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范文

2024-01-25

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从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出发,研究了国际上典型的四种循环经济模式,最后提出了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关键问题,为山西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

关键词:煤炭;循环经济;措施

Key words: coal; circular economic; measures

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其煤炭工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引致了山西工业行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同时也相应引发了许多矛盾,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和以原煤、焦炭、火电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仅使山西面临着与全国其他省区类似的因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环境问题,还承担着大规模开发、加工、转换、外运等多方面的环境负担。

1 循环经济模式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经济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这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性的和一次性的,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这种做法技术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是人们对前两种模式难以为继而反思之后,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的过程,在这个生产循环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循环经济正是我国现阶段所追求的经济模式。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后期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现已开始进入实际运用阶段,在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各地都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

2 山西省煤炭行业引入循环经济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山西煤炭地下采空区面积已达1 300平方公里,塌陷土地520平方公里,且以每年25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每年因采煤排放地下水资源达4.1亿立方米,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山西现有煤矿石山106座,自燃40多座,自燃产生的二氧化碳、烟尘等废气排放量达358亿立方米/年。山西每年因燃煤排放的烟尘80.05万吨,二氧化硫80.24万吨。各城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太原市空气中悬浮颗粒和二氧化硫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8倍和3倍,称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在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负荷中,焦化工业分别占到山西总负荷的30%和40%,山西每年洗煤水的排放量约500万立方米,煤泥年流量约为5万吨,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道,使山西24条主要河流中已有83%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山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山西遍地是煤,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为外省输送了近百亿吨煤,占全国外调煤总量的70%以上。而遍地是煤的山西却变得千疮百孔。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也使山西的经济结构趋于单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艰难而必然地选择。由循环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必然是煤炭资源的大量节约、废弃物的高效回收与循环利用、伴生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的最小程度污染,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合理分配与持续利用,这与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双赢,这也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发挥循环经济还可以促进煤矿企业产业链和产品链的延伸,克服传统煤矿企业发展存在的诸多缺陷,使煤矿企业不仅获得了煤炭开发价值,还得到煤炭深度开发和使用的价值,摆脱煤矿企业一直处于的基础的、粗放低效经营的状况和相对从属的、被动的社会经济地位。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已建成煤炭循环经济项目56个,正在建设的40个项目中,近期还将有阳煤集团氧化铝、潞安集团甲醇项目一期、晋煤集团寺河矿井瓦斯电厂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

3 山西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循环经济首先被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循环型社会。国际范围内发展循环的比较典型的模式有四种:

(1)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2)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个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3)德国的回收再利用体系模式。德国从环境保护入手,主要通过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的双元系统来发展“循环经济”,其特色是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在世界的前列,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德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及其实践,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日本、欧盟各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制定或修订了本国的废物管理的法律规范。

(4)日本的循环社会模式。日本从资源减量化入手,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主旨,在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社会结构开始从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社会,向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型。

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循环的模式,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不仅要依靠国家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而且要结合山西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符合山西的实际情况的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要在制度层面上制定相关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煤炭产业政策,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煤炭产业发展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减轻自然环境负荷。

第三、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回收再利用体系。由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再加上煤炭生产企业长期实行粗放式管理,使得煤炭企业投入的生产材料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特别是一些机电产品和金属材料,如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通讯电缆,铜电车线、钢芯铝绞线、凿岩机、高中压阀门、型钢、圆钢、钢材、钢丝绳等。这些物质既不构成最终产品,又比较容易完好的回收再利用,使得回收成为可能。

第四、建立矿区生态园区。实践证明,建立生态园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园区内企业的废料成为矿区内其他附属企业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园区内企业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生态产业链,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经济系统。

第五、应在煤炭行业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又称生产者扩大,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的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要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要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这就使得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选择、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首先,要制定法律,明确各方责任;其次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的原则,规范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最后要完善行业标准,包括对废弃物处理的标准。

第六、应形成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的机制。要使企业生产中的物质能够“循环起来”,必须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要借助于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循环经济。

4 结束语

由于长期以来山西煤炭企业的粗放型发展,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上能源采掘和加工技术水平较低,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代价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山西发展循环经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只要山西煤炭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变挑战为机遇,一定会逐步地走上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养洁. 循环经济模式下山西发展战略[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9):63-64.

[2]邵建华. 循环经济模式在德国煤矿区的成功运用[J]. 华东经济管理, 2004(3):89-91.

[3]陈钢, 王汉斌, 侯红燕. 循环经济应用于煤矿环境治理研究[J]. 机械管理开发, 2008(3):140-141.

[4]宋东风. 我国循环经济模式的思考[J]. 技术经济, 2006(4):19.

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山西是我国煤炭生产大省,然而由于对煤炭行业的高度依赖,逐步形成了资源开发对其他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山西的转型发展必须要大力推动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支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山西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一)政府“标杆突破”引领全面转型

山西省提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煤炭资源重组整合,打造以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为主的煤炭工业格局,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煤炭资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出台《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和《标杆项目优惠政策》,筛选了第一批20个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总投资3063.9亿元。同时在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用地保障、融资支持、上市扶持、电价优惠和重要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0项优惠政策。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838项,成为全国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保留下来的269项审批全部纳入电子监察平台,审批时限比原来缩短了三分之一。

(二)加快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积极落实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机构设置,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合力初步形成。对煤炭资源整合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201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煤炭产业提升项目贷款余额3108.62亿元,较年初增加561.99亿元,增长22.07%,支持煤炭产业升级改造和产业链延伸,2013年累计发放1741.66亿元。

(三)多措并举力促转型升级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如晋煤集团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起了六大产业结构,企业经济规模和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截至2012年末,企业总资产1856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684亿元,其中非煤产业收入占比达到74.72%,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如阳煤集团依托煤焦和能源优势,围绕“肥、醇、炔、苯、油、烃”六条发展主线,开展煤化工循环工艺研究,逐步形成煤—煤气化—煤化工产业链、电石—乙炔—精细化工产业链、电石—乙炔—氯碱化工产业链。三是以绿色能源为支点,着力推进能源结构新型化。如晋煤集团牵头成立了国家级“煤气共采”战略联盟,建成国内实力最强的煤层气工程研发中心,其自主研发的“井上下联合抽采技术”,使煤层气抽采效率提高4倍以上,连续6年保持全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冠军。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山西已投资640亿元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园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建设的14个园区已初具规模,并成为煤炭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后续资金需求旺盛,信贷有效投入面临压力

