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论文范文

2024-03-13

规章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是党的执政理念,因此教育中更需要体现和谐。在中学进行和谐的教育,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出具有和谐发展观念的学生。初中生的管理离不开班级,因此,在和谐校园的背景下,要进行学生管理,就要在班级班风建设和班级管理上花心思。就和谐对初中生班级管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对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班级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和谐校园;班级管理;初中生

从古至今,和谐是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在追求的。和谐就是有秩序、能互相协调且人际关系良好的一种状态。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代的任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学校更应当体现和谐的理念。在和谐校园的背景下,进行初中生的管理对于学校和教师都是一项必要的责任,而班级作为学校中最基础的单位,则更需要注重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班级管理。

一、在和谐校园背景下加强初中生班级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全社会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背景下,在初中即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和谐理念,对学生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首先,对于学生成长是有利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又追求个性,如果在这时给学生灌输和谐的思想,就能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思维,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有帮助的。其次,对于社会是有利的。在和谐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和谐发展思想,能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培养和谐发展观念的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力量。

2.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实施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通常要求学生能够完全按照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生活学习,希望达到统一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很大束缚,而初中生常常具有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工作只能在强压下进行,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而在和谐背景下,和谐的理念贯彻在初中生班级管理中,则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班主任工作顺利地开展。

二、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初中生班级管理建议

1.把握学生心理

在进行管理工作时,管理者需要重视被管理人员的心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在和谐校园背景下,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准确把握,以达到良好的班级建设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且充满活力。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当把握好学生心理。例如,在举办班级活动时,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并给予公平合理的积极评价,使其保持良好的自信心且能虚心接受意见,得到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了班级建设。

2.包容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通常会制定一些班规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是班规制定后如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就会出现规定不合理的情况。另外,班规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很难达到所有学生一致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班规的现象。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反思班级制度的合理性,理解、包容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形成和谐的班级环境。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驱动下,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教学的重要方面。而在和谐校园背景下初中生的班级管理则是基础。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和谐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为达到和谐的班级管理,教师应当把握好学生心理,能够包容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建立和谐的班干部制度的基础上让班风更优良,更能体现当代教育的特性。

参考文献:

孟生军.刍议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初中学生管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1).

编辑 薛直艳

规章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会计改革基本经历了93年的“两则两制”、01年的统一会计制度、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三个阶段。首先总结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及区别,结合我国历次会计改革具体环境及会计规范自身的完善程度,分析我国会计改革的基本动因及历次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更替的原因。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改革

1 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1.1 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含义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指出:“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该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会计制度是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的两种形式,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分析我国会计改革的动因及会计准则与制度之间的更替原因,有必要先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2 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

1.2.1 两者均为行政法规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发布实施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2.2 两者统称会计制度

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律法规,而本文中所指的企业会计制度是狭义上的。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制度也各有特色,一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而有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

1.2.3 两者都是会计规范及标准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均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要求会计人员共同遵守的业务规程和行为准则。两者都是对各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依据和准绳,只不过有的标准原则一些,有的标准具体一些,但是它们都可以反映各自运用的会计政策。

 1.2.4 两者的功用和目的统一

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其目的都在于确保企业依次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1.3 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

1.3.1 规范的目标不同进而规范的内容不同

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同时也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着重于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提供对外投资、信贷等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制度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记录和报告的问题,侧重于会计科目在使用上的规范和会计报表在揭示形式上的统一,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及统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主要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定性”的规定,它是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进行规范,而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则具体得多,它主要对会计记录进行规范。会计准则是对某一类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加以规定,而制度是对某一类企业或全部企业的各类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具体规定。会计准则重点是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而会计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动与结果。

1.3.2 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层挺不同,进而制定、修订的灵话性和稳定性程度不同

准则和制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规范,前者,尤其是会计基木准则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约后者。根据会计法律权威性和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层次关系作以下划分:会计法是第一层次,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第一层次,会计准则是第三层次,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制定的补充规定或暂行规定是第四层次。

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要比会计制度方便。因为一项会计准则涉及的范围通常较小,易于增加或修改,而会计制度修订存在两种困难:一是即使经济业务只有一点变动,也要修订整个会计制度;二是如果新业务涉及所有行业,则各行业的会计制度都要修订。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具有应急、灵话、多变的特征,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临时性规定,或对原规定进行修改。而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凡需要形成准则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是带有普遍性的可以形成准则规范的内容,形成之后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1.3.3 适用的范围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同

