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生态文明论文范文

2024-05-07

乡村旅游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1篇

眉山市当前中考总分为780分,地理占30分且全部为客观性试题。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现状下,地理科不受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重视。地理作为“豆芽儿”学科,大多乡村中学校无专职地理教师,安排即将退休的老师任教或由上主科的老师兼上,甚至某些偏远初中根本就没有安排地理课,只在中考前给勾画考试重点或印发复习内容,学生突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在此状况下,不少学生初中毕业后,连最基本地理知识如,世界大洲大洋、中国有多少个省、市、自治区,长江、黄河的基本地理位置、形状、流经的省市都不太了解。

当前家长、学生、社会对职高的认同度不高因而进入职高的学生成绩都是中下生或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进入职高,地理教师如何上好《旅游地理》具有很大难度。笔者通过多年的《旅游地理》教学经历,认为立足家乡,让学生迅速走进《旅游地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立足家乡,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兴趣。家乡作为出生地生活地,每个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文化风俗较为熟悉。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就已经体验过,经历过,认识过,甚至可能比老师了解得更加深入。教师如果在上第一课时能把它提炼归纳出来,学生就会认为这也是我们身边的《旅游地理》知识,从而对《旅游地理》产生一种亲近感,产生共鸣。(如笔者在介绍洪雅县民族文化时,瓦屋山镇学生补充介绍了复兴村的羌族文化“这里的青羌村民,世世代代保留着独特的风俗:头包青布帕,身着青色衣,古房山檐下悬着鱼符”。)对它产生兴趣,认真地去学习,这样教学的难度就降低了。

立足家乡,联系世界,实现学生与《旅游地理》零距离。笔者作为眉山市洪雅县一名地理教师,在上《旅游地理》的第一课教学中采取了“洪雅—四川—中国的其它省、市、自治区—世界”的教学结构,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介绍洪雅旅游地理,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

立足家乡,上好第一课,让学生走进《旅游地理》。如何上好第一课呢?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出发,则既能让学生从具体实在的事物去理解抽象的事物,又能帮助学生进行联想记忆。

首先介绍了洪雅是旅游大县。是全省首个生态旅游创建示范县;以洪雅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峨眉”旅游区已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峨眉半山七里坪创建全国首个抗衰老健康产业试验区;柳江古镇、瓦屋山;槽渔滩省级风景名胜区及“玉湖岚山·天府假期”度假区正在呈现:

1、瓦屋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中国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林业总局定点联系的三大森林公园之一。

山奇—海拔h=2830m,15000亩的山顶平台;

水美—全山有80多个泉眼、池沼,其中兰溪、鸳鸯溪较为出名,7条几百米高的大瀑布;

林深—山顶有15000亩的原始冷铁杉,3万多亩杜鹃矮林中有30多种杜鹃;山中一万多亩红叶林和珙桐腰带;山麓20多万亩人工新林。

景异—佛光、云海、神灯、日出、三个太阳

2、玉屏山—人工造林、森林度假村、野鸡坪营地—“四川第一村”。

3、奎星阁—原位于洪雅中学校内,现迁到槽渔滩风景区内,原建筑群还有雅雨楼、雅江书院、文昌宫。国内建筑专家梁思成1946年到洪雅时就曾赞誉为“实属国内罕见”。

4、水乡泽国汉王湖(总岗山水库)—截香樟河而形成的水库,积水面积28km2,水域面积20677m2,水库周长15km,共有10条湖湾,因而有9湾18坳之称。

5、省级风景名胜区—槽渔滩,位于槽渔滩镇内,由槽渔滩电站截青衣江而形成一个5600亩的淡水湖泊,两岸有汇儒、道、释三教的相关建筑、文化,再加之有风光秀丽的自然峡谷—桫椤峡(第四纪冰川孓遗植物)。

再是介绍洪雅的文化艺术

1、洪雅是生态大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0%,年均气温16.9℃,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国家6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居四川183个县(市、区)第3,被誉为“绿海明珠”“天府花园”,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成都市外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县。

2、苟王寨——将军乡八面山支脉白像山山腰。防御金兵,抗击鞑靼。素有“八面晴岚”之誉。

3、天生城——明未农民起义军遗址,位于东岳境内青衣江与花溪河汇聚处。蜀王碑:为纪念刘文秀(刘备的后代)三次提师,两次把清军及吴三桂赶出了四川。止戈场传说是刘备与与诸葛亮会师处。

