及阅览图书时能进一步确定该图书是否是自己需要的资源。不仅如此,由于每一个图书馆都拥有珍贵的图书信息以及图书资源,这些图书资源由传统的纸质可以转化为信息模式进行保存,保存时间更长、保存质量更加完整,能避免这些珍贵的图书资源被盗窃或损坏。最后,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过滤和整合图书馆内存在的垃圾信息和重复信息,给图书馆的其他信息更多的存储位置。同时,也能在确保信息资源不改变的情况下,由图书管理人员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咨询以及信息查询服务,提高图书管理系统的整体应用效率。当读者来到某一块区域时,可以将该学术领域所具有的核心期刊、学术期刊等推荐给读者,促使读者在应用时逐步增加系统的应用效果与应用质量,并降低读者在搜寻信息时消耗的时间,满足各类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

2.2 提升图书管理质量

目前,图书馆应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让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但是,在图书馆中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还需要更新硬件设备。对于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而言,硬件设备是该系统运行的基础所在。如果一个图书馆自身的管理系统使用的硬件设备质量相对较差,将难以满足图书馆在应用该设备时的实际需求,导致读者在应用圖书管理信息系统时,实际应用效果较差;在后期维护过程中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不利于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由于硬件设备自身出现了损坏或者老化,而维修人员没有发现硬件设备损坏,将导致图书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制约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难以为用户推荐满足其需求的图书信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选取最能满足图书管理发展的硬件设备,并定期更新设备,发挥信息管理的独特优势。因此,图书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操作流程满足规范要求;管理者应定期改变图书馆管理形式,让硬件设备以及使用的系统能始终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3 结 语

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升用户在寻找图书时的应用效果。图书管理员可以收集、统计图书馆具有的藏书数据,对图书进行排列,也可以备份一些古籍或者相对珍贵的书籍,防止由于长时间搁置导致书籍出现污渍等一系列情况的出现。提高图书馆信息应用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发展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吉松.浅析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J].办公室业务,2018(18):69-70.

[2]高银.高等院校院系资料室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科技资讯,2018,16(22):218,220.

[3]李政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科学技术创新,2015(6):123.

[4]张贝.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82-83.

[5]吴军,燕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卷宗,2015(9):123.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建设;防护体系

1.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价值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于IT系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一方面,“业务系统流程化”正在成为IT安全建设的驱动力。企业的新业务应用正在逐渐标准化和流程化,各种应用系统如ERP、MES为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效的管控IT环境,确保IT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已成为IT系统安全防护的主要目标和关键驱动力。另一方面,企业IT安全的建设也是“法规遵从”的需要。IT系统作为企业财务应用系统的重要支撑,必须提供可靠的运行保障和数据正确性保证。

2.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业务系统的建设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但是IT业务系统的安全保障方面,往往成为整个信息化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信息化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IT系统的安全建设缺乏统一的策略作为指导。归结起来,企业在IT系统安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2.1 安全危机意识不足,制度和规范不健全

尽管知道IT安全事故后果比较严重,但是企业的高层领导心中仍然存在着侥幸心理,更多的时候把IT安全建设的预算挪用到其他的领域。企业在信息安全制度及信息安全紧急事件响应流程等方面缺乏完整的制度和规范保证,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诸如对网络的任意使用,导致公司的机密文档被扩散。同时在发生网络安全问题的时候,也因为缺乏预先设置的各种应急防护措施,导致安全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2.2 应用系统和安全建设相分离,忽视数据安全存储建设

在企业IT应用系统的建设时期,由于所属的建设职能部门的不同,或者是因为投资预算的限制,导致在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安全防护的需要,为后续的应用系统受到攻击瘫痪埋下了隐患。数据安全的威胁表现在核心数据的丢失;各种自然灾难、IT系统故障,也对数据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在数据的安全存储方面,并没有意识到同城异地灾难备份或远程灾难备份的重要性。

2.3 缺乏整体的安全防护体系,“简单叠加、七国八制”

对于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出现一个安全事故后再去解决一个安全隐患的阶段,缺乏对信息安全的全盘考虑和统一规划,这样的后果就是网络上的设备五花八门,设备方案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相互关联,从而导致了多种问题。

