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业指导论文范文

2023-03-27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导论;教学改革

专业导论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需要学习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导论性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特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所学专业与行业的关系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使他们能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作一个规划,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以所在的阜阳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一)消除学生疑虑,帮助学生了解专业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在与大一新生交谈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听从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才选择的物流管理专业,而真正是在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后自主填报志愿的学生并不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被录取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物流管理专业更是缺少必要的了解。以上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一些疑虑,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物流不就是干快递吗”等,甚至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做好了转专业的打算。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消除疑虑,端正專业学习态度。

(二)展现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支柱性产业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强学习物流专业的信心。

(三)揭示成长规律,帮助学生适应环境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其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在学习上,中学里的那种封闭式学习、过度依赖教师、填鸭式被动学习和单纯追求应试成绩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满足趣味性地主动学习和为成才而学习;在生活上,其生活方式也由高度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转变为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需要顾及他人感受的集体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开设专业导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掌握集体生活中与人相处之道,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尽快适应大学环境。

(四)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拟定规划

升入大学只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短期目标,当这一目标实现后,如果不引导学生确立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学业荒废。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解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开设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在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学发展计划乃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帮助。

二、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所在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的负责人,近年来一直参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总结出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

以往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结合PPT展示的传统教学形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随意化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一般只安排14~16学时,所以该课程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以至于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4],有的侧重于作物流管理专业介绍,有的则侧重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介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容易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积极性不高

作为一门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却十分广泛,尤其是与行业相关的一些最新数据,更需要授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在期末计算教学工作量时,专业导论课程的课时量只有十几个,对其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帮助十分有限,很多教师不愿意接受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勉强接受,在教学上也是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课程教学改革。

(四)缺少实践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校在制定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时,如果笼统地将其全部设置为理论授课,则与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不符。缺少实践教学内容的专业导论课,会导致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缺少直观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授课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为了克服单一授课形式的缺点,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5]。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引入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建成了先进的录播教室,同时引进了 “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录播教室录制教学视频,并将其连同课件、教案及学习资源等材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中,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下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话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你认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前景如何”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将讨论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授课形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专业导论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1.专业内涵与行业发展前景。在专业内涵方面,可以介绍与物流相关的一些概念,如物流、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国际物流等,引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特点,明确各概念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本质。在行业发展前景方面,授课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物流行业发展概况及就业前景,物流相关岗位职责要求和任职条件、薪酬待遇、升迁路径等,以打消学生的疑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学科性质及专业发展概况。首先,物流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与之并列的还有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这4个专业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各专业的相近性和交叉性,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其次,应介绍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办学成就,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毕业生的考研及就业情况、师生获得的各类荣誉情况及杰出校友等。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大纲。授课教师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制定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盲目地學习。

4.大学阶段教与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在向学生介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还应就大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此外,授课教师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向学生介绍适用的学习方法。物流是一个注重实操的行业,中学里那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眼高手低。

5.专业学习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专业导论课程还应包括学生专业学习规划的内容,授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及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针对专业导论课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层面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优先选派专业导论课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参观、交流,对承担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等。此外,还可以改变以往只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导论课的做法,邀请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授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邀请知名物流企业或物流行业的专家走进课堂做专题讲座,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给授课教师提供了与行业和企业专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尽管专业导论课的课时不多,但笔者认为仍可以抽出2个课时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物流企业参观见习,以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与经营模式。通过参观企业的立体仓库、分拣流水线等物流设施,观摩叉车装卸货演示、智能分拣机器人分拣作业等物流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形成基本的行业认知。

四、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时代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并制定专业学习规划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授课方式、规范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教师积极性以及将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导论课的教学中等手段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谭满益.《物流管理专业导论》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12).

[2]余水妹,戴红宇.地方高校专业导论课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5).

[3]杜海清,朱新宁,汪弈.专业导论课教学模式及学习效果评估与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4]罗蕾.高校专业导论课教学优化探讨——以旅游管理为例[J].智库时代,2019(6).

