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2024-03-1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具有一般普通的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科技进步发展的优势和长处,还具有一些大企业诸如国有企业等所不具备的机制上的优势和长处,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企业家精神、资金、人才、信息的把握、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建立内、外要素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从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5. 035

0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富有创新活力、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企业,它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代表。

1      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缺乏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精神、敬业精神、风险承担精神和合作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精神源头就是企业家自身,但企业家精神的物质载体可能不只是企业家自己本身,它还可以是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同盟、企业组织等。辽宁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以及组织文化不够浓厚,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企业主缺乏创新精神和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这就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得没有主心骨,没有强大的动力来源。有些中小企业的企业主满足于自己所经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不想进行技术创新,它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缺少了企业主和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引导和支持,那么这个企业就不能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方式。企业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所需物质资源的认识,也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方向。

1.2   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缺乏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投入成本比较高,融资也比较困难的特点,企业贷款源的实物资产并不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爱把钱带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被研究调查的辽宁省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最主要来源是自筹资金,能够占到企业融资的一小半,其次是政府的资助以及各种形式的贷款、创业基金等。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要经过研发、性能测试、大量生产、推向市场四个阶段之后才能彻底地将新产品流向市场。四个阶段和过程中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并且每个阶段和过程中都存在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都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很可能投入大量资金,结果没有得到想要的理想结果。对于一些销售收入不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研发资金成本会更低,尤其是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相当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都缺乏合理有效的融资渠道。另外,现在的金融融资机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债权融资机制,使成果无法得到较多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缺乏合理、规范、有效的私募资本市场机制,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原始资本的筹集;缺乏有效的再融资资本市场机制,阻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

1.3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

由于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条件以及整个东北经济发展低迷环境的双重限制,还有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等因素,导致技术创新人才流失得非常严重,本地的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去经济发展态势乐观的南方工作,严重地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许多刚毕业的学生在省内工作几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后就跳槽到大型企业中,不能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添砖加瓦。由于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能给员工提供的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等有限,所以引不来能够在业内工作出色的人才。而南方的这些方面提供比较好,导致很多精英人才流向南方,从而造成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慢,缺乏高素质、高层次的研发人员一直都是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综合以上,使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一个人身兼数职,既要搞管理分配协调员工们的工作任务,又要做技术来生产新产品,还要跑销售去营销生产出来的产品,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4   信息把握不充分

技术创新需要的信息主要有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两种。技术信息方面,国外的大型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一般都把服务对象定位到中小企业上,通过自己的研究与预测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但是辽宁省的在服务态度和方向上没有明确的定位,在了解需求和发展困境上、深入做调查研究等方面做得不够充分,就导致它们未发挥出本该发挥的至关重要作用。另外,辽宁省的一些服务机构缺少既懂技术开发,又懂市场发展趋势、企业营销方式、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既对行业的技术和市场信息相当熟悉,又能准确清楚地判断和预估新技术发展前景的高级人才。这些综合性有用人才的缺乏,使得大多数的询服务机构仅能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层次较低的咨询和服务,内容和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了解所研究发展领域的技术信息,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大打折扣。市场信息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就是把生产的新产品顺利地推向市场,让消费者所接受。因为只有这样,技术创新以及成果对于企业来说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市场,构思和判断多来自市场上消费者(用户)的需求和建议。要以市场消费者用户的需求为导向,由市场上的消费者来引导和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些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案例往往突出体现在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敏锐判断力和洞察力上。但目前,技术创新活动对以市场为导向观念这一都比较缺乏,就造成在市场中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差,没有能够在市场中有自己企业能够拿得出手的出色产品。

1.5   政府没有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的政策支持

政府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及各项扶持政策都会影响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政府作为政策资源的提供者,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政府还没有在科学技术创新投入、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政府还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另外政策实施的效果也不太乐观。其次,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够高的问题。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够高,辽宁省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知识等技术创新资源在企业、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等各种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组合和实施。

