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2023-09-22

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第1篇

一、背景与特点

农村存在着非常大的价值与意义, 其既是农民的集聚地和农业生产地, 同时也是生态、文化、经济等的集合与体现。十九大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推动乡村振兴。进入新时代必须要重新着手解决“三农”问题, 推动“三农”工作顺利进行。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其中的关键之一在于推动特色田园乡村的构建, 产业结构调整又是进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推动乡村振兴之时, 必须要重视物质基础的建设, 而产业振兴就是构建物质基础的关键, 推动产业的建设和兴盛能够促进农村的兴盛和农民富裕。要牢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二、徐州市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一) 产业结构产值比重变化

通过分析和研究徐州的农村产业结构比例的改变图, 即图1, 并利用时间序列法可知:该地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3个重要转折点, 分别是1990年、2005年和2010年。在1978年到1990年之间, 属于第一个阶段, 即农村产业转型的初始期, 主要原因是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高度解放了生产力的积极性, 打破平均分配的桎梏, 使得农民的个人生产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而后小农经济局势渐趋形成, 主要以副业、农业、工业三种结构为主。

1978年是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而后便逐年下降, 但是二、三产业的占比却出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1990年至2005年属于产业转型的第二阶段, 在该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以较快的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1978年为44%, 而2005年时则降低至14.1%, 1995年之后, 二、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则超过了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 2005年至2017年属于产业转型的第三个阶段, 该时期由于政策和制度的相继出台,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在10%左右, 2005年为14.1%, 5年后即2010年降低到9.3%, 农村的工业发展情况主要是:上一阶段为逐渐升高的趋势, 而在该阶段产值占比则逐渐降低,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50.8%下降至2015年的44.9%, 首次低于第三产业产业比重;这样的变化趋势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第三产业的结构改善时期, 因而高附加值产业以及新兴的产业方兴未艾并蓬勃发展。就徐州市而言, 在2005年至2017年之间, 农村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并且产业产值占比持续高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 2010年之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的上升趋势较为稳定, 但是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却逐渐下降, 由图可看出这一时期, 徐州市农村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属于互补形式的转型期, 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不断降低, 并且出现了明显的转型特点, 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 劳动力就业方向变化

1978-2017年, 徐州市非农业人口从74.51万增加至616.91万, 农业人口中非农劳动力由72.92万增加到614.12万, 农村从业人口由567.85万减少到426.29万。截至2017年底, 分行业乡村从业人员总计达到442.98万。从事第一产业得人员从72.1%下降到28%, 第二产业劳动力则由15.3%增长至33.7%, 第三产业由12.6%提升至38.3%, 从业人员构成逐步发展成为稳定结构 (图2) 。

由具体的数据可知, 由于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升高, 劳动力就业以及农村人口就业形势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最为明显、突出的变化就是:乡村非农业人口在劳动力总数中的占比以较快的速度不断上升, 乡村非农业人口在乡村人口总数中的占比增长较快。通过分析和研究可知, 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 但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并未发生改变, 乡村人口背井离乡在城镇的二、三产业寻求工作, 其中一部分人口得以拥有城市户口, 另外一部分人口由于收入和就业的较大波动性而成了流动和季节性的人口。劳动人口的减少, 使得乡村建设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问题的关注, 对于乡村进行了政策补贴。使得乡村“吸引力”提升, 农业人口得以维持稳定不变。上述典型的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就业变化保证了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 加快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改革建议

徐州市乡村仍处于第一二产业比例高, 第三产业比例低的情况。反观我国的宝岛台湾, 在没有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经济支撑下, 仅依靠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支撑便满足了自身的经济需要和发展。因此, 考虑到徐州市乡村的实际情况, 为建设特色田园乡村需要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

(一) 注重特色农业, 稳定第一产业

乡村的第一产业作为经济支柱在维持不动摇的地位上推出特色农业、品质农业和标准化农业。特色农业就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本土特色农业。例如:山区发展必须要有所着重, 其中应该重视经济林果、茶业等的种植和发展;圩区采用精养、套养的方式提升效益和收益。多方位逐步推进乡村田园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打造一乡村一特色的发展新格局。

(二) 重视创新环保, 夯实第二产业

乡村的第二产业作为经济的次要来源逐步缩减, 为满足生态宜居的要求, 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避免焚烧秸秆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在经济发展上,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建设。依据当地情况, 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作用。

