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课程范文

2024-04-22

技能课程范文第1篇

1 分析技能大赛项目, 规划课程改革方向

现在计算机技能竞赛的项目中有三个项目 (企业网、园区网和综合布线) 是属于网络方向的。每一个项目涉及的专业课程较多, 以“企业网”为例就要涉及到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硬件设备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这几门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但上述课程在平常教学中往往涉及不深, 不能满足大赛的要求。所以必需对现有的课程作相应改革, 改变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 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同时, 针对社会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需求提出的新的要求, 更要加强课程改革力度, 开发精品课程,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项目教学法”正是符合当前需求的最合适的方法, 所以我们应以开发“项目课程”作为课改的方向。

2 参照技能大赛项目, 设定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如何设定进行课改的项目呢?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技术革命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 着眼于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能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技能大赛的项目设定就是专家在分析了现有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而确定并开展的。也让我们意识到技能大赛的项目是遵循市场需求的原则, 每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有一定体系的, 我们刚好可借助这些比赛项目来设置课程模块。

3 以技能大赛考核点为参照, 设定课程项目和选择实施者

项目教学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对于每一门专业课程的项目设定, 由谁来设定、依据什么来设定, 都是困扰课程改革者的一大难题。我觉得现在的课程改革大家都在以校本教材的形式在做, 大多数老师不可能化很多时间、精力去调研和分析, 而技能大赛的考核点和立足点都是高校专家和行业专业人士设定的, 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当前这个专业的应用领域和实际需求。因此, 不防以此来设定项目, 而且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大部分都担任着相关项目的竞赛教练, 对比赛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比较了解, 而且也能了解相关知识点和技能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掌握状况, 以便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这正是我觉得由技能竞赛教练为主结合技能大赛考核点, 进行课程改革项目设置的因素。

4 仿照技能大赛题目, 设置项目课程中的情景模式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中第一步就是要创建情景。我们在技能大赛中所遇到的题目都是通过构建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来设立的, 而且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项目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 很大程度上就看你项目的情景设置。虽然, 技能大赛中的项目相对而言难度较大不是在一堂课上一个人就能解决好的, 但我们完全可以仿照这种模式来设定情景模式。同时, 情景架设的好坏, 会让学生对相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求知欲。

5 分析技能大赛能力要求, 完善项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 生产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工作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 责任范围的扩大, 这就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满足产业界的要求。让产业界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过程, 由他们来决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成为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正好能够贯彻这一思想, 它的核心就是根据产业界的需求开发能力标准。在 (CBE/T) 体系结构中, 课程开发是通过产业界对能力的需要来进行的;以能力标准为评价教育与培训结果, 最终授予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产业界的需要, 如何制定能力标准, 对于我们一直在学校从事教育的老师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我们可以从技能大赛中得到启示。像“企业网”、“园区网”和“综合布线”这些项目, 都是由二个到三个人组成, 除了个人能力以外, 还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另外, 在省、市的技能大赛中, 还会对每个项目的选手发放相应的技能证书, 以肯定参赛选手的能力。因此, 在课程改革中要注意能力培养。而通过项目教学, 能锻炼学生分析和综合、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交往与合作、批评和自我批评、抗挫折等多方面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诚实、敬业, 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6 借鉴技能大赛的职业资格证书, 设定课程评介机制

现行的考核方式仍然是“谁教谁考, 教考合一”的考试模式, 存在学生实际水平无法准确评价、教师实际工作业绩无法准确评价的问题, 考试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建立课程标准, 实施教考分离, 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分析, 用来直接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是实现对教学质量有效监控的办法。在改革现有教学评价机制时, 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整合评价方式方法, 尊重学生的差异和独特, 注重发展评价, 强调师生互动。要转变评价观念, 评价的目的是要从注重差别转变为注重激励、诊断与反馈;要转变单一评价模式, 使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样化评价方式, 除书面考试以外, 还可采用现场操作、课程设计、成果展示等方式, 进行整体性、过程性和情境性评价, 有条件的课程, 尽可能与社会性评价相结合, 如参加考工、考级、资格认证等。真正让学生达到 (CBE/T) 体系中具有职业能力的毕业生的境界, 那我们就可以认为课程改革起到作用了。

