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2023-03-23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甲乙双方经平等、友好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就双方合作建立官方电子商务网上销售渠道(以下简称网上销售平台)的运营外包服务达成如下协议,并愿意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遵守,精诚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第一章 总则

A、 合作内容:甲乙双方合作开发和推广“智慧城市”电子商务项目及其配套电商项目。 B、 合作条件:甲方负责项目的研发和推广,乙方负责项目的软件工具和技术服务,甲乙双方共同向加盟商客户提供全程、配套的项目运营服务和经营管理服务。

C、 合作方式:甲方通过招商加盟开发客户,客户签约后甲乙双方共同组建项目服务组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甲方并按本协议第三章的约定向乙方支付项目合作的相关费用; D、 合作及授权期限: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至 年 月 日。

第二章 权利及义务 A.甲方权利及义务

1.甲方保证按照协议及时足额的向乙方支付相关费用;

2. 甲方保证合理合法的开展业务,并且在项目的合法性方面不要求乙方承担连带责任。 3. 甲方拥有项目的开发和所有权,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利用甲方的项目内容和项目模式自营相同项目或与第三方合作开发相同项目。

4. 甲方必须为乙方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客户资料以方便乙方开展服务。 5. 甲方有义务依照双方共同制定的客户服务规范对共同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 B.乙方的权利及义务

1. 乙方应确保甲方的软件工具和技术升级服务满足合作需要的技术规范。 2. 乙方必须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负责,并承担相关责任。 3. 乙方有权调阅客户合作协议,并根据合作协议履行职责。

4. 在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乙方可以利用甲方的项目模式及业务渠道开展智慧城市项目。

5. 未经甲方允许,乙方不得利用甲方客户进行与本项目无关的其它经营活动。

第三章 收益分配

A、 项目加盟费:甲方开发的项目,甲方将按照合同金额的30%向乙方支付技术服务费(注:因技术运营成本较高),客户确认立项成功(以客户在《项目建设服务书》上签字为准)立即支付;经甲方授权,乙方利用甲方项目模式(甲方可提供项目谈判、业务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开发推广的项目加盟合作,乙方需向甲方支付合同金额的20%作为项目使用费。

B、 项目服务费:客户签约立项后在经营过程中与甲乙双方发生的项目服务费按照谁承担服务谁收取70%服务费,共同承担服务平分服务费的模式进行分配。备注:如果是谁的客户谁全部服务的话,另一方不再参与服务费分配;双方也可以根据服务过程中的贡献大小另行商约分配比例。

C、 其它收益:除却项目加盟费和项目服务费意外的其它收益归客户开发方所有。 D、 备注:项目加盟合同内明确规定由项目加盟商独占的项目收益,甲乙双方均不得以任何名义进行占有和分配。

第四章 业务运行与客户服务

A、 市场推广包含以下方面:客户开发、项目建设、项目服务等。甲方需向乙方提供详细的项目方案,以便于乙方开展工作。

B、 甲乙双方应当建立项目服务小组,该小组包括:

1、项目总监:客户开发人和业务培训人员;

2、软件设计:软件工具的装修和调试人员;

3、技术人员:软件工具的安装和培训人员。

第五章 商业保密条款

A、 双方对在本协议下知悉的另一方的任何商业秘密均负有保密义务,任何一方在任何时候均不得向第三方披露另一方的商业秘密,非经另一方书面许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 B、 本协议终止后至少3年内,双方仍然负有本条款项下规定的保密义务。

第六章 违约责任

A、 甲乙双方任何一方严重违反本协议,造成本合同约定的合作业务无法进行或由于一方不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经通知纠正后15日内仍未纠正的,视作根本违约,守约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如双方同意继续合作,违约方仍应赔偿守约方的经济损失。

B、 在合作期间,有不可抗力情况发生时双方均不负责任,由双方协商决定是否解除协议、或者延期履行协议。

C、 甲方逾期支付收益的,应承担逾期付款金额每日千分之三的违约金,超过十五日仍未支

第 2 页 共 3 页

付的,乙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保留追诉和要求赔偿的权利。

D、 乙方不能按照本协议内容和项目加盟合同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甲方将停止向乙方支付服务费用,并保留追诉和要求赔偿的权利。 第七章 争议解决方式