(三) 挖掘乡村资源, 做强第三产业

鉴于徐州第三产业可以较大程度得带动经济发展, 因此需要对乡村特有资源进行挖掘利用,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乡村以其质朴、自然、的特征, 吸引着城市人。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亲近自然、感受乡土气息, 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 这就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既促进了消费也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同时, 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游客带来更好地观感。为此立足地域优势, 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 对在产业结构改革下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下述几个意见:

第一, 按照十九大要求, 必须要切实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既要不断创新,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也要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等, 使得农村经济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立农村生态文明, 构建特色田园乡村。

第二, 根据2018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可知必须要重视创新, 重点要推出新的机制、体制、体系和观念, 以促进产业结构性改革为目标, 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方式和推进农村三大产业特色建设为重点, 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有效盘活乡村经济, 优化农村产业配置, 以此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进而实现产业转型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统筹进行。

第三, 在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以及乡村转型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乡村重构问题, 通过产业发展、土地重构、人口因素、社会重构、经济重构、空间重构等的协调和配合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 统筹结合从而提升乡村发展的积极性, 并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改变乡村固有形态, 从而实现乡村的高效、科学、合理的构建, 建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同产业转型协调发展的格局。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农村振兴战略, 其中如何又好又快地促进乡村发展, 调整城乡关系是该时期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多功能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方式,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已成为解决城乡发展问题和乡村复兴的重要措施, 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行场所和提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 逐步平衡城乡差异。特色田园乡村是我国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如何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也成为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 本文为探索一条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结构改革发展之路, 从徐州市乡村农业产业资源特点出发, 分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引领下的徐州市乡村产业结构调整, 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对其他地区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特色田园建设,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 徐文豪.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动力模式思考与规划实践[J].居舍, 2018 (33) .

[2] 史莹, 金质佳, 曹仁勇, 费文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分析——以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8 (10) .

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第2篇

一、基层党组织现状

各基层支部建设整体形势是好的,能够带领部队认真履行职责,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由于基层单位点多、面广、人少,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时间紧、工作任务重,教育效果不好。平时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共同进行组织生活,这样便于支部统一对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解决了基层组织管理中的一些盲点问题,但是造成的问题是,部队基层党组织的传统教育减少,各支部时间紧、工作任务重,致使教育效果不好,有应付现象,造成了部分干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党的活动不经常,党员意识淡

薄。

(二)党支部领导全面建设的能力较弱。有些支部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以行政会的形式讨论决定,以正常教育代替党员组织生活和教育,支部缺乏抓大事、议大事的能力,在工作安排上缺乏统筹考虑。特别是一些党支部存在职能不清、程序不明、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

(三)个别支部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政治工作条例》和《军队支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层党支部7项生活制度是加强部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组织生活正规化、规范化的操作规程。但实际上,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一些支部对这7项组织生活制度不能按规定落实,有些虽然落实了,但要求不严,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学习方法陈旧,组织生活和党团日仅限于读报纸,念文件,开展工作中,组织活动往往给其它工作让路,党的教育内容与形式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种现象在基层党支部尤为明显,表现为重业务建设,轻组织建设,存在组织生活为业务工作让路的问题。

(四)个别支部书记个人能力欠缺,在带领队伍、抓支部建设方面思路不清、经验不够。具体表现在支部书记工作不实,形式主义严重,不注重党务知识学习,工作中动口的多,动手的少,要求其他党员的多,自身模范带头的少,业务不懂、内容不清,一些重大问题该由支部会议研究的提交了行政会或军人大会,工作程序模糊,特别是在发展党员等关系组织长远建设工作中,把

关不严,人情关、感情关难过,发展党员方针和原则得不到落实,对发展对象培养不够,以个人的自觉和努力代替组织的培养与引导,对预备党员的转正教育无计划,不落实。计划、推荐、考察、培养等环节随意性大,“入口关”不严,以工作成绩和现实表现代替吸收入党的标准,致使党员质量下降。

(五)支部成员观念陈旧、理论创新不强,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和办法看待和解决新形势下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党员对理论学习兴趣不浓,虽然经常学习,但也只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用理论指导工作、提高能力,致使有的党员思想观念陈旧,以传统工作方法代替规定和要求,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宗

