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2023-03-05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但当前农业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普遍欠佳。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详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国际贸易课程  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是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课程主要阐述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要求课程内容设置能够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国内高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当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衔接不顺畅

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紧密相联,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专业课程教学分工的需要,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往往是由不同教师担任的,并且各科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常常导致这些课程的授课内容出现重复或缺漏。譬如,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学在贸易理论部分、与国际贸易实务在贸易方式部分、与市场营销学在世界市场营销渠道部分、与世界经济概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部分等地方容易出现内容重叠;同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有些学期的排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打乱了国际贸易与其先修课程(如国际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之间的学习顺序,学生没有学习过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就会导致课程基础欠缺,迫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额外花费时间去填补缺漏。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缺漏,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降低了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

国际贸易是一门和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学科内容更新慢、偏重理论讲解等问题,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首先,偏重旧理论忽视新进展。在教学中,往往是古典和近代的经典理论讲得多,当代的新贸易理论讲得少,学科内容更新较慢。究其原因,除了教师专业技能限制以及科研压力等原因之外,还跟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相关,当前多数国内教材对新的国际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追踪及理论分析明显滞后,教师进行理论更新困难重重。其次,偏重理论讲解忽视联系实践。长期以来,高校国际贸易课程习惯于采用讲授法,力图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将更多的知识和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学生学习动力未激发

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相关基础知识,但是经济学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同时,受到院系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学生也较多倾向于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学生不重视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往往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过就忘,学生知识体系不健全,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与实习实践脱节

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就云南农业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学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农业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现实,然而,这种方式也限制了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农业院校一般都缺乏国际贸易方面的教学实践基地,特别是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交流,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到国际贸易实务环节进行学习的机会,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贸易理论的层面上,教学与实习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二、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1、合理设置课程

注重国际贸易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世界经济概论等相关课程的衔接与整合,通过编写教学大纲和精心选择教材等方式,促进课程教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有机一体的课程体系。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排课顺序,按先期课程多讲、后续课程少讲的原则编写教学大纲,删去相关课程重复的地方,确定每一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为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和教研室在编写教学大纲和征订教材时要召集相关教师进行讨论,组织协调。

2、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国际贸易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国家贸易教学的首要条件,完善教学内容,就是要协调好传统基础理论与前沿新理论的结构问题,要紧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及时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吸收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将教学的重点向当代贸易理论转变,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国际贸易新热点,如服务贸易、区域经济集团、非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互联网+”等国贸新知识,在现有教材还没有这方面内容的情况下,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可通过搜寻、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将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同时,为丰富教学内容,我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可以根据云南开展国际贸易的优势条件和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学习与实践专题,譬如,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如何发展云南边境贸易、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之路、当前“互联网+”平台上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等。

3、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软件教学、开放式研讨、交互式教学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的案例教学应具有实用性、生动性特点,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判断能力和组织案例教学讨论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国际市场形势,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尽可能设计出合理、恰当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还要做好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在课上的时间配比,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

(2)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穿插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及动画,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同时为了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将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上,与学生一同进入相关网站寻找最新的数据,有效地展示最新国际贸易的动态。

(3)计算机模拟软件教学。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的实验场所,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掌握贸易规章制度、贸易进出口流程、外贸函电、电子报关等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还可以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包含视音频资料、课件、案例、素材等,各数据库之间可以交叉使用、互相补充,既有利于师生互动,也方便学生获取各种学习资源。

(4)开放式研讨。利用云南地理位置优势,加强学校、学院与周边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或者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就国际贸易课程相关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与探讨的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摩学习机会。为配合授课方式改革,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社会经济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讨论效果。

4、强化校外实习

实践基地建设对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学校资源,与外贸企业、工商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让学生参与到企业贸易相关的工作中,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国际贸易的氛围,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第八批校级一类课程《国际贸易》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赵梅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钟芸香、莫红梅: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教育,2015(5).

[2] 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 陈祥升、林枫: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4] 何婷婷: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微农业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3).

