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023-04-10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转型;思考

围绕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的重大部署,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发出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九大任务”。包括:(1)科学制定转型发展规划;(2)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应用型专业体系;(3)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深化应用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5)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6)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7)引入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转型发展;(8)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9)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治理结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学校改革,加快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本科大学,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要求、部署,结合实际,在教学科研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按照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改革和转型。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培养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有鲜明个性特征、有社会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有特长专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方案与专业认证、行业标准的对接。发挥莆田学院政校企合作协调领导小组作用,在二级学院设立产学研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发展和行业需要,面向企业单位,加强校企合作。吸引更多的企业单位加入到产学研战略联盟中,为师生实践学习、创新创业、科技创新提供很好的平台,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形成高效率的产教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在科技、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与企业实现合作,构建校企、校地立体合作架构。建设专业的产教研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并进一步扩大此课程所占比例。

开展卓越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海外合作教育,办好教改班。加强与国(境)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欧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本科教育项目,继续加强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等的项目合作。深入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探索建立“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主辅修制度,逐步实施双学位制。

二、推进学科专业转型调整

按照“做大工科,做强医科,做实文理,做精师艺”及“工科搞特色,医科走基层,文理转应用,师艺留精品”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专业特色为核心,加快学科专业转型调整。

重点发展工学、医学、管理学类新兴交叉专业,推动工医结合、医管结合,尽快形成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链。改造与发展传统优势专业,加快发展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机械、电子、信息、化工、医疗器械、电子商务、港口物流、文化产业管理等应用型专业。并建设以学科为基础,与产业相结合的专业群,并根据实际企业需要增设新的能为企业服务的学科,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群统筹管理。在现有8個专业群基础上设置65个专业方向,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与西门子(中国)公司合作设置医疗器械专业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医院管理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等。

探索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结合的新专业设置制度,并设置评议制度,以政府机构主导、各行业专家积极参与。以专业认证为标准,开展专业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力争在三年内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产学结合的重点优势专业。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开展学科建设绩效考评。完善学科负责人(带头人)制度,促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成长。建立完善重点学科遴选制度,根据学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

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完善以就业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岗位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程评价机制,实现课程建设与职业素养、岗位能力的对接。加大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利用,3年内建设100门左右基于岗位工作实际的应用型校本课程、40门左右网络共享课程,引进50门慕课课程。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通过实现矩阵将人才培养标准导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必要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

四、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施实践教学标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一批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尝试将校园部分物业管理纳入学生创业范畴。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平台,把创业教育和训练渗透各类课堂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开展“实验室建设年”等工作,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在新校区规划建设实验园区。加快校内现有实验实训室的整合、改造与提升,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共享共建一批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室。依托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工程技术中心、实验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每个二级学院都要建设1~2个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实训环境和对象,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实训等教学资源。

五、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探索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时代特征推广微课等教学新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改进教师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推进大学英语、思政课课程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改革。

六、优化教学管理

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建立完善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由学校、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团体、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学督导,建立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常态化机制。建立教学管理队伍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和规范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职能,推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将课程管理、教师调停课、实践经费管理等权限下放二级学院。

七、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逐步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团队为导向的科研评价、考核和奖励体系,推动科研资源配置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坚持应用性科研导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校地互动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决策咨询。

逐步下放科研管理权利,以二级学院为基本管理单位,发挥其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等环节中的积极作用。健全科研经费校、院、团队三级管理体制,强化二级学院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建立完善校内科研机构管理机制,明确校内科研机构准入条件和设立原则,建立科研机构考核、激励制度,逐步实行不合格科研机构退出机制。

修訂学生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把大学生科研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八、推进科研转型

按照面向地方、面向教学、面向项目的要求,推动科研主攻方向向应用型研究转变。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组建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和服务地方团队,强化服务地方的意识,加强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加强应用型科研平台建设,组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鼓励二级学院与企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推动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将科研资源和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科研项目为抓手,鼓励、支持教师面向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开展攻关,不断提高立项层次。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步,教学科研方面改革更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更会引发深刻的观念变革和理念创新,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只有抓好教学科研方面改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卢宁,陈雪梅,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7,(1).