3.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建设规划的原则

企业的信息化安全建设的目标是要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为企业带来价值,在设计高水平的安全防护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统一规划设计。信息安全建设,需要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原则;应用系统的建设要和信息安全的防护要求统一考虑。

(2)架构先进,突出防护重点。要采用先进的架构,选择成熟的主流产品和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产品;明确信息安全建设的重点,重点保护基础网络安全及关键应用系统的安全,对不同的安全威胁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建设。

(3)技术和管理并重,注重系统间的协同防护。“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合理划分技术和管理的界面,从组织与流程、制度与人员、场地与环境、网络与系统、数据与应用等多方面着手,在系统设计、建设和运维的多环节进行综合协同防范。

(4)统一安全管理,考虑合规性要求。建设集中的安全管理平台,统一处理各种安全事件,实现安全预警和及时响应;基于安全管理平台,输出各种合规性要求的报告,为企业的信息安全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5)高可靠、可扩展的建设原则。这是任何网络安全建设的必备要求,是业务连续性的需要,是满足企业发展扩容的需要。

4.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部署建议

以ISO27001等企业信息安全法规[1]遵从的原则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前期的部署实践,建立企业信息安全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模型

基于上述企业信息安全建设模型,在建设终端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统一安全管理和满足法规遵从的全面安全防护体系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部署建议:

4.1 实施终端安全,关注完整的用户行为关联分析

在企业关注的安全事件中,信息泄漏是属于危害比较严重的行为。现阶段由于企业对网络的管控不严,员工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实现信息外泄,常见的方式有通过桌面终端的存储介质进行拷贝或是通过QQ/MSN等聊天工具将文件进行上传等。针对这些高危的行为,企业在建设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时候,单纯的进行桌面安全控制或者internet上网行为控制都不能完全杜绝这种行为。而在统一规划实施的安全防护体系中,系统从用户接入的那一时刻开始,就对用户的桌面行为进行监控,同时配合internet上网行为审计设备,对该员工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和审计,真正做到从员工接入网络开始的各种操作行为及上网行为都在严密的监控之中,提升企业的防护水平。

4.2 建设综合的VPN接入平台

无论是IPSec、L2TP,还是SSL VPN,都是企业在VPN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需求。当前阶段,总部与分支节点的接入方式有广域网专线接入和通过internet接入两种。使用VPN进行加密数据传输是通用的选择。对于部分移动用户接入,也可以考虑部署SSL VPN的接入方式[2],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将多种VPN类型客户的认证方式统一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统一接入认证的方式,如采用USBKEY等,甚至在设备采购时就可以预先要求设备商使用一台设备同时支持这些需求。这将给管理员的日常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VPN接入水平。

4.3 优化安全域的隔离和控制,实现L2~L7层的安全防护

在建设安全边界防护控制过程中,面对企业的多个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合理的安全域划分将是关键。按照安全域的划分原则,企业网络包括内部园区网络、Internet边界、DMZ、数据中心、广域网分支、网管中心等组成部分,各安全域之间的相互隔离和访问策略是防止安全风险的重要环节。在多样化安全域划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安全域内的业务单元,根据企业持续性运行的高低优先级以及面临风险的严重程度,设定合适的域内安全防护策略及安全域之间的访问控制策略,实现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例如,选择FW+IPS等设备进行深层次的安全防护,或者提供防垃圾邮件、Web访问控制等解决方案进行应对,真正实现L2~L7层的安全防护。

4.4 强调网络和安全方案之间的耦合联动,实现网络安全由被动防御到主动防御的转变

统一规划的技术方案,可以做到方案之间的有效关联,实现设备之间的安全联动。在实际部署过程中,在接入用户侧部署端点准入解决方案,实现客户端点安全接入网络。同时启动安全联动的特性,一旦安全设备检测到内部网用户正在对网络的服务器进行攻击,可以实现对攻击者接入位置的有效定位,并采取类似关闭接入交换机端口的动作响应,真正实现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的转变。

4.5 实现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现对整个网安全事件的“可视、可控和可管”