会计准则大多适用于上市公司或股份公司的会计处理,有些也适用于其它企业;而会计制度要求除股份有限公司外,符合条件的其它企业也可执行,国有企业经批准后可执行。

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可引导会计人员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开始考虑进一步决定怎样记录和报告;采用制度的形式,会计人员能直接使用科目进行记录,少按规定程序和格式编制报表。由于规范的详略程度不同,会计准则比会计制度要有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2 我国会计改革历程回顾

2.1 1993年的“两则两制”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分别以第四号、第五号部长令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计准则》,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各类企业施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及管理要求,财政部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金融、施工、农业企业等13个全国性、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它的发布实施,为实现我国会计核算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新会计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一个里程碑。

2.2 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于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其后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这期间又发布了一系列专业核算办法。这些会计标准的建立,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2.3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

针对2001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提出的新需求,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我国于2006年公布《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2.3.1 构建了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就框架结构而言,新准则由l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

则和准则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基本涵盖了我国企业经济活动中所遇到的所有重大事项,大体能够解决我国各类企业经济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涵盖面宽,应用性广的特点。

2.3.2 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

国际趋同的改革目标在2006年准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会计准则除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部分政府补贴的会计处理等极少数问题外,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2.3.3 创新了会计准则内涵

2006年准则的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同时兼顾会计记录的要求,以准则应用指南附录的方式规定了156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账务处理,用于满足企业记账的实际需要。创造了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近,又不完全一致,带有中国特点的准则内涵。

3 历次会计改革的原因分析

3.1 我国会计改革的基本动因分析

要分析为什么我国2001年的统一会计制度替代1993年的“两则两制”,而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又替代了2001年的统一会计制度,首先要要搞清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动因。

会计标准的制定必然与经济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同步发展,并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和完善。我国的会计标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且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我国会计标准制定者的目标始终贯穿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所以当需求变化时,会计标准也应随之而变。

需求可以分为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从国内看,促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直接动因在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运用会计信息以调控解决国内问题的需要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从国际看,其直接动因则在于吸引国际投资,拓展国际贸易,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需要。

3.2 “两则两制”并行的原因分析

3.2.1 为适应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了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中国会计标准制定者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两则两制”的并行,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基础。

3.2.2 “三步走”的改革目标

我国从1988年开始研究会计准则,1992年出台《企业会计准则》,到1993年7月1日开始实行准则与制度的并行。而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是通过制定统一会计制度来指导约束企业的会计核算。所以,限于当时只出台了基本准则,缺乏一套系统有效的具体准则,理论界对我国会计改革设计了“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基本会计准则→大行业会计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随着具体准则的逐步出台,过渡到第二步。

第二步:基本会计准则→大行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待具体会计准则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时,取消会计制度,过渡到第三步。

第三步: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由此可以看出,财政部是以大行业会计制度作为过渡,进而向完全的会计准则模式逐步接近。

3.3 统一会计制度替代“两则两制”的原因分析

3.3.1 “两则两制”不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3年实施的两则两制使我国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但随着八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则两制”与我国当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情不相适应;与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缺乏稳健性,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3.2 会计法律环境的变化,要求建立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9年10月31日重新修订了《会计法》。修订后的《会计法》也专门增加了关于“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并在多处提到应当以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衡量会计行为是否违法的标准。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该条例也在多处提到应当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来规范编制财务报告的行为。

3.3.3 改革目标由“三步走”转为“四步走”

实行“两则两制”期间,不少会计理论工作者结合部分具体准则实施后与行业会计制度双轨运行实践,重新思考准则与制度的关系与定位,独到地从其功能分工人手展开研究,指出:“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核算制度都只是会计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采用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并不是违背国际惯例。”“评判一国会计标准的优劣只能看其是否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准则与制度并行发挥作用,符合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生长规律。”“实践证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不矛盾。就其最本质的方向来讲,是互为补充的,会计准则更多的侧重于确认、计量、报告等会计政策方面,会计制度则更多的侧重于会计科目、记账方向、编报程序等会计记录方面,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相结合,就能把(会计要索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环节很好地串联成一个整体……”正是这些认识上的深化和共识,才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三步走”演绎成为“四步走”。即在原来的第二步之后增加新的第三步,原第三步改为第四步,即:

基本会计准则一综合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一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3.4 新会计准则替代会计制度的原因分析

3.4.1 会计准则替代会计制度的必然性分析

(1)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会计制度是以规则为导向,具有强制性,因而制度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而现实的经济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制度的规定对于层出不穷的经济业务始终是“滞后”的,也就难以提供有用的会计决策信息。所以,会计准则是为投资者提供及时透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和保证。