[5]杜红,富爽,索丽敏,等.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以《通信工程导论》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7(2).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范文第2篇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根据设计条件按照专业规范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其中各种荷载与作用的输入与组合均需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确定。随着2012版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颁布,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文章介绍了新版荷载规范的修订背景,对新规范修订章节中涉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基于新版荷载规范,从条文适用条件、工程结构形式、设计资料准备等方面提出毕业设计相应的调整工作,确保指导教师与学生能在毕业设计中准确把握与贯彻2012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修订内容。

关键词: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10052909(2015)0201120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是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直接决定了建筑结构外力输入的可靠性。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所学与所用的一次全面结合,是走向工作岗位前对专业技术工作的一次演练[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基于生产需求拟定题目,根据设计条件按照专业规范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其中各种荷载与作用的输入与组合均需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确定。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活动的不断变化,全球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极端气候及灾害性天气频发导致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的风险加大,恐怖袭击造成的爆炸、撞击等对结构的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现代建筑中的燃气、电梯等设备的普及也使建筑结构面临的安全隐患增加。以上所有可能对建筑结构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均需在设计时通过荷载与荷载组合进行考虑[3]。专业教师指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对《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开展全面准确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规范各条文的制定背景、原则、过程、依据与适用条件。最新版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已于2012年10月1日开始施行,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

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应同步跟进,采用新的荷载规范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文章对新旧荷载规范的关键修改部分进行了对比,阐述其修订背景,列举由荷载规范修改造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调整内容,对教师准确应用新规范开展教学

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2012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修订背景

2012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修订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反恐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开展的。近十几年来,极端天气现象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如2008年南方大面积的雨雪冰冻灾害引起了大量的房屋与电力设施的破坏,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当前全球反恐形势严峻,世界各地不断出现的恐怖袭击对建筑结构安全性造成潜在威胁。现代建筑内的燃气、电梯、机电设备等设施加大了结构面临偶然荷载作用的概率,进一步增加了因偶然作用而引起连续倒塌的风险[3]。以上情况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修订的主要原因。

二、基于新版荷载规范的毕业设计调整内容

(一)可变荷载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在确定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时2012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参考GB 50153—2008《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4]的规定,引入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可变荷载调整系数γL。可变荷载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是为解决设计使用年限与设计基准期不同的问题,当设计使用年限与设计基准期不同时应采用调整系数γL对可变荷载的标准值进行调整。设计基准期是为了统一确定荷载与材料的标准值而规定的年限,通常为一个固定值。可变荷载是一个随机变量,其标准值是指在结构设计基准期内可能出现的最大值,由设计基准期最大荷载概率分布的某个分位值来确定。设计使用年限是指设计规定的结构或构件不需要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标使用的时间,并非一个固定值。设计使用年限的取值与结构的用途与重要性相关,设计时通常从荷载与耐久性两个方面来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影响作用。设计使用年限越长,则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越可能具有较大的数值,所以在设计时应提高荷载的标准值;设计使用年限越短,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具有较大数值的概率越小,此时可适当降低荷载的标准值,以保持结构设计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之前的荷载规范并无可变荷载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这一概念,因此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学生在计算荷载组合效应代表值时是否考虑了这一系数。材料标准值的基准期通常为50年,因此结构规范中可变荷载标准值的设计基准期统一规定为50年,这样才能与荷载的分项系数、组合值系数等参数相匹配。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随结构类别的不同而变化。临时性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普通房屋与构造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标志性建筑与特别重要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如果工程项目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则调整系数γL取1.1;如果毕业设计项目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则调整系数γL取1.0;如果工程项目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则调整系数γL可取0.9。指导教师应特别注意规范中表3.2.5中的注释部分:“当设计使用年限不为5年、50年与100年时,调整系数γL可按线性内插确定,荷载标准值可控制的活荷载调整系数γL取1.0。”规范对荷载标准值可控制的活荷载类型进行了解释,即那些不随时间明显变化的荷载,例如:楼面均布活荷载中的书库、储藏室、机房、停车库以及工业楼面均布活荷载等。如果毕业设计工程项目中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包含以上几种,则无论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取值多少,可变荷载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均取1.0。指导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查看规范有关注释与条文说明,全面了解规范适用条件。