旨意识不强,模范作用较差,缺乏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三、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对策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基层组织工作的核心内容,是部队一切建设的基础,因此,要按照《政治工作条例》、《军队支部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思想统

一、作风端正,经的起各种考验的坚强的领导集体,不断增强党支部领导部队全面建设的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一)理顺体制,强化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针对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实际,根据边防部队特点进

一步加强管理和指导,加大对基层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确实把政治意识强,能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的干部放到这个岗位上去,

要努力做到“两有、两要”,即有党员就要有组织,有党员有组织就要开展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真正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实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去。

(二)联系实际,树立基层党组织的威信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树立其领导威信。在这点上,党委要做到:一是在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入手,紧密结合基层干部缺乏、任务重、责任大,负有工作决策权、经费管理使用权等特点,围绕落实党管思想、党管干部、党管中心工作,制定出台制度和工作规程;二是建立目标考评机制,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任务,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在考评过程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使考核成为指导和监督党组织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的基本工作方法;三是建立奖惩机制,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严格奖惩,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三)严格各项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规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要把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到实处,党委要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基层党支部对落实七项组织生活制度的情况要一一随时做好登记,党委对基层党支部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情况应定期检查,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一要严格。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把它作为克服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增强党

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贯彻必不可少的措施。二要经常。不能“想到就抓,忙了就算”,而要把它当作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最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三要全面。不能只抓这几项,而忽略了另外的几项,而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一项系统工程,逐项抓落实,特别是要注重提高党内组织生活的质量。一方面要议大事,管大事,加强思想政治领导;另一方面要注意帮助干部和党员学会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民主生活氛围,提高组织生活的严肃性,这是贯穿于各项制度的根本,是组织生活的灵魂。

(四)加强指导,切实提高基层支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党委要从实际工作入手,加强对基层支部解决自身问题的指导力度,使各支部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运用制度调节自身矛盾,消除自身机体上的不健康因素。一是在配备班子时考虑干部各方因素,消除不团结外因,为建立起强有力的班子奠定组织基础。要充分认识江泽民同志“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验领导班子和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讲话的重要意义。二是坚持集体领导,认真贯彻党组织议事“十六字”方针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决策。三是强化对干部的管理,党支部管干部,就是按照党章规定的基本条件,管学习、管作风、管思想,对干部认真管理、大胆使用。三是各部门检查指导工作时要将组织建设纳入检查内容,防止片面化、单一化。

(五)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增强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xx辖区共42个行政村,现有村卫生室13个,其中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13个。村卫生室均为乡村医生个人承办,位于乡村医生自建住房或租赁房内,大部分村卫生室能做到业务用房和生活用房分开,保证3间以上业务用房,100%的村卫生室统一挂牌,有血压计、听诊器、输液架、诊断床、电脑、打印机等基本设备。现有乡村医生52 人,男乡村医生37人,女乡村医生15人,30岁以下含(30岁)6名,30-45岁(含45岁)18名,45-60岁(含60岁)17名,60岁以上11名。其中男性60岁以上11名,女性50岁以上5名。大专及以上学历5名,中专学历47名,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2人,具有乡村医生证的52人。

二.乡村医生待遇保障

1.待遇低、流失严重。一是乡村医生的待遇至今没有从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上予以明确。乡村医生承担繁重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他们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不相称,其中有近十个行政村无专人承担计免工作。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外出打工,农村人口

逐渐下降,真正在家的农村人口不足80%。所以,村卫生室覆盖的人群不大,医疗资源较少,就诊病人不多,医疗业务收入逐年下降,很多乡村医生的经济收入已经低于当地务农群众。加之,村民看病又普遍存在赊欠药费的现象,给村卫生室的运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由于较小的行政村由于收入较低,无人从事疾病预防工作,年轻乡村医生队伍流失至今仍在继续。影响乡村医生的积极性。

2、村医收入普遍偏低,没有养老保障。大多数乡村医生收入主要来自医疗服务,基本费仅有很少的补助,乡村医生没有养老保障。

3.补助标准与当地教师收入相差较大,大部分乡村医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从事农业生产上,收入的巨大差距使乡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认为从医不如从农,极大的限制了乡村医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乡村医生收入有待提高

