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2024-03-10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郑剑锋,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

摘要:要想实现地区的全方位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民族关系作为基础,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之间彼此良性的互动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要从完善相关政策着手来形成民族文化互动的局势,包括民族文化产业、地区的就业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能高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整体步伐,还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保证国家民族的团结,保证党的领导和长期治理工作,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整体上还不能达到平衡、持续和协调的状态。

1.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关问题

一定历史环境条件下某个民族的畜牧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以及电力资源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总和,具有国际性、民族性、地区性的特点称为民族经济。民族经济也因此具有复杂性和相对落后性。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政府就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族社会稳定的问题,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关注热点。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民族经济也受益匪浅地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成效,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促进民族地区保障民生的各种工程建设,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步伐,不断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但是我国的民族经济发展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成为阻碍和制约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接下来主要阐述一下我国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发展环境状况不好

一些少数民族所在的地理位置都比较特殊,相对中心发展城市比较偏远就导致了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及时更新来满足生活需求。虽然我们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但是仍然有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连基本的电路通道都没有建成,更不要说医疗保险以及人身安全等问题了。很显然在这些地区想要促进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偏远以及交通不便利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阻碍该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步与区域环境的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整个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都是农业经济来支撑。在这种民族区域缺乏商品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引进外商投资就变得相当困难。因此许多民族地区主要靠当地的一些民族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表现出来就是发展马力不够强硬,与发达地区形成差距。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缺乏基层的成功经验指导,使得民族经济状况整体不佳。

1.2传统观念制约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我们传统历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虽然少数民族的文化、政治以及宗教信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长期历史形成的民族观念还是存在并影响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一些固有的民族观念模式导致民族地区的人民心理思考和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而直接制约民族经济的生产发展。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都是处于相对偏远的边疆地区,而且民族具有聚居性,即使可以保证生产力集中,但是却不能避免生产方式单一以及生产模式落后的局面,制约了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另外很多现代的经济理念并没有在少数民族地区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总之民族地区的思想观念落后和地理位置偏远是造成民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民族经济发展

2.1改变民族地区人才科技的相关政策

我国的民族地区主要面临两个窘况,首先是对人才的浪费和流失;其次是没有科学技术支持,不能全面协调人才发展。我们必须要强化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来改变这种发展状况。

在少数民族地区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很有社会价值的,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人情,所以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必须是符合当地市场需求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要让这些人才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他们的最大价值和潜力,要时刻关注人才政策改革完善的时效性和高效性。第一、我们要有目标的引进投资和工程建设,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严把投资关,以防出现重复低水准建设。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是首选,因为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资源浪费流失的问题。当然也需要高科技人才来引导安排各层次人才的协调统筹发展。第二、我们要开设科技培训班,通过各种科技培训培养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最好还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来促进经济发展进步。第三、人力资源管理要与科技人才、项目政策等结合起来,创新改革方案措施,招揽更多的人才共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开创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2强化与民族整体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开放使得很多文化资源成为了大家共享的东西,而不再是谁家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不能是该地区独有的,而是要与其他地区民族共享。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抢夺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接受所有对民族经济发展有利的其他文化资源。第一、我们要将文化资源与民族区域经济开发相结合,吸取各种文化精华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产业。第二、我们要促进民族区域文化资本的融合,改革并完善各种融资政策。有些经济学家把文化资本称作第四种资本,同时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目前我国民族区域文化产业投入有很大的资金短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较宽的融资渠道,来优化整体资源配置。第三、强化执行力度,提高团队整体的素质。要不断强化相关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和开发程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执行监督机构,对相关执行人员要进行素质技能培训。第四、我们要不断改进相关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从涉及到文化产业的价格、投资、税收、技术、人才、组织和结构等方面着手改进和完善。

2.3民族地区的就业政策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当地宣传起正确的择业观,不是像过去一成不变的就业理念,而是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外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当地人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出更多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源。其次,就是国家要颁布适当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现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它们的优势,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就像是生产就业岗位的机械。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本身发展就比较缓慢,再加上行业不集中,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所以就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并出面做一些项目推广活动,建立一些发展基金,放宽其贷款政策等。最后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网络。我们可以将劳动需求信息及时通知相关的想要就业的人民,促进有效的人力资源流动。另外可以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来吸引更多的人才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建设中。

总而言之,只有把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提高民族区域经济效益。(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3. 125.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74.