4、古镇高庙——位于花溪河源头,呈“谷”字形,素有“小重庆”之称。

5、柳江古镇始建于南宋时期,最早的名字颇具诗情画意——明月镇。明清时,已是人丁兴旺。清中代,场镇上柳姜两姓人共同修建了古镇上的一条石板长街,故而得名——柳姜场。1870年,改“姜”为“江”,始定为柳江场。2009年,古镇改造后,对外开放,柳江古镇才被外人所熟知。

6、洪雅是农业大县。茶叶面积26.5万亩,奶牛存栏4.4万头,林竹面积200万亩,三大特色农产业领跑全省第一方阵。“洪雅藤椒”“高庙白酒”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雅连”“洪雅藤椒油”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洪雅绿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国家级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示范区落户洪雅,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启动申报,是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全省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示范片建设试点县。

再其次是介绍洪雅的风土人情

1、地方特产——雅鱼、瓦鱼、阳坪奶粉、松花皮蛋、雅青茶、雅莲、黄辣丁。珍稀保护动物有娃娃鱼、小熊猫、长尾雄;珍稀保护植物有银杏、珙桐、桫椤等。

2、文化“三宝”誉华夏——台会、雅纸、少儿画被誉为洪雅文化三件宝

最后再来介绍洪雅的宗教信仰

1、古朴的瓦屋山在汉代曾是道教辟支佛祖修行地,他居住过的地方后人称之为“辟支道场”。

2、佛教在洪雅的历史也很久远。出生于中保的陈知玄人称之为“陈菩萨”,僖宗曾亲赐知玄为“悟达国师”,知玄还被尊为新都宝光寺的开山祖师。现较有名的佛教寺庙有三宝的慈航寺、中保的西京寺、柳江的三华寺、洪川的月珠寺、慈云寺等。

上面主要介绍了洪雅的旅游资源概况,它包括主要旅游景点、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这也正是《旅游地理》的教学重点。由于我校学生是来自全县15镇、乡,每一个地方都有同学,课后(余)能组织景点所在地同学进行介绍,一来宣传家乡,二来还可以锻炼同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有机会时可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导师,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旅游地理》。为以后的教学降低难度、减轻压力,也为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乡村旅游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2篇

根据鲁发《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德州市委、市政府、平原县委、县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方面的文件精神要求,桃园办事处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中勇于创新实践,推进工作落实,促进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已创建生态文明乡村53个,比例达82.8%。

一、围绕生产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是生态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桃园办事处一是高度重视辖区内个村庄的农业发展,将县级财政用于“三农”及农村民生的专项拨款全部专款专用,并从办事处财政上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种养殖产业;二是多粗并举,积极协调,先后建成了占地一万亩的高产示范田和总占地上万亩的经济作物种植园区和禽畜养殖园区,多次迎接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检查与观摩;三是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组织辖区内农民成立了20余个农业合作社,标准化水平达6%、规模化水平达11%,并与德州市多个农业合作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植本土企业,在辖区7个社区建设了7个产业园区,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和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发展

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预计2011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

二、围绕生活宽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桃园办事处围绕“三民”,走出了具有桃园特色的富民道路:一是围绕“利民”,依靠精品园区,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我办事处以“双区同建”为抓手,先后在7个社区建成了7个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各社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及合作经营的方式,在各产业

园区大力发展集约化农牧业,将农民从单一农业逐步引导至工业、加工制造业和蔬菜种植业上来,农民不但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或分红,还能在园区内打工拿工资,从而确保了农民“流转土地不失业、换个工作更赚钱”,成功实现了农业农民向产业农民的转变;二是围绕“便民”,优化了村庄交通环境,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2009年,我们以平原县“村村通”工程为契机,实现了辖区内64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公路化,打通了城乡一体化的桥梁,也打通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同时我办事处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搭建社区信息平台为载体,使网络、有线电视得以全覆盖,实现了农村的“五通一化”;三是围绕“保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提高农民就业率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实现了我办事处2.7万适龄人群全覆盖,形成了“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大好局面。

