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论文范文

2023-03-12

会计实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探讨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职业判断问题,目的在于从制度上尽量制止会计职业判断的滥用行为,从行为上帮助会计人员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减少判断偏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环境

新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的调整空间,它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考验,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原则为基础,允许财务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做账,以求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给了会计人员做账时很大的自由度,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会计的过程就是会计判断的过程。由于在面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方面的问题时,往往需要依靠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再加上这些会计问题具有专业性强,对其合理与否的判断所需信息多,不仅会使一般的投资者难以判断,甚至有时就是会计专业人士仅从外界也难以评判。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中未能公允地反映交易事项,会计人员会借会计职业判断之名混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之间的区别,具体表现是:

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滥用会计选择权,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创造性利用并购会计等。会计人员使用一些理论上完善的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标准,如风险与所有权实质转移的抽象判断、不确定的公允价值概念,与其企业使用激进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有关。这种激进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有时是非常隐蔽的,利用业务创新及组织创新,使大量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收入确认为收入,并转移或推迟确认费用,创造性利用并购会计,如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创新及组织设计。业务、组织越复杂,会计创新的可能性越大,这种会计创新俗称“创造性会计”。他会创造条件符合确认条件或规避费用确认的条件,当然也包括创造条件规避并表等。这些创造性会计表面上符合会计规则规定的条件,但实质上不符合收入、费用确认政策。

在会计职业判断中滥用会计估计。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在实施资产减值会计时,主要问题是减值计提过度及不足。减值计提不足导致来年补提,这种情况导致会计利润无法真实公允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由于计提减值准备其实属于会计估计范畴,如何判断公司在利用会计计提操纵利润,还是一个难题。

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追溯调整以前年度少计的费用、多计的收入或利润,将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或过去发生的一些无法再继续掩饰的造假行为以会计差错的形式公诸于众,企图掩盖以前年度业绩虚假的真实状况。

二、保证会计职业判断公允性的措施

(一)完善各方面的约束治理机制

会计职业判断的约束机制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层次。公司治理结构是约束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健全会计职业判断执行机制的基石。首先,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地发现会计错误与舞弊,促使会计职业判断公允,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权,以确保公司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其次,完善会计监管系统,就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而言,应从各企业的具体环境出发。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针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设计中应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最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安排真实、公允,能实现所有者的强力约束,是会计公允判断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机构投资者和中介市场

除了市场自身存在信息不对称外,投资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瓶颈也会大大降低信息的透明度。散户居多、投机性强以及专业知识缺乏均属于此,这些都可能成为管理层滥用职业判断的诱因。因此,提高投资者信息处理能力,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可以让中小投资者联合起来形成机构投资者,借助机构投资者的群体力量提升获取内部信息的能力。同时,借助信息中介的能力分析公开信息,搜集私有信息,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业绩,以引导投资者追随绩优公司。大力培育和发展经理人才市场。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在由大量具有优秀管理能力的经理执掌公司时,职业技能和声誉机制都将促使其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三)健全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

会计准则终究不能替代会计职业判断,为了使制定的会计准则能更好地发挥预期效用,有必要成立一个会计标准释疑委员会,其职责是建议在各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地运用会计准则,否则管理人员往往会置身于判断中而无所适从。每当特殊情况出现,由委员会收集难以判断的事项和反映经济交易实质的证据,通过集体判断来解释会计准则中相应的规范部分并提供指南。委员会的工作不仅可以反映会计准则的价值,而且可以促进其不断完善。

(四)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好。首先,会计人员必须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理论可指导新程序的开拓,增强判断能力。其次,在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与会计相关的经济、金融、贸易、外汇等相关知识,熟悉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最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政策、新法规、新制度不断出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认真领会相关政策、准则、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开展会计职业判断的利器。

会计实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时代对于会计行业的发展要求,复合型会计人员的能力培养逐渐得到广泛的肯定与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会计信息化含义、产生问题及措施等的简略介绍,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人员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及应对办法,从而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会计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趋势。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人员;能力培养