[3] 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6.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以普洱学院为例,从民族身份的认同、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等三个方面对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 大学生 民族文化认同 调查与分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8%,云南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处边疆的普洱市是典型的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全市人口将近25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将近150万,占全区人口的60%,包括汉族在内有25个世居民族。其中人口超过十万的有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5个民族。超过一万的有布朗族、回族、白族,其余人口在万人以下,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之大,在省内和国内都是罕见的。普洱学院位于云南西南部边疆城市普洱市,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省内的民族地区,当他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和理想来到学校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该民族及其文化和发展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和沖突中不迷失自我,懂得呵护、珍惜自己的传统,弘扬优秀文化,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族他人的文化,尊重他族的民族传统,形成多民族学生和谐共处、团结友爱的局面,本文试以普洱学院为例,从民族身份的认同、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等三个方面对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我们借鉴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编制了《普洱学院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认同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分成不定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民族归属感和民族态度,而综合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同时还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搜集原始资料。

在普洱学院就读的大学生来自云南各县市及部分省外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涵盖了23个以上的民族,2008年为1109人,占全校总人数的35%,2010年为675人,2011年为656人,都占到全校总人数的34%。2012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加。2012年为1109人,占全校总人数的比例高达57%;2013年为1025人,占37%,2014年为1037人,占36%。因此,普洱学院可以说是个典型的边疆民族高校,对学生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状况的调研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在校的所有少数民族学生都纳入调查范围,目的是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我们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718份,回收率达到80%,回收有效率为100%。这里我们选取了来自不同地州较有代表性的彝族(255份)、哈尼族(105份)、佤族(21份)、拉祜族(38份)、傣族(47份)作为考察分析对象。

二、数据分析

在对原问卷进行整理后,抽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民族身份的认同

表1 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吗?

备选

答案 彝

(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是 120 0.47 56 0.53 13 0.62 17 0.44 27 0.57

B.否 41 0.16 18 0.17 2 0.1 7 0.18 4 0.09

C.有时 92 0.36 31 0.30 6 0.29 14 0.37 16 0.34

表2 你为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骄傲 205 0.8 83 0.79 18 0.86 32 0.84 42 0.89

B.自卑 — — 1 0.01 — — — — — —

C.无所谓 49 0.19 21 0.2 3 0.14 6 0.16 5 0.11

表3 你在陌生人面前会隐藏你的民族身份吗?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会 12 0.04 8 0.08 — — 3 0.08 5 0.11

B.不会 243 0.95 97 0.92 21 1.0 35 0.92 42 0.89

表4 如果有人的言语和行为冒犯了你的民族,你会认为: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可以

容忍 95 0.37 29 0.28 7 0.33 12 0.32 13 0.28

B.不可以

容忍 153 0.6 70 0.67 14 0.67 24 0.63 31 0.66

C.无所谓 7 0.02 5 0.05 — — — — 2 0.04

表5 在你所属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发生矛盾时,您的态度?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族

(人) 比例

(%)

A. 57 0.22 25 0.24 7 0.33 8 0.21 11 0.23

B. 196 0.77 77 0.73 13 0.62 28 0.74 34 0.72

C. 1 — 3 0.03 1 0.05 2 0.05 2 0.04

注:A为挺身而出,为本民族兄弟帮忙;B为谁有理帮谁;C为与我无关,谁也不帮。

表6 有时你希望你是汉族吗?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是 17 0.07 17 0.16 1 0.05 4 0.11 7 0.15

B.不 238 0.93 88 0.84 20 0.95 34 0.89 39 0.83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學生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傣族回答“是”的占到总人数的53%,佤族高达62%,而“有时”意识到的选项也占到全部人数的三成以上,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很快地标定自己的民族,在潜意识里记住自己的民族身份。而且80%以上的学生为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骄傲,90%以上的学生在陌生人面前不会隐藏自己的民族身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在此项问题中只有一个哈尼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卑”,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与该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有关。他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聚居区,村寨中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是本民族语言,一直以来几乎没有和外界交流的机会。直到上学后才与其他民族学生接触,开始学说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由于其发音不准常被同学笑话,因此给他带来很长时间的困扰,使他从心底觉得是自己的民族闭塞落后,处于边缘位置,这实际上内心里升腾的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与改变民族落后状况的迫切感。

