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16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一、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分析

(一)企业会计人才需求量大,是会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自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以来,我国的企业财务制度日益规范化,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和性质差异,都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使会计专业成为就业市场的热门专业。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不高,内部竞争压力小,工作相对轻松,但是内部的财务监督和控制制度相对欠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很难得到很大提升,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而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薪酬丰厚,管理理念先进,发展前景好,但是准入门槛高,内部竞争压力大,需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处事能力。

(二)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会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会计师事务所是很多会计毕业生非常想进入的单位,特别是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以及德勤这四个业内公认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很多会计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工作地方。会计师事务所比较注重会计的实际应用能力,专业性较强,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学习进步,对于会计毕业生迅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会计专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会计师事务所有大小之分,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大,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这就需要毕业生自己去取舍。

(三)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是小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历年都是就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报考人数多,招收人员少,对毕业生的条件要求又很高,过关难度极大。如果顺利进入编制,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工作环境都比较稳定,是很多毕业生的理想目标。但是稳定的环境也容易让人产生懈怠心理,发展进步的动力不足,甚至与竞争激烈的社会脱节。此外,注册会计师执业、理财咨询等工作,对会计毕业生也越来越有吸引力,未来肯定会吸收更多的毕业生加入这些行业。从大趋势来看,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还是很多的。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会计行业就业机会多并不能掩盖会计专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事实。会计专业由于其实用性强,就业面广的优点,一直是就业市场上的热门,甚至很多非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也想从事会计工作。具体而言,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口基数大

2017年11月4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会计法的决定,会计从业资格证被取消,从事会计工作将没有准入门槛,只是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这样一来,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仅要面临具有丰富会计工作经验人员的竞争,还要面临更多非会计专业人员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员涌入会计行业,从业人口基数不断加大。据统计,我国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人员达4000万,拥有各级资格证书的也达700万之多,会计行业就业竞争形势可见一斑。

(二)学校的人才培养滞后于制度准则的更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所学到的会计理论准则,在大学毕业后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对收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然而在我们的大学会计专业学习时,教材并不能完全做到及时更新,在考试以教材为准的前提下,会计老师也不会过多的强调新准则,以免影响学生的期末考试。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去学习新准则,单纯依赖课堂学习,在以后工作中就可能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学生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普遍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会计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账目记录,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会计人员职能要从核算型向管理会计转变,要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并能够将数据进行整理形成有效报告,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但是目前对于大多数国内大学的会计学生来说,大数据意识不强,没有掌握大数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技能,在未来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

(四)很多会计专业学生缺乏职业规划

缺乏职业规划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会计专业学生亦是如此。没有了高中生活的紧迫感,很多学生对未来没有详细的规划,不清楚未来应该向哪个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模糊。而在毕业找工作时,又总是存在误区,不愿意去小企业,认为小企业待遇不高,没有发展前途。而大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又很高,应聘困难。殊不知大企业分工明确,往往只是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小企业反而能够学到更多东西。低不成高不就的就业心态导致很多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会计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虽然目前会计从业人数的基数大,但是大部分从业人员只能从事低层次工作,高端会计人才比例并不高。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尽快考取会计专业相关证书来证明自身实力。对于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给予适当关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保证自身能够熟知会计行业变化,适应企业需求。

(二)学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学校要及时优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在日常教学中,要坚持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在日常理论学习中,要启发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自发去了解会计工作的来龙去脉。要时刻关注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修订修改,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要提高会计实践课的比重,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会计管理流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对于学习出色的学生,积极向企业推荐,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三)提高学生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满足新时代要求

大数据时代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而言,首先要有大数据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要关注大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大数据的未来需求与自身的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将会计信息转换为能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支持的管理信息,促进自身角色从核算向管理方向转变,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只有有了坚定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才能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当前就业形势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并不是特别有利,会计毕业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思路,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可贬低自己,先就业再择业,不要过分考虑工资水平、企业规模等因素,将积累工作经验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一步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为以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制度越来越完善,会计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会计大学毕业生是幸运的,会计行业飞速发展,可以有广阔的天地来施展抱负,但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作为未来会计岗位的重要力量,会计毕业生要以不变应万变,做好充足准备,勇敢面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全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早日找到心仪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是同时也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和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蒿建华.适应市场经济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2):241.

[2] 郑丹.浅谈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教育改革措施[J].当代经济,2017(06):30-31.

