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2023-04-04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吴明全(1968- ),男,四川平昌人,重庆科技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炉炼铁节能技术;田懿(1981- ),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重庆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冶金工程专业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3-041)

一、前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重庆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冶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科技技术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经以法律的形式赋予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就是要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从而使其具备必要的和急需的社会竞争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助推力。科技创新活动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即科技创新活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则无从谈起。科技创新的需要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及领域的主动性,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校风学风的建设。

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促进科研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拓宽自己对不同科学领域的了解,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发现”知识和高效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考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每一次失败的教训,都是成长中难得的历练,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4.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大学生成才的动力。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社会的这种需求是学生成才的主要动力,大大调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成才的欲望日益强烈,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也因此高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第一,注重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科研活动需要相对稳定的团队,如指导老师、队员等;同时,科研活动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突破或收获。因此,这是一项需要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又考验意志、锻炼思维、苦中取乐的活动。学院主动开展与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聘任有积极性且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学院的整体管理和规划。经过我们细致的努力工作,许多教师改变了以前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主动地、丝毫不计报酬地提供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或指导科技竞赛。这些专业指导教师每年都利用假期休息时间为学生开展培训工作和带领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研究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正是有了一批高水平的、甘于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学院的科技创新活动才有了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持。

第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如邀请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航天专家戚发轫、何培建院士,韩国昌原大学材料学院金攒奎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院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为学生分析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挖掘大学生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他们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实践基地。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大学生提供了持久的、有效的、有保障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创新实验和研究课题,这些实验和课题是由学生自主设立和提出,经过指导教师的考核确定的,实验和科研的步骤和方法都是学生自主提出并完成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配有实验教师,负责协调、沟通和适当的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使得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更加系统化,更加完善,而且加大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使得科技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可以传达给每一个大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去选择科技创新的课题,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实践基地,还与有关企业洽谈,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外实践基地。

2.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契机,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措施的落实。科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科技活动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智力思维,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都十分重要。所以,应努力构建以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率先设置学生科研助理,协助教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的实验和资料收集。同时,让广大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性思维教育观,给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自由、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

第二,建立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秀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我们注意面向学生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在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时候,充分考虑科技创新活动的延续性,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组建团队,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根据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建立不同的科技活动小组和科技活动梯队。学校和学院通过加大投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3.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开展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学生在具有探索性的课外科技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意识,还能锻炼其实践技能,使他们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另外,群众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会带动并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氛围,进而带动并引导周围一大批学生投入科研实践锻炼。学院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电子大赛、全国挑战杯竞赛,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2004年至2009年连续6年获得了重慶市特等奖或金奖,全国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先后有7人次获得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

四、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主要历史使命,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助推力。学院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瑜.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2]吕俊杰.我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全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详尽阐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并提出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高校来说,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

一、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认知能力欠缺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金钱至上、待遇第一的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很多大学生把能获得多少经济收入作为选择单位的首要标准,片面地认为只要工资水平高、社会福利待遇好就是找到了好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和将来在哪些领域中发展还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不能冷静地分析自身所到之处的环境是否与自身的条件相适应,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顾眼前利益,不求将来发展。

2.动手能力低下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很多毕业生都有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优秀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也都很好,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太差,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明显。

3.合作和交际能力偏弱

受当今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我行我素,做事、说话都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这些人往往不懂得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知道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自以为是,往往喜欢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在交际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加之近年来兴起的考研热潮,更是将即将毕业的学生卷入到茫茫书海,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毕业生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更缺乏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4.表达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情绪,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此外,部分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诚实,做事不扎实,作风不踏实,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

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实践表明,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宽和完善知识结构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才有动力,基础才牢固。科研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习,需要大量运用基础课的知识,需要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获得成功。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务,可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分析、对比、讨论,实验后撰写相应的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便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助于拓宽和完善其知识结构。

2.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可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可为他们提供展现聪明才智、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学生会把参赛作为锻炼能力和扩大知识面的自觉行为,把所学知识真正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3.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能促使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来逐步解决问题,对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引导、鼓励学生参加一些重要的专业学科竞赛。2004年和2006年连续两届的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学校选拔了最优秀的学生参赛,由大赛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带队指导,最终程玉胜老师指导的作品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佳绩。近几年,各类学科竞赛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学生参赛热情高涨。2006年至2009年连续四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学校代表队在安徽赛区乃至全国均获得了优异战绩,由苏本跃老师指导的团队在2009年取得了安徽赛区一等奖和本科组全国一等奖的骄人成绩。参赛学生载誉归来,谈的最多的感受便是通过参加此类专业竞赛使得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更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的合作+个体创新是他们制胜的法宝。