A、 一切由执行合同引起或者与合同有关的争议,均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应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B、 本合同未涉及的部分,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协议的生效、终止及其他

A、 本协议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正式生效,有效期一年。协议期满前一个月若双方均未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则本协议自动延期一年,延期期数没有限制,直到双方提出异议为止。

B、 本协议及其附件为中文本,共两份原件,均具同等法律效力,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授权签字: 授权签字:

签署时间: 年 月 日 签署时间: 年 月 日 电话: 电话: 联系人: 联系人: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 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1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6%,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

2

城市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2020年)中,新泰市被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为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带来了宝贵机遇,城镇化将持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4、区位交通便利

新泰市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衔接部,京沪、泰新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磁莱、东平和晋鲁豫三条铁路贯通全境,北距济南国际机场110公里,西距高铁泰安站70公里,东距青岛港280公里,外来投资者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道畅通便捷。

5、信息化基础环境

新泰市经过多年建设,信息化基础扎实,基本能够很好地支撑新泰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目前新泰市以电子政务、平安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城域光纤网络建设、三网融合等为基础,构建了良好的县市级城市智能化系统群,从而为新泰市打造成未来全新的智慧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正处于发展初期,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外尚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已成功的多是单项智能系统应用,没有实现将城市几十至几百个系统整合升级后形成自动的综合智慧分析应用体系。与

3

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时期和探索阶段。而且我国的城镇化路径、城市管理体制具有自身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所承担的功能比国外更多,管理边界更大,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和尖锐,所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重点与国外不同,国外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

智慧城市从概念上来讲,可以描述为将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通过各领域智能化应用、充分的信息整合与互联共享、各方面的协同运作,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以智慧的理论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以智慧城市方法发展城市,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使城市更具活力和竞争力,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实现途径是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行的全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精细化、可视化、互动化等科技手段,推进管理与服务创新。

4

从内容上来说:智慧城市涵盖了城市的管理、服务、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多个方面,使城市运行更加智慧,有效应对外部变化和干扰,有效地、自适应性地解决面临的难题。

从理念上来说:智慧城市是实现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粘合剂。“集约”是指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对土地、生态、能源、空间等城市资源高度集约、节约地利用,并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智慧”是指使得城镇各领域工作智能化与一体化、精细化、人性化、可视化、互动化,构建更为智慧化的生活环境,实现百姓生活更便利、更幸福;“绿色”是指尽可能地循环利用一切资源和能源来善待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低碳”是指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和产业中应用,从而达到城市建设与运行尽可能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因此,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粘合剂,将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和人文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当中。

概括之:智慧城市一是政府管理与服务理念、模式与工作方法的重大创新,二是制度及机制、体制的重大创新;三是业务、管理、安全保密、技术整合和标准规范的综合创新,四是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智能系统创新,之后再实现一体融合。

经过近20年信息化建设,全国各类城市基本都建设了几

5

十至几百个大小不等的各类应用系统管理与服务着社会,可以说目前社会上既不缺少应用系统、也不缺少信息技术,但严重缺少一体化整合方案与具体实施,给新泰一个重大创新机遇。

对新泰智慧城市建设而言,不是要再建多少个新系统,而是在各类系统的全部硬件继承、全部数据继承、全部软件功能继承的前提下,全面梳理在线运行的老系统,按统一设计的业务与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整合、升级各类应用系统,使之成为一体化、可以产生智慧的综合系统,在此基础上新扩建一些新系统。根据新泰近期的发展规划,根据实际需求,按统一标准规范,对于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扩建,对于重点关注的行业信息化建设不满足现状的进行适度新建填空补齐。达到全市统一交换产生大数据集,按权限分类共享各类数据,展现政府的高效综合管理行为,为市民提供优质综合服务。

三、进展与问题

近年来,新泰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存在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不够健全,信息化工程项目规划、实施及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推进缓慢,全市还未形成比较科学的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等问题。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与传统

6

的信息化项目相比又有着其独特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新泰市现有信息化工作基础上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创新,需要高位统一的领导机构,从产业、社会治理、民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着手,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整体建设。

1、整体发展不够均衡

新泰市城镇化建设应用推进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维护的问题仍然存在,在科学决策与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方面仍有待提高,城镇化建设应用效果也有待提升,社会各领域的城镇化认知水平和应用程度存在较大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明显,城镇化整体发展不够均衡。