2     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对策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强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企业家精神可以识别市场机会和市场威胁,它的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冒险精神可以为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提供一些重要的决策依据。企业的老板或者高层管理者应该通过观察和分析中小企业市场经济的变化来做出自己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有利决策。企业家自己的技术创新意识和培养人才意识对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进行自我技术创新,企业家就必须要先拥有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和判断力。辽宁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首先加强企业家精神的自我培养,使企业家不能满足于自己企业的现状而稳步停滞不前,企业老板应该有自我创新意识,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方面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带头作用。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先明的企业管理的大局观者,才能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起好引导作用,从而使中小企業的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地开展起来,为企业和社会带来良好的积极的经济效益。

2.2   企业应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金

针对辽宁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笔者认为第一,企业可以从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来获取资金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的合作来获取所需要的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引入各种渠道的创业资本,可以通过使社会上有意向创业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个人和企业入股来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资金;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信贷和融资体系来获取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金。

2.3   要注重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技术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没有技术创新人才,任何一个企业都得不到长久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加强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企业针对人才短缺的问题应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的人才需要激励,它们才能拥有更强的斗志,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对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人才增加薪酬待遇以及分发红利、奖金的方式来激励企业的员工。企业也需要为优秀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提供有诱惑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加大企业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引进的工作力度等。另外,辽宁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需要提升企业人才的培训水平和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与辽宁省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建立起一套产学研全面合作的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辽宁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培养和发展企业所需的技术创新型人才,从而使它们更好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添砖加瓦等。

2.4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信息的获取

企业可以通过与市场用户的合作来了解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以此来获取企业需要进行哪个方面和层次上的技术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市场消费者参与机制,从而使得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协同在一起,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生产出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市场消费者们很好的反馈;其次,可以通过与原料以及技术供应商的合作来实现技术创新知识的共享,加速新产品的开发过程和降低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另外,可以通过与行业内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创新,建立起一个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得各企业都能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又好又快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伟.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2,34(8).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选取2015—2020年A股上市的1 500余家非金融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讨非金融企业融资程度、企业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一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的关系;二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在制造业企业中,这一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显;三是企业创新在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利于我国非金融企业找准定位,带动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绩效;实体经济

一、研究背景

金融市场高回报短周期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参与其中。2005—2020年,我国非金融公司的金融化程度呈现逐年深化的趋势。一方面,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利润来源渠道,减轻企业的融资压力。另一方面,不合理的金融投资活动则可能会导致非金融企业忽视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最终限制企业实体经济的发展。此外,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大部分是出于获取金融投资的短期利益,这可能导致企业过度“脱实向虚”,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金融市场中,从而挤压企业创新研发的投入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不利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也与我国基于创新的发展战略背道而驰。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水平整体仍处于上升的阶段,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企业绩效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探究非常必要。本文选取了2015—2020年非金融类的1 500多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旨在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非金融企业找准定位,带动实体经济更上一层。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绩效

李明玉(2020)提出,企业出于市场套利动机的金融投资行为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抑制作用[1]。王茹(2020)的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与企业主业业绩之间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许霜(2020)以北京君正为例,探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主业业绩的影响,提出金融化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效应:“蓄水池效应”“挤出效应”,而最终对该企业绩效的影响表现为“挤出效应”[3]。黄大禹、谢获宝(2021)通过研究2007—2018年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提出金融化程度越深的制造业企业,绩效则表现得越差;并且,投资效率高的企业可以缓解这一负面影响[4]。郭丽丽、徐珊(2021)从实体经济这一角度探究了金融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非线性关系,即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不进行金融资产的配置和过度的金融化都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5]。因此,本文提出了研究假设H1。

H1: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

(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技术创新

何瑞雪(2020)通过研究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挤出”效应[6]。胡文利(2021)以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水平为自变量,研发投入为因变量,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水平与研发投入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7]。钟华明(2021)利用托宾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二者的关系,研究结论与何瑞雪的相一致,并从股东价值导向和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这两个角度来解释影响途径[8]。段军山、庄旭东(2021)对非金融企业投资行为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均存在消极影响;文章还提出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实际上是高层管理者谋求短期利益与投机的手段,这个行为会侵占企业创新的相关资源,限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9]。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

(三)企业创新的中介效应

苏皑、康鹏胜、肖樱丹(2021)研究发现,高创新型企业更容易取得更高的财务绩效[10]。王茹(2021)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以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企业金融化可能将企业创新的动机和资金投入“挤出”,导致企业丧失长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抑制企业绩效。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企业创新在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减小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文选取了2015—2020年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证监会2012年版行业分类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ST、*ST等企业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企业,最终得到了1 544个非金融企业的研究样本(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H1和假设H2,提出模型(1)和模型(2):

