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2023-03-12

会计原则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管理会计的控制问题是其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许多企业在控制过程中并不十分重视其控制原则。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会计控制的十条原则,希望对企业的控制活动能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控制 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

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

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第十,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贺妍,责任会计当中若干问题的建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4,6:15-18.

[2] 李孝林,中外责任会计产生和发展探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会计原则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围绕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的原则展开论述,指出了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应该服从并服务于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中心目标而不是拘泥于条条框框的禁锢这样一个思想。这是因为,现行的会计准则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面,故有待改进。

关键词:会计原则;确认计量;企业价值创造

文献标识码:A

1选题背景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的原则是指在会计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者说会计遵循的准则。包括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与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其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行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实质重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暴露出来了不少的问题,会计确认计量原则也不例外,尤其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有待改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际研究现状

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成果,以公认会计原则最为著名即:GAAP(是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的英文缩写。主要有以下原则:

(1)BUSINESSENTITY:会计主体。

(2)objectivityPRINCIPLE:客观性原则。

(3)COSTPRINCIPLE:历史成本原则。

(4)GOING_CONCERING:持续经营。

(5)STABLE_MONEY_UNITY:稳定货币假设。

(6)MEPERIODPRINCIPLE:分期假设。

(7)REVENUERECONGNITIONPRINCIPLE:收入确认原则。

(8)MATCHINGPRINCIPLE:配比原则。

(9)FULL_DISCLOSUREPRINCIPLE:充分披露原则。

(10)CONSISTENCYPRINCIPLE:一贯性原则。

(11)MATERRIALITYPRINCIPLE:重要性原则。

(12)CONSERVATISMPRINCIPLE:谨慎性原则。

2.2国内研究现状

主要是以下一些会计政策、会计准则等:(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3)企业会计制度;(4)财务会计基础—西南财大出版社;(5)中级财务会计—西南财大出版社;(6)中级财务会计—上海财大出版社;(7)高级财务会计—上海财大出版社;上述对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的原则做出了详细论述,但是均没有强调灵活运用会计的确认计量原则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服务这一观点。即,没有强调活用会计原则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这一说法。

3企业债务重组方面的会计确认计量原则方面的思考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依据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可见,债权人有所损失、而债务人却有利得;这就明显是一种零和博弈,债权人失去的收入正好是债务人的利得,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可用以下几种方式予以匡正:(1)债转股,指的是将债权人放弃的债权确认为股本或实收资本;股本(或实收资本)的公允价值与股本(或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2)债转债,指的是债务人经过与债权人协商,将其债务指定给债务人的债务人偿还,换句话说,由债务人的债务人为债务人偿还债务。(3)债权人兼并债务人,采用的是吸收合并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上述三个办法将避免债权人的损失,冲破谨慎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禁锢,最大限度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债务人赖账。

3.1债转股

我们系现在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其处理办法:

[例]甲公司于2012年1月1日销售一批产品给乙公司,价税合计100万,款项未收。由于乙公司发生财务困难,到2012年12月31日甲公司仍旧未能收到款项。2012年12月31日,乙公司与甲公司协商,进行债务从组,甲公司将应收账款转为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此取得乙公司的普通股20万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3元。已经办妥相关手续。现行准则下的账务处理:

解:(1)债务人乙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账款—甲公司1000000

贷:股本2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00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400000

(2)债权人甲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60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300000

坏账准备1000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1000000

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债务重组,乙公司少还40万的债务,而甲公司则损失了40万的债权,乙公司之所得正好是甲公司所失,这正好是一个典型的零和博弈,很有可能是乙公司赖账的结果。因此,我们建议作如下账务处理:

解:(1)债务人乙公司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甲公司600000

贷:股本2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00000

(2)债权人甲公司的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6000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600000

上述处理办法有效避免了现行债务重组所带来的弊端,有利于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债务人借债务重组赖账;同时,这里否定了谨慎性原则,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處理,而不拘泥于权责发生制的束缚,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服务。

3.2债转债

下面举例说明:

[例]甲公司于2012年1月1日销售一批产品给乙公司,价税合计100万,款项未收。由于乙公司发生财务困难,到2012年12月31日甲公司仍旧未能收到款项。2012年12月31日,乙公司与甲公司协商,进行债务从组,乙公司以其对丙公司的应收账款(之前乙公司赊销了200万的产品给丙公司)来偿还甲公司的应收账款,丙公司同意上述处理办法。

