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09

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企业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缺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问题,探讨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措施,以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 投资风险控制

今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同时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竞争激烈和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资金获得最大的收益是每个企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财务管理无论是在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因为存在投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企业不能正常经营和发展。本文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投资风险控制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有效措施,为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一、投资风险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一)投资风险控制的概念

投资风险是指一个企业在对外进行投资的时候,由于受到外部及内部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存在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甚至丧失本金的风险。投资风险控制是指相关部门或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企业进行的投资进行预测、评估等形式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将风险降到最低。

(二)投资风险控制的意义

第一,投资风险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维持自身企业的正常运转,减少投资风险和不必要的投资损失,抢占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风险控制会减低商业交易的风险,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帮助企业规避交易风险。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一) 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的指导、调节、促进和约束,进而到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第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向,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二,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各项制度政策都要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是实现企业风险投资控制的必然要求。

第三,实行企业财务控制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有效防止企业违法和企业效益的缺失,同时也是保证企业经济正常运转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企业风险投资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 企业风险投资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现状

1、 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财务风险的警惕性不高,缺少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的经验。且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者“家长制”,在投资或融资的决策过程中,不是依靠科学的财务分析,而是依靠“家长”的个人经验,投资或融资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2、 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目前我国在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和不足,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导致部分企业钻法律漏洞,法律制度的约束性较差,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只能依靠已经暴露的危机来进行识别,经济纠纷大量出现。

3、 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往往存在组织建设不健全,人员配备混乱的现象,这不仅使职能部门的职权得不到完全的发挥,也起不到相互监督的作用。缺乏相互监督的企业内部容易出现企业财务管理缺失的问题。

4、 欺诈、违约及拖欠款现象严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存在很多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盲目投资,盲目赊销,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5、 对客户信息不能全面、客观的掌握。由于企业运营成本低,利润薄,所以企业大多不设置专门的部门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记录和评价。企业信息管理制度的缺乏增加了商业风险,影响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

(二)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1.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对投资风险造成直接影响;

2. 企业尚未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防止投资的随意性、盲目性、独断行和主观性;

3. 企业对投资过程缺乏清醒认识,存在盲目追求高额利润的现象,往往只重高额利润而忽略了高投资风险;

4. 股东财务最大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现状,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首先考虑的都是股东的利益,同时股东也承担了公司的全部风险。

四、加强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对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

市场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企业只有制定了多种多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投资决策,使企业能够在经济形势变化或金融市场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仍能稳步发展。

(二)完善与财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这就需要国家加强立法,建设一套全面的、系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经济活动和交易行为,并对钻法律漏洞的企业进行惩罚,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

(三) 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受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企业的决策层一定要以各种财务比率、经济分析模型等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因素分析,为科学正确做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的控制,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会计队伍的建设,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及工作流程,形成一个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的运作氛围,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盈利。

结语:投资风险控制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充分的认识到了二者的重要性,就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从而达到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华,范京岩,彭莹莹.创业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研究.科技经济市场.2007(11).

[2]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06).

[3]吴利群.刍议投资风险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商业时代.2012(03).

[4]江兆俊.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投资风险控制.财经界(学术版).2013(02).

[5]张加昶.投资风险控制和企业财务管理浅析.财经界(学术版).2013(03).

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健全完善的会计法规体系框架,但同时也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实务中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事项的日益增加及其难度的迅速增大,建立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保证机制,保证和进一步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全面有效实施,确保准则提出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保证机制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与实务,然而纵观国内外文献,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控制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的论述比较少,更没有提出对企业普遍适用的操作方法。因此,如何将内部控制与会计职业判断相融合,建立并实施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实现基本准则提出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高效运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美国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律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COSO同时将企业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采用了COSO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并将其表述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构建要素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全体员工都被包含在内部控制之下,这对企业员工整体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研究报告对职业判断作了如下定义:职业判断是这样一种判断,它由有经验和有知识的人进行,在适用的职业准则框架之内,以必要关注、客观和正直态度作出的判断。具体到会计职业判断,就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对职责范围内的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过程。根据此定义,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是会计交易事项,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础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会计职业判断要受到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会计职业判断具体表现为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等。事实上,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是会计活动的一个特殊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会计职业判断既是一种人类行为,同时又是一种职业活动。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行为,企业有必要将其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控制:会计职业判断与内部控制的契合点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活动的特殊过程和职业判断主体的会计行为,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客体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结果或者质量又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而,在会计职业判断活动中引入内部控制机制,将内部控制的措施贯穿于会计职业判断活动的全过程,必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重要内容。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也因此成为会计职业判断与内部控制的契合点。

