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7

交叉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有关图形创意的系列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主干基础课程, 它们承担着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引向专业所需的方向与方法的重任, 让学生掌握将“物”发展成“图”的观察造型表现语言的能力。减少进入专业设计课程以后的学习障碍。通常我们是从几个角度去开展教学研究:

(1) 不同于一般人的思想认识去看待图形, 如何在自然界各式各样的可见形式中发现美。

(2) 从艺术造型的角度观察。造型的特点就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平面上或者三维空间里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视觉形象固定下来, 以静态方式再现世界的可视的、感性的真实存在, 对客观事物进行“图形化”的表现, 起到传递的作用。

(3) 从大设计的基础而言, 其一是根据设计的需要, 如功能、美观等, 把自然界的各种物体进行分离, 重新进行组合的结果;其二是自然界中没有的, 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重新构想的一种图形。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物”发展到“图”的各种应变的思维能力, 并运用各种手段, 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表现出来, 也是对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开发与培养。

(4) 它是一种语言, 是将“物”发展到“图”, 再发展到符号化的“语言”, 从这个角度说来, 凡是能用视觉感受到的物体, 我们都可以通过“创意”而语言化, 这个经过我们创意加工的图形就可以成为独特的视觉语言, 也是我们要挖掘的“本土语言”。

(5) 图形创意的教学始终是动态的、多元的, 引导学生建立“创意”的观念;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视觉形象, 并创造新的视觉形象, 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增强“创意”的表现力。

(6) 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拓展视野。要求学生打破常规, 将己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 用“多维视角”的思维模式进行视觉思考, 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1 学科交叉融合, 打破各个专业之间的界线

早在20世纪初, 包豪斯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用与美的统一”,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 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在学科交叉中不断寻找兴奋点、兴趣点, 使之形成深层次的学科交叉, 各领域有机结合, 才可能产生新的灵感, 寻求突破, 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指导思想, 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几个原则:

(1) 以图形创意设计教学为主导, 融合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 注重学科交叉, 告诫学生多看看别人在做什么, 多向别人学习;

(2) 由来自环境艺术、动画艺术、视觉传达3个专业的雷莹、邓宇珩和陈广英教师共同协作, 指导学生进行动画制作和漫画、广告设计等专业作品的创作, 参加全国的美术作品展览和比赛, 使学生通过一个项目的实习, 获得了多个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

(3) 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 打破专业界限, 为同一个设计项目组建团队, 扩大各专业之间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探索一种研究模式, 把来自两个以上专业知识的信息、技能、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 加深基本的认识, 进行创意设计。团队的规模因项目而定, 每一团队基本保证有3个专业以上的学生参与, 充分调动各组同学进行专业交流的积极性, 相互作用创造了一个新的成果。

我们组织了由室内设计、视觉传达和动画艺术等三个专业、共7个同学组成的创作团队, 创作了动画作品《林·夕》, 于2009年11月, 入选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举办的全国高校第九届动画“学院奖”, 并获得了“优秀学生作业奖”。

这是一次跨专业的合作, 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实践。

如图1所示。

2 培养创新型人才

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综合的结果, 所谓的“综合”包含了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形与形、神与神之间的复合是综合的体现。综合产生新的结果, 综合产生旺盛的生命。

创新是艺术和设计的本质, 设计作品强调的是独立性和个性化。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去想象与联想, 开发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潜能, 多角度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打破传统教学过多强调概念和灌注式的教学, 注重课程的实验性和原创性, 提倡教学观念的改变, 强调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特征。在注重原理性教学的基础上, 拓宽视野, 融会贯通, 强调学生的理解力, 分析力和创造力。我们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下几方面原则:

(1) 变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保持开放的头脑, 世界是运动的, 一切都在变化, 唯有不变的是永远在变。不满足于现状, 必须充满激情地去探索新的思维, 表达新的图形, 要不同与自己的作品, 也要不同于别人的作品, 永远在追求新的思想、事物、探索新的领域, 挖掘新的潜力。

(2) 关注生活, 从平凡中汲取非凡。设计是设计师的生活方式之一, 而且要做到事事皆为我所用, 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创意,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觉察到新的可能性。

(3) 不要随意批驳学生的想法。创意是勇敢者的游戏, 少去批评学生的作品, 但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4) 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如何理解和学习思维的方法。提供一些线索或指引,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和同学一起对方案加以综合、重组, 以创造一些新观点, 新思路。“孩子都是往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

(5) “脑力激荡”的思维方法。脑力激荡是美国奥斯朋博土所倡导的, 它是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 使思想相互激荡, 发生连锁反应, 以引导出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6) 表现, 再现。波普尔说“从左到右的定义”也可以解释为:艺术是这还是那, 艺术的范畴是由文化来决定的。艺术提供了把混乱转换为完美次序的方法, 通过调节次序的感觉再把和谐的完美给予了精神。一个艺术家和体验这个相同世界的其他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能够从所有进入视觉的刺激里分离信息, 这些信息使我们能存在于视觉世界中并理解这个世界的意义。

通过这几方面的把握, 目的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结合文化、传统的创意, 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己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与自豪, 是一种现代与创新风格的传统精神的贯彻和运用, 是现代精神与传统精神的自然融合与体现, 而绝不是对传统图形的生搬硬套。

我们指导美术教育系的同学制作的动画作品《刺猬三兄弟》和动画艺术的同学制作的动画作品《小树》, 都同时于2009年8月入选了“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如图2, 图3所示。

3 教师同行互动, 实现艺术素质教育一体化发展

3.1 确立图形教学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

在全面的艺术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本着“厚基础, 宽适应, 强能力”的指导原则, 要求设计者有很强的审美能力, 设计主体是自己, 并很好地转换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学习经过制作、创意、创造三个层面。为了确保教学,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 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进度设计、教材建设方向等等。