三、围绕乡风文明,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同步跟上,为此我办事处始终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工作的关键来抓。一是完善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推进了农村住房建设深入发展。2010年 ,我们先后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院对办事处做了细致的测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办事处总体发展和7个农村社区做了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实现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全覆盖;2011年我们按照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房建设,目前,我办事处共实现了寇坊社区、胜利社区490户群众的拆迁工作,拆迁总面积7.46万平方米,实现了1195户安居楼的开工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完成投资1.5亿元,总投资额可达4.5亿元。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村容村貌。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不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搞好乡规民约建设,改变俗风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加快各社区文化大院建设进度,建设生态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开办娱乐活动中心、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社区

阵地。三是健全配套公益性、经营性和互助性服务组织,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先后成立互助合作组织20余个,在带领群众开展“三清”、“四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围绕村容整洁,构建优美宜居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美宜居环境,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办事处通过四种途径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在各个社区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大队,实行“村庄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的城乡垃圾集中一体化处理模式;二是大力宣传科学种养,提高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降低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与激素的使用,打造田园生态肉鸡、饮马店绿色黄瓜种等有机、绿色品牌8个;三是利用科技、法律、文化下乡平台,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普及沼气和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既减少了垃圾排放,又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率;四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利用境内荒滩以及沿路、沿河、村庄周围和农田林网带,实现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五是大力引进低耗、高效的

二、三产业,坚决遏制了高污染的工业发展,保证了辖区内所有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形成了“沟沟有水、有水即有鱼”的水文环境,实现了办事处“天蓝、水清、人美”的环保目标。

五、围绕管理民主,健全农村组织建设

乡村旅游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鲁发《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德州市委、市政府、平原县委、县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方面的文件精神要求,桃园办事处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中勇于创新实践,推进工作落实,促进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已创建生态文明乡村53个,比例达82.8%。

一、围绕生产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是生态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桃园办事处一是高度重视辖区内个村庄的农业发展,将县级财政用于“三农”及农村民生的专项拨款全部专款专用,并从办事处财政上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种养殖产业;二是多粗并举,积极协调,先后建成了占地一万亩的高产示范田和总占地上万亩的经济作物种植园区和禽畜养殖园区,多次迎接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检查与观摩;三是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组织辖区内农民成立了20余个农业合作社,标准化水平达6%、规模化水平达11%,并与德州市多个农业合作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植本土企业,在辖区7个社区建设了7个产业园区,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和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发展

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预计2011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

二、围绕生活宽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桃园办事处围绕“三民”,走出了具有桃园特色的富民道路:一是围绕“利民”,依靠精品园区,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我办事处以“双区同建”为抓手,先后在7个社区建成了7个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各社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及合作经营的方式,在各产业

园区大力发展集约化农牧业,将农民从单一农业逐步引导至工业、加工制造业和蔬菜种植业上来,农民不但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或分红,还能在园区内打工拿工资,从而确保了农民“流转土地不失业、换个工作更赚钱”,成功实现了农业农民向产业农民的转变;二是围绕“便民”,优化了村庄交通环境,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2009年,我们以平原县“村村通”工程为契机,实现了辖区内64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公路化,打通了城乡一体化的桥梁,也打通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同时我办事处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搭建社区信息平台为载体,使网络、有线电视得以全覆盖,实现了农村的“五通一化”;三是围绕“保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提高农民就业率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实现了我办事处2.7万适龄人群全覆盖,形成了“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大好局面。

三、围绕乡风文明,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同步跟上,为此我办事处始终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工作的关键来抓。一是完善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推进了农村住房建设深入发展。2010年 ,我们先后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院对办事处做了细致的测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办事处总体发展和7个农村社区做了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实现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全覆盖;2011年我们按照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房建设,目前,我办事处共实现了寇坊社区、胜利社区490户群众的拆迁工作,拆迁总面积7.46万平方米,实现了1195户安居楼的开工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完成投资1.5亿元,总投资额可达4.5亿元。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村容村貌。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不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搞好乡规民约建设,改变俗风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加快各社区文化大院建设进度,建设生态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开办娱乐活动中心、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社区

阵地。三是健全配套公益性、经营性和互助性服务组织,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先后成立互助合作组织20余个,在带领群众开展“三清”、“四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围绕村容整洁,构建优美宜居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美宜居环境,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办事处通过四种途径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在各个社区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大队,实行“村庄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的城乡垃圾集中一体化处理模式;二是大力宣传科学种养,提高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降低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与激素的使用,打造田园生态肉鸡、饮马店绿色黄瓜种等有机、绿色品牌8个;三是利用科技、法律、文化下乡平台,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普及沼气和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既减少了垃圾排放,又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率;四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利用境内荒滩以及沿路、沿河、村庄周围和农田林网带,实现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五是大力引进低耗、高效的

