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7-29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告创意;消费者心理;策略

一、引言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的需要也不断提高。但是,人的需要是有层次和先后顺序的,即通常说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细分开来主要是指:生理需要(基础)、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广告创意必须了解和适应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呈现的由低到高的推进过程。

二、广告创意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洞悉消费者心理是广告创意成功的前提

广告是作用于人的,其支配人的消费行为是通过影响人的消费者心理。所以说,只有掌握了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广告才能取得预想的成功。物理或是化学的因素不是阻碍消费者购买,心理和社会因素才是真正的影响因子。广告策划和广告制作者成功行动的前提条件就是洞悉消费者心理。

(二)消费心理对广告创意的创作有指导作用

消费者是社会人,社会属性是其重要属性。同消费者心理有密切关系的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对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产品的销售活动是否正常进行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因素同样也要求广告创意对其高度重视和尊重,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巨大损失。

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为广告的表现方式和广告日程提出依据是靠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同时其对广告的创意的成功也有一定帮助。

(三)优秀的广告创意有利于诱发消费

吸引消费者消费的目的是诱发广告创创意,对产品销售和树立企业形象也有促进作用。能激发观众的兴趣的是那些优秀的广告创意,在消费者有好的心情的情况下,其才能广告含义,从而有了刺激消费的目的。

三、广告创意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策略

(一)广告创意要从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上定位

在为一个产品做广告创意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定产品在消费者生活中的位置。创意的开头即创意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应该界定满足不同群体心理需求。

所以,只有充分的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自身特性后,才会清楚产能给予消费者真正的满足的是什么。广告人能深刻挖掘产品本身的特性,把它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优势放在首位,并应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并将其提出,为自身的产品创造最有力的外部条件。

(二)广告创意要从消费者感情上定位

消费者感情上带来的满足是来自于产品的情感定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女性、年轻人和高收入的消费群体。对文化背景、时代潮流、消费者心理有深入理解的前提就是深刻领会对产品的特殊需求即通过目标消费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从而在消费者情感中占有一个位置,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心理。

广告设计和投放形式是广告创意应该注意的,广告信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被受众,受众对于那些只会加大曝光度是的广告只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对广告的效果就大大打了折扣。

没有在人们的心理角度上的老套的投放形式,即使是有很完美广告设计,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广告的说服力也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广告的投放形式在对消费者心理的迎合基础上,还是需要精心的设计。广告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的前提就是找到广告与受众的关系点。

当然仅受限于此类消费者的广告也是不合理的。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广告也要重视老人和小孩这两类正在逐渐加大的群体,即需要全面的从消费者的感情上进行定位。

(三)广告创意要巧妙地运用广告语

在广告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最直接表达广告主题的就是广告语。重复使用个别几个广告词的广告语是不成功的,生动准确巧妙地突出表达主题要靠对该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等进行设计。

一条好的广告语能让人过目不忘。如:“鉆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这些广告语都是能直接有力准确地表达广告的主题。

(四)广告创意要巧妙运用广告画面设计

给观者视觉带来强烈的美和娱乐的享受在于广告画面的简洁生动的设计,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往往都是那些形式感强的画面。

能够受到大众欢迎的产品,自然是其本身产品拥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是产品其设计的广告画面能够吸引消费者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切合公众心理,并且要定时的了解公众心理,根据不同时期公众的心理制定不同的方案是想要在广告画面设计方面上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此外,基于产品特点上适当学习国内外优秀广告精华,并且通过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才会让广告创意的宣传目的在公众不经意观看广告的时候,能产生潜在的消费动机进。

四、结论

广告创意的成功,不仅占领现有的市场迅速,对开拓潜在市场也有帮助,对消费者的新需求有刺激和创造的作用,并且对受众新消费有引导作用。同时,其广告文化也会给产品增加难以估量的无形价值,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高利润,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的核心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对消费者心理的成功研究,才能使广告及其推介的深入人心的产品被消费者所接纳。

参考文献

[1]李卓函. 议平面设计中的广告创意[J]. 商场现代化,2014,01:77-78.

[2]刘瑞. 广告创意设计对新产品营销的重要性[J]. 中国商贸,2015,18:30-31.