解:(1)甲公司的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丙公司10000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1000000

(2)乙公司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甲公司1000000

贷:应收账款—丙公司1000000

(3)丙公司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丙公司1000000

贷:应付账款—甲公司1000000

3.3兼并

当债务人处于资金链短缺、但是债务人的产品却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时,可以采用兼并方式解决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债权人用应收账款作为兼并债务人的资本。其账务处理如下:

(1)债权人。

借:资产类科目(公允价值)

贷:应收账款(账面价值)

营业外收入(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或者,

借:资产类科目(公允价值)商誉(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贷:应收账款(账面价值)

(2)债务人,作全部科目余额的抵消分录。

4权责发生制下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思考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的是收付实现制,只有将上述二者巧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准确核算企业的利润。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例]甲公司于2012年12月1日销售100万产品给乙公司,增值税税率17%,收到23.4万货款;当日,支付办公楼2012到2015年的租金37万,年利率为10%。[要求]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解:(1)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234000

应收账款—乙公司936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0

借:待摊费用370000

贷:银行存款370000

借:管理费用10000

贷:待摊费用10000

(2)收付实现制下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

借:管理费用370000

贷:银行存款370000

(3)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结合的处理方法:

借:银行存款234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

主营业务收入200000

借:待摊费用360000

贷:银行存款360000

借:管理费用39842.22

贷:待摊费用39842.22

注: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当期的管理费用=10000+120000*0.1*(1/1.1+1/1.21+1/1.331)=39842.22由此可见,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能更准确的确认计量,从而更为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现金流,为充分挖掘企业潜能创造条件。

5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会计确认计量原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当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一,我国的会计政策是政府主导,而西方的会计政策是民间主导的,因而存在利益冲突的矛盾。总的来看,我国的会计确认计量原则有着明显不利于企业而有利于政府的一面,如,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与支出,这一原则是产生企业税负过重的重要原因。其二,我国的会计政策正处于与国际会计政策接轨融合的过程中,过于拘泥于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使企业失去了主动性,原本属于企业的收益不敢确认、费用却因为贯彻谨慎性原则而多记,这就会造成企业利润的降低、同样也不利于政府税收。其三,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改进,此间难免有一定的漏洞,政策存在很大的滞后性而缺乏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叶建芳,孙红星.会计英语[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彭鹏翔.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中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4]梁莱歆.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準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会计原则论文范文第3篇

会计原则论文范文第4篇

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提取坏账准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行为是企业开展销售业务的主要方式,由此引起的一部分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在所难免,于是形成坏账。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有2种:一种是直接转销法;另一种是备抵法。考虑应收帐款中可能的坏帐损失风险,通过计提坏帐准备,防止利润虚增,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

加速折旧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

收入确认与谨慎性原则收入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的确定规定以下原则: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的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上4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贷款也不确认收入。这充分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使用

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金钱和账务,同时受着外界或这或那的诱惑,并且会计人员的决策将关系到整个企业或者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谨慎性原则,正确认识和使用谨慎性原则。与此同时,企业或公司领导应该重视对会计人员谨慎性的培养和重视,既要做好谨慎性培养的工作,也不能过度谨慎。

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可操作性比较强,如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是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起决定作用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会计人员实施谨慎性原则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出一些行业规范性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会计人员的实践行为。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人员。所以企业应抓好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将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应能够掌握如何适度地运用好谨慎性原则,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做到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职教中心)

会计原则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曾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的中国台湾地区有着比较独特完备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对我国大陆的会计法规建设与制度完善有借鉴价值。为加快推进中国内地和台湾会计法规制度的区际化协调,作者将从会计法规特点与环境要素等多视角入手,通过两地会计法规比较分析,提出立足于国情,为建立与健全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会计法规体系的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台湾;内地;会计法规体系;特点;比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公民、信用治理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70772008)和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科技型民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 (07457203D-7)的阶段性成果。随着中国加入世贸以及内地与台湾地区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两地之间对外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身特点不同,不管在市场环境、监管等宏观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税收等微观方面,台湾地区和内地都存在一定差别。与国际接轨同时要整合相关法令,会计体系所面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具体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之间差异的协调。因此,有必要对内地与台湾地区间的会计法规制度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台湾地区会计法规体系独具的重要特征

1.“会计法规”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因为其制定机关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从制定单位及其内容表现形式来看,台湾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

(1)会计“法律”。会计“法律”由“立法院”制定并通过。“立法院”为最高立法机关,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等权力。“法律”定名为法、律、条例或通则。