长期以来,山西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行业,严重地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增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山西省实施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收到显著成效。尽管目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近尾声,但由于市场并购活动的不同步和企业自有并购资金到位比例的差异,并购市场资金尚未得到完全满足,存在约200亿元的资金需求。按照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总体目标,煤炭产能将从2012年的9亿吨提升到2015年的12亿吨。据测算需要2400亿元资金支持。同时,随着“洁净山西”目标的推进,洗煤行业需增加投入约100亿元。在上游煤机装备方面,预计到“十二五”末,煤机年需求将达到300亿元以上。在当前行业效益不佳的背景下,煤炭行业面临信贷资金压力,后续贷款投入不足或将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瓶颈。

(二)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融资结构不尽合理

直接融资具有专业化、分散风险、融资成本低的优势,是煤炭转型发展项目理想的筹资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山西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从2001年至2005年,山西省直接融资比例不足5%。2008年以来,直接融资比例明显上升,企业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债券融资(含可转债)比例从2008年的8.7%上升到2013年的32.3%,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主要融资渠道,金融资产的70%集中在银行体系。

(三)行业景气持续下降,行业信贷风险加大

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减速、外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山西省煤炭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一是煤炭行业生产疲软,价格持续下跌。2013年,山西省原煤生产96256万吨,同比增长5.3%。价格方面,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吨煤全年平均综合售价450.64元,同比减少89.97元,下降16.64%。二是煤炭效益大幅下降。2013年山西省煤炭行业累计完成利润45.75亿元,同比减少77.10亿元,下降62.67%。三是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截至2013年底,全省煤炭行业应收账款余额为794亿元,较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28.2%,占規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37.9%。

三、金融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支持体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在煤炭业产业重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维持良好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全省煤炭资源进行整体评估和统筹规划,清理煤炭行业转型发展中的制度障碍。二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省、市、县、工业园区和企业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健全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三是支持、引导煤化工产业高水平发展,努力做好煤焦化、煤液化、煤气化三篇文章,力推煤层气抽采利用等八大煤化工项目,使其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创新融资机制,打造多样化的融资平台。

优先将符合上市条件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支持、推动其利用沪深主板市场融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同时,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资源、技术以及人才上的优势,引导煤炭企业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等融资工具对优质项目进行低成本融资。

(三)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一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量身定制适合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从煤炭企业技术改造、兼并收购、设备采购、煤款回笼、资金理财等方面定制全新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适应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特点的信贷业务流程和信用评级制度,制定符合山西省情的煤炭产业贷款管理办法,简化授信审批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三是加强绿色信贷制度,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掌握低碳产业政策、环保企业名录、绿色产业项目规划等,构建和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办法。

(四)探索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激发金融支持内在动力

建议政府部门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与绿色低碳信贷政策相配套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机制。在税收政策上,适当降低商业银行在绿色低碳项目中的营业税税率以及相关的所得税税率,允许相关贷款拨备税前列支,出台绿色低碳项目的认证规则、机制,为商业银行介入绿色低碳项目提供指导和支持。建议由财政出资建立煤炭产业风险补偿基金,为煤炭企业的能效融资项目提供履约担保,承担部分风险补偿。加快建立煤炭行业担保公司,为重组方提供与风险投资配套的政府低利息优惠贷款,确保金融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山西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融资服务功能,将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纳入再担保体系,进一步扩大融资担保范围,促进煤炭项目融资稳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容和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赵志华.中国煤炭业重组研究:产权交易与金融支持[M].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4]赵志华.山西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与预测[M].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5]孔祥毅,张中平.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山西金融机制创新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武文全,1982年生,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三去一降一补”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时隔两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对微观市场主体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利用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从资金脱实向虚、经济结构调整、五大改革任务以及金融去杠杆等四个方面系统评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进展,并提出未来改革措施。
创业板和地方国企引领质量改善

截至2017年三季度,沪深A股共有上市公司3381家,资产规模合计215.7万亿元。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分别有1813家、884家和684家,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上市公司分别有77家和3304 家, 中央国有、地方国有、民营控股和公众上市公司分别有352家、652家、2050家和155家。2015年10月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上市公司财务表现持续好转,股票市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从总体表现看,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有所提升。从营业收入看,2017年三季度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均值为80.82亿元,同比增长21.49%。从盈利能力看,2017年三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8.11%, 同比增长1.08个百分点。从亏损比例看, 2017年三季度共有326家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占当期全部上市公司的9.64%,同比减少4.56个百分点。

从细分结构看,上市公司效益性质量明显分化。按上市板块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表现依然抢眼。2017年三季度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为9.59%,尽管同比减少2.42个百分点,但仍然比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高出1.03个百分点和0.82个百分点。按产权性质看,地方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2017年三季度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平均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为7.76%, 同比增加2.37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央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则分别下降了0.28个百分点和1.45个百分点。
资金回流实体曙光初现

宏观经济指标显示,资金回流实体已悄然临近。一是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偏离度不断收窄。2017年三季度平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9.10%,比同期GDP 和平均CPI增速之和高出0.7个百分点, 而这一差距在2016年三季度时为2.65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增长与经济增长偏离度不断收窄。2017年三季度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为10.93%,比同期GDP和平均CPI增速之和高出2.43个百分点,而这一差距在2016 年三季度时高达6.59个百分点。三是资产价格与商品价格偏离度不断收窄。2017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价格指数涨幅为7.87%,比同期PPI高出1.63个百分点,而这一差距在2016年三季度时高达8.27个百分点。

然而,宏观政策向微观市场传导可能存在时滞,企业投资行为显示资金脱实向虚仍未探底。首先,实业投资支出降幅不断扩大。以在建工程会计科目为例, 2017年三季度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在建工程规模合计2.31万亿元,同比下降1.70%; 平均在建工程规模为7.84亿元,同比下降11.61%,降幅同比上升2.49个百分点。其次,企业现金持有量居高不下。以货币资金会计科目为例,2017年三季度非金融上市公司持有货币资金合计6.77万亿元,同比增加14.94%;平均现金持有量为21.39亿元,同比增加3.74%,增幅同比下降12.78个百分点。上市企业大手笔增持货币资金,一方面因为当前“资产荒” 环境并未有效缓解,另一方面存在较强投机性交易冲动。最后,购买金融资产动力尤为强劲。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科目为例,2017年前11个月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合计1.21万种,同比增加13.64%; 持有理财产品合计1.02万亿元,同比增加44.68%;平均认购理财产品9.47亿元,同比增加3.49%。以投资性房地产会计科目为例,2017年三季度非金融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合计8049.61亿元,同比增加28.21%;平均投资房地产5.14亿元,同比增加12.71%,增幅同比上升0.96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宏观供给侧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微观实体企业财务表现开始好转。从实体企业盈利表现看,2017年三季度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83%,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实体企业部门财务绩效改善,有希望引导更多市场资金别虚返实。从市场投资热情看,2017年前10个月全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5.89万亿元,同比增长3.79%,增速同比加快0.69个百分点; 2017年前10个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37万亿元,同比增长5.80%,增速同比加快2.93个百分点。从银行信贷结构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信贷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累计5.51万亿元,同比增加71.65%;占金融機构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比例为49.37%,同比增加17.78个百分点。诸多迹象显示,未来微观层面资金别虚返实成为大概率事件。