(二)楼面与屋面活荷载数值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2012版荷载规范适当提高了部分楼面与屋面活荷载标准值取值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并增加了部分荷载项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教室活荷载标准值由2.0 kN/m2提高至2.5 kN/m2,浴室、卫生间活荷载标准值由2.0 kN/m2提高至2.5 kN/m2,教学楼走廊门厅以及高层结构楼梯活荷载标准值均取3.5 kN/m2。增加了楼面、地面运动场活荷载以及屋顶运动场活荷载,其标准值分别为4.0 kN/m2与3.0 kN/m2。规范第5.2.2条中补充规定工业楼面在设备所占区域内可不考虑操作荷载与堆料荷载,补充生产车间参观走廊活荷载可取3.5 kN/m2。毕业设计计算楼面与屋面活荷载时应注意规范的调整内容,采用新的活荷载数值进行结构设计。

(三)温度作用

温度对结构而言是间接作用,是引起结构变形的原因之一。原荷载规范[5]仅涵盖直接作用,即直接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2012版荷载规范增加了一章内容对温度作用进行说明与规定。引起温度作用的因素很多,2012版荷载规范仅涉及气温变化及太阳辐射等由气候因素产生的温度作用。考虑结构可靠性指标以及设计表达式的统一,温度作用的荷载分项系数仍取1.4,与其他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相同。该数值与美国混凝土设计规范ACI-318[6]的取值相当。2012版荷载规范规定的温度作用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及准永久值系数主要依据设计经验并参考欧洲规范确定。规范第9.1.3条规定温度作用的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与准永久值系数分别为0.6、0.5与0.4。

2012版荷载规范将基本气温定义为50年一遇的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以全国各基本气象台站最近30年最高温度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温度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为样本,按照极值Ⅰ型分布假定统计得到。

毕业设计中如果工程项目为室内外温差较大且没有保温隔热面层的结构,或者为太阳辐射较强的金属结构,则荷载组合中应考虑温度作用。可采用2012版荷载规范规定的均匀温度法来考虑温度作用对结构的影响。均匀温度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最大,其温差取值与分析方法较为成熟。毕业设计说明书中应提供结构的初始温度或合拢温度,确定荷载组合时应考虑升温与降温两种工况下控制应力与控制位移的不同。2012版荷载规范规定计算温度作用时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计算出的温度作用效应较大,则应采用有效构造措施来减小或消除温度作用效应,如设置活动支座或节点,设置温度缝,采用隔热保温措施等。

(四) 雪荷载调整

2012版荷载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补充了全国各基本气象台站自1995年至2008年的极值雪压数据,对基本雪压进行了重新统计,其中新疆与东北部分地区的基本雪压变化较大。新荷载规范规定对雪荷载敏感结构应采用重现期为100年的基本雪压进行设计。对大跨轻质屋盖结构,雪荷载常常为控制荷载。如果毕业设计工程项目为此类结构,应采用荷载规范附录E中表E.5所列100年重现期的基本雪压计算雪荷载。

(五) 风荷载调整

风荷载部分为2012年荷载规范修订的重点内容,修订内容包括基本风压、风速剖面、风压体型系数及风阵响应等方面。与原规范相比,平均风荷载略有下降,脉动风荷载略有增强,风荷载整体取值有所提高。2012版荷载规范以全国672个基本气象台站自1995年至2008年的最大风速资料为基础,经统计换算得到重现期分别为10年、50年与100年的基本风压。新规范对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的取值进行了调整,四种地面粗糙度下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见荷载规范表8.2.1。规范表8.3.1中列出了39项各类结构的体型系数,其中第31项“高度超过45 m的矩形截面高层建筑需考虑深宽比对背风面体型系数的影响”为新增项目。矩形高层建筑的风力系数由1.3增加到1.4。新荷载规范对阵风系数表达式进行了较大修改,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毕业设计计算风荷载时应首先根据设计条件确定是否需要计算阵风系数,如果需要则应根据新公式进行计算。计算时不再区分幕墙门窗与其他围护结构,统一根据下式计算阵风系数:

βgz=1+2gI10z10-α,

式中:βgz为阵风系数;g为峰值因子,取2.5;I10为10 m高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D四类地面粗糙度,可分别取0.12、0.14、0.23与0.39;z为计算高度。