3.2 强化本土文化的视觉信息

在国际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 交流越频繁, 多样的视觉语言信息越泛滥。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要强化本土文化的视觉信息, 并将其理念贯彻到课程教学中, 争取特色化视觉语言的生命力。“本土语言”指的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的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提出自己的艺术设计“本土语言”。教师通过教学把视觉语言的意图充分表达出来, 然而思想居住在语言里, 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我们的“本土语言”, 它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也是指导我们教学和创作的中心思想。

3.3 由技能的培养, 向创造性方向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铅笔比我更聪明”。他的意思很清楚:他的铅笔把方程式写下来, 帮助他解题, 解方程, 而这些题目, 这些方程的解他是无法预见的。

创意的思维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数码实现, 将计算机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融为一体, 转变技术为技能, 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形而上”的设计创造。这需要创新思考, 传统教学要经过技术应用的历程, 紧扣设计主题, 使学生向创造性方向发展。

创意是生机之父、创意是历史之母, 研究它发生、发展、裂变的过程, 意义不仅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也是探索设计教育改革的新尝试。确立有一定的深度、可操作性强, 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思维训练的本质着手, 研究训练方法和内容, 才能从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设计素质。由表现到再现, 真正实现制作、创意、创造的发展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 指导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创作的漫画作品《复刻精神》, 于2009年8月入围了“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如图4所示。

4“多维视角”指导教学, 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不断沟通、改进, 在短短几年内,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几年来, 学生通过创意思维进行创意设计, 在全国和专业的设计大赛上屡获殊荣。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证明, 采用“多维视角”的新思维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 能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各专业同学组成团队进行艺术创作, 为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6项。

如表1, 图5, 图6所示。

5 培养符合2 1世纪的创意产业人才打基础

21世纪来临以后, 产生了“视觉文化转向”的现象,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 视觉影像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西方理论家认为:已经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了文化的大片领地。它都是毫无疑问地覆盖了我们的生活、覆盖了我们的文化、覆盖了我们的传播, 这一切都与图形、图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球的、在现实中也许永远都不会见面的观众可以因为好莱坞的某一部大片有着紧密的“视觉的接触”。视觉的交流成为了主导, 人类的智能与个性的塑造越来越依赖于译码和使用视觉符码的能力。在不同的地域, 以不同的语言能正确接受同一种信息, 这不能不说是视觉形象的功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 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整理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 培养学生个性、兴趣、素质、充满灵动的图形创意思维训练方法, 当然更多的是尝试性的教学。将“多维视角”的思维训练方法纳入本学科教学体系, 从思维的本质和教学的角度来研究, 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按照教育部的方针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才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着眼点”。

如图7所示。

6 结语

在“多维视角”指导下的学科交叉互动模式, 是我们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对改变设计观念和提升思维能力, 实现设计价值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改变思维中存在的传统的、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很大地催化作用。经过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 证明是可行的,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世纪, 技术重新构造了我们整个世界, 在科学和技术面前, 教师与学生是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教师处于一个艺术创意、传媒更新、高科技传授、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要不断结合教学需要, 为“本土语言”在创意图形的设计中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摘要:用“学科交叉”的理念指导图形创意设计, 定位图形创意的教学始终是动态的、多元的。采用新的思维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 强化本土文化的视觉信息,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关键词:学科交叉,多维视角,图形创意,本土语言

参考文献

[1] E.H.贡布里希, 林夕[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夏盛品.图形创意思维训练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 E.H.贡布里希, 杨思梁, 徐一维[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7, 9.

[4] 崔生国.图形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10.

[5] 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7.

[6] 林家阳.图形创意[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5, 7.

[7] 刘境奇.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创意研究与实践[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4.

交叉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由分业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投资者保护法律条文将细化

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做铺垫

“《证券法》的修订纳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的议事日程,而且按照计划是排在今年12月份的人大常委会上(审议)。”对众多投资者期盼已久的这部资本市场的“基本法”,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本次《证券法》修订起草组组长吴晓灵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透露。

受访的监管者、学者均认为,现行《证券法》对相关市场主体的规范明显滞后于实际形势的发展。以美国的证券法为例,从1933年出台到现在,大概修改了40多次,平均下来每两年就得修改一次。而中国从1998年《证券法》出台至今,只在2005年进行过一次修改。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新股发行要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这意味着现行的法律条文要进行改动。

曾任1998年《证券法》起草组副组长的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由分业监管转向功能监管涉及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投资者保护涉及的法律条文细化、由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涉及的角色定位,希望会是这一轮《证券法》修订的方向。

而曹凤岐提到的上述修法方向,也被近期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和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的吴晓灵等参与《证券法》修订的相关人士在热议本次修法路径时屡屡提及。

然而修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肖钢在去年第四届“上证法治论坛”上坦言,进入修法的过程以后,就是进入了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叶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证券法》的修订,必然面临着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监管权力的分配问题。如果改革的幅度过大,面临的部门之间博弈的阻力也会较大。

同一个金融,同一个监管

现行《证券法》对证券定义的范围太窄,希望这次修改能够扩展证券的范围。

——吴晓灵

以余额宝举例,证监会认为它涉及货币基金以及基金的销售,需要证监会来监管,但银监会认为余额宝最终募集的资金大部分用于银行间市场,也想管。

——曹凤岐

现行《证券法》的第六条明确写着:“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虽然这一表述较1998年出台的《证券法》多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但仍然划定了金融行业分业监管的框架。但随着类似光大、安邦等金融控股集团的出现,金融企业混业经营越来越普遍,这样的法律规定似乎已经很难满足监管需求。

分业监管滋生监管套利和风险

曹凤岐回忆1998年《证券法》的出台时,仍对《证券法》中有关分业监管的表述感到遗憾。

当时作为起草组副组长,曹凤岐认为《证券法》中不应该对分业监管作出规定。他认为原因有三:一是《证券法》只是资本市场领域的法律,没有权利规定银行、保险等分业经营;二是银行业需要综合经营,甚至从事承担证券产品通道的业务,因此在这方面不应该规定得太死;三是不利于国外已经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公司到中国来开展业务。