2、促进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新泰市信息化建设对整个新泰市经济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整体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新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其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程度不深,信息化工程建设对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深度,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新泰市整体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信息资源共享有限

虽然新泰市近些年加大对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也确实取得不错应用效果,但是目前已建成的信息化应

7

用平台和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有限,其原因是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未很好地建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政务流程和服务的整合面临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制约,缺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信息化数据整合机制、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

4、专业人才储备欠缺

近些年,新泰市在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应用效果,但是其信息化专业人才储备相对欠缺,未建成相对成熟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同时,本地也缺乏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外引进信息化人才力度不够,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数量与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

四、建设规划

1、第一年12个月:编制规划定目标开始统一初步设计 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整体架构,在全面详细调研、需求确认的基础上,面向市民、企业、城市管理者从进行城市建设、政府管理与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四个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开始“智慧新泰”顶层设计即全局总本初步设计,开始基础支撑体系(包括网络支撑体系、电子文件支撑平台系体)、共性应用系统整合体系、服务融合体系、数据中心、交换中心等相关专项规划设计,指导后续的智慧新泰建设。

邀请国家专业研究机构牵头完成“智慧新泰”调研报告,第

8

一阶段智慧城市基础支撑与共性应用部分的总体初步设计,这一阶段主要是全面分析全市的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类业务分类、各类业务逻辑关系、共享数据需求,共性业务与技术如何整合;开始编制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一稿),按照先基础支撑体系、后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再行业个性职能应用系统的步骤开展一体化初步设计工作,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开始进行基础支撑类、共性应用类系统的整合、升级与新建。

2、第二年12个月:整合资源打基础,完成统一初步设计

修改完善第一阶段智慧城市的全部总体初步设计、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的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二稿),并继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智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开始第二阶段智慧城市个性职能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一稿)

初步实现新泰市智慧城市共性应用系统(基础支撑平台系统、综合办公系统、行政审批服务、社会(城市)服务管理平台、内外网信息发布利用、单位与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与服务系统)的一体化整合与升级工作;开始城市

9

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包括内网分中心、外网分中心、互联网分中心、备份中心),开始城市交换共享平台建设。

将新泰市的现有各类系统的数据和系统进行分析梳理、归类融合,将新泰市的现有各类应用系统在“智慧新泰”的应用整合平台上进行整合、升级,实现居民服务、企业服务、城市管理和运行、生态治理应用三层体系架构,实现“智慧新泰”的基本框架。

3、第三年12个月:全同提升功能,全面整合升级系统 修改完善第二阶段智慧城市个性职能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二稿),并向公开社会征求意见。

基本完成智慧城市基础支撑平台体系建设,完成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的整合、升级建设,基本完成已入库数据迁移工作。初步完成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中心建设。

重在提升管理、提升服务、提升效益,这个阶段通过智慧城市体系,在政策、标准规范、执行、反馈、评估、决策修正的各个环节有了可以依据的平台,将会在社会管理、政务绩效、民生服务等各方面得到提升,第三年完成新泰市第三阶段智慧城市的全部总体初步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三稿),向社会公布试行。基本实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市覆盖、各类业务

10

系统按统一的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标准进行整合、升级和新增建设。

4、第四年12个月:全面整合数据,综合利用数据见实效

新泰市智慧城市总体设计基本完成,基本标准规范全部完成(包括但不限于业务需求规范、关系型与非关系型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规范、城市各类系统测评规范)。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中心全部建成,城市数据中心及各分中心全部建成同,各类基础数据录入、迁移工作基本完成。

按统一标准规划、设计与整合、升级建设的城市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基本投入稳定运行。城市各类个性职能业务系统基于整合、升级建设完毕。

智慧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基本建设完毕,开始各类职能业务系统的开始全部整合、升级建设。

5、 第五年12个月:建设工作完成,智慧城市系统稳定运行

新泰市智慧城市系统标准规范体系全部修改完毕,正式发布执行。城市基础数据全部整合、迁移完毕,城市数据中心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稳定运行,各类个性职能业务系统基本稳定运行。

新泰市在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完善的基础上,产业进一

11

步发展,社会管理及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低碳环保进一步推广,示范辐射效益进一步扩大,逐步实现既定的“智慧新泰”发展目标;“智慧新泰”标准规范体系与运营模式基本形成;