由于公式(1)的计算过程较复杂,2012版荷载规范中表8.6.1以列表方式给出各类地面粗糙度下某些高度处的阵风系数取值,毕业设计时可直接从表中查找。

2012版荷载规范第8.4.1条规定,对于高度大于30 m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大于0.25 s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符合第8.4.3条规定的结构,可采用风振系数法计算其顺风向风荷载。根据本条规定,如果毕业设计题目中结构高度小于30 m,或高宽比小于1.5,或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小于0.25 s,则可不必计算顺风向风振。第8.4.2条为新增内容:风敏感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的风振影响,其风振响应宜根据风洞试验所得脉动风压结果确定,不宜采用风振系数法近似确定。如果毕业设计题目为质量轻刚度小的索膜结构,或跨度大于36 m的屋盖结构,则应在毕业设计资料中给出风洞试验报告,使学生能根据荷载规范的要求准确计算风荷载。

三、结语

介绍了2012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修订背景,从可变荷载设计使用年限调整系数、楼面与屋面活荷载数值调整、新增温度作用、雪荷载调整与风荷载调整内容等方面将新荷载规范修订章节中涉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基于新版荷载规范,从条文适用条件、工程结构形式、设计资料准备等方面提出毕业设计中应相应进行的调整工作,确保指导教师与学生能在毕业设计中准确理解与贯彻2012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修订内容。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2012.

[2]高笑娟,李跃辉.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7-130.

[3]金新阳.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理解与应用[J].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计标准[S]. 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2006.

[6]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CI 318-05) and Commentary (ACI 318R-05) [S]. 2005.

The load input and combina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oad code for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djustment for the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vised content of load code for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version 2012. We introduced the revision background of the new code,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revised code contents which had connections with the gradu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new load code, we proposed the adjustment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from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structure types, and design data.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rrect interpret of the load code for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version 2012 by teachers and stud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编辑周沫)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专业是为建筑业和国家基本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研究、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等人才的专业。1998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土建类的8个专业即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城镇建设专业(部分)、矿山建设专业、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专业、饭店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新目录的颁布,使土木工程专业正式规范于“大土木”的框架内。现今的“大土木”范畴,并不是以前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简单归并与重复,而是更高意义上的整合和扩展,故而,称之为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其培养的专业人才为土木工程大类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与之相随的,是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迅猛,新的高楼大厦、高速铁路、公路、桥梁、大型水利、隧道工程等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现代土木工程显现出土木工程功能化、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运输高速化、工程设施大型化、工程材料多功能化、施工过程工业化、设计理论精确化、设计工作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的大土木工程特点。现代大土木工程还存在以下特点:建筑材料向高性能、多品种组合方向发展,工程项目向更高、更深、更快的方向发展,可持续性的土木工程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发展,工业化和计算机化建造技术蓬勃发展。另外,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的测量和检测技术、勘察技术发展将大大促进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现代大土木工程发展和趋势及特点对土木工程人才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从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对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成为现阶段土木工程类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只有不断探索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国家对专业目录的调整、市场对土木工程大类人才要求的变化,高校土木工程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

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存在“专”与“通”的矛盾,即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矛盾。对此,相关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柳炳康教授从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这几方面介绍了制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做法;林子臣教授根据复合型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探讨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行复合型执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问题;董事尔等从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几个方面,介绍了所在学院土木工程專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研制的具体过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认为,“专”与“通”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重点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等一系列的培养体系中。

一、确立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基于人才培养的经济性,人才培养的方向、数量和结构由社会需求决定。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的市场需求。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分化和纵深发展,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专业化,而土木工程学科各专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为此,通专结合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予以体现,具体表现为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次,基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全面及较高素质的公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且协调一致,讲求社会公德,注重群体意识,这要求人才培养具有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体魄,在培养目标中体现为对德育及身体素质的要求。

综上,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特点。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各高校自身的专业条件和现状,结合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从德育、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几个方面明确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分四个方面。

第一,德育方面。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和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