[5] 胡萍: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责任编辑:柯秋萍)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作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需要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对中国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会带来诸多好处。本文主要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沿线国家的有利影响,有助于深化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理解,并對战略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效应;挑战

一、引言

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战略在4年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本文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使得沿线国家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获益,意在阐明“一带一路”战略是合作共赢的国际战略,这将进一步加深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战略的认识,共同推进战略的实施。

本文剩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梳理了“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并对战略提出的背景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从贸易、基础设施、投资、税收、就业和旅游收入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带来的有利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强调了“一带一路”继续推进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二、“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及提出背景

1.“一带一路”主要内容梳理

贸易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各国尤其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和贸易畅通,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之间更紧密的政策合作,进而为多边贸易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通过与沿线国家之间政策的深化合作,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经贸合作,降低贸易壁垒,扩展多边贸易。

投资方面,“一带一路”政策通过抓住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特点,利用中国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对沿线国家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意在为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此外,还可以拓展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涉及更多产业的投资合作,进而发挥中国和沿线国家的比较优势。同时,丝路基金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资金支持,可以为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高效的资金便利化设施。

2.“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之后欧债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动荡进一步加剧,伴随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的动力。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深受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同时,中国国内经济也面临着新常态,需要新的政策支持来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等问题。

三、“一带一路”的国际效应分析

1.对贸易量的影响

“一带一路”政策强调贸易畅通和政策沟通,通过签订双边自贸协议等方式,可以降低贸易壁垒,进而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量。自“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一带一路”官网公布的数据①,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与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极大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2016年,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6.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0.6%。在我国整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9%的背景下,这一情况说明“一带一路”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量。一方面,自贸区的建设使得沿线国家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带动其出口量的增长,有助于发挥其比较优势,带动其国内的产出水平,进而拉动其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进口的增加也会为沿线国家人民带来更多的消费选择,同时通过进口,外来的竞争压力也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程度,有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贸易带来的“非零和博弈”效应。

2.基础设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差异极大,中亚和非洲地区的许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极度薄弱。作为“一带一路”政策的重要内容,设施联通有助于加大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尤其是在交通、通信和能源等方面。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6年全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接近5000亿美元,中国占比约三分之一;而且中国及亚投行通过设立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3.投资

2016年,中国对沿线53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行业日趋多元化,从最初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逐步蔓延到涉及电力交通、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等诸多行业。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政策还带来了沿线国家相互之间对外投资的增加。投资,尤其是产业投资的增长,将可以带来两方面的好处。首先,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带来外国资金的进入,国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在促进本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引进外资有助于充分促进本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发掘本国的潜在优势,使得沿线国家在提高本国经济实力的同时,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4.就业与旅游收入

在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必然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增长。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由于不可能将母国人员全部带到东道国,所以必定可以为东道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近年来,仅中国企业就为沿线国家创造了近18万个就业岗位。

目前中国已经和沿线55个国家签订了互免签证协议,有助于促进沿线国家旅游收入的增加,为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做出贡献。这将带来三方面的影响。首先,就业岗位的增加将促使沿线国家失业率下降,从总产出方面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奠定基础;其次,收入的增加将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总需求方面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降低失业率;最后,对外投资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国外先进国家带来的技术和人才的溢出效应,可以提高沿线国家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为其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提高沿线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而且,技术和知识的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也会有利于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5.政府收入

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建厂规模的增加,将设备以及产出的大部分都留在了东道国,有利于改善沿线国家的投资环境,减少其产业后续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为20多个国家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收入。税收的大幅增长主要有以下好处:一是税收增加,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能力将会增强,可以有效缓解市场失灵的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是政府信誉提高,政府税收的增加可以使其更多地进行社会救助措施,有效缓解动乱等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居民人身安全;三是政府能力的提高将带来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巩固政权,维持政局稳定,提供安全的投资和生产环境。