对民族身份感到无所谓的学生比例在20%以下,这部分同学的家庭住址基本上都在城镇,父亲和母亲也大多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处于远离民族聚集区,所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染相对较少,因此如果不是刻意提醒或被询问,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对于“是”与“不是”没有太多的感觉,因此也谈不上民族归属感。超过60%的学生不能容忍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冒犯自己的民族,民族自尊心较强,对民族的尊重感较重,有时甚至出现对抗语言或行为。

超过70%的学生,没有表现出狭隘的民族心理,表现在当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矛盾时,他们能比较理智地看待和处理,认为“谁有理帮准”。但也有同学出于民族义气、弟兄情感,不管青红皂白、不分是非对错,只要自己的民族弟兄有难,一律出手相助。在一些民族中,民族情感、弟兄情谊是很深厚的,他们或许曾经相约过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即使没有约定,也是从民族本身的利益出发而义气地站在民族兄弟之列。

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民族及其文化的态度,80%以上的学生不希望自己是汉族,佤族学生的比例甚至高达95%,彝族也达到93%,民族自身文化认同感很强。在综合题中,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个性有意义,但这与认同汉文化没有矛盾,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一样历史久远,各有长处,应共同发展。确实,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元,五十六个民族休戚与共,荣辱相依。在现今社会,他们认识到要不断地努力适应主流文化——汉文化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尤其是从小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地的学生,他们受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影响较小,在稍大进入学校时深感适应的困难,特别是语言方面,哈尼族和拉祜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稍觉吃力,以致在他们的小学阶段,教师的课堂用语除普通话外,还须说汉语方言,甚至还须熟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

(二)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

表7 你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吗?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会 91 0.36 44 0.42 10 0.48 7 0.18 29 0.62

B.不会 90 0.35 34 0.32 4 0.19 13 0.34 7 0.19

C.会一点 73 0.29 27 0.26 7 0.33 18 0.47 10 0.21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目前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比例不均,最高的是傣族,达62%,依次是佤族48%,哈尼族42%,彝族36%,拉祜族最低18%,“不会使用”的人数也不少,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达到30%以上。一般来说,生活于民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会讲本民族语言,生活于杂居地或城镇当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会讲。但也有例外,并不是生活于本民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会讲本民族的语言,这与我们的设想不相符。其个中原因或是由于该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在经济、生活、语言等多方面都已同化于汉族,或是部分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讲本民族语言,而是刻意地教他们说汉语方言,因为他们觉得,唯有如此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交流和在学校受教育时才没有障碍,将来走向社会发展的空间也更大。但实际上,语言是一个民族外在的表征和文化的载体,许多民族文化就体现语言、词汇上,同时语言在人们年幼时就通过心理机制、习俗规约、文化氛围等传递存入大脑,如果不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很难说个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能有多少了解。

(三)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表8 你对本民族的历史了解吗?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了解 40 0.16 11 0.1 4 0.19 9 0.24 7 0.19

B.不了解 31 0.12 17 0.16 1 0.05 6 0.18 3 0.06

C.知道一些 183 0.72 77 0.73 16 0.76 23 0.61 36 0.77

表9 你从什么途径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 147 0.58 70 0.67 18 0.86 24 0.63 23 0.49

B. 6 0.02 2 0.02 — — 2 0.05 — —

C. 41 0.16 11 0.1 2 0.1 2 0.05 — —

D. — — 12 0.11 1 0.05 3 0.08 — —

AC. 9 0.04 — — — — 1 0.03 — —

AD. 10 0.04 — — — — 3 0.08 — —

注:A为家中长辈的教诲;B为学校教育;C为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D为通过书本知识的阅读。

表10 你对本民族的习俗了解吗?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了解 99 0.39 23 0.23 9 0.43 14 0.37 27 0.57

B.不了解 7 0.03 12 0.11 — — 3 0.08 1 0.02

C.知道一些 149 0.58 70 0.67 12 0.57 21 0.55 19 0.4

表11 村里人经常会主动地把本民族的传统知识告诉给您吗?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会 149 0.58 59 0.56 15 0.71 22 0.58 28 0.6

B.不会 106 0.42 46 0.44 6 0.29 16 0.42 19 0.4

表12 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 75 0.29 20 0.19 12 0.57 9 0.24 15 0.32

B. 53 0.21 24 0.23 3 0.14 11 0.29 11 0.23

C. 124 0.49 60 0.57 6 0.29 18 0.47 21 0.45

注:A为非常丰富也非常有价值;B为比较丰富也比较有价值;C为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一定价值;D为历史文化资源不够丰富,价值也不大。