[3]钱浩. 论广告创意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7:77-79.

[4]马海欧. 谈广告创意与消费心理[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5,08:226+228.

[5]张苇. 消费心理与广告创意——论广告创意中的逆向思维[J]. 美与时代(上),2015,11:68-69.

[6]邹庆云. 浅析消费心理与广告创意的关系[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5,12:73.

[7]黄浩. 略论广告创意与受众心理认同[J]. 长沙大学学报,2014,03:118-120.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

一、引言

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大学生作为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也由于休闲娱乐、结交好友、开阔眼界等原因喜欢上旅游这项休闲活动。

不同于社会的校园生活,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跟其他群体相比,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特点。他们既是旅游消费市场中的主力军,又有独立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点,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价值取向,而他们作为未来中国市场的主力军和引领者,由此也可以看到未来中国市场消费的走向。因此,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进行分析,以便能设计出适合大学生的旅游产品,更好地开拓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池州学院、铜陵学院、阜阳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我共发放约600张问卷,回收了约480张,回收率为80%;其中有效问卷约519张,有效率为86.5%。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大致持平,均为大一至大四的在校生。

这次的问卷调查表用Word制成,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出游频率、旅游信息来源、出游动机、旅游形式、旅游偏好、旅游时间、目的地选择、旅游费用来源、旅游花费、出游限制因素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从旅游态度上看,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并且基本上一学年旅游一次甚至多次。而且62%的学生提倡旅游,他们认为旅游不仅能使身心得到放松,也能开阔自己的视野;30%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他们觉得旅游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8%的学生反对大学生旅游,在他们看来旅游不仅影响学习又增加经济负担。

从出游动机上看,68%的被调查者表明旅游是为了休闲娱乐,缓解压力;43%的答案是为了开阔眼界;37%的学生是希望能借此机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18%的学生想借此机会去购物和品尝美食。另外,还有极少数学生出游是专业所需。

从大学生出游的限制因素上看,86%的学生都认为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缺少足够的金钱。据调查结果显示,62%的大学生的旅游经费是从日常生活中节省出来的,还有30%的经费是自己做兼职获取或父母给予的。还有70%的学生认为,缺少时间是限制因素;54%的答案是节假日游客多,出游不便;25%的学生觉得自身缺乏经验,担心安全得不到保证。

从旅游“六要素”上看:

1.吃:尤其经济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饮食要求普遍不高。80%的学生出游费用在500~1200元,而他们更愿意把大部分钱花在参观游览和娱乐活动上,对饮食也就仅限于干净、经济、实惠这些基本要求。

2.住:在回答“对住宿条件的选择”时,有48%的学生倾向于中档宾馆,他们觉得和平时住的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增加旅游开支;有44%的学生选择低档旅店,在他们看来,能满足住的基本需求就行了,尽量节省开支。

3.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出游方式上,90%的学生都选择和朋友或恋人相伴出行;只有8%的学生选择和家人相伴。在出游形式上,64%的学生倾向于自助游;20%的学生参加班级团队组织的旅游。另外,还有部分学生选择旅行社全包价或半包价旅游。

4.游、娱:调查结果显示,名胜古迹是大学生出游的首选(占63%)。而倾向于海滨沙滩的占到39%,喜欢游览园林景区的占到34%,对游乐场的喜爱者占到27%,森林探险和农家乡村加起来只有11%的人偏爱。

5.购:在被问到“旅游中最注重哪些环节的消费”时,有41%的学生选择了购物这一环节。现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外出旅游有购物的习惯,他们喜欢买当地的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或给自己留作紀念。

(二)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1.大学生出游动机分析

大学生出游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压心理。现代社会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学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为了毕业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都开始拼命地考证,都想着多条路多份保障。这也使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变成了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巨大的压力摧残着学生的身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出去走走,放松心情,缓解精神压力。

(2)好奇心理。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正值人生中最绚丽多彩的时刻,年少轻狂,总想着趁自己年轻,多去见见大千世界。现在的校园生活,尤其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觉得无比的枯燥乏味,毫无色彩而言,因此,“出去开开眼界”就成了学生的最佳选择。