进一步检验企业创新是否在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绩效这一机制中起中介效用,提出模型(3):

(三)变量选择以及定义

1.企业绩效(ROA)。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用ROA来表示企业绩效,ROA=净利润/期末总资产。

2.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Lagfin)。金融化程度=金融资产/期末总资产。其中,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以及垫款+长期债权投资。

3.企业创新(R&D)。本文中创新水平是通过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来衡量的。在现有研究中,企业的创新是通过研发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的。本文只选取了研发支出这一个角度,这是因为本文研究的自变量是金融化,这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的研发支出,再加上企业想要得到研发产出就必然需要研发投入,充足的研发支出是企业取得创新结果的保障,故本文不考虑研发支出是否得到相应的研发产出。

4.控制变量(Controls)。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的控制变量有企业规模(Size)、企业股权集中程度(Con)、企业资本结构(Leve)。由于企业规模的数据太大,对企业规模数据取自然对数。

各变量具体信息见表1。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为了减少极端值对回归效果产生影响,对数据进行了10%的结尾处理。解释变量非金融企业金融化(Lagfin)的平均值为5.6%,最小值为0.453%,最大值为18.9%。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ROA)的平均值为0.0378,最小值为-0.00638,最大值为0.0981,详细数据见表2。

(二)回归分析

1.总样本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系数表的第一列可以看出,ROA与Lagfin2在5%水平上显著为-0.396,与Lagfin在1%水平上显著为0.083。表明企业经营绩效与金融化程度的关系类似于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关系,验证了假设H1。在对模型(2)进行回归时,为防止极端的数据对结果产生影响,对数据进行了截尾处理。回归结果显示在1%水平上,R&D与Lagfin的相关系数显著为-0.009,为负相关。为进一步验证假设H3,对模型(3)进行回归,回归系数结果显示,R&D与ROA的相关性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0.038,为正相关关系。同时,在企业创新变量的影响下,企业绩效与企业金融化的平方的相关系数在5%水平下为-0.526,企业金融化程度的相关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0.103,验证了假设H3,即企业创新在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的回归系数见表3。

2.子样本回归分析。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鉴于其特殊地位,本文进一步对制造业的企业单独进行了回归分析。

从回归系数结果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同样是呈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关系。同时,企业的金融化程度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0.016,负相关性比总样本的还要强。并且企业技术创新在企业金融化水平对企业绩效表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的结论仍然是成立的。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5—2020年的1 500余家非金融行业的公司为研究對象,研究结论表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水平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即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较低或者较高都不利于非金融企业的绩效。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非金融企业适当开展金融投资活动可以更好地为核心业务积累资金,但过度的金融化则可能使企业走向深渊。同时,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制造业中,这一消极影响被体现得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首先,金融资产对研发资金投入和动机的挤出效应;其次,企业高管对金融投资的短期利益的追求,导致忽视实体创新。另外,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创新在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水平对企业绩效表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研究启示:第一,非金融企业应合理并专业地进行金融投资,拒绝盲目进入金融领域。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适当的金融化有利于扩宽获取利润的渠道,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合理配置金融资产,让金融投资为企业核心业务积累资金。企业还应设立专门的风控部门,尽量避免金融投资活动对核心业务产生大的负面影响。第二,我国非金融行业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应找准自己的定位,重视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整体还在加深,非金融企业要时刻保持清醒,切勿过度“脱实向虚”,深耕核心业务,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第三,提高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增强企业核心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以及人员的投入,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与高校、相关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整合外部资源。同时,注重企业内外部研发人员的培养与吸收,对于创新人才,还要给出完善的激励机制。其次,研发活动在资金和人员都充足的条件下,还要重视企业创新的效率。最后,企业还应重视对研发成果的保护,避免产生侵权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明玉.金融化必然抑制企业价值增长吗?——基于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20,(10):146-156.

[2]  王茹.企业金融化、创新投入与企业主业业绩[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0.

[3]  许霜.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主业业绩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9.

[4]  黄大禹,谢获宝.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后的财务绩效分析——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21,(7):103-112.