三、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

近年来,我国大学广泛开展了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搭起了一个参与科技活动的舞台,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

1.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

近年,安庆师范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以“让学生成长、成功、成才”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建立了有效的活动组织、考核、评价机制。程序设计大赛、课程案例设计、网页设计、Flash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比赛是该科创中心的常年活动项目。

2.建立、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表明,依托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在计算机、信管及通信专业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案例设计竞赛活动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启发教学改革思路,更体现了竞赛对学生主动实践的有效激励与引导作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大有益处。具体举措如下:

(1)突出“以学生为主”,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

案例设计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主动实践注入了一支强有力的兴奋剂,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聪明才智、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学生把参赛作为锻炼能力和扩大知识面的自觉行为,把能在参赛中获得奖励作为一个新的目标,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竞赛活动。

(2)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学生在进行案例设计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与追踪社会热点问题,力求设计作品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启发性。这要求学生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从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形成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协同力和领导力。以团队形式进行参赛,一是要求这个团队要有一个合格的领导人,这就使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得到了领导力的锻炼。二是团队成员必须统一协调,密切沟通,有助于培养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

(4)搭建实践创新的平台,把学生社团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在开展案例设计竞赛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和获取知识的平台。在案例设计竞赛中,教师处于引导和启发的地位,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创新与实践潜力得到有效地激活和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到增强,容易产生创造性的火花和行动。

综上所述,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广泛开展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赛事,通过自主选题与命题相结合、专业命题与非专业趣味命题相结合,在内容上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激发广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大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真正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周军,陈琦,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32-34,

[2]朱华山,徐杰,张荣才,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2),

[3]成彩莲,张同存,王震宇,等,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53-55,

[4]李玉华,关旭,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陷与改善措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96,

[5]张丹,林燕,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艮(社会科学版),2008,(1):30-31

[6]张文涛,汪宏志,宋晓梅,参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7-99,

[7]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9-52,

[8]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02-10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 我国开展的各类“挑战杯”大学生竞赛对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 各地高校也纷纷出台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行动计划, 但总的来看,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为搞好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参考意见。

1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创新活动方法单一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为两类, 一类就是前文所述的参加“挑战杯”等竞赛;另一类为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前者参加者往往为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而后者参加者往往为由指导老师选定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学生参与面不广, 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有科技创新活动, 更不知道参加途径。因此, 在学生中没有产生广泛影响, 对学生整体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起到推动作用。

1.2 目的不明确

教育部制定的质量工程和一系列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文件, 其目的是充分调动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 造就一大批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但是, 科技创新活动落到实处, 却成为一部分学校争取名利的面子工程,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目的只为取得荣誉, 为学校的业绩评估增光添彩。因此, 本应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申请、科技创新成果奖申报, 实际上成了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和成果奖申报, 学生从中只起到挂名的作用。这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

1.3 学生原创性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 (发现) 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一些学校对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性能力训练, 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欠缺, 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 大多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 他们在科研中更多的是被动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 很少独立思考, 设计出自己的技术路线。有些虽是学生原创的项目, 但因学生未受过专业训练, 选题往往只凭感觉, 对所研究领域又缺乏系统了解, 就盲目展开研究, 最后的研究成果要么是别人研究的重复, 要么根本没有实用意义。

1.4 缺乏长效机制

虽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共识, 有些管理部门也一再强调, 但是不少学校仍未出台确实保障学生科技创新的措施, 也没有制订相应的科技创新长效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一定的校园氛围, 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就是为了参加比赛、申报项目, 往往具有临时性。由于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也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2], 如时间、实验条件、经费等, 因此参加的科研活动缺乏连续性, 许多学生开始时热情很高, 但最后却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坚持下去。