(3)求知心理。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到“您的出游目的是什么”时,有43%的学生选择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旅游不只是“贪玩”,更是为了寻求知识。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他们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自身也有较高的要求,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希望通过外出旅游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4)跟风心理。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旅游的习惯,上大学前也很少旅游,但在大学期间,看着身边的朋友都相邀出游,心里也渴望出去见见大千世界,于是,在朋友的怂恿下也就跟着出去走走了。

(5)攀比心理。现今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宝。当一些学生率先进入大千世界享受生活时,就会刺激到其他学生的攀比心理,让他们就是平时省吃俭用,也要出去“潇洒”一回。

(6)时尚心理。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那些时刻走在时代前沿的青少年,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这项时髦的娱乐活动呢?

(7)访友心理。中学的友谊往往是最单纯、最深厚的,上了大学后,大家各奔东西,朋友遍布全国各地。于是,得了空闲,去老朋友那玩玩,顺便放松放松心情,再加上包吃包住,听起来美极了!

2.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1)消费行为更理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各方面都成熟些了,尤其在消费方面表现得不再那么冲动。在外出旅游时,更讲究经济实惠,对酒店的星级没有过多要求,也不强调饮食的高档,只要满足基本需求即可。对他们来说,一次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种种,看到的新奇事物才是旅游最大的收获,也是他们最大的追求。

(2)出游方式大多以自助游为主

学生出去旅游本就是为了放松身心、享受自由的时光,因此,他们并不太喜欢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更愿意和几个朋友相伴一起外出游玩,这种方式不管在时间安排上还是活动内容上都更为灵活,也能玩得更为尽兴。同时,从调查数据上看,90%的学生都倾向于和朋友或恋人相伴出行,而通常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学生很少。学生之间兴趣相似,玩得更为热闹,更为痛快,也加固了友情,何乐而不为呢?

(3)出游前顾虑较多

不管是出于解压心理、求知心理或是攀比心理,致使大学生旅游活动日益增加,但因其长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保护下,独自出远門的经验不足,社会实践能力薄弱,因此,大学生旅游前顾虑颇多,尤其担心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学生一方面倾向于选择自助游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担心大家旅游经验不够,自助游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个顾虑是一些大学生不参加旅游活动的原因之一。同时,就住宿条件来说,虽然大部分学生要求不高,但他们也会要求住宿的旅馆正规、安全,尤其对女生这一弱势群体,对旅管的安全方面更为看重。

(4)从众心理明显

大学生生活较为集中,联系也相对广泛,互相受影响程度高。相比宣传册、旅行社的推荐和报纸、杂志的宣传而言,亲朋好友的介绍更容易被大学生接纳。如今,大学生的同学基本上遍布全国各地,如果同学去了某景区感觉很好,他就会向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宣传,在很多同学的推荐和怂恿下,也就跟大家一起出去转一转。相比宣传册这种盈利性强的宣传方式,在学生看来,朋友推荐还是“单纯”多了。

(5)旅游时间充裕且集中

我国大学生的空闲时间还是相对充裕的,单单国家法定节假日就有11天,再加上周末,大学生平均一周十几节大课,尤其周五学校通常安排较少的课,很多学生就会利用国假再加上周末进行一场短途旅游,当然,这时候学生一般会选择周边的景点游玩。而作为学生的专属假期寒暑假更是大学生出游的最佳时期,寒暑假不仅时间长而且集中,是学生出游的好时期,尤其对那些想去北京、海南、云南等较远城市的人来说,就可以趁寒暑假这个大好时期去领略那儿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32.

[2]王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

[3]任静.大学生旅游心理及旅游开发的若干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

[4]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5]叶虹.论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8).

[6]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

[7]王林,蒋晓.大学生旅游动机分析研究[J].科技视界,2013(13).

[8]张瑞青.浅析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需求及其行为特点[J].新校园(上旬),2016(2).