[3] 刘宇婧.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6,18(02):82-83.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陈惜

我就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还远赴大不列颠帝国深造。刚进大学时,对专业毫无头绪,学的理论知识也是七七八八。但是会展它囊括了很多知识,所以学会展的出来,可以做的不仅仅是会展业,也可以从事酒店管理,广告,营销等工作,这样说来它的工作范围局限性比较小,个人发挥的空间也是比较大的。

@匿名用户

做会展,你只需要记住这句话:“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因为会展工作刚开始出来很辛苦,也许你所做的工作都是一些体力活,但是不要动不动就被其他同学高大上的工作所触动,脚踏实地,三到五年后,年薪20—30万也并不是什么梦!

@沙门

本人大学也是会展专业,大学4年。毕业又工作4年,差不多介入会展行业8年了,现在刚刚创业开了自己的会展公司。根据个人经历所得,我觉得经验和技术比学历要重要很多,如果想早日融入会展行业,一定要在大学时期多参加实习训练,为自己夯实基础。

@alex0205

会展行业其实是发展还算可以的行业,国内和国外需求都非常大,不过做这个行业的人也多,竞争大,工作苦,不是一般人能坚持下去的行业。

@Chris Chuang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教育

一、引言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由过去的社会精英成为普通的社会劳动者这一身份转变的事实。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为107万人,而这一数据在2007—2011年五年间分别达到了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0万人和660万人,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扩大了6倍①;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所披露的数据,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另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年均人数规模将达到700万人②。由此可见,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当前及今后高校都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工作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常规性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常规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国内各层次的高校大多开设了会计及相关的专业,在校学生中会计专业学生的比例较大,虽然会计类专业人员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需求较为普遍,在当前经济形势较好的环境下,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是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就业观念偏差也较为严重,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分析——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一)开展就业观念调研的基本情况

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目前有在校生

4 600余人,为九江学院最大的二级学院,也是江西省内最大的会计学院,本专科学生的比例大约为1:1,开设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有注册会计师、会计电算化、税务、财务管理四个专科专业。近几年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综合就业率(包含考取研究生、专升本、考录国家公务员的学生)均在90%以上,就业势头良好,但是在实际就业工作中也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工作好找,好工作难找”、实际就业状况与期望落差很大、就业知识和技能难以与社会需求接轨等情况非常普遍,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观念误区也普遍存在,为了了解当前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课题组在会计学院开展了相关的调研活动,调研的对象包括会计学院在校的所有学生。由于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的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均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去实习,大部分学生在实习阶段均可以确定下来就业工作岗位,因此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两个时间段的调研。第一个时间段为就业实习前,第二个时间为就业实习返校之后,以便于观测毕业生通过就业实习后在就业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辅之以访谈形式,并对已经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和授课老师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较为宽泛,包括: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会计相关工作,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相关工作,到行政机关从事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等等。第二,会计专业学生能够从事的岗位相对较多。由于会计岗位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门槛和从业资格门槛,层次越高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从事财务会计相关专业的工作非常困难,但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跳出会计岗位从事其他工作,例如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文员等其他管理工作所遇到的专业门槛相对较低。第三,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的专业证书相对较多,而且这些证书都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的证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相关的考试还包括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等,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参加工作后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第四,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动手操作技能,有的用人单位还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还希望招聘的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独当一面,这也为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的发展自己提出了挑战。第五,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的就业需求各不相同,会计专业中各细分专业的就业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较多,会计专业成为当前高校开设较为普遍的专业之一,同时在社会上开办的各类会计专业的培训机构也非常多,因此在整个人才市场上当前学习会计专业和准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多,使得初级会计的人才出现了供大于需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级会计人才相对较为缺乏,亟需一批懂得国际会计准则,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会计专业的各个分支专业中,其就业状况也不尽相同③。

(三)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

1.总体上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较为悲观。在关于“你怎样认识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中设置了“非常严峻,感到焦虑”、“难,但通过努力找到工作不成问题”、“并不难,但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难”、“很容易,不必操心”、“说不清楚”五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14.5%、39.7%、38.4%、4.1%、3.8%,这表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夸大的恐惧及畏难情绪,择业时不敢大胆自荐,不敢面对竞争,在面试和竞争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有些毕业生由于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担心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遭遇过求职挫折后更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此退缩不前。因此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应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特别要关注这部分学生中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采用适当的策略去引导和鼓励他们。