统一建设的安全防护系统,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实现对全网安全设备及安全事件的统一管理。面对各种安全设备发出来的大量的安全日志,单纯靠管理员的人工操作是无能为力的,而不同厂商之间的安全日志可能还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实现对全网安全事件的统一分析和报警管理。因此在规划之初,就需要考虑到各种安全设备之间的日志格式的统一化,需要考虑设定相关安全策略以实现对日志的归并分析并最终输出各种合规性的报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全网安全事件的统一可视、安全设备的统一批量配置下发,以及整网安全设备的防控策略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安全运行中心管控平台的建设。[3]

4.6 关注数据存储安全,强调本地数据保护和远程灾难备份相结合

在整体数据安全防护策略中,可以采用本地数据保护和远程灾备相结合的方式。基于CDP的数据连续保护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数据本地安全防护的问题,与磁带库相比,它具有很多的技术优势。在数据库代理的配合下,通过连续数据快照功能实现了对重要数据的连续数据保护,用户可以选择在出现灾难后恢复到前面保存过的任何时间点的状态,同时支持对“渐变式灾难”的保护和恢复。在建设异地的灾备中心时,可以考虑从数据级灾备和应用级灾备两个层面进行。生产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的网络连接方式可以灵活选择,即可采用光纤直连,也可采用足够带宽的IP网络连接。在数据同步方式选择上,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采用基于磁盘阵列的异步复制技术,实现数据的异地灾备。异地灾备中心还可以有选择地部署部分关键应用服务器,以提供对关键业务的应用级接管能力,从而实现对数据安全的有效防护。

5.结束语

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现阶段的信息安全威胁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针对这些信息安全威胁的防护手段也需要逐步的更新并应用到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之中,这种动态的过程将使得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更有生命力和主动性,真正为企业的业务永续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纳.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浅析[J].科技与企业,2013.

[2]李群,周相广,陈刚.中国石油上游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技术与实践[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06.

[3]刘仁山,孟祥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3,01.

作者简介:顾宇(1977—),男,吉林吉林人,高级工程师,吉化信息网络公司软信分公司副经理,主要从事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流市场对物流信息化需求的激增,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物流的快速发展对其提出的能力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如何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通过模型分析研究,找出并分析了影响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顾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结果是: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信赖,内容和服务对顾客满意度有正的影响,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有正影响,由此为物流信息系统的供应者运营成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顾客满意 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物流业的不断发展,与先进管理思想结合的信息技术给传统物流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原先独立的各个物流环节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了不断发展的物流服务要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物流过程为特定的对象,把物流和物流信息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系列。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为物流管理者及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及其社会物流成本不断下降。

根据《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总体上需求极大,而且不断增长。比如有41.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层次较低,大约75%的企业需求仍然是以基本信息化层面为主。15%~20%的企业处于流程改造和运作优化层面的需求。只有不到10%的企业处于供应链管理层面的需求。[1]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使用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企业如何提供服务和满足客户需求层次、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物流企业和软件厂商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本研究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析影响物流信息系统的顾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析各个要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进而判定影响顾客忠诚的意图和程度。最后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与假设

(一)变量选择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新体系的开发和与安全相关联的技术、系统探索方面。到目前为止,结合顾客满意度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外一些学者以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有关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为基础,考察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的因素。Dav is为测定信息技术的技术性,利用了使用者感觉的有用性和便利性因素来分析。Hans和Tibert对网上购物利用的信赖性和技术性性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因为网上购物的交易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就必然要考虑信赖性对顾客满意程度的影响。此外还有利用SERVQUAL测定服务品质及对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主观性的顾客满意度分析的研究。[2]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选用4个变量作为影响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的因素。

(1)信赖方面指明确执行连续的服务的能力认可。顾客在使用物流信息系统时,需要感受系统的隐私和安全。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信赖体现在安全性和隐私性。(2)内容方面主要通过专业性、更新性、有用性、完整性等特征来体现。(3)设计方面则是通过便利性,视觉效果,画面构成等特点构成。内容和设计分别测试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性。(4)服务则是通过反应性、保证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体现。影响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的4个变量都是隐形变量,不能够直接测量出来,因此需要对隐变量进行逐级展开。根据中国顾客满意指数(CCSI)模型,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也有研究。为了物流信息系统中是否有这样的关系存在,本研究也对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因此除了上述4个独立变量外,又增加了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影响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图形,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物流系统顾客满意的因素的图表

