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急性脂肪肝范文

2023-11-13

妊娠急性脂肪肝范文第1篇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 (AMI按照新标准[4]) , 男性38例, 女性8例, 平均 (54.3±19.8) 岁。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3例, 男性28例, 女性15例, 平均 (61.2±13.9) 岁。从胸痛到采血时间 (2.9±0.97) h。所有患者均无近期心肌梗死病史, 无外伤手术史, 无严重肝肾功能损伤, 无肌肉病变史。

1.2 标本采集与方法

所有患者因胸痛就诊, 胸痛时间<4h, 接诊时即刻以及2h后抽血, 检测H-FABP以及cTnT。H-FABP快速检测试剂盒 (胶体金法) 由哈尔滨富尔斯特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将80ML全血滴入检测卡加样孔, 静置10min, 检测线和对照线均为红色为阳性。cTnT检测试剂盒 (电化学发光法) 由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生产, >14ng/L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胸痛时间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MI组的H-FABP以及cTnT, 均高于U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H-FABP敏感度为89.1%, 高于cTn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FABP特异度为93.0%, 与cTn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H-FABP阳性预测值93.2%, 与cTn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H-FABP阴性预测值88.9%, 高于cTn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以及治疗迅速发展, 病死率也下降了很多。但是在急诊室, 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糖尿病患者无典型胸痛症状、近期急性心肌梗死再次梗死时无法依据肌钙蛋白的变化诊断、一过性胸痛的小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以及早期肌钙蛋白升高不明显以及肌钙蛋白的化验等待时间较长等问题。

H-FABP主要在心肌、骨骼肌组织表达, 但在心肌细胞表达达到骨骼肌的10倍, 而肌红蛋白在心肌的表达是骨骼肌的2倍[5,6]。H-FABP血浆浓度在AMI发病后3h左右开始升高, 在4~8h内达峰值, 并在24~36h回到正常范围, 故具有“速升”、“速降”和诊断时间窗相对较短 (1~25h) 的特点[7]。

注:与cTnT比较, *P<0.05

本文对46例AMI和43例患者进行H-FABP以及cTnT测定, 结果H-FABP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高于cTn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与cTn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在化验时间上, H-FABP只需10min, 明显有利于急诊诊断和进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 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上, H-FABP是很有利的补充化验指标。

摘要:早期检测心肌损伤的指标, 明确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可以及早提供临床治疗的方案与决策。当前公认的心肌损伤的指标肌钙蛋白对早期诊断并非完全有效[1~3], 很多研究证实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上,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同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 Seino Y, Tomita Y, Hoshino K, et al.Pathophysiological analysis of serum troponin T release kinetics in evolving myocardial injury[J].Jpn Circ J, 1996, 60:265~276.

[2] Seino Y, Nejima J, Takayama M, et al.Evaluation of whole blood rapid troponin T assay:Cooperative study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office cardiologists in Tokyo[J].J Cardiol, 1998, 31:281~287 (in Japanese, English abstract) .

[3] Tanaka K, Seino Y, Ohbayashi K, et al.Cardiac emergency triage and therapeutic decisions using whole blood rapid troponin T test for patients with suspiciou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Jpn Circ J, 2001, 65:424~428.

[4] 高润森, 吴宁, 胡大一, 等.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0~16.

[5] Sylven C, Jansson E, Book K.Myoglobin content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and myocardium:Relation to fiber size and oxidative capacity[J].Cardiovasc Res, 1984, 18:443~446.

[6] Van Nieuwenhoven FA, Klein AH, Wodzig KWH, et al.Discrimination between myocardial and skeletal muscle injury by assessment of the plasma ratio of myoglobin ove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J].Circulation, 1995, 92:2848~2854.

妊娠急性脂肪肝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2 月—2015 年4 月该院分娩的单纯孕前肥胖孕妇、单纯孕糖尿病孕妇和孕前非肥胖、糖尿病健康孕妇各60 例。 孕前肥胖组平均年龄 (28.5±5.3) 岁, 平均孕周 (38.6±1.6) 周。 初产妇41 例, 经产妇19例。 单纯糖尿病组平均 (28.1±3.9) 岁, 孕周平均 (38.5±1.7) 周。 初产妇39 例, 经产妇21 例。 孕前非肥胖、糖尿病健康组平均年龄 (27.8±4.7) 岁, 孕周平均 (39.0±1.7) 周。 初产妇42 例, 经产妇18 例。 经统计学分析, 3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各组孕妇空腹8~12 h后静脉血液, 分别测定空腹血糖 (FPG) 、血清空腹胰岛素 (FINS) 、血清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肪 (LDL-C) 、高密度脂肪 (HDL-C) 、三酰甘油 (TG) 等生化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RBP-4) 、 脂联素 (APN)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和内酯素 (VF) 等血清脂肪因子水平。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建比使用方差分析, 相关性使用Pearson分析,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化指标

