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论文范文

2023-03-11

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联想

当了四十几年的高中语文老师,用过的语文教材不少于七八种,教的学生也从“50后”一直到“90后”都有,可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构想过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以及怎样才算艺术地教学语文,总觉得艺术是属于殿堂级的,而教书则是课堂上的。因此,在我所撰写的论文中,“教学艺术”这个短语是不见踪迹的,较多的倒是“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的效果”的表述与阐发。现在细想起来,这其实完全是一种概念的变换或曰错位。因为,艺原本即指技能、技艺;而艺术,也就是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题为《语言的魅力》的课文,讲的是在巴黎一条繁华的街道上,一位非常可怜的老人在行乞。他身旁的木牌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过往的行人没有人施舍给盲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非常同情盲老人,掏出衣袋里仅有的一些钱,放在老人身边的小盆里,并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从那以后,“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诗一般的语言使老人行乞的结果与以前大不相同。

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好几种,时、地、人不尽相同,多是说两位盲人因所举牌子上的文字不同,行乞的所得大相径庭。不管是一位盲老人乞讨情况的变化,还是两位盲人乞讨结果的不同,全都是由乞讨表达的改变所致。这又让我想到当下街头那些吹拉弹唱的行乞者,麦克风加音箱的电声乐器都用上了。假如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将他们统称为乞讨的艺术或者艺术的乞讨者,也可谓名至实归吧。

乞讨与教学,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之事,可又都能贴上艺术的标签。然而,艺术一说的相同,并不能改变其行为目的的本质:前者的目的是要向对方索取,后者的目标是要让对方有得。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的方式方法是可以共用的,艺术的目的意义则要由使用艺术的主体与其所针对的客体来共同实现。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教与学的形式上调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而忽略了手法与目的之间的对接,就难免流于形式而不得要领。譬如在课堂上“配乐朗诵(读)”,音乐、文本、诵读者及闻听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此诵读的目的何在?都是艺术手法调用必须有所考虑的事情。还有那种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比较流行的“课前学生几分钟演讲”,形式上还是比较艺术的,但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很多时候,这样的演讲就像是正戏开演之前的垫场戏,可能较有意也会很无趣。这一类的教学艺术就很值得商榷。

在课堂教学中,明确而清晰的教学目的要求,应当是技艺或手法调用的大前提,而教学目的建构的向量性,又决定了技艺或手法调用必须适度、适当、适配。这中间,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使有关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问题,更需要在专业性与多样性、表象化与精准度等方面作更为深切的思考。

高中语文学科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专业性和以不同样式呈现语言运用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以及艺术手法的专业性与多样性,则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教学理应遵循学科自身的基本原则与客观规律,凸显学科专业的科学性。任何一种专业的技艺和手法的运用都必须以契合语文学科的专业性为要,切不可喧宾夺主,尤其不能搞得“鼻子长的比脸大”;另一方面,具有语言表达及运用多样性特质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完全可以多元多向地,或直接或间接地应用、调用、借用不同门类或样式的艺术手段。因此,可以称之为具有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不管是完整的一堂课,还是成功的一个片段,或是独到的一个节点,都应当在专业性、多样性方面达到学科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二、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

不管是谈语文教学的艺术,还是论艺术地教学语文,都应以教与学为本。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思考,核心是教与学,关键是语与文。

单从学科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艺术所能涉及的层面可谓多之又多,既有课堂教学之前的所谓备课的艺术、设计的艺术,也有课堂教学之中的提问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还有课堂教学之后的评价的艺术、反馈的艺术,至于那些穿插其间的导入的艺术、对话的艺术、沟通的艺术,更是不计其数了。而这一切可称之为教学艺术或者直接叫做教学手法的所作所为,都必须始终把教与学作为核心来对待。也就是说,任何技艺和方法的应用,都必须先搞清一个问题,即:“我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教学?”要想真正回答好这个问题,又必须充分兼顾课程、课本、课堂的实际,不要不切实际地赶时髦,不得要领地谈创新,尤其是不能为开课而在听课者面前秀技法。

