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科技论文范文

2023-09-16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七大战略之一,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推动,乡村教师是教育的工作者,是乡村文化的延续者,是乡村科技普及的推动者,更是新时代乡村思想精神的引领者。乡村教师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是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解决乡村教育振兴中乡村教师的困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乡村的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科型乡村教师对乡村学校的意义

发展农村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在教师。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村小学、教学点师资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定向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的政策,将彻底解决乡村教育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的难题。其意义在于:一是展开了对乡村学校的“精准扶贫”。扶贫必先扶智,全科型乡村教师的培养,补齐了乡村教师这块短板,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从根子上解决了教育如何扶贫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推进了教育公平。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将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深远影响。

全科型教师培养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首先,能解决农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学科教师不齐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能满足这些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本需求,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公正、公平的需要。其次,能缓解农村学生因为选择教师而集中涌向城镇的趋势,减轻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给教育带来的压力。第三,为暂时无能力进城的偏远乡村农民家庭减轻经济压力。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能就近读书而要到城区的话,异地读书产生的相关费用,再加上家长陪读丧失就业的经济损失,很可能使这些家庭因孩子读书而致贫。

教育最大的不均衡就是师资的不均衡,对于乡村学校来说,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科师资尤为紧缺,但是,乡村学校学生数量较少的现实又不允许配备专职的艺体类教师,否则又造成极大的师资浪费。乡村学校极其渴望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几年,我所在的区,乡镇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为了孩子接受更为全面的学校教育,选择流向镇上或者县城就读,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所以,全科型教师填充到乡村学校,会极大地缓解这种状况。从另一个角度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如语文和地理、数学和实践、美术和语文等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单科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全科型教师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各自为战的弊端,使学科的互补性得到体现。

二、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的途径

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培养。乡村学校需要什么样素质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就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哪里需要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就给哪里培养。让培养出的合格全科型乡村教师,具有承担乡村小学所有学科教学任务的能力。其手段:一是抓招生质量,从源头上确保生源质量,进一步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有志于师范教育的优秀学生报考全科教师。二是抓教学质量,制定全科型教师培养方案,构建“课证融合,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培养专业素养高、专业思想牢、专业情意深的全科型乡村教师。三是抓实习质量,

实行“全程实践教育”新模式,即课程上到一定程度有见习和小实习;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有1个月的中实习;毕业的最后一年安排顶岗大实习,统一组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育实习一学期,实习成绩不合格的不准毕业。狠抓实习质量,实行“双导师制”,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目的是让学生一毕业立即上手,并且很快成为乡村学校的骨干。

培养全科型教师的责任主体应该是高校,高校应该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订单式”服务。首先要通过“占编定向分配”这样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报考全科型教师,从而确保全科型教师的生源质量。高校要根据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使全科型教师专业得到全方位的成长,从而适应乡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对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需要。其次,全科型教师服务的学校和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这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使这些教师能安心并乐意在乡村学校教书。

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在师范院校开设招收全科型乡村教师班。现在很多院校大量招生,没有规定培养模式,同一所院校、同一个专业毕业后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都可以去教,这很不利于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每个学段的教学方法、孩子的心理结构都不一样,所以要定好学习方向,要么毕业后教小学,要么教初中或高中,这样有利于毕业后有针对性去教学。二、在全科型乡村教师班,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都要学习,并在考试时算入总成绩,没有主课、副科之分,只有师范生学会了毕业后才能很好地教学生。

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主要责任还是师范院校承担的多一些。既然是全科教师,那么在课程的开设上,所有学科都要开足、开齐。可以借鉴20年前“普师”的培养模式。让教师首先要具备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这些基本技能,学校对所有学科进行严格考核,使之具备合格的全科型教师资格。地方教育部门在接收乡村全科型教师时,最好要经过考核,避免出现合格不合格都能安排工作的情况,则就背离了全科型教师培养的初衷。

三、让全科型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如何“下得去”,可以实施定向本土化培养制度。通过定向培养的专科和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由生源地县级教育等部门按照定向培养协议占编分配到指定的乡村学校任教。一句话,本土选拔,定向培育,解决了乡村教师“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尴尬。

如何“留得住”,利用政策措施留住乡村教师。要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实行城乡教师差别工资制度,吸引人才终身从教;要统筹解决居住困难问题,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安心从教;要适度倾斜职称资源,给予乡村教师更多实惠,留住乡村教师;要适度倾斜荣誉资源,给予乡村教师更多鼓励。