表13 你对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很赞成 242 0.95 89 0.85 21 1.0 35 0.92 41 0.87

B.说不清 11 0.04 13 0.12 — — 2 0.05 3 0.06

C.不太赞成 1 — 3 0.03 — — — — 2 0.04

D.不赞成 — — — — — — — — 1 0.02

对历史文化(习俗)的了解程度反映—个个体对本民族的关切程度和亲近程度。在该项研究中,大约70%的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知道一些”,各民族学生“了解”与“不了解”的比例不均衡,拉祜族有24%的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佤族和傣族也达到19%。哈尼族“不了解”的比例较大,达到16%,佤族最小,仅占5%。虽然有部分学生不了解,但“了解”和“知道一些”的总比例较高,总计都达到80%以上,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关心本民族的过去,重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本身即是文化,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习俗比较了解,比例在40%-50%不等,加上“知道一些”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彝族和傣族甚至高达97%。他们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途径一般是“家中长辈的教诲”,这个选项的比例哈尼族、佤族和拉祜族达到60%以上,佤族甚至高达86%,说明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学生的长辈依然本着尊重民族文化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自觉地承担教育下一代的使命。遺憾的是,在今天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流失,国家大力倡导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当少,比例仅为2%,他们只能通过传媒和书本来了解,这说明学校教育主要是以汉文化传授为主,课程设置极度偏向于主流文化,作为学生有效了解民族文化的课程几乎没有,甚至过去已开设的课程现在已被取消。因此,在所回收的问卷中,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他们为自己处在多民族地区却对其他民族甚至本民族的文化缺乏相应的了解而感到悲哀,希望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和活动,达到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能更好地相互理解与尊重,进而也能使民族文化更好地长久地传承下去。目前全国高校中只有不多的院校开设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而且多数是选修课,由于课程设置及选修人数限制等因素,也使学生很难选到自己理想的课程,因此,高校教育不应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应该把学生也纳入文化传承人的行列中来,在高校中培养其科研兴趣及科研精神。

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都较高,认为“非常丰富非常有价值”的比例,佤族最高达57%,最低的傣族也有19%,认为“有一定价值”的比例也不低,都在20%左右。因此94%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相当积极,85%以上的学生“很赞成”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佤族甚至是100%赞成,彝族比例也高达95%。在现代条件下,汉族主流文化日益渗入少数民族地区,其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许多民族文化渐趋消失,处在这样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感到保存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迫切性,渴望本民族的文化个性能与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长期共存。

三、结论与建议

民族认同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它也是一种具有文化普适性的心理现象。在云南普洱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多个民族共居一县一乡的情况,各民族之间由于山水相连,相互之间常常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甚至打亲联姻,因此,民族认同往往具有多元性。在我们所回收的问卷中,就有好几个同学对自己的身份同时填写了两个民族,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属于不同的民族身份,而他们对两种民族文化都有所了解和认同,因此对于文化的多元性他们并不排斥,而是持一种认同的态度。而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比例最高,其原因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比较而言,佤族主要聚集在云南普洱和临沧的两个边境县,我们通常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阿佤山,由于地理原因,佤族与外界的交流较之其他民族相对少一些,自身的传统文化也保留得比较完整。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考虑和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和习俗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些学生不喜欢个别老师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师说过不尊重他们的话,甚至由于老师在课堂上举的例子不太恰当或表述不当而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反感。在同学的相处中,有时同学关系不够融洽,也是因为某些同学的出口伤人,歧视民族学生、贬低民族文化,不尊重他人他族的文化传统造成的。

从调查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教育的关系,一般能理性地认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意义与价值,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希望能在文化传承上尽一分微薄之力,对自己民族传统习俗中的一些消极方面也能客观分析对待。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他们中的多数人从小接受学校教育,甚至寄宿在学校,因此,他们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与现实文化状况存在着一定偏差,对很多深层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多。他们在认同自己民族身份和文化的同时,也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祖国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母体,同样为他们提供智慧源泉、情感慰藉和精神家园。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有很多学生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他们背负着家乡父老的期望来到学校,渴望通过学习文化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而在文化冲突和碰撞中也不乏困惑和迷惘,但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亲人内在的情感依恋却没有减弱,面对很多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冲击而日益流失的現状,他们认识到了在文化传承、弘扬和保护中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丁捷.文化认同,和谐边疆建设之魂[J].群众,2007(9)