实体企业投资回报率上升,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尤其是去产能措施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升了企业盈利空间。采用杜邦分析法对实体企业投资回报率进行分解:其一,PPI持续正增长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能力。2016年9月PPI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负增长后开始迈入高速上升通道,2017年以来平均增长幅度高达6.53%。工业品价格上涨提高了上市公司销售利润,2017年前三季度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销售净利润率为9.11%,同比增加2.51个百分点。其二,资产周转效率加快提升资产报酬率。2017年前三季度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为0.49次,同比加快0.02次。资产周转效率加快提升了企业资产盈利能力,2017年前三季度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报酬率为5.75%, 同比增加0.89个百分点。其三,融资能力上升提高企业杠杆收益。权益乘数越大意味着企业债务融资能力越强,获取债务税盾收益更高。2017年三季度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权益乘数为2.37倍,同比增加0.13 倍。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效已现端倪。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是宏观经济结构的微观表现。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以2015年之前上市企业为基准,2017年三季度,第二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15.91万亿元,分别相当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1.51倍和227.28倍; 第二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24.49%, 比第三产业高出6.68个百分点。从产业转型方向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动能开始释放。2017年三季度,高端装备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6116.74亿元,同比增加16.81%;大数据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1032.21亿元,同比增加23.29%;新材料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679.17亿元,同比增加29.58%;3D打印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440.11亿元,同比增加32.93%。从产权改革试点看,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初现。2017年三季度,大央企重组概念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7.38万亿元,同比增加20.58%;国企混改概念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2.53万亿元,同比增加19.91%;国有资产改革概念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5872.88亿元,同比增加9.53%。

上市公司并購重组热情持续高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是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从重组事件看,重大并购重组热情持续高涨,重组交易规模不断增加。2017年前11个月,上市公司披露重大重组事件431起,同比增加88起;重组交易金额合计高达1.75万亿元,同比增加69.35%;注入净资产账面价值合计7293.50亿元,同比增加91.44%。从产权性质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力强劲。2017年前11个月,国有上市公司披露重大重组事件114起,同比增加45起;涉及重组交易金额合计7845.39亿元,同比增加154.54%,而同期民营上市公司涨幅仅为32.91%。从重组目的看,横向扩张成为企业并购重组重要目的。2017年前11 个月横向整合战略推动的重大重组交易金额合计8908.81亿元,占全部重组交易金额的51.02%,同比增加69.74%。基于横向扩张战略的并购重组不断攀升,意味着企业尚未摆脱粗放型增长轨道。从重组形式看,发行股份成为并购重组主要融资来源。2017年前11个月通过增发新股购买资产推动的重大重组交易金额合计1.19万亿元,占全部重组交易金额的68.39%,同比增加45.54%。增发新股主导并购重组,意味着上市公司回报股东收益不断被稀释。

创新型企业财务表现保持领先地位。坚持创新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之路,打造创新型企业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着力点。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看, 创新型企业保持领先优势。以中证指数公司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推出的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成分指数为例,2017年三季度100家指数成分股对应的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1.71万亿元,同比增长23.02%;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89%,比同期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均值高出7.11个百分点。从研发经费支出看,上市公司创新投入有待增加。以公开披露研发费用企业样本为例,2017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平均研发费用7.29亿元,相当于去年同期的6.45倍; 上市公司平均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75%,同比增加5.22个百分点。

银行资产反映经济运行活力开始复苏。银行体系资产质量和结构对应的是实体经济运行状况。随着宏观经济逐步企稳,不良资产证券化和市场化债转股进程加快,银行业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可能性下降。一是商业银行不良压力“高位”企稳。2016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束了连续19个季度“双升”趋势后基本稳定。2017年三季度上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23万亿元,同比增长8.58%;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1%,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国有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是主因,2017年三季度末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仅为1.76%, 同时平均不良贷款率下降0.13个百分点。二是商业银行拨备见底回升。2017年三季度上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拨备率为212.94%,同比增加7.56个百分点,扭转了2013年二季度以来持续15个季度持续下滑压力,稳步提升了商业银行抵抗风险能力。三是贷款投向匹配国家政策导向。在政策限制性行业方面,2017年上半年上市商业银行对建筑业投放贷款余额1.87万亿元,同比增长4.47%;对房地产业投放贷款余额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1%。在政策支持性行业方面,2017年上半年上市商业银行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行业投放贷款余额2.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76%;对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投放贷款余额369亿元,同比增长45.85%。
“三去一降一补”改革进展失衡

去产能难度依然较大,部分企业增产动力强劲。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反弹,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逆势增产,部分行业甚至加快扩建新产能。从总产能情况看,除了水泥稳中略降外,其他主要产能过剩行业大多再现增产局面。2017年10 月,全国水泥产量累计19.63亿吨,同比减少0.50%;原煤产量累计28.53亿吨,同比增加4.80%;粗钢产量累计7.10亿吨, 同比增加6.10%;铝材产量累计5173.60 万吨,同比增加9.00%;平板玻璃产量累计6.71亿重量箱,同比增加4.30%。从新建产能情况看,铝材和平板玻璃投资加快扩张,煤炭和钢铁则大幅收缩。2017年三季度,铝材行业上市公司在建工程合计308.50亿元,同比减少25.18%;平板玻璃行业上市公司在建工程合计67.16亿元, 同比增加24.72%;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在建工程合计94.95亿元,同比增加3.17%;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在建工程合计1844.27 亿元,同比减少18.01%;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在建工程合计1210.33亿元,同比减少24.47%。