目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项目愈加复杂,竞争程度也更加激烈,特别是伴随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许多行业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本行业的发展,这也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在会计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从业人员能力的提升也应得到普遍的关注。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会计行业通过网络技术的引进来帮助会计业务实现全面的信息化,以此称之为会计信息化。在现代化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中,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可以促进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公开,进而保证的信息的透明化,为企事业单位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二)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落后,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如今,在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仍然以落后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为主,虽然在形式上普及了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绝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于会计行业使用的计算机技术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达到了基本了解和简单的操作,整个的会计操作系统仍然存在很大的闭塞性,这种封闭运行使得企事业单位的数据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进而降低了工作质量和效率,而决策机关也不能通过会计信息来进行正确、快速、高效的决策,进而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在加速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对具体的财务业务实施有效的一体化措施

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企事业单位中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企事业单位整体的信息化发展受阻,那会计信息化就更无从谈起,换句话说,如果企事業单位在进行会计化的过程中导致其他具体业务信息化迟缓甚至整体信息化发展受到阻碍的话,那么对于整个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再或者,即使企事业单位的部分业务的信息化进程已经开启,然而其他方面并未涉及而导致缺乏单位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就会造成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偏颇,并且会计信息化也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企业整体财务功能的正常发展。

3.会计信息化缺乏复合型会计人才

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而言,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是其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常是充分了解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精通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于具体的实际工作情景中。近年来,有许多企事业单位非常重视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阻碍 而没有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到目前为止,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并没有达到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1.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法。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支撑手段,因此在会计信息化实现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复合型、高标准的会计人才不仅是优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会计师,而且还是一位高水准的计算机操作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对会计知识和商务常识精通,同时也具有计算机知识的扎实基础和深厚的社会文化知识底蕴。除此之外,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会计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才是会计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而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努力严格地按照复合型会计从业人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需要不断健全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研发来说,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建立准确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从许多方面着手操作,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更新和开发、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预防和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文档整理、会计从业人员的有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会计从业制度,改进管理方式

企事业单位在不断促进会计从业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方式改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各个相关系统的密切接触和整合,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全面实现。会计信息化作为不断完善会计从业制度和改进管理模式的重要战略方针,对于管理模式的集中化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在积极推动企业会计业务与财务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系统需要不断地整合,达到高效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进程中会计人员能力培养的优势与要求

(一)在会计信息化进程中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优势

在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激烈冲击传统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产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信息化、知识化、标准化等逐渐被人们所推崇,成为时代的主潮流。信息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各个组织来说,是一种对于整个生产结构的剧烈冲击,传统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模式产生巨大的改变,传统会计从业人员所遵循的会计框架也发生很大的改变。

1、在培养会计从业人员时加强信息化诚信理念的宣传

一直以来,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中,非常注重诚信道德教育。不管是小学、中学或者大学,诚信教育一直放在教育内容的重要位置,诚信原则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德准则,甚至美国的许多大学的排名也会将诚信因素考虑在内。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诚信就是非常值得推崇的美好品德之一。在现代,更被纳入公民基本道德体系之中。因此在培养会计从业工作者时必须注意加强诚信宣传,特别是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虚拟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信息化理念得到普遍支持,此时更应加强诚信教育。

2、合理的会计决策系统需要建立,快速提升决策能力和准确度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合理的会计决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变得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会计从业者的决策能力和准确度,进而促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会计从业人才也在决策系统的完善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从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会计从业者应该形成信息化的理念和思想, 目前行业对于会计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仅是充分掌握会计从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会计规则等,还包括充分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够将两者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与此相应,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高标准要求对于会计行业的转型来说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会计管理思想在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将其应用于会计实务中,从而在会计信息化的浪潮中,促进会计处理方式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简化财务工作的流程,更加提高会计从业者的工作质量。

2、会计从业者需要具有新型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目前,复合型会计从业人才要求掌握的知识体系与传统的会计从业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后者要求过于单一,只强调会计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前者不仅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掌握会计专业的知识,也需要其适度增广所掌握知识的宽度。同时在注重基础综合性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也要专注于深层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将基础专业知识当做根基,把广泛的综合知识当做跳板,不断地提升自身深层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会计从业人员理应具有的良好综合素养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西安,世界经济正发生剧烈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对许多快速发展的行业提出了更为严格地要求。与此同时,会计从业人员在这种大背景下,更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正是由于会计行业中存在的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并且会计业务正在朝着多维度的方向发展,因而会计从业人员面对的难度在不断增加。所以,会计从业者一定要提升自身的危机意识,将自己的目光放远,对会计工作既要进行基础业务的操作,也要不断发展自己的管理技能,不断提升时代所要求的专业技能。