以前乡村医生待遇主要从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获得,主要收入来源于药品加成和医疗服务性收入。今年实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全面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上级财政按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卫生室核定补助标准,即每个卫生室每年12000元,作为对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补助,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医生待遇水平。但是,由

人口分散,政策补助少,乡村医生收入仍然过低。村卫生室的网络、水电、办公、房屋维护等费用支出目前仍自筹承担,增加了村卫生室负担,影响了村级卫生组织的健康发展。建议在每个卫生室每年补助12000元的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采取分类指导原则,实行乡村医生补助制度。同时,财政要将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的网络费、水电费、办公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进行合理补助。

2、为乡村医生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制

目前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主要是参加新农保,生活水平以后无法保障。为优化和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巩固一体化管理成果,保障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区财政也应为纳入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办理社会养老保险。

3、对农村卫生室建设投入需进一步加大

2010年至今,我区村卫生室建设政府承诺给予建设补助经费,到目前每个卫生室仅配备一个档案橱,此后未再下拨项目经费或配备设备。导致村卫生室绝大部分由乡村医生自行筹资建设。对建设村卫生室认识不足,存在着应付、凑数的思想。有的村虽然提供了房屋进行改扩建,但条件过于简陋,难以达到标准;有的村没有做到“房屋公有化,办医集体化”,有的村仍然拿村医的私房进行改扩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村卫生室的建设问题。

xx中心卫生院

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第4篇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田园自然风光为基础、乡村民俗文化为精髓、城市居民为消费主体和服务目标的新兴休闲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 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和升级期四个时期, 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 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更是指明了乡村旅游六大发展方向和五大发展路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关于“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要求。2018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8年—2020年) 》, 提出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利用农民的自有房屋盖起的早期民宿承载了旅游活动“食、住、行、游、购、娱”中的住宿任务。

二、民宿旅游方兴未艾

(一) 民宿的起源

世界范围内, 民宿随着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 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民宿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其英文名称“Bed&Breakfast” (即提供住宿及早餐之意) , 之后发展为当地的乡村旅馆。

在亚洲, 民宿一词源于日本的民办旅店 (Minshuku) , 是当时的日本政府为摆脱泡沫经济所引起的度假旅游危机, 开发农渔山村, 批准个人经营的一种都市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寄居于农家民宅的新型度假方式。日本及台湾等地区民宿产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也渐具规模, 并由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宿旅游文化, 成为地区及国家旅游产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陆的民宿起步较晚, 发展迅猛, 丽江、拉萨、阳朔、成都等地的民宿数量增长较快, 品质也很高。大陆民宿的范围较广, 种类很多。如以四川成都为代表的“农家乐”、以厦门鼓浪屿为代表的家庭旅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旅馆等等。

(二) 民宿的类别

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 不一定有高级奢华的设施, 但一定能让顾客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 体验差异化的生活。根据所处地域不同, 民宿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两种。地处城镇, 以城镇生活和文化特色为吸引物的民宿称之为城镇民宿;地处乡村及城市郊区, 以乡村风光为吸引物的民宿称之为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对乡村现有的人文、自然、生态、农林等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 通过对外开放闲置房屋的方式, 进行游憩活动。

(三) 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 为城市中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 日益受到市场热捧, 发展势头迅猛。目前, 乡村民宿不仅是提供住宿功能, 房源类型也是丰富多样, 包括客栈、农家乐、度假村、渔家乐、乡村别墅、蒙古包、吊脚楼、窑洞、木屋等。调查显示, 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 同比增长16%;旅游消费超过1.4万亿元, 同比增长27%;民宿消费规模达200亿元。而2018年乡村民宿订单量已经超过2017年全年的300%, 累计接待近两百万房客, 为乡村房东创收超过5亿元。乡村民宿入住的平均间夜为2.8天, 比总平均间夜要高出60%左右。出游人数多在2-5人, 多以情侣、亲子、家庭为单位出游。预计到2020年, 我国乡村民宿消费将达363亿元, 年均增长16%, 远高于同期国内旅游消费年均8%的预计增速。