第二,知识结构。课程学习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现代科技人才。

第三,能力结构。具有进行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合理选择常规工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正确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对土木工程进行监理的基本能力,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鉴定、加固、维修、检测及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初步能力;具有在工程技术工作中正确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查阅各种文献获得信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并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顺利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技术资料,初步具有听、说、写的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相关法规。

第四,身体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要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加强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学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学生基础是否扎实,专业口径是否宽广,教学计划是关键。在四年学制下,仅增加专业课程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会造房子又会修路、架桥、挖洞的“通才”。拓宽专业并不意味着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范围,而应当以加强基础为根本原则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为实现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改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融汇贯通的能力。

1. 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数、理、化等课程和部分基础课(必修)比例一般占30%左右,部分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方向课的比例约占40%,设计和实习的比例约占10%。例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要求学生完成数学33学分,物理16学分,化学10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33%;斯坦福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占总学分的36%;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数学16学分,自然科学20学分,占总学分(125学分)的29%;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15学分,物理8学分,化学4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21%。此外,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注重力学类课程的学习。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力学类课程17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13%;佛罗里达大学,力学类课程26学分,占总学分(131学分)的20%;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力学类课程21学分,占总学分(135学分)的16%。总体来看,美国高校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数理化和部分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大都在25%~30%。可见,教学计划的修订应在“强基础、宽专业”方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目前,国内开设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院校四年内的总学时一般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公共平台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人文社科选修课)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80%,约2000学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较为充裕,能较好地满足强基础的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课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重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不仅应从专业教育的需要来考虑,还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为宽专业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能满足、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的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外土木工程大类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大都由公共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组成,专业方向课由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类课程平台组成。总体来看,在土木工程大类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特点是:国内院校专业课比重相对发达国家专业课比重小、专业基础课比重大,存在重基础、轻专业的趋势。从培养体系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相关院校工程技术类课程相对较多,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类课程相对较少,工程法律类则更少。这与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思想有关。另外,国内的培养计划及体系中的实践环节是专设的,有别于国外实践融于课程教学的方式,实践性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鉴于各部属院校大都划归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管理,具备较强的行业办学特色、专业课程围绕某一特定行业设置。如原铁道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铁路工程为主,原交通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分别以公路工程和水路工程为主,原建设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城镇土木工程建设为主等,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不充分。最后,课程体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也应有所体现,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目前的状况下,各高校应在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上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化、创建具有特色的、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3. 选取合适的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教材大都偏重于纯理论,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直观。其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国际通行的做法,如FIDIC、QS、PM、CM的规范惯例在现有教材中少有体现,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及时引进新规范、新理论和新观点,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材中,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數字可视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和施工过程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既可以用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至少应在某一专业方向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业范围内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反映土木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能否符合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大多数高校对专业实践教学十分重视,并构建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在35周左右,且按认知规律大致分3个层次:专业启蒙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综合实践。为更好地培养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应从专业基础课开始,将实践融于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因为专业课是保证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此外,为保证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基地的类型也应配备完善,同时教学过程中应配备齐全的教学资料,如现场录像、专业软件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实现息息相关,目前,除部分重点高校,多数高校普遍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欠缺,这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非常不利的,也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发展的桎梏。目前土木工程类高校教师以高学历为首要条件,而来自于工程实践的教师较少,其工作偏重于研究性课题或企业的技术难题,对常规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工作接触较少,这导致高校教师自身对某些工程案例的细节不清,对教学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确保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工程的培养目标,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进行教师工程能力的培训与发展。首先,可根据专业教师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学科建设的需要,由学院选派教师轮流去对口的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工程咨询公司、造价咨询公司等土木工程大类企业进行挂职。其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鼓励性政策体现管理层次对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鼓励教师参加土木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对“双师型”教师在职务晋升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给教师以参与工程实践的动力。另外,积极开展横向合作和对外服务,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最后,可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课教师,请国内外工程实践方面的专业人士或实际工作部门的管理者参与教学,作为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一个补充。

参考文献:

[1]李国强,陈以一,等.构建大土木专业平台课程体系[J].高等建筑教育,2003(03).

[2]柳炳康.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02).

[3]林子臣,万国良.土木工程类复合型执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4]董事尔,赵渝林,等.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01).