[3]金世洋,宋涌.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权力是一定组织或机构依法所具有的支配力量。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本科高校主体,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政府投入的增加,新建本科院校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面临着新的问题。文章通过重构校级和二级学院(系部)层面的权力运行体系,平衡权力之间的运行,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体制,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真正成为治理结构完善、权力阳光运行、学校清明的高等教育的典范。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行政权力 学术权力 治理结构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大规模扩招的形势下形成的。一般意义上的新建本科院校,通常是指1999年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决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开始,由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院校升格或由几所同层次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普通高等院校。截至2015年4月的统计数据,我国共新建本科院校408所,其中公办院校268所、民办院校140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34.3%。新建的概念除了体现在时间上以外,还体现在身份上,根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建校方针,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原高等專科学校甚至中专合并或升格而来。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主体力量。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政府投入的增加,新建本科院校在招生录取、财务管理、人事任免、基建修缮、科研经费分配与运用等方面的权力与升格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建本科院校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面临着新的情况,高校中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案件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仅中央纪委监察部網站“纪律审查”栏目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就达到50多起,其中有一部分案件就发生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从基建到招生,从科研到学术,腐败均有渗透,权力腐败现象的根源主要来自失衡的权力运行和薄弱的监督机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会休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原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制约和监督新建本科院校权力运行的理论、途径和方法,规范权力运行,改善违法违纪现象滋生的土壤,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提高高校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执行力,促进新建本科高校科学有序发展。

1 高校权力的结构及其运行体系架构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术界对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权力运行的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睦依凡、张德祥、潘懋云等为代表的众多研究人员认为,高等院校作为具有学术性特征的社会组织机构,既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结构特点,又有学术性研究机构的特殊性,机构中同时存在着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作用是有效处理日益繁杂的内部事务,维系和保障大学组织目标的实现。学术权力是由大学教学和科研的特点所决定的,学术权力是高等学校根本属性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通过并实施,该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至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权力运行机制得以确立。逐渐形成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种权力的整体,主导着高校的决策和运行。此外还有高等院校的民主监督管理权力,即教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存在在高校的民主管理工作中,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就逐渐形成了四元权力结构的模式,即以党委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以教授为主导的学术权力和以教代会为基础的民主管理权力,这四种权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校领导体制,其一般实行直线职能型内部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党委处于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核心位置,统领全校工作,《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高等教育法》的这一规定,确立了党委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法》第40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校长在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各行政部门、各专门委员会、学部(二级学院)的工作。学术权力作为大学特殊力量,是探索和传授真理知识过程中的特定产物,“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学术研究是高校的灵魂,是大学教育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高校的学术权力通过各专门委员会来实施,各专门委员会在党委和校长的共同领导下工作,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2 新建本科院校权力运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的也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性质、根本任务与管理特色的有效工作体制和运行体系,在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权力分权制衡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是国家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高等院校具有一定行政级别,其所设岗位也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新建本科高校校(院)长、书记人选是由省委、市委或主管部门直接任命,二级学院的院长均由校党委决定、校(院)长任命,并对校(院)长负责,形成了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科层管理模式,这也是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前在专科层次时一贯采用的管理模式,有很深的历史根基,这样的结果是校内官本位思想盛行,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混在一起,或者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弱化,致使权力过度集中在部分人、部门或岗位上,造成在决策时领导权力不均衡,权力缺乏必要的分解制衡,特别是在校园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招生录取、人事任免、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设备物资的采购和处置等方面很容易出现权力制约的缺失或弱化,出现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成为新建本科高校腐败的重地。

2.2 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缺位,权力运行不够公开、透明

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高校权力运行的监督主要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级纪委,本校纪检监察部门和群团组织以及师生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监督存在着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

(1)上级监督流于表面,疏于监督。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级纪委对新建本科高校的制约和监督一般通过下发红头文件、召开各类会议、接待或约见学校领导干部以及报送的各种党风廉政建设相关统计数据等形式来开展,投入的力量相对不足。

(2)同级监督太软。新建本科高校内部的专门监督管理部门,如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等,由于隶属于学校机构系统,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缺乏,对校级和同级的监督显得疲软无力。

(3)下级监督太难。因新建本科高校长期实行行政权力模式,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学术权力和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权力监督的氛围,尽管学校出台了校务信息公开等相关制度,但公开内容过于粗略、单一,使得民主监督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