7 结语

技能大赛的开展, 除了能选拔技能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能推动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更主要的是对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技能大赛的参赛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技能大赛参赛的学生选手是课程改革的提前受益者和检验者。由此可见, 技能大赛既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 更是课程改革的试金石。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技能竞赛进行分析, 从中得出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启示, 结合实际情况课程改革进行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竞赛,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CBE/T

参考文献

[1]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曾煌兴, 周晓宏.项目开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策略及其应用[J].职教论坛, 2005 (18) .

技能课程范文第2篇

根据高职教育在类型上的层次上的特点及以往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的长期实践, 以求达到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的。力求培养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和制作能力。同时为学生注入一定的新思维, 新观念, 新方法, 以期学生具备相应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为此确立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面向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需要,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掌握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为核心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有建筑装饰工程投标、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在建筑装饰行业从事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技术指导、施工预算、材料管理等职业岗位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岗位及专业能力分析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建筑装饰专业设定的具体知识要求是掌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熟悉我国有关建筑装饰工程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室内外装饰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装饰工程行业所需的电脑软件绘图知识。能力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建筑装饰设计图纸识图与绘制的能力;具备从事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扎实的面向社会和客户进行设计操作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素质要求有三点内容:1) 思想政治德育素质: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热爱祖国,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品行端正, 讲公德, 守纪律, 吃苦耐劳, 乐于奉献。2) 科学人文素质:具有高等职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确切的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听说与查阅专业技术资料的能力;有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资源节约、爱护环境、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的观念及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等素质。3) 职业素质:具备建筑装饰工程行业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能力, 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 热爱本职, 遵章守纪, 严格自律。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但仅仅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动脑能力只有二者兼备才能符合今后的工作的需要。因此, 在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适度的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动脑能力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尤其是艺术的想象力, 它远比艺术技巧与方法重要。倡导与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不停留在刻意模仿, 而是大胆创新, 敢于标新立异。从掌握设计方法到设计创作, 制作, 都遵循耐心, 细致, 详尽的原则。

三、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本教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建筑装饰专业发展的讲解, 加深学生对建筑装饰设计的了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在艺术想象中以客体表象为起点, 借助对客体的感受, 体验与经验, 联想并在充分发挥个人想象的基础上, 使学生走上设计工作岗位后, 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发挥和运用这些能力, 创造出质量较高的作品。技能大赛现已成为专业建设的风向标, 它对于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通过参加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可以展示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 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紧贴市场需求, 培养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双元互动”项目制教学改革, 校企之间“双元互动”展开紧密合作, 就是把建筑装饰竞赛渗透进课程项目中, 根据技能大赛的内容分解项目内容, 形成一个个子项目, 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 层层落实, 层层选拔, 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建筑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 全面实施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 积极应对当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