二、三产业,坚决遏制了高污染的工业发展,保证了辖区内所有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形成了“沟沟有水、有水即有鱼”的水文环境,实现了办事处“天蓝、水清、人美”的环保目标。

五、围绕管理民主,健全农村组织建设

乡村旅游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全国生态文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崭新的工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本文论述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生态功能日益凸显。但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正在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灾难已经影响到农民生存、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因此,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农村的内在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 1.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水平比较低,甚至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正面临着来自乡镇工业污染、农村生产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 1 困扰,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实现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五个统筹”要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和每一户农村家庭。 1.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也在农村。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又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好农村的矿藏、大气、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环境。既要实现发展满足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科学发展,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遵循农村发展规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1.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比较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文明问题更加突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再加上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出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个别地区还因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到社会和谐。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农村和谐,农村和谐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值剧降,农民会被迫离开农村家园、农村将会出现农业空心化。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流向城市,对城市的社会稳定产生潜在影响;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会大幅度减少,对社会生活秩序会产生巨大影响,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和谐。

2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面积大。长久以来,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加上农民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农村环境得不到维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2.1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1.1 生活垃圾污染

2 由于农村城市化,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我国农村生活垃圾还具有随意露天堆放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t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

2.1.2 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在近几年东北入冬的时候,由于农村秸秆的燃烧导致了东北范围的连续雾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2.1.3 活污水排放

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2500t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 2.1.4 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

为了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在农村发展起来。乡镇企业的出现的确解决了农村这样那样的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然而在这些优点的同时,乡镇企业也极大的破环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近年来,国家关闭了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因此一些企业转而将工厂设立在农村以寻求庇护。而这些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很老化或者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对废弃物的处理不到位,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通过环境部门的生产许可,可以说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2.2 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生态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治理。”[3]由于生态文明宣传不到位,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陆续流向了城市或城镇,留守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没有受过基本的文化教育,环保知识匮乏、生态意识淡薄,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或潜在的危害不甚了解,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意识就已经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出于脱贫致 3 富的强烈愿望,对当地经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常常忽视对当地企业环保风险的生态评估,当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到农民生产生活的时候,常常会采用较为极端的解决方式,很少能诉诸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3 农村生态环境缺乏有效监管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很严峻。这除了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上的原因外,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原因。国家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没有延伸到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当农村出现污染环境事件时,相关环保职能机构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污染事件频发,而环境监管滞后现象。农村生态环保监管过程中权、责、利不清现象时有发生,“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的问题在现实中分属于环保、渔政、水利、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越权抢权或相互推诿的现象”[4]。另外,环保职能部门专业监测人才出现逆向流动。政府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级别越高,专业技术人员越充足,设备也越先进。相反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第一线往往缺乏高级、正规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常常也很落后。因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常常出现“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无法管环保”的局面。

2.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市环保建设资金相对充足,能够保障交通、能源、供水、排污、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还是相当匮乏,诸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业秸秆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等,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缺乏资金保障。中央政府每年都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但是由于许多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致使专项财政资金使用分散,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保需求。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环保资金相对充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质量也会越好;反之,环保资金缺乏保障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就越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也会越差。 3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污染问题,则需要扎实开展农村污染治理专项活动,积极的推进山水林湖整体修复工作的落实。做好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以稳定提升,逐步的减轻大气污染问题与土壤环境问题等。在公路建设方面,以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为建设重点,建设道路绿化精品,进而形成绿色通道网络,做好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绿色建设工作。在水环境方面,则持续 4 加强河流治理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采取水岸绿化方式,加强水系绿化建设,做好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问题治理工作。在农业生产方面,则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建设多元发展模式,合理的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与企业,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3.2 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水平。“必须积极地开展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学习与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形成与确立现代生态文明意识。”[5]鉴于我国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现象,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农家书屋、宣传大篷车、电视、广播、网络、农民业余学校等多种途径,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增强农民生态道德责任感,使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3.3 完善环保监管体制