2.在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上更加多元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去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同学呈现出一种缺乏实干的浮躁感。在关于“希望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的调查中,共设置了“追求稳定”、“无固定倾向,先就业、再择业”、“与专业对口”、“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自主创业”、“其他”六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16.3%、39.2%、21.1%、11.2%、11.9%、0.3%。这表明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已经能够从希望“一步到位”、“稳定舒适”的想法中摆脱出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随着学校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及创业政策、创业平台和创业服务的不断完善,近年来九江学院不断涌现出了毕业生创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先例,使很多毕业生对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从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奋斗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在对“就业岗位”的定位中,76%的毕业生选择了当“白领”,在涉及“预期薪酬”的调查中,只有18.2%的毕业生选择的薪酬区间低于或者与实习就业后的实际薪酬相当,而且其中有31.4%的毕业生选择的预期薪酬达到了实际薪酬的两倍以上。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还缺乏实干的精神,部分大学生希望一毕业就能立即成为单位领导或企业老板。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在录用高校毕业生时也采用了新的标准,无论任何学历的毕业生都要从基层做起,熟悉一线工作,在基层取得了进步和成绩后才有提升空间,因此大学生必须抛弃浮躁心理,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提高真本领。在课题组的调研中也发现了部分毕业生创业失败的案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实干、缺少耐心、急功近利,当创业热情逐渐被创业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各种问题消磨完以后,面对失败缺乏从头再来的勇气。

3.在择业中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但也有部分同学缺少主见,在择业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中,共设置了“经济收入及福利待遇”、“个人发展机会”、“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工作环境”、“职业稳定性”、“其他”六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24.3%、54.6%、6.2%、7.4%、5.1%、2.4%,有一半多的毕业生面对择业时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只有两成多的学生对经济收入比较看重,其他因素均只有较少比例的毕业生选择,表明学生在择业中一方面重视依靠自我的努力去追求生活的富裕;另一方面更具有较为长远的目光,关注自身能力的施展和职业发展的前景。这种对个人发展机会的关注为高校引导毕业生树立就业观念、培养就业技能、发掘创业禀赋、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提供了着力点。课题组的调查显示,2011年九江学院在校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为54%,2011年在校生中“90后”学生的比例达到73%,对于“90后”的大学生而言,其成长过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已见成效,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大部分学生在成长中并未经历过较多的困难,家庭和社会都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关爱,这就在某种程度形成了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独立判断的能力。一部分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不是选择去积极地面对,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和锻炼自己,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家长身上,甚至干脆不去就业,当“啃老族”。有的同学在面临就业机会时,缺乏独立的自我判断能力,没有主见和立场,关键时刻需要家长和其他人来帮其决定,从而失去良机。

另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中存在的另外一些消极方面也值得我们去认真关注并加以教育和引导。例如就业诚信的缺失,随意违约;有的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当出现纠纷时又缺乏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价值取向扭曲,一味追求“北上广”、沿海地区、大城市、三资企业等等,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看到哪里热门就往哪里挤,结果很可能在多次碰壁后丧失信心。

三、对开展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当前就业形势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国家就业政策、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就业观念教育状况与毕业生个体身心实际状况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致经历了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三个阶段,这种观念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宏观就业政策及经济社会状况和思想观念的变迁而发展的,因此高校就业观念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由此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式和就业方向。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政策。“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不可避免地会让所有毕业生不得不去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其次,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的就业难是相对于以往阶段分配模式上的就业难,是相对于高期望之下的就业难,是相对于社会发展不均衡下的就业难,高校毕业生必须接受这种客观现实,去迎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最后,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正确理解就业的含义,打破传统思维上的铁饭碗,认识到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获取合法收入进而服务社会求得生存发展的都是就业,树立“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就业,在自由市场卖猪肉也是就业,在理发店理发也是就业”的观念;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现实”的就业观念,树立先生存再发展、进基层求发展的理念,不能好高骛远,只做大事不做小事,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好机关,而眼睛不向下看;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发展”的就业观念,理解就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发展,以良好的就业心理去面对就业难的问题。

(二)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道德观念是就业观念形成的基础,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社会对各层次各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平衡以及大学生本身在期望与技能上与社会的脱节,许多毕业生在应聘和实习过程中,不能正确面对用人单位工作环境及工作技能要求,在产生心理落差时又不能正确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引导毕业生在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有踏实工作的自觉性,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在当前形势下,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并不代表社会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已经达到饱和,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就业技能和就业经验,在就业竞争中不可避免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但其后发优势相对较强。如果毕业生注重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在工作胜任能力上与社会接轨,其就业前景并不悲观。

(三)加强就业服务,形成高校毕业生树立适当的就业观念的配套机制

高校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受各种综合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要从根本层面来解决就业观念的问题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配套机制。目前需要从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层面来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适当的就业观念的配套观念转变及配套机制。高校层面,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职业认知教育;改进专业设置,以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学科的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学知识并能活学活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改进高校就业服务机制,多渠道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面等。政府层面,需要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并提供就业创业方向倾斜导向、就业创业优惠机制等等。企业层面,需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对毕业生缺乏就业经验的实际状况应予谅解,在用人过程中以人为本,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机制等。社会层面,需要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观念,建立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全社会的就业价值观念来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取向。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王家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以合肥市高职院校调查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3] 王海翔.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7).