二、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和多变,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企业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如货款的回收、未决诉讼等,这些业务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会计职业判断带来了风险性。为了有效防范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判断控制和监督机制,把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由于各个企业具体情形不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针对同一会计事项,会给出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由企业自行选择,目的是使企业能够更加公允地披露其会计信息。由于这些处理方法各有特点,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不同,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做出恰当的判断。而新准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原则为导向的制定基础,需要大量运用职业判断,因此在会计职业判断中引入内部控制机制从而确保会计职业判断的正确性显得更加重要。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利益主体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存在事实的雇佣关系,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往往会影响某些会计行为的发生。公司质量机制存在缺陷会使权力上的制衡机制被削弱,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当局的外部干预,难以保持客观中立,从而影响会计职业判断水准。可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会计人员进行公正的职业判断的保证,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会计职业判断活动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三、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构建要素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企业实施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等。会计职业判断内部环境取决于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会计职业判断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及所采取的措施。会计职业判断的重大失误与舞弊往往源自于薄弱的内部环境,企业应以《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财经法规为基础,制定会计职业判断的决策规则,明确相关人员在会计职业判断的识别、执行、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形成一套完善的会计职业判断机制。具体而言:董事会应负责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是否合理及运行是否有效,财务总监及财务经理负责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指定独立于执行会计职业判断人员之外的人员复核会计人员所作出的职业判断,并将意见分歧向适当层次的治理层或管理层报告。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会计职业判断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正确甄别与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或舞弊风险,分析其原因,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将因会计职业判断产生的财务报告重大错报或舞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以下。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三个方面。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由风险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共同开展会计职业判断风险评估,以充分识别与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会计职业判断错误;新业务、新交易的出现,需要进行新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人员基于舞弊目的,不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或作出明显不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新的关键会计人员或财务主管加入,他们可能对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有不同的认识。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新的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颁布,导致同一事项在新准则下采用不同于以往的会计职业判断;自然灾害、法律诉讼等外部非正常事项的出现,导致企业需要进行特定的会计职业判断。

风险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针对识别出的各种风险,应当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评价风险对会计职业判断造成的影响。将评估后的风险与企业的风险承受度相比较并最终确定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同时防止因为个人风险偏好导致会计职业判断结论的重大错误。对已确认的会计职业判断重大风险,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予以有效控制。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为了消除会计职业判断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或将其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包括:

(1)授权审批制度。授权审批控制是指对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权限进行控制。授权审批制度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对于重要的结构化会计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应根据分级分类归口管理的原则,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授权给相应的部门或岗位;对于重要的非结构化会计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应实行特别授权,交付给具有相应资格和条件的机构或人员去完成;对于重大的非结构化的会计事项的职业判断,应当特别授权给具有相应资格和条件的多个机构或岗位组成的团队,必要时应聘请外部中介机构寻求协助。值得一提的是,会计职业判断不应仅以执行人员的职位来划分权限,而应主要根据执行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授予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权限。

(2)绩效考评制度。绩效考评制度是指通过业绩评价来规范各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职业判断行为,进而实行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企业应当明确会计职业判断的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对会计职业判断含有重大失误和舞弊目的的执行人员,应不再让其担任职业判断的工作,并予以批评、减薪、降职直至辞退等惩罚措施;对在会计职业判断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执行人员,应予以相应的奖励。