在最终落定时,决策层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而且担心银行利用自有资金购买证券、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等,所以将分业经营的要求写入《证券法》。之后按分业监管框架,保监会和银监会分别监管保险业和银行业。

但随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愈加明显,在2005年进行《证券法》修订时,学界关于取消分业监管的呼声较高。作为当时那次《证券法》修订专家顾问委员会的委员,曹凤岐回忆道,当时一些单位表示反对,认为根据分业监管已经形成了“一行三会”(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局面,如果将分业监管取消,这些机构将面临调整。

“所以,在2005年修订时,没有将这一条取消。但在后面加上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样的表述,为一些机构的混业经营开了口子。”曹凤岐说。

“这种监管框架,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监管套利。”叶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叶林举例说,银行和证券公司发行同一类型的理财产品,但前者只需要银监会的备案,后者需要证监会的审批。“同样的产品,银监会系统的监管强度要弱于证监会系统。”叶林说,这造成了市场主体的不平等,同时较弱的监管也会滋生一定的风险。

曹凤岐以余额宝举例,证监会认为它涉及货币基金以及基金的销售,需要证监会来监管,但银监会认为余额宝最终募集的资金大部分用于银行间市场,也想管。

“当各个部门对一个新生事物的监管产生交叉或分歧时,就容易产生监管混乱、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最终产生风险。”曹凤岐表示。

金融商品法

PK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资本市场监管由分业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功能监管?

学界普遍认为功能监管,其核心是对金融投资业、金融投资商品、金融消费者根据经济实质和金融功能进行监管,只要金融功能相同就适用同一个标准和规则,对同一金融功能的金融消费者适用统一的投资者保护制度。

吴晓灵就此表示,现行《证券法》对证券定义的范围太窄,希望这次修改能够扩展证券的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证监会上市一部主任欧阳泽华亦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希望修订后的《证券法》进一步明确规范各主体的行为,成为一个市场统一的监管法。他认为,证券的定义,其实不限于证监会所管辖的范围,它是一个大的资本概念。

叶林认为,吴晓灵的思路是扩大证券品种,在时机成熟时《证券法》应与金融商品法并轨。所谓金融商品法,是指包括针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商品进行监管的法律。“等把证券范围放到足够大的时候,就一定是金融商品的概念了。”叶林说。

叶林认为以金融商品为载体的功能监管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日本、韩国以及英国等,它们证券法的走向就是以功能监管为核心,对广义上的证券进行监管,比如日本就有所谓的金融商品交易法。

在功能监管中,只需监管好两端,一端是对金融商品审慎监管牌照,使金融商品提供方行为规范;另一端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中间地带则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自主创新。“因为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复杂性,只能用这种功能监管的方式使监管标准统一,防范监管套利。”叶林说。

相对于上述通过扩大证券外延的方式转向功能监管,曹凤岐更倾向于通过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式解决分业监管滋生的问题。

曹凤岐提出将现行的“一行三会”架构改革为“一行一会”,即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除了发行货币之外还有管理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功能。曹凤岐建议,将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合并成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三会”在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分别管理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控股公司,根据控股公司的功能进行管理。总的监管方针由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来管理,国务院委派更高级别的领导任职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赔偿投资者将更有操作性

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坚决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在现行的《证券法》中关于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投资者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上,都只有相同的一句话表述,“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未细化到应当承担怎样的赔偿责任。

细化民事赔偿

“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是现在出现最多的案件类型,但是在所有的案件中,几乎没有一起民事案件是胜诉的。”叶林直言。

曹凤岐举例道,比如上世纪90年代红光实业造假案,有股民因此受到损失,向法院起诉索赔30万元,开始法院不受理,必须要有证监会对红光实业造假的认定结果,最后虽然证监会发布了关于红光实业违法违规的认定结果认定结果,这个股民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太小,最后打不下去了,通过庭外和解获赔6000元,现行 《证券法》确实很难让个人投资者有效维权。

另一个例子是银广夏案,股民采取集体诉讼,法院对股民的损失也进行了认定,但银广夏表示公司破产了,没有钱赔偿,最终股民虽然打赢了官司,但是没获得经济补偿。

曹凤岐建议,在《证券法》修订中,民事赔偿责任必须得细化和准确,如果认定是因为虚假信息、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造成的投资者损失,必须细化到按照损失额的多少比例进行赔偿。如果公司赔偿不了的话变卖资产也要赔偿。

此外,去年发生的光大“乌龙指”事件,主角杨剑波被处以市场禁入的处罚。之后,杨剑波因为对处罚结果不满,遂对证监会提起诉讼。曹凤岐认为,杨剑波之所以会起诉证监会,就是因为在《证券法》中关于处罚的问题不细,如果认定是内幕交易或操纵市场,应该明确什么样的内幕交易或者什么样的操纵市场要市场禁入,什么样的将面临刑事处罚。

“这次《证券法》修改,能不能系统总结民事赔偿的实践经验,将一些成熟可行的制度规则和认定原则,如原告的确认、归责原则的要求、因果关系的认定、证明责任的分配、赔偿损失的计算等,上升为法律的规范。”肖钢在去年“上证法治论坛”上建议。

探索行政和解

法律界人士认为,在投资者保护这个环节,除了传统的行政处罚、民事处罚手段外,国外成熟市场的行政和解模式或许可以在这次《证券法》修订中得到借鉴。

所谓行政和解模式是指对于案件事实状态不明确,且这种不明确的状态在客观上难以排除,或者彻底查清需要大量资源,短期内难以及时作出处罚决定的,监管机构即可以与当事人进行协商,双方各做适当让步,以当事人支付必要数额和解金为代价,以和解金补偿受损投资者为条件,达成监管机构不再另行作出处罚决定的和解协议。