2.3 制约和监督制度执行力不够,运行监督不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权为民用,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新建本科高校在权力运行方面也制定了許多统一的或特定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保障权力运行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会出现随意性增大,不按章办事,甚至违规操作,存在“有章不循,有制不遵”的现象。制度建设的系统性严密性不够也会导致腐败案件的发生,所以权力运行到哪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應覆盖到哪里。

3 加强和改进高校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任何权力都必须加以适当的制约和监督,离开了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将走向腐败,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权力运行监管是加强新建本科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3.1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合理的权力制约架构,实现依法治校

3.1.1 构建制衡的校级层面的权力运行架构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新建本科院校要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为契机,最大化章程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统领作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正确处理权力的集中、分解和监督,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监督的合理的权力架构以及内部各个组织机构的权属范围,同时建立各权力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对“一把手”权力使用的约束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有效限制领导干部在重要问题上的独自决策或目的性集体错误决策,有效保障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简称“三重一大”)等重要问题实现集体科学决策机制,保持各种权力主体的均衡(见图2)。

其中党委领导是政治权力的核心,统领思想政治领导权、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决策权、重大决议执行情况监督权。校长作为行政领导,独立负责行使行政管理职权,通过完善校长办公会议制度,优化决策程序,确保行政管理组织系统的执行效率。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体系,实现教授治学,形成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参与和监督。学校教代会、二级单位教代会以及群团组织作为民主管理权力对政治权力有知情权,对行政权力起着监督的作用。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较为完整的权力制衡构架。

3.1.2 强化基层(二级学院、系)的权力运行机制的治理

在高校党委、行政依法治校体系框架下,基层单位落实是重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实现校、院(系)两级管理,加强基层单位组织和领导,在二级学院(系)层次构建参与型的治理模式(见图3)。

即在二级学院(系)实行党政共同管理,共同负责,教授委员会、二级单位教代会参与决策,师生员工共同监督的运行模式。二级学院(系)可设立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由分党委书记、院长、系部主任、教师代表组成,依照制定的院务委员会议事制度,凡是二级学院(系)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院务委员会的讨论、批准,或提交二级教代会通过。行政机构在职责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院长定期向院务委员会递交工作报告,并且接受院务委员会的审议。教授委员会参与二级学院(系)的学术管理,可作为二级学院(系)领导的参谋咨询机构,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实现“教授治学” 、“教授治院”。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可以对二级学院、系部领导进行全方位民主监督。

3.2 建立和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体系

在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前,学校内的学术权力是比较弱,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术权力已经逐渐得到提升,但与行政权力相比还是非常弱的,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首先要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树立行政权力服务学术权力的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术权力,尽可能为学校教师行使学术权力创造环境和空间,切实维护学术自由权力。其次,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制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规范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以及专业委员会主席和委员组成制度,减少行政领导兼任委员会的主席、主任的任职,回归学术权力本质,“只有将学术问题的决策权回归学术机构,切实履行其职能,学术权力提升才能得到保障”。最后要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高校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对涉及学校发展、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事项提交相关委员会进行讨论、协商。

3.3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度体系建设,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治理能力

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包括学校“三重一大”议事制度、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基建和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制度、招生工作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和体系能否落实到位、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整体作用将决定着权力运行监督的质量,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陷入混乱”。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我们要使领导干部了解制度、崇尚制度、敬畏制度、维护制度,建立制度执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学校工作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制度,确保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4 强化党政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廉洁奉公的教育,大力倡导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和宣传

首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为指导,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为契机,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准绳,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加强对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加强党性修养,使新建本科院校各级党政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其次搞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纪检委网站,开展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的教育学习,通过校园廉政文化周、廉政文化论坛以及最佳党日活动等形式,动员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3.5 坚持多措并举,形成权力运行的监督合力机制

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种监督力量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其他监督力量的协助配合。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整合资源,注重多方面的结合,构建全方位、网络化、立体化的监督机制。