去库存总体效果显著,部分企业进入补库存周期。通常待售库存状况采用产成品存货占总资产比例衡量,潜在库存状况采用原材料和在产品存货合计占总资产比例衡量。上游资源品行业方面,2017年上半年,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1.03%和1.36%,分别同比上升0.13个百分点和下降0.12个百分点; 有色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4.19%和9.15%,分别同比上升0.23 个百分点和下降0.07个百分点。中游工业品行业方面,2017年上半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4.15% 和6.90%,分别同比上升0.72个百分点和0.84个百分点;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1.60%和3.04%, 分别同比上升0.19个百分点和0.26个百分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3.77%和3.67%,分别同比减少0.04个百分点和增加0.13个百分点; 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8.23%和5.62%,分别同比增加0.15个百分点和减少0.25个百分点。下游消费品行业方面,2017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1.15%和7.12%,分别同比减少0.45 个百分点和1.31个百分点;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6.70% 和3.03%,分别同比增加0.52个百分点和0.05个百分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6.49%和3.53%,分别同比增加0.98个百分点和0.2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待售库存和潜在库存为11.42%和5.21%,分别同比增加0.39个百分点和减少0.22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去杠杆明显,长短期偿债能力改善。一是国有企业和公用事业企业杠杆水平相对较高。2017年三季度,国有非金融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9.99%, 比民营企业高出13.82个百分点;公用事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3.14%, 比上市公司均值高出12.59个百分点。二是国有企业去杠杆效果更加显著。2017年上半年国有上市公司平均杠杆率同比下降1.67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仅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三是长期偿债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三季度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平均已获利息倍数为14.51倍,同比增加0.51 个百分点。四是短期偿债能力略微下滑。2017年三季度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冻比率均值为2.76倍和2.23倍,分别同比减少0.03倍和0.01倍。

降成本总体效果不彰,营业成本逆势上涨。一是营业成本有所上升。2017年三季度非金融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0.77%,同比增加0.65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税负小幅下降。2017年三季度非金融上市公司平均營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46%,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三是劳动力成本微幅下降。2017 年上半年,非金融上市公司销售人员平均工资薪酬占营业收入比例为0.91%,同比减少0.02个百分点;管理人员平均工资薪酬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77%,同比减少0.06个百分点。

补短板总体步伐加快, 部分行业吸引力增强。从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看,2017年三季度,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为362.72亿元,同比增加15.58%;营业收入合计1266.46亿元,同比增加3.35%;净利润合计192.97亿元, 同比增加13.95%。从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看,2017年三季度,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为65.88亿元,同比减少3.29%;营业收入合计179.19亿元,同比增加33.11%;净利润合计19.83亿元,同比减少5.72%。从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看,2017年三季度,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为442.37亿元,同比增长10.58%;营业收入合计691.17亿元,同比增加24.23%;净利润合计124.43亿元,同比增加44.02%。从教育行业看,2017年三季度,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为11.03亿元,同比增长14.76%;营业收入合计45.24亿元,同比增加64.75%;净利润合计3.88亿元,同比增加28.96%。薄弱领域行业投资回报率不断提高,将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金融杠杆增速减缓仍须政策加码

金融机构总体杠杆增速减缓。从金融机构视角看,金融加杠杆体现为金融机构增加负债扩张资产。金融机构去杠杆有三个环节:一是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杠杆增速显著下降。2017年9月,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合计29.80万亿元,同比增长4.09%,增速同比下降29.20个百分点。二是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之间加杠杆与去杠杆并存。以同业存单为例,2017年9月, 债券市场同业存单托管余额8.33万亿元, 同比增长40.47%,增速同比下降126.64 个百分点。以同业负债为例,2017年三季度,25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比例为9.96%,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以同业资产为例,2017年三季度,25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合计2.79万亿元,同比下降16.81%,增速同比下降16.01个百分点。三是非银金融机构与银行之间杠杆有所增加。以金融机构信贷收支为例,2017年9 月,金融机构股权及其他投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购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资管信托计划)合计22.09万亿元,同比增加6.41%, 增速同比下降77.79个百分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合计14.18万亿元,同比增加12.09%,增速同比增加14.34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杠杆率存在结构性差异。从金融市场视角看,金融加杠杆体现为市场主体借入低成本资金投向高风险资产。金融机构去杠杆有三个方面:一是货币市场杠杆率创历史新高。2017年9月,货币市场杠杆率(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隔夜成交量与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之和除以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为22.71倍,同比增加6.20倍,成为2008年以来最高点。二是股票市场杠杆率有所下降。2017年9 月,股票市场杠杆率(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与流通市值之比)为2.21%,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较最高点2015年6月下降1.94个百分点。三是债券市场杠杆率微弱增加。2017年9月,债券市场杠杆率(债券托管量除以债券托管量与待购回债券余额之差)为111.25%,同比增加0.75个百分点,但较最高点2015年6月下降3.06个百分点。
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引导资金重返实体经济领域。一是防止虚拟经济自我膨胀。控制流动性总闸门,避免资产价格泡沫积聚。实施穿透式金融监管,减少资金套利空间。二是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放宽行业准入和投资比例限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三是减少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严查虚假贸易融资套利、非法票据和非法集资行为,切断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通道。治理银行同业业务、理财和信托资金通道业务、民间违规借贷,缩短实体企业融资链条。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一是优化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上市公司比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展。二是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并购新兴业态,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产能过剩企业重组,加快清理僵尸企业。鼓励上市公司纵向扩张,增强供应链竞争力。三是稳妥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包括将不良资产证券化并向机构投资者出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将不良资产与优质资产组合,积极实施债转股剥离表内不良资产。

协同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方面,充分消化现有产能,适当控制新建产能。去库存方面,着力化解待售库存, 审慎管理潜在库存,部分行业加快补库存。去杠杆方面,降低国有企业和公用事业企业短期负债,适度增加长期负债。降成本方面,优化管理控制营业成本快速增长,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补短板方面,增加财政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薄弱民生领域。

金融去杠杆政策力度仍须增强。一是坚持中性偏紧货币政策。关注货币总闸门,增加长期限资金供给替代短期资金。二是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将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实施有效监管。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流动性支持实体企业。三是健全资管新规。广泛吸收金融市场关于征求意见稿反馈建议,加快推出资管新规正式文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

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煤炭行业正处于高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经济发展形式,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以此提升行业成本效益,保证行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结合煤炭行业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形式,本文从煤炭行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入手,对行业发展中可供采取的几点财务管理措施作详细分析,实现煤炭行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煤炭行业;高成本低利润经济;财务管理;降成提效;措施

