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概念范文

2024-05-05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第1篇

【摘要】:数学概念在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性内容。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概念和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在目前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概念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 概念 教学

数学的定理、法则、运算的逻辑基础是数学概念,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和重要工具。高中的数学概念明显比初中的增加很多,因此强化概念教学是建立理论体系的中心环节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解题、轻概念的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并不少见:一些学生学习数学非常用功,但成绩之所以不能提高,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学生数学素养差别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然而某些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一味地强调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所以高中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重新审视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高中数学概念和概念教学的重要地位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则强调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达到理性认识,高中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

数学概念是对数形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飞跃到理性认识的结果,它是数学的逻辑起点。高中数学知识本身是以概念为框架搭建起的知识体系各种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都是概念的一部分高中数学知识就是以这些体系作为基础。因此掌握数学概念的不熟悉必然会导致忽略概念本身的法则、性质、定理、成立条件,进而导致理解、运算错误。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教师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着的“重解题技巧,轻数学概念”是目前教学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应试教育下典型的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他们会认为概念学习单调乏味,不加重视,学习的过程中不求甚解,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没能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对一些基本概念也只会死记硬背,只有一些机械、零碎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匆忙去解题,便只会模仿老师解决某些典型的题型和掌握某类特定的解法,一旦遇到新的背景、新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很容易就掉进了“题海”之中。

三、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1、创设引入数学概念的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概念的引入。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利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比如在幂函数的概念引入中可以在已有的函数知识基础上直接引入。还有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和联想的方法引入,让学生在依据已有的材料和自身的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大胆的推测性想象,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

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活动,体验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心情,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2、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高中数学概念众多,容易使得学生产生迷惑。很多学生对函数都只是一知半解,例如对于y=f(x)和s=t(p),很多同学认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函数,而对于y=f(x)和y=f(x2)则无法分清楚它们的区别,特别是对于与抛物线相关的函数,如y2=2px与x2=2py,对它们的顶点、远点、焦点、准线方程等一系列概念的教学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利用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抛物线的开口方向、轴进行变换,让学生报告如何建立坐标系和推导出抛物线标准方程以及相应焦点的坐标、准线方程。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通过列表的方式对这些概念进行区分。在推导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生通过对概念分析过程的参与,有利于他们记住和理解概念。即使忘记了相关定义,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推导得出。

3、教学中将概念系统化,注重概念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在进行了关于圆和椭圆、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表达式等得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概念尽可能地进行分类总结,让他们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概念的本质。又如函数y=ax2与s=at2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是变量和因变量不同,在其图形的表达方法上就有相似之处。教师应该帮助指导学生,运用关联的思想看到函数的本质。

在完成一章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时,认真的做好总结,引导学生比较新旧概念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体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概念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分清同类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例如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等,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强调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加深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认识,做到知识的互联,融会贯通。

4、通过合理练习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虽然笔者并不赞成利用题海战术完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教学,但是学生要想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离不开练习。许多数学概念本身具有二重性,既表现为一种过程操作,又表现为对象结构。作为一种操作实践的练习是达到理解数学概念的必要步骤。这样可以防止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的片面性。应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中有些不易被学生理解,容易被忽视关键性的字眼;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学生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等等问题,就要利用合理的设置练习挖掘出概念的注意点,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辨析,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比如在讲“映射的概念”一课时,对照映射的概念,从概念的内涵中挖掘出四点:(1)非空集合;(2)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3)集合B中唯一元素;(4)从A到B的映射。对照四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与错误中提升对概念的认识,有比较才会有思考。教师要善于利用练习来诠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演绎到位。

综上,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加强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环节,值得重视。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的掌握概念,从了解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开始,通过学习概念的内涵、外延、表达方式,明确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系统,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雪英.新课标下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

[2]张玲艳,熊昌雄.高中函数概念学习的理论基础[J].宜宾学院学报,2007(12)

[3]夏念刚.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刍议[J].学生之友,2009(10)

[4]王素英.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5(15)

[5]孙艳丽.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略谈[J].安徽教育,2004(12)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第2篇

计划经济相对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体制一词的来源】

“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绎成为超帝国主义(如考茨基曾经预言的那样),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先后破裂了第三第四国际,有了争夺利益的各类战事,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经演义过的异国坦克进驻,以及科索沃与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肃反,波尔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宁曾经自诩: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创精神的民族。这话说得极是。