[5]  郭丽丽,徐珊.金融化、融资约束与企业经营绩效——基于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21,(6):53-64.

[6]  何瑞雪.上市公司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0.

[7]  胡文利.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是否抑制了企业创新——基于A股非金融企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企业,2021,(3):97-98.

[8]  钟华明.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影响[J].经济学家,2021,(2):92-101.

[9]  段军山,庄旭东.金融投资行为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机分析与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55-173.

[10]  苏皑,康鹏胜,肖樱丹.新创企业创业导向战略的实施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制度环境的差异化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1,(14):174-181.

收稿日期:2021-05-16

作者简介:顾兴月(1997-),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毛军权(1972-),男,江西进贤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科学、行业系统管理及制度设计研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出现的问题,然后给出了我国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绿色理念 技术创新 战略实施

绿色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在生产、消费、产品回收等领域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非技术方法的创新,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消耗资源最小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和对人体危害最小化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总称。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把绿色理念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中,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够朝着有利于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就企业方面而言,存在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等3个主要方面的障碍:一是资金缺乏。从企业角度来深入分析的话,造成企业创新资金缺乏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没有一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企业难以取得较好的技术创新收益,更别说绿色技术创新收益,从而难以继续下一步的创新活动,无法步入“创新—积累—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缺乏,是导致创新失败的重要原因。加之企业中技术人员普遍没有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难以发掘绿色浪潮给技术领域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三是缺乏信息。绿色技术信息的缺乏,使我国企业难以把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而会影响我国企业绿色技术成果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也会影响创新和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水平,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R&D的相关指标和国外有较大差距。研究与开发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使得我国的R&D资金的来源及使用结构不合理。同时政府由于受资金限制,加上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投入引进的技术间歇性及不平衡相当明显;另外企业由于缺乏创新的利益机制、动力机制和控制机制,加上自身资金的不足,因而不能保证绿色技术创新获得足够的动力和压力,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所需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缺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激励、扶持和优惠的环境、经济、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及措施;环境成本的价格体系尚未建立,环境资源生产要素化进程缓慢,各种资源比价不合理等,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应用在经济上缺乏吸引力,阻碍了创新和扩散。

二、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对策

1.增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要求企业家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失去长期的战略地位。要想提高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必须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创新资金都比较缺乏,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因此除了企业自身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以外,还必须引入其他投资主体(如风险投资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等)。二是企业应加强创新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高知识密集型的活动,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企业的创新人员不仅要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意识。这样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就有一定的知识作保障。三是技术联盟。从组织安排角度看,企业通过缔结技术联盟,可为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创新技术扩散提供组织保证,有利于克服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面临的组织缺陷,突破企业规模现有技术基础、人才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限制,有助于利用聚合知识,激发创新灵感,分散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同时,利用技术标准联盟,制定行业标准,可以构筑静态技术壁垒,争取战略主动权。

2.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它可以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将其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实施清洁生产,可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清洁生产采用绿色技术和生态工艺,遵循生态规律、模拟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包括从原料的选择、开采、运输、加工到产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消费,直至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利用这一完整的全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态综合效益。

3.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环境、经济、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绿色化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强制力量,因此,国家应在经济、财政、税收、融资、信贷、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尽早制定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法律法规约束、制度管理等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政府应不断严格环保法规和标准。

4.实施绿色GDP核算。绿色GDP,从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从现行统计下的GDP中扣除自然部分和社会部分的虚假进步和外部化成本。其中自然部分的虚数,包括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引发的成本,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等;而社会部分的虚数,包括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支出,由于失业所造成的损失,由于犯罪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所导致的损失,由于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实施绿色核算可以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J].未来与发展, 2006(6)

[2]李保宁:国外绿色文明的十二种趋势[J].外向经济,1998(5)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创新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文章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科技人才开发的关系出发,概括了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与需求特征,提出了激励创新科技人才不断创新的激励体系。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创新科技人才;激励体系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科技人才开发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和驱动。人才尤其是创新科技人才更是推动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因此,有效利用激励策略,充分调动创新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2006年国家启动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旨在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对于创新型企业的定义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健全的持续创新机制、企业家精神、创新管理文化以及高素质人才,根据国家和技术市场发展的战略导向,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和市场条件,取得技术优势并持续优化创新成果的现代企业。