(2)国际趋同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报告

2002年全球调查》中有一个调查选项就是:是否有直接采用或者是使本国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计划。在59个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95%(有56个国家和地区)有意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3%(有2国)已经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92%(有54个国家和地区)表示打算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是向其趋同,只有5%无意于接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表明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4.2 会计准则替代会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1)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特别是2003年初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换届以后,由中国证监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界、学术界等组成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从实质上参与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咨询,从而使会计准则更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2)会计准则操作性的增强。《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指南和具体准则讲解。具体准则指南其实就是对具体准则的具体讲解,虽不如会计制度那么详细,但相对于大部分会计人员来说足以对具体准则进行理解,所以在完善准则指南的前提下,取消会计制度是可行的。

(3)政府部门的努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因此做好相关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工作十分重要。财政部会计司提出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宣传培训及贯彻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的各省市财政厅会计处长座谈上,会计司就促进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提出了若干拟采用的宣传措施供与会人员讨论。另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对全国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7万多名注册会计师展开大规模的培训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使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极大地提高我国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也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铺平了道路。

(4)各部门协调合作,加强监督管理。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领导人在会上纷纷表示,为了保证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各部门将协调合作,加强监督管理。另外,为了规范和加强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改进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和政务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由财政部会计司、监督检查局、中注协、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与信息中心五方联合组织开发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于2006年2月16日正式运行。这些措施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提供了外部保证。

规章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部对1998年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完善和改革,发布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以满足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方式变化的需要。在改革后的医院会计制度中,不仅使医院会计制度适用范围、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体系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明确了医院会计理念的新方向,推动了医院会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旧医院会计制度的局限性进行简要论述,进而基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角度,对医院会计理念的新方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会计理念;改革;方向

财政部于2011年1月18日新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是在两次发布《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历经近2年时间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讨论形成的最终制度。新《医院会计制度》主要对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会计核算进行了系统性地规范,其中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疗养院、门诊部(所)等。新旧制度相比,改革后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借鉴了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惯例,使其在各项内容上更趋于完善,从整体趋势上看,能够满足公立医院改革及其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

一、旧医院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1)会计制度性质未得到准确界定。首先,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分为预算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两大类。在旧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的会计制度性质既不同于预算会计制度,也不同于企业会计制度;其次,医院的会计业务处理基础为权责发生制,而并非是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但是,医院会计主体为行政事业单位,而非经营单位,其会计核算反映的是收支结余,而不是经营过程的收入、成本和费用。(2)医院与行政事业单位未得到明确区分。医院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区别为:医院具有经营性质,必须进行成本核算,而行政事业单位无需进行成本核算;医院虽然接受政府无偿的财政资金投入,但是必须实施药品收支与医疗业务收支的分开管理,并对药品管理严格执行“核定收入,超收上缴”的制度,这与事业行政单位接受财政资金投入的性质不同;医院的资金来源不仅包括财政拨款,还包括其他收入,资金是循环运行形式,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一般仅依靠财政拨款,且资金是从收入到支出的直线运动形式;医院是法人主体,能够参与市场竞争,而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够参与市场竞争;医院能够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存在,而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是国家出资兴建。基于以上区别,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主要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而制定,显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3)难以满足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主要针对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医院管理体制而制定,虽然增加了许多会计核算科目,但是由于缺乏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准确估计,致使旧医院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医院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当前,医院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方式日趋多元化,其对外投资等财务活动也随之增多,加之股份制医院、合资医院等新经济形式的产生,致使许多新会计事项无法与旧医院会计制度的内容相对应。(4)内部成本核算存在缺陷。旧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内部成本核算未采用“提取折旧”这一核算方法,致使在核算固定资产时存在不科学之处。以修购基金为例,由于医院设备仪器的更新换代速度快于一般固定资产,所以使得许多医院的“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帐户往往是负数,且数额较大,从而导致医院资产核算不实。