从第五年起陆续完成智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通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考核验收。

6、 第六年开始:通过国家验收,转入持续发展阶段

科学运营创特色,智慧新泰建设本着“政府主控,市场参与”的原则,将在新泰市管理委员会自主运营的基础上,加大市场运作力度,结合项目的建设周期,科学运营。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强化领导与考核。县委、县政府把建设“平安×××”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重要的政治任务,摆上了突出位置。省和(上级市)县作出建设“平安山东”、“平安(上级市)”重大决策之后,县委立即召开常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召开县级班子全体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平安×××”建设动员大会进行了部署。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事机构。县委出台了《关于建设“平安×××”的决定》,县综治委制定了《关于平安×××建设实施方案》,把创建工作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了目标责任、考核评估、部门联动、公众互动四个体系;并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十大项,由十个部门牵头实施,涉及到40多个参与单位,都落实各自任务、责任,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半年检查,年终考核总评。同时,落实“一把手”工程,把各级党政干部抓“平安×××”建设的情况列入干部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与干部进职晋级直接挂钩,为平安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严打整治”斗争。坚持把“严打整治”作为平安创建活动的首要环节,在打击实效上狠下功夫,始终保持了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上半年,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821名,破获刑事案件1469起,查处治安案件2078起,摧毁犯罪团伙67个,抓获团伙成员242 名,缴获赃款及赃物折款万元。一是组织开展专项行动。根据治安形势,以增强群众安全感为目标,组织开展了打击盗窃耕牛、盗抢机动车、“两抢”犯罪等4次专项斗争,穿插开展了6 次集中统一行动。特别是“打霸治痞”专项行动成效显着,先后抓获霸痞犯罪嫌疑人51名,破获刑事案件61起;抓获痞霸分子95名,摧毁犯罪集团8个,破获刑事案件121起,查处治安案件31起。二是加大破案追逃力度。对现行案件,充分发挥110快速反应的整体优势,合理调度,快侦快破。尤其是对涉命案件组织开展了“攻坚行动”,今年发生的8起命案全部及时破获,消除了不良影响。同时,对逃犯完善“三定一包”责任制,一抓到底。已先后抓获逃犯76名,追逃工作在(上级市)县名列前茅。上半年,还召开2 次公捕公判大会,依法对31 名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了公开宣判处理,保持了“严打”强大声威。三是集中整治治安乱点。县乡两级先后派出13个工作组对16个治安落后的地方进行了集中整治。开展了5 次集中治理整顿学校及企业周边治安秩序行动,整治了不法行为,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治安防范是平安创建的基础,我们在抓好打击的同时,狠抓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建立了街面巡控、社区管控、单位自控、农村群控、卡点布控、立体监控“六大网络”。一是街面巡控网络。在城区注意整合警力资源,把交警、巡警、派出所警力“三警合一”,组建了16 只巡逻队,配备21 辆巡逻车,划分了8 个本稿件版权属517878秘书网巡逻区,采取定时、定人、定区、定责“四定”责任制,实行机动车、自行车、徒步巡逻相结合,24小时全天候巡逻,城区可防性案件明显减少。二是内部单位自防自控网络。建立健全了单位内部保卫组织和护厂、护院队伍,配备了专职保卫人员,做到领导带班、门卫值班、夜间巡逻和重点要害部位守护“四落实”,确保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三是社区管控网络。48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警务室,采取一区一警。并组建了5—10人的专业巡逻队,巡逻队员由辖区派出所统一管理。在居民楼区配备了专业保安队,大力实施“封闭工程”和“亮化工程”,提高了社区管控能力。四是农村群控网络。主要是采取组建专业队专职联防、编排“值班户”轮流出人义务联防、专业队与村民值班专群联防及治安承包等四种防范模式,逐步把市场机制引入治安防范工作,走社会化防范、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推行治安承包形式,使防范责任契约化,农村治安防范工作逐步纳入规范。五是卡点布控网络。在城区街面上设立了10个治安岗亭、24个警务区和责任区、42个报警点和出警点,在进出县区和边界地段设立4道防线和8处堵截点,根据警情,可随时布卡堵控,提高了快速反应整体作战水平。六是立体监控网络。建立了以110报警服务网络为依托,在城区建立了16个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安装了多处电视监控系统,所有的金融网点全部与110联网,并在16台警用车、运钞车、救护车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形成了覆盖城区的监控网络。