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既要着眼于教与学的宏观设计,更要着力于语与文的微观探寻。大到理念,小到概念,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授课方式的建构或实施,都不能跨过或绕开“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核心问题。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也应当首先是语文学科的属性定位,进而是语文教学的定位,而后才能来考虑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了解它的特征入手,而系统论的观点又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内涵清晰外延分明属白色系统;内涵不清晰但外延分明的属黑色系统;内涵清晰而外延不分明的属灰色系统。语文学科以及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大多应列入灰色系统的范畴。就拿最基础的语词、语句来说,无论哪一个词或者说某一个概念,其含义或曰内涵,词典上的解释都是清清楚楚的,但其适用的范围或对象,就不是几个条目所能涵盖的了的。譬如“细节”一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而诗人北岛所认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其中的细节所指,显然已非词典解释的那么简单明了了。以此为例,是想更为具体地表明这样的认知:用何种方法,通过什么途径能让学生领会、领悟诗人所言之“细节”以及全部论述的意义,这才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定位所在。

由此可见,一方面,要能从看似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发掘出文意之美、文法之美乃至道德情操、思想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作用就不可小觑;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门槛看起来并不高,但高中语文教学艺术之堂奥却难一望而知,欲用即有。因为这里的“艺术”至少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自身所具有的表现或表达艺术;二是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现时情状;三是广大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现时情状,无疑是技艺或手法调用是否适度、适当、适配的关键。一边是教学内容,一边是教学对象,能让两者之间实现共振,需要的就是施教者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从备课到讲课,始终要做到眼中有人、手上有文、心中有法。

作为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从阅读热情的激发,到努力方向的指引,还有问题发现及解决的点拨,高中语文教学始终需要互动生成的艺术手法,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环节都事关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文本的文法。其中,“教法”必须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的艺术的引领价值;“学法”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的艺术的提升意义;“文法”必须突出文本的典范作用,显现读的艺术的长远影响。

成功的高中语文教学艺术,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能促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心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智力与德育的交融,应当是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的最佳定位。

三、语文教学艺术的操作

兑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效果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目标,应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艺术讲求真善美,那语文教学艺术的真善美又在哪里呢?无论是本色语文、本真语文,抑或生命语文、生态语文,还是人文语文、绿色语文,其实质并无多大的区别,简言之,就是语文的教与学要始终严守语与文,包括听、说、读、写的任何一点,任何一步。

面广量大的高中语文教学,以文本的阅读指导为主打的特征十分显明。语文教学艺术的价值体现,理当以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为重。其中,准确而精致地解读文本又可谓重中之重。因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评价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采用艺术的手法或技法,甚至直接引进一些“他类”的行为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诸如教学诗词听朗诵,教学散文览图片,教学小说看影视,也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都不能略过以致丢弃最关键的文本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如果说主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态度,那么,创造性则是由一定的技能、技艺所形成的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艺术的水准与其文本解读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假如从操作的层面看,技术性的规范及标准和艺术性的个性与创新,又恰似其两翼。

技术性的规范及标准,讲求的是严守,就是一定要把不同的文本教学出不同的文味,不能“无类型”或“跨界限”地进行阅读教学。在保证读什么是什么,教什么像什么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譬如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如果按通常的写景抒情的背景、物象、情感、过程、手法等循序地读读讲讲,难免“雨过地皮湿”。在反复比较阅读之后,我按“触景生情、缘情写景、随景达情、借景抒情”的异同来考虑一个课时的教学计划,为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更为形象而深切地懂得:景物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它们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又不是等距离的,阅读鉴赏古诗词写景抒情的方方面面,一定要讲求精准到位,切不可泛泛地套借景抒情的“公式”。

高考笼罩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步到位和急功近利的做派,在毁坏技术性的文本解读的规范及标准的同时,却又建立起了投机性的阅读答题的模式及套路。重结论、轻推断,重理智、轻情感,重技术、轻审美的阅读教学,已几无语文教学艺术可言。如分析作品开头的作用,只管给出“开篇点题、引领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做出铺垫、前后照应……”的回答套路,文本的属性及个性成了鸡肋。高考题中有阅读小说并回答问题,就有人用所谓的“四要素整合法”来指导学生应对:问到有关环境的,就按指向本身、指向情节、指向人物、指向主题来答四个方面。问其他几个方面,也可以此类推。为了应考,硬是把小说的“三要素”整成个“四要素”,完全置文本解读的规范及标准于不顾。