编辑 王 敏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顾客反客为主,已经成为主人,我们只有顺应他们的需求,才有可能赢得这场并不容易的商业比赛。

陈禹安

心理管理学家,杭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微信公众号:xinlichenyuan

近来有一种说法十分流行,说是中国的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这一说法的背景是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已经消失,绝大部分的人已经成为网民,再靠简单的规模拉动已经无法支撑各种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指数级增长了。互联网的世界确实已经到了分水岭。

那么,所谓的互联网下半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顺应这一巨大的背景性变化而取得当下及未来的成功。

从我对互联网技术及商业的连续性观察来看,互联网的下半场和上半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互联网上半场:以技术为圆心、资本为半径

互联网的上半场可以说是以技术为圆心、资本为半径来画互联网商业这个圆圈的。这是因为在互联网初兴之际,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科技的陌生感、神秘感和不确定感,营造出了一个认知上的巨大的模糊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明确情境下,人们按各自大脑中的思维等号行事,各安其分。但是在模糊情境下,人们头脑中因没有可以用于指导行为的思维等号,故而只能向外界寻求,以他人的言行作为从众的标准,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就是盲从。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普遍采用免费模式,也是为了极大地降低人们的恐惧感,让人们无须担心会因为使用互联网各种商业应用而遭受损失。而背后买单的则是各类风险资本。烧钱从而也成为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式。

不过,互联网的颠覆性实在太大了,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摸透其规律与走向。但很多创业者在风险投资的强力支撑下,推出的各种试探性的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却因为社会缺乏真正正确的规范,轻而易举地吸引了众多的模仿者和追随者。

但也正因为谁都不懂互联网如何与商业结合,试错率自然就很高。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茬茬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倏忽而兴、倏忽而亡的本质原因。而作为消费者的无知大众,则别无选择地在一轮轮的商业兴替中随波逐流。在这样的商业情境下,互联网商业只是按照科技的节奏快速奔行,并不怎么尊重消费者作为人的人性,甚至很多公司为了攫取一时之暴利而滥用人性。

受淘宝“双11”刺激的买家在买多了之后用不着,便有为买家量身定做的闲鱼社区作二手处理。这样的买卖一条龙真的是贴心的服务吗?

靠着一夜情而兴起的社交服务,是不是真的帮用户解决了情感刚需呢?

“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的免费模式,在培养出了顾客的恶性依赖后,是不是真的能天长地久?

互联网下半场:以人性为圆心、科技为半径

而当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消费者经过百转千折的历练教育,摆脱了对互联网商业的陌生感、不适感后,一切都改变了。

美团创始人王兴也许是最早感知到这种变化的互联网大咖之一。最近,在“经济100人”论坛上,王兴谈到了互联网下半场的三大机会,分别是上天、入地、全球化。所谓的“上天”,是指高科技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入地”,一是指根据客户需求,根据新的场景和模式,从体验、成本上去创造价值;“全球化”,则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无边界性,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抛开“全球化”不说,从更本质的层面来看,所谓的“上天”“入地”,就意味着互联网下半场的圆圈不仅必须以人性为圆心、科技为半径,还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消费者作为人的基本属性,从感性的层面去理解他们的需求。

以技术为圆心,技术是冰冷的、理性的,光靠风险投资拉动的商业模式未必能引发消费者的持续共鸣。以人性为圆心,人性是温暖的、感性的,在击中了消费者的情感软肋后,技術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由此可见,互联网的上下半场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区别之大,甚至大到可以从主客易位的角度来看待。

互联网的上半场,可以说是科技公司的主场,顾客们听凭技术的指引而盲目跟从。而互联网的下半场,则是消费者的主场,已经觉醒了的消费者们不再是任由支配的羔羊了,而是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有着什么样的需求,偏好什么样的满足。

如何跑赢下半场

对于互联网公司(以及越来越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传统公司)来说,充满技术优势的上半场结束之后,它们不得不面对以顾客为中心、人性为主导的下半场比赛了。它们该何去何从?