四、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主要是健全完善了以“148”为龙头,以乡镇司法调解中心为纽带,以基层调解组织为依托的调解网络。建立了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落实“首调责任制”和“分级调处制”,乡镇(街道)、县直系统每月15日和30日两次对所辖范围的矛盾纠纷进行集中排查,及时掌握发现各种苗头性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一般性矛盾纠纷由发案单位自己调处,做到不出村、不出厂、不激化;对于基层移交上来的,或者情况比较紧急的矛盾纠纷,依托乡镇司法调解中心进行化解调处;对重大疑难纠纷,由县“民调委”责成有关单位牵头进行处理。同时,着力构建“大调解”组织格局,在抓好人民调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事审判工作调节社会关系的职能作用,对调解不能结案的及时转于诉讼调解,对调委会达成调解协议不能履行的,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及时给予认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使各类矛盾纠纷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上半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78 起,调处成功率98%,防止“民转刑”案件13起。同时,把做好信访工作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内容,通过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严格督办考核等措施,化解大量问题。上半年受理的信访有95%以上得到了及时妥善处理。

五是创新治安和安全生产管理机制。针对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越来越多的实际,进一步加强“两口一屋”管理,完善了外来人口管理机构、管理队伍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层层建立了外来人口管理组织和办事机构,各村(居)、用人单位都设立了1-2名协管员,建立健全了外来人口档案、台账,登记、办证、迁移、注销等环节,全部纳入微机管理,外来人口登记率达99%以上。同时,加强对公共复杂场所、特种行业的治安管理,把管理、教育、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歌舞娱乐场所、洗浴场所、酒吧、网吧及印刷业、报废车辆拆解业、旧货典当行业、二手手机市场等,坚持一般管理与重点管理,经常性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依法严格管理,严密阵地控制,及时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规范经营秩序,净化社会环境。

安全生产是影响社会公安安全的重要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抓安全生产不放松,建立了安全生产控制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集中解决事故多发行业和领域的突出问题。开展了11次交通秩序集中整治,加大对交通违章行为的查纠力度,查纠交通违章92729起。结合车辆、驾驶员年检、年审,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着力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积极预防和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组织开展了消防“平安行动”,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52次,发现整改火险隐患109条。狠抓枪支弹药爆炸危险物品的管理,对涉爆单位进行了反复地检查,严格落实各项管理、使用、防范措施,开展了收枪治爆专项行动,收缴炸药134公斤,雷管198枚、非法枪支16支,“毒鼠强”2公斤,治安处罚27人。

六、创新法制教育工作机制。以建设“诚信×××”、“平安×××”为目标,认真组织实施“三五”依法治县和“四五”普法规划,狠抓了全民普法教育。开展了送法下乡进社区活动,组建“讲法团”,进村入户、进厂入校,分别选择一些与农村、企业、学校息息相关的法律,以案讲法,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想结合,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法德结合、文明治理”的法治与德治双治工程。以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线,以法信联姻为纽带,以信贷支农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争创“信用守法村户”活动,3月份,(上级市)县在我县召开了争创信用守法村户工作现场会。在抓好全民普法的同时,突出抓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坚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把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侵害教育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全面把握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实施了治校育人科技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人文化“五化”工程,编写了《×××县学校法制教育读本》,作为学校法制教育的辅助教材。建立了学校专(兼)职法制课教师、辅助法制课教师和法制副校长三只队伍,调整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委员会,举办了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课教师普法培训班,对96名法制课教师进行了统一培训。修订完善了法制副校长工作职责,对城区20所学校法制副校长重新进行了调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6月18日,(上级市)县在我县召开了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现场会,推广了我县学校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做法。