6.小结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沿线国家的有利影响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经济方面,通过提高贸易总量、吸引外资、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以及促进产业发展,将有效缓解沿线国家失业率的问题,形成就业、基础设施、吸引外资、促进出口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增速为4.6%,超过了3.6%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速,虽然这一经济增长率有其他方面的影响,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然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政治方面,通过提高政府税收、增加就业,有助于增强沿线国家政府的收入、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政府的公信力,这将有助于维护沿线国家国内政局的稳定。此外,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国际政治舞台的弱势地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沿线国家结合成了一个命运共同體,可以提高沿线国家整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进而有利于改善其在国际政治方面的地位,在制定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时候可以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四、总结及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内容涵盖贸易、投资和民心三个方面,而对民心问题的关注则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大创新之处。“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增加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量、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并在增加吸引外资力度的条件下,促进沿线国家的产业发展;其次,通过增加沿线国家的税收、就业和居民收入,可以有效缓解国内的社会问题;最后,战略的推进提高了地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些作用将共同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增速为4.6%,超过了3.6%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速,虽然这一经济增长率有其他方面的影响,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然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当然,在“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推进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有可能阻碍战略的发展。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涉及60多个国家,各国背后的政治势力错综复杂,需要进行大国博弈。其次,民心相通会带来沿线国家之间人文交流的增加,但也存在着多元文化冲击的可能性。再次,中亚国家一直是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的多发地,这些国家政局不稳定,带来了较大的政治风险。最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收入差距的拉大。

注释:

①如无特别说明,本部分全部数据均来自于“一带一路”官网.

参考文献:

[1]郭楠.“一带一路”战略对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6,(11):78-81.

[2]郭天宝,杨丽彬.浅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5,(12):37-38.

[3]陶坚.“一带一路”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J].社会观察,2015,(12):23-25.

[4]谢雁杰.刍议“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影响及策略[J].商,2016,(28):147.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可谓同步发展,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及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很少有把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并且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解释。本文从分工的视角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分工视角;国际分工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相互关系

在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创立、演进及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国际分工理论也大致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本文首先对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而后,从四个方面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内在关系。

一、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

对于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本文是根据不同的经济时期及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为分工理论形成时期、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和新国际分工理论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进行梳理。

1.分工理论形成时期

该时期研究者认识到了分工必要性,从人的能力出发认为分工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把分工同生产率增长、成本降低及国际竞争联系起来。该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用柏拉图、色诺芬、威廉·配第。他们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分工的认识进行了阐述。

2.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斯密在著作《国富论》中,对分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影响、分工产生的原因及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的机理探究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逻辑是,分工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产生报酬递增,分工的发展和深化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促进了分工深化,分工与经济增长也互为因果。因此,分工和专业化应该成为经济研究的重心。

3.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

该时期,人们认识到了分工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更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马歇尔、萨伊.穆勒等。

4.新兴古典经济学时期

新兴古典经济学时期,认为分工与生产率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把分工与报酬递增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分工的深化有利于报酬递增。并且经过了众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成功的以分工的演进为主线来论述经济发展及其各个侧面,并在新的框架下重新组织了现代经济理论,使分工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大大提高。主要代表人物有阿伦·杨格、霍撒克、罗森、贝克尔、杨小凯和黄有光、博兰等。

5.国际分工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许多功能外包给专业化的市场厂商,而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部分,产业组织呈现出垂直解体的趋势。产品内分工理论研究是面对新的分工及贸易现实而产生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有狄克西特、格罗斯曼、克鲁格曼、海尔普曼。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

1.分工理论的逻辑思路在贸易理论中沿用

这个一点我们可以从古典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创立过程中看出,绝对优势理论是主要是沿着分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报酬这两个分析思路展开,而当交易活动超出一国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会出现。国际贸易模式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国际贸易理论与分工理论同步演进

当分工理论刚刚被提出时,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许多功能外包给专业化的市场厂商,而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部分,产业组织呈现出垂直解体的趋势。一种新的分工方式——产品内分工快速发展,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种分工方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讨,成为分工理论研究的新热点。此时,新贸易理论作为一个研究产业间贸易的理论横空出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额,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国际分工理论演进有着相同步伐。

3.国际分工理论的提出者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提出者

通过对国际分工理论演进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在国际分工理论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大多也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比如古典贸易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的提出者亚当·斯密;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者保罗·克鲁格曼,同样也在分工理论的发展演进中发表过重要言论,而新贸易理论的另一位主要贡献者海尔普曼,也曾在分工理论中做出巨大贡献。再如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杨小凯。