(3)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就是要求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具体而言,企业应当将授权审批和执行职业判断的工作分离,避免出现自己授权,自己判断的独断行为。将监督审核和执行职业判断的工作分离,由于执行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专业性,自我复查往往很难发现会计职业判断中的错误,因此应由执行人员以外的胜任人员履行监督审核的职责。同时,针对会计职业判断中可能产生的舞弊等特别风险,企业还应当特别授权具备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专人对可能涉及特别风险的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监督,此时将监督审核岗位和执行职业判断岗位分离更容易及早发现舞弊。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搜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信息与沟通连接了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其他四个基本要素,是有效实施会计职业判断的保障,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有关信息的搜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根据这一要求,企业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地搜集、传递与会计职业判断及其控制相关的信息,保证会计职业判断及其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充分和可靠。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持续或定期的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负责内部监督的机构包括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或其他内部机构。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对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制定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各个监督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设计良好、运行有效的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保证与之相关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因此无法提供绝对保证。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包括:第一,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产生错误或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失效。例如,执行会计职业判断的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可能进行了错误的会计职业判断而未被发现。第二,可能由于多人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被规避。例如,管理层为了完成董事会下达的利润指标,故意高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此逃避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造成的利润下降。

[本文系漳州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S07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2]王丽杰:《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编辑 熊年春)

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企业的发展与队伍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显,给家庭、企业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影响。为保证职工的养老利益,本文对企业内部养老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管理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规范性对策。

[关键词]供电企业;养老保险;规范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42

0 引 言

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国家提出的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职工的养老保险利益,企业应狠抓养老保险管理,将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五位一体”落实到岗位、员工,并实行“风险管控”和“三个管理”的制度,将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同时使每一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指导、提升社保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管理的作用。

1 养老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1.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中国人口趋于老龄化,职工可能要赡养多个老人,为应对老龄化带来养老的压力,对国家和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就要做好应保尽保,应缴尽缴,实现职工从在职向退休生活的平稳过渡。

1.2 保障企业安全稳定有序发展的需要

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关系到職工退休后的生活,企业的安全稳定,面对养老保险管理工作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应更新观念,在探索中提炼,在实践中提高,做好养老保险的基础信息维护工作,办好职工的退休手续,管好养老保险资金,服务好退休职工,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养老保险管理体系,提高在处理养老保险工作中遇到各种新问题的能力,助推企业有序发展。

1.3 加强供电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社会保险法》的施行使供电企业养老保险业务管理规范化的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养老保险业务种类繁多,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供电企业内部还未有统一的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指导日常管理工作。三是有的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养老的接续与转移不及时、缴费年限不正确等,损害了职工的利益。

2 供电企业养老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供电企业应将“五位一体”与养老保险管理融为一体,面对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中做什么(流程)、谁来做(职责)、怎么做(制度)、做到的程度(标准)、如何评价(考评)、如何控制风险(风险控制)、如何服务更有质量(三个管理)等问题,主要解决流程不顺、业务不精,管控不力,监督不严的问题,规范养老保险管理。

2.1 践行“五位一体”,推进养老保险管理规范化

职责管理立足于岗位,养老保险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险岗位完成,属于社会保险业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业务。通过梳理养老业务、咨询社保机构,结合公司管理要求,来明确养老业务职责,强化责任意识。

制度管理要将养老保险延续性强、繁多的政策文件中从政策层级和时间这两个维度去梳理出现行有效政策,根据最新政策实时调整,制作养老保险制度汇总表,统一归类管理。

流程管理是养老保险管理的核心。随着养老政策变化实时调整,保持流程、制度、标准、职责一体化,虽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已有流程,但其出发点是从社保经办机构角度考虑的,对供电公司内部的具体流程,需要哪些部门、人员协同作业则不会具体涉及,故需要根据公司养老业务,从参保登记、人员增减变动、关系转移与缴费申报等方面设计一套符合供电公司实际业务流程的规范管理。

标准管理是衡量公司养老管理工作质量的基本依据。通过梳理养老管理职责、制度,从及时性和准确性两个维度去构建、选取标准,上联社保机构,下联各个企业,能覆盖到各类养老保险业务。

考评管理将养老保险工作成果转化为绩效指标。严格执行专项考核评价标准,并与年度绩效挂钩,督促社会保险管理人员减少工作差错,提高工作质量。可以签订社会保险管理岗位个人绩效合约,通过履行岗位绩效合约,确保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2 加强风险管控,监督养老保险规范开展