为迅速启动“平安×××”创建活动,3月份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创建“平安×××”法制宣传月活动,组成5个平安创建活动宣传队,深入村庄、企业和学校进行广泛宣传,开展了以“创建平安、人人有责”为主题的集中宣传周活动,“建设平安山东,维护社会稳定”知识竞赛答卷活动,以及创建“平安×××”百场电影宣传活动,电台、电视台开设了专栏,进行滚动宣传。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出动宣传车360余台次,张贴标语2万余幅,悬挂过街横幅1700余条,举办宣传栏、黑板报1800余期。通过广泛发动,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迅速统一到省县委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参与平安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七、创新政法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政法队伍是“平安×××”创建活动的主力军,政法队伍的素质决定“平安×××”的创建水平。我们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警头脑,抓班子带队伍,抓学习强素质,抓整顿树形象,把执法零投诉、干警零违纪、警民零距离作为执法活动追求目标,不断加强政法队伍的教育、管理、监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无干警违法违纪问题。一是开展了大练兵活动。按照(上级市)县委政法委统一部署,我们结合队伍建设的实际,本着“全员参与、突出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广大干警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大练兵活动。制定了政法系统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政法各部门普遍制定了具体的练兵计划,采取封闭培训、外出学习、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突出抓了专业训练、体能训练、技巧训练,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干警进行了轮训,先后举办了9 期培训班,培训干警580 多人次,选派58 人到政法院校或上级业务部门进行了培训。组织开展了全员素质考试、技能训练,技术比武、实战演练、法律知识竞赛、疑难案例研讨和微机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干警的实战能力。公安局在(上级市)县公安系统组织的大比武活动夺得第一名。狠抓了干警的学历教育,优化干警文化结构,目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二是狠抓纪律作风整顿。政法部门紧紧围绕加强经济软环境建设,采取集中教育整顿、开展专项治理、组织执法大检查和清理涉法信访积案、强化督导检查等多种措施,大力改进执法作风,加强办案纪律。制定并严格落实各项禁令,规定了政法干警日常行为的“高压线”,取得了显着成效,工作日饮酒、“三乱”等突出问题基本刹住。采取聘请执法监督员、发放警民联系卡、印发征求意见信、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回访案件当事人以及开展行风评议、开门评警等方式,强化了社会监督,有效地约束了干警的执法行为。在县里组织的企业评议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双评”活动中,政法部门评议结果都非常好。三是大力实施科技强警。科技强警是我县政法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县委、县政府及政法各部门从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科技强警建设,提出了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先后投资建立了先进的政法科技网络。公安局完成了350兆通信系统和公安综合数字三级网一级工程,建成了覆盖全县的计算机局域网系统、人口信息查询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犯罪信息中心(CCIC),实现网络交换、数据传输、资源共享。并在全县率先探索并实施网上业绩考核,推行警务工作数字化管理,效果非常明显。法院在全省法院系统内部最早建成了计算机局域网,成功开发研制了《人民法院审判流程管理系统》和《院内计算机信息发布系统》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案号生成自动化、法律文书打印自动化、法院印鉴处理自动化、票据打印自动化、案件分流自动化、开庭排期自动化、审限监督自动化“七化”办案模式实现了立案工作由无序到规范的彻底转变,法院数字化审判模式得到省高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检察院投资建成了计算机局域网,配备了一系列的精尖设备,在办案点安装了监控系统及时间显示器,在公诉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示证系统,并在全(上级市)县第一家安装了举报电话自动受理系统和电子屏幕宣传有关检查业务显示系统,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案件办理质量。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新时代背景下, 各地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实践也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 ”北京模式”“宜昌模式”“枫桥模式”等一大批创新性成果正在各地复制和推广。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 一方面人员结构日趋复杂, 部分城市人口密度大, 流动人口多, 不同人员利益诉求导致的矛盾纠纷较多, 安全防控压力大, 需要提供的服务要求高, 全方位的掌控人员和区域详细信息难;另一方面针对新的问题和诉求, 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和实践经验, 单一的治理手段和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要求。网格化社会治理, 能够促使社会治理力量下沉、责任明确、资源整合、运转高效, 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治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 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使用, 发挥网格化智慧治理的重要作用, 实现工作模式的创新, 有利于综合效能的全面提升, 解决基层群众的问题, 这是网格化治理的重点[1]。

二、网格化城市治理策略

(一) 创新网格化治理机制

网格化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 对技术手段、网格员队伍、人口规模等有较高要求。普遍适用于大中型城市治理, 但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 如偏僻山区、人口稀疏的草原、尚未定型的社区等。网格化治理关键在机制的建立, 通过明确网格化主体机构极其职责, 作为网格化治理推动的主体单位, 构建网格化治理的基础, 即网格划分, 只有合理划分网格才能确保实现网格化的作用, 其中网格边界清晰和规模适当是基本要求。根据经验, 应以每格500户左右的标准适度划分基础网格, 建制小区、单位小区可以适当扩大网格户数。每个网格配置至少一名网格员, 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上万人、甚至几万人都由社区的几个工作人员管理和服务, 社工不了解小区、居民不认识社工的局面。网格员岗位职责明确为社区综合信息的采集、社区居民服务。在基础网格基础上, 将N (N≥1) 个基础网格组合, 建立整治网格, 将整治人员和责任落实到整治网格, 明确其职责为综合事件的处置, 各司其职, 责任到人。

