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

2024-01-13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教师过度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想育人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学生不适应机械设计教学规律、建立不起有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教学内容与当代科学的新成就发展脱节、与当前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一致;课程设计创新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等五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寻求提高《机械设计》教学效能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效能;人文情怀

《机械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机械设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设计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在机械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过度关注原理、技能的传授,只教书而没有尽到育人职责;学生不适应机械设计教学规律、建立不起有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教学内容与当代科学的新成就发展脱节、与当前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一致;课程设计创新过程中教师职责的发挥等。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和改善,将会显著提高《机械设计》的教学效能。

一、坚持育人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情怀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教师在大学课堂上讲些什么,传授什么,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与学生的座谈交流以及多年的实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介绍我国在机械设计方面尤其改革开发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因此,作为生活在中国这方热土的大学教师应站在中国立场、自觉履行传道授业育人职责,真正践行“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情怀。

比如在绪论中,讲到机械工业的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就把我国取得的世界领先的重型锻造水压机及百万千瓦核电等高端铸锻件核心制造技术、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现场用美国旗遮住上海振华重工商标的插曲、世界首创单台推力最大的5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等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比如高铁、大运飞机、深海潜航器等介绍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告诫他们这都是我国在较短的和平时期内取得的,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领导的正确性,同学们要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短短几句话,不要长篇大论,足以打动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求教师平时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站在中国的立场、以百姓的视角去独立思考、自觉辨别、收集相关资料。

二、总结《机械设计》教学的一般规律,做好学生已形成的基础课程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本課程中“设计”的含义是指机械装置的实体设计,涉及零件的应力、强度的分析计算,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考虑加工工艺性、标准化以及经济性、环境保护等,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机械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主线和学习规律。其内容编排基本上是每章完成一种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学习,学生即使前面的内容没掌握,后续内容也可以学得很好,内容是并行的,这与基础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内容串行特点完全不同。不过,《机械设计》每章内容展开是以串行方式进行的,经过归纳整理,得出每章机械零件设计思路是:

分析失效现象→失效机理(原因、后果、措施)→设计准侧→建立简化的力学模型→强度计算→主要参数尺寸→结构设计。

以上程序就是学习机械设计的规律,这样就和前基础课程的预期学习习惯衔接起来了,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设计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与当代科学的新成就发展脱节、与当前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

蜗杆传动是《机械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章开讲引入时会讲到蜗杆传动从外形上看,就是螺旋与斜齿轮的传动典型的一种传动方式,具有工作平稳、兼有斜齿轮与螺旋传动的特点,具备传动比大、结构紧凑等优点,但也有蜗轮材料需用贵重的减摩材料、需要专用滚刀加工、强度较低、蜗杆传动相对滑动速度较大、摩擦因数高等缺点,因此,在规定内容讲完后,及时跟进新型蜗杆传动——TI蜗杆传动的介绍,该种蜗杆传动在光伏用跟踪减速机、汽车起重机等有广泛应用,属于渐开螺旋面包络的环面蜗杆传动,这与教材内容衔接上了,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中,蜗轮是一个普通的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这又和齿轮传动结合起来,这与本章开讲时提出的蜗杆传动从外形上看,就是螺旋与斜齿轮的传动一致,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讲这些的目的就是告诉学生们机械学科是一直向前发展的,许多新的问题期待他们解决,激发他们学习机械设计的兴趣。作为教师,应主动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上课时介绍机械设计最新发展及其在重大装备上的应用,随时做好更新教学内容的准备,做好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对接。

四、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专业特色,满足专业的需求,更好地实现《机械设计》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比如,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内容对本科生而言本就较难理解,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此部分用大量时间讲解,很可能一下子将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的热情打倒,对后续主要内容的学习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这部分只侧重于疲劳现象和概念的讲解,实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必在教学内容上求全。

五、鼓励学生课程设计创新、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引领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教学目标包括实践技能、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现在机械类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基本都是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这个题目不可谓不好。问题的关键是现代的大学生很多知识面较广、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与创新能力培养一致,因此必须给予学生这个机会。但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宗旨是让学生得到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设计能力训练,有些学生的自拟题目是不适合作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的,教师要注意甄别。即使是恰当的题目,教师也不能大甩手,而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方案、完善方案,把握大方向,引领学生沿着机械设计的方向去做。当然,对于其他同学而言,减速器设计依然是一个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好题目。

在《機械设计》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能是评价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求欲望。因此,人文情怀教育始终贯穿其中,这方面目前有些同行已经在研究并进行实践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定会出现新的问题,只有积极应对,适时调整,才能满足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大学的课堂与教师的使命[N].人民日报,2015-02-13.