2.2.1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严格落实公司各项决策和部署,把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执行力化为自觉行动。为了提高风险意识,供电公司可以从改善社会保险管理的员工的知识结构入手,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干的人才队伍,加强对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风险知识培训,提高风险敏感性和自我监督意识。

2.2.2 做到“四个协调控制”,增强风险信息沟通能力

第一,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的协调控制。供电公司应及时将人员增减变动、缴费基数变化、关系转移等信息及时上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等待审核意见。供电公司根据审核结果,及时做好沟通与协调,处理好问题。同时供电公司应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协调解决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第二,与人力资源部门内各岗位之间的协调控制。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内不同岗位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员工管理岗位负责人员增减变动等基本信息,薪酬管理岗位主要提供缴费工资等信息,保险管理岗位负责汇总各项信息并按要求办理各项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岗位负责及时归档已完成的资料。各岗位工作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岗位产生疏忽,就会对后续的养老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第三,与单位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控制。养老保险的业务工作需要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能圆满完成。人力资源部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执行上级工作部署,负责养老保险各项业务办理。财务部负责养老保险业务的资金保障并对保险费进行会计核算。审计部负责监督养老保险业务的合规、合法。

第四,与代发机构之间的协调控制。供电公司与代发机构应定期联系,确认发放退休金的人员、日期和金额,并告知退休人员及时去代发机构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如有不一致的情况,应及时与代发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沟通解决问题。

2.3 实施“事前事中事后”过程管控,提升风险管控力

第一,要提前介入,实行事前计划。在处理养老保险业务前,社会保险管理人员应明确这项业务的目的、要求和对应的操作流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资料的准备,部门或者相关岗位的配合度,风险点及应对之策,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要主动出击,实行事中控制。在养老保险业务办理过程中,按照事前的计划,严格按相应的流程进行办理和控制,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主动联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商议解决办法。

第三,要注重整改,实行事后检查。供电公司应及时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对养老保险各项业务办理是否正确,资金上缴是否准确无误,确保职工的养老利益得到落实。定期采取 “回头看”的方法,总结经验,及时调整业务流程。

2.4 实行“三个管理”,细微处抓内部管理

第一,主动管理。供电公司社会保险管理者需要时常总结经验,思考如何才能规范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主动把最新政策和资讯及时传达到公司每位职工,核对缴费人数、缴费金额、职工个人权益等信息,维护职工利益,对一些周期较长的业务流程进行跟踪,直至业务终结。

第二,透明管理。供电公司社会保险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协同办公、公众号、短信等通信手段让职工了解到养老政策、基数调整等信息,建立反馈机制,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签字确认制度,解决漏报、少报缴费基数的现象,监督供电公司缴费行为。

第三,严格管理。供电公司社会保险管理者要严格执行社保政策,强化管理意识,要有持续学习、不断提高技能和素质的能力,与同行保持学习交流,提升自身素质,掌握新形势下对养老保险业务管理的新要求。

3 结 语

养老保险管理规范化作为企业规范化管理整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供电企业的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五位一体”“风险管控”与“三个管理”,规范了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靠制度、标准、流程在管理,让当前社会保险管理者和后来者有标准可依,有流程可遵循,有經验可借鉴,使繁杂的养老保险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供电公司职工的养老保险利益,助推了企业稳定有序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春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

[2]刘昱.以协合力,深化五位一体协同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2).

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医院财务管理。在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技术的发展,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文章在新醫改背景下,对当前医院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将重点探讨当前技术化环境下、互联网发展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新医改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5.191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日益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医疗体制的一部分,它的效率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医疗体制的健康发展。从这点来看,提升医院医疗管理的工作质量与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基于新医改的背景下,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创新改革方向和策略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探讨,推进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保证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高效率的完成,以期促进当前医院体制建设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1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财务管理属于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指的就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对医院财务系统开展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传统财务的整合,这样一方面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自动化处理,另一方面能够借助大数据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反馈。从这方面来讲,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对医院财务系统更加系统化、及时性,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

