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论文范文

2023-03-27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思路构建。方法择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 2月期间收治的需进行生化检验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为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采取常规生化检验方法检验,实验组采取严格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生化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生化检验的结果。结果实验组明显异常率为2.86%,参考组明显异常率为34.2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中采取严格质量控制措施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生化检验的正确概率,为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思路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支持,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基层医院;生化检验;质量控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在逐年升高,因此,对临床实验室生化检验的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实验室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关乎重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诊断,因此,加强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本文择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进行生化检验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思路构建。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进行生化检验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为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35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1.5±2.2)岁;实验组35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2±2.6)岁。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采取常规生化检验方法检验,实验组采取严格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生化检验,具体操作如下:

(1)样本采集前:进行生化检验前,医护人员需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发放说明书,促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获取良好的样本,在检验前的准备工作中需由专业工作人员监督完成。

(2)样本采集时:进行样本采集时,首先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保证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样本采集。采集样本过程中,避免患者剧烈运动,使得患者保持平静状态,指导患者坐位或者平卧位进行样本采集。血液采集中,为避免血液产生变化,穿刺成功后即刻松开止血带。此外,针对反复使用止血带的患者,应另选采血部位,避免止血带压力过大或者止血时间过长,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运送样本和样本处理中的质量控制措施:采集完成血液样本后,医护人员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人员即刻进行样本检验处理,样本放置时间不能>3h,避免发生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4)样本检测措施:采集样本后,技术人员需使用对应的生化分析仪器检验样本,检验中需要使用的标准品、试剂等均要符合质量的要求,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2.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即百分率(%)表示,并通过t检测;通过X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实验组明显异常率为2.86%,参考组明显异常率为34.2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伴随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于实验室生化检验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化检验质量,医院必须构建标准化、科学的生化检验流程。在生化检验的整个过程中严格实行质量控制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检验效果,降低生化检验过程中显著异常情况的发生概率,提升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支持【2】。

相对来说,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中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一直以来,基层医院对生化检验的重视程度较低,且由于资金问题忽略了实验室的建设,没有按照最新标准重置检验科室,同时,检验仪器、设备老化问题突出,导致无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许多基层医院在临床生化检验中都未形成严格的质量控制思路,相应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完善,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影响了医院整体的生化检验水平和质量,导致生化检验存在较大误差,以至于影响了患者病症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对基层医院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对于以上情况,基层医院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予以改进,并构建对应的质量控制体系,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并予以落实,严格要求医护人员、检验技术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生化检验前,医护人员需告知患者饮食、用药方面的注意事项,促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生化检验过程中严格要求检验技术人员按照相关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促使生化检验结果与临床要求趋于一致。此外,还需规范生化检验临床操作,明确平常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处理,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完善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检验的整体质量。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异常率为2.86%,参考组明显异常率为34.2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足以表明,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效提高了检验结果的有效率、准确率。

综上所述,生化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操作,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检验的准确率,从而提升了临床诊断的正确性以及治疗的有效率,改善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獻:

【1】龚江.对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思路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7,7(9):34-35.

【2】罗慧.对基层医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226-226.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调查研究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以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集的100例血常规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显微镜复检后得出75%为未见异常与仪器分析结果相一致,14%红细胞形态异常,2%白血病细胞,7%血小板假性减少,与检测仪器结果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实验的前中后进行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可有效的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血常规检测;质量控制;注意事项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22

血常规检验也称为血细胞检测,主要是对患者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以及血红蛋白(HGB)等数据进行有效检测[1]。血常规检测不仅仅是各种血液疾病的诊断依据,也为其他系统疾病就诊提供了重要信息,因此血常规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注意事項影响到患者疾病诊断的准确度与可靠性。我院对100例血常规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质量控制方法,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100例新鲜血细胞标本的集中性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检测方法 100例患者的血常规标本均在检测仪器(sysmex l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处于正常状态下检测。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则需要复检,血细胞计数异常WBC(30-200)×109/L,Hb<30g/L,PLT<50×109/L;白细胞不能自动的分类;异常细胞报警提示。在使用Olympus CX2l显微镜复检实验之前应检查标本是否存在凝块,在采集静脉血时避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血液稀释或者浓缩;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将标本混淆或者制作错误;在重新检测标本时实施涂片镜检观察白细胞数量与分类,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红细胞形态,并对检测结果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实验操作规程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检测仪器与显微镜检测结果 见表1。