二、基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分析医院会计理念的新方向

为了完善旧医院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使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趋势相适应,财政部结合当前医院特点出台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明确了医院会计理念的新方向。(1)体现了以谨慎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的会计理念。新制度对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其适用范围为公立医疗医院,取消了旧制度中包括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资金管理和经济业务活动等方面与一般形式的医院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将其不纳入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内,更显现了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和严谨性。(2)强化了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会计理念。一是固定资产定义调整、核算方法调整。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界定,即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以及单位价值不足1000元,但是使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均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为了深化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核算基础,新制度要求医院全面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有效弥补了旧会计制度中内部成本核算的不足。二是新制度对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进行了规范。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增设了“财政应返还额度”、“零库存账户用款额度”这两个会计科目,充分遵循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理念,即医院在确认当期是否取得财政资金时,应以取得的收款权利为入帐凭据,而不是以现金为准。这不仅完善了医院与国家集中支付的会计核算内容,而且使得会计信息更能真实地反映医院特定会计期间内的财务状况。(3)体现了与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活动变化相适应的会计理念。一是新会计制度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两个核算科目,使医院会计制度改革能够满足医院投资发展的需要,与当前医院的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为会计业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提供了可执行的制度规范。二是新会计制度取消了对药品收支的单独核算。以往的旧会计制度中对“药品收支”及“药品支出”采取的都是单设科目、单独核算。而从药品收支的实际性质上分析,其与治疗收入及化验收入等基本相同,全部都属于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另外,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药品、材料以及产生的医务人员薪酬等,均属于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因此,从当前我国医院的性质及国际惯例这两方面的因素予以考虑,药品收支应被归入到医疗收支当中,不再进行单独核算。三是新会计制度增强了基建工程的相关规定。在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一些基建工程方面的要求,规定医院在开展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基本建设资金,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实际支出的核算。同时应按照工程实际进展情况,按期编制相应的建设情况表。为避免因医院另设财务账户进行基建工程核算,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及资产不真实的情况发生,新会计制度增设了基础工程账户,其主要用于医院基建工程财务核算,该账户的增设真正实现了医院基础建设核算方式的统一。(4)体现了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会计理念。一是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资自制物资的成本项目、归集及其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规定,并要求医院将经济业务活动中发生的所有消耗均按照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分配,核算出其相应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将其体现在成本报表中。这样做既增强了医院成本报表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又有利于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医院医疗的收费状况,使成本报表成为判断医院收费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二是新医院会计制度对会计报表体系进行了全面完善,在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现金流量表及其他成本报表,使医院会计报表体系趋于完整。新医院会计制度还增加了医院财务状况说明书,不仅有利于使医院财务活动更为透明化,更有利于有关部门通过会计报表及时了解和监管医院运行管理状况。

参 考 文 献

[1]夏菱.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看医院会计理念的新进展[J].重庆医学.2010(8)

[2]徐文芳.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J].科技致富向导.2010(13)

[3]张立艳.新形势下我国医院会计制度改革问题初探[A].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C].2010

[4]龚勋.浅谈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实施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

[5]陈志军.浅谈做好医院会计制度改革衔接的若干工作[J].中国医药指南.2011(6)

[6]曲申,赫广春.深化我国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中国经贸.2011(8)

规章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些年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程度地不断加深,地质勘查事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然而部分单位落后的会计制度并不适用于社会新形势,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对会计制度进行探究和革新势在必行。本文从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发,同时深入剖析其会计制度的缺陷,最后针对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变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地质勘查;会计制度;创新

这几年国家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市场经济愈发繁荣,地质勘查工作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与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制度是地质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使之与当今地质勘查工作相适应成为了这些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重点之一。

一、会计制度在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中的作用

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作为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对单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但有利于推动地质会计财务核算工作良好运行,而且能提高地勘单位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此外,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制度如果能集众多行业会计制度之长,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将会对今后地勘会计制度的优化变革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所以其他系统的会计制度对地质勘查单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创新策略

1.更加科学的业务类型划分

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地质勘查单位只能加入市场化变革的大潮,随着企事业单位经营方式进行分离,地质勘查单位管理机制亟待变革。根据各业务部门之间业务类型的差异,地质勘查单位可划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种经营形态,这就需要分别为这两种形态设计专属的会计制度,以确保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现行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仍然适用于公益性地质勘查单位,但是商业性地质勘查单位必须对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变革,对这些单位进行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提取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鲜元素,然后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到原来的单位会计制度中,再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2.更加严谨的地质成果核算

地质勘查单位的经营活动步骤繁多,较为复杂。从一开始的评审、鉴定、验收到最终的出具的勘查报告等等相关资料,每一步都需要严格鉴别,才能获得最终的地质勘查成果。而地质成果的会计核算是探矿权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工作任务之一。地勘单位的会计人员可选择在地质成果项目下采用新的相关项目,或者直接进行会计核算。不同的勘查项目会产生各自独立的勘查成果,这些勘查成果必须使用不同的核算方式。譬如满足存货定义条件的勘查成果的核算方式就需要参考存货的核算方式;若是该成果可辨认并能对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就以无形资产的方式进行核算。