(二)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的设定

为方便分析,将信赖、内容,设计、服务作为自变量,顾客满意度作为中间变量,顾客忠诚作为因变量。

图2 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构建模型

以图2的研究模型为基础,可以得到以下假设:(1)信赖与顾客满意度呈正关;(2)内容与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3)设计与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4)服务与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5)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呈正相关。

三、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除上述5个自变量、1个中间变量、1个因变量相关问题外,增加了调查对象的一般问题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问题。问题都用Liker t5等级法提问。预测试调查的问卷以校园调查方式于2012年11月在西藏民族学院,共收集了50个样本,其中35个是有效样本。通过Cronbach alpha系数对数据可靠性进行检验,以衡量量表测量问项的内部一致性。经调整后,正式调查问卷于2013年3月向陕西省咸阳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包括公司和个人)通过电子邮件和直接访问发放500份,收集有效样本是242份,有效回收率48.4%。分析统计软件使用的是SPSS13和AMOS6.O统计软件分析。在验证了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使用回归分析检验假设成立与否。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判定假设采用与否,由此得出影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并对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

以性别来看,男女分别为102名和140名,各占比例42.15%和57.85%。从年龄来看,30岁以下126名(52.1%),30到39岁以上80名(41.7%),40岁以上4名(6.2%)。其中,20~40岁的回答者占93.8%,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呈年轻化趋势发展。从职业来看,自营业者45名(18.6%),企事业管理人员101名(40.7%),商业、服务业人员68名(28.1%),专业技术人员8名(3.3%),大学生20名(8.3%)。自营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占87.4%,表明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顾客层多为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从使用物流服务的目的来看,以包装为目的有12人(5.0%),保管为目的的有54人(22.3%),运输为目的的有158人(65.3%),加工为目的的有10人(4.1%),其他为目的的有8人,占(3.3%)。

(三)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

1.可靠性分析。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它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指标多以相关系数表示,Cronbach α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这种方法适用于态度、意见式问卷的信度分析。所有变量的可靠性均超过为0.6(大于0.60即为可靠性良好),平均变量的可靠性为0.747,因此该问卷有效。

表1 信度分析

Note:n=242

2.有效性分析。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特质的程度。我们使用SPSS里的因子分析来检验效度。首先KMO检验统计量为0.721,并且相关的重要水平参数接近0。因此调查数据是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

表3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5类研究变量可感知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是相关的比较密切的因子。同时表3当中每种变量特征值都大于1,说明5种变量都是可归为同一类的因子。

表3 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

3.模型验证。本研究使用AMOS16.0统计分析软件。AMOS是线性结构方程的一种,它的涵义是对理论模型和现实数据拟合程度的一种再分析。即验证模型的成立与否。拟合指标表明模型拟合的程度较好;说明模型成立。如表4:

表4 模型拟合度分析

4.假设检验。假设的验证即变量之间的验证。经过回归分析,得出假设成立与否分析结果。如表5:

表5 路径参数和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信赖,内容和服务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是重要的,(β信赖=0.332,p<0.01;β内容=0.153,p<0.1,β服务=0.186,p<0.01).因此假设被采用。而设计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是不重要的(βemp=0.048,p=0.538),因此被去掉。最后,结果显示顾客满意对于顾客忠诚的影响也是重要的(β顾客满意=0.541,p<0.01),因此此假设也被采用。

通过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得知,信赖,内容和服务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顾客满意有正的影响,服务满意对顾客忠诚也有正的影响。顾客在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能否为企业和客服人员设身处地的着想,努力满足使用要求的设计问题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水平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顾客本身对为顾客提供的个性化的设计认识还很微弱。然而,基于未来发展趋势,物流信息系统化的投资构建,顾客会逐渐要求提供个性化的设计。因此,设计可能会在以后成为影响顾客满意度的一个因素。本研究发现在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服务的情况下,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也有影响。顾客满意程度越高,顾客忠诚也就越高。测试结果如下:

四、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供需现状,使企业能够获得满足其需求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除国家应当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进程之外,软件厂商应深入了解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的需求,物流企业和客户应提高对自身经营战略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3]