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基本体例架构主要特色在于它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贴近教学实践, 设计, 符合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学习心理。在规定的总学时基础上, 划分为几个由深入浅并相互联系的教学单元, 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运行方法。在确立的每个教学单元中, 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要求、教师及学生应把握的重点、单元作业命题、教学过程注意事项提示、教学单元结束时小结要点、思考题及课余练习题等。根据教程要达到的总的培养目标及各教学单元目标拟定了相关的作业命题。项目化教学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为任课教师讲授, 优秀设计作品形象展示, 命题设计作品练习和教师讲评等。具体采用的基本方式与手段体现在四个方面:1) 传统的主流教学方式。即任课教师对课题理论的讲述与分析。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其局限性, 但是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它被证明是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方法, 尤其对学生现代设计理念及原理的灌输有着重要的作用。2) 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深学生对设计原理的理解, 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对国内外优秀建筑装饰设计作品进行范例分析评述时更应充分发挥现有教学媒体的效用。它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地将理论融会贯通于直观地设计作品之中, 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其理论知识和掌握设计方法技巧。3) 作业课题设计。练习是训练学生动脑又动手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实际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的重要措施。学生通过任课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图像式教学所获得的理解和感悟, 还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作业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心智的成长往往在作业练习过程中体现, 教师以此为作业命题设定、辅导及作业小结与交流的依据, 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 步步深入、有效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4) 对学生练习进行评讲。通过教师讲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 对练习作业提出优点、指出不足, 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引导启发。项目化设计教学与一般的教学不同, 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不同教师的设计教学活动必然会呈现不同的个性特色, 因而不能完全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 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教材必须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 才有助于任课教师主动性和创建性的发挥。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素质的高低, 在设计基本理论和观念的表述上作深浅适度的变化, 融入任课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使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规范合理, 而且充满生动活泼的个性化特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组织上, 任课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经验和方法与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 而不是被动的接纳。在每个教学单元作业命题上, 除设定了命题作业外, 还另外为任课教师提供一个启发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便于任课教师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的不同情况和学生素质的高低, 选择最符合教学对象心理与有效的命题练习的教学,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综上所述, 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发展和深造,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更好的适应社会。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针对建筑装饰设计这门课程, 我们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是由校企合作按实际项目为任务开发的课程, 建立起融教学做于一体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 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岗位技能。

关键词:建筑装饰,技能比赛,设计

参考文献

[1] 论中西绘画中线条功能的差异[J].李昌国.艺术与设计 (理论) .2013 (04) .

[2] 解析中西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和比较[J].周奇辉.大众文艺.2013 (10) .

[3] 再谈中西绘画的差异[J].徐建融.国画家.2012 (02) .

[4] 试论中西绘画灵魂的“气”与“光”[J].王艳, 徐喆.美术教育研究.2011 (11) .

[5] 从构图和色彩看中西绘画的比对[J].佟利平.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 (06) .

[6] 中西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之比较[J].张纯桂.文艺评论.2009 (06) .

[7] 浅谈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别[J].马花.中国土族.2008 (03) .

[8] 中西绘画用笔对比谈[J].沈媛媛.电影评介.2007 (10) .

[9] 谈图像中的中西绘画[J].余萍.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 (02) .

[10] 中西绘画需要保持距离[J].洪惠镇.中国书画.2005 (08) .

[11] 试论绘画色彩形式语言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意[J].黄沧粟.现代装饰 (理论) .2014 (10) .

[12] 传统人物绘画色彩形式语言在现代服装中的表现[J].王利娅.江苏纺织.2014 (05) .

[13] 后印象派绘画在针织服装设计上的应用研究[D].吴昱霏.浙江理工大学2014.

[14] 抽象绘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陈肖孟.北京服装学院2012.

技能课程范文第3篇

一、职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院校生源具有一定的特点, 中高职学生相比普通中高中学生, 在知识的学习领悟、行为的自我约束、自信心的保持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要使职校学生真正掌握自我学习能力, 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通过带有荣誉属性的职业技能竞赛, 可以在达到以赛促学基本目的的同时, 提高职校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及价值归属感。从宏观层面看, 围绕职业院校教育, 国家教育部门也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 提倡中高职学校借助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应力能力。总的来说, 职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是职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职校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有效结合的相关策略

(一) 技能教学强化环节中技能竞赛与职校课改的结合

技能教学强化是提高职校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 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下, 课程中的技能内容得以凸显, 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各行业对职校学生的技能要求愈来愈高, 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通过技能竞赛来使学生在实践演练中获悉行业技术动态及标准操作规范。技能竞赛给职校课程专业增添了新内涵, 以我校参加的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大赛为例, 专业教学中涉及的诸如IPv6、网络安全、网络设备配置、服务器管理、网络文档整理等重点内容都可以在竞赛项目中体现。借助2018年度天津市高职高专院校“圣纳·新道杯”技能大赛等专业性和权威性较强的竞赛赛事, 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全面技能及重点突出技能能够得到考查, 也能够通过技能大赛总体表现, 获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薄弱板块, 如此可以一举两得地实现教学两方面的共同提升。以技能竞赛为媒介来推进职校课改, 更符合职校教学实际。