[2]刘鹤飞,黄永强,孙月海.TI蜗杆传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河北理工学院学学报,2006,28(4):42-45.

[3]任国强.中国古代机械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之中[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4):144-145+165.

Some Thought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Mechanical Design\"

HAN Xia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18,China)

Key words:\"Mechanical Design\";teaching efficiency;human feelings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有效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转变进行了探究,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教学理念;转变

一、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进行,教师虽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導者,但是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辅助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会独立自主思考。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旧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被限制,也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对培养学生价值观不够重视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不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且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只是还不够成熟,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高中历史学习包含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能够从宏观上对学生的思想观点产生影响,但是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慢慢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也导致了历史教学效果并不够理想。

(三)偏重知识教学

高中历史是一门文学性、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也正因为此很多老师选择在课堂上以解释为主,课堂之后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复习巩固。这种偏重知识教学的课堂会让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自主探索、体验和认知的机会比较少,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够深入。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转变的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从重知识到重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一般都以教材的讲解为主,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认识和评价,因此基于这种教学模式,一些老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应对考试,采用直接划重点的方式告知学生记忆的要点,这样学生的负担相对较小,并且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很难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相应的历史素养也难以培养。新课程理念同样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并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从重知识到重方法的改变,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历史。比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段历史中,教师可以首先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运用视频或者图片作为课堂导入,再结合课本知识对迪亚士和哥伦布新航路的开辟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体验这个开辟过程,深刻领会航路开辟对于历史和市场的意义。这个过程不再只是让学生关注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比如学会自主在网络上查找和搜集资料,学会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从而真正提升历史学习的质量。

(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从重理论到重核心素养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历史教师不仅要明确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目标,而且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综合性,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质。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连续性,而忽视了历史知识的多样性。比如,在讲解历史上各个朝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只是引导学生纵向分析朝代之间经济发展的连续性,比如讨论唐、宋、元、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却忽略了横向分析影响各个朝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其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通过横向比较,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质,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为了丰富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影片。

(三)创新教学方法,从单向到双向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味地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通过艰苦的背诵引导学生完成历史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但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选择符合高中生历史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加强与课堂主体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高中生学习历史创造良好的氛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主要有翻转课堂、微课堂和MOOC,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的。历史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历史课堂上进行两课的互动交流。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当前历史教学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变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教学的相关要求,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娴.浅析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中外交流,2018(36).

[2]黄培林.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考试周刊,20019(05).

富平县立诚中学  陕西  渭南  711700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今时代,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市场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空间广阔,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要,必须对室内设计教学实施改革。因此,作为高校室内设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手段,为社会培养更多室内设计创新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室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创新能力不仅仅代表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而且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与人格特征的重要体现。在室内设计教学工作中,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具有社会价值的重要工作。但就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室内设计教师,应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从自身出发,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接触新理念、新事物,并提升自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此充实自身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进而改进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详细探讨。

一、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目标。具体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激发,要求学生要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是判断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准;第二个层次为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与具体的设计任务进行有效结合,将其转化为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意能力;第三个层次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迅速捕捉灵感、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具有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应将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教育始终,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育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为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

(一) 創新性

就室内设计专业特点来看,它是一门极富创造力的工作。在室内设计中,不仅要求设计师掌握大量的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能在具体设计实践中提出异于常规的大胆见解与设计思路,在特定的设计环境中,能够将原有的事物进行重新改造与创新,最终获得全新事物。这就要求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其创造力的激发,培养创新能力。

(二) 应用性

室内设计是为满足人们居住与使用要求、提升生活品质而存在的一项工作,从这一角度来讲,它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在具体设计中,它面对的是广大消费群体,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而服务。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面向社会,对市场发展趋势全面了解,并将其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设计实践工作中,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与变化的需求。

(三) 动态性

室内设计并非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室内设计是一项动态性发展的工作。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室内设计。另外,在室内设计意识上,应对社会进步有所体现,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提升设计品位,进而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的更高追求。

三、 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 摒弃传统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以灌输教学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充分摒弃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对知识的获取中逐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家居设计专题的教授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收集优秀案例,对其艺术风格、家居特点、布局风格、材料种类等各方面进行了解与分析,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启发,通过接下来的独立操作完成创意设计。