然而, 乡村民宿在数量和利润急速增长的同时, 一些隐藏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1、民宿间相互模仿, 同质化严重。不少民宿经营者不经过调研考察, 生搬硬套其他民宿的样式, 随意经营, 不仅扰乱了市场, 自身也面临倒闭歇业。有些地区虽然认识到民宿的意义, 按照统一的模版集体建民宿, 缺乏个性和特色。2、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的民宿在建设时为了自身的便利, 对乡村原有的树木山石乱挖乱砍, 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 甚至游客的作息习惯影响到当地村民的生活秩序。3、盲目追求高大上。一些民宿主人不理解民宿的本质, 认为砸钱就可以能吸引顾客, 不仅把民宿做成了酒店, 还一味地向高端豪华靠拢, 在硬件上做足了文章, 这样的民宿违背了乡村的本性。

三、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需要

(一) 民宿因乡村而起, 乡村因民宿而活

纵观世界各地的民宿, 大多诞生于乡村。英国的B&B诞生于英国西南部与中部人口稀疏的农家, 是一种传统的家庭式招待, 民宿的主人会带着游客采收农产品、喂食牛羊、探索乡村的奥秘。调查显示, 英国80%民众每年至少到农村旅游一次, 其中40%的旅客选择民宿。法国的第一家民宿诞生于1951年的农村。日本的民宿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农场旅舍, 农业体验是其主要的卖点和特色。以上各国的民宿兴起都有共同点, 即将空置房间共游客使用, 一方面让游客体验当地生活, 一方面增加农家收入, 使乡村经济得以发展。

莫干山地区是我国最早的民宿产业发展聚集地之一, 自从鼓励投资者对老旧房屋修旧如旧的改造后, 吸引了不少中外投资者。民宿的兴旺发展不仅让莫干山换了新颜, 同时拉动了百姓的农副产品收入。

浙江松阳县西坑村也是一座因民宿而活起来的小山村, 起初的村庄只有青山绿水, 村里人很少, 外来人更少, 要想住下来很难。民宿的发展让村民受益很多, 房屋的施工改造可以由村民完成, 村民也可以自己创业经营民宿。民宿不仅仅是解决了游客的住宿, 更是作为旅游吸引物带动了当地的餐饮、观光、风情体验、土特产等旅游产品的销售, 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 国家政策的要求

随着2015—2018年国家多项政策文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指示, 乡村旅游已成为居民日渐常态化的消遣方式, 已经成为居民周末休闲的主要选择。乡村旅游步入“始于农家乐, 进而民宿游”的状态, 据预测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10年左右, 2025年将达到近30亿人次。

与此同时, 2015年11月, 国务院发布文件首次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2016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民宿。2016年出台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 强调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 倡导民宿有序出租。2017年2月, 《旅游绿皮书: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提出, 推行民宿行业许可经营制度, 建立统一的民宿审批与监管机制。8月,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 推动了民宿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2018年10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 提出要提升民宿开发水平。12月,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 开发建设乡村民宿。政策的出台充分证明了民宿的发展对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民宿从乡村旅游的衍生物升级为乡村旅游的吸引物, 成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重要抓手。

四、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政府统一规划

各级政府应把民宿发展纳入政府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 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民宿发展规划。在一个地区内, 丰富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环节, 做好当地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 以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要注重适度开发, 针对地区特点, 各地政府出台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引导民宿的有序良性竞争, 促进民宿集群发展, 避免商业气息过浓导致乡土味流失, 丧失乡村民宿应有的优势。

(二) 多方面引进人才

早期因情怀而建民宿的时代已经过去, 民宿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建造、专业的装修、专业的管理以及专业的服务等做支撑。专业化需要由专业人才。各地政府可以向当地及周边的高校寻求帮助, 吸收高学历的年轻人用专业知识帮助乡村的建设;同时鼓励当地村民参与民宿开发,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一方面聘请专家对当地有条件的村民进行乡村建设的系统培训, 提升其知识水平;另一方面, 派送优秀的人员到有经验的地区进行调查学习, 以期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 适应当地乡村的发展。

(三) 深度挖掘当地文化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 游客更看重的是乡村的气息, 乡村的民风民俗甚至是生活方式。要重视古村落活态传承, 发掘当地的民俗节日、民间故事, 促进当地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特色的融合。民宿应区别于标准化酒店, 民宿需要个性化, 将文化融入到民宿, 使每一处民宿都有内涵有故事, 体现品味特色、环境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

(四) 服务农村农民

乡村民宿建在乡村, 就必须适应乡村, 得到乡村老百姓的配合。让村民了解民宿的规划, 在民宿选址、设计风格确定等方面征求当地村民的建议, 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使他们自觉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 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当地经济。另外, 游客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促进了城乡融合。只有与当地人共生共建共存, 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从而实现共好。良性的循环才能促进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 能提供乡村住宿, 展现乡村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宿也随之欣欣向荣, 但是两者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及乡村民宿之间的关系, 提出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库姗姗.乡村旅游民宿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1) :98-99.