财务管理信息化借助技术能够对有关信息进行有效收集与分析,这样就能够协调医院各科室的工作,并且能够强化医院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机制,能够提高医疗队伍的建设,保证医院一切工作的正常化。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第一,虽然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渐完善,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还是缺乏有效的预算机制。医院的财务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通过对财务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对医院的财务情况进行预算,这样的财务预算机制不仅无法对财务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且也让现有的财务管理拘泥于形式,使医院的财务管理缺乏灵活性、必要性。在这样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利于医院的资金运转,也不利于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方法。第二,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已经成为常态,但是医院的财务管理还缺乏一定的数据整合能力。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意愿财务管理新模式,才能够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够保证在社会发展、医院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2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要想完善当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认识到当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在找到问题的前提下对当前我国医院改革提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方向与策略。

2.1财务管理人员方面缺乏综合型人才

建设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除了依赖大数据等技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大数据处理能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外,还必须对计算机操作、数据处理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当前医院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来看,这类综合型高素质能力的人并不多。另外,专业人才除了专业能力的要求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将所学的财务管理原理、数据处理能力等进行技术和实践的指导。所以,缺乏综合型人才是当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2医院财务管理没有数据作为基础,分析数据的能力表现不强

与各行各业一样,医院的发展也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医院的总体信息数据来源多样,包括病人相关的数据、医院的财务状况、投资获利数据等,这些数据都是医院的重要数据。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很多医院并没有将这些数据利用合理化,换句话说,很多医院的数据没有真正发挥应该有的价值。此外,重要的是,数据的收集只是一方面,关键还在于数据的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从而找重要的具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然而,数据背后的重要价值却没有被充分应用于医院的财务管理。总而言之,现阶段,医院的财务管理缺乏数据的支撑,没有数据的支撑就会导致财务管理能力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

2.3医院财务管理的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市场的快速发展,医院逐渐市场化,也加入市场的竞争中。财务管理投资对于医院资金短缺等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同时也能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是从市场竞争情况来看,医院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比较风险的局面,医院也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对财务管理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与建设。多方面的原因会影响投资管理混乱的情况。尽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但是很多医院并没有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让医院缺乏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的预警和抵抗能力。医院财务管理的风险还不止于此,互联网安全也是威胁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所有的数据一旦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有威胁者进入,则有可能会泄露医院的所有信息,其中也包括一些重要的文件,这样就会对整个医院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3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方向与途径

加强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这是从思想高度上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急迫性与关键性。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改进传统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医院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促进我国医疗体系建设,有效地推进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开展。

3.1完善医院财务人员专业化建设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员团队,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文章前面已经对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的缺乏,整体素质不高。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医院要注重强化对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一方面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需要财务人员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等能力,既发挥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优势,又能够通过定期的培训等营造出医院内部人员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样的做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的难题。另外,医院财务人员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协调医院各个部门或者各个科室之间的工作,有效促进医院财务能力的提高与建设。

3.2完善医院数据体系建设

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医院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环。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醫院必须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在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对医院的各数据进行有效化、全面化地收集,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要在数据的收集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在当前我国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医改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医院财务信息安全系统。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一旦黑客所侵入,就很有可能会对整个医院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从这方面来讲,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安全性也是重要的保障。比如在完善信息安全系统方面,要注重对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防火墙,并且还通过设置方位界面的权限,从而构建访问请求的重要认证环节,或者是通过设置授权访问来提高访问信息的透明度。除了在技术方面提高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外,还可以通过完善健全各类操作的规章制度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或者防止重要信息的泄露,这样才能多方面地提高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3.3选择适合医院发展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

对于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中,软件的选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立足医院的实际情况,考虑信息化配置水平,这样才能够完善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设。另外,加强与完善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也是在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医院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一方面能够对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疏漏与实务。从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医院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快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对于推进医院发展的作用。在选择软件系统方面,医院要充分考察软件公司的实力,根据对自身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认识与研究,避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披露。除此之外,兼容性也是在选择相关财务关键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加强对软件兼容性的认识,推进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的健康长远发展。最后,还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因此针对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要具备灵活性,能够对市场具备一定的抵御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医院应该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软件和硬件上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化,通过应用新技术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的运营风险,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在新医改背景下,全面推进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医院在财务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婷.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1).

[2]陈含雅.大数据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2016(16).