(2)会计命令。会计命令由行政机关根据职权和法律制定,定名为规程、规则、细则、办法、纲要或准则。“会计法规”由“行政院”制定。

(3)会计自治法规。会计自治法规是自治团体依其自治立法权而制定的法规。会计自治法规按其性质主要有:①“省法规”、“省(直辖市)”制定会计法规。“省(市)议会”的职权如议决“省(市)法规”、预算;议决省(市)特别税课、临时税课及附加税课、财产处分等。“省(直辖市)”、“县”制定的会计法规和规章,可称规程、规则、细则、办法、要点等。②“县”规章“县(市)”制定会计规章。“县(市)议会”的职权如议决县(市)规章、预算;议决县(市)特别税课、财产处分等[1]。

(4)社会团体会计规章。社会团体制定会计规章和会计原则。1968年“会计问题评议委员会”最早研究完成“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草案,台湾现行会计原则1982年由“台湾会计师公会全国联合财务委员会”公布。台湾会计原则发展还有赖于民间法人组织“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此基金会下设“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修正及解释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2.会计法主要目的是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并非“相关性”。即强调会计信息尽量要可靠、客观,提供不同使用人适当而充分的揭示,防止报表编制人提出不适当的“外账”,造成会计信息使用人决策错误。

3.会计法规创制冗长,其适用次序主要依商业组织型态。按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商业因组织型态差异,对受证交法、公司法规范的公开发行公司、受公司法规范的非公开发行公司及仅受会计法规范的独资合伙事业,会计处理适用会计法规次序必然不同。

二、台湾地区与内地会计法规发展环境的明显差异

环境因素通常制约各地会计体系发展,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会计环境会影响会计目标责任的实现,会计管理体制、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等会计问题。

1.在政治经济环境方面,会计法规发展差异取决于政治经济体制不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透过市场决定供需,采取私有财产权制。内地目前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成长,财务会计信息除提供经济计划者在规划市场运作的报导及未来控制的参考外,也迎合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人需要。

2.在历史地理环境方面,台湾为海岛地形,经济制度采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由于岛内需求偏低,经济基础主要为发展对外贸易,国际化及资本市场发展比内地更早。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虽早,但台湾股市等资本市场结构不同于美国,多数投资者并非机构投资人或专业经理人,而以散户为主[2]。内地因经济发展较晚以及计划经济时期的闭关自守,早期内地会计长期处于“簿记”层次,会计使用人局限于政府单位,阻碍会计理论实务发展。但近三十年经济改革中已认识会计发展的迟滞,努力顺应国际潮流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制”。

3.在会计体制方面,从会计目标界定上看,内地会计目标表现为:会计信息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依据;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等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重大投资和信贷决策;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信息。而台湾与美国相同,会计信息使用人主要为企业债权人与投资人,会计目的则在于:帮助投资与授信决策;报导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流动性、偿债能力及资金流量;评估管理当局运用资源的责任与绩效。

三、台湾地区与内地之间会计法规体系的迥然不同

中国内地自改革开放以来,正逐步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企业会计规范已建立并日趋完备。而台湾已迈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列,会计法制规范早已建立运作顺畅完整的体系。

1.从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而言,台湾采取分散体系,即基本规范与部分规范系由政府制定法规,部分规范则由民间会计专业团体制定准则,二者共同构成整个会计规范。内地则是采取统一模式,即所有会计规范均由政府制定法规,企业所有会计事务均须依法行事[3]。台湾50年来实行市场经济,会计等民间专业团体组织健全且发展蓬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会计专业团体适应需要而陆续研究制定各项企业会计准则,目前的分散模式较具弹性。内地自1949年以来,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依苏联统一模式,须由政府部门负责建立全套企业会计准则。

2.从内地、台湾地区已发布和实施的会计法规及相关法规可看出,都很重视会计法规的建设。会计法规按制定单位及其内容表现形式的比较如下:

比较内地与台湾地区两地会计法规体系可见,从内地台湾两地会计法规体系的上述比较可见,中国内地会计法规按制定单位及其内容表现形式包括:(1)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会计行政法规,如国务院制定的《总会计师条例》。(3)会计地方性法规,由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委会制定。如《河北省会计条例》。(4)会计规章,由国务院主管部委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制定。如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