事实上,行政和解制度也得到了证监会主席肖钢的认可。肖钢今年2月份在《行政管理改革》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积极探索监管执法的行政和解新模式。肖钢表示,无论是英美法系的美国、英国及我国香港地区,还是大陆法系的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均在其行政程序法律中,对行政和解制度作出了统一、明确的规定。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以行政和解方式处理的案件,甚至已占其全部执法案件的80%以上,其中不乏数额高、影响广的重大案件。可见,资本市场监管执法更多采用行政和解执法模式,不仅符合现代行政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更加适应资本市场监管的特殊规律要求。

在我国资本市场,此前的万福生科上市造假案,平安证券主动设立3亿元的投资者赔偿专项基金。叶林认为,这个案例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行政和解制度的探索,从实践看,平安证券的主动赔付,降低了这个案件的负面效应。

“《证券法》修改是不是可以考虑借鉴这种做法,建立适应证券市场特点的专业调解制度,为快速、有效地调解纠纷提供制度基础。”肖钢如是发问。

如何安置发审委?

日本、韩国以及英国的证券法就是以功能监管为核心,对广义上的证券进行监管,比如日本就有所谓的金融商品交易法。

——叶林

注册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修改现行的《证券法》相关规定势在必行。根据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在公司上市时证监会和交易所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即证监会负责公司的发行审核,交易所负责公司的上市交易审核。

但在实际执行中,交易所的上市审核功能逐渐弱化。“证监会如果通过了公司的发行审核,交易所层面的上市审核一般都会通过。”叶林说。

叶林表示,实行注册制后,交易所的上市交易审核功能要强化,要协调好公司发行与上市交易的关系。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即使做出了完整、真实的信息披露通过了证监会的发行审核,但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在交易所挂牌上市。因为在注册制的情况下,“垃圾”公司在信息披露合规的情况下允许发行,但交易所层面要在上市审核上对其有要求。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所的上市审查委员会将变得更加重要,而证监会层面负责发行审核的发审委则没有存在的必要。

曹凤岐告诉记者,实行注册制后,证监会的主要精力将放在核查与监管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真实与完整。

注册制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法律界人士提醒道,在《证券法》修订中需要为注册制改革留下伏笔。

曹凤岐建议,在《证券法》修订时加上“在市场条件成熟时,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表述。同时,在未完全实行注册制、发审委仍存在的情况下,在《证券法》修订时将有关发审委的内容去掉,这样既可以为注册制未推行时发审委的存在留下口子,同时也为将来取消发审委提供法律依据。

除此之外,叶林告诉记者,由于注册制不对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作出判断,所以建议将原来《证券法》中要求公司上市时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表述去掉。

交叉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探索专利研究多学科发展演进,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中揭示了全球专利研究由法学学科为主导演进为商业与经济学科为主导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加大创新创业、风险投资等商业运营和技术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课程设置,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应为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和经济以及商业运营模式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

关键词:专利研究;多学科演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题词共现分析

0 引 言

探索专利的多学科属性及其演进[1-2],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般认为,专利涉及到技术、法律、管理、经济和商业运营等多个学科领域[3-5]。一方面,专利代表着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技术;另一方面,专利常常是专利权的简称,而专利权是通过法定程序授予技术发明者的一种垄断权利;同时,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又涉及到投资、商业运营模式和管理等其他学科领域。专利作为知识产权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多学科特征,将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战略内容之一[6-7]。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基于专利多学科属性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将更快地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培养和储备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有关专利的多学科属性,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吴汉东认为[8],知识产权具备更多科技含量和知识要素。涉及到文化创作领域、技术应用领域、工商经营领域等,与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商品销售和市场贸易等诸多问题都息息相关。侯海燕、赵楠楠等[4]运用绘制学科交叉图谱方法,揭示了知识产权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特征及其发展态势。栾春娟、罗海山[9]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揭示了专利研究的多学科特征。丁卫明、汤易兵认为[10],应以多学科的视野,尤其是在创新文化、法治文化和管理文化三者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知识产权文化。Kesan提出[11],应从多学科角度加强知识产权。有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丁桂芝和李建生等提出[12],高职院校以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为切入点,是助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孟丽华和李磊等[13],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发展研究出发,探索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Gallie和Legros认为[14],法国公司创新过程中,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Autio和Acs提出[15],创新创业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必要的工程。第二,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问题。谢乒和王新华提出[16],高等院校应当结合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多个环节构建科学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雷鸣认为[17],目前我国应用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他结合自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以期提高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唐珺探讨了企业需求视角下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问题[18]。第三,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钱建平提出[19],知识产权教育应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层次差异,在机构、专业和学科等方面进行科学设置,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培养模式。陶丽琴和陈璐[20]对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叶美霞和曾培芳等[21]在总结德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秦琴、郑丽娜等[22-23]结合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对理工科院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本研究工作的重要研究基础。现有研究成果多采用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本文拟基于全球专利研究的主题文献,通过运用信息可视化等技术,在对专利研究主题的多学科属性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国家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决策支撑。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我们选择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数据库,作为本节研究的来源数据库。SSCI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其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和书信等;其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商科、经济、历史、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我们检索了主题中含有专利的主题文献,文献类型选择了研究论文,时间跨度为1900—2016年。即检索策略为:主题=patent;文献类型=article;时间跨度:1900—2016;数据库=SSCI.检索共得到10 707条专利主题文献。我们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1900—1985年(2 525条數据)、1986—2016年(8 182条数据)。之所以划分为这样的2个阶段,是因为自1986年开始,专利文献的学科分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排在首位的学科由“政府与法律”变更为“商业与经济”。数据检索和下载日期为2016年5月20-26日。本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文献数据中的学科共现分析方法(co-occurrence analysis),并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手段(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信息可视化技术涉及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人机交互技术等多个领域,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并可进行人机交互。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及可视化显示之后,能够使人们更容易地观察、浏览和理解信息,并且可以探测到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模式[24],进而为决策提供支撑。本文中的学科共现分析,将采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应用软件,对100多年以来全球专利研究的主题文献的学科演进进行探测。基于此,提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对象建议。