如何“教得好”,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在职前培养上,乡村教师除了有“扎根乡村”的做乡村教师愿望,还要具备“素质优良”的做乡村教师能力,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娴熟的乡村课堂教学技能,宽广的国内国际视野和朴实的乡村道德情操。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乡村科技 (学术版) 》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办刊宗旨, 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特色, 主要探索和研究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及其协调发展问题, 反映最新农业科研成果,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主要栏目有:种植技术、土肥植保、农产品加工、园林绿化、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业工程 (设施农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 、三农论坛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农民培训、工作研究等) 。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稿件要求:

1. 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 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 必须加注说明。

2.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明确, 论据可靠, 数据准确, 逻辑严谨, 文字通顺。

3. 文章字数宜控制在2000~4000字, 精粹短稿亦可酌情收录。

4. 请作者将稿件 (用word格式) 发送到指定的征文信箱中。

5. 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恕不退稿。

6. 为规范排版, 请作者在上传稿件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 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 (省市邮编) 等内容。

(2) 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基金项目:项目名称 (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职称, 学位, 研究方向。

(3) 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 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 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 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

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 采用顺序编码制。

7.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若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数据库, 请在来稿时声明, 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8. 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 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 请勿一稿多投。来稿请通过邮箱发送, 我们将在一周内给您答复。

地址:郑州市政六街3号电话:0371-53330160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一)异地城镇化问题严重

1、乡村空心化

随着乡村异地城镇化现象的发展,各个地区的农村均出现空心化现象,大部分留在农村的人群为幼儿、老年人、残疾人、病人等,劳动力的欠缺严重桎梏了乡村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更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的实际需求。

2、城市病问题

随着乡村异地城镇化现象的发展,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基本均为单向,这会导致发展较迅速的城市、城镇出现严重的城市病,即房价攀升、交通拥挤、资源紧张、人口膨胀等,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城市的进步与发展,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足

1、基础设施重要性

建设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了给农村地区生活的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存基础物质条件,能有效改善各个地区乡村面貌,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交通、电力、水利、通信、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方面的设施均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2、基础设施建设弱项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可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常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五个方面为:水利、电力、交通、天然气、房屋。大部分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时间较早,其维修维护方式均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其年久失修,甚至有部分村庄会没有自来水,仅凭借井水、溪水维持日常生活需求;电网设施同样存在老化问题,不稳定的电压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道路建设多见土路、碎石路等造价较为廉价的状态,根本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且因为道路建设不足,来回的车费都较贵;很多农户依旧使用煤、柴等,煤气、天然气建设不足,通气不方便且价格较贵,大部分农户不愿承担该笔生活成本;部分贫困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建房,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常见瓦房。

(三)相关产业发展缺乏活力

1、产业结构单一化、缺少龙头企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地区贯彻落实的基础,因此,只有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村地区经济的活力。部分偏远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基本以第一产业为主,再加上经济条件不足、民众自身观念等因素的牵绊,会导致该地区很难吸引龙头企业,也很难发展龙头企业。另外,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也很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强大动力。

2、扶持力度不足

基层政府会将更多的自己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与人们更为亲密的民生工程之中,无法腾出多余的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还有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会为了成绩做些无用的“面子工程”,也会对政府资金造成浪费,严重影响该地区产业扶持力度。

(四)乡村价值被严重忽略

1、乡村价值概述

乡村价值主要是指乡村发展过程中总结而出的特殊规律,根据乡村价值中的相关内容可知,自然资源、社会与生活资源、乡村社区产品这三类资源共同构成了乡村财富。第一部分主要是指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形成的资源;第二部分主要是指村庄的地理位置;第三部分是指农副产品、农村特色艺术品等。一般情况下,这三类资源可以形成一个闭环,成为“财富三角形”。

2、对乡村价值的忽视

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过程中,大部分人群会认为乡村本身不具备较多资源,需要积极从外部引进进行创造,才能满足农村建设实际需求,社会导致乡村本身的价值被严重忽略。部分地区在引进产业项目时若忽视乡村价值,则会使项目产业本身与乡村所有资源不匹配,不但会使引进的产业项目无法正常开展,还会浪费更多资源成本。大部分与乡村价值脱节的产业项目,均无法在乡村土地上扎根生长。

二、以科技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

(一)及时调整发展方向,重视融合作用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需求可知,我们必须要结合新时代环境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对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在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行业若无法及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直接阻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能有效提高农村地区农业发展质量与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从根本上推广农业机械的应用,为农村地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农村基层政府应当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合理性、规范性与科学性,最大程度节省经济、人力成本与自然资源的消耗,将优质、绿色、安全、环保作为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领,并对相关科技项目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从根本上培育农村振兴创新成果,为现代农村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辅助[1]。