俄罗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时,贵族与宫廷官员们纷纷学习法国话(《战争与和平》开头就是一大段法国话),上行下效,从未有人说是崇洋媚外什么的。叶卡捷琳娜时代,又有了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

行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尝试,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纯洁。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制度。最后,又是这个俄罗斯民族,自行解体了这个国家,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伟大过渡。

计划经济,是人类梦想中的产物。实现梦想,需要首创精神。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在世界及中国发展过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经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100%计划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在俄罗斯得到了运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接着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苏联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战中依靠军事工业取得了胜利。从此,马列主义被奉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宝典。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夺取了政权。建国后,我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并先后发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经济陷入彻底的混乱与倒退,但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邓小平和陈云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自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

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虽然计划经济尚未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等的发展,计划经济很可能得以成功运行,迄今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相反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从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获得成功的条件】

1,要有全面、准确、快速和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达系统。

2,劳动者和管理人员要有劳动和工作的积极性。

3,生产经营者要有决策权。

4,不允许无偿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

[编辑本段]

[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就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螺丝钉精神,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

按照五年计划所规定的项目进行生产和科学研究,必须按计划使用资金。在前后两个五年计划中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和新发明,要在制订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考虑是否纳入计划安排资金。

适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国家,必须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有庞大官僚机构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镇压一切反抗言行的国家。这样的政治体制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们长期进行思想改造,要求人们做党的„驯服工具‟,„一生交给党安排‟。这样就使人们长期生活在极端压抑之中;国家机构越庞大,关系越复杂,办事效率越低。关系人民的事情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这样就使人们生活在层层累积的不满之中。生活在压抑和不满中的人们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官吏必然是选拔的,因此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越演越烈在所难免。权力的高度集中极易产生刚愎自用、昏庸无道、为所欲为、乱杀无辜的独裁者。这些都在这些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

计划经济是一个范围很大的体系,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我国的经济改革一直以来就是在抛弃计划的体制,这个过程新并没有结束.

经济改革最早是1978年从农村开始的,改农村公社的高度统一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开始了城市工业的改革.国企改革后来成为经济改革的中心,一直延续到现在.

计划经济体制除了经济方面外,还有社保、医疗、教育等一些社会方面。我国的改革到现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大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并良好发展。目前面临较大的问题正是社保、医疗这些公共部门方面。如看病难、社会保障落后等,这些部门的问题已经形成经济增长的瓶颈,亟待解决。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底、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经济改革其实是改变这种体制,引入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最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所以我国对计划经济的改革并没有结束。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由于底子太薄,人均资源过少,又枉搞了多次社会运动,物质产品从来没有丰富过。前苏联资源丰富,政治运动基本没有对生产造成大的干扰,到了中后期物质产品总量还比较丰富。但是前苏联的产品主要是最终消费品,多年一贯制,缺乏改进和创新,品种、样式、花色少得可怜,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商品琳琅满目形成鲜明对照。越是到后期,越是在和平年代,差距越大。不要小看在产品多样化方面的差距,这成为计划经济被抛弃的重要原因之一。先是可以接触到西方的前苏东国家外交官、高层人士对计划经济的怀疑,继而越来越多的群众知道了真相,整个社会对计划经济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3.计划经济消灭竞争也就消灭了大多数人的工作动力

计划经济在理论上彻底否定竞争的积极意义。在实践上,各计划经济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修正,有的搞“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有的实行其他激励机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竞争是不存在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发现的生物界基本法则。这一法则也一直支配着人类社会。争夺生存空间的竞争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普遍存在,在人类不同家族、部落、种族、民族、国家之间普遍存在。竞争造成的压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同时竞争又是残酷的、血腥的。在近代市场经济社会,不仅以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生存竞争极其残酷,和平时期的经济竞争-提高产量的竞争、扩大市场的竞争、压低工资水平提高利润率的竞争,企业兼并的竞争-也是激烈的、往往是你死我活的。十

八、十九世纪的市场经济大大强化了竞争,一方面造成大多数人越来越贫困,一方面使得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有鉴于此,计划经济不仅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且消除竞争-从根本上消除上述社会弊端。