2 专利研究的多学科演进

2.1 第一阶段:1900—1985年我们选取1900—1985年间的专利主题文献

2 525条数据,利用文献题录中的学科分类栏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对专利主题文献的学科进行共现分析,进而探测第一阶段(1900—1985年)全球专利研究的多学科分布情况。确定了网络节点为学科之后,将每个时间分区(slice)划分为10年,同时选择每一时区显示全部结点,运行CiteSpace,生成图1所示的第一阶段(1900—1985年)“专利研究的多学科分布图谱”。图谱中代表学科的节点越大,表示该学科出现的频次越高。

图1显示,在第一阶段,1900—1985年间,全球专利研究主题文献最集中的学科是“政府与法律”(Government & Law),该学科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内,都占有强大的优势。专利权是法律赋予发明创造者的专有权利,发明创造者被授予专利权后,专利局会将发明创造的内容向整个社会公开。专利是“独占”与“公开”两者的统一,是发明者以发明创造信息公开为代价获得垄断权。专利制度目的在于保护技术发明者能够享受到独占性、排他性的权利,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主体使用专利技术,都必须通过专利权人的授权许可才可以获得使用权。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专利侵权、专利撤销与专利无效等等诸多法律问题不断出现,因此而导致“政府与法律”这个学科在如此之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商业发展的机会。逐渐地“商业与经济”(Business & Economics)开始融入专利主题的研究过程中。专利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有何关系、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应采取何种商业模式等等,许多类似课题的研究促进了专利研究紧密相关学科的生成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与图书馆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也逐步融入专利主题研究中。在第一阶段,比例高于1%的学科相关信息,见表1.

专利研究在第一阶段(1900—1985年)共涉及到48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政府与法律”在所占的比例超过70%,说明作为“权利法定”的专利主题研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以法学这个学科中的“政府与法律”为主。在第一阶段的后半期,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需要依赖专利技术恢复经济发展的选择和发展趋势,加速了专利主题相关的“商业与经济”的学科快速发展,占了半壁江山。该阶段的“信息与图书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都没有超过10%的比例。其他学科,化学、国际关系等,则只是萌芽阶段。

2.2 第二阶段:1986—2016年第二阶段,1986—2016年间的专利主题文献共有8 182条数据,同样选择文献题录中的学科分类为网络节点,将每个时间分区划分为三年,同时选择每一时区显示全部结点,运行CiteSpace,生成图2所示的第二阶段(1986—2016年)“专利研究的多学科分布图谱”。图谱中代表学科的节点越大,表示该学科出现的频次越高。

图2显示,第二阶段的“商业与经济”学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图谱中是最大的一个节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专利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形成和高技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作用。该阶段共涉及到123个学科之多。政府与法律仍然是第二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尽管其地位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第一阶段的第一位和绝对优势的地位,而变更为第二位,不占据主导地位了。“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学科,连接着法律与经济学科;随着大数据的出现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与图书馆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也快速地发展起来了,其与“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共同成为专利主题文献多学科图谱中的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区域。在第二阶段,比例高于1%的20个专利相关学科信息,见表2.

随着专利主题文献全部学科在第二发展阶段的井喷,比例高于1%的学科也比第一阶段增长了几近2倍。“商业与经济”在第二阶段(1986—2016年)所占的比例为唯一一个超过50%的学科,成为全球专利主题研究最集中的一个学科领域,并且其遥遥领先于排在第二位的学科。“政府与法律”学科明显地下降了,比第一阶段下降了55%,在第二阶段仅占18%,不到20%.“公共管理”与“信息与图书馆科学”分别占了10%稍强的比例。“计算机科学”有所发展,“工程学”属于一个迅速崛起的与专利主题研究相关的学科。其他一些学科,比如“环境与生态科学”、“健康护理科学與服务”、“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药物学和药剂学”等,虽然不占主流,但却是专利主题研究过程中全球学者关注的一些相关课题。

3 专利研究的热点主题演进

3.1 第一阶段:1900—1985年在此我们选择CiteSpace平台的主题词(term)作为网络结点,主题词从专利文献篇名(Title)中的名词短语(noun phrases)中提取,进行专利研究主题文献的共词分析,绘制两个发展阶段的专利研究主题词图谱,考查其发展和演进趋势。被德温特专利数据库的专家技术人员标引后的专利文献篇名,更加精炼和易于相关领域技术人员进行检索,高度概括了发明创造的特征和新颖性,准确地反映了专利技术的本质与创新特色[25]。确定了网络节点为主题词之后,将每10年时间划分为一个时区,选择每一时区显示30个高频主题词,运行CiteSpace,生成图3所示的第一阶段(1900—1985年)“专利研究主题词图谱”。图谱中代表主题词的标签越大,表示该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越高。

图3显示,在第一阶段专利研究主题文献的主题词图谱上面,比较突出的几个研究热点是:专利制度、专利局、专利法律、专利保护、专利文献与专利信息、专利法案、专利许可等。绝大多数热点领域跟法学学科相关密切。第一阶段(1900—1985年)专利主题论文共2 525篇,我们将出现频次占全部文献篇数比例高于1%的主题词列出见表3.