(1)注重上级、同级与下级监督相结合。一方面强化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管,實践证明,监管主体的层级比被监管主体高,则监管实效就强。另一方面,鉴于目前高校纪委实行的是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体制,纪委对党委、行政的监督可以通过参与、表决学校“三重一大”的会议和重要工作会议,通过监督事来实现监督人。下级的监督主要是发挥工会、团委、工代会、民主党派等群团组织的民主监督作用,由此形成以上级监管为主,同级监督为辅,下级监督为补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2)注重专门监督与民主管理监督相结合。一方面明确“一岗双责”,同时实施“层级监督”和“双重监督”。 “层级监督”即一级管一级,一级负责一级,“双重监督”即业务主管部门监督与纪检、监察再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等专门监督职能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教代会这一高校重要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校务信息公开制度,坚持權利运行的公开化,增强社会公众、师生员工对公共权力行使的知情权,发挥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监督作用,扩大教代会民主监督权,形成监督合力,从而实现党的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3)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因为办学规模扩大和发展的需要,会有大量的基建工程和大宗物资、设备的采购,对这些事项的监督需要发挥审计这一专业监督机构的作用。学校内设的审计机构属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属于外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调机制,并进行合理分工,学校内部审计可偏重于基建工程项目、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政府审计则重点放在教育资源配置管理和控制使用上,特别是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上,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结合与衔接,扩大审计覆盖面,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发挥审计的重要监管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加强审计工作是发现腐败案件线索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完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合理的权力架构,通过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四者合理制衡权力关系,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合力,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的要求,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深化改革时期,我们必须以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和完善具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做好保驾护航,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党雅琳.健全完善我国权力制约机制的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4.

[2] 袁贵仁在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2-01-06.

[3] 彭国亮.对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76-77.

[4] 刘献君,张晓冬.高校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模式、评价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3(6):8-13.

[5] 陈雪海.我国未来高等学校权力结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9):33-34.

[6] 刘美.高等学校权力运行的法律制约机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29):230-232.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其办学和招生规模都不断扩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起步较晚,文化底蕴薄弱,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鉴于此,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社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建设民办高校校园文化,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民办本科高校想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立足当前,认清自己,理顺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并重视到学校再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实际克服困难和战胜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建设好具有时代气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社团的关系

(一)高校社团可有效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

高校社团活动涵盖了文、史、哲、艺等众多知识领域,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有主题教育、学科专业竞赛、讲座论坛、创新创业活动和问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按照社团活动类型来分,包括有科技型、文艺型、娱乐型和服务型等。正是高校社团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有效助推了民办高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二)社团活动有利于传承校园文化

高校社团多数是基于学生兴趣、功能作用或专业学科组建起来的,每一个社团都有其存在价值并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他们以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文娱活动等形式活跃在校园文化舞台上。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活动形式、活动范围和参与对象,并且在建设和传承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促进了新校园文化和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

三、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地区兴起了建设民办高校,尤其是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民办高校数量及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在本科教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然而,民办高校办学较晚、底子较薄,缺少校园文化的积淀。因此,很多民办本科高校为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在此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民办高校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有些民办高校因资金投入有限、资金断链等问题,直接导致其建设和发展较慢,校园文化建设也相对缓慢和滞后。此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過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付出和努力。然而,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问题,也将给学校各大社团的日常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最终会影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二)学校育人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一致

当前,很多民办本科高校注重校园基础设施、校园校舍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建。很多民办本科高校为了创造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和校区面积建设,因此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某些民办高校也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在理解校园文化内涵上依然存认知偏差,没能将高校育人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育人未发挥实质性作用。

(三)与老牌公办院校相比存在文化上的隔阂

大部分新成立的民办本科高校设立在发达城市的郊区,与市区及其他公办高校存在较远的距离,以至于不同高校之间在文化和学习交流上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学术、科研和专业上鲜有交流,并且在学术观念、文化理念上出现了一定的隔阂。缺少与外校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将会严重缩小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在校园文化上将与其他高校学生形成隔阂。

四、高校社团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创建优秀社团,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创建优秀的社团是打造特色鲜明校园文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参差不一、数量繁多,只有集中精力打造优秀的校园社团,才能充分发挥社团优势,建设并丰富独特的校园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需要借助校园媒介、社团活动的力量,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力量才能逐渐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实行项目化管理