[4] 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

[5] 江希和,赵自强.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32).

[6] 金建江.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2).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2、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思考

3、关于推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几点建议

4、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

5、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6、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选择调查分析

7、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分析

8、大学生初次就业与专业对口情况调查分析

9、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研究

10、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及其意义

11、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12、从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谈该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3、新媒体环境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14、志愿服务经历对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

15、大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

16、教育大众化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17、大学生就业与中小企业对接问题探析及对策

18、大学生就业应着力于全程指导

19、培养和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对策

20、浅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21、会计专业大学生素质模型构建分析

22、当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24、应用型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策略分析

25、大学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度问题研究

26、非学业因素教育对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影响

27、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评价探讨

28、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

29、地方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择业倾向分析

30、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31、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3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33、关于高校历史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思考

34、基于成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定位

35、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状与建议

36、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

37、求职规划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

38、大学生就业的职业选择理论与实践研究回望

39、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研究

40、关于引导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4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

42、“全面二孩”政策下女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研究

43、当前就业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

44、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45、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46、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47、初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

48、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49、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解决途径分析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二元结构,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也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就业歧视;经济法;政府管制;解决机制

Key words:discrimination of employment;the economic law;government control;mechanism of settlement

一、就业歧视与经济法解决机制

1.就业歧视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劳动关系建立后,对招聘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求职者或雇员基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或工作岗位无关的因素,而不能给予其平等的就业机会或在工资、晋升、培训、岗位安排、解雇或劳动条件与保护、社会保险与福利等方面不能提供平等待遇,从而取消或损害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或雇员的平等待遇权的现象。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①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历史最长、最突出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都公开注明要求应聘者“须为男性”或“男性优先”。在条件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情况下,女性经常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②年龄歧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35岁作为一个界限,“35岁以下”屡见不鲜地出现在大量招聘广告的限制性条件中。年龄在40岁、50岁上下的求职者更是就业困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40、50”现象。

③健康歧视。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如“乙肝歧视”问题,已在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根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

④户口歧视。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公然违背国家政策,干预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利,要求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本地人,如广州市人事局于2003年底发布通知,要求用人单位优先解决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⑤其他歧视。如学历歧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客观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地域歧视,河南人的形象近年来被大肆破坏,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不招收河南人,还有的用人单位拒招东北人;相貌歧视,有些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优先录用相貌好的而不是能力强的;身高歧视,不少单位都对身高有限制规定,如有的用人单位规定男性不低于一米七,女性不低于一米六等;姓氏歧视,有的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姓“裴”的,理由是“裴”和“赔”同音,不吉利等等。

2.经济法解决机制的概念及其特征

经济法解决机制是指将就业歧视问题交由市场和政府共同解决,市场基于效率至上的原则,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用工行为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来引导雇主做出是否采取歧视的行动。但市场调节机制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某些歧视问题市场无法调节;抑或虽然能够调节,但会由于对效率价值的过分追求而牺牲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公权的介入。政府基于正义原则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政府管制也存在不足,不是管了应该交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正义的过分彰显而牺牲了效率价值,这些不足同样需要市场的及时调节。就业歧视的经济法解决机制,就是在“市场调节←→政府管制”这样的双向运行中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有效的调整并达到预期效果。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市场调节性。市场调节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机制,其理论假设前提是相关市场的主体都是理性的,这种理性贯穿于市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在自由平等的竞争中基于经济理性做出合理决策。如果自身行为通过市场调节带来的是低成本高收益的结果,那么该主体就会积极从事此行为,这就是理性;相反,如果市场调节带来的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结果,该主体就会排斥和放弃此行为,这同样也是基于理性的结果。

②政府管制性。由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对于歧视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重要的弥补作用。具体而言,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公权力的介入,能够针对歧视行为给被歧视者带来的无效率问题进行有效的管制和救济,通过对实施歧视行为者赋予法律责任等强制性手段,促使其将外部性内在化以避免歧视,同时也使被歧视者获得相应的补偿。换句话说,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可以起到惩罚歧视者和救济被歧视者的双重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国家强制性的保障。第二,对于无法通过市场调节加以改变的歧视心理偏好,可以通过国家公权力的强有力干预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国家公权力的管制对于人们的歧视心理偏好能够起到强制性的改变作用。第三,由于市场调节手段重视效率至上,往往忽略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体现国家意志的公权干预较市场调节手段在彰显公平正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③综合运行性。经济法解决机制所要做的就是在社会经济运行的系统中使市场和国家机制各行其是,各尽所长,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相得益彰。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是一对矛盾体,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经济法在市场和国家这对矛盾体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并力图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即实现两者的和谐,兼顾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发展,在两者的动态运行过程中共同作用于就业歧视的治理行动中。