4.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国际贸易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贸易的起因,国际贸易理论中贸易的起因大多是因为两个国家中要素、资源等的不同产生了分工,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不同国家专业化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进而贸易产生。同时,分工的细化还会促进贸易的发展。而反过来,贸易贸易也可是分工的原因,贸易最初的形式是以物易物,及把A地富有的资源卖到B地,而B地必然是在该资源上非常稀缺;同样,把B地富有的资源卖到A地。随着贸易的展开,A地会发展起以其富有资源的产业,B地发展以其富有资源的产业。这样,分工就在A、B两地了。贸易的不断加深,两地的分工也不断加深,发展到极致是两地专业化生产其富有资源的产品。

三、总结

由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始终处于并行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在分工理论中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国际贸易理论中大多蕴含着国际分工理论的思想在其中,或者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分工理论在贸易理论的拓展,国际分工理论是在贸易中的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相互成为其产生的原因,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明亮.分工理论:从古希腊思想到新国际体系的研究述评[J],产业评论,2010年5月第3期。

[2]张红霞,赵丽娜.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1月第24卷第6期

[3]陈晓文.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及新趋向[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

苏万录,(1989—)山东泗水,男,兰州财经大学 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 关系

融资指的是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资金的流动同时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在国际贸易领域,融资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分别是银行和进出口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出口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回转,确保进出口贸易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是提高银行业绩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融资具有收益高、利润丰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应用既能够有效解决进出口贸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为银行提供一个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化时代,国际贸易融资已经成为促进股价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笔者主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简介

(一)概念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给予国际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服务,是一种既能够解决进出口商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银行业绩和效益的双赢举措。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可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推动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和辅助工具。

(二)分类

国际贸易融资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就是银行给进出口商放款,所以可以根据融资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其中的短期融资指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贸易融资,这种短期融资方式在企业运动资金周转方面最为常用。中长期融资则是相对于短期融资而言的,融资期限超过一年的贸易融资形式。这种时间比较长的贸易融资一般金额都相对比较大,所以主要是用在企业扩大规模方面。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是进出口商,所以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进口商的融资和出口商的融资。进口商融资的银行为进口方当地的银行,常见的贸易融通服务有开立信用证。出口商的融资主要是出口方当地银行为其提供的融资便利,比较最常见的有出口押回。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除了可以分为这四种类型之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商业贸易融资和财政预算融资。总之,无论是按照何种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分类,其根本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即均是为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贸易融通便利。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概况中可以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虽然在出口信用保险以及贸易信贷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融资方式单一(以信用证结算为主要形式);资金供给后劲不足(体现在政策性银行是将重点放在需要扶持的资本性货物出口上,而拥有更多资本的商业银行却主要是投资在有较大回收利润的大型企业上);中小企业不受重视,融资难(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润低有关)等[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法律不健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低以及我国企业信用相对比较低几个方面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从完善配套法律和条企业信誉等方面出发。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家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资金融通便利活动,在保障国际贸易更加顺利进行和推动其不断扩大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也就不复存在。同样,没有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也将难以得到更好发展,所以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互助互利的管理。有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额探讨后指出,衡量金融发展可以发展规律、效率以及结构三个唯独变量进行探讨。且金融发展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金融中介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为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融资就是金融企业提供的一种最主要金融支持服务。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果都是指向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盟友”关系[2]。下面就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影响方式以及影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

影响机制。分析金融发展的性质可以发现,该活动具有储蓄动员、加大监督、减少风险以及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储蓄动员指的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通过动员人们将储蓄转入投资,使储蓄成为一种流动性的、可产生交易的投资资金的方式。金融发展的这些功能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资本积累之外,还能够通过将这些积累资本投入到流通领域的方式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际贸易融资是通过风险分散、资金配置以及便利交易三个介质作用与金融贸易,推动金融贸易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他们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将这些资金以融资的方式向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业务,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使资金短缺企业能够更好的开展贸易工作,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在国际贸易中最常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受资金约束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资金融通支持的主要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所以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更多优势,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方向。