在社团管理上,任何高校都需要制定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并且要配备优秀的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确保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要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实现项目化管理。民办高校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时,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报、审核,只有申报并通过审核的社团活动才允许开展。此外,每一项社团活动需要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负责活动总体把关和指导。

(三)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出现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势。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更明显,尤其是校园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化程度,对民办高校学生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因此,民办本科高校需要立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推进社团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优势主动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网络科技活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此外,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加大社团网络监管力度,为顺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语

大学社团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重要的载体,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团的配合和推进。民办本科高校只有发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立足于自身和时代特点才能更好的建设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毕业论文写作环节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师生双方沟通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广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相关改革,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设置 “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基金”、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等建议。

【关键词】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重要实践性环节,也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学生可进一步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也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人才培养最终效果影响重大。但是,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存在着诸如论文写作时间短、选题宽泛、调研时间不足、师生沟通少等问题,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改革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以广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环节的改革与实践为基础,探讨了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的重要成果,也是体现他们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然而,一直以来,毕业论文写作环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不仅时间短,而且很多学生在这段时间忙着考研或是找工作,并没有把精力完全放在论文写作上。

第二,师生双方沟通不充分。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出现老师找不到学生,或是有些学生难得见几次导师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论文指导不充分的现象。例如,在选题方面,出现了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很宽泛,或是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情况,这就是师生双方沟通脱节的一个表现。

第三,写作质量难以保证。因为时间短,又面临找工作,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难如人意。如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经过调研的环节,因此论证很空洞,缺乏论证数据。还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是其他途径摘抄别人的论文进行拼凑。

第四,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总结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成果,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相应岗位的实际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事实上,许多论文写完后,大多数都被抛之脑后,对今后的就业或是实践没有任何的借鉴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只求通过。这是有违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的。

二、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

针对以上在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上出现的问题,广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根据自身实际,对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改变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模式,将原来学生的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学习,将原来几周的完成任务式的拼凑写作贯穿于本科的学习当中,使得毕业论文真正发挥其在教学过程的作用。这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此项改革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

第一,实施“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核心内容,它借鉴了研究生的一些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计划是:大三开学后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教育以及毕业论文的说明动员大会,同时分配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就是今后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并从日常的交流过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其选择毕业论文方面进行引导。并要求指导老师要在大三期间确定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并布置调研任务和推荐阅读材料。到了大四上学期,便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可以通过召开论文讨论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第二,调整论文写作时间。论文写作的时间,一个是指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调整到了大四的上学期,这样,在大四的下学期,学生就可以去进行毕业实习,也不耽误学生找工作;二则是指整个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时间,从大三开始,因为已经有明确的指导老师,因此,论文的指导时间也增加了,这就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以及论文质量的提高。

三、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在整个毕业论文改革的过程中,改革后的模式受到的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论文的质量也比以往有了一些提高,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第一,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进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一方面,毕业论文改革方案的实施,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原有的论文指导的费用外,没有其他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推行该项改革,需要让学生外出进行调研,而这些年来,学生的实习经费却非常有限。

第二,部分教师的责任没有落到实处。不可否认,大部分的指导教师是非常敬业和投入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有小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没能很好地贯彻和实现方案的计划,因此,仍然出现了论文题目不合要求,或是论文没有创新、论证缺乏自己的观点等论文质量问题。

第三,一些学生惰性强,专业基础差。学生方面,一是由于论文写作期间,不像上课有时间限制,因此,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就出现了松懈现象,没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撰写毕业论文上;二是学生的基础本身就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写作能力差,有些甚至不会进行文献检索和利用,反映在论文写作质量上就显得差强人意了。

第四,缺乏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改革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没有设置奖惩机制,即如论文指导效果明显的可以得到什么奖励,而出现质量等问题又有些什么惩罚措施等,因此,就很难对改革过程进行约束。

四、 对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设置 “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基金”。针对指导教师工作量增加的情况,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基金”的形式,使得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有所补偿,资金来源可以由学校和学院共同来承担,根据指导老师工作量的多少分别给予相应的酬劳。