在技能教学强化中采用技能竞赛时, 可以参考借鉴职校课程教学中业已推广使用的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让组间成员人人都参与到竞赛过程中, 根据组间人员的学习层次水平, 进行不同层次的技能竞赛, 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共同提高。此外, 针对职校重点专业课程, 在职校内部构建面向学生的内部技能竞赛通道, 让各专业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参与, 也能够实现优中选优, 推进职校技能竞赛自下而上的提升[2]。

(二) 专业教学拔高环节中技能竞赛与职校课改的结合

首先, 在职校课改实施中, 应将教学质量作为课改的第一目标, 辅之以技能竞赛, 通过以赛促改, 改进职校教育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学中, 借鉴职业技能竞赛中的一些规范及条例, 可以让理论教学及实训指导教师有的放矢, 明晰竞赛及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达到的标准,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对其进行强化和提高。职业技能竞赛具备的标准化、规范化、严谨化等特点, 对职校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启示:综合采用教师自我提升、院系抽查监督、学生自我督导等方式, 能够全面了解及监控职校人才培养动态, 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及实操能力的训练, 加深职校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及专业化程度。

其次, 在职校专业教学拔高上, 专业教师技能水平高低也是职校课改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技能竞赛不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也侧面反映出职校专业教师的基本功。在职校课改中, 实行覆盖专业教师的技能竞赛模式, 能够针对性提高职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增强其专业洞察力, 实操能力及职业素养。职校应围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及有计划性地给予青年教师参与国家或省级职校教学能力竞赛的平台和机遇, 以共同发展提高。

(三) 职业技能提升环节中技能竞赛与职校课改的结合

职校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借助技能竞赛形式, 让优质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为其后续就业夯实基础[3]。例如, 针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 学生以技能竞赛为途径, 可获取计算机网络安全, 服务器管理等方向的实操及荣誉证书, 指导教师凭借竞赛项目的全程引导, 也可获评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从而在学生及教师两个方面实现职业技能提升。此外, 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 展开职业技能鉴定, 在课改教材中穿插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 也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可行性方式。例如, 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大赛可以划分为计算机网络应用,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两大板块, 学生可自主选择竞赛方向, 指导教师根据竞赛内容进行侧重指导。职校课改与技能竞赛的另一结合方式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 通过校企合作的跟进, 一方面能够让职校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为学校及学生间的人才需求对接提供渠道;另一方面能够借助企业的力量, 提高技能竞赛的含金量, 让学生了解优质企业基于职校技能型人才的用人标准, 在增加学生就业率的同时, 辅助提高职校专业教学的美誉度及社会认可度。

三、结语

职校课程改革在新时期背景下更显其重要性, 在具体推进职校课改时, 要立足职校教育特点, 寻求技能竞赛的切入, 让职校专业课程教学凸显实践性, 以此提高职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深化职校课改效果。

摘要:职业院校以培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 在职校改革背景下, 找到契合职校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方式, 就成为提高职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技能竞赛为引导的学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逐渐被职校广泛采纳, 并由此进一步促进了职校课程改革成效。本文围绕职校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 浅析两者结合应用的必要性及方法。

关键词:技能竞赛,职校,课程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 黄丽吉.以技能竞赛思路引导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 2017 (27) :41-42.

[2] 罗伟兵, 周红燕.技能竞赛视角下高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8 (11) :30-31.