目前国家已为两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共202家进行了命名,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中信息产业,资源、能源及加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企业约占试点企业总量的93%。

1.2 创新科技人才的内涵

创新科技人才是具有强烈探知欲与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坚持企业家精神,根据前沿动态与现实需要,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科技人才,是新技术的发明者、新产业的开拓者和重大科技项目的领导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与竞争实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1.3 创新科技人才与创新型企业的关系

创新型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如表1所示,较之2000年,200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17460个,R&D机构数增加1466个,科技人员增加26.7万人,发明专利数增加30837件。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人员数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8.9%和290.2%,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同时,创新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作为创新型企业能动的生产要素,创新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如表2,平均每个R&D人员为当年总产值贡献1681.37万元。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产业、經济与社会的发展。

2 企业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和需求特征

2.1 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

创新科技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环境变化和不确定的工作模式,具有较高的工作、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工作态度上较为主动、有主见、不愿被他人和传统做法所左右;在工作方式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重视企业的支持但又不愿受到较多的控制和约束;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上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并乐于将实现挑战性的目标视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此外,创新科技人才作为优秀的高绩效群体,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相对于其他职工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流动意愿。

2.2 创新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

需求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在某种必不可少的事物匮乏、丧失或是被剥夺时的一种内心感受。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以及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需要。物质需求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主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对于创新科技人才来说,他们期望获得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物质回馈或奖励被视为衡量自我价值和地位的尺度。

二是社会声誉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当生理、安全、情感的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个人会倾向于更高的尊重需要,希望自己的成就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声誉需求主要涉及员工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三是工作成就需要。相对于工作的外部性奖酬,内在的工作内容与个人价值观、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才是创新科技人才获取工作兴趣、职业能力和个人满足的源泉。与兴趣相符并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挑战性带来的成长机会,往往能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其中。对于目标和挑战,他们更强调按照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出色地完成任务,从中获得挑战的成就感。

四是成长需求。创新科技人才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为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和服务更新,他们对知识更新有着持续不断的需求。此外,他们还较为重视所在企业的成长潜力,以求在更广阔的平台,利用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是组织环境需要。创新科技人才需要组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他们对知识更新和事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他们希望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和制度等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水平的环境支撑。

3 推动创新科技人才不断创新的激励体系

3.1 建立科学的创新行为激励机制

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等活动的系统工程。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的投资与激励,还要重视对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组织激励、文化激励和制度激励。科学的系统激励为科技人才的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动力的源泉。

3.2 激励性薪酬体系

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中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关键人力资源,薪酬制度要把握好外部竞争性与内部公平性、激励性的平衡。从创新科技人才的稀缺性和需求特点入手,采取领先型薪酬战略,推行以技能为导向高弹性的薪酬结构以及个性化的福利方案。实施知识产权入股等利润共享措施,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权和个性化需求,体现知识产权的应用价值,构建企业与人才的生命共同体。

3.3 创新环境建设

在有不同背景、观点和动机的个人中,分享隐性知识是实现知识集成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步骤。因此企业需要营造一个使个人相互影响的环境,从内在激发员工的兴趣、挑战欲望和成功需求,促成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生成与转化。

从外部来讲,企业创新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用户、供应商的互动平台以及对世界领先水平产品的交流平台,确保企业知识技术的及时更新与市场需求和技术方向的前瞻性把握。就内部而言,企业除了正式研讨,更要重视企业诸如咖啡屋交流、电话交流、E-mail交流、小集团聚会等非正式研讨的频度,有研究表明,非正式程度较高的创新组织在激发创新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3.4 建立企业大学,实现多样化、系统化的员工培训与开发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科技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企业就需要针对自身的战略及员工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制定相应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企业大学将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创新科技人才以及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一起纳入学员体系当中。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提高了不同领域隐性知识交流和集成的频率,增强了与同行及供应链节点单位的交流学习,能够对创新科技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创新灵感,实现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教育培训作用。

3.5 职业生涯管理

创新科技人才往往比常人占有更多“知识”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公司,寻求新的职业机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由组织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将国家战略规划、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路径,可以将员工与企业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增加了整体的凝聚力,也对创新科技人才形成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激励。