第一,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提升和信赖加强,有助于促进顾客满意度的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实质是对物流的组织与管理进行创新。软件厂商和物流企业应该在开发和实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应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积极地转换观念,引入新的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根据业务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流程进行改进,提炼企业物流需求,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目前,尽管国家加强对物流信息标准和物流管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开发,但是依旧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物流标准体系,有的标准由于本身没有约束力,执行情况也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企业和客户对于我国物流信息系统的信赖性认识程度较低。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应重点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及行业标准的协调问题。针对众多中小企业实现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信息化。

第二,建立在明确的产品定位或客户定位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有助于促进顾客满意度的提高。软件厂商在积极理解先进物流管理思想的前提下对市场进行定位,同时不仅要考察客户企业,而且要考察客户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特征,要考虑物流企业及其客户的个性需求情况。在进行物流管理系统定位的时候,应仔细分析企业现行物流运作流程和价值链的结构,选准切入点。要与物流企业和客户一起商定物流服务目标,确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以及信息分享的机制。其次,软件厂商应该具有预见性提高系统二次开发能力,对新的物流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最后,软件厂商还应该考虑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减少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在实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希望实现对信息系统与原有系统进行集成交互。

第三,我国提高物流关系信息系统的顾客满意度还应从提升系统服务水平入手。根据目前调查,企业和顾客对现有系统服务,无论是服务的可得性、服务的快速响应性,还是服务的专业性、服务的完整性都不是很满意。这说明系统的服务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要求和能力。因此提高系统服务水平应从关键要素入手。大大提高客户的订货快速响应服务能力、处理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能力、运输计划更改或延迟发生时快速通知当事人的服务能力、对客户投诉快速做出反应的服务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要素,只是应把重点放在关键要素的发展上。同时,提高需求水平是促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水平提高的外在因素。我国的物流企业和客户对于全方位物流系统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其对物流系统服务需求主要停留在运输路径层面,对物流信息增值服务、信息延伸服务需求不高,这也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这方面的服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物流市场信息化的培育,不仅要注重提高供给方的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加强需求方物流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促进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4]

参考文献

[1]孙胜楠,陈国华.《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供需状况分析与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07.

[2]米利群.《关于影响网上银行顾客满意度因素的实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胡健,印玺.《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5(8).

[4]周京华,王玲.《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05(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刘妤主持的校级“青年学人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号:12myQP06)。

作者简介:刘妤,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营销与物流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交通往来的速率大幅度提升,对高速公路的交通机电管理产生更高标准要求。机电管理技术的进步为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文章介绍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监控部分、计费部分以及通信部分等,分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管理现状,探究解决现状问题的主要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的管理有所增益。

关键词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机电管理;监控部分;计费部分;通信部分

0 引言

社会进步的脚步伴随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日益提高,各个行业的前进脚步都开始与社会更迭速度相保持一致,快節奏的现代生活需要交通机电管理效率予以提升,充分满足商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率需求。高速公路机电管理效果增强在现代社会经营模式下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高速公路机电管理的内容予以探究和改进,机电管理的切实效果将得到加强,高速公路系统的发展也得到支持与促进。

1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的构成

1.1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监控部分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顺畅运行能够帮助交通系统管理单位实现对交通运输的良好调度与指挥,维护交通运输系统的秩序[1]。依托监控,交通部门可以将道路调度工作和当时的交通运输情况,交通运输流量以及天气情况等结合到一起,在充分考虑影响交通运输的相关因素前提下实现有效的交通控制,保证机电管理的可靠性。监控部分主要作用是可以第一时间锁定事故发生位置,分析事故类型并判断事故给交通运输所造成的影响,根据事故缘由是交通肇事、车辆故障等来综合引导路段车辆顺利通行,减少交通事故给运输系统所造成的压力,维护良好的交通状况。监控系统一共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为车辆通行信息收集子系统、交通运输信息处理子系统、交通运输信息传输子系统以及交通运输信息发布子系统(图1)。通过被提前设置好的信息搜集装置,信息收集子系统可以得出不同路段的当时交通情况,为下一步交通运输功能的发挥提供帮助。通过电子计算能力的融入,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交通信息进行即时处理,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性。