技能课程范文第4篇

1 改革课程内容

1.1 采用“任务驱动”型校本教材

现有的《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教材种类繁多, 而且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概念多, 内容枯燥、抽象。如何把相关的内容有机组合起来, 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组织编写了《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的“任务驱动”型校本教材, 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操作性强、容易理解的学习任务把教学的重点嵌入到任务当中, 每一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要求。当学生把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完成之后, 也就把握了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达到所需要的课程目标。“任务驱动”型教材克服了常规教材存在的内容陈旧、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弊端, 以“任务”为知识和技能的载体, 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驱使其主动学习, 融入的许多新知识、新技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教材以大量的插图、表格、知识卡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取代繁冗的文字叙述, 形式生动活泼, 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课程中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对课程知识内容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例如“制作数字时钟”的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数字逻辑元件之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数字时钟”的原理图, 然后根据原理图收集芯片资料、绘制出电路图、购买元器件、焊接安装元器件、调试和测试、编写技术文档等。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复习和理解所学过的知识, 会更有效地综合应用基本技能, 会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发挥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改革教学模式

《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把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操作,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往的教学模式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性, 教学效果不理想。“任务驱动”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把新知识隐含于每一个任务中, 在课堂中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 让学生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情境, 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 获得技能, 形成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课堂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而展开, 在强烈动机的驱动下,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学习。因此, 在《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课程改革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则能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例如, 在学习“晶闸管及其应用”课题时,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先从晶闸管的结构入手, 然后讲解晶闸管的触发条件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逐步解释概念、讲解工作原理, 学生往往缺乏耐心听讲, 对知识理解不深刻, 难以形成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 把“晶闸管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调光台灯的制作”这一学习任务, 任务中隐含了晶闸管的触发条件、工作过程以及触发应用等理论知识。在教学开始时, 不是先解释晶闸管的概念或结构, 而是向学生展示“调光台灯”的制作成果,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课堂中紧紧围绕“调光台灯的制作”该任务而展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难题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联系以往学习经验、生活常识和教材相关内容, 鼓励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随着任务的逐步完成, 学生逐步理解了相关的基础知识, 把握了基本的技能, 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调光台灯”的逐步完成, 学生的成功感倍增, 从而坚定学习的学习信心, 也产生继续学习下一个任务的强烈动机。在这教学模式下, “任务”既是学生的压力, 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内心原动力, 在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要我学”转变为“我要自己学”, 教师的角色则变为课堂的“导演者”。

3 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把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指挥棒。课程考核的方式科学与否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侧重点和学习积极性。以往的考核方式只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 凭着这两次考试的成绩则难于全面考核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并且会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 而轻视技能训练的后果, 甚至会挫败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这种方式既不能进行科学的课程考核, 也难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改革考核方式中, 注重过程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和职业能力考核三种重要考核方式。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而练就过硬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具备刻苦的训练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因此, 课程考核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学习任务, 完成每个任务的成绩都计算到期末综合考核中, 让学生明白精湛的技能都必须经过锻炼才能获得, 教师注重的是过程考核, 而不是应试考核。综合能力考核是从每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故障现象处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创新方法能力等方面来衡量。职业能力考核则是技工学校结合企业要求而进行的考核方式之一, 例如把学生实操堂课上的考勤、穿戴工作服、工具摆放等问题都应列入到学生期末考核中, 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 养成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等。

《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课程改革成功与否, 主要的依据是改革后的课程是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是否更受企业的欢迎。笔者在教学改革的路上不断探索和尝试, 学生也逐步走上了工作岗位, 从企业调查信息反馈中可以看到学生毕业后深受企业的欢迎, 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都说明了《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课程改革的成效。

摘要:《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是技工学校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学好该课程对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三个层面浅谈了该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过程。

关键词: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课程改革,任务驱动,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珠.任务驱动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产品, 2009 (24) .