艺术性的个性与创新,追求的是突破,就是一定要把自我的思考及设计渗透到文本的形式及内容之内,将明确的或现成的定论及教参背后的可思可问可寻可教的那些并非铁定的东西发掘出来。为的是以己之发现来激发学生阅读之情趣,激活学生解读之动力,使内蕴多元的言语成品价值最大化。因此,同课异构之“构”,其重心应当是施教者完全针对相关课目的解构,而后才是为传授如此的课目解构而设计出相应的课堂结构,最终在课堂上呈现阅读目标达成的艺术建构。从解构、结构到建构,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创新,也不应当完完全全克隆。像鲁迅的小说《药》,阅读教学时,文本中的诸要素基本上无须重新解读,是以直接告知或机械梳理的方式来要求学生阅读,还是用提示引领或启发寻知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解读,有没有一点高中语文的教学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变告知为寻知的设计及施教,我最终给出的是如下的一幅板书:

华老栓为小栓 夏瑜为民众

治病化钱买 献身流血成

(人血馒头)

小栓没能治愈 民众没被唤醒

(死于迷信) (死于屠刀)

(救国之药何在?)

高中语文教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小到字词,大到篇章,大多具有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特征。任何一种语文教学艺术手法或技法的调用,都必须充分关照于此。四个同学一组,七八个学生围着课桌坐,不等于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适合的内容才行;课堂上教师一连串的发问,不等于就是问题讨论法,要有问的实际意义和梯度价值才算;布置作业,批改赋分,对对答案,不等于就是能力训练,要有练的目的和讲的针对性才行。强调艺术性的个性与创新,熨贴是努力的方向,硬贴大可不必。尤其不能照搬照套那些看似有意、有味,而未能真正领悟其中内蕴的做法,谨记: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是害人;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则是骗人。即使真的领悟了做法的高明之处,也要视教与学的实情而宜用,谨记:以其昭昭使人昏昏,是误人;只有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才是育人。

不难看出,只有全面发挥教师的功力,发掘文本的魅力,发展学生的能力,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的艺术以及如何艺术地教学高中语文,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

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科学课堂上,猜想作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科学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科学教学猜想能力培养评价

猜想,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而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猜想这一步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初中科学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科学智慧。猜测和想象是科学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师创设合理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猜想

1、猜之有趣,让学生乐猜

学生的心理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究。同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活动时,也要设法激发学生对被猜想的问题产生认识兴趣,让学生在猜想过程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为此,教师应设法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让学生乐猜。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贴近自身生活、生产实际的事实或现象、最新科技成就以及自身课堂实验现象等具有较大兴趣。如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是什么”时,教师选取教材中给出的“煮饺子时的现象”作为问题情境,正是由于该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上现象的明显对比性,所以学生就对该问题兴趣特浓,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从而纷纷进入了各自的猜想活动过程中去。当然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作为一个科学老师不但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一个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教学艺术水平,才能更富有成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让学生猜想,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也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合理猜想

1、运用直觉进行快速猜想

直觉猜测、直觉假设都是直觉思维的形式,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不要局限于一个定式中,对新知识、新事物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好奇心,敢于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凭直觉立即回答,这时学生的猜想可能有:与电流的大小有关、与通电时间有关等等。至于与电阻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或体验一些相关的生活情景。

2、利用类比联想进行猜想

科学研究中,常用已知的现象和过程同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相联系的地方,然后依此为根据推测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的某些特性和规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联想利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提出猜想。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通过电流可以联想到水流,引导学生把电路类比成管道,电流类比为水流,学生对水在管道中流动的情况是熟悉的,从而提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猜想。

3、利用已有科学知识进行迁移猜想

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及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学习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环。

例如: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讨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学生可能会推测: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電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50匝增加到1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学生可能会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这样推测:100匝线圈是由两组5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知识的迁移和猜想,学生提出猜想: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在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提出猜想的方法,例如观察分析法、反向思维法、因果判断法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客观事实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在教学中积极开拓学生猜想的途径