2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几点建议

2.1 思想上重视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必修课, 学生们参加与否建立在自愿基础上, 要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必须使广大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渠道, 如校园网、专栏、校园广播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发动, 在学校形成科技创新的氛围。与此同时, 也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 学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如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折抵选修课学分, 对科技创新有成果的, 给予奖励等。总之, 通过各种措施, 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2 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制度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需要贯穿到整个大学过程, 特别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养成,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能力训练。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 课题报告会, 了解学科前沿和科研选题、申报、立项等要求和流程;另一方面, 学校必须制订政策给学生科技创新提供硬件保障, 保证科技创新的实施。学校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开放实验室, 并派专人管理辅导;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 资助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另外, 学校也应制订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如在我校, 对指导科技创新成绩显著的老师给予嘉奖, 并计算科研工作量, 教师积极性大大提高。

2.3 加快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高等教学的目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完全由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完成, 课堂教学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因此, 学校必须加快课程改革, 强化课堂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本科教学在紧扣教学大纲, 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和学, 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基础上,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 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自古道名师出高徒, 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需要有能力的老师指导、点拨, 一个教师科研水平平平的学校, 很难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 学校应重视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投入, 为学生科研创新打好基础。

2.5 坚持学生为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如果在科研活动中只是被动执行老师的意图, 就达不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 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 应该坚决杜绝有些学校为了学校的“荣誉”而让教师代劳学生科技创新的现象。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等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方法单一、目的不明确、学生原创性少、缺乏长效机制。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应采取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制度、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学生为主等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 蔡苇, 余波, 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 科技创新 兴趣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大部分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技创新应该比较感兴趣。但是,笔者从近几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数量正不断减少,参赛作品新意不足。对此,笔者忧心忡忡。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手中的塑料盒,提问:“如果人一旦掉进沙井,我们用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人获取求救信号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打电话报警,有的说大声呼叫,有的说向上抛出身体携带的物品……我让学生互相评议哪个办法可行?一个学生提出在沙井盖安装自动报警器,这个办法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着说:“沙井里往往有水,这个报警器在水中能响起来吗?救援人员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位置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最后,有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巧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生成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有突发性,难以预料。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成信息。对价值不大的生成信息,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对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要及时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点燃创新的欲望。如:指导学生制作洗润皂纸。当我讲解用喝剩的红酒浸泡皂纸可以起到滋润手部皮肤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笑着说:“用红酒来浸泡皂纸是否太奢侈了?最后,一盒皂纸还比红酒贵呢?”其他同学听了,立刻哄堂大笑。这节课本来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喝剩的红酒,可想到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立刻说:“有道理!应该用什么材料比较实惠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片刻,一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平时,我看见妈妈喜欢用玫瑰、芦荟捣成汁水来敷面,把红酒改为玫瑰、芦荟也可以起到润肤作用啊!而且成本还不高呢。”我随即表扬了她的想法,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天后,玫瑰皂纸、芦荟皂纸应运而生。在这个例子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课堂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意外资源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

三、利用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同样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所以,对小学生的“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和斥责,要示以善意的微笑与鼓励。还应该要求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帮助,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尽量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创新的美。例如:有学生把商店买回来的两层储物盒用作多功能粉笔盒。这想法合理,但是过于简单,缺乏创意。于是,我首先表扬他学会观察问题,联想问题,接着指出在拿放粉笔时比较费力,叫大家一起帮助他解决问题。最后,我统一意见,让他叫木工师傅按照两层储物盒的尺寸制作一个多功能粉笔盒,在粉笔盒顶面钻几个跟粉笔一样大小的孔,方便教师把粉笔插在上面,使用起来不费劲。这位学生非常乐意修改。在第29届广州市番禺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多功能粉笔盒获得了一等奖。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培养起着决定的作用,学生的制作和研究成果,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他们的自信心大增,科技创新的兴趣才能产生。即使学生的作品做得不理想,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积极参与制作的态度,帮助他们改进作品,引导他们走向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使他们都能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总之,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兴趣更是科技“创新”、“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兴趣来激发,更需要依靠兴趣来维系。作为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为祖国的腾飞奉献力量。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通过针对课题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育网络教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和成果展示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的思路,对“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活动的由来、如何操作、成效怎样、研究心得、问题与展望进行阐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初步探寻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关键词: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行动研究;初步报告

为更好地推动重庆市中学物理的新课程改革,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激发广大中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示我市初中、高中物理学科课改成果,重庆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和物理青蓝网,连续5年组织开展了5届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下面向读者作一初步的汇报,愿大家有所启发和收获。