煤炭行业是一个能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高地位。煤炭行业的持续疲软,除了来自行业内部产能过剩、供大于求、进口量屡创新高、需求走弱等原因外,今年煤炭行业外部也增加了其他多重压力。2月15日,发改委发文调整铁路运价,煤炭铁路运价的上调,再次增加了煤炭销售的物流成本,由于运价的提升,煤企的销售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大。随着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的逐步落地,耗煤大省对煤炭消费的削减,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综合以上因素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煤炭企业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也必须体现这方面的内容。煤炭行业作为能源产业的一个分支,其行业发展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点关注,原因在于,煤炭行业从早期产生到现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避免不了财务管理不当问题,资源浪费、资产陈旧、体制落后、经济形式恶劣等严重阻碍了煤炭行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煤炭行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当前煤炭行业所处的经济形式,煤炭行业技术革新,推进煤炭液化、煤炭汽化技术进步,促进煤炭工业转化,加快洁净煤技术创新步伐。让煤炭产业发展成高附加值产业。对其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财务管理措施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一、目前经济形式下煤炭行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一种高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中,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极不景气。采煤成本过高、销售价格过低,导致煤炭企业获利极少,而低利润收入完全无法支撑庞大的煤炭企业的运营,最终只能造成煤炭企业发展困难。如此一来,整个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都将处于劣势,致使其不仅不能为国民经济增长做贡献,还有可能拖累国民经济,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煤炭行业财务管理活动必须要开展,且管理实践时还要坚持“降成提效”原则,重视煤炭生产成本的管理,尽可能的采取措施降低采煤成本,节省物资与投资资金,以此来提高煤炭经营效益,促进煤炭企业以及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煤炭行业的发展将取决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和煤炭行业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企业的IT技术管理。煤炭行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煤炭行业需要实现向煤化工或其他新型业务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将工作重心往财务管理方向偏移,对企业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引起重视,并在管理过程中引进多种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风险控制;决策战略经营等,切实控制住了企业成本,减少了企业资源浪费,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这些方法对于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来说同样适用,如煤炭企业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判断出企业目前经营情况的好坏,然后根据经营情况合理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利用风险控制法可充分了解企业目前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规避。煤炭企业如果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内部财务管理中,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来决定企业经济策略,用风险分析控制法来规避财务风险,企业经营活动必将开展得更加顺利,企业经济效益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煤炭行业财务管理理念

目前经济形式下,煤炭企业想要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企业财务管理入手,坚持“降成提效”管理原则,正确选用管理方法。当然,在实施财务管理之前,企业或管理者必须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树立和掌握新的、适用的财务管理理念,对财务管理产生重视,正确认识其在煤炭企业、煤炭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分析、理解煤炭行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可知该概念实际指,在煤炭企业经济活动中对涉及到的资金、财务进行管理,正确处理好资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好资金的合理使用。我国现阶段的煤炭行业财务管理模式并不适用,无法迎合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必须更新与改进,实现传统煤炭行业财务管理模式向新兴行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财务管理理念认识是煤炭行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前提,企业在优化管理方法,改进管理模式之前必须对管理理念做正确的理解。而在财务管理理念的认识与理解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弄清楚煤炭行业目前所处的经济形式,其后是煤炭企业现阶段的财务规律,比如煤炭产品如何获取、使用、消费和销售,资金如何分配等。了解了这一系列情况之后,管理者还要制定与煤炭发展相符的财务管理目标,注意,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财务管理活动目的,以此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目前经济形式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措施分析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降成提效,尽可能的降低采煤、产煤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煤炭企业效益。结合多年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目前所处的高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经济形式下,我国煤炭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时,可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要推进煤矿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还应当加强科技创新,向高端产业发展。进行自主科技创新,提高洁净煤炭技术,生产洁净煤炭,形成环保节能生产链。

煤炭企业的煤炭生产企业形成面向市场的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努力使煤炭产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各种煤炭洗选产品、液化及气化产品、特殊加工型产品等,降低混煤产品比重,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开辟新的销售渠道。

1.资金统一管理,适当提高煤炭企业资金的使用率

与其他行业相比,煤炭行业内部资金相对充裕,基本上不存在资金紧缺现象,但正是因为这样,煤炭行业对资金的管理与充分使用才不重视,大多数管理者都缺乏煤炭资金统一管理的意识,造成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困难。对于该类问题,煤炭行业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防治。

(1)加大煤炭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力度。对煤炭企业来说,如果企业内部资金实现了统一管理,则企业资金利用会更加充分,利用率也会变得更高。所以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一定要加大资金的统一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资金的流入与支出。或者,煤炭企业在内部建立一套健全的资金管理模式,利用内容完整、执行力强的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进行管理,规范记录每一笔资金的流向。

(2)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的处理与维护。固定资产是企业内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大量比例。所谓固定资产,多指企业内部设备。众所周知,煤炭企业在采煤、产煤过程中会应用到大量设备,这些设备可能会随着时间变迁发生磨损,必须定期对其实施故障处理和维修养护,保证设备性能与质量。另外,对于企业内部某些老化的设备要做好设备回收,以此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3)集中处理财务工作。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实行集中处理,做好财务的预算与控制,尽可能的减少财务管理中间环节,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流出与浪费。

2.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到财务管理中煤炭行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孕育的创新盈利模式和平台正在搭建

21世纪后,社会各行各业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也可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引入其中,在内部建立相的信息数据库和包含煤炭生产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融资管理、价格测算和竞争报价在内的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方便、快捷、准确性来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传统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信息数据的搜集、记录与整理多靠人工,很容易因为疏忽而发生数据抄写、记录失误,给财务管理造成麻烦,给企业经济造成损失。而引进信息化技术之后,数据信息的录入会更加准确,失误的概率会减少,财务管理工作也就能得到更加顺利的开展。

3.完善财务监督机制,信息监控系统应与集团财务控制制度和控制环节相结合

建立以多层次财务控制主体包括子公司财务总监、审计部、信息管理中心为单元的企业管理制度。

财务监督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中数据的真实性和财务管理的服务质量。同时,能够避免企业资金在生产或销售等其他环节中出现资产转移、资金流出和资金浪费的现象。财务监督机制是为了更好地行使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财务监督机制所存在的优势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中的财务预警性,降低经济风险。财务监督从企业内部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和相互制约措施,在对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销售结算中,能够更好地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从而减少了因管理不当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2)加强企业资产管理,减少了资产流失和浪费。对企业资产流出动向有明确的记录,对个人所造成的损失应追究个人责任,降低资产损失的程度。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一定时期内资金的使用状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可以制定企业下一步的决策。