(二)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可以从对企业的影响和国家乃至国际的收支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企业的影响方面

从企业方面看,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金额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资金能力的相对比较差、信誉也不如大型企业,商业金融结果在这些的企业中投入的资金回收利润较低也风险更高。加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一次性的业务量都比较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无法为金融投资机构带来更大利润。且金融投资银行在确定投资对象之前均会对不同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就不免会产生一些成本,而这一成本对于单匹业务量较少也资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还相对比较更好[4]。另外,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就是国际贸易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金融投资企业在发放贸易融资过程中也会优先选择资金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以,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或者的贸易融资概率也就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久而久之,中小型企业也就逐渐被排齐出国际贸易。这种中小企业被排齐的现象的前提是贸易融资方为商业金融机构。若贸易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且政策性银行有目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便利,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政策新干预,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将能够有机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展拳脚,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5]。

2.对国家乃至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大的方向看,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进行有力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应该适当的控制其进口量,通过不给予或者给予较少贸易融通服务的方式限制其进口量,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很多情况下是国家对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若能够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进行贸易融资选择和控制,那么将能够决定何种类型企业能够进出口,进出口的数量如何等,直接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改正国际贸易秩序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贸易融资除了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之外,还会对一个国家的GDP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会能够利用贸易作为中介促进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使国家之前实现一种双赢的目的[6]。比如日本协力银行,该银行主要是以提供出口信贷为主,且其主要投资方向是在日本的设备出口企业上,是专门为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企业提供的贸易资金。由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的货物无论在技术水平或者样式方面都处在先进行列,所以当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先进性技术水平的资本货物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后,也就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整个工业的基础水平。但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性,所以若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都是私人,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健康[7]。所以,国家贸易融资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合理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真正发挥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作用,实现两者共同促进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应用国际贸易融资,能够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者受约束的外贸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外贸企业进出口产品实施风险分散,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多优势,赢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创造良好条件。且这种贸易融资形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GDP值的乘倍增长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20(06):362-363.

[2] 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3] 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4] 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5] 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2):325-326.

[6] 王敏.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0,30(12):554-556.

[7] 曾海燕.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3):748-749.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结算;汇付;托收;银行保函

一、当前使用的各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一)汇付。汇付的优点在于手续简便、费用低廉,但无论是预付货款或者是货到付款都存在着经营风险大和资金负担不平衡的问题。凭单付汇就是进口商先通过当地银行将货款电汇出口地银行,指示汇入行凭出口人提供的指定单据和装运凭证付款给出口商。

(二)托收。托收可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两种。银行在托收业务中,只提供服务,不提供信用。托收方式对进口商来说却是极为有利的,不需要预垫资金,或仅需垫付较短时间的资金。因而,在国际贸易中,托收方式经常被用作一种非价格竞争的手段。

(三)银行保函。国际贸易中,跟单信用证为买方向卖方提供了银行信用作为付款保证。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合同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银行保函就是以银行信用的形式所提供的保障措施。

二、各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缺陷

(一)汇付结算方式的缺陷。赊销和预付货款是汇付方式的两种表现形式。赊销是一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方便了进口商,这种简便的支付安排,对出口商来讲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它们利用以记账方式,进口商在没有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就收到了货物,再到收到货物以后的一定时期内偿付货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进口商的资金压力,这个时候出口商的风险就进一步加大,当进口商因某些原因有可能拒付货款,出口商就要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对出口商最为不利,因此出口商很难愿意接受这样的支付方式,以单一的赊销支付方式达成交易也就在市场上推行的非常缓慢。预付货款是汇付的另一种形式,指的是进口商为了快于竞争对手一步拿到货源,而提前支付货款,作为一种信誉保障的支付形式,这种支付方式进口商也承担着非常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出口商收到信誉保障金之后,由于市场的环境是很难预测到的,它可能会不按时发货,甚至是有货不发,极大地损坏了进口商的利益,进口商一直要承受着出口商不发运货物的风险。由此可见,两种汇付方式都是潜在着很大的金融风险的。