三、会计信息化进程中会计人员能力培养的思路和对策

(一)理论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1、会计信息化认识的深化

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日俱增。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一种对先进计算技术的引进,也不仅是将会计行业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也是对高诚信度、高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诚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道德建设内容中强调的重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内容中备受推崇的优良品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现如今,诚信更是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成为各行各业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企事業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应该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应该得到国家、行业和个人的重视。注重诚信道德的发展也需要将诚信道德建设不断推进和深化。在培养会计人才的实践过程中,例如在相关的行业高效内,在综合性的高校中,不断推进诚信道德建设,将校园和会计信息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校园培养的过程中就为将来高诚信度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前打好基础,为将来企业中诚实守信的优良的会计从业者的培养做好铺垫。

2、严重的“官本位”思想需要改良

现如今,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于会计人员管理层的考核和监督不足,对高层管理者个人自身能力的评价不充分,只是单纯注重业绩的评价和竞争。这种情形对会计管理有许多不良影响,例如管理组织的有效管理不能充分完成,市场资源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合理的配置,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比较弱等等。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在许多企事业单位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特别是许多合资企业中的会计领导干部是从其他政府官员中任命,常常按照选拔公务员的方法来选拔领导班子,人员流通信息不畅通,也没有形成高效竞争机制,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最终由于行政观念过重而导致会计管理的低效性。因此,在实际的会计行业领导班子的组织过程中,需要摒弃“官本位”的思想,一切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主,不断促进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行业管理层的发展。

3、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一直都是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然后由于许多不稳定因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没有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为了不断提升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借鉴国外的优良的完善的培训体系,并结合本国的会计行业的基本国情,设计出适合本国会计行业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型人才高效培养的培训体系,为高质量会计从业人才的培养储备资源。

(三)新时代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1、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如今,社会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与之相应地,会计从业者的工作复杂性也一直在增长。目前的会计工作的顺利完成,仅仅依靠简单的会计基本知识是难以达到的,一名资质合格的优秀会计从业者不仅需要基础的会计知识,也需要对计算机系统有较深刻的了解,对综合知识能够达到了解并掌握的程度,同时在日常会计业务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而传统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都是在一定地大前提下,要求解决确定的的问题只是练习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法,并没有从整体着眼,提高会计师的综合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会计工作面临的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长,会计从业人员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

2、不断提升英语应用水平和计算机综合能力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本土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此时,跨国投资以及跨国融资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对会计师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不仅是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和外国会计知识的重要基础,也为企业与国外企业经济交流、融资、投资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也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重视,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未来的会计技术的跨国交流以及会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提高会计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面对新的会计课题和新的情形,为了不断地适应和提高应对变化的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革新自己思想意识,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各种新要求。而由于面临的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知识的变换和更新是不断进行的,因而会计师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地汲取优秀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不断地适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掌握新技能,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成为会计行业的佼佼者。

4、优秀的管理能力和沟通技能必不可少

对于全面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做好投资融资等财务工作,也需要通过会计账簿反馈企业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业绩,有效反应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其他部门员工的业绩与财务挂钩,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学习有效的管理技能和沟通技能,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从而避免不必要误会的发生,促进企業部门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而保证企业的良好高效的运作。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许多行业也需要引进计算机技术来保证本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因此,会计的信息化发展也应运而生。但是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动态性、不稳定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的过程,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确定正确的发展模式。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不断提升会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会计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反过来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落实会计行业发展的诸多目标,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袁秀霞 杨华.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分析[J].商业会2011(9)

[2]苏雪峰 姜玉成 张高成.新经济变革下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J].哈尔滨 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王朝现.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能力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0(28)

[4]徐晓静.浅论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趋势[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3(1)

[5]汪洋.IT环境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36)

[6]李俭.试论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J].企业文化:中,2012(8)

[7]薛鹏.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十大问题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2(12)

[8]陈唤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选择方案[J].企业导报,2013(1)