[5]王乐忠.论人才培养的经济性与社会性[J].科学管理研究,1994(05).

[6]车国文,付忠义.土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导论;教学;电子工程

电子工程基础作为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隶属于学科导论范畴。主要是通过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前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就业前景。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前沿技术讲座,传授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毕业生并走向社会成为祖国的栋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

我校的学科导论课程安排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本着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授学习方法的原则,我们用心开展了电子工程基础的教学工作。大一新生入学后,面临着从紧张备战的高中生活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之间的关键过渡,能否做好这个过渡将会影响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涉及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需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适应大学里的学习。而电子工程基础作为一门引导性的基础课程,在此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据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大学新生在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对于自己所选报的专业都是知之甚少。电子工程基础作为电子信息类学科导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向本专业的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个专业有什么、大家可以学什么、将来能够做什么以及大家应该怎样学。

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兴趣是认知事物和探究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求知的先导。兴趣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引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驰骋遨游。专业兴趣能够带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形成专业创新能力。尤其在电子信息这样涉及科技最前沿的专业,更需要学习上的积极主动及研究上的自主创新。电子工程基础为大家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讲座,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引起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好奇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3.指导转变学习方法。从高中阶段家长老师严格监管的状态到象牙塔般的大学校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大学新生的学习状态自然由紧张步入轻松,相应的学习方法就需要从被动到主动的改变。主动、独立、自主成为优秀大学生的代名词。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电子工程基础作为引导性基础课程,为教师指引学生、改变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平台。

二、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出于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兴趣、指导转变学习方法以及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套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不同的教学方案。该方案采用“以课下自由学习,课堂教学为辅”的模式,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其中第一模块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本课程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课题,阐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引起专业兴趣与思考。第二模块则是以学生为主导,主要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内讨论确定最感兴趣的课题,并围绕课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最终以PPT形式向同学和老师宣讲。为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每个小组的宣讲都由老师和同学提问与评分。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平时课堂表现、PPT宣讲评分以及期末小论文按照一定比例组成。

三、教学效果

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曾经担心是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第二模块的教学,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几乎没有一点专业知识的大一新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为此,在学期期末,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考察了同学们对课程教授内容以及本专业的了解程度,搜集了大家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结果发现,尽管前期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所占课时并不多,但教学内容涵盖了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后期确定课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制作PPT并进行宣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表1列出了同学们的部分宣讲题目。

表1中的题目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实际上,第二模块的教学,特别是宣讲题目的确定、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及PPT制作宣讲过程,使同学们对所感兴趣的问题加深了了解,锻炼了同学们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字组织能力和演讲水平。通过导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我们发现只要教师教给了他们正确的方法、明确了具体的任务,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大多数学生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多数学生对课程持满意甚至非常满意的态度,并建议这种教学模式继续下去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面向大一新生所教授的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介绍的内容以当前的先进技术为重点,这样容易造成“理论囊括专业”的印象,对此,有很多学生建议在课程中加入动手实践操作的环节。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课业介绍,但是鉴于教师的身份,我们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因此,有不少学生建议在课程中加入学长的亲身经验讲解,以便为大学阶段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出更切合实际的规划。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将会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慎重考虑,完善教学方案,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万方杰,孙红胜,胡君杰.“电子线路”导论[J].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2年论文集,2012.

[2]任艳.《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研究[J].大陆桥视野(下半月),2011,(2).

[3]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报,2012,(5).

[4]高海霞.工商管理类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心得[J].科技视界,2012,(7).

[5]毕秋娟.试论《艺术导论》课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2011,(12).

土木专业指导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在土木工程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本文就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培养的方法进行讨论。

一、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依赖于提升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必须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见对“创新”重视的一贯性、持久性和迫切性。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产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引擎之一。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分步骤实施的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相关改革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建成较为完备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由上可知,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给予了厚望,充满了期待。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要务。

2.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表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美国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成为世界最强的经济体,并且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引领世界。美国商务部知识产权官员戴维.卡普斯曾表示,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增长有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命。近期由国际研究团队发布名为“全球产业观察”的研究报告,研究表明,2014年,美国参与创业或者经营企业的人数占到美国总人口的14%,其中,在25岁至34岁的人群当中选择创业或者经营新企业的比例达到18%,这两项数据在欧美发达经济体中遥遥领先。