3 讨 论

血常规检测属于临床医学检测中最重要工作之一,合格的血常规标本是获得准确检测结果的前提条件,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性分析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血常规检测是各种血液疾病以及各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检测可靠度将影响到患者就诊的准确性。临床调查得出血液分析仪器对血液细胞质量或者形态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关于血细胞形态学改变需要借助于血涂片显微镜进行检测,可以提高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得出显微镜复检结果75%未见异常与仪器相一致,但红细胞的形态异常率14%,白血病细胞率2%和仪器检测结果的5%、0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进行血常规临床检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血常规标本的使用与维护应安排综合能力较强的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必要时进行染色镜检,严格按照检测标准进行操作,减少血常规检测误差;检验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包括各类细胞生理与病理的临床意义,精通并熟练掌握血常规检验的整个过程,可以灵活处理临床现象和血常规检测之间的关系;检测人员应准确认真填写检测报告,当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判断出引起误差的因素,必要时进行复检,并且及时主动联系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对于疑问做出合理解释,降低检测误差,提高检测准确率[3]。

综上所述,由于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在检测试验的前中后规范其操作过程与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镜检,将实验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与可靠性,为临床疾病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邹洪智100例血常规质量控制检验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07):56-97

[2] 贾惠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常规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2,09(24):36-72

[3] 李晓丽,赵艳辉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2(31):52-76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影响机制与应对措施。方法:分析药物对临床检验医学的影响。结果: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均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结论:了解和研究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可以给临床提供更科学、更准确地解释和判断结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改进检验方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药物;医学检验结果;干扰;影响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除了饮食、标本采集、实验方法等外,药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许多药物由于其药理学或毒理学的影响,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方面的复杂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原发病所致),从而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另一些药物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可与检验试剂起反应,从而干扰检验结果,出现假阳性假阴性或多种无法解释的结果。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会使医师诊断困难,贻误病情和治疗,严重者危及生命。

1 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分析

1.1药物对临床生化检验方法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是以肾上腺素干扰生化检验的项目体结果为例子展开分析。应用浓度不一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置于血液样本(前三天均没有服用任何药物)之中,采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Cr以及MFN展开测定,其的检验结果显示,尽管肾上腺素的浓度是0.009mmol/L,但是在该肾上腺素作用之下,夜会明显干扰MFN、Cr的检测结果。通常,肾上腺素是用于抢救临床心脏骤停和过敏性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而人体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本身的肾上腺素的相关分泌情况亦会存在差异。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人体体位发生改变,亦会造成肾上腺素的分泌发生成倍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到检测得结果。

1.2药物影响人体生理,造成检测结果受干扰:药物可以通过通过药理、生理的作用或者是其独立的作用,来改变人机体的生理参数,这种改变会对临床的相关检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对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产生间接的影响。如青霉素之类的药物可以促使人体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升高,进而导致检验结果变为“通风阳性”。然而阿司匹林之类的药物,由于自身有胆红素,经过氧化,变成蓝绿色的物质,会促使临床检验中的尿液胆红素值升高,导致检验结果为:胆红素为假阳性。综上可见,药物会影响人体的生理,进而造成检测结果受到干扰,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临床病情的诊断,它需以病患主要的疾病作为根据,对病患的检验结果展开科学合理地分析。而这需要标本的采集人员和相关临床医生在展开各种临床检验之前,对病患以往服用的各种药物有个全面的了解,进而通过分析药物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减少由于药物干扰而影响检测结果的现象发生。

2 典型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2.1激素类的药物:激素类的药物会造成血脂以及血糖的代谢发生障碍,致使血小板以及红细胞的数量快速减少。血钙及血磷降低,而且血糖会显著增高,会在临床上误诊成糖尿病。

2.2抗菌类的药物:碘胺类药物以及青霉素等之类的抗生素可以使血液中的尿酸浓度有所增加。在服用碘胺药之后,经尿胆原检查示混浊,会对结果的最终判断产生影响。应用磺基水杨酸法来测定尿蛋白,丁胺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左以及磺胺类药物等会致使尿蛋白呈现假阳性。