问题是,消除了竞争,个人与经济组织努力工作(包括学习和创造)的压力和动力一同被消除了,社会如何进步?这个重大疑问在计划经济理论创立的十九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在思想界被严肃认真地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公有制-计划经济下,人类将成为真正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将自觉地、更有成效地工作,社会进步将更快,而且快得多的多。这个设想和预期基于人类天性的改变,很难证实或証伪,因此赞成和反对的人总是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这个问题只能留待社会实践来回答。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状况的不断完善,在现有的社会背景模式下,现代企业也在进行着进一步的提升,企业在经营当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也在不断地加大。想要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完善,使用内部控制等方式进行风险管理也变成了现阶段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性内容。本文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将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关系的概念与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然后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与现阶段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现阶段的问题进行逐步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推进了很多发展力与竞争力并存的企业模式,这种全新的企业类型规划,使得它们的业务更加广泛,对于国内以及国外的投资也有十分突出的潜力。但是在现有的发展模式背后,针对风险问题的管理也是不能缺少的关键内容,这种风险性的内容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会出现比较普遍的负债率,这种负债率的展现使得企业在遇到金融波动情况时,就会给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现有的管理内容模式下,将大型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对企业今后进行科学性的管理可以有比较全面的推动,提升企业在社会竞争状况中的抗风险能力,但是由于国内外企业模式存在的状况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在这种环境下,应该将企业的各类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整,并将相关的问题进行创新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与效果。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想要将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与发展,首先就应该按照现有的模式状况将企业内部的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关系链接,对于企业内部的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概念思想发展于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之后,到了20世纪,随着国家企业的内部控制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管理研究人员也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描述。关于这种描述的形式来说,现代的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管理层与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共同实施的一项管理内容,这种内容的展现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基本目标控制建设,在该过程中,包括企业的战略实施内容,经济效率以及效果,企业财务报告以及管理信息的真是可靠程度,企业资产的安全以及符合国家相关法律的模式情况。

2.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就是将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或者个人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选择企业管理技术、风险控制等一系列的企业管理活动,将企业现存的风险问题降到最低的限度值,并将这种管理内容进行充分的运用与融合,企业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模式逐渐变成了一种特殊性的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将在今后的企业运行中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3.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在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内部控制逐渐融合到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概念中,这种双方的融合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内容进行了全新的内容规划,并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992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统一框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模式进行了问题的剖析,并将所有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2004年该组织又在《内部控制统一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的提出。这种内容性的完善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推动,为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正确性的指导。

从现有的社会企业内部模式中进行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共同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从以上的框架中可以进行了解,风险管理的模式形成就是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进行基础性的建设,将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且,扩展出了相对应的内容,比如:风险识别、目标设定、过程监督、过程控制、过程评估等内容。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更加全面与细化,在这种管理模式的运行过程中,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的全面内容,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分支,这种内部控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就是将企业针对的相关风险进行各种防范措施以及方式的引导,这种内容性的实现就是企业风险认定为基础的模式落实情况。完成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就应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统一性的规划,在这两种内容当中,对各类的风险进行有效全面的控制,并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进行环节的细化以及手段的提升,以保证企业最终的风险程度降到最低的状态。

二、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

现代企业之所以会出现各项的风险问题,就是由于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并没有将企业自身的风险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调整。想要将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性的完善,就应该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状况进行逐步的推进。针对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企业也应该与世界的企业模式进行接轨。将国家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推向世界,这种能力的展现就可以于外国的企业进行竞争,并将国家的市场不断进行扩大。由于竞争能力十分的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更应该不断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在这种竞争能力十分强大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这种问题的产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隐患,但是由于国内的风险管理受众面积比较小,相关管理人员对于该内容的认识也不到位,只是将眼光放在现阶段企业的财务模式方面,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忽视。这种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高的问题,就会导致企业在今后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不容忽视的疏忽,这种疏忽的问题也就会间接性的提升企业的风险系数,降低企业在现有管理模式中的安全程度。

2.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想要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应该将治理结构进行内部控制的有效融合。企业的管理层就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操作人员,这种人员的安排就是为了让内部控制在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中起到针对性的作用。但是想要将这种作用进行全面的展现,首先应该将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全面的发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控制,并对企业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勾画与构建。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就是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这种人员的配置将在今后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最核心的推动与发展,将他们的能量进行最大程度的展现。假如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就会约束企业人员的能力展现,阻碍了企业今后的发展。