中国台湾地区会计法规按制定单位及其内容表现形式包括:(1)“会计法律”,由“立法院”制定的“会计师法”等。(2)“会计命令”,由“行政院”制定的“商业会计处理准则”等。(3)“会计自治法规”,由省(直辖市)、县制定。如“台湾省各县市总预算编审办法”等。(4)“社会团体会计规章”,由社会团体制定。

2.内地与台湾会计事务规范的差异比较。(1)台湾的会计法规范的对象为企业,内地会计法规范对象则包括企业及非企业组织。台湾另有会计法,规范对象为政府机关、企业及政府机关以外的组织或团体,其会计事务处理并未制订法律,但各主管机关多订有行政命令加以规范。(2)台湾由政府所制定的会计事务规范内容有会计法、商业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发行人财务报告编制准则等,与内地同类规范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相较,详略各有不同。台湾规范对会计科目定义及其入账基础即损益计算等规定极为详尽;内地则缺少相似规定。内地规范中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范颇为详细;台湾则无会计机构的规定,而会计人员的规定极为简单。(3)内地将会计事务规范分为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会计制度三大部分,均由政府制定总则性及分则性准则。台湾会计制度规范由政府制定,而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并不分立,由民间会计专业团体制定一般公认会计原则[4]。按内地企业财务通则,立法目的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台湾都由会计准则规定,内容没内地详细。

3.内地与台湾会计人员规范之间有显然的差别。内地大体上对会计从业、会计晋升职称、注册会计师等三类会计人员的资格准入、考试、培训与管理等都有明确详尽的规范。台湾仅制订会计师法,没有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规范,而代他人处理会计事务的会计人员,会计法第5条虽有授权主管机关订立办法的明文规定,但尚未完成或落实。此外台湾会计师法中无考试方面的规定;但设有中央考试机关,订有《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会计师考试并依该法规定办理。内地有必要订定会计人员考试的单行法规。

四、加强台湾内地会计法规区际协调与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各国会计准则协调是必然趋势。我国会计现状与实现会计国际化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应加强借鉴台湾成功经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1.坚持求同存异的协调原则,持续推进会计整合的国际化趋势。必须重视两地之间的会计协调,结合实际制定适合中国内地情况的会计准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两地会计制度,基本都遵循国际会计准则,需要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参照国际会计标准,制定基本统一的会计标准、术语和会计报表格式。要不断借鉴国际会计理论,以建立会计体系及更新会计理论。继续开放资本市场、合作关系,使内地与国际经济及会计交流形成良好互动。

2.加强法治观念及建立健全的会计法律制度。应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积极推进环境法规制度的建设,推行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努力增强法制意识,落实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宣传及执行力,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依法履行岗位职责。我国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但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妨碍法律权威性,会计制度建设应朝着统一、规范和专业的方向深化。

3.开展两地会计界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逐渐缩小会计领域的部分法制规范的差异。通过官方和民间团体的互相交流访问、书籍和学术刊物的交换等方式促使会计制度的相互了解[5];加强台湾和内地会计事务所的合作与业务往来促使会计制度的协调。

4.注册会计师须坚守公正独立原则,发挥经济警察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以及会计师协会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企业经营环境的公平、公正、公开。为加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在会计核算上要赋予企业相应自主权,严格遵循稳健性原则,公平税负,以促使国家财税稳定增长。

5.减少宏观调控对会计的影响,增强市场透明度。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企业经营以市场为主导,由企业自行按照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参与自由竞争,政府不干预企业经营。在实际工作之中,政府要严格实施政企分开,杜绝行政干预,而是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来实现政府职能。此外要培养人们重视会计信息实际应用的意识;增加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实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理想。

[参考文献]

[1]Albrecht, W. Steve and Sack, Robert J. Charting the Course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 [J].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Volume No. 16 by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ugust 2007:21.

[2]Matteo Bartolomeo.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Europe: 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Potential [J]. The EuropeanAccounting Research. March 2009: 45.

[3]吴联生. 亚洲“四小龙”的会计规范体系[J]. 会计研究, 1998,(11):30-34.

[4]包玉芹.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J]. 现代商业, 2009, (2):13-15.

[5]张惠忠. 台湾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原因及实践[J]. 财会通讯,2008,(6):27-28.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 and Coordin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Accounting Statut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Ye Chenyi,He Lipeng,Qiu Guoying

(Accounting Schoo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

Key words:Taiwan; mainland; accounting cod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责任编辑:张积慧)

上一篇:出纳毕业论文下一篇:会计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