根据不同的地质成果应该采用不同方式管理核算,若该地质成果报告已有结算价款,则这个结算价款应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而并非无形资产,因为其所有权已经发生转移,要将它从存货这个科目中结转出去后再也不能单独入账;如果相关单位还没接收已提交的地质成果报告,解决办法要视情况而定:不具备使用价值的以废品损失方式处理,损失金若能冲减预提的可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有使用价值却被相关单位拒收的应计入无形资产以便将来出售或转账时核算。此外,单位仅仅靠内部的监督制度是不足以克服会计制度的缺陷的,要接受其他部门的财务监督才能使单位的经济管理更加公正严谨、科学合理。因此单位需要积极配合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将资金使用情况透明化,防止滋生腐败,对地质勘查经济甚至是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更加规范的预算管理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并决定了接下来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三步:预算决策的制定、预算决策的执行、预算决策的考核。在进行预算工作时要同时兼顾编制、执行和评价。一方面,要把企业未来的收支明细都加入到预算中,保证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仔细划分预算项目,确保各项措施的实施,完成预算实际相符的目标。最后,要合理分析预算实施的可能性及现实意义,科学公正的对预算进行评价,推动决策工作科学性的提高,通过财务管理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4.更加完善的单位财务报表

一般情况下单位在年末都需要制定财务报表来反映本年单位的财务状况,地质勘查单位也是如此,年终结算时地勘单位要根据部门的不同类型制定符合该部门性质的报表。在编制决算报表之前,地质勘查单位要对本年度地质勘查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查,若是想了解本年度的单位财务情况和盈亏状况,地质勘查单位应参考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编制,内部决算报表是用来反映各部门的绩效情况,完善单位的财务报表对真实反映单位的经营状况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甚至能左右管理人员对这个单位的经营判断。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地质勘查单位要想跟上时代经济的步伐,就必须进行地勘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大胆的从制度入手,在现有的会计制度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对落后的部分进行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继续教育,推动进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高,以此为手段促进地质勘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荣树新.地勘单位会计制度的回顾与改革设想[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1).

[2]杨宏.当前环境中地质勘查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集体经济,2012(01).

作者简介:

王亚娜,女,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学学士,会计师。

规章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一近年来关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关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文献很多,绝大多数文献对于传统考试方式弊端的认识比较相近。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刘继红在2000年所总结的高校考试中存在的五个方面弊端[1]:对考试目的的认识存在误区,过多强调评价,忽略教学反馈;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闭卷考试和一次性考试为主;考试题型不合理,客观题比例过大;记分方式以百分制为主,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导致学生产生应试心理。其他学者的观点虽然与刘继红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但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对这五方面弊端的分析与批评[2-7]。

基于对传统考试制度弊端的认识,学者们提出了改革高校考试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其中,在观念方面,提出考试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改善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4],考试中应当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而非考察学生的知识[3]。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学者们提出的建议也是大同小异,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由一次性考试转为多次性考试,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分体系。例如,陈宪和黄健柏[7]提出了一种称为“4-3-2-1”的评价模式,将考试成绩、平时作业、面试、课堂回答分别按4、3、2、1的权重进行综合,得到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包括闭卷、开卷、论文、设计、口试、实践等。其中,闭卷考试能够考核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记忆程度,而开卷考试等则更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水平。

第三,倡导命题的开放化和评分标准的柔性化[8],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按照这一观点,高校的考试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标准化题型和标准答案,应当设计更多需要自由发挥的题目,以便考察学生更为全面的能力。

总体来看,前一阶段的考试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者们在以往所批评的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目前在各高校基本上都已经得到了解决。现行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起到了引导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二考试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新问题

1对于不同课程的考试要求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忽视了各门课程的差异

学生在一个学期中所学习的不同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不同的。有些课程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方面的知识,其能力发展的要求并不突出,对于这样的课程,盲目地强调对能力的评价是没有必要的,这类课程完全可以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标准化考试方式来进行考核。目前一些高校的考试制度改革具有一刀切的特点,不考虑课程间的差异,一律要求强化能力测试、减少客观题型。其结果是一些课程完全是从应付制度的目的出发来进行考试改革,违背了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

2考试的多次性和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将高校的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在目前,高校中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等行为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应试倾向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考试的多次性和考试方式的多样化不但不能纠正学生的应试教育倾向,甚至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损害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得学生的应试倾向更加强化。