会计实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其意义不可小觑,所以会计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也是企业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会计技术发展现状入手,谈谈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因素,从而让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会计技术  会计信息质量  影响  发展

一、会计技术运用现状

会计技术指的是会计信息系统为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如今,会计技术运用十分频繁。会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两次不同的技术阶段,其一是手写簿记系统,其二指的是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而我们正处于由手写簿记系统向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会计工作运用电子技术十分广泛,这对于会计人员提出了又一次挑战,所以企业会计人员如何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科学运用会计技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是每一位会计人员所要思考和学习的问题,以保证在会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够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会计技术的发展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会计技术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会计信息的质量受会计技术的影响重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类需求者的需要,这与会计技术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促进作用

会计信息需要在会计技术的采集和处理后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进行反馈,例如:在企业需要做出决策时就必须在实际情况下进行,企业在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时应当要求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相关的联系,这样有助于企业对实际情况的评估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在此,体现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技术对于会计信息的促进作用除了相关性以外,还同样推动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可比性以及可理解性的发展。企业在会计技术处理下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靠地,这样的信息才能够成为决策的有效数据来源,且随着计算机能够存储的数据量越来越多,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也比传统的手写簿记要高得多。

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般指的是同一企业不同信息的可比以及不同企业相关信息的可比,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能够熟练地运用会计技术,以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信息使用过程中方便比较。最后,在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方面,要求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编织财务报告时,保证会计信息内容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因为传统的手工簿记,难免会有记录不清晰,表述不明确的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内容能够符合统一要求,还得让使用者在阅读理解上减少麻烦。

(二)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限制作用

会计技术是新兴科学技术的产物,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会计信息由计算机存储,计算机本身有弊端,这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没有很好地保存和管理信息,那么重要的会计信息往往存在被泄露、破坏、病毒侵袭、流失的危险,此外,会计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难度,这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息息相关。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与会计技术质量联系极为密切,且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通过会计技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刻不容缓。

三、通过会计技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所采取的对策

为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技术需要不断地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一)加强对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信息时代下,企业信息安全性能够保证是大前提,如果一个企业的重要会计信息被其竞争对手掌握,那么这对于企业来说将会成为毁灭性的打击。企业只有先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解除一系列安全隐患后,方可进行信息的有效管理。可供选择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维护方式有许多,例如:建立科学统一、有效地管理制度,对计算机进行预防病毒、保护措施,对外引进当下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另外,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计算机设备,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与解决,及时做好备份,以防止突发事件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

信息时代下,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复杂的处理过程,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因此,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必不可少。

企业可以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继续教育、考核等方式对会计人员财务、计算机技术知识方面进行培训,再培训结束以后组织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员工实行奖励,而考核不合格的就会有一定的惩罚,考核不是为了惩罚员工,考核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会计人员能够与时俱进,并与企业共同进步发展,从而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与工作氛围更加浓厚。

(三)会计数据处理程序实行统一规范化

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在企业使用会计信息做决策时,也越来越要求会计信息数据处理的规范性。由于不同的高层领导所习惯的方式不同,在处理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所采用会计信息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但这却给往后的会计信息利用和比较等工作带来了难度。所以未来的会计信息处理也会逐渐走向规范、走向统一,这也是企业与会计人员需要共同努力的大方向之一。

四、结论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技术在逐渐得到完善与更新的同时,也更加方便人们的使用,会计技术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也是不变的,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其会计技术的更新速度,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获得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明杰.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09).

[2]刘洪,操张林.浅析会计技术的发展历程[J].中国集体经济. 2008(18).

[3]任金丹,苟建华.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技术结构对会计模式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 2012(33).