(二)托收结算方式的缺陷。托收方式中,银行看似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实银行只是担当法律上代理人的角色,当出口商出现不能按时收到货款的时候,银行不承担任何保证付款的责任,因为它的角色已经决定它要承担的责任。这是出口商能否收回货款,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靠一些市场上的约定或者是市场上反映出来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往往都是根据进口商的信誉来进行判断。在付款交单这个环节,出口商仍然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既要承担进口商不去提货的风险,又要承担当进口商不提货转售货物可能发生的价格损失;在承兑交单条件下,出口商有可能到最后人财两空。

(三)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缺陷。在三种传统的结算方式中,信用证支付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支付方式,但是他也有自身的弊端,因为这种结算方式属于银行信用,银行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付款人的责任由银行来进行承担,受益人的权益得到了银行的保障,它的收款权利银行又增加了一道保险,得到了银行信用的保障。但是,对开证申请人来说,不仅要支付高额的保证金,还要接受漫长的开证行严格的审查,这个时候有可能错失很多的商机,随着世界买方市场的形成,进口商都不愿意接受对自己不利的信用证方式。

三、合理运用各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在一般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看似能使用很多种方式,但是实际操作基本上只单独使用某一种方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一项业务往往是把结算方式进行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这样将不同的结算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来进行相应的风险规避。

(一)备用信用证和汇付方式的结合使用。汇付结算方式,有其很多的优点,其中费用最为低廉。在采用预付货款的情况下,买方有很多的担心,其中最为担心的是卖方的信用问题,在约定的时间内是否能够按照合同的规定,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买方发运货物,如果卖方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致使违约,这个时候买方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最终将遭受钱货两空的损失。这个时候我们要使用备用信用证,将它与汇付结算结合使用,就会从源头上规避上述出现的风险,这时买方也会受益,不仅使买方实现了最大的优惠,能够以优惠的条件争取到货源,而且买方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卖方也会得到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卖方的销售渠道越来越畅通,进而保证了卖方的收款利益。

(二)备用信用证和托收方式结合使用。同汇付方式相比 ,还有一种风险更小的收款方式,这种收款方式就是托收方式,相对来讲它的风险较小,但是基于托收方式的特点,先发货,后收款,卖方的风险很大,将承担买方不提货的风险,尤其是在承兑交单的情况下,卖方承担的风险更大,很容易遭受钱货两空的风险,如果仅仅出于安全的考虑,其实有很大的支付方法可以避免此问题的发生,例如付款交单,这个时候对卖方来讲,它面对的风险要相对小一些。但是根据国际市场的市场环境来看,卖方要想占领国际市场,一直是由买方来决定的,卖方要求的支付方式优惠与否,其实直接关系到交易的成功与失败。更有甚者决定了卖方在国际商场的占有率,所以承兑交单支付方式如果同备用信用证结合使用,这种结合的方式就会好处多多,既可以使买方得到资金融通,对卖方来讲又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最终规避了卖方在买方违约时没有得到赔偿的问题。

(三)国际保理业务的运用。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结算中,传统支付方式越发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在实际交易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而且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很难规避的。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国际保理业务就是非常好的一种说法,在近些年的实践当中,国际保理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保理业务是一项新兴综合金融服务方式,它集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风险担保及贸易融资于一体,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接受越来越广泛,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发展速度惊人。可见,这种结算方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越来越要求适应变化的国际市场形势,对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是越要求越多,以趋势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国际的发展趋势呈现除了综合化,安全、便捷、融资便利、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结算格局少有变化,这就对我国的传统支付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借鉴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理念和新运作,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成分,与国际最前沿接轨,进一步开阔企业的视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国际贸易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当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效益,选择何种结算方式就要深思熟虑,因为它关乎到各方的利益,更关乎交易成功与否,甚至是国际的影响力。所以要根据不同的业务,明确交易对象的信用,及其它表现出来的状况,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优的结算方式,目的就是能规避较大风险,选择某种结算方式后,要全面分析风险,并能根据风险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有效的权衡和保护交易各方利益。

参考文献:

[1] 危英. 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最佳选择[J]. 求索. 2004(11) [2] 霍东建,刘红玉,吕永强.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组合[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05)

上一篇:发表国际贸易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专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