3 组孕妇的TG、HDL-C、LDL-C、FPG、FINS、HOMAI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糖尿病孕妇的TG 、FPG 、FINS、HOMA-IR水平最高, 肥胖孕妇TG、LDL-C、FINS、HOMA-I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 见表1。

2.2 血清脂肪因子

肥胖组和糖尿病组患者的TNF-α、APN、RBP-4、VF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肥胖组的TNF - α 、APN、VF糖尿病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相关性分析

TNF -α 与BIM、TG、FPG、HOMA -IR、FINS呈正相关, APN与FPG、FINS、HOMA-IR呈负相关;RBP-4 与BIM、HOMA-IR呈正相关, VF与BIM、FPG、FINS、HOMAIR呈正相关, 见表3。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3], 孕前肥胖可增加妊娠期并发高血压、糖尿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几率, 孕前肥胖孕妇顺产几率低于正常孕妇。 妊娠糖尿病也是妊娠期严重合并症, 妊娠糖尿病可导致胎儿合并肥胖, 增加糖尿病发病几率。有研究报道孕前糖尿病产妇的病情加重, 原因与胎儿摄取葡萄糖量增加有关。 妊娠期妇女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提高, 孕妇对葡萄糖的需求量增加, 而孕妇肾小管吸收糖能力无法满足要求, 最终导致患者血糖值提高。 为维持正常代谢水平, 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 孕前糖尿病孕妇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不足, 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情。 胰岛素抵抗是妊娠糖尿和妊娠肥胖患者的重要病理病变基础, 脂肪组织是多种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因而研究孕前肥胖、糖尿病患者妊娠期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肿瘤坏死因子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组成, 也是胰岛素抵抗的候选分子, 肥胖群体多高表达肿瘤坏死因子, 并且随着体重不断降低, 肿瘤坏死分子表达水平也随之下降。 肿瘤坏死因子可通过抑制脂肪及肌肉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活性, 和脂肪细胞内依靠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取, 增加游离脂肪酸和肝糖等, 从而参与胰岛素抵抗病变。 在该研究中, 孕前糖尿病孕妇的肿瘤坏死因素水平显著高于孕前肥胖组和健康组孕妇, 且肿瘤死亡因子与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定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 提示肿瘤死亡因子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 脂联素是是特异性多肽, 有脂肪组织分泌而来。 脂联素可对葡萄糖产生刺激作用, 促进脂肪酸和肌细胞脂肪 β 氧化, 抑制生成肿瘤坏死因子, 降低胰岛素抵抗。 该研究显示孕前糖尿病孕妇的脂联素水平最低, 孕前肥胖孕妇水平低于健康孕妇组, 且脂联素表达水平与血糖水平、血清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 表明孕前糖尿病脂联素水平血糖水平、血清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可共同发挥作用, 加重糖尿病程度。

该研究结果显示孕前糖尿病孕妇和单纯肥胖孕妇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水平均均高于健康孕妇组, 且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与体质量、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 表明孕前糖尿病和肥胖可导致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水平提高,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也将进一步加重患者肥胖程度和糖尿病病情。 内酯素是新型脂肪因子, 可调节外周胰岛素敏感度。内酯素可在胰岛素敏感性不利情况下促进脂肪生成和蓄积, 加重患者肥胖程度。 该研究结果显示孕前糖尿病孕妇的内酯素水平高于肥胖组和健康孕妇组, 且内酯素表达水平与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水平、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 表明孕前肥胖和糖尿病可导致内酯素水平提高。

综上所述, 孕前肥胖和糖尿病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关系密切, 血清脂肪因子变化与妊娠肥胖和妊娠糖尿病情发展有关。

摘要:目的 分析孕前肥胖、糖尿病患者妊娠期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该院孕前肥胖孕妇、60孕前糖尿病孕妇和60名孕前非肥胖和糖尿病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 对比各组孕妇的指标差异。结果 3组孕妇的TG、HDL-C、LDL-C、FPG、FINS、HOMA-I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糖尿病孕妇的TG、FPG、FINS、HOMA-IR水平最高, 肥胖孕妇TG、LDL-C、FINS、HOMA-I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肥胖组和糖尿病组患者的TNF-α、APN、RBP-4、VF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的TNF-α、APN、VF糖尿病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α与BIM、TG、FPG、HOMAIR、FINS呈正相关, APN与FPG、FINS、HOMA-IR呈负相关;RBP-4与BIM、HOMA-IR呈正相关, VF与BIM、FPG、FINS、HOMA-IR呈正相关。结论 孕前肥胖和糖尿病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关系密切, 血清脂肪因子变化与妊娠肥胖和妊娠糖尿病情发展有关。

关键词:妊娠,血清脂肪因子,肥胖,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李萍, 杜昱蕾, 赵金荣, 等.妊娠肥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9) :1338-1340.