作者简介:孙敬(1976-),女,汉族,职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会计、经济管理类。

会计实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教学方法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会计课程一般都是其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之一,会计教学工作量急剧上升。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问题的研究日显重要。本文拟对《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会计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进行探讨,以期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非会计专业教学的目的

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规格的规定,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培养目标主要是会记账、算账、报账以及用账的会计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组织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一般从事非会计专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就业方向是各组织的其他职能管理部门。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认识:一是将非会计专业学生视同会计专业学生,照搬会计专业本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认为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不会从事会计工作,因此只需学会分析会计报表就行。这两种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作为专业化教育主要是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是一种非专业的会计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而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会计知识的学习,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即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还要学会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使他们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通用型”专业人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第一,符合教学目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基本会计知识,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并为其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下基础。第二,教学重点突出。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的决定了其会计课程体系不能雷同于会计专业,而是要突出重点课程和重点内容。第三,结合专业特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符合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并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 基于以上原则,会计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有经济、管理类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即通修会计课程;第二个层次是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的课程,即选修会计课程。

(一)通修会计课程

通修会计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设置一门会计学,课时为54学时,包括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两部分内容。但是,按照目前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安排,教学效果比较差,特别是很难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学生对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了解得较少,在课程的主要内容讲授完毕之前很难开展具体的案例讨论。所以,需要对会计学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构造。

(二)选修会计课程

传统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往往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考虑非会计专业的教育思想是使学生“懂会计”,因此,在会计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灵活。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类各相关专业安排多门方向性会计选修课程,课时均为36学时(2学时,周×18周),讲授方式主要是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比如,高级财务会计主要讲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业务、租赁、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等的会计处理;行政事业会计主要讲行政事业单位特殊的会计处理;贸易企业会计主要讲授内贸与外贸企业特殊的会计处理;金融企业会计主要讲金融企业特殊的会计处理;工商企业会计主要讲授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及其会计处理。

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修完通修会计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专业选择一个会计方向课程,作为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会计学习方向。会计方向课程应该体现非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及相关会计学科实践中出现的最新情况,同时学生也可结合自身将来就业方向考虑选修会计课程。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结构

非会计专业具有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会计知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学习会计知识是为了将来使用会计知识,用来参与经济管理。成为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在非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与会计专业有所区别。笔者对现行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进行简要设计如下。

(一)目前课程内容

1、“二合一”形式:这是传统的形式,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2、“三合一”形式:“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3、“四合一”形式:“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这几种形式看起来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篇幅和学时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是“蜻蜒点水”,只侧重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其他内容只是简单介绍,或删去不讲。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过于强调会计核算,而应该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侧重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和影响。

(二)课程内容设计

1、《会计学》的第一部分——会计基础

主要讲述会计学概论,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报表、会计循环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会计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在介绍各种会计规范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职业道德时重点说明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应承担主要责任,借此进行会计诚信教育。对在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高等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2、《会计学》的第二部分——中级财务会计

会计专业使用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来介绍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最后介绍会计报表。这种编写方式比较系统,专业性很强,但对非会计专业来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非会计专业教学中可以按业务循环来讲,具体包括:货币资金循环核算及管理、融资循环核算与管理、采购循环核算与管理、生产循环核算与管理、销售循环核算与管理、投资循环核算与管理、利润形成与分配。

在每一部分循环的内容中,应包括:业务流程介绍;管理的要求(包括核算的要求和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

的要求设置账户;按会计原则理解业务流程的实质,掌握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在具体业务中的运用。这样设置使非会计专业学生从会计角度来理解业务流程,更容易学习会计课程内容。同时把管理目标、内部控制、会计核算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掌握会计准则的使用方法。

3、《会计学》第三部分——会计报表及其分析

除讲解会计报表基本内容之外,重点介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如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财务比率分析,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处理事务的能力。

四、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方法

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多媒体辅助教”。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

“多媒体辅助学”。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平台和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载、打印等功能;建立多个信息传递通道,及时发布信息,并对学生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设置专门人员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如辅导老师、咨询人员、学生顾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编制帮助软件和文档。

“多媒体辅助考”。建立完善的会计网络考试系统。这一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同时进行考试,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试题库,使得计算机可以随时随机选择设计出一套可供考试的试卷;二是要及时地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三是设计科学的考试软件。由于非会计专业每学期同时开设会计课程的班级和人数众多,每一次的会计学阅卷工作都极其繁重,采用多媒体考试方式将大大减轻会计教学的工作量。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会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案例教学的层次性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案例教学设计的层次性,通常是按内容进行层次设计,即将案例根据设计内容的综合性分为课程独立案例、课程综合案例、各门课程综合案例。