[3]陈碧霞. 大数据视角下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创新[J]. 中国集体经济,2017(21).

[4]叶竹英.基于大数据下的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

[5]吴晓涛,姬东艳,陈安. 大数据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变革新机遇与新挑战[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

[6]徐中笑.信息化建设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9).

[7]赵炜.大数据在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1).

[8]徐艳霞. 大数据时代医院实施ERP的战略意义——基于财务管理视角[J]. 中国总会计师,2016(5).

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结合当前电力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对风险控制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提高电力生产的安全性,确保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和可靠。

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

作为一个高风险性的行业,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电力生产的基础,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才能切实保证企业的利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大,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加上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当前的电力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影响生产安全的隐患 。

一.电力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1.认识问题

在许多电力安全事故中,引发事故的原因往往都是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的认识问题造成的。从管理人员角度看,对于安全生产管理不够重视,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对于违规操作行为视而不见,疏忽大意;对于工作人员而言,一方面,部分职工没有经过相应的安全培训,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老员工或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虽然经过了安全培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盲目自信,为了图方便,抱着侥幸心理去进行违规操作。这些问题都可能造成相应的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自身的生命安全。

2.设备问题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也使得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给电力系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可能引起电力设备的损坏,引发相应的短路、漏电等故障,造成安全事故。同时,由于部分电网工程的建设时间较长,存在设备容量不足、老化等现象,也可能引发相应的安全事故。

3.建筑问题

违章建筑同样是威胁电力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最为明显的是城中村或部分农村地区的私拉乱扯现象,为了自己方便,将电话线、电视线与电力线相互搭挂、交叉,也有部分违章建筑与电力设备距离较近,在施工时可能对设备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二.电力生产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电力生产安全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当今社会,电力可以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一旦断电,会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电力生产的安全,可以说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电力安全生产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安全是电力生产的基础,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假如一个发电厂对于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导致经常发生安全事故,且不论是否存在职工离职的情况,事故的影响必然导致其难以正常稳定运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电力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的必然要求。与其他产品不同,电能几乎无法进行储存,因此属于产、供、销同时进行的特殊行业。这样的生产特点,决定了电力生产必须具备极高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可能在连锁反应下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影响。

最后,电力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环境的要求。电力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一方面,由于其产、供、销同意的特点,电气设备众多,如变压器、整流器、配电箱、输电线路等,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

三.风险控制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1.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指管理人员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所能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以及风险保留。

2.实际应用

结合电力企业生产的特点,在对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对风险进行消除和控制。

(1)防护法

防护法是属于风险回避的一种,主要是通过安全防护措施,如绝缘手套、绝缘服、安全帽等防护设备,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保护,从而减少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或者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尽量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优点在于成本低廉,防护效果较好,但是属于被动防护,而且防护措施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手段,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2)隔离法

隔离法是指采用相应的手段,对客观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隔离和控制,从而使得相应的区域或发内处于可控制状态。隔离法可以说是电力生产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在对电力线路或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时,往往会通过相应的分段开关,将检修段与正常段隔离开来,实现停电作业,从而切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不能进行断电,则可以在检修现场,使用安全网或安全围栏等装置,将带电设备与检修设备隔离,预防触电危险。

(3)代替法

代替法主要是针对电气设备而言的。在电网架设时,也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资金、技术等,使得电气设备存在较高的故障风险,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新的设备不断得到开发,可能已经解决了设备的风险问题,这时,就可以使用低风险的设备对高风险设备进行替换,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方法虽然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但是不仅可以减少风险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容量和技术含量,成为当前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利用智能自动控制系统代替人工调节系统,对电力系统进行调节和配置,可以有效减少人工误操作的机率,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消除法

消除法是对风险进行彻底处理的方法,指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危险源,如设备的接地线设置、输电线路的绝缘层破损、压力容器泄露、温度超标等,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但是也都是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的。例如,针对导线的绝缘层破损问题,如果不去进行处理,也许会引发触电危险,或者与易燃物品接触,引发火灾风险。

结语:总之,电力安全生产关系重大,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手段,对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和防范,从而提高电力生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鲍旭奇.分析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3, (3):63.

[2]靳斌.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控制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160.

上一篇:会计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存款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