3.“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给土木工程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一带一路”是我国本世纪的重大战略。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以我国为首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其成员。工程建设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可以预见,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存在大量的工程建设机会,这给我国本来就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土木工程专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尽管我们国家土木工程建设水平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水文地质相差巨大,各国基本建设技术经济条件、国情也不相同,在具体工程建设中会碰到各种疑难问题,这需要工程建设者们创新地解决这些工程问题。

4.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

我国大学生(也包括土木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实状况是并不理想。美国大学生和我国大学生的重大区别之一,是创新能力的不同。我国土木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上说还比较低,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有创新热情但创新目标不明确;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等。因此亟待系统性改革和重建真正完善并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1.多角度多途径培育创新文化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对信徒的影响非常深远。又如我国江浙一带崇尚创业,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江浙人士努力创业。再如湖南人尚武,便有了“无湘不成军”之说。文化的影响力深远且有效,但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成,要持之以恒、千锤百炼,方得正果。在培育创新文化方面,学校要崇尚真理,鼓励创新,鼓励冒险,鼓励学术自由,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观,乃为要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1)定期向学生举办创新成果报告会

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内网土木工程创新性人才(如果是在校大学生就更佳),通过他们进行创新创业讲座,分享创新的经验,为学生打开创新的窗口,了解创新的动态,提升学生的创新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通过创新成果报告会,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最新研究成果,從而打开视野,洞察发展前沿,了解实际需要。

(2)多途径宣传学生的创新成果与动态。在校园网和学生宿舍区主要宣传栏上,开辟宣传创新成果及创兴动态的专栏,宣传土木工程领域最新创新成果。学生在浏览校园网时或者来回宿舍路途中,能切身感受到本校教职工、在校学生的创新成果,方便学生随时了解创新成果与动态,从而正面刺激学生的创新热情,降低学生对创新恐惧感和陌生感。这样,创新意识便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

(3)定期组织学生创新比赛。创新比赛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点子,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一个点子代表学生在积极进行思考,值得鼓励,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创新点子相对创新成果而言,产出较快,因此容易快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奖励的面要宽,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播撒创新的种子。比如,多年来我校学生一直参加的全国或省内结构设计大赛,它有助于学生打开创新的翅膀,利用所学知识,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自己的结构模式。事实证明,这些比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大学期间,跟大学生接触时间长、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线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他们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讲透重点、疑点、难点,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设想和敢于跟老师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发现、重组和创造知识,努力开发创新能力。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课堂教学应改变自始至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要灵活地采用案例式、研讨式、成果导向教育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不断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自觉地将工程素质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并适时布置一些带有和教学内容配套的、具有总结或研究性质的作业习题,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角色的转变。比如,在建设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中,由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针对感兴趣的内容,完成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再比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要求学习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力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

3.重点推广自主设计型实验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是在学校实验室开展的实验。但传统的教学实验一直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加上部分基本操作型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缺乏思考、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只是对学生在实验的基本技能上进行了简单训练,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设计型实验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设计”,这种设计分为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题目设计。所谓实验方案设计,就是由指导老师指定题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所谓实验题目设计,就是由指导老师指定领域,学生选定题目和设计方案。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出实验目的、原理和独立提供所用的实验耗材和实验设备的名称等。指导老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所有的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这样,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空间和展示能力的舞台。比如,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广,实验课时多,让学生利用自制课件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而且学会了如何在创新寻求合作,懂得了不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不折不挠的精神。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必须的、难能可贵的素质。

三、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教师或学校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融贯大学四年的培养体系。它需要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教师共同努力(特别要强调教师的作用),从创新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具有创新因子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师授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多管齐下。

参考文献:

[1]易红.高校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2):1-41

[2]刘健挺,陈积光等.地方高校土建專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8B): 55-57

[3]刘永户.土建类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12,(7): 19-20

[4]陈俊岭,黄皇.结构模型竞赛在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高等建筑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103-107

作者简介:

欧阳辰秉(1967年11月—),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和研究。

上一篇:岩土工程技术论文下一篇:基础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