3.我国企业现存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在我国现有的企业管理中,对于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属于一种全新的部门设置,但是,由于企业对于这种管理类型的疏忽,很少有企业进行独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安排,这种问题的展现就使得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很难适应于现阶段复杂的市场环境模式。想要将该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在现有的企业中设计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时刻将企业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工作进行完善。我国现有的企业还缺少相对应的科学风险评估、排序以及控制的手段,这种问题的产生使得企业面对风险的时候不能进行及时的判断与处理,导致企业在今后的内部控制内容提升过程中不能将内部控制的细节进行有效地展现与实施。

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策略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将企业的内部人员进行统一性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中心力量进行最大化的展现。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内容中现存的种种问题进行统一性的整合,就可以将相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将企业的风险管理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展现。对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策略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提高现代企业自身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将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逐步的推进,首先就应该提高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这种管理内容的认识就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只有将企业对于风险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重视,才能更加全面性的提升管理以及风险内容。想要将风险管理的认识进行全方位的渗透,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企业的风险管理内容,以企业董事会人员为核心进行风险管理内容的学习,提升对企业全体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内容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使得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够具备比较突出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自我能力的融合,在日常的工作中,创建一种比较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为现代企业今后的内部控制奠定扎实的基础性保障。

2.完善现代化企业的风险治理结构

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董事会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的董事会应该将自身的优势进行全面的展现,并将这种能力导入到企业的管理内容中,变成企业管理的主导型位置,准确的认识到自身的职责范畴,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内容,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监督工作进行逐步的推动。企业的组织应该设置专门的企业风险管理机构,方便对于企业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性的监控与管理,企业各位董事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工作融合,并把风险管理当做自己的职责与任务,企业在建立独立性的风险管理部门过程中,应该将企业的风险管理内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并由企业的董事会成员进行针对性的负责。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升企业中每位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让他们在进行企业人员选择的过程中能够按照企业现存的状态进行针对性的选择,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的挑选,为企业今后的风险控制进行最大限度的推动,增强企业风险防控的综合能力。

3.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在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首先应该将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逐步的分析,建立在风险正确识别、评估的基础上。企业在进行正常的生产过程中,应该将自身的所面对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将事前的预警进行细节性的完善,找到企业风险产生的关键性原因,并按照这方面的风险问题制定相关的防控方案,为企业今后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尽心全面性的指导。

然后还应该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预见性内容,按照企业现在内部控制体系进行风险管理的内容融合,针对不同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对应的风险解决方式,以保证将风险的存在降到最低的程度。

最后,应该提升企业自身管理层的反映能力,加强企业的信息系统模式建设,这种模式的建设可以保证将企业的重要数据类型在企业的管理层中进行共享,这种信息的交流模式可以将企业的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传播,通过企业中所有工作人员的力量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内容的监控,并按照这种及时性的处理形式采取技术的措施模式。逐步完善就是企业在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运行的主要过程,这种过程应该按照企业的发展与现实的社会情况进行逐步的规划,将这中环境模式融合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推动企业今后的发展。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与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融合,以上的策略还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将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落实,就应该将相关的策略运行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显露出应该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在问题出现的过程中,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处理,将相关的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思想方式的交流,在这种交流的模式下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风险机制的确定,才能将这两种管理内容的优势充分的展现于企业的实践过程中。

四、结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经济状况的不断提升,在现有的社会模式下,企业的发展变得越加关键。想要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统一性的规划与完善,就应该将该问题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只有这样的足够重视,才能保证这两者能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最大限度的融合。在现有的企业模式运作中,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融合变成了最为关键性的一项内容,企业管理人员应该进行相关手段的研究与分析,提升企业全体人员的风险意识能力,建立相对应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体系,加强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功能。只有这样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与运行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保证在这种竞争状况不断提升的环境下,极大程度的展现自身的优势力量,保证企业今后的发展能够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师金玲.浅谈如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科技经济市场,2016(04).

[2]王琳.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4).

[3]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4).