二、经济法解决机制是解决就业歧视的理想路径

就业歧视问题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1.就业歧视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

应当肯定的是,市场作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方式和力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从事歧视行为可能会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益的不利后果,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市场主体(用工主体)会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得不放弃歧视行为。然而,将市场作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手段也有着其天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①市场对被歧视者的无效率是无能为力的。市场主体是否会采取歧视行为完全取决于歧视是否给其带来高收益,当歧视行为产生正效率,主体必将会采取歧视行为,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歧视现象便是有力的说明,可见歧视有时对于歧视者来说的确是有效率的,当然也有无效率的时候。但是对于被歧视者来说,那必定是无效率的,因为没有人会乐衷于遭受歧视,并以此为快乐。然而,对于被歧视者的无效率,市场是无能为力的,而且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这种无效率状态将会更加恶化。

②歧视心理偏好是无法通过市场调节加以改变的。由于我国是一个深受古代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国家,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根深蒂固,如男尊女卑、城乡差异、等级森严等。这些不合理的传统文化观念内含着一种歧视走向,而且随着时间的长期积累会演化成一种歧视文化和心理,这种歧视文化和心理偏好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就能够加以改变的,即使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在分析某一歧视行为的成本收益所付出的信息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2],这一点也足以使我们对市场调节手段产生很大的困惑,从而导致人们对市场调节手段的质疑和排斥。

③市场调节无法对抗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我国政府出于特定时期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或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有许多限制措施,而很多地方政府也为了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制定一些限制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土政策,人为地制造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这些都非市场所能解决。

④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兼顾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市场经济实践证明,市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出发点在于对效率的考虑,通过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来引导市场主体基于效率考量做出理性决策,但并不能考虑到对于公平正义这一人类永恒的情感和诉求的尊重。片面追求高效率,有可能会忽略对公平正义这一社会基本价值的兼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进而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2.就业歧视体现了政府管制缺陷

尽管政府管制作为弥补市场调节本身不完善的必要手段,但公权介入作为市场力量的替代手段并非都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毕竟政府管制也有很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管制在某些情况下呈现出无效率性。有些歧视是有效率的,如果采取政府管制直接加以禁止反而体现出一种无效率性,这时,我们称之为合理歧视。比如用工主体限制或拒绝雇佣年老的劳动力,我们不能通过政府管制一概予以禁止,因为雇主之所以要限制雇佣年老工人,并不是说他们比年轻工人效率低,而是因为判断和具体评估工人的工作效率孰高孰低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想清楚地做出具体评估,恐怕所需信息成本是非常巨大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能通过政府管制一概予以禁止,否则必将遭受“非效率性”的责难。

②体现政府管制的法律实施会使被歧视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可以起到惩罚歧视者和救济被歧视者的双重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考虑到,规定有对歧视者进行惩罚内容的法律一旦实施,就会迫使理性的雇主将法律规定的不利后果最小化,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被歧视者利益受损,比如法律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禁止性别歧视行为,那么雇主就会积极地在那些需要雇用妇女的岗位上采取以资本投入替代劳动投入等应对法律规定的行动,从而就会减少被雇用者的就业机会,最终受损的还是被歧视者;同时,反歧视法对雇主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成本会以提高价格的形式转嫁给消费者[3],最终导致消费者公共福利受损。

③政府管制在微观层面上可能会降低企业效率。有的国家为了规制就业歧视,政府要求企业必须雇用一定数量或比例的特殊人群,一般都是弱势人群(如残疾人、妇女、年老失业人员等)。但是这种政策完全不考虑企业的效率和成本负担,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并降低企业效率,因为这类照顾人群未必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这一做法也无异于任意地剥夺了本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而获得此工作岗位的其他不受特殊保护的人群的就业机会,有违公平之嫌。

④政府管制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就会浪费社会资源。公权力管制需要成本付出,管制成本一般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成本及大量机会成本,其中,立法、执法、司法成本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反就业歧视专门法律法规,并由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执行以及国家司法机关就歧视问题进行法律适用、案件审理等活动所需社会资源的投入,其成本是巨大的;机会成本是指采用政府限定的措施会导致本来其他也许更为有效的措施不能采用的损失,如果对政府管制不加以有效限制,其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应当值得注意,那就是当政府滥用公权时可能会带来社会成本的损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业歧视问题凸显出市场调节失灵与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而作为新兴法律事物的经济法,正是伴随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适度干预而形成的法律。它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二元结构,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经济法解决机制将成为解决歧视问题的理想路径选择。