(二) 注重知识积累,促进思维发展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由量的积累逐渐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尤为重要。就室内设计课程而言,知识涵盖面非常广,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文化知识,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 加强实践教学,拓展设计思维

在以往的室内设计实践课程中,一般局限于校园内部资源,可操作性差,且设计材料、设计工艺等均达不到实践课程的实施需求,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应加强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开展实践基地建设试点,适当增加校外实践机会,将具体工程项目及实施环节真正引入到室内设计课堂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通过相互配合与协作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以此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激发其学习潜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结语

总之,在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社会的竞争已逐渐变为人才的竞争,而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而且还表现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敢于冒险、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与审美水平的提升,社会对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室内设计教学加大改革力度,更新室内设计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模式,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210.

[2] 陈艳萍.探讨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现代装饰(理论),2015,06:34.

[3] 王欣.浅议室内设计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02:125-128.

[4] 陈敬国.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02:15-16.

作者简介:张月,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美术学院。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建筑类工程设计人才的艺术创新才能培养研究,编号:12JDGC016,2012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摘要:联合国第57届大会已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艺术设计基础课构成为切入点,探讨可持续教育融入的可行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构成教学内容与方法整合与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教育;构成课;整体观念;生命周期法;互动教学

2011年10月27日举办的“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研讨会”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中的重要内容,持续三天的会议中特邀演讲嘉宾及论文作者围绕如下分论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可持续设计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与对策;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商业与可持续设计;可持续人居环境设计。大会涵盖了可持续设计的各个方面,可持续作为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尚不明确具体方向的问题需要学术界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通过各种思想的交锋才能不停地摸索推进,本次大会给学术界和业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一名高校教师,职业的敏感性让笔者对国内外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的探讨比较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可持续教育如何与现有课程整合并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1可持续教育的全球化背景

自2002年12月,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第254号决议,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这一决议表明了世界各国已经对如何解决可持续问题达成了共识,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自身,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理性目标,而是一个基于合作的道德基础和行为规范的、人类良好的愿望和信念[2]。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规则导向而不是目的导向的,是基于合作模式而不是竞争模式,将人类好的道德模式与文化方式内化为全人类共有的习惯似乎才是真正解决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对人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设计教育一直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的口号,但是在方向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改进教学质量的各种努力和措施似乎都只是南辕北辙,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工业文明技术体系为依据进行构建的,强调的更多地是“人”以外的因素,专业之间的壁垒很明确,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此次大会上许多学者专家也介绍了可持续教育在国外发展现状,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可持续教育发展的较快,“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毕业生品质规定,工程教育计划只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认证达标。”[3]而一些学校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比如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就将可持续设计课程列为本科二年级的必修课以及研究生的选修课[4],虽然说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并不是靠一两门课的设置就能完成的,但是一门单列出来课程,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

2可持续设计教育在低年级引入的必要性

可持续设计教育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可持续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设计思潮或风格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可持续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对自己和自然关系的再一次批判性思考,因为经过了数百年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发展后,自然资源行将耗尽,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在地球上是否能永续生存成为了一个疑问。因此,可持续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观,但它决不是一种风格、流派或者技术上的创新,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和伦理上的革命。[5]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要让设计者意识到可持续设计并不仅仅是某一种方法或观念,培养设计者能够将各种看似矛盾的方法或观念统和在一种思想系统下的能力,只要这些方法和观念是不会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如果将可持续设计再次归为某种风格或者方法,那无疑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不管设计作品最后以何种风格或流派作为外在形式呈现,它的“诞生——使用——废弃——再生成”过程都不应该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更多地作为一种对设计者的道德或者伦理教育,它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和所有的思想教育类似,教育成果的体现是长期而多维的,因此可持续教育在现有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引入应该是越早越好,尽早地将可持续观念值入学生的心中,才有可能在后续的设计实践课程中不断的强化学生们的可持续设计思想,培养出真正具有环境观念的设计师。

因此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在低年级引入十分的必要,但是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单列出来或者与现有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国外的一些可持续设计教育实践验证了可持续设计教育如果和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美国一些设计院校曾对可持续设计如何与设计实践课结合做过研究,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问卷调查表明课程有47%的学生觉得可持续设计教育对室内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3%的学生觉得重要,没有觉得不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有45%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激发了他们环境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31%的学生认为很重要,没有学生觉得不重要(图1)。[6]

(来源: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 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Volume 29,Issue 2, June 2010,Pages:184199.)