[4]陈佳.基于风险管理理论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

[5]孙皓程,纪海荣.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及现实协调[J].商场现代化,2013(34).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概念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用户的增多,用户的体验和情感、价值诉求成了B2C模式下电子商务企业在不断的经营和发展之中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用户体验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电子商务服务全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事项,针对目前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式的不同,用户体验的满足程度也不同,本文在研究相关B2C电子商务企业在用户满意度上的分析和实力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影响电子商务用户体验的诸多因素进行阐述,明确相关的具体影响,这对于加强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企业;用户体验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消费观、生活观都大有改善,从以往的面对面交易到现在的电子商务线上交易模式,改变的不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电子商务概念的引入和发展,促使众多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公众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公众而言,电子商务购物体验很大程度上是电商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动力,用户体验作为衡量电子商务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主要判据,在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士和学者所重视,成为新时代电子商务概念完善和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性依据,通过对与用户体验相关的因素进行确定,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保证在相应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对客户的需求有良好的回应,是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广义上讲,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 EC)泛指一切利用因特网和在线交易工具进行贸易交易的行为,它的交易金额和现实之中略有不同,但都是算在全球的商品交易金额之内,与传统的商务模式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唯一的差异便是其整个交易过程简单,买卖双方无法见面进行商谈,依靠相应的担保模式进行货物的交易。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愈加成型,其支付系统、保密系统、服务系统、理赔系统都相应地进行了配置或升级,同时购买的货物也不再如数年前概念阶段那样只能进行有形实体货物的交易,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出现在生活中的任何场景,小到手机充值,大到医保缴费都可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进行。电子商务也以其卓越的便捷性和易用性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二)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

电子商务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普遍性

截至2016年底,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网民数量已经达到7.3亿人次,在这之中有大约80%以上的人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相似渠道购买过物品,部分网民甚至已经对其产生了依赖性。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决定了其全天候、 广地域、限制小的优点,只要会使用电脑或手机就能进行购物。

2.整体性

电子商务的购买流程相对规范和严谨,从订单到签收都是一整套贸易体系在做支撑,整体性强。

3.安全性

在电子商务中,网络软件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商家端到客户端的整套保密体系,如密码验证、安全管理、防病毒注入保护等。与传统的线下商务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4.灵活性

随着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的成熟和广泛应用。网购已经不再简单地趋向于使用网上银行进行支付,顾客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之间进行支付和转移支付手段,灵活性大大提高。

5.协调性

商业活动本身是一种协调过程,它要求商家、供货商、批发商、物流等协调配合。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协调不同部门,最大限度地便利网购体验。

(三)电子商务的形式

電子商务因其针对的客户群体和交易模式的不同,具有三种典型的形式,即B2B、B2C、C2C。

B2B模式是传统的商户对商户的电子商务模式,它通过信息渠道将企业内部网和B2B网站、客户紧密相连。通过网络的形式促进企业传统产品的销售。

B2C网站为时下较常见的电子商务形式,也可简称为“商对客”的经营形式,主要以搭建新型的网络购物环境,对潜在客户群进行适度的引导消费,消费者通过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现实中收取货物而完成整个交易。

C2C与B2B、B2C相同,但它指的细分区域和这两者略有不同,也可理解为“个人对个人”的交易模式,其特点类似于现实商务世界中跳蚤市场的形式,个人商家通过销售平台展示自己要销售的物品,同时与有意向的个人买家达成交易。成交量和规模都无法与前两者相比。

二、用户体验的相关因素以及对策

根据定义,用户体验是一种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通过对产品的功能和便捷程度等的感受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感受,对于一个界定明确,且市场表现良好的产品或服务而言,其用户体验往往表现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电子商务使得用户体验的概念被进一步放大,由于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用户体验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

(一)用户体验的相关因素

1.电子商务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B2C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以企业对独立客户的经营、销售、服务为依托,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在对个人客户的服务与支持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契机,因而,用户体验的绝大部分来自于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购物时的综合满意度,包括购物流程是否繁琐、价格是否合适、与卖家的交流沟通是否顺畅等。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用户体验水平,而电商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是完成电商交易的最基础阶段,通过有质量的服务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满足并对其购买潜力进行挖掘,以便达成双赢的局面。