【作者简介】潘雪玲(1980- ),女,广西南宁人,普洱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民间文学;薛敬梅(1968- ),女,云南思茅人,普洱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责编 何田田)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当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积极探索更加图片的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站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视域下,就如何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轨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 民族体育文化 文化传承 教育创新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緊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十分价值,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方向。这既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重要价值的认识,而且也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方法,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1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

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由于它本身具有较普遍的竞技、娱乐和健身功能,比如武术、气功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都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在现阶段,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积极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通过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大力开展拓展教育,可以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取得更好的成效。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除了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融合与创新,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某高校将武术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项目,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武术的文化体系,而且也使学生通过学习形相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方法

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特别是要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除了要给予高度重视之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是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方面狠下功夫,使其更具有文化传承性。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之外,要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就需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有针对性的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运动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武术、太极、气功等民族体育项目,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本身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二是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发于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比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除了要开展专门化的民族体育项目教学,还应当将视频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等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领略民族体育文化的风采,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兴趣;再比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并使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等等,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三是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必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内容。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民族体育文化,在具体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进而使其更具有实效性。高校广大体育教师也要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且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应当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着眼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在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等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关树标.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探究[J].戏剧之家,2017(7):239.

[2] 买佳.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 路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大学课程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我国各个民族在长时间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以强身健体、增强自身综合素养以及日常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我国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道德风尚及宗教信仰,它是综合了各族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一种人们对生活的思考的表现形式。

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大致分为有形内涵和无形内涵两个方面。其中无形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肩负着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现方式不同,其所代表的民族特点、风俗差异等也不同。而有形则指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和动作。民族体育的特点有很多,例如娱乐性、健身性等。到目前为止,民族体育已经从单一的表现形式中释放出来,少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渐和世界体育接轨。民族传统体育变成了有着大众性和竞技性双重特点的体育项目,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在不断发展、壮大。但要将民族传统体育充分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还需要人们的不断努力。各大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和传播地,肩负着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重大使命。

二、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危机

1.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开放式的国策给中国大众带来了西方的异域文化,新奇、奔放有着独特风情的文化项目渐渐被民众所熟知,受到我国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崇洋成为一种时尚。随着时间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在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冲击下,其完整性、民族性及本土性受到严重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慢慢的已淡出人们视线。由此看来,充分发挥高校的宣传性,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迫在眉睫。

2.学校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重视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以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为主,本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没有形成完整的民族教育教育模式,以考为评价体系的传统教育使学生和教师中心以学习成绩为主,以重点学校为主,以重点大学为主,形成了高考论英雄的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在高考制度模式下,显现出柔弱与无力。我国青少年学生在高压下他们追求刺激、新颖、具有挑战性的高大上娱乐方式,如跑酷、滑轮、自行车、摩托车等等惊险项目,在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单一、古老、以集體形式为主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难以进入学生的视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继承更加困难,有些民族传统文化甚至已经失传;任何一种文化,保护与传播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校教育,民族精神要从小、从幼儿教育开始渗入,在学校开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肩负着重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势在必行。

三、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各大高校日常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文化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民族传统体育是各种人民生活文化的浓缩点,代表着各个民族发展的轨迹和程度。每个体育项目的形成都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映射了当时的社会史实。各大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不但向学生们传授了体育项目的来源和招式,同时也向学生们传授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们身体技能的时候,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培养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中是十分必要的。

2.娱乐和健身价值

高校将“健康第一”作为教学指导思想,老师们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倡导快乐体育,并提倡学生们增强体育锻炼以增强自身综合素养。而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通常都十分有趣味性,而且这些体育项目的活动方式和学生们的日常体育活动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很容易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很丰富,样式也很多十分适合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通常来讲,高校引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很简单,学生们也很容易学会,与此同时,这些体育项目一般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自然性。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学生们很容易在整个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且因为有了一定的运动量,所以也起到了强健体魄的作用。

3.精神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不同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生活方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各民族人民民族意识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培养、民族文化的学习及传承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民族责任感,对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时候,不但可以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益于学生们对各族人民风俗风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学生们对各族文化知识的充分掌握,进而增强了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最终达到了增进民族团结性、强化民族凝聚力以及增加民族自尊心的作用。