(3)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成本费用开支合理、规范。对企业存在的拖欠、透支、信贷等财务问题起到一顶的督促作用,定期检查就能够定期去处理这些问题,保障企业资金的回款率和信用率更高。

4.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绩效考核体系

现行煤炭企业虽然由过去的矿务局改制为集团公司,但机构实质改变不大,各分子公司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上各自为政,片面追求局部自身利益。因此应强化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的出资人地位,建立董事会制度,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约束力。设立专门委员会,通过内部审计,预算编制和控制,对外采购,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投融资决策等环节发挥监控作用。绩效考核上通过层层预算管理将指标落实到每个管理者肩上,实行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挂钩,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挂钩,薪酬与绩效指标挂钩。

5.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母公司为维护公司集团整体利益,强化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由母公司直接对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纳入母公司人员编制,实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罚,监督子公司经营管理策略是否符合母公司总体战略及利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对煤炭企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财务、资产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必备条件,只有做好财务与资产管理,切实控制住了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了资产与资源浪费,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最终的经营管理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论述了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煤炭企业所处经济形式,对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的财务管理措施作了详细论述,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文静.煤矿基本建设中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09)

[2]王喜莲,张金锁.金融危机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02)

[3]高鹏.面对金融危机,煤炭企业应该科学应对——访中国社科院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室主任易宪容[J].中国煤炭工业.2009(02)

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煤矿安全规制参与主体及各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对他人的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煤矿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进行综合评述,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煤矿安全规制;规制失灵;综述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而我国是一个煤矿事故高发的国家。据统计,2010年,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403起、死亡2433人,百万吨死亡率0.759%。虽然相比前几年百万吨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与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近几年媒体不断报道的煤矿频发事故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2 煤矿安全规制的利益相关者

2.1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是规制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与维护者,并以煤矿工人的安全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规制政策。由于为维护矿工安全利益支付的经济成本不由中央政府负担,因此在经济收益与政治收益之间,中央政府更偏向政治收益,因此经济的牺牲完全是为政治的目的服务,经济利益从属于政治利益。

2.2部门执行者与个人执行者

规制政策能否顺利执行是决定煤矿安全生产规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基于“经济人”的理性,对于中央政府制定的规制政策,执行者不一定会严格执行,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决定是否严格执行上级的政策。

2.3地方政府与其职能部门

地方政府作为有着自身财政利益的“经济人” , 必然要追求自身财政利益的最大化, 也就要保障本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样地方政府同本地的企业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尤其是那些在经济增长上严重依赖煤炭生产产业的地方政府, 存在着与煤炭生产企业结盟的强烈动机。在此基础上就可能产生地方政府放松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管制的现象。

2.4煤炭生产企业

煤炭企业是规制政策的被规制者,它遵从市场的逻辑和经济人的本性, 煤炭生产企业会减少安全投入使生产成本最小化而使利润最大化。因此只要成功地规避规制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因接受规制而增加的成本, 作为被规制者的企业就会积极地向规制者寻租。而企业规避规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规制者及其他政府官员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他们在执行政策时不是从政策本身出发而是从煤炭生产企业的利益出发, 成为煤炭生产企业利益的维护者。

2.5煤矿工人

煤矿工人是作为规制结果的直接承受者,是安全利益的被保护者,处于弱势, 单个的煤矿工人根本没有力量与企业相抗衡。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安全规制的监督者,只不过因为处于弱势地位,一部分人因为自身利益对违规行为采取规避态度,另一部分人则因安全意识不强或获取信息极度有限而无法举报。

3 煤矿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

3.1 中央政府规制政策存在漏洞

从现行规制来看,我国的《煤炭法》、 《矿山安全法》和其他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等,对煤炭生产中的安全投资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并且对违反这些规定从事煤矿开采的企业行为如何进行处罚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没有能够有效遏制矿难的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处罚力度不够。如现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因不符合安全标准导致一般安全事故(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应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对矿工家属的赔偿最低为20万元。这样的处罚标准,对于能从非法开采中获取巨额利润的矿主来说,根本不会触及神经。这些矿主宁可在矿难发生后支付赔偿,也不愿意增加安全投资来避免矿难的发生。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当对安全投资不足的矿主加大处罚力度。

3.2 矿产资源产权不明

我国矿产资源虽然明确了国家所有,但目前国有矿产资源的经营形式就是一种代理人制度,各类代理人本身都不拥有合法的对于生产资料的个人产权,也不对拥有的生产资料负责,导致企业成本的外部化和私人成本的社会化。我国在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之间分配了矿产资源的产权,但却没有明确彼此的义务,尤其是使用权人的义务和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现实中更欠缺使用权人履行义务的激励机制 。

3.3 规制机构配置失当

李豪峰和高鹤利用博弈模型分析了中国目前煤矿安全规制体制的弊端,王绍光从被规制者和规制者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煤炭安全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中国崛起中的煤炭安全规制体系予以详细介绍,杨宜勇和李宏梅通过分析规制主体、煤矿企业以及矿工之间的关系, 认为应该通过制度架构引导煤矿企业的无序行为, 以制度的力量来规范煤矿企业行为, 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刘斌 认为, 中国矿难频繁发生既源于煤矿安全规制体制原因,又源于政府规制理念与政策的失当。

3.4 政府规制俘获问题的存在

地方政府可能会被煤矿企业收买或俘获, 从而采取不利于矿工的行为。由于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都是理性经济人, 追求各自效用的最大化, 从而煤矿企业往往会运用一定的手段( 如金钱、选票等) 去“俘获”规制者, 使其提供有利于企业的规制政策。

3.5 煤矿企业与矿工、规制机构与煤矿企业、中央与地方规制机构间信息不对称

(1)煤矿企业与矿工之间信息不对称。矿产企业对于矿业安全设施、监管系统等方面占有信息优势,而矿工对安全原理、事故致因与风险的认识水平及风险态度有很大差异 。矿产企业为追逐利润刻意隐瞒一些安全问题,因此矿工处于信息劣势方。

(2)规制机构与煤矿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规制机构收集和占有的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信息不完全、不准确,企业外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无法了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真实情况,因而难以有效地实施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企业外部管制的乏力,容易引起企业内部管理的松懈,从而诱发人员的缺陷、物质和环境的缺陷,进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生产环境的出现,最终酿成煤矿事故。