加强农村环保监测体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将政府环保监管职能部门延伸至乡村一级,增强环保监测的覆盖面,对环境监测、取样取证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对破坏环境现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是将环保高级专业人才下沉,充实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站的人才力量。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提高基层环保监管的技术含量。四是将地方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情况纳入到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提升的重要依据,凡是环保不合格的地方干部一律不予提拔,促使各级干部重视并积极抓好生态环保工作。 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生态环保是一项公益事业,事关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动态管理生态建设资金,保证生态环保资金充足。一是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教育宣传投入,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二是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生态环保监测水平。三是加大农村生态技术的研发、推广、运用的投入,提高农业产业生态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四是加大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努力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3.5推行生态示范村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现行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是“行政村”、“自然村”,这种建制虽然有其方便合理的一面,但是却给生态环保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各地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生态示范村”。“所谓生态示范村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基础 5 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村居民聚集地。”[6]生态村是推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生态示范村发展循环农业,在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能源,在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领域循环使用能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 结语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生态文明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村竞争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过去那种只追求GDP 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积极建设绿色、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于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经济,2015,(4). [2] 戴圣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1)[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3~186

[3]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研究[C]∥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2010.

[4] 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J].经济参考研究,2007,(4).

[5] 张国民,祁维仙.必须注重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

乡村旅游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5篇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一) 部分乡村生态建设缺乏美感

生态建设理应体现出美感, 而美感的重点在于和谐中的突出。但我国部分乡村生态建设过于关注特色突出, 而忽视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以至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违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 部分乡村的生态建设过于关注人工景观, 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整体维护。其二, 是部分建设者将美丽乡村与生态建设视为政绩工程, 并在生态景观的颜色设计中, 大量应用醒目、艳丽的色彩。但这样的色彩设计难以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融合, 突兀感极为明显。

(二) 乡村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部分地区的生产方式仍然较为落后,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为明显。例如, 部分乡村仍然会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焚烧手段。这一问题, 不仅会严重破坏周边的自然环境与空气质量, 也会引发火灾隐患。再有, 部分乡村地区为工业企业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 甚至放松环保要求, 以至周边环境遭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工业生产收益通常会高过农业生产, 因此多数乡村地区加强了招商引资力度。但乡村地区的招商优势并不明显, 因此部分地区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吸引污染性企业入驻。

(三) 居民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文明并非单指生态环境建设, 也包含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但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却忽视了居民生活的发展, 以至很多乡村生活方式无法与生态文明建设难以统一。例如, 部分乡村地区的卫生设施仍然较为落后, 旱厕改造工作严重滞后。这一问题不仅会对当地居民的卫生习惯带来负面影响, 也会制约旅游产业或健康产业的发展。再有, 我国部分乡村仍然在开展家禽或家畜养殖, 但人畜同居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不仅直接影响村容村貌, 还可能成为人类疾病、动物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对村民健康生活环境造成较大威胁。

(四) 部分地区的生态建设周期过短

生态文明建设应被理解为百年工程, 但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建设周期、维护周期以及使用周期过短的现象。建设周期过短会导致建设项目的合理性不足, 但部分地区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以至其后续维护成本严重提升。这一问题也是导致维护周期过短的主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应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并通过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维护生态景观, 从而使对应的维护成本得以降低。而缺乏长期实验的规划设计, 将使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想排斥, 由此带来的维护成本将使乡村地区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景观建设的使用周期也将相应缩短。

二、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 优化美感的具体措施

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违和, 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改进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从色彩、形质等方面入手, 逐渐优化该地区的生态设计。例如, 在有些地区的乡村中, 自然环境的色彩通常较为统一。针对这一特征, 设计人员可依据农作物与周边环境的主体颜色, 设计村内建筑。当周边环境的主体颜色为绿色时, 村民房屋可将淡黄色、浅蓝色或浅粉色作为主体颜色, 并在窗棂、门楣等边缘处使用深褐色点缀。类似的色彩设计, 会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并体现出相对突出的美感, 其设计类似于草丛中的花朵。同时此类颜色的反光效果较好, 明快的视觉体验会使居民的内心受到正面影响。再有, 符合条件的乡村可依托自然条件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例如, 可利用油菜等农作物的整齐感, 设计观赏景观。此类景观来源于自然, 生态文明的美感将得到集中体现。

(二) 将乡村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工业污染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重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 建设者应转变乡村产业结构, 并将绿色产业与服务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例如, 部分符合条件的乡村可开展绿色生态旅游。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 多数城市儿童极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受此影响, 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将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通过此类项目, 乡村地区的住宿业、餐饮业都将得到带动, 城市地区的生活标准也将被引入乡村地区, 居民生活质量将得到提升。再有, 乡村地区可着力打造养老服务业。当前我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阶段, 居民的养老问题愈发严峻。乡村地区的住房成本与人力资源成本较低, 在该地区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可降低城市居民的养老成本。开展此类项目, 并不会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其医疗质量却可得到相应增强。