课程独立案例主要是针对某一章内容或某一个问题的案例,案例往往比较小。这类案例通常有标准答案,如企业会计核算案例。

课程综合案例主要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案例,案例设计的内容比较复杂,案例较大。但一般只涉及本课程的内容。这类案例通常没有标准答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各门课程的综合案例往往涉及多门课程,这种案例内容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广,往往是一门课的老师所不能解决的。这类案例通常是跨学科的,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2、案例设计的全面性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案例来实现的,好的案例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的局限性,在案例设计时应当注意案例的全面性。全面性主要是指在综合案例设计时一定尽量注意涵盖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来自实践中的案例不可能包括一门课的所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收集一些比较特殊的、在其他案例里无法包含的内容,将它设计成一个小案例进行专项讨论。此外,案例讨论要考虑环境因素。管理实践中的案例最终结果往往是进行决策,而实际决策是很难通过案例模拟的,因为案例分析者无法切身体验到决策者作出决策时的心理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所以案例设计时应当考虑到环境情况、决策者的风险倾向等。

3、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的关系

协调的方法是通过“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讲授”,即首先由老师讲述当次课的相关知识和重点内容,其次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最后在案例讨论后由老师总结案例,并结合案例系统讲授有关知识。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讲授的被动性,也可以避免案例讨论的局限性,既可以发挥传统讲授的系统性优点,又可以发挥案例教学的主动性优点。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高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限于篇幅和能力,很多问题尚未涉及,比如会计实验室、教学效果评估等。笔者旨在抛砖引玉,借此引起教育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会计实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国际证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协调活动的加强,对会计监管科学认识的不断清晰,导致会计监管的英美模式和德法模式的相互靠拢。本文认为,我国会计监管的优化,关键是调整方向和规范政府行为。  关键词:会计监管英美模式德法模式

作者简介:

龙子午(1972-),男,湖南岳阳人,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一、会计监管国际发展趋势

(一)英美模式美国会计行业自律监管模式,在安然事件后进行了大力调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美国建立了受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PCAOB)来加强对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和注册会计师的管制。形成以独立监管为主,行业自律组织、独立监管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混合监管模式,标志着政府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的到来。英国的会计监管组织是民间性质,现在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会计监管法规,使得英国各地之间会计监管的程度不完全一致,极大地影响了英国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的水平。因此,英国《公司法》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作出严格限定,并赋予贸工部(DTI)制定标准或办法指导、监督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 英国政府于1999年开始着手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独立监管框架,由政府严格监督注册会计师自我监管模式的运行。从以上英美两国会计监管模式的变迁史可以看出,英美政府在会计监管中介入的力度是逐步地增强,政府在会计监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德法模式德国会计模式主要特点是税法与会计的高度统一,会计规范主要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20世纪80年代末会计监管开始变革,受到最大影响的是集团公司会计(合并报表会计)。1998年德国政府鉴于外界对企业管理者、监事会成员和审计人员的强烈批评,通过了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透明度的法律,即《经营范围监督法》。同年旨在加强会计规范立法质量的民间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自“奔驰”公司1993年在美国上市后,德国电信(1996)、赫斯特(1997)、费巴集团(1997)、SAP(1998)等大公司先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为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这些公司必须采用美国的会计方法。

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压力下,德国议会通过法律允许上市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偏离《商法》的普通条款,此后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编制年度报告。根据2002年的欧盟法规,从2005年开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成为强制要求。2000年生效的Strenger准则建议公司在从不设独立董事的监事会中,配备数量充足的独立董事,该准则还规定必须披露为了激励性报酬而设定的业绩目标的信息。德国证券交易所为了加强投资者的保护,出台了信息披露方面更为严格的要求。法国原会计模式与德国极其相似,会计改革是从1996年开始的。法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法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融资、投资活动必然要面向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而对会计的国际协调产生了迫切的要求。1996年法国政府发布了关于会计规范化工作监管改革的法律草案,法国议会也于1996年立案并于1998年完成立法程序,另行组建了会计法规委员会(CRC)。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全国会计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或法令,由经济与财政部、司法部和预算部批准后发布实施。