1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缘由

1.1 物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开展重庆市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调研,发现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学生学习物理不积极,不主动,能听懂课堂的内容,却不能很好地解决有关的问题,学生课堂上是机械地听和记,课后被动地完成习题作业,缺乏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观念没有得到较好转变,部分教师对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对于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小课题研究,绝大多数学校有想法但尚未付诸行动。

1.2 物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不易转变,如何从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等多方位深入地体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学生没有亲自实践体验,缺乏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没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不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缺少交流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考试评价的压力。学校领导和教师担心中考、高考成绩不好,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倾向于用苦教苦学来提高教师们认为的教学质量。

1.3 问题的解决

通过举办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可以给学生和物理教师搭建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在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激发广大中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操作实施

2.1 组建小论文评审委员会

通过积极沟通协调,遴选赞助学校,组建小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论文评比组、组织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分别负责小论文评比、评比过程的通知、简报、结果公示和评比前的分类统计、评比后的证书打印快递工作。

2.2 拟定通知组织实施

拟定并向各个区县教研机构物理教研员、委属中学物理教研组长下发通知,各区(县)接到通知后,按照要求,做好科技小论文参评组织工作。通知明确了参赛对象: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给出参赛论文内容:科学报告(包括科学考察报告、环境调查报告、科学观察日记、科学实验报告、科技制作或科技发明报告等);科学猜想或创新观点;实验现象探究,家庭小实验探究;科技书籍、报刊阅读心得或有创见的读书笔记。评比不收任何费用。

2.3 大赛评比程序

评比第一阶段由各区县、直属校初评,择优选出的论文按规定数量以电子稿件形式上报参评,论文应有指导老师所写的50字以内的评语和签名。第二阶段,由工作人员将小论文作者的信息全部隐去而以编码代之,将一定数量的论文打包发到评委邮箱,评委个人按评比条件评出一、二、三等奖,要求评委对每一篇论文进行网络搜索,凡有抄袭行为的论文一律取消评奖资格。第三阶段,评委集中在一起,对所有一等奖论文进行审议,获特等奖的要经过全体评委投票表决。

2.4 表彰方式

对一、二、三等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名单在物理青蓝网上公布,对获得一等奖的论文作者进行介绍,并附学习或生活照片,进行鼓励和宣传。对指导学生获特等奖的指导教师,也在物理青蓝网上进行宣传与表彰。对组织工作突出的教研员和辅导教师颁发组织奖。优秀论文上传物理青蓝网,供教师、学生查询,也供下学年学生写作小论文学习参考。

3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成效显著

3.1 学校、教师、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关注度逐年增加

全市重点中学积极挂名赞助此项活动,活动规模不断扩大,重庆市参与活动的区县、学校个数逐年增加。2012年重庆巴蜀中学投入经费1万元赞助开展“巴蜀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245篇,一等奖43篇;2013年重庆南开中学投入经费1万6千元赞助开展“南开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465篇,一等奖65篇;2014年重庆一中投入经费2万元赞助开展“一中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445篇,一等奖77篇,特等奖3篇;2015年重庆八中投入经费2万元赞助开展“八中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454篇,一等奖63篇,特等奖3篇;2016年,重庆11中投入经费3万元赞助开展“11中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766篇,一等奖 82篇。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学生通过对生产生活的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写出科技小论文。这个过程中,他们观察思考,手脑并用,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性、积极性与以前相比都大有进步。活动中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形成和处理开始有了较好的程序性和规范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毫无疑问,科技小论文的写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3 转变教师观念,激发教师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小论文写作,转变观念,大胆实践,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再发现,实现自我发展的一次飞跃。大渡口区一位教师,指导一名学生写的小论文《树叶为什么落下时大部分是反面朝上》被评为了特等奖,使得领导与同事对他刮目相看,同事纷纷向他讨教指导学生写出高水平文章的经验,他还给全区物理教师交流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带动了区域内一帮青年教师热心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每年的科技小论文撰写,小论文质量越来越高。

3.4 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重视科技小论文的评比

大赛有效地促进了家校一体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家长们为让自己的孩子写出得奖论文,纷纷利用周末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收集素材。重庆11中的学生家长为物理青蓝网投来了稿件,文中热情地说道:感谢物理专委会和青蓝网的工作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付出、精心的耕耘,为孩子提供了一块营养丰富的试验田,让他们能茁壮成长。从这里,让孩子思想起飞,去到科技的远方!