(二)及时发觉适当项目,重视协同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脚步不断提升,若想要促进农村地区的振兴与进步,必须要打破民众挂念与心态上的封闭,使其能以广阔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接受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新途径。我们需要重视农村地区产业项目的发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与发达城市合作创设的机会,争取能够在农村地区建设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科研项目数量的提升,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地区的科研水平[2]。

(三)及时进行转化创新,重视绿色环保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要求可知,若想要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若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重视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转化与创新,为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在之前的战略落实过程中,大部分农业科技会被直接应用于第一产业发展,促进农作物质量与产量的提升是相关研究的根本需求。但这样的落后观念会导致农村地区经济状况无法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当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我们可以从废弃资源利用、产地环境修复等方面对农村地区经济建设进行研究与探讨,尽快研究相关科研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重视人才建设、示范推广等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为农村创设一个高效、安全、节约、环保的农业发展进步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四)及时扶持龙头企业,重视科技推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带来福利,因此,我们需要着眼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地区建设发展的支撑,将粮食安全作为农村地区建设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以“三农”理论为工作基础,抓住农业科技推广的正确方向,将农业产业需求与发展作为建设目标,将科技扶贫、山区综合等项目建设作为重点,积极寻找国家试验站及人才专项项目的帮助,强化科技兴农措施的应用,将了研成果转化成为实际农业建设成果,及时扶持龙头企业,使其能发挥自身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进步[4]。

(五)及时合理引导队伍,重视人才建设

科技创新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引导,因此,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我们应当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建设综合素质优良、构成组织合理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工作过程与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在民众中宣传热爱、服务、献身、开拓等正能量,使农民在工作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建设过程,调动相关高科技人才的热情与活力,使其能积极补充农业经济发展的短板,促进农业地区经济建设。

(六)及时学习相关知识,重视工作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引导农村民众积极学习新时代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为人们树立“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使其能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体的精神内涵与实质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地区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人们能够利用该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另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是民众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进行学习与思考,才能借助科技创新手段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的进步与发展[5]。

三、结语

根据文中内容可知,为保证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我们应当积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强国战略添砖加瓦。面对新时代要求的变化,我们要不断增强民众的责任心,使其能在新环境中感受到紧迫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使命感,坚定前进的信息,紧跟新时代的脚步,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进步的应用,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调动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利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贯彻落实为我国农村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策略也应当随时出现一定的变化, 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 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本文通过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着重研究以科技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战略,思考,推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J].农业经济, 2019 (07) :37-38.

[2] 本刊记者.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就《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答记者问[J].农村百事通, 2019 (14) :15-18.

[3] 王健敏, 李婧媛, 刘志超, 高波, 李德轩, 李可.云南省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分析与对策[J].农业展望, 2019, 15 (06) :108-112.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从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以江苏省徐州市汉王镇景区发展现状为例,剖析苏北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苏北乡村旅游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对策;开发管理;江苏省徐州市汉王镇

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迎来了适宜的发展契机,各家旅行社及线上旅游平台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产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民俗村、乡村度假村、农家乐、古村落等。乡村旅游以其随心安逸、自在悠闲、自然风情而区别于其他名胜古迹与山川河流,且农村通常分布于城市郊区,是都市人们释放压力、感受短途旅游的好去处。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项目,其所占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乡村旅游是以回归自然,体验乡村为主导,集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和民俗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形式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中的一项新事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在城市生活的人有亲近大自然之感。随着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碰撞,游客们的思想更加趋于多元与成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只局限于休闲生活娱乐,更在意的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与灵魂、自然的融合,注重自然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基于这种现状,乡村旅游的丰富不仅满足了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农业休闲产品,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促进当地农业结构合理化。旅游业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地经济,同时也积极响应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号召,是一项农民能受益、游客需求能得到最大满足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苏北地区区域划分主要指江苏省北部地区,主要城市有盐城、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5个地级市,包含17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17个县,苏北地区以广袤平原为主,经济发展程度高,交通通达性好。乡村旅游发展初具雏形的同时也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协调性的总体规划、开发流程混乱、缺乏自主经营能力、产品单一特色不足等问题。

1 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初具雏形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地处于徐州市西南苏皖交界处,历史悠久,极具自身文化特色,自然特征明显,拥有“花果之乡”美誉,是各方面都适合旅游发展的优势地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铜山区的旧城改造稳健推进,调整了城市功能区,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绿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的称誉。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因此上了“高速”,连带其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大规模实现,适宜的环境也成为大众选择汉王镇农村旅游的理由之一。这其中离不开旧城区综合整治的落实以及当地政府“加快推进城镇崛起”的实施。其中汉王镇地处于铜山区云龙风景区,距离徐州市区的距离仅12.5 km,极大地方便了市区居民进行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1]。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旅游常存在的典型问题在徐州汉王镇景区中都有所体现。