三、就业歧视的经济法解决机制的具体构想

1. 运用经济法“市场调节←→政府管制”的双向运行机制,建立就业歧视标准的双重审查机制

将就业歧视问题交由市场与政府共同解决的经济法解决机制,是在“市场调节←→政府管制”的双向运行中实现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有效调整的新型制度。笔者认为,在确立就业歧视的认定标准时,这种双向性应当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要注重市场调节的效率标准,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政府管制的公平标准,两者缺一不可。效率标准主要是从市场用工主体在录用雇工时的内在需要角度出发,即用工主体的用工条件是否基于岗位和工种的需要,当被雇佣者不符合岗位与工种的内在需要时,对于雇主来说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公平标准主要是从政府管制的出发点入手,国家应通过法律在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来实现其公平正义价值。就业歧视从本质上说是用工主体滥用用工权而损害劳动者的就业权,当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发生冲突时,政府应扮演“利益衡量者”的角色,本着优先、倾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则,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冲突,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法解决机制在确立就业歧视的认定标准时,就应当坚持内在需要标准与社会公共利益标准相结合的双向标准,两者缺一不可。

2. 契合经济法的现实主体制度设计,建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社会团体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与利益的日益分化,各多元化阶层与主体正不断被组合为各利益群体,整合为经济规模、认知能力差异巨大的弱势与强势群体[4]。作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具有“后现代法”特征的经济法自然要关注被边缘化、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平衡其与强势群体的利益冲突;而作为一种矫正机制,经济法要以法律制度设计上的不平等矫正事实上的不平等,以形式不平等达到实质平等,给予弱势群体以特殊的关怀。因此,在传统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与强调个人利益的市场主体之外,还应当关注介于两者之间,作为过渡带和平衡带的社会团体[5]。相应地,经济法主体制度设计则需要突破传统主体的两分法,将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团体确认为一种新型的、第三类经济法主体。

鉴于经济法解决机制“市场与政府”间的双向互动性,笔者建议我国应当专设一个介于市场与政府间的社会中间组织,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向社会市场用工主体宣扬公平就业政策,劝诫雇主摒弃歧视性雇佣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代表劳动者争取权益,一旦与用工主体调解不成,可以代表劳动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结合我国的国情,可以单独设立“劳动者公平就业保护协会”,赋予其以下职能:向各机关团体或民众提供有关就业歧视的咨询服务;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就业市场秩序的监督与检查;就有关劳动者公平就业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对于求职者或受雇人提出的就业歧视申诉案件进行协商、调解;运用歧视标准的双重审查机制对就业歧视的认定或消除歧视提出建议;就损害劳动者公平就业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劳动者提起诉讼,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协助各企事业单位或有法人资格的雇主或社会团体订立公平的就业政策。同时,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对劳动者公平就业保护协会履行职能应当予以支持。

3. 强化经济法的司法解决机制功能,建立符合经济法诉讼程序要求的反歧视公益诉讼制度

经济法是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之法,它以社会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宗旨,无论是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宏观调控法律关系,还是在管理市场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市场规制法律关系,都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一旦这些法律关系遭到破坏,当事人之间产生经济法冲突和经济法纠纷,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公益必将遭受严重破坏。但是传统法律理论认为,维护社会公益乃国家之职责,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理应由国家适用公权力追究其责任,公民私人无权亦无需介入;法院被认为是处理个人利益之间的纠纷,而不是管理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行政权的行使原则上不受司法干预,起诉资格的限制正是用以阻止法院过分介入行政机关的事务。相应地,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诉讼法体系立足于维护个人私益,对于公民个人间的私益纠纷可以通过法院适用司法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于社会公共利益、对于遭受损害或有损害之虞的社会公益之维护,因对公民个人无直接利害关系,法院大门是紧闭着的。因此,对传统诉讼法理论加以突破,畅通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渠道,建立能够吸收公众参与社会经济公益维护的经济公益诉讼机制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基于对经济法本质所达成的共识,涉及社会经济公益与国家干预则构成经济公益诉讼的本质特征,经济公益诉讼与经济法的内涵特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公益诉讼是对传统(民事、行政)诉讼法进行理念性更新与突破的新型诉讼,是经济法的诉讼程序法[6]

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劳动行政管理的单一运行机制,它通过劳动行政主管机关行使劳动力市场公平就业秩序的监督管理职能,排斥公民参与,严重忽视了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这种单轨运行机制使我国的就业歧视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当行政机关或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及个人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致使公平就业秩序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如我国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问题等),法律应当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公平就业秩序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笔者称其为反歧视公益诉讼制度[7]。反歧视公益诉讼制度既是蕴涵市场与政府互动关系的反歧视双向联动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法诉讼程序在反歧视领域的具体体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一定有损害事实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有社会公益侵害的潜在可能,亦可提起诉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不受违法侵害行为的侵害,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反歧视公益诉讼中,法律有必要在就业歧视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发生时就容许公民适用司法手段加以排除,从而阻止公平就业秩序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或危害。

参考文献:

[1]娄耀雄.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及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3-64.