3.5 科技小论文集结成册

我们将5届的科技小论文评比资料汇总,按照通知、获奖公示、简报、学生心得、优秀论文集结成册,收录初中优秀论文(含教师、评委评语)50篇,共108页,高中优秀论文(含教师、评委评语)27篇,共86页。

3.6 网络宣传锦上添花

我们的5届中学生科技小论文大赛,通知、评审结果公示、学生论文展示、学生写作心得等,都在物理青蓝网上面挂出,供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师生们点击、了解、学习,无疑大大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也极大地激励、唤醒着广大师生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4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行动研究成果

4.1 科技小论文的意义

写作科技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写作的论文,都是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是在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各科知识,而且通过研究创新,知识的深度加深了,也扩大了知识面。

写作科技小论文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效地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掌握研究方法,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如论文《三种洗衣粉洗净度之研究》就需要多人合作,讨论如何研究,控制哪些变量等等。

写作科技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如,学生写的环保论文《化学与环境污染》等等。一名同学在获奖感言中写道: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地探索自然的奥秘是我每天的幸福和快乐所在,感谢祖国、父母和恩师培养教育我,希望我以后能在科技方面有更多的提高,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写作科技小论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的论文会涉及课本外的知识,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资料,进行自学,还通过实验,用手机拍照收集证据,很多小论文都是图文并茂,论据充分,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学生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4.2 学生的小论文还有不足之处

有的论文题目太大,研究问题不够深刻。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充分、认真地考虑,题目的范围太大而不易把握,无法深入。有的论文立意本身就是错误的,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在写,如《永动机的制造》等。有的论文论点不够明确,论据不够充分,论证过程不够严谨,从而导致论文质量不高。有不少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写小论文,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认真观察、思考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没有养成钻研问题的习惯,缺少教师的鼓励和指导。

4.3 更好地开展小论文活动的一些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支持学生的小论文活动。我们不应该从应试教育出发,把学生圈在课本知识之中,抑制他们的创造力,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出发,放手让他们去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观念的转变,需要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科任课教师共同进行。

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从身边的实例展开分析研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研究并不神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小实验。一旦发现学生有写小论文的念头,老师要在选题、讨论、修改、成文等方面指导学生写作,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多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电影、科技电视节目、阅读科技杂志,了解科技方面的新进展。写作科技小论文之后,要组织竞赛评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具有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来写作小论文。对好的论文可以不断修改,使之完善,投到相应的杂志发表。需要做实验或进行社会调查的,应强调安全第一。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活动是通过群众性的学会来组织开展,不收取学生费用,每一年都会面对经费问题。这项活动本来就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区县物理教研员、物理教师对这项活动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参与面还不是很广。学生主要是写与物理学科有关的论文,学科单一。对学生科技小论文的方方面面研究还不够深入。

5.2 对未来的展望

得到更多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解、认可和大力支持,是坚持不懈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争取得到重庆市的科普基地的大力支持,依靠科普基地,争取专项经费,加强科技教育宣传和表彰工作,都可以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申请专项课题,有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提炼、升华。随着高考制度的重大改变,今后高中将不再分文科、理科,高中各学科新课标的修订、新教材的修订,已经加入了许多实践性的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将会推动这项活动的积极开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但愿不仅仅是物理学科,其他的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等学科,在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各个学科都能转变教师观念,为学生提供实践、研究、写作、交流、评比的平台,让学生个性化健康成长,则是学生成长的福音,也是家长、教师、社会最大的愿望。

结束语

开展这项活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同学们学会观察社会、生产、生活,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广大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和科学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转变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功在千秋。坚信在各位积极进取的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

感谢重庆巴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重庆一中、重庆八中、重庆11中的大力支持,感谢重庆市各区县物理教研员、直属中学教研组长的认真组织,感谢参与活动的同学们以及指导教师,感谢各届评委,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严先元.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林素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成功(教育),2012(02):58.

[5]严秋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1(07): 242.

(栏目编辑 廖伯琴)

上一篇: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下一篇:科技科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