2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总体的协调规划,景区内部整体质量较低

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时,不注重各功能区的划分,村民居住区、公共设施、行政办公区较为混乱,公共环境不尽如人意。随着汉王镇新城的陆续完工,搬迁至新城的老城区政府依然缺乏规划,导致整体景区质量下降。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各立门户,没有统筹系统的发展规划,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参差不齐,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难以突出重点,无法形成品牌效应。这种低水平的开发只能导致天下乡村一大同,反而增加了同地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类似于汉王镇这样的乡村旅游类型的景区,由于没有做好景区用地的规划,开发流程混乱,整体质量下降。汉王镇内的许多保护级景点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如马扒泉、拔剑泉等,周围环境也较差,质量有待提高。

2.2 相关旅游设施不完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游客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低。例如,汉王镇内的道路、停车场、电话亭以及公厕等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景区内“两纵一横”道路分布,三条主干道连接外侧珠江路,内部交通状况糟糕,景点分散,各项配套设施不全,如路标、道路设置等,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相关单位执行力未落实到位,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2.3 农副产品种类丰富,管理营销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项目靠近乡村,也是最接近农副产品的地方,但是大部分地区只是出售原滋原味的农作物,产品雷同没有新意,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销售模式过于单一,产业链短。铜山区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产物是瓜果蔬菜,高半山地以优质的杂粮、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果树主要有核桃、花椒、橄榄一类,党参、板蓝根是其重要的中药材生产作物。汉王镇是铜山区油橄榄和花椒主要产区,但是汉王镇并没有抓住这一消费热点,只是销售单纯的作物,没有特色,没有精心的包装和营销,整体缺乏知名度[2]。

2.4 文化底蕴不深厚,概念主次混淆

乡村旅游是根据各乡村存在的特色文化、独特风俗、田园风光等方面衍生出来的各具特色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并非如法炮制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模一样的乡村旅游模式。经济收益是乡村旅游发展层次高低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但驱动其全面发展的一定不仅仅是物质的外在,文化才是第一驱动力,乡村旅游的文化意义在于发扬乡村民俗文化,让更多人知晓乡村文化的特色所在,游客更需要精神的富足。

3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3.1 明确苏北地区的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出真正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加强品牌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主打田园风光、绿色健康、物美价廉等消费点,明确市场定位,寻找客户人群的特质,开设旅游精品线路,适时举办游览会,打响品牌策略。例如,国内值得借鉴的经典案例——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项目发展目标以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有机食品为本,以旅游度假为载体,建设以生物能源、种植养殖、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绿色环保的观光度假项目。

3.2 注重乡村文化内核,文化是核心驱动力

拒绝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重资源、轻文化的现象。文化即一个品牌的灵魂。把特色这张牌打好,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专属。例如,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以茶田风光及其独特的茶园文化在众多乡村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雁南飞景区从服务、环境、出品、文化四个维度精心铸造品牌,对外输出的这一张文化品牌正是雁南飞旅游度假村打响其知名度的王牌[3]。

3.3 坚持系统规范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

着力解决好乡村交通,解决基础设施简陋和分布不均的问题,是关系游客是否能来,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的关键因素。规范指导落实到位,拒绝纸上谈兵,最大程度保持乡村旅游的规范化运营。铜山区汉王镇景区景观布局杂乱,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而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打造独具特色的“前店后园”的经营模式,在空间布局上设置体验交流场所和农产品交易场所,“前店”部分设置了住宿区、娱乐区、餐饮区、购物区,满足了游客们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欲,也帮助景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后店”部分主要设置养殖区、种植区、再生能源区这样的生态农业园,充分考虑到旅客的参与需求,整个景区规划合理且充分考虑消费经济与游客体验。

4 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不仅要注重收益问题,更要注重文化的注入,不能舍本逐末。这是丰富和发展新型乡村旅游基础建设的一大机遇,是实现全民旅游的消费热点。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难以避免,但要拒绝杂乱廉价,致力于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苏北乡村旅游品牌。在城市建设方面脚踏實地,探索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苏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旭.关于乡村振兴中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探索[J].新丝路,2020(6):21-23.

[2] 孙强,王锴,白潇潇,等.“文化、生态、发展”三位一体的城镇综合整治规划探析——以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为例[J].规划师,2012,28(12):50-56.

[3] 王萌.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29(2):99-101.