从我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顾客的完整化

顾客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需求必然是完整的,渴望自己能够以人认知能耗及行为能耗最低的方式获得完整性的需求满足。这直接促成了平台化商业模式的形成。此前,行业的分工明晰,壁垒森严,但现在跨界成为主流。这源自“完整顾客”带来的内在商业动力。

2.顾客的玩家化

消费者的身份意识从最初的“顾客”,先是演变成了“用户”,进而演变成了“玩家”。用户是工具思维的产物,密切关注产品的功能性。而玩家是玩具思维的产物,密切关注产品的情感性。顾客已经玩家化,商家也必须玩家化,才能与之同频共振。

3.产品的膨胀化

产品的概念内涵不仅仅是产品的实体,也包括价格、渠道、促销,即4P融合于1P。但主要的是,产品必须带有精神内涵。比如褚橙的热销,很多人认为是品质好。但比褚橙品质更好的橙子并不少见,为什么没火?还有的人认为背后的电商推手营销做得好。但同一家电商再推柳桃、潘苹果,却没有再度大火。而柳传志、潘石屹的知名度并不亚于褚时健。关键在于,褚橙的精神内涵中有褚时健永不言败的励志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4.消费的节能化

互联网技术让人们喜欢偷懒的偏好成为可能。综合能耗低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受到当下及未来消费者的青睐。综合能耗可以分为时间能耗、空间能耗、价格能耗、学习能耗、安全能耗、关联能耗等,融物理成本、生理成本、心理成本为一体,是一个全新的成本概念。

5.交易疗愈化

交易将不再只是交易。饱受心理困扰的现代人将会越来越需要具备一定精神疗愈效果的产品。未来的营销必须具备针对消费者情感的识别以及疗愈能力。

以上这五点,将会是互联网下半场商业营销的主要趋势。每一点都可以展开详细地论述,限于专栏的篇幅,只能概要性地加以总结。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我刚刚出版的新书《互联网商业的下半场:打造以人性为圆心、科技为半径的商业模式》。

总之一句话,在互联网的下半场,顾客反客为主,已经成为主人,我们只有顺应他们的需求,才有可能赢得这场并不容易的商业比赛。

编辑: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调查与方法

(一)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调查问卷》,其问卷内容包括家庭收入、个人经济来源、勤工助学、个人消费、同学中高消费对自己的影响、因家庭贫困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若干问题。先在基础部学生会干部中进行指导性问卷填写,然后进行分析筛选,形成《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大一、大二、大三理工、艺术类本科生。调查方法:采取整体自填式问卷与随机自填式问卷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调查问卷720份,收回率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72%;其中填写完整的调查问卷为718份,占收回调查问卷总人数的99.72%;男生占73.361%,女生26.639%。数据整理见表1:

其中Cronbach`sAlpha为可靠性系数其值为0.954,NofItems为调查表的项数即共39项内容。通过该统计分析结果说明:本次调查表的内容是合理的,结果是可信的。

二、资料分析

(一)学生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地处我国的西部,学生主要来源于西北、西南诸省,从学生的生源地观察西北、西南均属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从抽样问卷调查中统计看我校来自城镇的生源仅占本次调查的37.903%,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的生源占到了62.097%。具体情况见表2。

(二)家庭收于入状况

家庭收入状况可以反映出在校生的经济消费状况,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有9.14%的学生家庭收入低于我市的贫困家庭标准,(我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200元)另外,还有近33.4%的学生家庭收入接近贫困线。详细统计见表3。

(三)经济来源

通过对学生经济来源的调查(表4),可以观察出学生的经济自立意识、接触社会的能力及心理成熟状况。根据调查统计,艺术类学生高达80%、理工类学生达70.39%的同学全部经济来自于父母,调查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现在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他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其次,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在校大学生经济自主的意识不强,心理、人格等尚不能完全独立。

(四)消费调查统计

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统计,每月消费在200-400元的占63.2%,200元以下的占18.7%,400-800元的占16.7%,800-1200元的占0.7%,1200元以上的占0.7%。通过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其中月消费最高者达到1200元以上,而月消费最低者不足200元。其消费差至少达六倍以上。(见表5)但从表五我们很直观地看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家庭资助的生活费有近百分之50%的学生是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有部分学生每月用于学习方面的支出不足20元。