表3显示,在第一阶段,主题词比例高于1%的只有5个,它们主要都是与专利法律制度相关。其中“专利制度”(patent system)频次86次,占第一阶段全部文献数量的3.41%,说明国际上更多的学者研究了专利制度的起源、发展、特征和制度产生、形成与完善等诸多相关问题。“专利局”(patent office)作为专利申请受理和专利权的授权机关,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关于专利局的设置、专利局的权限、专利的审理期限、专利公告等一些与专利申请和授权相关的问题,比较广泛地被探讨。在各国“专利法”(patent law)与“专利法案”(patent act)的建立、完善和發展过程中,一些相关的议题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随着专利制度的不断发展,专利侵权与专利案件的诉讼也相应地出现,“专利保护”(patent protection)也随之提上日程,如何通过行政和司法的途径保护授权专利,成为专利权利人和学者们关注的课题。

3.2 第二阶段:1986—2016年同样方法,在绘制第二阶段(1986—2016年)专利主题词图谱时,确定了网络节点为主题词(term)之后,将每三年时间划分为一个时区,选择每一时区显示30个高频主题词,运行CiteSpace,生成图4所示的第二阶段“专利研究主题词图谱”。图谱中代表主题词的标签越大,表示该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越高。

图4显示,在第二阶段专利研究主题文献的主题词图谱上面,出现了更多的热点研究领域:其中最突出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是“技术创新”;“产业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热点领域;同时还有专利产出、创新绩效、知识流动、专利引文、技术转移、经济增长、知识溢出、专利保护、吸收能力、经济与市场等。第二阶段(1986—2016年)专利主题论文共8 182篇,我们将出现频次占全部文献篇数比例高于3%的主题词列出见表4.表4显示,在第二阶段,主题词相对更集中一些,比例高于3%的有23个。其中“创新”成为最突出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主题,其在第二阶段的全部专利主题文献的仅仅篇名中出现的频次就超过了20%,在主题中出现的频次将远远高于这个比例。研发是另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产业技术研发活动是专利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各国科学技术竞争日益白热化,加大研发投入和管理、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是各国政府和产业、企业倍加关注的大事。创新发展的绩效以及衡量与测度其的指标等,也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转移、知识流动和知识溢出等许多问题,都成为第二阶段全球专利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同时,专利技术与创新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专利技术的竞争发展、专利技术对生产力提高的影响等,也是全球专利研究关注的一些热点和重点。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研究的深入,专利数据、专利引文等一些实证分析方法,逐渐被专利研究的学者们采用。

4 结 语

研究运用学科共现和主题词共现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1900—2016年的100多年时间里,全球专利主题研究的多学科演进和热点主题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选择“商业与经济”学科首次超过“政府与法律”学科而跃居第一位的1986年为转折点,将全部数据分为两个阶段。分析结果显示,在第一发展阶段(1900—1985年),“政府与法律”学科占据绝对的优势,体现该阶段研究热点与重点的高频主题词,也多数集中于法学学科。在第二发展阶段(1986—2016年),“商业与经济”学科远远超越了专利主题文献的其他相关学科而跃居榜首,该阶段研究热点和重点的高频主题词,呈现出集中和多元化的态势。技术创新成为最重要的热点领域,产业技术研发等也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热点研究领域。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更多地侧重了法学学科的教育,一些大学的知识产权学院,也往往是跟法学院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的建制和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模式,跟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和商业发展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还是差距较大、难以衔接的。第二阶段(1986—2016年)全球专利研究的多学科分布图谱已经揭示了最近20年来,全球的专利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与经济”学科领域;与此对应的该阶段专利研究热点主题词图谱也揭示了专利研究的核心是围绕着“技术创新”主题进行的。由此可见,全球最近20年专利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已经由传统的法学学科转移到商业与经济学科了,关注的核心议题也由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而发展为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产业研发、创新指标和绩效、经济增长与知识流动等这样一些热点主题,因此,我们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也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跟上国际知识产权发展和前进的步伐。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类课程之外,应大量增加知识产权与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与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与专利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与专利检索和数据处理、知识产权服务的软件平台开发等适应当前全球知识产权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比较强的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诉讼方面的人才队伍,虽然仍然是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中的一部分,但即使是这部分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在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中,他们若能懂一些技术、管理、商业运营或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将非常有利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也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交叉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难以跟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式却无法及时更新。信息技术、大数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使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金融人才愈发在就业市场上凸显优势。这令传统的单纯以讲授法为主且以单一学科为主的教学体系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的机械性和局限性愈发明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成为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以《行为金融学》为例,探讨基于学科交叉模式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行为金融学》国内外课程教学现状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金融学。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行为金融创始人理查德泰勒,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第四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预示着这门新兴边缘学科由曾经的“异端邪说”发扬壮大为当前经济学科的新风向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拥有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较国内而言,其早已涉足对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并在基本理论、实证检验、模型建立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行为金融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国外的教学过程中,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行为金融学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但与心理实验进行同步开展,除了基本的讲授法之外,还真正把学生带到心理学实验室,让学生在真正的心理实验中认识人类的行为模式以及在金融市场中群体和个体容易出现的行为偏差。为此领域的科研工作积累原始数据,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个体及群体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由于传统金融理论不能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众多异象做出合理解释,众多学者和专家开始转向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尤其是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颁发给行为金融学派之后,行为金融学也成为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财经类院校开设数量最多的课程之一。然而,国内大多数行为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多以讲授法为主,虽然教材中或授课过程中加入了心理学案例和实验,但这种案例和实验多数以教师课上讲授或在普通课堂中口述的形式输出。但由于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及案例贯穿这门课程始终,单纯地课堂讲授已难以满足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这是开设行为金融学课程的很多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难点。

三、《行为金融学》跨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还需要大量的心理实验做基本铺垫和课程引入,以此帮助学生对行为金融理论及模型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但目前我们大多数国内院校的行为金融学课程主要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学习初期由于课程中大量讲授的案例和心理学实验的存在,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课程中的心理学实验增多,同时以教师口述的形式输出,会让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轻视情绪乃至失去学习兴趣。并且,贯穿于课程中的心理实验如果仅仅以教师口述的形式输出,学生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往往会有针对性地给出结果,失去了原本实验的意义,容易产生走马观花式学习。同时,课堂上由教师口述或者引导的实验,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课程内容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暗示,学生往往会进行“逆向选择”,从而造成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偏差,影响授课效果。