(责任编辑:赵中正)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一、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础结构问题

(一)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

结构通常是指构成某一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方式及其特征,是指构成系统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其主要特征是把考察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考察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部分。市场结构就是构成市场的供给方(即卖者,如银行)之间、需求方(买者,如银行的客户)之间以及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诸多关系的总和及其特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是一个可以比较稳定的、可以观察的变量,短期看,可能是一个常量;长期看,则可能是一个变量。

也可以从需求(买方)的角度对市场结构进行研究。例如,仅有单一买方,则出现“完全的买方垄断”,如存在多个买方,则存在“买方寡头垄断”或完全竞争型的买方市场;如果市场供需均为完全垄断,则市场结构是“完全双边垄断”。

在产业组织研究中,我们主要考察的是市场供给方的市场结构问题,市场结构仍是在时间上比较稳定的、可观察的变量,能够体现市场供给方面的竞争和垄断程度,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重要方面。从市场结构的类型上看,产业组织一般包括完全竞争型、垄断竞争型、寡头垄断型和垄断型等四类。总体上,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是以市场结构研究为基础的。

产业组织研究的市场结构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基础上的。产业大多存在着规模经济,高市场集中度往往意味着少数较大规模、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大厂商可以凭借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但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过高时,大企业则有操纵市场的力量,并能以此谋求更高的利润回报。芝加哥学派则从自由放任的经济哲学出发,更多地强调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重点是三者间的反向关系。因此,对S、C、P逻辑范式的全面表述应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但S、C、P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反过来也影响市场结构,该体系是一个闭环。

从研究内容上看,S、C、P框架可以将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在一个相对简单的框架中,所以尽管产业组织学的学派较多,这种方法也一直备受非议,但该理论框架仍是分析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S、C、P框架的研究方法将产业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规范性研究,又有实证性检验,避免了仅作单纯的抽象或实证分析,使产业组织研究既有理论深度,又能紧密联系实际。

(二)银行产业市场结构

银行产业市场结构,是指构成市场主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是决定银行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重要内容。鉴于产业组织理论重点从供给者的角度研究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本文也从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品供给者的角度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影响银行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由产品性质和科技水平决定,如银行服务的快捷或安全性。市场结构的另一些因素是源于外部的,如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业监管政策。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因素。由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律放宽对银行业市场进入壁垒的限制,80年代放松对存款利率以及银行合并的管制,外部因素越来越成为市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看来,影响银行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市场壁垒等。

对于市场结构的衡量有多种角度和方法:基于产品角度的弹性分析法,基于绩效角度的计量法,基于产业内部组合角度的计量法,等等。总体来看,市场结构取决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等因素。前两种因素主要决定特定市场中厂商间的相互关系,或特定市场的规模经济及市场主体的数量分布特征;后一种因素主要决定市场中厂商与市场外潜在竞争对手的相互关系。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方法常用的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前者是从市场供给者的数量和相对市场份额两方面反映市场集中程度;后者通过分析产业内供给者之间的实力或规模的不均等程度,即从不同供给者在市场上占有份额的差异方面,分析市场的集中程度。

绝对集中度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指标。最常用的集中度指标是CRn指标,对于银行业而言,它是指银行产业中n家最大银行市场份额之和,或者是某一百分比的市场占有率之内的厂商数量。n取值随市场集中程度而定,市场集中程度越高,n的取值越小。从市场集中的情况看,不仅应考虑银行业的资产总量和市场份额,而且还应考虑银行业务范围的涵盖程度,不仅要看银行是否在特定的细分市场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还要看在各类业务市场是否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当资产总量相同时,银行数量少的市场的集中程度高于银行数量多的市场的集中程度,这与各国的实际情况基本是吻合的。

市场集中与市场垄断的关系。市场集中度反映着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如果少数银行市场占有率高,对市场的影响作用大,则容易形成市场垄断。较高的集中度还会增加寡头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加大银行之间合谋的可能性。相反,如果银行规模小且数量多,就不利于形成市场合谋。从一般均衡看,过高的市场集中可能会产生较为负面的效果。

二、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

(一)市场行为与市场结构的相互关系

银行业市场行为是指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等经营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为的总称。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是两种极端的市场结构,而现实经济中的市场结构往往是二者间的过渡形态。产业组织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分析这两极之间连续性的现实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并判断市场是否存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实际上,银行的市场行为并不完全是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均衡过程,而是与市场结构互动的过程。市场行为不仅是内生的,而且是外生的,既是市场结构的结果,也是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即本期的市场结构(St)就是上期市场行为(Ct-1)的结果,也是下期市场行为(Ct+1)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动态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全面的认识理解银行业市场行为及其决定因素。例如,鲍莫尔(Baumol)通过“可竞争市场”这一概念,改变了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单向的逻辑关系。因为在可竞争市场中,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迫使现存者降低成本,不断创新,扩大规模,从而既使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又影响了市场绩效。市场行为及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关系,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采取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