3.6 煤矿企业的“政治捐献”

煤矿企业利润的上升有利于当地政府的税收,而当前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是GDP,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其它方面的发展指标。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自身财政利益的最大化, 也就要保障本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基于共同的利益,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煤矿企业的“保护伞”。

3.7 煤矿工人的逆向行为

肖兴志等人采用了 VAR 模型对中国煤矿安全规制行为与规制效果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煤矿安全规制在长期是有效的, 体现在长期可以显著降低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但这种有效性在短期内会被煤矿工人的逆向行为所抵消,从而意味着规制机构在煤矿安全规制中面临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之间的权衡。

4 煤矿安全规制失灵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法律法规,规制“规制者”

完善立法,规范规制者的行为边界和行为方式,使规制者在公共利益理论下实施规制,是提高矿难社会规制效率的关键。现行的立法对规制者的监督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宪法改革,规制“规制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宪法来限制政府,避免干预政府、腐败政府等的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推进如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制度、矿难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为政府社会规制提供法律依据。这样,使规制者合理执法,从根本上治理矿难事故。

4.2 建立相对独立且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制机构

肖兴志提出了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煤矿安全规制机构配置模式。他认为,要建立安全有效的安全规制机构,首先应确保煤矿安全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须对煤矿安全规制机构建立相应有效的监督系统, 确保其不滥用权力。

4.3 逐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公开程度

政府在鼓励乡镇小煤矿发展的同时不可放松对其应有的规制,以免造成规制机构与煤矿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逐渐扩大, 造成对进行安全生产规制的困难。因此, 规制机构应从消除规制机构与煤矿企业, 尤其是乡镇中小煤矿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水平的角度出发, 颁布相关的规制政策,以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

4.4 改善煤矿安全规制的激励相容性质

短期内Peltzman 效应的存在,说明中国当前的煤矿安全规制并不满足煤矿企业-工人层面上的激励相容约束,必须对煤矿工人提供其他激励,以修正煤矿工人的逆向行为。督促煤矿企业对煤矿工人的安全生产给予物质奖励,如在工资中设置安全绩效工资,以提高煤矿工人在安全-工资权衡中的安全努力。此外,可以敦促煤矿企业增加软安全投入,如在生产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行为细则,加强对煤矿工人的安全生产培训等等。以此来改变煤矿工人的风险态度,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最终改善规制效果。

4.5 对安全投资不足的矿主加大处罚力度

过低的处罚,对于能从非法开采中获取巨额利润的矿主来说,根本不会触及神经。这些矿主宁可在矿难发生后支付赔偿,也不愿意增加安全投资来避免矿难的发生。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当对安全投资不足的矿主加大处罚力度。

4.6 大幅度提高遇难矿工的赔偿标准

目前我国煤炭安全事故的赔偿标准设定过低,从近些年的具体赔偿情况来看,2004年之前,一个矿工罹难,家属多能得到的赔偿不过四五万元。从2004年开始,赔偿标准有所提高,各地纷纷出台规定,将20万元作为矿难赔偿的底线。但该标准与国外类似事故遇难人员的赔偿标准相比仍然偏低。以2008年1月发生的韩国冷库爆炸案为例,罹难者人均赔偿金额为2.4亿韩元,合人民币高达约195万元,几乎是我国众多在矿难中遇难的矿工赔偿金额的10倍。因此为了遏制矿难的频发,我国应当在现行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遇难矿工的赔偿标准 。 4.7 坚决关闭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和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小煤矿

我国煤矿数量多,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目前,有70%的乡镇煤矿仍停留在手工作业的方式上,安全设施简陋,伤亡事故多,每年死亡五六千人,百万吨死亡率高达8人以上,资源回收率一般在10%~30%,有的还不到10%。因此,应坚决关闭所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对只有采矿许可证而没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小煤矿,要坚决停产整顿,对仍未达到生产许可证的各类小煤矿,由地矿部门吊销采矿许可证,予以关闭取缔。

4.8 建立煤炭行业工伤保险机制,使事故防范于工伤保险一体化

借鉴德国工伤保险同业公会实行的行业统筹模式,建立由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直接领导的煤炭行业统筹工伤保险基金,实现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和工伤补偿三位一体化的工伤保险机制。其中保险费率的制定不仅与企业过去的事故发生率有关(企业有隐瞒事故发生率的倾向),还应考察企业在预防和保护措施方面所做的改进,费率与企业的风险评估等级有关。

5 结论

矿难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矿难的治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公众、媒体和矿主等各方的协同努力。本文主要汇总整理了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并分析归纳出煤矿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对策。显然,由于我国矿业的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综合生产力落后,许多问题并不能一次性解决,同时,在矿业安全治理中还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矿难的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主要路径之一。会计信息化竞赛作为信息化环境下的竞赛形式,不仅在全国各大高校间深入开展,也成为政府部门、各个行业以及各类企业用于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和提升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渠道。本文就S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S煤电集团”)会计信息化竞赛活动开展情况,分析了会计信息化竞赛组织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

关键词:企业 会计信息化 煤电集团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作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两项主要任务。在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需要下,在山西省国企国资改革和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构建财务共享信息平台、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成为大多数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化竞赛为载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能有效促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会计信息化竞赛简介

首届全国煤炭行业“焦煤汾西杯”信息化会计竞赛于2011年举办,比赛采取社会团体、工会组织、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举办的方式,由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办,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承办。截至目前,全国煤炭行业信息化会计竞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比赛得到了煤炭行业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为煤炭行业会计工作搭建了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比赛设置了“五一劳动奖章”的最高奖励,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组织内部培训和选拔赛,充分激发了财务人员学习探索、提高技能的自主性,成为煤炭行业优秀会计人才的孵化器。

煤炭行业的会计信息化竞赛基于真实的信息化管理环境开展,仿真企业财务部门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场景,以团队为基本竞赛单位,考察财务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能力。每支参赛队由五名选手构成,分别担任出纳、财务管理、总账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主管这五种角色。在比赛中,五个岗位的选手利用现代化的财务软件和相关工具,相互配合,来完成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税收筹划、资金管理等一系列日常性财务工作。比赛考核选手综合应用水平和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大赛对每个岗位设有独立竞赛环节,团队总成绩由个人得分和共同得分组成,整场比赛既考察了选手独立操作的会计技能水平,又彰显了团队合作与配合的重要性,竞赛所传播的文化与精神映射到实际工作中,对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S煤电集团开展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的现状