4.课程价值

到目前为止,因为受到了竞技类体育项目的影响,很多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选用了竞技类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这样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慢慢显现出不少的弊端。特别是因为学生自身体质、运动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竞技类体育运动的动作较为复杂,很难完全掌握,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使得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将会降低整个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由此看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改变以往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趣味化、个性化是迫在眉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强的区域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它能够弥补高校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并且还可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计划方案,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四、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的意义

1.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保护的作用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外来的体育文化逐渐在世界各国风靡起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严峻的挑战。需要知道的是,高校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和宣传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十分有利。各大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对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符合自身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在技术上和比赛规则上稍作修改。除此之外,高校有着许多素质很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这也是高校对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保障。

2.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和传承的作用

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不同的地区,学生们的教育背景和学习基础都是不同的,这就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上。此外,高校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师们进行知识传授、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良的学习设备使得民初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成为了可能。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当中,是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背景,并掌握其技术和精髓。大力提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十分有利,而且有利于中国传优秀统文化的宣扬。除此之外,教师们在向大学生们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候也要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

3.民族傳统体育文化社会化、产业化的作用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一定要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并且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为只有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文化充分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价值。各大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多种发展平台,结合各民族文化特点,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国以来,我国领导人曾多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一带一路”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当中正好符合了这一国策。与此同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还有着推动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有着众多民族特色、表现形式多样化、地域性十分鲜明的传统民族运动形式,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不但可以起到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计划、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目的,而且有益于提升高校学子的综合素养,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除此之外,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还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承认感,增强学生们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各大高校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交流地区和传承地区,肩负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的重任,因此,各大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育计划中一定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其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保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质量,并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将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益提供了更稳固的法律保障。但总体上,民族教育立法工作依然滞后于民族教育本身的发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亟待发展。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所存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国外民族教育立法的先进经验,从而探寻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新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 立法 新思路

一 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分析

1.少数民族教育法规针对性、操作性较弱

无论是中央制定的还是地方制定的少数民族教育法规,都是坚持与我国《宪法》《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中涉及民族教育规定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原则去制定与实施的。立法过程中,常常照搬普通教育立法,脱离了民族地区实际,根本无法很好地体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規所应具有的特殊性,在指导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实践的过程中也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如涉及政府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的职责、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经费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和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规要么忽略了对其的规定,要么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

2.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有失偏颇

首先,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没有在我国现行民族教育法规中得到正式确立。为了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参与主流社会的竞争力,我国的民族教育立法太过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主流社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其进行本民族优秀文化、特色文化的教育。此外,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忽视了少数民族教育应与一般教育有同等质量要求的重要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缓慢性、滞后性,我国民族教育立法更加注重的是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上更多的优惠与特殊照顾,但却忽视了对其升学后的有关辅导、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放松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要求,降低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标准。

3.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严重滞后

我国共有154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其中仅有十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制定了民族教育法规。这种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严重滞后的现状,既和我国竭力建设法制、民主国家的目标相背离,也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不符合中央教育立法事业发展的原则和精神。1985年,经过吉林省人大批准,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这是民族教育立法光辉的一笔。虽然经过15年的发展,一直到2000年年底,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的自治条例有133件,单行条例280件,变通或是补充规定64件,但其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落后,立法水平依然较低。

4.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研究薄弱

每一个成功的行者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民族教育立法作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体,如果要使立法工作顺利开展,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便显得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然而,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之理论向导,在系统逻辑化、科学现代化以及深入化等层面依旧呈现薄弱。迄今,虽然有些地区、有些学者及专家开始认识到了民族教育立法之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加快了民族教育立法之理论研究探索的步伐,但是全国上下,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全面地进行科学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优秀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未见端倪,这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效果。

5.缺乏少数民族教育法规执法监督机制

一方面,从整个权力体系来说,我国的立法机关,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尚未形成系统化地严格制度来监督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工作,从而导致“官商勾结”“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官官相护”等执法犯法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民间各教育组织,如教育研究会、教育协会、教育工会等,在民族教育执法中属于放空地位,它们没有充分地实施监督的权利,发挥监督的作用。此外,罚则部分在我国民族教育法律法规中存在“缺位”现象,即使违反了相关法规,也没有相关惩罚去制约该行为,无法达到惩戒的效果。