从消费调查中还可以发现除贫困生外,大学生的消费更趋于多元化:第一,生活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而进行的消费,这种需要在大学生所有需要中占的比例最大;第二,学习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履行学生这一基本社会角色而进行的消费,主要包括学杂费、书本文具等费用;第三,通讯消费,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大学生需要与外界建立及时、畅通的联系,手机、小灵通的普及率已经达到70%以上,通过调查发现,话费月均45.8元左右;第四,网络消费,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世界来实现与外界的情感交往和信息交流,他们通过互联网结交新朋友、发表新观点、获取新知识、了解新动态,因而网络消费也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部份;最后,关系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获取社会认同、群体归属和情感交往的需要而进行的消费。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社会的个体有关于交往、归属和爱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当代大学生积极的通过物质、精神手段与外界产生紧密关系,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的关系消费。

三、消费心理分析

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的消费处在800元以下,少数学生达到1200元及1200元以上,随着物价的上涨,大部分学生以满足饮食方面的生活消费为主来维持学生的正常生活,基本生活上的费用几乎是每月消费总额的一半,也体现了学生追求生活其他元素的愿望,相比之下,这些费用多集中在手机、上网、服饰等方面。

对于消费在800元至1200元及1200元以上的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这样的数据体现了这类学生缺乏合理的消费尺度,消费导向存在问题。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原因归结为个人、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原因,从个人角度讲,就是学生对于金钱来之不易,没有产生实质理解,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生活,失去了自我正确理财的能力,远离家长独立的生活,在空间、物质上得到了一定自由的释放,使得消费观不合理,在家庭方面,尤其独生子女的问题,体现得比较严重,家长重点地照顾,尤其家庭条件优越的家庭,在消费结构上显得不合理,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也应该引起强烈重视,虽然贫困,但是部分学生在消费上体现出来的行为,让人非常值得担心与深思,追求名牌,追求享乐,在心理上还自闭,思想压力过大,也直接导致消费不平衡,也就不单是消费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最后就是社会原因,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物质生活空间,拓展了消费,手机、网络、mp3、数码相机等一系列的产品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消费,所以有的学生宁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会去上网或者买数码产品,这也造成了一些消费方式的误区,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我校学生的消费状况以及消费心理,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缓解消极的消费情绪,加强学生自身的理财能力,同时为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基础部)

参考文献:

[1]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市政发〔2004〕101号2004,8,16.

[2]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2.

[3]德尔·I·霍金斯等.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瘳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5(5).

[6]姚本先,桂守才,周策.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7]易小文,陈杰.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广告;消费行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027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心理学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1] 当今学术界,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对消费心理学与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探讨还有待进一步充实。笔者将从三大方面展开论述。

1 广告的设计与制作应充分考虑消费心理

为了深入研究消费心理与提升广告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探究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某大型购物中心发放了100份消费心理调查问卷,100份全部有效收回,调查有效率高达100%。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汇总整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大体有以下几种心理:

一是爱国情结。比如抵制日货、支持国货等;二是追逐潮流、追逐偶像;三是喜欢购买自己熟知的品牌;四是喜欢消费有新鲜感的物品;五是偏向实用性;六是感情消费,特别是喜欢为老人、为孩子、为爱人消费;七是随心随性,消费时没有特别的想法。总之,在100位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表示他们会根据各自的想法和心理去选择消费。在消费时,他们的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可见,所有的消费活动都是消费行为伴随消费心理的双重奏鸣。只有对消费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提高销售业绩。所以,在制定营销策略、制作与产品有关的广告宣传内容的时候,有必要加入消费心理学研究。

2 广告影响消费心理轨迹

当今社会,广告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从广告中能得到很多信息,既方便了日常消费活动,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从消费者最初接触某一广告到完成对相关产品的消费行为,大致的轨迹为:广告内容的冲击—开始注意广告—记住广告—对广告产生认同—消费行为产生(在有消费需求的时候,消费者或多或少会受到的广告影响,根据对广告的记忆与认同来选择是否进行对相关产品的消费)。

3 利用消费心理提升广告效果

根据上述消费心理轨迹,不难看出,要想用广告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关键是要让消费者注意广告、记住广告,并对广告产生认同。如果想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关注人们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来制作设计广告,具体如下:

(1)关注“人们对文化习俗的尊重心理”,在广告制作与投放时关注细节,有助于提升广告效果。文化习俗的不同,有时影响着广告的直接效果。对广告设计制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告的播放地域,以及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只有对以上内容加以重视和尊重,才能获得人们对广告的认同,广告效果才能得以增强。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快餐店麦当劳在印度的扩张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麦当劳在入驻印度的时候,曾遇到使用牛肉还是使用其他肉类的问题。在美国麦当劳餐厅,所用的食材大多数是以牛肉为主,但在印度这样就行不通。印度人普遍信仰宗教,把牛看成神物。如果麦当劳想入驻印度,在食材的使用及广告宣传上还是以牛肉为主的话,必然是失败的。于是麦当劳把牛肉改成羊肉或其他肉类,并加以宣传,最终在印度餐饮界立住了脚。

(2)关注“人们喜欢新鲜刺激的心理”,不断增加广告创意以提升广告效果。大部分人的人性特点是“喜新厌旧”,对越新鲜越刺激的事物就越加关注。应充分关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广告创意上下足功夫。一是广告内容要新颖,思维要开阔创新,不能古板僵硬。比较有吸引力的内容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比如笔者在看电视时,偶尔看见五粮液集团在中央三台播放的音乐广告,一瞬间就被吸引了。幽美的自然风光、如天籁般的女声、美好的故事意境以及新颖的广告宣传设计让人过目难忘;二是广告投放形式要有吸引力。有研究表明,动态广告比静态广告更能吸引人,画面艳丽的比画面沉闷的更能吸引人。另外,人们大多喜欢直接的、正面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冲击等,这些会让人们记忆深刻。所以,要综合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好文章,才能吸引眼球,提升广告效果。

(3)利用“重复记忆”做好广告投放频率,对人们大脑进行重复冲击,增加人们对广告的记忆效果。根据记忆规律,人脑对接触的事物,时间久了就会忘记。接触得越少,就记得越浅。所以,重复接触就会增加记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经说过最有效、最好的记忆方式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电视广告要循环播放。比如在户外广告牌上悬挂广告宣传画布,要先与广告投放客户签约确定一个广告画布悬挂时间,在约定时间内只能悬挂该客户的宣传内容,并且宣传内容应尽量在约定的悬挂时间内保持不变。之所以规定宣传内容尽量保持不变,就是为了让行人在路过该广告牌的时候能有机会重复接触宣传内容,让他们从接触广告开始,视觉不断被广告画面冲击,直到记住广告,从而达到该户外广告的宣传效果。

(4)利用“追赶潮流的心理”做好广告业务。当今很多人喜欢追赶潮流,被称为“弄潮儿”。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对偶像追捧,让很多广告界人士看到了商机。利用大部分人都知晓的当红明星或者明星影视歌曲等作品的影响力来做文章,请明星代言,这已经成为广告业内比较常见的做法了。这种广告案例比比皆是。例如,成龙的霸王洗发露、张柏芝的大运摩托、范冰冰的欧莱雅护肤品等。请明星代言虽然成本高,但是效果非常明显。在广告业的设计与制作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名人效應和人们追逐潮流的心理来更好地增强广告效果。

(5)利用“感情消费心理”,在广告中打好亲情感情牌,以增加宣传作用。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已较以往丰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经历了重大变革,从最初的注重商品数量、质量及价钱,变成对商品在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认同。当今很多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情感来展开销售攻略。把消费者的情感需要作为出发点,通过对情感的大肆渲染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感受,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内心的共鸣,诱发他们的情感需求。所以,广告中要加入情感包装、情感设计。比如电视上经常播放的一些针对中老年人的血糖仪、测压仪等广告,就充分利用了儿女对老人的孝心,大打亲情牌,在广告中加入感情渲染,从而引导消费者消费。往往这种方式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4 结 论

综上所述,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在一定的心理引导下展开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也息息相关。为了提升销售业绩,必须揣摩人们的消费心理。广告作为一种主要的宣传模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并且广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只有在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中,做好人们的消费心理分析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广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2]杨柳.服装市场营销中消费心理特点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12):71-72.

[3]安静淑,赵彩虹.消费心理在广告策划中的应用[J].经营与管理,2014,5(5):47-48.

[4]刘静雅.文化、消费心理与广告文案的文化诉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5):101-102.

[5]胡琼华.论儿童消费心理与广告说服策略[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2):89-92.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下一篇:维护消费者权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