一直以来,S煤电集团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化竞赛工作,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敢于比拼、勇于争先,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是S煤电集团财务工作的优良传统。回顾近年来S煤电集团参加各届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的历程,曾先后两次在“河南煤化杯”和“冀中能源杯”全煤信息化会计竞赛中荣获团体冠军;两次在省市级会计信息化大赛中荣获团体冠军;14名业务骨干在市级以上会计竞赛中夺得个人岗位冠军;20余名会计人员取得名次,获得40多次表彰;财务系统的多名同志被授予全煤五一劳动奖章、S省五一劳动奖章、技术状元、个人记功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累累殊荣,充分展示了S煤电集团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勇于突破、善于育人的大企业风采。

会计信息化竞赛是S煤电集团开展劳动竞赛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至今,S煤电集团公司共举办三届会计信息化应用技能大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三届信息化大赛中先后对92名会计人员进行了108次表彰,对12家二级单位进行了24次表彰,激发了各级财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投身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以大赛为契机,对S煤电集团近年来的会计信息化竞赛成果和人才建设情况进行梳理与总结,来鼓励职工以技能大赛为支点,全面提升集团公司会计信息化发展实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在组织和参加各类信息化技能大赛的同时,S煤电集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是集团公司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S煤电集团财务技术比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所属各级子分公司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对参赛的效果和团队建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三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为S煤电集团参赛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源源的动力;四是针对性的集中培训、“以老带新”的传承方式,为大赛的组织开展与选手素质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高效便捷之路;五是注册会计师、中级职称等专业资格类考试,对提升选手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的意义

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会计工作水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作为实现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已然成为S煤电集团经营管理领域一项特有的亮点,对集团公司财务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企业搭建了学习交流和展示风采的良好平台

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考察选手财务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能力,参赛队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各单位财务工作岗位的精英和骨干。在各類信息化竞赛中,S煤电集团为选手创造最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空间,组建内部辅导团队提供最便捷的服务,畅通每一个环节的信息渠道,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为全集团财务系统搭建了一个开拓视野、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展示才能、共同提高的平台。每一次的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都能够在集团内部掀起一阵选优、树优、学优的热潮,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不仅成就了如“状元兄弟”般技压群雄、知名于全国煤炭行业的顶尖选手,更展示了作为一个现代化大型能源集团应有的技术实力和企业风采。

(二)为企业打通了发现人才、推举人才的重要路径

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形势严峻、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培养一批懂业务、有技术、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化竞赛是对会计人员技能素质进行的大练兵、大比武、大检阅。通过比赛的组织和实施,可以有效促进会计人员提升业务素质,快速成长成才,同时也使选手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发展潜力得到很好的展示,为S煤电集团搭建起一个发现与选拔优秀人才的良好平台。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技术比武不仅为S煤电集团培养出了一批理论扎实、作风过硬、业务纯熟的优秀人才,推动了财务人才梯队建设,同时给选手们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说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企业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财务系统的逐步成熟,财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利器。打破传统核算与管理体系,着手规划、设计与实施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战略,引领财务工作向管理决策型发展,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S煤电集团需要着手开展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作为财务系统特有的一种比赛形式,将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以仿真信息化的方式公开呈现,是会计人员切磋技艺的盛会,是展示会计信息化成果的窗口,是检验会计信息化工作水平的平台。社会各界和各级人员的关注以及广泛的参与,进一步增强了财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拓宽了各单位的信息化视野,促进企业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打造新时代的信息化杰出人才队伍。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应用技能大赛是一条引领、普及、规范、提高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新道路。

(四)是加强财务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骨髓、是精华。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是经营工作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财务人员特有的敬业奉献、求实进取、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它传递的是一种能量,一种以知识、技能和实力实现自我、为企争荣的正能量;它彰显的是一种水平,一种企业对现代化管理工具科学运用的创新管理水平;它凝聚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各级人员精诚团结、同心同德形成的强大合力。在国资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正需要集团公司通过构建“以人为本、唯才是举、务实高效、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经营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竞赛活动的建议

S煤电集团在组织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明显的效果,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同时,在与其他竞赛单位和同行业单位的交流中,也不同程度地发现了缺乏长效及全方位的人才管理机制、会计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现针对企业下一步开展会计信息化竞赛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高度重视的责任感凝聚信息化建设工作合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财务系统的逐步成熟,财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企业应增强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感和敏锐性,充分认识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深刻理解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贯彻落实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提升企业经营管控水平的有力支撑,是顺应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时期企业内控建设体系的内在要求。

S煤电集团各子分公司应该以会计信息化大赛为契机,在集团的统一规划、指导与协调下,明确任务目标,通力配合,积极推动集团公司整体财务信息化建設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畅通渠道、人才为先,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打造具有主人翁意识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信息化建设最根本的保证,同时,信息化建设能够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首先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树立人才发展的责任意识与全局意识,在各职能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完善财务人才引进、使用、培养与激励制度。定期开展财会知识考试、会计技能大赛和技术比武,在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充分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当好选拔和培养人才的“伯乐”。各级财务人员应端正思想、提高认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施展才华,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把自己塑造成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科学规划、强化落实,以信息化竞赛为引领实现财务工作向管理决策转型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风险控制型”与“价值创造型”转变的必然需求。企业应以信息化竞赛为契机,加强与同行业及其他相关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以及使用不同财务软件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运行情况,借鉴先进的做法和管理方式,从而打破传统核算与管理体系,着手规划、设计与实施本企业财务信息化战略。对于S集团来说,近年来通过会计信息化竞赛培养出的一批核心人才,正为企业所用,着手开展集团财务信息化战略实施工作。下一步要加紧实现集团本部对各子分公司财务信息的集中监管,逐步实现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使企业内部各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等信息,推动企业内外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精准高效的财务支持服务。

综上所述,企业应构建会计信息化竞赛的有效机制,营造良好竞赛氛围,并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竞赛成果的转化和运用,锻炼和塑造出一批信息化时代的财务管理人才,全力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向行业先进水平迈进,为企业经营决策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现代化新型能源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Z].2009-4-12.

[2]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4-10-27.

[3]陈潇怡,欧阳电平.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跨越、新起点[J].财会通讯,2012,(4):117-118.

[4]杨伟华.浅析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J].财经纵横,2013,(6):103-104.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浆砌石工程水利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越南外交政策调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