[2] 高璐, 周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7-10+94.

[3] 郭红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的实现[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1) .

[4] 徐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下民宿发展思路及对策[J].理论研究, 2018 (8) .

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活动的种类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成员,并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日益兴旺的发展趋势。本文将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针对厦门的乡村旅游开发现状进行肤浅的分析,希望对厦门的乡村旅游开发有所贡献,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乡村旅游,厦门,对策

目录

引言...........................................................................................................................

二、厦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优势(Strengths).................................................................................

1、地理优势与地缘优势...........................................................................

2、丰富的客源...........................................................................................(二) 弱势(Weaknesses)................................................................................

1、思想认识...............................................................................................

2、产品单

一、缺乏特色...........................................................................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高铁效应亮点显现...............................................................................

2、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四)挑战(Threats)....................................................................................

1、潜在竞争者的增多...............................................................................

2、现实竞争者的挑战...............................................................................三.对厦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政府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增强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维护景区形象........................................................................................................................

(二)、加快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资金的扶持..........................................................................................

(四)、横向纵向并举,充分挖掘特色旅游元素..........................................参考文献...................................................................................................................

引言

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意思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 它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在我国“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家乐”。目前,乡村旅游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应运而生的,尤其是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使得“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乡村经济生产中新的增长点,在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功能.已成为支持“三农”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自1981年获批为经济特区以来,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其中离不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有限的景点使得各景区日显拥挤,显然也已经慢慢的无法满足观光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厦门的旅游竞争力。因此厦门发展乡村旅游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开辟新的旅游资源,也可以为旅游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厦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优势(Strengths)

1、地理优势与地缘优势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有着丰富的海岸线资源,所处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变幅小,日照充足,四季宜人,全年均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同时厦门是闽西南、赣南、湘南地区最大和最近的出海口,是这些内陆地区前往沿海城市旅游最近的目的地,也是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其次,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岸,距台湾仅150 海里之遥,两地血缘相近,语言相同、习俗相通。与台湾岛之间特殊的亲缘关系,是本区区位优越性中最突出的一点。优越的地缘环境,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厦门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2、丰富的客源

丰富的客源是厦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10 多年来,厦门市旅游业经过快速

- 1

运量277.3万人次,比增36.51%,公路客运量1078.84万人次,同比减少3.7%;水运客流量83.9万人次,比增5.8%;航空客流量303.11万人次,比增19.87%;从以上数据看出,高铁大大的方便了来厦旅游的参观者,这势必带动连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2、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2010年6月10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厦门市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厦门市乡村旅游业建设,紧扣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着力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培育一批富有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项目,使厦门成为海峡西岸的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提出由厦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2008年先在同安区做试点工作,2009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各区全面推开,2009年和2010年每年确定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培育和建成8个乡村旅游示范镇(街、场)、5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居)、30个“农家乐”示范点和“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示范点,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3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亿元。政策的扶持将使得厦门的乡村旅游迈入一个新的纪元。

(四)挑战(Threats)

1、潜在竞争者的增多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趋向,已引起各地市的重视,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潜在竞争者。

2、现实竞争者的挑战

厦门市周边已有一些发展得挺不错的乡村旅游景点,如长泰山重村的“农家乐”、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等景点。这些都是厦门今后发展乡村旅游的标杆,同时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对厦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政府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增强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维护景区形象

- 3

参考文献

[1] 任佳燕.乡村旅游向我们走来[J].调研世界,2000(01) [2] 万先进 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3] 黄爱萍.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对大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福建农业科技,2000(6) [4] 2010年上半年我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厦门旅游网 [5] 厦门市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厦门旅游网 [6] 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12) [7] 米红.加快发展厦门观光旅游农业的研究[J].发展研究,2001(3) [8] 张杰伟.关于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1) [9] 张明川.关于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10] 赖启福.靠近厦门经济特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4)

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范文第6篇

上一篇:供电所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政治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