1.2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计费部分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计费部分包括车道系统、路段中心系统、稽核系统、通行卡管理系统等[2]。2020年1月1日以后,全国高速公路全面联网运行,在原系统中增加了ETC门架系统。交通系统中的收费站入口将车辆基本信息通过CPC卡或ETC卡记录输入计费系统,保证数据记录部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沿途经过门架对车辆行驶路径进行拟合并计费,计费数据内容会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予以及时更新,保证交通运输程序的正确性。最后,在收费站出口车道通过ETC或人工实现通行费收缴(图2)。路段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统一组织调度,对计费系统中数据采集模块、信息处理模块、传输单元、防护设施等进行定期维护,保证对通行车辆的有效监管,对于发现违反高速公路运营规则的车辆充分发挥稽核平台作用,对严重违法车辆予以登记,加入车辆管理系统黑名单名录,提高车辆通行违法成本,维护良好交通秩序,保障车辆通行正常,合理计费。

1.3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通信部分

通信部分的采用能够使得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的信息处理变得集中与高效率。通过通信部分,实现部—省—路段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图3),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以迅速掌握道路交通中的相关通行车辆信息,明确不同运行车辆的交通状况,为突发情况的锁定与措施采纳提供充分辅助。当交通突发事件发生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通信部分的即时联络功能对事故现场及时调度,减少危害的严重性,科学组织救援工作,充分维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与车辆通行秩序[3]。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交通运输秩序的维护内容,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交通机电管理的科学性,维护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

2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的现状

2.1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监控现状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系统。相比较于交通运输承载能力的提升,高等级公路中的车流量在不同高速路段分布并不均衡,有些路段车辆通行数量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够显著增加。由于部分路段的通行车辆数量较少,对监控部分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监控部分的持续投入以保证对每一个路段的交通情况予以充分监控。因此很多交通事故因为发生在流量较少的路段而无法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影响了人员的救援,对交通系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2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计费现状

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计费部分的主要动力来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就业稳定,但是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降低了计费工作效率,不利于高效率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维护和发展。车辆通行在人工操作的情况下只能低效率地通过收费高速路段,降低了高速公路管理的科学性,不利于机电管理效果的提升。近几年,随着各地高速公路紧跟国家发展ETC政策,不断更新和建设ETC设施,该情况才有所改善。

2.3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通信现状

通信部分负责高速公路数据传输,可对高速公路特定路段的车辆信息进行收集,能够帮助交通系统的管理人员精确掌握车辆通行信息和交通事故信息等,为合理的交通运输状况提供有效维护手段。通信部分同样在交通机电管理中占据基础性技术支持的地位,没有通信设备和系统的帮助,监控部分和计费部分就没有办法起到应有作用,交通运输就会呈现混乱状况。

3 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管理的改进

3.1 明确高速公路机电管理需求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高速公路的运输安全和效率成为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部分之一。为了能够将交通运输的良好效果予以维持,交通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民众交通出行需求的现实变化与要求等对交通机电管理的状况予以深入分析,探究建设合理的机电系统及管理措施,保证机电管理的积极效果[4]。比如,通过监控、传感、通信、物联网等技术采集交通大数据,并深入挖掘、综合利用,建设多源感知、智能管控、协同服务的运营管理模式(图4)。

3.2 保证高速公路机电管理合理

在对高速公路的机电进行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保证其管理措施的科学有效性。每一个管理部分都应该符合安全操作标准,工作人员能够在与具体交通运输环境数据相适合的情况下展开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管理的效果。就交通运输信息的收集而言,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对信息搜集设备及相关系统进行检修、维护,以此保证信息搜集部件的功能可靠性。工作人员同时应该对相关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妥善管理,避免周边环境对机电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常态化交通系统检修机制,维护良好的机电管理秩序。

3.3 维护高速公路机电管理环境

高速公路的机电管理和相应设备维护等需要工作人员将具体的机电设备进行全过程的重新检修,及时发现设备运行的隐患,调整机电管理系统,实现对设备质量的良好维护。为了提高机电管理的效果,工作人员需要将机电设备运行的环境进行定期监测,维护一个良好的机电系统工作环境,以此保证交通运输机电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如果设备运行环境差,将会影响机电管理实际效果,不论是车辆通行数据的采集,还是交通事故的处理等,都会因为公路机电管理环境问题造成阻碍,进而引发交通系统的工作效果降低。