1999年,法国经济与财政部发布《决定》,将原来统一的《会计总方案》一分为二,即只对单一公司适用的《会计方案》;适用于集团公司的《合并会计的原则与方法》。法国的这一会计改革,无疑将标志着国际会计协调化,特别是英美法系会计模式与大陆法系会计模式之间趋同的重大发展。

(三)会计监管国际发展趋势首先,会计监管必须依靠市场和政府双方面的力量。市场难以解决的,政府也不一定能很好解决,即使政府能够解决好,也不一定就是最优的。其次,最有效的会计监管模式,是整和各种力量的集中监管模式,而不是某一力量的单方面监管模式,也不是多种力量的分头监管模式。国际上普遍强调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交易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政府监管机构力量的整和,并且由政府来牵头,但是政府监管机构并没有超乎其他监管机构以上的特权。最后,会计监管既要体现公司的自我管理功能,又要加强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指引和监督,还要突出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

二、会计监管模式趋同的动因

(一)国际证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全球协调活动与会计监管相关的国际组织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国际证券委员会(IOSCO),分别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公司治理原则》和《证券监管的目标和原则》。这些组织在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标志性的事件是200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该会议上,联合国投资、技术及相关的资金问题委员会,召开了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会议,发布了《落实公司治理公开要求的主要问题》的报告,明确指出了这些准则的“国际核心准则”地位。随着公司治理标准的国际趋同,作为公司治理语言的会计准则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会计国际化的浪潮席卷全球。

这些国际组织及其所颁布的相关证券监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些核心准则组成了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国际架构模式(方红星,2004),使得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有良好表现的公司和国家都无法摆脱其影响,包括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纷纷抢占会计监管的制高点,为本国企业最大幅度降低筹资成本。

(二)会计监管模式的科学认识逐步清晰英美法系国家过去较为强调市场的力量,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想到了政府的力量,财务舞弊案不断加强了政府在会计监管模式中的作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较为强调政府的力量,当政府产生腐败不公时,往往会加强市场在会计监管中的力量。国际会计监管模式受“市场”、“政府”、“团体”力量的影响最大,现实中有自由主义、联合主义、合作主义和立法主义。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自由主义模式是指19世纪英国未监管经济和美国未建立证券交易委员会之前。立法主义模式则期望会计监管完全依附于法律条文,无严格意义上的会计准则,会计规则均以国家意志的立法方式制定,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体现,一般通过行政权力来实施,德国的会计监管采用的是立法主义模式。

联合主义模式和合作主义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政府依赖资本市场及投资者、会计职业团体等市场各参与方利益集团,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后者主要是政府平衡市场各参与方利益集团利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瑞典运用的是合作主义模式,英国以联合主义模式为主,美国则包含了立法主义模式和联合主义模式的要素,且后者服从于前者。人们从中可以发现,现在不存在单一的会计监管模式,大多国家采用的是混合的会计监管模式,政府与市场中各种力量的独立监管模式是发展方向。

三、我国会计监管现状评述

(一)政府监管力量强大、职业团体和市场力量不足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属审计行业的民间自律监管组织,但严格上仍是财政部的下属机构,证券交易所的自我管理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力量过于强大可能会导致监管权力的不当使用,将本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纳入政府控制之内,还会导致对其他监管主体的排斥,进而降低公众参与会计监管的意愿与积极性,致使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现象同时并存(雷光勇、刘慧龙,2006)。我国企业经营者、个体投资者、债权人和职工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导致我国实施的会计规则属政府行为,没有经历“多重博弈”的过程,会计规则基本上是政府安排的,这会导致会计规则执行困难。

(二)会计规范制定与监管过程中的脱节增加协调难度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权和资本市场监管权分属于财政部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这种“双头主导”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不仅有别于美国SEE的高度集中监管体制,也与一些欧洲国家传统上由经济部或财政部等强势部门为主导的监管模式有一定的区别。两个机构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对会计规范制定与市场监管进行分工合作是非常有利的,但资本市场的监管依据建立在会计规范的执行结果基础上,两个部门具有很高的依存性,监管的分工就可能放大监管机构之间在监管理念和监管策略上的分歧,降低市场的监管效率,损害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并导致市场对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的质疑(张鸣,2006)。