行为金融主要基于心理学,涵盖行为和实验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分析和实验分析方法。目前的研究主要运用两者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模拟个人和群体投资者所处的投资情景,探寻投资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从而对金融现象进行更符合现实的解释。因此在行为金融学的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令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了解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因素,还能够提高授课参与度,打破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另外,行为金融学通常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学生通过参与特定行为金融实验,激发进一步探索欲望,可以为后续毕业论文的相关实证检验分析做准备。从复合人才培养角度来说,随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逐渐走上经济学研究的舞台,越来越多的跨专业学生开始选修此门课程,这就对相应实验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当前背景下,在《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中构建基于学科交叉的实验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四、实现路径

(一)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目标

本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和构建致力于完善“以实验教学夯实基本理论,达到以实验驱动教学,促进学生交叉学科间相互渗透以及实践能力及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并适用于金融类、经济类、心理学类等专业复合人才培养需求。

(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1.课程理论内容重构

通过对开设过此门课程的高校以及学习过此类课程的学生进行调研,结合所在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将课程内容的进行优化配置,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理论模块式教学使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

2.实验教学体系架构

根据复合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搭建基于金融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验教学方案及实验平台。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金融经济类相关行业需求角度出发,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演示型、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模块内容,建立具有高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从实验类型来看,主要分为验证型、演示型、综合设计型实验。其中验证型以及演示型实验主要是服务于课程教学,印证课程中所讲授的结论;综合设计型实验是学生基于所学多门甚至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做出实验报告,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做出相关分析,这类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水平。

3.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交叉学科的实验课程群

借助与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消除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的融通与整合,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构建一个完善的行为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实现学校内部实验资源共享。

4.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进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主要的讲授法为主的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加强教师对实验的把控,实现以教学带实验,以实验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

根据课程改革内容,改变过去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实验”的考试方式。其中实验成绩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所学行为金融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能综合分析现代金融市场上常见市场异象的表现。这样的考核方式便于考核学生的过程表现和基本能力表现。

(三)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点

1.金融学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间渗透和实验平台构建。

2.演示型、验证型实验设计及与基础理论结合的问题。

3.详化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注意与学生毕业论文、深入研究及教师科研的配合问题。

结束语

在行为金融学教学体系中加入实验教学环节是国内各大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领域,但大部分高校本课程的授课还是主要依靠理论授课,心理学实验也只是以理论课程中以演示的形式输出。即使已经引入心理学实验的试点学校,其实验课程课时寥寥无几且实验简单重复性高,效果不佳。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构建设想并规划了实施路径,拟构建一套完整的行为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

摘要:在金融市场上的实证检验过程中,存在着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众多异象,为了更好地打开个人和群体决策过程中的黑箱,近几年掀起了对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热潮。然而,由于行为金融学课程的特殊性,该门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却是很多高校所面临的难点。本文基于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背景,提出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行为金融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和实践路径,拟构建一套具实用性和适用性的行为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学科交叉,实验教学,行为金融

参考文献

[1] 杨晓兰,王雁茜,金雪军.在金融教学中应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检验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3)

[2] 王春,黄健.教师实验教学在行为金融课程中的运用探索———以预期效用理论的挑战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

交叉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2、检查电动机和曳引机减速箱油位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控制柜、配电柜及其他电气设备的端子,有无松动烧坏现象。

3、检查断路器、接触器各触点有无打火、拉弧现象。

4、检查各接地点是否符合要求。

5、检查限速器工作运行情况,及时加油。各内选、外选按钮工作情况,是否灵敏。

6、检查安全保护装置的各种安装参数和动作试验状态是否符合标准。

7、检查轿厢照明和风扇。各指示灯,更换损坏的部件。

8、检查消防梯的消防功能。

9、每月检查导靴及靴衬。检查井道位置传感器等。

10、每月检查轿顶检修开关及上、下强迫缓速开关。检查并调整钢丝绳张力。

11、每月清洁机房、清扫轿顶及底坑卫生。检查缓冲器油位及复位情况。

12、每月检查井道随行电缆。检查平衡链悬挂及转动情况。

13、每月检查厅轿门相关尺寸,并作相应的调整。

14、每月检查及调整制动器的制动力矩及制动器闸瓦工作状况。

15、每月清洁地坎滑道卫生及杂质,使房门和轿厢门无阻塞。

16、每月检查、调整开关门机构及上、下端站的换速、限位开关,使其位置正确,功能可靠。电梯整机性能的调整检查,必须有记录,并存档。

电梯维修保养制度

1.应对机房的电器和机械设备作定期的巡视和检查,清理轿厢、机房卫生,检查司机交接班记录。

2.应至少每15日按照国家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一次维护保养。

3.每日对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和电控部分进行详细检查,更换易损部件。

4.每季度对重要的机械部件和电器设备进行详细检查,调查和修复以下内容:

①曳引机注油;②导靴打蜡;③油杯注油;④更换门导靴;⑤更换轿厢导靴衬板⑥更换错损、烧蚀的安全开关和继电器等。

5.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技术检查,确认电梯运行状态及不安全因素,制定整改计划(更换曳引机;清洗导轨工作面;检查控制柜上所有接触器、继电器;更换磨损和不可靠机械电气部件)。

6.根据电梯性能和使用频率,可在3-5年进行一次全面大修(清洁曳引机,更换磨擦片,检修控制柜,更换钢丝绳,作平衡系数等)。 7.电梯长时间停用或发生火灾、地震、水淹等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并报告特种设备监督机构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8.建立电梯运行记录并详细填写故障及原因,尤其是安全部件、安全装置维修及调整后的数据,记录在案,为日后的维修保养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电梯检验规范规定,和电梯安全运行相关的电梯钥匙,应由电梯安全管理人员严格管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预防非指定管理人员对电梯钥匙的错误操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引起电梯重要零配件被盗等事件的发生。因此必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在任何情况下应做好电梯钥匙使用和交接登记制度,并建立专门的管理档案。保证做到正确使用,特别要预防电梯钥匙的丢失及误操作。以防电梯零配件丢失,设备损坏,安全事故的发生等。