[2] 张鑫.电工与电气设备教学方法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09, 9

技能课程范文第5篇

一、会展策划的释义

会展策划是一个在了解经济和行业的基础上,正确预判市场,整合会展资源,通过执行实施,使展会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过程,需要统筹考虑“国内外相关展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市场分析、展会项目目标的确定、展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论证、项目执行方案、进度安排、经费预算风险预测”等内容,而这些正是一些会展策划大赛考量的内容。

二、《会展策划》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传统的《会展策划》课程一般采用教师使用某本教材,按照书上的体例安排课程的进度和学习,对于教师来说较好操作,但是同时存在此类的教材理论性较强,训练学生实操能力欠佳的缺点,且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松散,造成学生“理论知道一些,但不系统;策划展会时不知如何上手”,展会策划能力不能很好地建立。

国内较知名的会展策划大赛如《中国会展》杂志每年举办的“中国会展院校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会展活动策划师”,秉承以赛代练、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我专业已有几届学生参加了此次竞赛,曾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不仅磨砺了会展专业技能,更锻炼了口才和软件操作技能,为职业蓝图的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毕业后的跟踪发现,参加过这些比赛的学生参加工作后不仅专业过硬,且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在事业发展上拥有更多的机会。可惜比赛机会十分有限,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机遇,如果《会展策划》课程能以会展技能大赛为推动,摈弃按部就班讲课本的做法,整合资源和各项能力,则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会展人才。

三、一种提高学生策划实操能力的课程设计———以大赛为推动

(一)课前准备

展会策划的灵魂在于选择适应市场发展形势的题材(即展会上要展出什么展品),这是展会成败的关键,展会要新颖、创新,还要兼顾可行性(往届会展技能大赛的优秀作品往往兼具了这两个特征)。要做到这些,学生首先要了解市场的发展,会展行业的动态,这对学生来说必须保证新信息的常态输入,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信息,各种信息的碰撞擦出火花,形成新点子。

(二)课程实施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关注《中国会展》杂志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阅读推送的软文,课前五分钟请一名同学到前面为全班口头讲述文章的内容,发表感想。学生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完整程度、清晰程度、见解的独特性和语言的表现力、台风进行打分。

展会题材需要调查展品范围的市场前景(包括该展品生产企业的数量、龙头企业有哪些、大经销商是谁、展品的年销售额等具体的数字),来证实该展会的可行性。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主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一名协助者,课程时间的配比应为1:2,即:教师课堂讲授2个课时,学生用4个课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探索。这个学习环节需要使用电脑,能否申请到机房是一个制约因素,在情况不允许时,可以让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任务,更为快速便捷。

会展技能大赛采用策划案做成PPT的形式。学生2-3个人结成团队,一个人播放PPT,另外的1个或2个人进行陈述。这个环节时间配比应为1:3,即教师需要2个课时左右对学生进行基础的培训,学生则需要6个课时的时间把策划案制作成PPT。竞赛中,学生的口才和精神面貌对得分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在这部分投入大量的精力让学生进行专项练习。PPT完成后,以团队为单位把作品在全班进行陈述,教师根据策划案各项的内容和陈述给予点评让学生进行改进,作品需要3轮演练达到最终定稿,大概需要12个课时的时间,教师为定稿的作品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

会展策划能力是会展技能的核心,会展策划人才是会展核心人才,是高素质会展人职业发展的目标。《会展策划》课程是帮助学生获得以上能力,成为会展行业核心人才的基础,在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上内容从会展策划大赛为推动的角度概述了《会展策划》课程的课堂设计,在理论的前提下,以技能训练为目标,具体细节可以根据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策划实操能力。

摘要:传统的《会展策划》课程使用某本教材,按照书上的体例安排课程的进度和学习,存在训练学生实操能力欠佳的问题,且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松散,造成学生策划展会时不知如何下手;以会展技能大赛为推动的《会展策划》课程,摈弃按部就班讲课本的做法,整合会展策划所需的资源和各项能力,则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会展人才。

关键词:会展策划,会展策划大赛,会展策划实操

参考文献

[1] 姜小红.从学生的会展实践反思高校会展专业[J].魅力中国,2010.

[2] 姜小红.项目管理下的会展策划———以郑州牧专校园二手商品展销会为例[J].河南农业,2011.

[3] 姜小红.校园展会办展优劣势分析及对策[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上一篇:医学本科生下一篇:基础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