[2]刘勇.市场、公权力与公平就业——解读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之公平就业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88-189.

[3]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439-448.

[4]董保华. 社会法原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63-273.

[5]雷兴虎,陈虹. 社会团体的法律规制研究[J] 法商研究,2002(2):47-56.

[6]张明华.经济法诉讼程序论——以公益诉讼为思考路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4):39-43.

[7]张明华.经济法的反就业歧视机理及其制度选择[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4):60-61.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在当今市场上,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在市场上的占比,推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会采取项目投资的方法,增加企业发展的速度。项目投资的成果受到投资运营管理工作的深刻影响,投资是否合理,投资决策是否科学有效,都是投资运营管理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会采用多种投资方法,从而增加投资的收益。投资运营管理工作包括对投资方法进行分析,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对投资的收益进行估计等不同的方面。在投资的过程中,企业的决策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决策者是决定投资主要方向的关键人物,要加强对市场状况和投资环境的了解。本文将会对企业的投资运营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优化投资项目管理的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项目投资工作的水平。

企业进行项目投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企业经营利益的提高,扩大企业收益与规模,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然而,企业在抓住机遇进行投资的过程也是迎接风险,应对挑战的过程。企业在项目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投资项目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投资项目的失败代表着企业资金的流失,对企业的发展会打来极大的冲击。企业必须增强科学决策的能力,提高对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尽最大可能规避出现风险的概率,杜绝投资工作的失误。企业保证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减少企业发展遇到风险的概率。企业要抓住市场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根据市场的现状选择最优的投资项目,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分析项目投资决策

(一)分析独立项目的投资决策

企业的独立投资项目主要指的是能够独立运行,与其他项目没有明显的关联的项目。独立项目不会受到其他项目的影响,独立项目的决策往往是独立完成的。

因此,独立项目的投资现金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较少,属于独立的投资部分。投资现金不会因为其他项目而减少或者增多,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决策决定的是投资现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二)分析资本限量决策

资本具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属性。内在属性主要指的资本在投资的过程中会有所增值,资本的外在属性主要指的是资本本身具有的稀缺性不会让其无限的增值,因此,企业要积极分析增值趋势,科学合理地进行投资。

(三)分析相互排斥项目的投资决策

相互排斥的投资项目主要指的是在投资的过程中,两种项目不能同时展开。在相互排斥项目投资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投资方法有:现值指数投资法、净现值投资法、排序选择法和总费用现值法等。在这里对后两种进行详细的分析。

1.排序选择法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对于相互排斥的投资项目的选择要更加精确,分析不同项目之间的优点,尽可能地选择能获得最高收益和最佳效果的投资项目。而在选择最佳项目的过程中还会运用到净现值投资的方法。净现值主要指的是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资金受到限制的数额。通过净现值对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净现值最优的投资项目,帮助企业提高收益。

2.总费用现值法主要指的是运用数学知识等预先对投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费用进行计算,对于相互排斥的项目来说,投资总费用现值的大小是衡量项目盈利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净现值进行计算,净现值和总费用现值是成反比的。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的基本方法

在企业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对投资决策进行及时的评价,投资决策的评价效果对投资项目的收益和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阶段,主要采取的决策评价方法有:

(一)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期主要指的是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当把资金投入到项目中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将自己的投资成本回收回来。这一段时间就是投资回收期。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对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企业的投资回收期过长时,企业在资金上存在的压力较大,导致企业在这一段时间内容易发生资金风险,从而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经营问题。但是,长回收期的投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与投资收益和价值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正反比关系,要根据具体的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因此,企业运用投资回收期法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各个特点,分析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外部的投资环境,对企业的回收期以及投资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都希望投资项目的回收投资期可以比较短,同时有较强投资回报率。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尽快地回收投入的资金,减少投资的风险,保证企业投资稳定的同时,不断增加企业的收益,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在根据投资回收期进行评价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包括企业对现金的使用效率,企业现金的流量等。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发展特征等所采取的计算方法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企业以往的投入与收益情况,作为对投资项目评价的参考,进行科学地计算,保证投资回收期相关数据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评价方法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出哪些项目的收益效果较好,哪些项目需要长期的占用资金,从而分析不同投资项目之间的风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评价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的,投资回收期评价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是依据以前的数据和发展情况进行预估,导致得到的数据结果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导致评价结果与真实的结果存在差异。