[2] 李萍, 王海波, 赵金荣, 等.妊娠期肥胖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0 (9) :1852-1854.

妊娠急性脂肪肝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 年龄19~35岁, 平均24.7岁。妊娠早期 (1~3个月) 8例 (占20.51%) , 妊娠中期 (3~6个月) 17例 (占43.59%) , 妊娠晚期 (6个月以上) 14例 (占35.90%) 。临床表现为典型性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仅16例, 右侧腹疼痛12例, 全腹部疼痛11例, 伴有恶性、呕吐等胃肠道症状27例。有典型麦氏点压痛21例, 反跳痛19例。体温升高17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 (或) 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29例, B超提示阑尾炎者17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h以内者12例, 24~72h者19例, 72h以上者8例。

1.2 诊断及治疗

本组39例患者入院后均确诊为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其中接受手术治疗32例, 保守治疗7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27例, 全麻下5例。早孕患者手术体位及切口选择与普通阑尾炎患者相同。中、晚孕患者则采用左侧卧300~400体位, 取右侧腹直肌切口, 术中用S型拉钩轻轻将增大的子宫拉向左下方, 充分显露手术野, 探查、切除阑尾, 生理盐水纱布轻柔蘸净。对于脓液较多、污染较重或阑尾周围脓肿已形成, 估计无法彻底清除者, 术毕放置引流管, 另刺孔引出。本组单纯行阑尾切除术28例, 同时行剖宫产4例。术后继续静脉滴注对胎儿影响小、敏感的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同时酌情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抑制宫缩反应, 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早期进食。

2 结果

本组39例患者中, 采用保守治疗者7例, 急诊行单纯阑尾切除术28例, 同时行剖宫产和阑尾切除术4例。先兆流产5例, 其中术后先兆流产者3例, 保守治疗者2例子, 术后流产1例, 术后早产1例。切口感染2例, 无盆、腹腔脓肿形成者。

3 讨论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 可发生于妊娠任何时期, 由于其在解剖和病理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往往缺乏典型性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如延误诊疗, 预后不佳, 甚至危及母婴安全, 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由于妊娠期患者, 尤其是中、晚期妊娠者的子宫增大、旋转等因素致使阑尾移位及被覆盖, 急性阑尾炎时缺乏典型性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症状及腹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 诊断往往较为困难。总结本组患者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资料, 我们认为凡是遇到妊娠期急腹症患者, 具有固定的右侧腹部或右下腹压痛, 伴或不伴有反跳痛,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 (或) 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者, 均应考虑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Bryman试验和Alder试验[1]可有助于鉴别疼痛是来自于子宫疾病还是阑尾炎所致, B超检查有利于排除急性胆囊炎、泌尿系结石及产科、妇科情况等所致的疼痛, 亦可提示阑尾增粗、周围积液或混合性包块等阑尾病变征象[2], 均有助于妊娠期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多数学者认为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临床一旦确诊, 均应尽早手术治疗[3~5]。早孕患者手术体位及切口选择与普通阑尾炎患者相同。中、晚孕患者则应采用左侧卧300~400体位, 取右侧腹直肌切口, 便于术中探查及切口的延长, 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 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对子宫的刺激, 本组中、晚期患者均采用了右侧腹直肌切口, 效果满意。对于增大的子宫可用S型拉钩将其轻轻拉向左下方, 充分显露手术野, 切除阑尾后, 应用生理盐水纱布轻柔地清除局部渗液。对于脓液较多、污染较重或阑尾周围脓肿已形成, 估计无法彻底清除者, 术毕应果断放置引流管, 以防形成盆腹腔脓肿, 减少毒素的吸收[6]。尽管引流管对子宫可能有一定的机械刺激, 但一旦炎症扩散或盆腹腔脓肿形成则进一步处理困难, 对子宫及母婴影响更大, 后果严重。本组术中放置引流管9例, 无流产或早产发生。术后继续静脉滴注对胎儿影响小、敏感的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同时酌情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抑制宫缩反应, 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早期进食, 利于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可发生于妊娠各期, 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患者行手术治疗32例, 保守治疗7例, 先兆流产5例, 流产1例, 早产1例。结论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可发生于妊娠各期, 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妊娠,急性阑尾炎,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贺晶, 韩秀君.妊娠合并阑尾炎[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8) :463~464.

[2] 文伟, 王秉松, 曾群.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28例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5 (3) :210~211.

[3] 陈志奇, 焦春宇, 康德新.妊娠期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4) :23~24.

[4] 郑帅英.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诊治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 (4) :416~417.

[5] 郭剑华.26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3) :309~311.

上一篇:妊娠合并梅毒下一篇:异常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