2.电子商务的物流方式

中国的“物流”一词是从日文资料中引进的外来词,其英文表述为“Logistics”,在中国的物流行业内,其较为官方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流动过程,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的过程,在涉及到与电子商务配送模式相关的理论的时候,将根据物流配送的方式和各自的特点分为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自营物流配送模式、物流配送联盟模式等三种。其中第三方物流配送是目前绝大多数B2C电子商务企业都比较依赖的物流方式,用户体验主要与物流的速度、物流服务的完整程度、物流的品牌等有关,在这一点上,自营物流和物流联盟也可以充分地应用其自身优势达到对用户体验值的照顾和关怀。比如通过设计物流到家模式、邮件包裹代收功能等,在细节处完善用户体验,将其对物流的期待与依赖转化成对电商企业的好感度评级,因而可以实现用户良好体验的上升。

(二)用户体验的相关对策

1.强化电子商务企业的服务质量

用户体验是用户的满意度来源,随着我国电子商务模式的逐渐成熟,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评级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了用户体验的最佳化,电子商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构建合理的购物渠道,包括浏览商品、购物、咨询、结算、售后服务等整套服务流程,强化细节管理与控制,比如简化购物流程,节约时间,同时优化退换货流程,将客户的退换货申请及时处理,做到诚信与效率性。

其次,建立合理的信息咨询与服务渠道,由专人负责售前、售后咨询。将顾客的需求及时解答并给予相应的对策服务,包括对产品的疑惑、对服务规程的不理解、对相关购物规程的不满意等。

2.优化物流渠道

现代物流离不开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物流平台,通过职能的信息化平台,公司可以实现对物流进度、处理情况等做统一部署,明确物流配送情况,有无延迟、准确程度等,同时客户也可以通过客户端在线掌握自己的物流信息,实时监控物流进展,做到智能化与便捷化。为达到此效果,提高物流服务的综合化程度,物流公司要及时地为公司下属的物流人员和车辆配备定位仪器和物流信息获取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同时完成对物流工作的电子化与智能化改革。

参考文献:

[1]Lucas Daniel.Understanding user experience[J].Web Techniques,2000,5(8):42-43.

[2]邓胜利,张敏.用户体验——信息服务研究的新視角[J].图书与情报,2008(4):18-23.

[3]李纯青,郭承运,孙瑛.互联网环境下服务质量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12(21):238-242.

[4]常广庶.电子商务环境中的服务质量[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1):28-30.

[5]陈林芬,王重鸣.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J].消费经济,2005,6(3):78-81.

[6]桑辉.电子商务环境中的服务质量控制[J].情报杂志,200.

[7]易观国际.行业数据:2012年中国 B2C 市场交易额达4793亿市场洗牌加速 [EB/OL].http://www.enfodesk.com/SMinisite/ maininfo/articledetail-id-348635.html,2013-02-26.

[8]安翊乙,牟援朝.影响B2C电子商务顾客信任的卖方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139-143.

[9]苗笛,张航.深入探讨B2C网站的信息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9):151-152.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第5篇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0年9月1日 | 浏览775 次] 字体:[大 中 小]

首先,《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发布实施,经历了极其艰苦和复杂的过程,有人称之为“十年磨一剑”。 《行政许可法》 从1996年开始着手研究起草到2003年8月27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历时7年。而投资体制的改革的工作,实际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从1979年就已经逐步开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朱镕基就任总理之初,就把它列入其任期内的五项改革中的第二位。之后,经过多方努力和反复论证,直到温家宝任总理之后的2003年12月,国务院才通过了《决定》。但尽管如此,直到八个月之后才得以公布。可见这项改革影响之大、困难之大、意义之大!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进行了规范。在通常情况下,行使设定的机关不得行使实施权,行使实施权的机关不应具有设定权。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关键是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与实施权给予了严格分离。同时对政府实施行政许可的范围和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就是说,哪些事情要经过批准的,哪些不要经过批准,都有了重大的改革。

投资体制的改革,主要在于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进而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投资决策多层次、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颁布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投资体制奠定了基础。

《决定》明确指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最终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就是要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营造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类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第一次明确规定,变审批制为核准制和登记备案制。

第二,实行核准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

核准制与审批制比较,相同之处是,依然要通过相当的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但主要在审核的范围、审核的角度、审核的内容、审核的程序四个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1、审核的范围不同