(二)会计收益率法。会计收益率法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对投资项目会取得的收益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预估,从而根据得到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在使用会计收益率法的过程中,所参考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在以前进行相似情况的投资时所获得的收益与以往投资额,两者的比例就是会计收益率。根据以往投资的数据进行估算,从而进一步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价。会计收益效率和项目之间的评价是成正比的,當企业的会计收益率越高时,就代表着企业获得的收益效果会越好,也就证明这项投资项目是有较强前景的。在使用会计收益率评价法的过程中,其本质的评价方面时企业投资获得的收益的高低,这展现出了企业投资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获得收益,促进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必须会对企业的收益进行预估,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设立企业投资项目的目标,尽可能地选择收益最佳的项目。会计收益率法不仅是对投资项目盈利结果的预估,还可以对投资的方法进行相应的评价。因此会计回收率评价方法在企业的投资工作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会计收益率在计算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数据信息都是以前的,因此这些信息与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脱离,企业主要根据以往的数据评价回收率的时候,会忽视当前的发展情况和投资环境,使得结果与最后的真实收益有一定的差异。甚至还会导致企业因为忽视具体的发展状况和投资环境而产生较大的风险,对企业造成较大的伤害。

三、项目投资运营管理策略

(一)在企业的投资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是影响着投资效果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情况就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的投资环境。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仅影响着企业选择何种投资项目以及企业在选择项目之后如何进一步开展,还影响最终取得的利益。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企业的决策者要深入分析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企业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企业进行投资项目提供背景支撑。在投资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的投资模型,其中以战略投资项目模型、战术投资项目模型以及作业投资模型这三种模型适应得最为广泛。战略投资模型主要指的是要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作为选择投资项目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尽可能的选择与企业的发展方向有共性的投资项目。战术投资模型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投资方式上的改变,灵活地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资项目,在投资活动中灵活地改变运营策略等。作业投资模式主要指的是,企業在投资的过程中在将企业的收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要通过适合企业发展模式的投资方式,尽可能地扩大投资收益。为了提高企业投资的效益,降低遇到风险的概率,就要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

(二)推动项目经理负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的投资工作是一项十分专业的活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决策人员和投资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建立完善的经理负责机制,引入专业的投资人才参与到投资项目当中,明确经理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对项目经理工作的激励程序,提高专业经理在项目当中的工作水平,从而推动项目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在项目投资管理过程中,要对项目进行长期的管理。企业的投资活动不是一个短暂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投资工作开始之后,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状况,也容易产生突发的问题和风险,因此,建立起动态的管理模式,完善企业项目监管的政策,让专业的投资人员对每一个投资活动进行及时的监管,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投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企业的收益有较强的影响,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

四、项目投资投后管理

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投资的投后管理工作,投后管理工作是影响着投资是否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保证投资效果达到预期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要加强对投后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在投资之后对投资项目进行监管和进一步的完善,让投资项目可以在投资期按照企业希望的方向发展,并且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在投资之后,要进一步思考此次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得在下一次的投资活动中规避此次出现的问题。第二,企业的决策者和投资部门要根据此次出现的投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投资能力和决策能力。企业的决策者和投资部门是影响投资效果的重要主体。第三,在投资之后,要不断完善投后的管理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第四,企业要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投资投后管理措施,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其他企业在管理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并且在自身的投后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转化成自己的力量。企业的投资投后管理工作的展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降低投资的风险,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科学有效的投后管理工作是企业投资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

企业的投资投后管理工作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投后管理工作的水平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科学合理的投资投后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和投资结构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投资投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的投资投后管理可以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企业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管,保证投资项目可以根据投资目标和投资的方向进行,减少在投资过程中遇到风险和问题的概率。其次,有效的投资投后管理工作帮助企业的投资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企业推行投资投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分析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吸取投资经验,优化企业整体的投资结构,选择更加适合企业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发展更加有利投资项目。最后,开展投资投后管理工作还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优秀的投资投后管理工作帮助企业不断优化投资成果,提高投资收益,从而帮助企业在市场上提高竞争力,改善企业在市场的形象,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结 语

根据上面的一系列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的项目决策评价是影响企业项目投资结果的重要因素。推行科学有效的项目投资评价工作,可以帮助决策者面对多种投资项目选择出有最佳投资成果和最小投资风险的项目。在投资评价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具体评价方法,将投资成本的回收时间、投资风险、投资收益等都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得出较为科学的数据参考,帮助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把控投资活动,有效规避风险,最终提高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收益。

上一篇: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