二、电梯钥匙的使用保管必须专人负责,电梯钥匙使用未经主管领导同意,不得随意使用。因工作需要使用时应做好记录。

三、保管人员不得将电梯钥匙外借和赠与其他无关人员。

四、电梯钥匙使用完毕后必须及时交回管理部门,并放回原处。

五、电梯钥匙包括:厅门三角钥匙、轿内检修钥匙、首层开、关电梯电气钥匙、机房钥匙。

六、使用厅门三角钥匙时应注意:

1、必须由电梯维修保养专业人员使用,其它人禁止使用;

2、当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时,应看清电梯是否停在本层,以防踏空;上轿顶前先打急停开关,后把电梯置检修位置,确认后方可上轿顶。

3、紧急救援时必须先切断电梯控制电源,确认好轿厢位置后再使用厅门钥匙进行救援作业。

七、电梯的首层电气钥匙(包括操纵盘钥匙)应由专人管理使用(如有司机,应交电梯司机保管),按规定开、关梯。

八、上述电梯钥匙必须严格掌管,不得随意乱放,若钥匙丢失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钥匙丢失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造成危害

电梯故障应急处置预案

1. 救护人员需保持镇静,及时与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并告之具体情况;

2. 与乘客取得联络,稳定其情绪,并告诉乘客已采取急救措施; 3. 确定统一指挥、监护、操作人员;

4.切断机器主电源,确认厅门、轿门是否关妥。通知轿厢内人 员不要靠近轿门和试图打开轿门,注意避免被货物碰伤、砸伤; 5. 机房人员与其他救援人员须确定联系方法并保持良好联系,操作前须先通知各有关人员,得到应答后方可操作;

6. 机房内非专业人员放人时四人操作,至少两人盘车,一人松开抱闸,一人监护并注意平屋标记;

7. 电梯轿厢移至平层处,将刹车恢复到制动状态; 8. 确认制动可靠后,放开盘车手轮;

9. 通知有关人员机房操作完毕,可打开电梯厅门、轿门放入或卸货; 10. 查看是否有乘客受伤、货物受损。

电梯定期报检制度

为使电梯保护正常的、安全的工作状态,防止由电梯而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和重大设备事故的发生。

一、电梯按国家规定的要求向国家规定的电梯安全主管部门申请电梯安全定期检验。

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向有关部门报告电梯定期检验工作。

三、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在电梯安全检验合格标志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机构申请定期检验。

四、电梯停用一年后重新启用,或发生重大的设备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或经受了可能影响其安全技术性能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水淹、地震、雷击、大风等)后也应由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申请检验。

五、电梯经较长时间停用,但尚未超过一年时间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可向单位设备管理部门申请内部安全检验,认为有必要的可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申请安全检验。

交叉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作业分析

1. 本工程施工体积大,施工作业面广,涉及的专业分包单位较多、材料垂直运输资源匮乏,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作业现象(如消防、暖通、强弱电、安防、给排水等),如何减少相关专业关联性的交叉作业及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潜在资源,是我们面临如何按计划时间节点,保质保量高效完成施工任务的重要课题;

2.目的:原则上尽量避免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作业,为加强对交叉作业的安全管理,明确责任和权力,消除安全隐患。

二、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具。

2、施工中应尽量减少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作业。必需交叉时,施工负责人应事先组织交叉作业各方,商定各方的施工范围及安全注意事项;各工序应密切配合,施工场地尽量错开,以减少干扰;无法错开的垂直交叉作业,层间必须搭设严密、牢固的防护隔离设施。

3、交叉作业场所的通道应保持畅通;有危险的出入口处应设围栏或悬挂警告牌。

4、隔离层、孔洞盖板、栏杆、安全网等安全防护设施严禁任意拆除;必须拆除时,应征得原搭设单位的同意,在工作完毕后立即恢复原状并经原搭设单位验收;严禁乱动非工作范围内的设备、机具及安全设施。

5、交叉施工时,工具、材料、边角余料等严禁上下投掷,应用工具袋、箩筐或吊笼等吊运。严禁在吊物下方接料或逗留。

三、具体程序:

1、施工单位与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单位作业前组织施工人员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2、施工单位与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单位作业前必须按批准的安全措施进行交底签字,确认施工单位与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单位负责人的安全防护职责。

3、施工单位与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单位作业前必须检查,完善相应的安全设施。

忠诚 齐家 创新 卓越

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作业分析

4、施工中项目部按规定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5、交叉作业前施工单位必须与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单位联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责任人。

6、交叉作业前施工单位必须与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单位联系,设计并安装安全设施。

7、施工完毕后,区域责任施工单位负责按规定拆除不用的安全隔离设施。

四、减少相关专业关联性交叉作业拟定措施:

1)实行现场实际测量精装修图纸平立面尺寸深化、精装样板先行措施,通过精装样板区发现潜在问题,并制定措施方案协调解决这些问题; 2)错开天棚施工作业周期,尽早的开展墙地面湿作业施工。

3)为确保工程能够顺利交付,同时给予精装修施工单位足够的施工作业时间,建议个专业安装施工单位先行完成天棚隐蔽工程的消防、暖通管道安装、强弱电、安防等桥架安装工程;一旦精装修深化图纸确定马上进行各分部的支管、桥架、线管等安装工作;精装施工单位同步跟上施工节奏;

2、材料运输

1)各施工单位拟定资金使用计划、材料进场计划、现场施工劳动力安排计划,由总承包单位负责牵头协调个专业施工单位材料临时堆放场地及垂直运输时间;具体到货时间各分包单位做好周进度计划报备总包备案,由总包落实各分包单位分时段、分单位进行材料垂直运输工作,在此时间段内其他施工单位不得穿插垂直运输作业;

2)大面积赶工期间垂直运输可适当增加作业时间,确保工程赶工期间的材料垂直运输供应,避免出现有材料上不去,现场施工人员坐等材料,造成人员窝工、工程施工周期滞后等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基本药物制度论文范文下一篇:德育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