2.3镇痛消炎类的药物:例如可待因、平痛新、消炎痛以及吗啡、杜冷丁等之类药物,会使总胆管的奥狄括约肌发生痉挛,从而造成血、尿中淀粉酶升高,在服药4h左右影响是最大的。

2.4利尿剂:利尿剂会造成低氯、低血钾以及低血容量,如果长期服用,会发生高尿酸血症以及氮质血症;抗癫痫类的药物及抗结核类的药物会对肝功能有所损害;服用抗糖尿病类药物会导致低血糖,损害肝功能,进而出现谷草、黄疽等增高。

3 医学检验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不断创新研制,新特药不断应用于临床,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也必将更加广泛而且复杂。为了合理预防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一些措施。药品检验工作与信息查询相结合,充分利用全国各地公布的假劣药品信息资源,对药品质量不稳定、质量公告频次较多的企业和品种进行跟踪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快检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快检技术的初筛作用,对发现质量可疑随即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临床用药相结合,确定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做到检验工作有的放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检验检测工作质量;要开展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能力实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检验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尽快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适应药品检验工作的需要。组织开展应急检验工作。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紧急从技术上找出内在原因,或者确定用药质量,是药检机构经常面临的检验任务。

药物对临床检验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理学和酶学等方面,往往导致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合这一矛盾现象。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这一现象,首先是临床医师、检验人员和药剂人员必须研究不同给药途径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判定检验结果时要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的血浓度水平、药物的半衰期、排泄途径和清除率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提早几天停药,可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影响。在检验取样时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减少干扰,尽可能地排除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检验人员应该熟悉可做检验项目详细的操作程序,对有药物干扰的实验方法,应改用特异性好的方法或作试验方法的改进;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文献报道有分析干扰的实验项目、药物及其使用浓度,应收入数据库或资料卡内;对于干扰检验结果的药物,检验人员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并建议临床医师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对有疑问的检验结果,检验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建议患者停药后复查。

4 讨论

药物对临床检验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理学和酶学等方面,往往导致“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合”这一矛盾现象。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药物干扰检测”这一现象,医师、化验师和药师必须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判定检验结果时要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药物的半衰期、排泄途径和清除率等。许多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但这并不是每个了解和研究药物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可以给临床提供更科学、更准确地解释和判断结果,对提高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改进检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亮明,翁丽娟,陈少素.药物对相关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1,(29).

[2] 李伟中,华川.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2).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76例,将这些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给予观察组患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给予对照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不良反应,给药方式并不会对患者治疗产生差异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时,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加重病情。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阿奇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笔者对我院76例于儿科就诊的患儿在使用阿奇霉素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兒科收治的患儿76例,排除严重脏器疾病患儿、重度呼吸道疾病患儿、肾功能缺陷患儿及对阿奇霉素过敏患儿[2],将这些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12岁,平均(6.0±2.1)岁;病程4~30d,平均(11±4)d;呼吸系统感染患儿2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1例,皮肤组织感染患儿7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11岁,平均(5.9±2.4)岁;病程3~30d,平均(10±5)d;呼吸系统感染患儿19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0例,皮肤组织感染患儿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需根据患儿症状对症给予退烧、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0.5g)治疗,具体方法为将10mg~0.5g的阿奇霉素加入250mL5%葡萄糖中,每天滴注1次,5d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疗,每次10mg/kg(≤0.5g)治疗,每天1次,5d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在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对两组患儿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在给予两组患儿不同的阿奇霉素用药方式后,观察组24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不适患儿16例(42.1%),过敏性休克患儿2例(5.3%),过敏性皮炎患儿2例(5.3%),发热患儿3例(7.9%),其他不良反应患儿1例(2.6%);对照组25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不适患儿17例(44.7%),过敏性休克患儿3例(7.9%),过敏性皮炎患儿2例(5.3%),发热患儿2例(5.3%),其他不良反应患儿1例(2.6%)。经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我国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呈低龄化发展。在儿科临床医学上,应用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控制病原体发展,但由于长期的运用,病原体对此产生了较好的耐药性,致使红霉素临床应用效果逐渐下降,并加剧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儿健康。阿奇霉素对治疗多种病原菌感染效果显著,在儿科临床上,为避免患儿对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类抗菌药过敏,多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随着儿科临床越来越广泛应用阿奇霉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儿科收治的患儿76例给予阿奇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1、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情况