(三)会计监管权力与责任存在冲突会计监管模式中证券监管者主要处理的是私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如何配置市场和政府在会计监管方面的权重。我国的证券监管者大多处理的是私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尽管政府作为所有者在面对监管者时,也应服从监管规则与程序,但是当作为所有者的政府拥有超乎监管者之上的利益与权力时,仅监管者具有正确监管理念仍然是远不够的。监管机构在处理上市公司会计问题时存在多重角色,并且各种角色之间存在明显冲突。从而极易诱致上市公司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而政府监管机构由于自身作为控股股东的利益,很难对这种行为实施惩戒,进而激励上市公司的机会主义会计行为。从大量的国企改制上市、“保配”会计舞弊案中不难发现政府的身影(雷光勇、刘慧龙,2006)。

四、我国会计监管优化措施

(一)从强调“实质性监管”转向于逐步建立以“程序性监管”为主的监管理念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体现了“实质性监管”的理念。但是实质性监管的成本较高,而且由于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日趋复杂,存在很多政府力不能及的地方,使采用实质性监管的政府会计监管的成本大于收益(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在监管机制不完善时,监管成本是高昂的,收效是低微的;随着监管机制的完善,被监管者开始规范运行,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监管成本开始下降,至A点取得了最大的成本效益差,监管效果最佳;越过A点,再强化监管就可能引起被监管者的抵制,在短时期的抗衡后,迅速缩减成本效益差,最终走向会计市场失灵(王长莲,2006)。“实质性监管”理念适合于资本市场不太发达、政府有强势监管传统、司法诉讼和行政执法效率相对较低、投资者整体不够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从现实看,这种监管理念导致了政府监管力不从心、监管成本过高、效果也不明显等后果。研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已经能够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和信息披露质量的某些行为做出有效反馈,这就对“实质性监管”理念存续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从国外会计监管模式来看,实行“程序性监管”的国家,证券交易所等自律性组织则相应承担了实质性审核的任务,成为政府监管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我国应改变过去以“实质性监管”为主的监管理念,逐步过渡到以“程序性监管”为主的监管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

(二)加强监管机构问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培育或设立整合各种力量的集中监管模式证券市场的监管者一直在探索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与推进政府会计监管边界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监管的作用并不是要求监管边界的全面推进,而是对以往监管不足进行必要的修补,同时,再对过度的监管做出调整,尤其对那些由市场机制或自治机制能够胜任的规范应该做出应有的让渡。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这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全方位趋同,企业有了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在不断放松管制、市场力量逐渐加强以及强调公司内部治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各个参与主体在会计监管中的作用。通过制定会计准则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进行会计监管。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通过制定监管政策和发布信息披露制度对资本市场进行直接监管,然而其监管政策往往建立在某些会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的基础上,且保持刚性。因此,当分歧产生时,如果没有设置合理恰当的解决机制,结果会使得监管者间的意见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并造成了市场参与各方对资本市场基本原则的怀疑(张鸣,2006)。

美国的会计准则是完全为证券市场监管服务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仅全面负责资本市场的监管,同时还具有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力。虽然SEC将准则制定权授予了民间职业团体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但仍保留了最后的决定权。当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与其监管理念和政策不一致时,sEc就会出面干预。SEE对物价变动的处理、投资减免税的处理和石油天然气行业未成功废井的勘探成本的处理的干涉,将准则制定与监管政策不一致的分歧控制在准则讨论的过程中,而没有演变为准则制定出来后的修改和监管主体间的不协调。解决的办法一是在国务院下设包括各种力量的会计监管委员会,协调财政部和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民间自律组织的作用,是“一揽子”解决现存会计监管模式缺陷的可取方案。二是弱化唯一会计指标在会计监管中的刚性作用。姜国华研究表明,连续两年亏损,上市公司就进行特别处理,继续亏损就将其退市的做法,过多地影响了盈亏稳定性差但长期表现良好的公司。在适当的时候,证券监管部门应该检视这项特殊处理政策,并逐渐用更能够监督企业财务失败风险的政策来代替(姜国华、王汉生,2005)。我国会计监管应该从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的引导和监督、逐步建立以“程序性监管”为主的监管理念、培育或设立整合各种力量的集中监管模式方面进行优化。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y190)的阶段成果

上一篇:毕业会计论文下一篇: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