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要素关系上:即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等。在复杂范式看来,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7]。因此,在已有课程体系中添加新的课程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置入现有体系后与前后衔接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可持续设计课程单列之前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教学试验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可持续设计如果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应该设置为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但与现有课程体系如何结合,在第几学年插入,前后课程衔接关系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实践。因此,笔者思考的是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是否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选择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尝试性地将可持续设计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的方式有如下的优点:(1)设计实践保证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不会落入空中楼阁式的虚无境地;(2)改良式的教学探索能够兼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循序渐进的方式更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3)与现有课程融合,可以以最小的教学成本论证可持续设计与哪些课程前后衔接最为合理,最终能够为可持续设计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与可行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构成课中进行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育是较好的一个选择,目前中国大部分设计院校的基础课大部分可分为以下三类:美术基础课、设计基础课、理论基础课。按照“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的标准进行筛选,在设计基础课中选择是最合适的,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尝试将设计基础课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进行综合,一些院校将三门课合并为一门构成课,这样的改变合理之处在于三部分内容由一位老师或一个团队负责授课,保证了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各专业壁垒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构成课的整合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过渡与衔接作用。

3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构成课的方式与教学设计

可持续教育与构成课的整合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在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估方式上也有所体现。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可持续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思想;从形而中的角度来说,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注意平构、色构、立构之间的整体性,作业主题之间的相续性;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作业完成所需工具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环保健康。

3.1互动式授课模式与可持续观念的导入

构成课的教学内容一般由理论讲授和设计实践组成,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理论讲授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模式,实践课程的方案审定以教师的个人评判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不能很好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设计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得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互相之间的信息反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推进设计的深入。

课程作业选题与理论讲授是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在理论讲授时要将可持续观念导入授课内容中,另一方面,构成课的作业并不像设计专业课程一样功能性明确,作业更多强调一种观念的表达和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做更多地尝试,比如立体构成的材料选择可以限定为废弃物;在讲解构成原理的时候将构成规律的获得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或者将综合作业的主题限定为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的内容,不过所有这一切教学目的要得以实现,首先需要知识传授者建立起对可持续设计的认识。

3.2课程内容的相续性与整体观念的培养

惯常的授课方式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分成三个独立的教学部分,每个部分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各部分的授课内容常有交叉与重复,比如构成的基本定义、形式美法则等内容会反复讲授;而各部分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学生很难建立整体观念,无法将各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构成的本意是指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造型要素(点、线、面等抽象形态),但是最终目标依然是对各元素的组织和再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之间的划分并不是太科学,三者可以作为整个课程中的单项练习用来加强对构成元素的理解,但要完成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创造思维的开发,还是要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单元得到检验与实现。

建立整体观是正确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前提,而观念的确立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因此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强调整体思维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构成课的内容调整和整合为一个主题的不同形态表现提供了基础,笔者曾经进行过相关的教学实验,在平面构成阶段即确定设计的主题,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均在平面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形成系列作品。

3.3作业评估的科学性与生命周期法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评估的“黑箱操作法”和“权威评判”不能够有效的起到教学双方的信息互动与交换,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的泛滥使正确信息的传达成为问题,因为验证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当下的知识传授,即使是面授,也必须营造传授方与接受方在环境体验中的互动状态,互动的频率越高,信息的可达性越强,因此作业的评估在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此外,可持续理念也使得审美标准产生了变化,对作品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对其内涵的判定,即从创作理念、材料选定、创作手段和作品消逝的全过程来评判它的审美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所谓的“生命周期法”评定原则。因此,对学生创作全过程的交流与了解,教师一方面能够保证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利用指导过程帮助学生确立可持续观念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行之有效。

4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研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永久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总结、设计实践的强化,来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饯行可持续设计原则。可持续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多向度性常常让人感觉只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概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构成课为切入点,为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实际经验。当然,可持续设计教育的真正实现还是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调整上作进一步的实验,笔者认为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单列是一种趋势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可持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如何创新将是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曙旸.“可持续设计教育的中国战略‘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

[2]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商务印书馆,2004(6):46.

[3] Llewellyn Mann, Joachim Walther, David Radcliffe.Sustainable Design Practitioners:Why they must be at the Centre of Discussions on Sustainable Design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SEE/AaeE 4th Glob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

[4] 任康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可持续设计教学启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5.

[5] 周浩明.可持续设计是一种风格或流派吗[J].美术观察,2010(11):28.

[6] Meltem.Gürel, 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0(6):184199.

[7] 杜惠平,王桂林.“复杂范式”视野下的高校课程体系优化[J].福州:教育评论,2008(4):59.