3.4 增强高速公路机电管理养护

设备在使用一定时间后需要定期维护、保养,以此来提升机电使用寿命,维护良好的机电设备应用状态。在机电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比不同的设备类型,将设备的选择和产品的应用环境数据相匹配,保证交通系统的设备应用科学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交通机电的管理效果和高速公路系统的发展成就之间高度相关,伴随社会经济运行速率的不断提高,高速公路系统的切实应用效果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相关单位通过对交通机电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解决机电管理的问题,提高机电管理的实际效果就具有支持交通系统发展和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作用。管理单位应该在深入了解机电管理特点与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管理团队的工作素养,将高速公路的机电管理效果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之间相结合,推动机电管理工作的切实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家鑫.高速公路机电管理的现状及方法探究[J].交通世界,2020(Z2):228-229.

[2]魏晖.交通机电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22):149-150.

[3]占成良.交通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风,2018(19):110.

[4]张庆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系統信息化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10):105-106.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管理信息系统学习总结

大二上学期已过去,这半年通过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获得了很多有用的新知识,特写此文总结本学期的学习。

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很多,以下一一列举,以求巩固。

“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概念,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部件为达成特定的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整体。 “系统的基本要素”:系统的环境、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的部件、系统的结构、子系统、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系统的部件”是指完成某种特定功能而不必进一步分解的工作单元 “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信息系统的组成”:输入(数据)部分、信息处理部分和输出(信息)部分 “诺兰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初装、扩展、控制、整体化、数据管理、信息管理。(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

“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竟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MIS的基本资源”:人、硬件、软件、数据。“MIS的三大支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组织协调。“管理信息系统”由四大部件组成,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 “MIS的功能”:(1)数据处理功能:指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录入、加工处理、存储检索、传输提供等处理工作,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功能;(2) 预测功能:指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预测模型,利用历史的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工作,这是管理计划和管理决策工作的前提;(3)计划功能 :指对各种具体工作合理的计划和安排。(4)控制功能:指通过信息的反馈,可以对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情况进行监测、协调、控制、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5)辅助决策功能:只运用运筹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合理配置企业的各项资源和做出最佳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MIS研究的四种基本方法”:信息学方法、系统学方法、管理行为方法、技术经济方法。“MIS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一方面,Mis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结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第 1 页 共 2 页

工管三班 李冬 1521215147 另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是用于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环境、组织的结构、组织的行为、组织的文化以及它们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等,都是耐人寻味的课题。(1)从技术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为了支持组织决策和管理而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提供的系统。正式的信息系统是指具有固定的和众人公认的数据定义和过程定义,系统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数据时遵守这些定义。(2)电子计算机现在已越来越成为管理的重要工具,是现代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基础的,离开计算机技术的人工信息处理系统谈不上现代意义的管理信息系统 。 企业采用何种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是由管理需求决定的,不是为了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而是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而使用新技术。对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的研究,而且是对管理信息的研究,这包括许多非技术性的内容。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又区别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计算机、通讯、电子等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是管理科学的延伸而不是计算机科学的延伸。归根结底,管理信息系统是用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的系统,信息技术是用来为管理服务的工具。工作的中心仍然应该是为管理提供信息服务,而不是信息技术本身。因此,“为使用计算机而建立的系统”,“为信息化而建立的系统”都偏离了其宗旨。

“开发MIS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这是每个有经验的开发者的深切体会,没有数据的信息系统就等于无米之炊。实际上,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就是对数据的不断收集、传送、处理、存储,以及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对各种数据,尤其是基础数据的采集、代码化、结构化、录入、存储和共享是系统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系统开发的瓶颈。将基础数据理顺,是一项工作量大、繁琐单调,认真细致的艰巨任务,需要企业各部门的众多人员的协调配合和艰苦努力,花费时间较长,通常贯穿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但又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数据为主的原则,才能确保信息系统运转起来。

以上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是我对这学期学习的总结,我会牢牢巩固,谨记在心,并把管理信息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学以致用,争取更大进步。

上一篇: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下一篇:城市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