1、创设情境,营造猜想

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猜想资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如:学《光的反射定律》时,可先演示小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将反射光斑投射在教室墙壁上的不同位置,然后让学生猜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再指导学生用实验进行探究;学《阿基米德原理》时,要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实验:将物体挂在弹簧秤下,慢慢浸入水中,直至浸没在不同的深度,要求学生观察这一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猜想:“弹簧称示数为什么先变小后不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先拿两根不同粗细的电阻丝,或者让学生观察不同瓦数白炽灯泡中的灯丝,让学生猜想一下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指出任何猜想必须通过实验或实践来验证,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性质后,在实验课上,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进行猜想:“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微粒使无色相互酚酞试液变红?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再提出“如何设计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初中科学的很多内容都可在学生探究之前,先让其进行猜想,以达到明确探究方向、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猜想能力的目的。

2、精心设计,“练”猜想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选编一些“猜想”练习题让学生“练”,来提高他们的猜想和探究能力。如: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浮力发生了变化,请你根据这一现象猜想浮力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你猜想的依据,再列举两个日常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来支持你的猜想。

四、教师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到猜想的乐趣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的重要,评价被用来辅助教学,它是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猜想活动中所产生的种种猜想结果,实际上是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状况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对猜想结果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弥补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而且一个好的评价还能激活学生个体的主体精神,体现各学习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学习个体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达到会猜、能猜的目的,从而使猜想活动有效地进行下去。

在“评价交流” 环节中 ,只要他们提出的猜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满足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的信心,促使学生为进一步上进而奋发努力。

作为老师,尽量要多动些脑筋,多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善于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的探究。探究的过程应当有悬念,有波澜,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并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发散性思维。科学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它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的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法,采取科学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合理猜想,促进学生乐于猜想,勤于猜想,善于猜想,从而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从体育舞蹈教师应具有艺术家的素质;学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独具艺术魅力三方面阐述了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艺术要素。充分认识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艺术要素,对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开辟体育舞蹈教学的新途径、新领域既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艺术要素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的特点,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是以健身和竞赛为目的,融舞蹈与体育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充分认识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艺术要素,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开辟体育舞蹈教学的新途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体育舞蹈教师应具有艺术家的素质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要求,必须有一支专业过硬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的知识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开展时间较晚,在普通高校中的普及还尚待提高。高校体育舞蹈老师大多没有经过体育舞蹈专业的学习,而是从艺术体操、体操、健美操等专业转过来,通过进修、参加短期学习班等方式学习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美国学者弗罗姆指出:“无论哪一门艺术实践,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艺术实践要有一定的训练。不经训练,便一事无成。”也就是说,体育舞蹈教师只有勤学苦练才可能使技能、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提高自身的表演艺术。与其他教师相比,体育舞蹈教师更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型的动作技术,主动与相关专业联合,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对艺术的敏感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自己具备艺术家的风范和素质。

体育舞蹈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重视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严格按照体育舞蹈的标准进行教学,勤于探索,不断提高。要对舞蹈十分熟悉,不仅要具备优美熟练正确的规范能力,还要对舞蹈的风格、背景、思想充分的了解。教师还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理解能力。

体育舞蹈的练习形式是男、女双人的和谐配合,这也是体育舞蹈课区别其它课程的主要特征。课程特点决定了体育舞蹈教师要同时教授男、女不同的步伐和不同的舞蹈感觉,因此体育舞蹈课应是男、女两名教师共同练习、共同上课。但是由于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缺乏,一些高校只有一位教师上课,这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舞蹈教学过程复杂,内容丰富,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特征不同,认识水平和运动能力不一,故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成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促进者和指引者。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深入了解和理解学生,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成为学生心目中可敬、可亲、可信的人。教师作为体育舞蹈教学的主导者,研究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方式和方法,解决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模仿某一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长处,并结合不同的教学对象,逐步形成一种既能表现自己个性又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特色,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稳定的独具个性魅力并且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教学风格。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是教师业务能力的双翼,这是教师须永无止境努力提高的双翼,教学艺术是靠这双翼齐飞而达到最高境界的。

2.学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

体育舞蹈教学过程是美化学生心灵,塑造健康、完善个性的创作过程,学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课程进入普通高校,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技术、技能的求知欲,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社交能力、改善心理环境,发展个性有着积极作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主体是具有鲜明个性的青年学生,他们接受能力强、好学、上进、个性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较高,对学习体育舞蹈有较强的渴望。在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体育舞蹈教学艺术创作能否成功的关键。体育舞蹈的教学艺术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體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