[8] 周浩明,拜卡·高勒文玛,刘新.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华亦雄(1979—),江苏无锡人,艺术学博士生,苏州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艺术设计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文剑钢(1958—),建筑学硕士,苏州科技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具体的工程设计流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在系统分析中引入能源领域最新的技术、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以及培养学生对课程所在领域进行探索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设计 系统分析 教学改革

一、“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在第七学期进行,共28学时。在时间上,学生已完成全部专业基础课和绝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了建环专业较为完备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认识。通过这门课程的有效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明确地掌握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方法,并针对不同形式的暖通空调系统能够对实际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以及节能性做出客观、正确的分析。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及今后可能的工程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向性。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反馈,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为抽象,难以与实际发生联系,学习起来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其学习兴趣,是值得认真探讨、研究的问题。通过总结、分析与摸索,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重点

1.注重实例教学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本身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对于这种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只讲课本中的理论和设计规范中的条文,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程的具体设计方法与步骤,过多的理论、条文灌输,甚至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认识混乱和厌学情绪。只有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对设计流程产生全面的感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设计方法的实用性,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有进一步探索的渴望。同时,在讲解实例时,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工程设计的步骤进行分析。例如,在讲授负荷计算时,可结合教室中的墙体和窗户对围护结构导热系数、遮阳系数、朝向修正系数以及窗墙比等参数的选用进行逐一分析,并让学生通过查表和对比自己求得结果,这样,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正确地理解这些参数的含义并掌握其选取方法,同时,通过这种“贴身”实例的亲自实践,也会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效果。

2.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介绍

众所周知,教材中编入的是课程领域内最基本的、通常也是经受了长时间检验的素材,这些内容无疑是应当掌握的根本内容,但其内容的新颖性相对而言则有所不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学科的发展向学生补充介绍课程涉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例如,在讲授怎样确定初步设计阶段的设备容量时,可以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为例,补充介绍地埋管换热器长度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地将这种已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得到大量应用但尚未在课本中系统地出现的新能源利用技术介绍给学生,开拓其知识面,同时,新事物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产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还可以获得课本以外的新体验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介绍新技术时,应紧密与专业基础知识相联系,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仍以地埋管换热器为例,讲解其长度设计时,应将地埋管的传热分析与专业基础课“传热学”中的传热过程一节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并与常规空调散热器从传热方式、传热介质、设备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感觉到这种换热设备是其所熟悉的换热器的一种变化而已。这样,在轻松、易掌控的心态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持久性。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专业课不同于英语或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有等级考试或升学考试成为学生为之长期努力的现实目标。作为专业课教师,使学生专注于一堂课容易,但要培养其长期的学习自觉性,则非调动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这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之通过学习产生充实感和自信心,才能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度,不至轻易放弃或中断。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暖通空调的系统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联系我国正在建设节能型社会这一时代特点,重点强调各种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特点和节能潜力,促使学生找出既有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在讲授热源的设计时,可向学生介绍近年来我国对小型燃煤锅炉的应用限制,以及国外污水源热泵的供暖应用,同时可安排学生进行既有建筑采暖能耗的家庭调研,引导其关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而这一方向将是今后我国社会的长期目标,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如此,学生会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使其加强学习的自觉性。

4.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与建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相比,“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这门课程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大量的计算,而是更强调对已有知识的系统运用。实践表明,基于图表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根据流程图进行步骤讲解,以及通过照片给予学生全面、直观的感性认识,比单一的口授、板书更有效。举例来说,对常规供暖系统与地热供暖系统的能效比和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时,通过柱状图的直观对比,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系统的量化差异;将初步设计、深化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及各阶段的重点步骤用流程图表示,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把握整个设计过程的层次和任务;对太阳能辅助热泵供暖的应用等新能源技术的讲授,如果配以适当的照片实例,则更容易使学生了解这些平时不常见到的暖通系统的形式和工作原理。这些都是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所应采取的措施,也是建环教改组近年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

三、“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

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前后知识的衔接与拓展,以及今后的实际工程应用,笔者近年来将以上一些改革和探索应用在“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教无定法,只要将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启发积极地付诸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在实践中摸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模式,都将是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通过“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提升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课本知识内涵的理解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有效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加)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 李树英,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彦启森,石文星,田长青.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赵军,戴传山. 地源热泵技术与建筑节能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杨昌智,刘光大,李念平.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赵荣义. 空气调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防水设计论文下一篇:机制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