需要核准的项目是指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需要核准的项目,由国务院发布项目目录予以界定。核准的主体是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2、审核的角度不同。

在审批制之下,政府既从社会管理者的角度又从投资所有者的角度,来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核;在核准制的情况下,政府只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主要是

1、外部性、公共性,

2、宏观性、战略性,

3、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性三个方面进行审核。

3、审核的内容不同。 在核准制下审核的主要是,“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的内容,而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方面的内容,由企业自主进行。

4、审核的程序不同。在过去实行审批制的情况下,企业投资项目一般要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或者叫《预科研》即立项审批,然后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和《开工报告》等政府的审批环节。而在核准制的情况下,政府只审核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申请报告》一个环节。

根据《目录》规定,燃煤火电厂,包括燃煤的热电厂,是属于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即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项目。临汾热电项目即属此列。 第三,《项目核准申请报告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审批制时期上报的必备材料和审查的对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不仅包括项目的厂址选择、工程技术方案、产品方案、市场前景、盈利能力等内容,还包括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相关的准入条件等内容。投资体制改革之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企业自主投资决策的需要,其内容和深度可由企业根据决策需要和项目情况相应确定。这些内容都应该是企业自主投资决策的内部事项。并且在核准制情况下不需要投资主管部门审批。

在核准制情况下,上报和审批的对象是《项目核准申请报告书》。对《项目核准申请报告书》的编制要求,一是对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二是对内容的要求。编制的内容中肯定会涉及企业以及项目的相关内容,但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

其中最主要的不同,是从以“技术经济论证”为主 转变为以“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论证”为主。按照核准制的要求,国家核准机关对企业投资项目申请报告的审核,重点是属于国家应该关注的事项,即从项目建设所引发的外部性、公共性问题等方面进行审核。所以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时,应针对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对拟建项目从规划布局、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节能、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投资主管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依据。至于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内容,就不再是项目申请报告中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的内容。

2007年5月,国家发改委以发改投资[2007]1169号文,发布了《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08年第37号公告,公布了《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以上两个文件就是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编写的依据,和核准评估的依据。

第四,必须提供的的支持性文件。

《核准申请报告书》是递交到国家发改委的最终材料,包括对项目的论证说明和相关的支持性文件。核准的程序决定了前期工作的阶段性安排,核准的内容决定了编制《核准申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通俗地说,做前期就是跑项目、跑批文。根据《决定》以及《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对核准内容的要求,对论证的问题需要有相应的支持性文件予以说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种批文、协议、承诺以及有关附件、附图及附表等。对这些支持性文件的要求,从审批制还是核准制方面看,差别不大。只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某项内容的细节方面有不同。比如,以前对煤源的提供只需要承诺文件,现在还要求提供煤矿的各种证照和手续。

必须取得的支持性文件中,最主要的有环评、土地、水土保持、城市规划、上网协议,以及水、煤的来源、灰渣的处理利用等。其中环评是一票否决,并且历时最长,内容最广,涵盖了以上提到的各项主要内容。用工程术语来说,应成为整个前期工作网络进度的关键路径。 第五,关于“路条”

前已述及,项目核准的程序在国家发改委的层面上,只有对《核准申请报告书》审核的一个环节。但在实际的项目操作过程中,根据规定做各种评价报告、获取相关支持性文件的时间和费用不是一笔小数字。如果最终不能获得核准,那整个前期工作的投入就会造成浪费。因此,人们想到了审批制时期的“立项”。如果先立项,立项之后再全面深入地开展前期工作,把核准一步通过,变成了两步走。在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之前,对项目来一个“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或通知。这样一来,所谓“路条”就诞生了。与此同时,诸如环评单位等从事各种评价的单位,他们的工作也都要等项目单位拿到路条以后才会开始。无论在《决定》还是在之后的正式的文件上,没有对路条的定义,也没有对拿到路条的条件和程序有明确的要求。在正式的材料里不用路条这个词,但在项目的核准过程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是一个必须经过的程序。笔者无意对此做评价,只是想说明在项目核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获取路条的这个工作,做在其他工作的前面。否则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前期工作的进展。 第六,关于项目核准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上一篇:税收征管现状下一篇:安全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