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是生动活泼、美丽多姿的,充盈着艺术的色彩。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动作组合方法多种多样,连接形式千变万化,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体育舞蹈教师必须从“请你必须这样做”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变观念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构建舞台。

学生是体育舞蹈教学的主体,是体育舞蹈艺术创作的主体,是教学艺术创作的主体。教学艺术的宗旨是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体育舞蹈教学艺术创作的前提,它为体育舞蹈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独具艺术魅力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与体育的特点,是介于文艺与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体育舞蹈共分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十个舞种,摩登舞起源于欧洲包括华尔兹、探戈舞、维也纳华尔兹、快步舞和狐步舞。摩登舞具有端庄、含蓄、稳重、典雅的风格和绅士风度,舞步流畅、轻柔洒脱、舞姿优美、起伏有序、音乐节奏清晰、舞蹈富于技巧性;拉丁舞起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包括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斗牛舞。拉丁舞具有热情、奔放、浪漫的风格特点。舞蹈动作豪放粗犷、速度多变、手势和脚步动作内容丰富、充满激情。音乐节奏鲜明强烈。体育舞蹈融艺术、体育、音乐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相结合的典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体育舞蹈是人体美的高度体现。体育舞蹈是通过人体表现的,通过人体点与线的移动,形成各种动与静的姿态,各种美妙的意境结合,通过形体语言及身体各部分的配合,体现美的形体,美的姿态,美的造型。

体育舞蹈是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通过感官体会神韵之美,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也是不同舞蹈风格差异与意境美的重要体现,它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多彩的风格使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加动人。

体育舞蹈自身艺术性特点,要求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舞蹈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征。因此,教师在教授基本内容的同时,应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热爱美,展示美的能力,训练文明举止,强化礼仪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处理一切事情,提高生活、学习、工作的质量。教师还要强调培养学生一种意识,即舞蹈者要用自己的身体的运动,流畅的步伐,优美的姿态,愉快的表情与舞伴相配合,一起向人们展示人体美和运动美。教师要不断发现和创新,用艺术的教学来贯穿始终。

4.结论

构成体育舞蹈教学的艺术要素包括:体育舞蹈教师应具有艺术家的素质;学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独具艺术魅力。这三个艺术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合力。充分认识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艺术要素,对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开辟体育舞蹈教学的新途径、新领域既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性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辩证关系问题,并对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一些策略建议: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切实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掌握全面的英语技能的同时,能够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四、六级考试;关系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毕业证和学位证书脱钩,为淡化合格证书的作用,用成绩报道方式代替合格证,但是其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却难于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英语四、六级考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现象

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教学思维的后果是将教学和考试完全分离,从而使学生遭受巨大的损失。极端之一为应试教育。教师放弃教学大纲,不顾《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纯粹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而在课堂上大搞题海战术,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极端之二是教师一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跟着教材和大纲走,完全不顾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在课堂从不提及考试,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外准备,只做些四、六级考试的真题,然后自己总结经验和教训,单打独斗,进行备考。第二种极端忽略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作用。像英语四、六级这样大规模的测试,涉及了数以千万计的考生,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社会公正性。

2 如何看待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关系

2.1 英语四、六级统考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水平考试,可以利用它的成熟性、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真正支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希望打造成中国英语考试的民族品牌,应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走向市场,改造成水平考试,与其他水平考试的运行模式接轨,借鉴其他水平考试运行的经验,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考试压力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焦虑感就学不好外语,而焦虑感过重也妨碍学习。一般来说,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而压力过大则会阻碍他们的英语学习。如果学生感到面前横亘的是一座高山,这无疑会使他们失去高涨的学习动力。学校和英语教师应该如何适度地利用四、六级统考这个压力传感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的同时,应适当地给学生施加一些压力,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

2.2 四、六级考试对英语教学产生了较多的负面的作用

首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导致以考代教。政策性文件将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教学考试,是为教学服务的,然而,在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却本末倒置,将 “终端”变“中心”,拿“手段”做“目的”,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无形中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出现了考试指挥教学,教学为了考试的非正常现象。其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打乱正常的英语教学秩序。过分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会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进度过快,教材完成情况不理想等危害。由于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以英语四、六级考试为聚焦点,学生也以是否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目标。同时,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命题工作并不依据某一特定教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目前所用的任何一种高等学校英语教材就和学生的考试实际内容脱节了。由于教材形式和内容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实际教学中,特别是临近考试的时间,往往舍弃教材而大搞题海战术,这种学习态度势必会给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评价具有滞后性。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应遵循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多层面、多角度、多环节地测试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平常的考试形成性评价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3 英语四、六级考试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找到出路