从结构标准看,市场上要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及其存续条件,以保证任何供给和需求方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都不足以控制市场。一是市场上存在各自独立但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符合最优进入数量的银行。二是在动态期内,能保证银行有序进入与退出的良好机制,任何新银行作为新进入者能够自由参与市场竞争,不存在人为的市场进出壁垒措施,也不存在行政性歧视措施。

市场行为与市场结构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对卖方和买方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我们这里仅考察对卖方的影响。从短期状态看,市场结构相对稳定,可作为静止不变的外部环境,是决定银行经营和竞争策略的客观环境,约束着银行的市场行为。由于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往往存在双寡头或多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对寡头竞争市场行为的分析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显然,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相比,寡头竞争的重要特征是竞争对手间更具有互动性,一方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方行为反应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市场结构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市场结构往往是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结果。如大银行兼并小银行,效益好的银行购入破产的银行,这会提高市场集中度。再如,市场壁垒和在位银行的价格行为会影响新银行的进入,从而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

银行业务差异化与市场绩效、市场结构的关系。服务价格的差异化将造成不同银行利润率水平的差异:一是处于竞争优势的银行将凭借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取得较高的利润率水平。二是处于竞争劣势的银行只能取得较低利润率。对新进入银行来说,银行业务差异化程度越高,进入的壁垒越高,取得市场份额所付出的代价越大。我国近年新兴的股份制银行发展较快,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这虽然说明这些银行市场开拓能力强,但也说明我国银行业务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差异的客观壁垒不高,客观上为这些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

具体可以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角度考察。

1.从短期看,市场结构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作为静止不变的外部环境,它是决定银行经营和竞争策略的客观依据,影响着银行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取决于银行业内银行的经营活动状况,而经营状况又取决于银行的定价策略、产品策略等市场行为,即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行为的结果。

分析市场份额与市场绩效的关系,可以通过两回归模型进行估算,一种是:

利润率=a+bMS+cConc+dSize+eAdInt+fGrowth

式中,利润率是自有资本或总资产上的收益率,MS是市场份额,Conc代表4个最大厂商,Size是厂商规模,AdInt代表厂商广告费用在其销售额所占的百分比,Growth是厂商增长率的过滤变量,d和e是市场进入壁垒的条件,a是常量,b、c、f是系数。

另一种是:

利润率=a+bMS+cConc+dHB+eMB+fGrowth

式中,HB和MB分别是高度和中等进入障碍的虚拟变量,d和e是市场进入壁垒的条件。

关于在集中度较高的银行市场上是否存在着规模经济的问题。高市场集中意味着市场上少数较大规模的银行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一方面,大银行可以凭借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另一方面,大银行具有操纵市场的力量,银行之间较容易达成合谋,并通过市场垄断获得垄断利润,如较低利率存款和较高利率贷款。在单家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小的分散的市场中,市场盈利能力较低;相反,在单家银行市场份额较大的市场中,非合谋的利润会较高。

在短期均衡中,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从长期看,市场结构是动态变化的,市场结构的变化经常是市场行为的结果,有时也直接受市场绩效变化的影响。市场绩效是由行为决定的,但需考虑市场供应者和需求者行为,及其对市场结构可能产生的动态影响。这就是长期动态的分析视角。例如,大银行兼并小银行,效益好的银行并购效益差的银行,这些会提高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改变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和在位银行的价格行为会影响新银行的进入,也会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等。

实践证明,高效率的银行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导致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并形成良性循环。具有较高市场绩效的银行往往更容易采用先进管理技术,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因此也就更有利于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集中度。虽然在实践验证中并不能完全证明上述结论,尤其是当样本数据不够充分时,实证结论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偏差,但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反作用的关系是明显存在的。本文认为,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往往互相影响,关系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把二者视为直接的相互因果关系,而要考虑到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就长期而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反向的逻辑关系。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国内外银行业市场结构状况分析

(一)各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市场集中程度较高。银行业高集中度的国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另一类是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1.德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德国现有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3400多家。根据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统计归类,按照银行从事的业务活动的范围,将银行分为综合性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机构。2001年,德意志银行集团等资产规模最大的四大银行按照资产计算的集中度(CR4)为16%。在跨境货币交易市场贷款市场集中度(CR4)占33%强,存款集中度(CR4)占近50%。德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趋势,目前银行数量比十几年前大幅减少,约40%,分支机构数目也在下降,减少了大约18%。