在传统的考试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在期末一次性完成的,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学生只要在期末集中突击一段时间即可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种情况使考试的功能受到了影响,也是学者们批评传统考试方式的主要理由。但传统考试方式的一个积极方面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较小,能够自主地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这对于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考试制度改革之后的现行考试方式强调了课程评价的多次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虽然使考试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学习负担凭空增加了数倍。在平时作业和课堂回答均计入总评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事实上每天都在面临着考试,课前要准备应付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课后要抓紧完成平时作业。许多课程为了突出能力培养的要求,往往要求学生完成一至两篇具有一定水平的课程论文,并将论文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学生在二、三年级往往是专业课较为集中的时期,一个学期需要学习五至八门专业课。当每门专业课都布置课程论文的时候,学生就面临着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十几篇高水平论文的巨大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想完成作业都十分艰难,更不必说有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倾向进行自主学习了。

3基于单一课程的考试仍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尽管每一门课程的考试都强调是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但受到各门课程自身内容的局限,这些考试只能反映出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能力,而不能反映出他们的综合能力。一位在各门功课中都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并不一定是能够把各门功课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学生。基于单一课程的考试在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必然是低效率的,这种情况在过去的考试制度改革中没有得到改变。

三以整合课程模式深化考试制度改革

要解决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有观念上的创新,其中,整合课程的模式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改革方向。整合课程是全人教育理念的产物,吴立保和谢安邦认为:整合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第一,是“在界限分明的各学科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网络”,第二,“整合课程的对象是生活在信息全球化社会中的学生”。这两点恰恰是在现行考试制度的构建中所没有考虑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的考试制度改革,普遍存在着一个局限性,即这些改革都是针对具体一门课程的,而忽略了课程间的广泛联系。当我们在讨论一门课程的考试方式是否合理时,我们的出发点是如何保证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最好效果,而不考虑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这正如我们设计了一组运筹学方程,试图使每门课程都达到目标最大化,却忘记了建立关于学生学习时间、精力和课程间相互关系的约束条件。各高校现有的学生培养方案中,对于课程间的协调是有充分考虑的,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对各门课程学分的权衡,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从而达到分配学生学习时间的效果。但新的考试制度突破了课堂学习的限制,把对学生学习时间的要求延伸到了课堂之外,而这种延伸又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从而必然导致课程间平衡关系的破坏。

整合课程的理论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并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建立跨学科的联系。具体来说,整合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制度改革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专业导师组,统一设计某一专业学生的考试方案,将该专业学生学习的各门课程的考试进行合并。通过调节各门课程知识在最终考试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使其能力结构的形成尽可能与培养方案相一致。现行考试制度中对每门课程都提出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要求,其结果是平时作业过多,占用了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并且在各门课程间产生了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恶性争夺。按照整合课程的要求,所有计入最终成绩的平时作业、课堂回答等都应当与统一的考试方案相适应,要通过合理测算学生的学习时间来分配平时作业数量,平衡各门学科的学习负担。

第二,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避免一刀切的弊端。考试方式的多样化仍然是考试改革中需要坚持的方向,但这种多样化应当放在更大的学科范围内加以认识。多样化应当是指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强求每一门课程均需要使用多种评价方法。考试改革不是要形成新的教条,而是要允许各门课程的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考试方式。

第三,每学年进行一至两次具有综合应用要求的跨学科考核,主要以课程设计或者论文的方式实现。跨学科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考核内容应当涉及到学生在一学年中所学习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跨学科考核的时间应当达到8周以上,甚至可以延长到整个学期或者学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等方式来完成考核内容。由于时间比较充足,学生有机会发现自己能力上的欠缺,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这些欠缺,这样就充分实现了考试的诊断、反馈和评价等功能。

第四,降低考核频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考核,都要注意降低考核的频度,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以便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倾向和生涯设计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5):28-29.

[2]陈慧.对高校考试问题的认识与思索[J].教育探索,2001(11):37-38.

[3]王欢.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的探索[J].高教研究,2007,83(2):13-15.

[4]赵蒙成.复杂性科学与大学考试制度的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3):12-16.

[5]丁明珠.关于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的几点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5(3):163-167.

[6]彭志琼.改革大学考试,培养创新人才[J].继续考试研究,2008(10):176-177.

[7]陈宪,黄健柏.4-3-2-1评价模式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6(2):101-103.

[8]杨雪芹,蒋加伏.以能力为导向探索高校考试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7(5):56-57.

上一篇:评估制度论文下一篇:媒介规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