3.6 强调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为达成组织发展愿景,完成企业使命而做出了一系列精神承诺,对工作氛围和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在以创新科技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中,不仅要营造宽松、自由、兼容并蓄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更要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深入人心。

企业家精神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风险承担精神为支撑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品质和意志。具有创新和学习的意识、发现机会的能力、承担风险的偏好以及良好的沟通、合作、经营和管理能力。创新科技人才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同领域甚至跨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各要素新的组合。这不仅需要对专业技术进行精深钻研、与相关领域人员的思想碰撞,更需要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敏锐地发现和把握机会,并有能力承受失败的打击。因此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科技人才是企業实现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精神保障。

4 结语

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与激励关系到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是企业不断提高自身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智力保障。创新型企业需结合国家、行业、市场的战略与需求转变,通过全方位的激励措施引导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集成效率,在满足他们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物质、精神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与不断升级,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时椿. 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娴初,王大成.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1,(7).

[3]李永周,官媛媛,张雨.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分层递进激励模型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20).

[4]陈劲. 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12).

[5]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张向前.知识型人才及其激励研究 [J].预测,2005,(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江苏外贸增速进入下行通道,贸易商品结构、方式、流向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运行态势。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美国家重回制造业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是导致江苏外贸增速放缓的外部原因;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则是其内部原因。面对外贸增速放缓,江苏可以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并进、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江苏外贸;增速放缓;原因;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江苏外贸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2007年,其外贸年均增速达到37.7%。但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起点,江苏外贸正经历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在增速换挡期认清形势、有效应对,实现江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江苏外贸发展现状

以08年为界,江苏外贸出现明显的转折,在经历剧烈的震荡后,近期处于低位徘徊。2011年之后三年,外贸增速分别只有15%、05%、23%。2015年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4561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33867亿美元,下降09%;进口20695亿美元,下降67%。横向来看,江苏进出口总额降幅比浙江、上海深11个百分点,比福建、广东、山东分别浅03、18、95个百分点。就贸易商品结构而言,2015年,作为传统出口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81429亿元和139555亿元,同比上升25%和26%,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钢材、汽车零配件等产业增长与同期相比均出现了下降。从进口来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56376亿元,同比上升15%;机电产品进口额为78784亿元,同比下降07%。就贸易方式而言,2015年江苏一般贸易进出口金额为338706亿元,同比下降29%;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达到142557亿元,同比下降15%。比较二者后发现,一般贸易外贸总额降幅比加工贸易深了14个百分点。就贸易流向而言,从出口来看,贸易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对欧盟、日本、香港、台湾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43、90%、02%、30%。相反,江苏对新兴市场的出口贸易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以印度和墨西哥为例,出口增速分别达到118%和106%。从进口看,江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负增长的情况更为普遍,贸易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有九个同比出现下降。

二、江苏外贸增速放缓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相继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经济结构等深层次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加之全球市场信心尚未恢复,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1%,2016年和2017年的预期增长率分别为34%和36%。在188个有统计数据的经济体中,2015年,有115个经济体经济增长预估值低于1980-2014年的历史平均水平,有107个经济体增长预估值低于2014年;全部经济体增长预估值低于历史水平的平均幅度高达107%。在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意愿和进口能力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江苏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2、欧美国家重回制造业。随着欧美国家中高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回流,江苏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欧美国家的产品出现“高端重合”,使得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关系由互补转向替代。欧美国家在科研基础、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制造优势将对江苏出口产品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增加江苏中高端制造业出口难度。同时,江苏外贸面临失去外商资金、技术支持的风险。江苏外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产业升级依赖技术购买和引进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而此次欧美重回制造业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振兴国内制造业,其必然会利用相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构筑技术壁垒,对高端技术的出口采取更为严格地控制。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2015年大宗行业是继1937年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全线滑坡。彭博大宗商品指数显示22种原材料期货价格累计下跌24%,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年度跌幅。南京海关数据显示江苏进口的大豆、纸浆等商品与同期相比,交易数量的增幅明显大于交易金额的增幅。如大豆,同比进口数量增长1131%,而进口金额同比只增长了636%。更有铁矿砂及其精矿、初级形状塑料、乙二醇等商品同比进口数量分别增长156%、77%、74%,而进口金额同比却出现296%、98%、84%的负增长。江苏对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进口大幅下降就是基于此类原因。