2.英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英国的银行通过股份银行合并私人银行、乡村银行,不断增设分支机构数量,以及股份银行之间相互合并,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逐渐走向集中,使银行数量不断减少。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英国银行业经历了比较广泛的市场竞争、兼并与合并过程,现在形成了巴克莱、国民西敏寺、米德兰、劳埃德四大银行垄断市场的基本结构。

3.美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尽管美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也较高,但由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有关法律限制,美国银行业市场集中程度远低于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实际上在地理上美国只有国际性银行而无全国性银行,主要由大量小规模的地方性银行组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一些小银行和经营不善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退出市场,虽然其后由于反托拉斯法和实行银行分业经营制度,以及一直实行的单一银行制限制了美国银行业的集中,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出现的银行控股公司则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从资产规模看,美国银行规模的分布极不对称,占总数60%的中小银行只持有银行业总资产的10%左右,而占总数2.3%的大银行却占近80%的资产份额。截止2002年,美国拥有1亿美元及以上资产的商业银行共有3722家,按照资产计算的美国银行CR184为79.5%。美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银行业合并、重组的结果,这使数量下降的同时,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了。

4.发展中国家及前苏东国家情况。许多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发展远不充分,还需要经历一个由全面发展到市场化集中的过程。目前较为普遍的特点仍是市场集中度较高。俄罗斯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1996年商业银行为2300余家,2003年年初商业银行为1329家。2003年年初,国家控股银行有23家,占资产总额的37.5%,贷款占39.2%,私人存款份额为72.11%。俄罗斯储蓄银行是最大的银行,2003年资产占银行系统全部资产的25%,占私人存款的64%。从发展趋势看,俄罗斯银行逐渐集中,大银行的比重上升,中小银行的比重下降。资本金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银行数量占比从1998年的12.8%提高到2003年的22.1%,资本金为100万~500万美元的银行约占33.9%,资本金为10万~100万美元的银行约占36.3%,资本金不足10万美元的银行数占比7.7%。

(二)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演变。

我国银行产业组织市场结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而不断变化的,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垄断,以及后来打破垄断、寡头垄断到寡占程度不断降低的发展过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始于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交叉,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市场化和股份化改造过程中逐步深化,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目前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具体而言,197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都集中到中国人民银行,因此当时我国金融市场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从1979年到1984年,中、农、工、建四家专业银行相继成立,但当时四家银行专业分工严格,在各自业务范围内仍居于垄断地位,因此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是行业性的垄断结构。

其后随着专业银行业务领域拓宽和业务交叉、国有银行的不断发展、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中国银行业原有的垄断型市场结构正在被逐步打破,各项业务的市场集中程度均有所降低。但由于我国银行产业组织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所以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四大国有银行在存款、贷款和其他主要业务方面仍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较高。

2.市场结构分析。

从市场份额情况看,股份制银行成立时,虽然面临日益扩大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也面对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当然,每个新进入市场的竞争者都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资金关系的惯性及国有银行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大幅上升,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仍将维持较高水平。从资产业务的市场集中度看,截止2004年来,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CR15)的市场集中度为68.5%,其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69321亿元,市场集中度(CR4)为54.1%。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和负债余额分别为4697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2.2%,市场份额为14.9%。这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组建的一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放松管制的改革进程不断深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市场集中度(CR4)最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可以预计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股份制银行占据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加大。这种快速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

3.关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政策。

为提高银行业绩效,应改善银行业市场结构,发挥市场结构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发挥市场经济效率的关键在于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按照市场机制调整国有银行规模,促进国有银行提高市场绩效,扩大银行经营的规模边界,实现我国银行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市场结构政策的目标不是限制竞争,而是消除过度竞争的制度性障碍。以兼并政策为例,在政策上要出台促进银行间重组的法规,从税收、职工安排等途径支持业绩好的银行利用市场手段参与重组。建议立法机关和银行监管当局研究考虑降低陷入困境的银行退出市场的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措施,在条件成熟时出台银行退出的法律规范,通过合理的手段减少银行退出带来的市场和社会成本,改善金融资源配置。

反垄断是我国银行产业组织政策和银行管制中不可缺少的政策内容,也是各国银行业组织政策的基本导向与总体原则。“各国反垄断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对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进行准确区分,而只反垄断行为而不管垄断结构”。对于公共政策而言,政府反垄断政策需要兼顾对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的双向调节,以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而强化银行业退出机制保持社会稳定,关键是如何保护和补偿中小存款人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探讨如何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乡村治理的信息化;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乡村人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乡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推动乡村地区多方面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科学性;协同发展

一、乡村治理的内涵及意义

(一)乡村治理的内涵

乡村治理涵盖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通过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可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从而达到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新时代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策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无论是在乡村治理的内容,还是手段上都有所创新。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并且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日渐提高。但是,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不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2]。因此需要继续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为乡村治理以及乡村振兴工作努力。