人是治理第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网格员配置要到位, 每个网格都要明确专职网格员, 从实际出发明确具体配备多少, 明确梳理出网格员所有工作事项, 建立权责清单, 结合数据分析, 评估不同区域网格员工作量, 为人员配置提供思路;其次, 网格员的职责要明确, 既不能当摆设, 也不能把社区的什么事都推给网格员, 落实责任清单;第三, 充分调动基层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把企业、物业、两代表一委员、楼栋长等组织和人员纳入治理体系, 提升治理的有效性。

只有构建完善、健全的机制, 完成对网格化城市治理工作的优化, 才能有效提高网格化城市治理工作的综合效果。

(二) 搭建网格化综合治理平台

新型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治理和智慧城管虽然领域不同, 但是网格化管理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治理平台, 将网格化管理延伸到市、县 (区) 、镇 (街) 、社区、网格, 将治理和服务事项落到网格内, 配套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拨问题、处置问题、监督考核、评价的闭环机制[2];通过有效整合各部门的资源, 实现“统一入口, 统一分拨、闭环处置、监督考核”的全过程透明、全链条处置的综合性平台。通过技术的手段落实网格化治理, 解决基层问题,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具体实施方式:

一是数据资源整合。统一整合资源, 通过对数据库统一规划, 整合城区基础、地图、通信数据, 以及各类管理业务的主题数据, 作为网格化治理的基础数据资源。

二是统一融合便民热线。实现市民只要拨打一个电话能直接获取政府部门提供的社区治理、小区管理、生活和便民服务。

三是汇聚视频资源。通过整合视频监控资源, 主要包括天网工程、车站、公路的视频监控, 以及公交GPS监控, 城管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 以及酒店、宾馆、商场等社会视频监控资源, 搭建覆盖全域的视频监控网络, 及时了解、掌握城市治理方面的相关信息。

四是地理数据落块。通过地理数据、人口、房屋、法人、事件等基础数据, 结合楼栋, 统一地址等信息, 将所有数据进行叠加、整合的基础上, 全部落到网格、楼栋的块区域内, 全面建立区域内信息覆盖面广、基础设施全的数据中心。

五是构建运作网络。闭环监管流程是现代城市科学管理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建立五级网络管理体系, 即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构建市级、区级县、镇街级、社区 (村) 、网格五级网络, 通过采集、派遣、处理、考核的闭环监管流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形成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 应用智慧化手段

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网格化治理, 智慧化手段更加明显, 通过对社保、信访、城管、安监、公安等多源数据的整合, 破解数据孤岛困境, 充分发挥整合数据的优势, 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手段, 在数据赋能上发挥重要作用[3]。一方面实现分级汇聚, 数据下放到基层人员, 基层人员对辖区人口、房屋、楼栋、法人等信息得到了全面了解, 能有在自己权限的范围内, 对每天的业务有了更清晰的安排, 做到对辖区各类数据、各项工作心中有数;另一方面, 通过数据的汇聚, 业务的聚合, 充分发挥各部门协同的作用, 处置力量能一键查询、一键调度, 周边资源可以即时搜索, 快速定位, 服务对象能够精确匹配接单作业, 有效指导基层人员在事件处置和居民服务上的工作推进, 通过智慧化思路的探索和落地, 基层治理更加精准、处置更加高效、手段更加智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新时代新要求的提出以及新型智慧城市的不断推进, 网格化治理的方式也会不断的创新,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手段更加智能。因此, 通过对当前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探索, 希望为新型智慧城市视野下网格化城市治理服务的创新提供思路, 使得城市治理高效, 居民获得感更强, 城市更智慧。

摘要:随着新时期城市发展形势和人民的需求变化,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城市发展赋予了新内涵, 同时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社会治理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治理高效有序作为新型智慧城市主要目标之一,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恶化、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治安管理、居民服务等问题, 探析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结合城市网格化综合治理平台的建设的思路, 实现各种治理资源的整合, 达到城市管理精细化以及服务精细化的创新, 最终提升现代化水平和治理智慧化水平。因此, 本文基于新型智慧城市的网格化城市治理进行探讨, 希望可以形成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智慧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基层治理,网格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曾鹏, 刘佳.新型智慧城市精细化治理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及信息挖掘[J].软件导刊, 2018 (8) :190-193.