第二,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一方面,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为教师创造条件改善工作环境,同时应增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使其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另一方面,应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师的知识经常更新,永不老化。另外,可做一些量化要求,如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的过程中要跟学生进行几次的面谈、论文至少要修改多少次等,以便有标准进行衡量。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全面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平时应开设论文写作的辅导课,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同时,指导老师应尽量将毕业论文与自己的科研相联系,让自己指导的学生加入到科研项目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论文写作的兴趣,也可以监控学生写作的情况,并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此外,学校也应配套相应的监管政策,加强对学生的考勤,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

【参考文献】

[1] 闫绍峰,隋博远,赵先冬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

[2]孙也丁. 加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

[3]刘宏. 高校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商场现代化, 2005(9)

[4]陈鹰,张耀增. 关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讨[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林轶(1976-),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旅游、旅游规划与开发。

(责编黎原)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方向的转型,相关本科专业职教融合性趋显,物流专业作为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受到相当的关注。在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间陆续启动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物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给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带来了新契机。本文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对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滨州市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现状,基于“学历+技能”双提升目标构建了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策,为相关物流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物流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协同发展

一、引言

目前职业教育以中高职和技术院校为主要主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受限,造成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当前就业市场对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要求趋高,学历+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准入的基本条件,二者具有不可或缺性。但现实表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缺乏职业技能培训造成毕业生就业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学历优势不明显等问题突出。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一般,多以框架性面上合作为主,缺乏深度的融合。物流教育是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育,实践和创新型人才需求旺盛。然而地方院校包括高职、本科等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接端口,无法实现有效协同,这不利于地方物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必要性

(一)职教改革政策

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具优势。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并指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1+X证书制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了融合,并将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为推进职教改革中1+X证书制度试点,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稳妥进行了实施意见引导,进一步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进程。山东省教育厅在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了省内各高校的试点申报备案工作,并将在2021年从试点阶段转入全面实施阶段,不限制申报院校、申报数量和学生规模。1+X证书制度成为山东省地方高校职教改革发展的重要导向。

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精神开展了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并每年就试点学校、专业及招生规模发布任务通知。2020年物流专业以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为主,“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职与本科院校分别达到了3组,如表1所示。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也成为推进地方高校职教发展的重要模式。

(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诉求

山东省职业教育起步较早,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发展较为成熟,物流专业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培养,协同发展效果明显。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山东交通学院、临沂职业学院与临沂大学等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的“3+2”对口贯通衔接。然而对于应用型物流专业的发展,对口贯通很大程度上只是打通了学历方面的联合培养,高职阶段学生更注重的是转段考试,技能提升未做明确要求,整体培养质量差强人意。职业院校與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厘定清“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建立起协调机制[2]。

随着职教改革的展开及深入,山东省陆续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3]。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和“1+X证书制度”试点成为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互通衔接的重要探索,将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职教体系并提升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水平,促进物流人才培养综合发展。

(三)企业职业化物流人才需求

山东产业基础良好,地理位置优越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带,陆路交通发达,海岸线长优良港口多,青岛、临沂是首批国家级物流枢纽。山东省物流行业发展成熟度较高,对于地区物流职业教育来说具有良好的基础。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物流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必不可少。然而,部分高校与物流相关企业的产教融合程度一般,大部分局限在短期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合作层面,高校与企业在物流职业教育方面无法实现真正的协同。部分企业为实现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逐步在探求并开展与国内知名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合作,地方高校与企业的职业教育合作意向及深度受到一定冲击。

三、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

(一)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现状

山东省滨州市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良好,职业教育院校体系较为全面,目前滨州市职业类院校与企业合作较为密切,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明显。然而滨州市高等职业院校与山东本科高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单一,本科合作院校较少,无法较好开展职业教育对口贯通分段的学历提升。相对于职业院校,滨州市本科高校在对接职业院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对接院校与专业单一,数量较少等现象。目前滨州市所在区域的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分别开展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都为机械类专业,但没有相互的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与此同时,在参与物流1+X证书制度试点中,地方高校学生可通过考取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职业能力,职业层次院校以初级和中级证书为主重点考查实操应用能力,本科层次高校以高级证书为主重点考查规划设计分析能力。物流1+X证书制度试点对于不同程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1+X证书存在着等级设置过宽、学习成果认定难、积累与转化滞后以及社会服务功能有待强化等问题[4]。多数的职业能力培养并不能有效对接行业企业的需求,部分高校仅仅停留在知识考查的层面,无法链接企业实时需求。企业需求是物流职业教育的风向标,企业的参与对于提升物流职业教育必不可少,关系重大。