(二)乡村治理的意义

第一,从群众角度分析。从乡村群众的生活层面讲,有利于维护乡村生活秩序、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我国乡村治理至今得到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生产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乡村生产方式在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也不断改善,但是在乡村治理上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村民自治制度有待完善,由于传统的历史习惯,在乡村治理上由村干部说了算,未实现真正的村民当家做主。同时,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需建立健全教育保障制度。又如,在生活负担和生产成本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乡村治理工作要得到推进,就要着手解决乡村现存问题,并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不仅要从实际上解决问题,也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第二,从国家层面分析。从国家治理层面上看,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国家要根据矛盾的观点、发展的眼观、辩证的方法、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方法看待时代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有效管理乡村秩序。乡村治理方法的不断科学化,体现着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治理体系的逐步建立與健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4],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治理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扩大,由此推动国家治理不断走向现代化。

二、乡村治理工作的原则和思路

推动乡村治理工作,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4]。乡村治理中,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积极投身乡村治理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乡村和城镇发展的差距,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5]。加强乡村生活环境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资源的流通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6],有助于加快乡村的城镇化转变进度,实现城乡的互利共赢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乡村治理方面,需要强调规划在乡村治理措施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乡村治理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按照规划内容逐步实施乡村治理的各项措施。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7]。

三、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措施

(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性

治理的科学性是指在乡村治理中颁布的条例和采取的措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8],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然而矛盾也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之分。不同事物的发展之间有共性,在把握共同特征的时候,不能忽略事物发展的特殊性矛盾。抓住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有效解决问题、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有效措施。乡村治理措施的采取和应用应根据当地的特殊性对症下药。例如,在治理中,要把握乡村的特点,理清与城市治理的区别。乡村地区地广人稀,各个地方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对症下药,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坚持协同发展的眼观看问题,推动乡村治理信息化

在当前社会,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信息内容也变得多样化。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居民相比较起来有一定差距。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近年来提高不少,但普遍上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乡村群众易受舆情影响,判断能力较低。

在新媒体的时代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信息传播的媒介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信息传播上来看,乡村治理要坚持依法治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明白扰乱公共秩序需要承担的后果,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安全卫生意识。在信息化时代,农村网络大面积覆盖,通信设施普及速度不断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变了乡村生活方式。借助信息化平台和线上宣传手段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能够提高传播的时效性。以人民需求为主体,坚持科学治理,而不是满足于行政的便利。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坚持信息公开化,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必要条件,也反映出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信息内容的传播只是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方式和策略才是根本之策。在互联网上,信息的把关实效还有待提高。在网络上蔓延的虚假信息以及恶意信息对网民造成了错误的引导,煽动了不良情绪的滋生。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舆情传播的主体。要根治互联网上信息恶意传播的现象,就应该从信息传播活动主体入手,对网络背后的“操纵者”进行整治。

(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乡村治理积极性

农民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创造者。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通同志说过,中国革命实际上是农民革命。农民人口数在社会中占据的比重较大,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生产以自然经濟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是城市和工业化建设的主要贡献者。21世纪以来,国家在对农民的发展和改造上也高度重视,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农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国家虽然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在精神财富的创造上也收益颇丰。但基本国情未变,还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4]。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发展进步之间息息相关。而乡村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由于主体意识的薄弱以及受教育水平偏低,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较低。由此,可以通过提高群众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加强主人翁意识的宣传来达到调动群众的目的。并且在创造出社会财富之后,在财富的分配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再分配的手段尽可能使每位乡村群众都享受到乡村治理的成果。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是坚持个别领导者的主体地位[9]。政府既是公共意志的代表者也是执行者。在权力关系上领导者应该明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善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和考察制度,防治滥竽充数。

四、结语

从目前乡村治理的开展情况来看,治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农村治理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中国治理能力的提高和治理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中国乡村治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党的指导也是正确的指导,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而乡村治理工作是全方位的治理[2],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是乡村治理工作需继续投入开展。在日后的工作中,乡村治理应不断向科学化、现代化、大众化发展,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参考文献:

[1]陆乐.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国家治理方法论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15.

[2]高其才.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历程、价值目标、现实挑战、制度完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5(3):87-99.

[3]许耀桐.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论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5(4):17-22.

[4]汤月娥.中国道路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5.

[5]唐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20.

[6]刘军.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7]杨璐璐,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催生的农民获得感[J].改革,2017(1):32-48.

[8]王安琪.恩格斯晚年书信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

[9]郁从娟,阎静.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探究[J].学理论,2021,40(3):86-88.

(责任编辑:董维)

上一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利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