[2] 陈翁斌.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探索——以浙江省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6 (10) :47-49.

[3] 吴俊, 王杰艺, 金耀辉.新型智慧城市网格管理事件模式挖掘与预测[J].上海城市规划, 2018 (1) :51-56.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于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

什么是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大家更多的还是基于IBM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把传感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由于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商业利益驱动,因此,IBM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侧重于自身优势的技术方案和应用系统层面。

如果我们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必须要找准定位,全面理解和把握智慧城市的内涵。宁波站在一个更高层面来认识智慧城市,把它定位为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六个能力”上,即“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更高效安全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更科学的监测、预警、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更高水平的远距离控制执行和智能化执行能力,更协调的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点合作能力,以及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而不仅是物联网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宁波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位抓住了智慧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合适的。 宁波市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今年初,宁波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并引起了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加快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是创造宁波新一轮发展新优势的科学选择。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其中中心城区人均GDP已经超过13000美元大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这意味着已跨入新的历史阶段,这也提出了宁波如何以崭新的城市内涵迎接新一轮发展的重大课题。这是一轮更高起点的竞争,需要果敢应对发展与资源、环境与生态、民生与经济等现实矛盾。宁波市以开放前瞻的战略视野,高起点谋划,运用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新趋势,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新机遇,谋求运用“智慧”杠杆,积极抢占新的先发优势,确保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主动权。这包含着宁波的远大卓识,战略眼光和非凡勇气。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加快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面对后金融危机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宁波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更需要用智慧的技术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宁波着眼于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慧产业、推引智慧管理、提升智慧人群、提高城市智商,来达到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宜居质量的目的,破解城市发展难点。这是一个高立意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

加快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是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省委一直对宁波市的发展十分重视,要求宁波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今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宁波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的城市”,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进入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一个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必须拥有国际级的现代化港口和临港经济群,在区域乃至国际经济体系中应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是城市发展的领跑者和增长极,其临港城市必然是现代化国际新型城市的高级形态。一个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应当能充分挖掘、实时整合、有效配置城市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实现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结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领域全方位高效能配置,倍增运作。

“智慧城市”将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创新特征的重要标志。宁波市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曾获评“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和“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示范城市”,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应用基础。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在宁波成功举办,取得了信息化宣传展示和项目合作的重大成果,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全市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广泛共识,为汇集全球智慧、建设智慧宁波带来了难得契机。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确立更加开放,更加高远的指导思想,应始终坚持体现宁波特色的创新发展思路,注重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组织保障,提高认同度,扎实有序推进。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相关重大战略和政策。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遵循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相一致。尤其要注重与国家“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三网融合”、物联网、3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从而,从全局上把握好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体现宁波特色。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千篇一律,每一个智慧城市都应具有独特个性,能够支持该城市发展目标和更好发挥城市特色的承载体。要着力发展基于高新技术的战略型、先导型产业,产用互动,以用促产,以产推用,打造新一轮经济增长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宁波优势,强化“智慧港口”的建设,重点推进港口物流产业链和智慧贸易产业链的发展,创新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和服务外包服务模式,促进宁波国内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再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智慧系统建设应优先实施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会安保等重大民生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上升为市委、市政府的意志,要融入宁波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宁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国内很多城市也在认真研究,宁波应该抓住时机,用创新的理念,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功能再造,研究制订高起点的、具体的、实用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四是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强健的组织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并且受体制和机制方面问题的制约,推进难度大,因此,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

导部门和一系列支持系统。主导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与协调作用,整合和集中智慧城市各参与主体的力量,同时还要推动智慧城市研究机构、专家咨询系统和知识支撑体系的建立,加强和深化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创新,充分挖掘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努力形成“顶层管设计、中层管协调、底层管落实”的工作机制。

上一篇:软件产品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工程机械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