(二)内部原因

1、生产要素成本提高。随着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高收入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已经告罄。更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不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劳动工资增长幅度并不能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全面冲抵。同时,由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商业银行对制造业领域的信贷投放持谨慎态度。供需双方的差异加大了出口企业的融资缺口和融资困难。此外,包括土地、能源、环境在内的瓶颈约束,也合力推动了江苏外贸企业的综合成本持续上升。

2、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江苏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各个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江苏696个工业企业问卷调查,2015年以来江苏省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389%,与8205%的合理水平相去甚远。其中钢铁、水泥两类产业的利用率分别为7316%和668%。与此同时,企业预期短时间内产能利用率并不会提高,认为今年下半年行业利用率“缓慢上升”和“大幅提升”的企业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在此背景下,企业产品出现积压,库存高企,从而导致进口需求下滑。

三、江苏外贸失速对策建议

(一)积极拓展外贸新空间,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是开拓国际市场。发达国家出口空间难以进一步拓展,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大量需求处于起步阶段,江苏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二是扩大国内需求。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都为大规模消费需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增长短期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充分吸收全球优质生产要素,向国内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商品是江苏企业的必然选择。

(二)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欧美一些拥有知名的品牌、强劲的研发实力的大企业出现了暂时性的经营困境,收购的难度在下降。而这些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恰恰是江苏所欠缺而又急需的。江苏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进行收购兼并,以资本的控制力为突破,有效提升对海外经济要素的整合能力和掌控高度,争夺利润丰厚的价值链高端环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化解江苏钢铁、水泥等产业的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化进程。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打破融资瓶颈。简化管理部门的审批流程,加快外贸企业的资金周转。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拓展银企合作方式,避免信贷限制“一刀切”,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增加人民币在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结算规模,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国际资产中人民币定价的份额,稳定江苏企业外贸预期,避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

(四)提高自主创新力。一是将增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通过科技研发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制造业非价格竞争的能力,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二是培育产业链条。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网络等高附加值环节。培养处于创新价值链高端地位的跨国公司,形成具有市场控制的大型企业。鼓励高端制造业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培育自己的价值链“链主”。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2] 盖锐,吴敏.后危机时期江苏外贸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2011(5):126-129.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从论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谓语技术创新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 模式 问题 发展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是创新,而创新又以技术创新为关键。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及其转化为生产力。因为技术创新既可以为企业对现有的业务提供更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购买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多,谁就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是我国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研究开发一门新技术,并先于他人首家将这门新技术用于创造价值。一门技术的整体内部构成包含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可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或产品产生小的差异。然而基础技术毕竟科技含量较低,这种创新容易被竞争者模仿或突破,故基础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只能短期凸现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大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创新,核心技术是一门技术中的骨干部分,科技含量高,核心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或产品的差异化扩大,并能应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从而掌握市场主动权,占领市场的制高点。由于核心技术的科技含量高,一般企业难以模仿或突破,因此,只要企业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就等于把握了可持续的竞争能力。

2.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学习借鉴他人自主创新的成果,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先进技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模仿创新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风险小。市场需求已由率先创新者开拓出来,尾随的模仿者只要按照顾客的要求,不需过多地努力就能占领一块市场,大大降低了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风险。二是投入少。率先创新者要投入大量的技术研究费用,而模仿者只要投入对率先创新者的技术进行工程化移植、生产化和市场化推销的费用,前者的费用投入往往是后者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三是见效快。率先创新的过程长,而模仿创新过程通常较短,这样,模仿者能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市场,分割先创新者的超额利润,尽快收回投资。正如美国管理学家莱维特所说:“模仿者有时也像率先创新一样获利”。

模仿创新通常会涉及专利技术、技术秘密、商标、著作等四类知识产权,因此,模仿者应根据相应的产权法律,按照适当的形式给率先创新者予以符合法律、双方认可的物质和精神补偿,被模仿者就会乐而为之,这样才不会构成侵权行为。