《通知》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不独立出现,而是附属于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测试部分出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服务于教学大纲,是检查教学大纲和衡量大学英语考学的重要手段,也就确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性质是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教学考试。英语教学大纲几经修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个环节,很少进行专门说明,而在《改革通知》中单独成文件,可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地位与英语教学大纲或英语课程地位相当。这表明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指向作用,说明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了大学英语的学科和社会地位。但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本身并没有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没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借教学考试之名,行水平考试之实。而且这种离开教学内容的全国能力水平统考造成了大规模的应试教学,给大学英语健康发展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前途是社会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出路是水平测试。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性质在政策性层面的应然与实际运行层面的实然矛盾,在二者无法协调的情况下进行选择,我们认为应提倡实际运行层面所体现的性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备检验考生英语水平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特点,统一命题、统一试卷和统一评价。这些特点符合水平考试的特点,因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实际运行中完全具备了和托福或雅思考试相类似的英语水平考试之性质。也就是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彻底地剥离教学考试的性质,成为一个纯粹的水平考试。

4 结论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标准化考试,在保持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同时,使考试最大限度地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即通过改革,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更加合理地使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使考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由此,在文件中始终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确定为教学考试,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官方网站中,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性质作了完整的叙述:大学英语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大学英语考试是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在设计上必须满足教育测量理论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质量要求,是一个标准关联的常模参照测验。

参考文献:

[1] 胡明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分析和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10(6).

[2] 宋君霞.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雅思考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3).

[3] 肖潇.如何正确看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J].法制与社会,2010(3).

[4] 魏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性质的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何江涛(1976—),男,陕西咸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

魏征(1977—),男,陕西礼泉人,教育硕士,翻译硕士,讲师,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和翻译研究。

教学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讲述了小学数学教学艺术的五个方面: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教学手段灵活的艺术;教学中的情感艺术;教学艺术节奏。告诉我们:教师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教学,学生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学习,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力求营造全体学生都乐意与老师一道学习的良好氛围,把学习数学知识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语言的感知和理解、知识的运用有机融为一体,使师生配合默契,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达到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

课堂是教学最直接最简便的学习场所。小学数学课堂用语结构要简单、易懂。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用纯正普通话、形象的语言、惟妙惟肖的神态模仿教材中的人物,使学生感受较为纯正的普通话,少受方言和母语的影响,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美。达到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目的。

二、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

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作出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总和。教学非语言艺术是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进行表情达意,达到目标的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数学教学中的非语言表达是在真实、自然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透彻领悟数学知识。

三、教学手段“灵活”的艺术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单调重复的教学手段自然无法给人以任何的美感,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寻求最优的状态。”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一个“活”字,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具体地说,是教师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节奏、图像等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审美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达此目的,我认为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选择教学手段。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利用讲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唱歌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緒,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利用卡片、实物、图画、幻灯、简笔画等手段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3、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数学知识。

四、教学中的情感艺术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的教,学生才会有感情的学,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每个面的面积是怎样算出来的。师说: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看一看,看了之后,不用老师说,你们自己就会计算了,(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老师要把你们带到这个纸盒里面去,要想进去呀,你们要闭上眼睛,等老师数一、二、三的时候,你们就进去了,(等学生睁开眼睛)你们进去了吗?老师说你们都进去了,你们看,这教室就像放大了的盒子,你们不是都坐在盒子里面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钻进盒子”----学生天天见的教室,想象各个面的求法,而后再“走出盒子”,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的概括,通过这“一入一出”,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变枯燥的内容为生动有趣的数学,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情感因素的有机参与,做到以情为动力,以理为依托,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艺术节奏

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旋律性变化。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节课的节奏若能体现音乐性,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一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速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瞌睡。因此,教师授课时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这些都是我们教学当中应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艺术的几个环节?简单的说,首先导课力求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其次,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再次,把握教学节奏,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美的享受,学习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需要。教师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教学,学生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学习,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上一篇:装饰艺术论文下一篇:设计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