二 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新思路

1.坚持可操作性与原则性相结合

坚持民族立法的可操作性,就是要对少数民族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使其容易执行与操作。如日本、朝鲜、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国家,它们实行的是8~11年的义务教育,它们的义务教育法规不仅规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上学,还规定了政府应该提供多少教科书、几套校服给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为学生配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等详细内容。我国在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过程中也应该让教育法规内容明确化、可操作化。如在制定有关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法规时,应该明确规定民族教育教师参与招聘的资格、要求、聘任、管理办法,以及优秀教师支援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优惠具体有哪些等;如果涉及民族教育经费问题,民族教育法规应该明确规定民族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比例、使用原则以及管理办法等。

2.政府职责明确化、具体化

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成功运行,依赖于各级政府职责的明确化、具体化以及责任化。美国和澳大利亚就十分注重对政府在民族教育立法中职责的明确规定。美国在NCLB法案中就明确规定了国家政府对印第安教师的职业培训,印第安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印第安部落教育发展规划、所需的经费,以及扩大印第安成年人受教育机会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教育(目标协助)法案2000》第一部分第九条就明确规定,政府有责任为原著民族提供合适的文化教育服务,如发展合适的课程、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开发与土著民族学习风格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完善分布教育机构的方法;探索消除土著民族面临的教育障碍的更有效的方法等。因此,我国在民族教育立法中,也应将各级政府的职责细化,将责任落实到组织、落实到个人。尤其要注意是,民族教育立法不仅要具体规定中央政府的职责,也要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在维护民族地区人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加强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传承、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及保障教育经费上的重要职责。

3.设立监督与制约机制

少数民族教育执法监督机制是维护民族教育法神圣、威严的根本保障,是促进民族教育法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英国比较注重各行各业在教育执法过程中的监督责任,如英国种族平等委员会所撰写的《教育与种族关系法》一文,就明确说到各教育机构、慈善机构、职业训练组织、就业机构、宣传媒体等一切与教育有关的部门和组织在促进民族种族平等上都负有法律责任,尤其是监督责任。英国正是因为通过社会各界实施监督的权利、履行监督的责任,才保障了教育执法过程中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相对而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执法监督机制便显得十分薄弱。为了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务必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教育执法的监督体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执法力度,提升执法、监督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设立法律制约机制也是民族教育立法中不可小觑的重要一环。在当代许多国家,民族教育法律法规中都专门设有《罚则》一章,内容具体、明确。《罚则》中明确将惩罚分为三等:徒刑、监禁和罚款,各等级又可以细分为若干量级,违反不同条款者都可以从中找到对应的处理依据。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律中并没有《罚则》这一部分,即便违反了相关法律,也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与制裁,因此设立少数民族教育法规制约机制就显得亟不可待了。

4.考虑民族特点、地方性特点

英国无论是在教育立法过程中还是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过程中都注重权力的下放,给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各地区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充分享有管理本地区教育事务的自主权。如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实行的是5~10年的义务教育制度,而北爱尔兰地区实行的却是4~16岁义务教育制度,各地区法律政策无须整齐划一。这充分体现了英国在教育法律政策制定时注重民族特点和地方性特点。就我国来说,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成分、民族结构、民族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各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可以借鉴英国以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为基础,尊重各地区的特殊规律,因时因地制宜,最终客观地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意志与根本利益。

5.提高立法代表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英国是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各民族团结融洽。英国政府在民族教育立法的过程中注重立法的科学性、代表性,积极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重视学者和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鉴于此,我国在民族教育立法过程中,应组织一个专家委员会到少数民族各地区,深入调查各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倾听少数民族人民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使民族教育政策突显民族特点、渗透人民意志。另一方面,法律因时而变,有其时效性、局限性。美国为了让民族教育法律政策能够合时宜、与时俱进,一般来说,五年就修改一次。比如,《印第安人教育法》是美国联邦于1972年制定的,至今已经得到了多次修改。我国不少少数民族教育法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或是中期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情况与当初已经大相径庭。因此,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应根据民族教育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适时做出相应的修订。

三 結束语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内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支持努力,也需要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去学习国外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优秀经验和先进成果,做到“西为中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让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真正地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提供坚强的后盾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立鹏.略述我国的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J].贵州民族研究,1997(3):18~24

[2]戴小明.民族法制问题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尚晓玲.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比较研究[J].行政与法,2004(3):128~129

[4]陈立鹏.对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初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1):124~129

[5]丁增辉.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76~78

[6]高靓.英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4(4)

〔责任编辑:高照〕

上一篇:耕地保护论文下一篇:信贷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