(1)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指各种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等通过空气传播引起的感染,含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菌等苛养菌。在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时,由于阿奇霉素对治疗多种病原菌感染效果明显,尤其对支原体感染疗效更是显著,可用于治疗儿童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2)其他疾病:除了能够有效治疗呼吸道感染外,阿奇霉素对于皮肤感染或五官感染均有一定疗效。

2、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

(1)胃肠道不适:在儿科临床上应用阿奇霉素后,胃肠道不适为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不良反应。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当此不良反应发生时,因患儿年龄较小,尚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就会哭闹不止、面色憋红、拒绝饮食。当患儿出现以上表现时,应立即停止服用阿奇霉素,待患儿症状有所缓解后,再给予缓慢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治疗;若症状并无缓解,甚至加剧,需立即停药,并依据患儿病情,对症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2)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以口唇青紫、脸色苍白、抽搐、出汗,甚至昏迷为主,其因患儿对阿奇霉素过敏而起,虽不常见但也是主要不良反应之一。当患儿出现此不良反应时,应即刻停药,并依据患儿当时症状及生命体征,组织实施抢救,即扩充血容量、进行抗过敏处理,以缓解患儿过敏性休克症状,避免不良反应症状加剧。

(3)其他不适:在进行阿奇霉素治疗后,一些患儿还会出现眼球结膜充血、听力受损等五官受损情况。其中,眼球结膜充血以眼部不适、视物不清为主要症状;听力受损以头疼、耳鸣、头晕等为主要症状。一旦患儿出现眼球结膜充血、听力下降等现象时,应立即停药,并根据患儿当前症状及生命体征给予对症治疗。此外,部分患儿还会出现短暂的四肢不适,此不良反应主要以神志不清、双拳紧握、口吐白沫、双眼斜视、四肢僵硬等为临床症状。此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抢救,如按压人中穴等,以此缓解上述症状。另外,某些患儿还会出现四肢疼痛等症状,此时,也应立即停药,并于次日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来缓解患儿四肢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后会产生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不良反应。由于患儿年龄小、药物耐受力差,且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避免严重伤害患儿机体,儿科临床在应用阿奇霉素时,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及时间,并针对患儿体质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避免加重不良反应症状,保证患儿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宋佃军.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02):201-202.

[2]刘慧琪.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8,4(01):52-54.

[3]姚思英.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的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6):150.

[4]牟广泽,侯春宇,李添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4):47-48.

[5]王石云,戴梅芬,何买定.在儿科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分析与药学监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2):73+76.

[6]袁彩云.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5):18755-18756.

临床检验论文范文第5篇

2、重构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

3、临床检验实践中学生岗位能力提升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4、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预防机制探讨

5、FA方案与HDAC方案巩固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

6、基于案例导入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7、重视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学的检查

8、体检发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

9、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居家实验课程的探索

10、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效果的探讨

11、医学检验和检验医学的区别

12、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13、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的影响因素

14、51例斯蒂尔病血液学异常变化及临床分析

15、多发性骨髓瘤中ADAMTS13活性和vWF水平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16、应重视应用血液分析仪后的血片复查

17、浅谈检验科质量管理过程与医疗安全

18、践行课程负责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9、临床检验科室LIS系统的应用探索

20、试析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21、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

22、KX-21全血细胞分析仪的使用评价

2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病理学教学

24、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探讨

25、口服HIF稳定剂与静脉补铁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26、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

27、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带教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28、浅谈血片复检工作中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29、浅谈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30、当代医学检验技术对现在医学治疗的重要性

31、肇庆市无偿献血1149份不合格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32、全蝎解毒汤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液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33、浅谈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34、禁食对生川乌醇提物急性毒性的影响

35、从医学实验室认可浅谈由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

36、浅谈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安全防护

37、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骨髓形态及临床效果观察

38、探讨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39、2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及其血液学分析

40、中职临床检验电子试题库系统的建设研究

41、血常规检验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42、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43、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敏感性、准确性对比分析

44、肺癌不同化疗方案对血小板影响的初步探讨

45、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课程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

46、探讨血液分析检测项目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47、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中“再生障碍性贫血”课堂设计与教学体会

48、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与结果研究

49、基于CBS的《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上一篇:检验毕业论文下一篇:测量技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