3.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企业特别是落后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捷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要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发各种技术,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有采用引进先进技术与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相结合的方式,才是迅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引进关键技术并进行整合,形成技术优势。这种方式的技术引进成本相对较低,并可根据自己的技术、资源、环境条件的特点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整合,形成适合于本企业的技术优势。二是购买专利。知识产权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而专利技术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占领市场和保护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企业技术联盟

企业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形式,是由若干个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加盟联合开发的新产品。由于科技向高科技和复杂化快速发展,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同时,产品要依赖越多不同技术,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技术领域都保持尖端的优势,没有他人技术的加盟,单独依靠自己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一些技术含量高,适合当代新潮流的新产品就很难开发成功。因此,企业技术联盟已成为一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新招。企业技术联盟把企业的技术竞争推向更高的层次,使单一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演变成企业联盟之间、单一企业与企业联盟之间的竞争。显然,联盟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没有加入联盟的企业在竞争中则处于不利地位。

对于企业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可以比较的最佳技术创新模式。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创造竞争优势。

二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按国际惯例,技术创新资金只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6%的企业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我国多数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例在2.6%以下,这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使得许多企业无力开展技术研发,或者只完成了初步的研发成果,没有资金投入到推广环节,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的决策者不敢冒风险,一味追求平平稳稳,因为技术创新的失败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平均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且投入也较大,害怕创新失败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二是我国企业的负债量大都很高,企业根本无力投入。

2.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专业水平不高

技术创新人员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应在15%以上,但从总体情况看,70%以上的企业达不到这一科技人才含量的比例水平。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一是一些有专业水平的科研人才通过各种关系调到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不愿意留在企业,因为那些单位更具研究氛围,容易出成果。二是企业自身不重视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到位,技术创新奖励与业务业绩奖励不对称。

3.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引进国外即将淘汰或已经淘汰的技术;二是多企业一窝蜂上马某项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三是立项前缺乏信息检索导致创新起点低;四是研究过程中不注意对信息的动态跟踪造成重复建设。从目前我国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整体水平来看,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技术创新资源,严重的还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

4.技术创新成果闲置或使用低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自身原因。我们有的企业热衷于技术研究开发,而对于已开发的新技术商业化推广重视不够,造成技术创新成果闲置或使用率低下。二是技术资产的部门所有制导致创新技术的流动不畅。三是技术市场不发达,缺少多样化的技术创新产权流动形式。技术创新成果闲置或使用效率低,不仅使技术创新成果失去价值,而且也浪费了技术创新资源。

5.技术创新产权流失

由于我国产权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又加上有些企业对技术创新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了企业许多技术创新产权流失。

三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1.技术创新要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证

这些机制应包含科技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规划、科技人员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投入相适应机制;技术创新评价监督机制。有这些机制作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才能做到有钱、有人、有序。

2.企业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技术创新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技术成果应深受市场欢迎。技术创新要从市场需求去考虑问题,以技术高起点占据市场制高点,否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往技术创新的经验告诫我们,凡是认真研究市场,以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凡是不以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的效果就不理想,甚至失败。

3.技术创新要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

产学研联合技术就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向企业转让成果或联合创新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模式。产学研联合要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相结合,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组织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相结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产学研联合要与技术引进消化相结合,组织科研院校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产学研联合要与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采取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以兼并收购、技术人员入股、共同研究开发机构等多种形式,把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引入企业,增强企业的开发能力。

4.技术创新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

技术创新的效率高低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效率的高低。技术创新的开展需要激励机制,其过程也需要监督与协调。这些激励、监督、协调机制的形成离不开管理创新的实践,通过管理创新,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决策程序,从而确定技术创新的促进与激励机制。而且管理创新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

5.技术创新要以高新技术为方向

以高新技术为创新的方向,对技术创新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传统产业需要不断吸收高新技术,不断改进原有技术体系,提高技术层次,才能保持生命力。二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的高新技术体系也需要借助国际高新技术力量,引进与自创相结合,进行跳跃式发展,迎头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可以避免技术创新的低水平重复。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起就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证,则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方向,走产学研联合开发的道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大大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及创新的效率,尽可能避免技术创新活动出现问题。如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得当,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怀特、布鲁顿.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战略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2]王伟光.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与公共政策——基于政府作用的一种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

[3]司春林.企业创新空间与技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责任编辑:陈晨〕

上一篇:女性居家服装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