(二)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构建

目前滨州市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高校间物流1+X证书制度下的各层次联动,同时与地方企业协同职业育人程度不足。物流职业教育需要职业院校、本科高校及企业的共同参与,在学历和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深度配合。因此,以“学历+技能”双提升为目标构建了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物流职业教育技能提升目标主要借助于1+X证书制度协同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开展以物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导向的不同层次的技能培养,对接行业企业,落实岗位技能要求,激活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培养的企业应用活力。

物流职业教育学历提升目标主要借助于3+2对口贯通机制开展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的广泛协同育人合作,为学生发展构建良好的教育平台,增强学生升学深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综合人才培养水平。

四、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策

(一)推动地方高校开展物流专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合作

开展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是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承接性,可提供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基本条件。在职业技能与学历证书“双并重”的行业环境中,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各自优势明显,可通过贯通分段合作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贯通培养期内技能学历复合型人才的养成。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在推动职教发展的进程中,可侧重推动高校间开展物流专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合作,特别是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探讨物流专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合作。

(二)构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1+X制度衔接机制

1+X证书制度作为国家职教改革的关键路径之一,被诸多职业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相继引入以推动自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5]。对于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来说,物流管理1+X制度为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提供了新内涵。1+X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证书试点考核院校具有层次性,高职院校普遍为中级,本科高校为高级。在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中高级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衔接,能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间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地方高校在开展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的同时,有必要接入1+X证书制度,构建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衔接机制,推动中高级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衔接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可通过课证融通进一步完善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高职和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内容。建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物流管理1+X证书师资队伍,共同组织培训并开展考评工作。

(三)打造地方高校职教特色的协同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地方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因人才培养理念的差异性,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上各具特色[6]。高职院校开展的深度校企合作,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日益完善,能直接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本科高校更侧重于以校内实验室为重心开展实践教学,往往用于印证教学内容原理及应用方法,突出一定的系统性创新思维。本科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学分的设定,学生在校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占比高,通常较难满足企业要求学生集中实习实训的基本时间周期要求,“走马观花”式校外实践教学成为主流。对于推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特别是基地的建设运营上更应相互借鉴经验,共享资源,打造区域协同,共同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对口贯通培养基础上,充分发挥1+X制度的引导性,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贯通本专科课程体系,实现学历+职业技能证书有效的层次衔接[7]。通过打造职教特色的协同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区域物流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能力。

(四)提升地方校企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合作深度

高质量的物流职业教育是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诉求。对于部分企业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单方面满足现代物流运作的需求,在物流职业教育中企业的角色已经由参与者逐渐向主导者转变,企业通过自建物流人才培养平台主动对接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因此,地方高校不仅要运用国家职业教育利好政策,更要转变以高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积极对接企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切实立足于地方企业的需求,培养企业应用型人才,嵌入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局。

五、结束语

新的时代背景和行业环境,对新工科引领下的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了本科与职业院校行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诉求的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口贯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借力于1+X证书制度将推动建立一套更为完整的多元化物流专业的协同教学模式,通过打造具有职业教育改革特色的协同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增强校企物流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共同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新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红荃,张雪娉.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价值内涵和实施的多角度分析[J].职教论坛,2020,36(12):45-51.

[2]周灌中,宋士福.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5(12):29-31.

[3]唐臣,徐小桃.“1+X”制度下职业本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J].物流技术,2021,40(01):146-151+160.

[4]李超锋.“1+X”证书制度与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廣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55-58.

[5]赵亮.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践与思考——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43-46.

[6]李雪梅.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化工管理,2020(07):76-77.

[7]刘金凤.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9(05):100-101.

作者简介:罗润三(1993—),男,汉族,江西宜春人,助教,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航空物流。

基金项目:2020年度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JZW2020067);2021年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教改教研课题(RZW2021002)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计划““1+X证书试点”背景下的普通本科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ZW2020067);中国物流学会、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计划“面向物流业制造业融合的地方高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研究—以滨州学院为例”。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观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幸福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