(三) 将居民生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接

生态文明建设应服务于当地居民, 但部分乡村并未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居民环境建设相融合。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应对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统一的强制性标准, 以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居住环境以及由生活陋习带来的环境污染。例如,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应建设完善、卫生的排水排污设施, 依托该设施, 旱厕改造工程将得以顺利实施, 居民的卫生习惯也将因此得到改进。同时部分符合条件的地区, 应提升煤气炉具的使用范围。煤气炉具会减少废气排放, 当地的生态环境将得到维护。而且煤气炉具也将提升日常生活的便捷性, 生活质量将因此得到提高。再有, 具备经济条件的乡村, 可重新修建居住区。建筑与设施改建所带来的成本通常较高, 维护成本也难以降低。而重新修建将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发生根本性改变, 维护成本也将得以节约。

(四) 依据自然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应依托自然环境展开, 通过生态融合, 生态建设的维护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例如, 乡村地区可依托洼地修建人工湖泊, 并围绕人工湖修建人工景观或放养当地的特色禽类。多数乡村地区保留了原始地貌特征, 小型洼地随处可见。通过“一事一议”制度, 当地居民可建立生产小组, 利用农闲时间开建引水渠。通过对接周边水系, 小型洼地可连接成人工湖泊。水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 利用人工湖泊蓄水可使当地的综合发展得到有力支撑。通过人工湖, 农地可在旱季得到充分灌溉, 农业生产将得到保障。同时人工湖内可放养鱼类, 具备条件的地区还可建设垂钓园。这样, 水系建设必将对周边环境带来积极影响, 生物种群将获得优质的繁衍环境。以此为依托, 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可得到推进, 而乡村也将更加美力。

三、结语

我国乡村建设应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在具体构建中, 首先, 要依据周边自然环境, 设计人工景观与建筑的色彩与形质, 从而使乡村的整体美感得到提升。其次, 乡村生产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通过绿色服务业乡村的综合发展将得到提升。再有, 生态文明建设应与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并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标准。最后, 生态文明建设应构建水资源供应系统。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评判标准包含“生态美、生产优、生活好以及生命强”这四个部分。以此为依据, 本文将首先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并针对这部分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美丽乡村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突出问题,构建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静伟.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 庄能红.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5.

乡村旅游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6篇

1 乡村生态旅游推行农产品营销的意义

1.1 增加就业机会, 带来经济收入

乡村生态旅游大力推行农产品营销, 由于产业自身特性,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以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将大量的限制劳动力整合在一起, 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要求的同时, 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为当地的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对外销售中, 当地农民可以积极参与其中, 获得额外的就业机会。同时, 还可以带动其他农产品企业发展, 吸收大量本地闲置劳动力, 提升人员利用效率。

1.2 推动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为乡村生态旅游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保障, 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 乡村生态旅游可以有效提升地域知名度, 吸收更多的投资者, 实现更具规模化农产品聚集, 打造更具特色的产业,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可以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1.3 优化农村产业链, 创造附加值

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中, 可以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 带动新型休闲农业发展。通过对休闲农业的开发, 农副产品开发企业可以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 调动其他运输和商贸产业的发展,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为了可以满足广大人们旅游需求, 农村特色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创造更大的附加值。通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创收, 可以缓解当地农产品销售环节过多的问题, 增加农户收入, 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 乡村生态旅游中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

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 如何能够塑造良好的品牌特色, 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平和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在乡村生态旅游中, 游客在购置农产品中首要一点是考虑农产品品牌形象, 是否值得消费者信赖, 产品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证。纵观当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中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来看, 乡村生态旅游中的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 经营规模较小, 经营地点不够集中, 同时农产品经营者品牌意识不足, 更多的是关注产品质量和数量, 忽视品牌建设。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缺乏自主农产品品牌, 所以市场竞争优势不高。主要是由于生产者和经营者掌握的技术水平偏低, 无自主农产品品牌, 更多的是依赖市场销售情况来开展农产品生产活动, 甚至部分经营者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冒充他人品牌来销售, 严重破坏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正常秩序。此外,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缺乏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 难以借助品牌形象来提升农产品销售效益。

3 乡村生态旅游中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

3.1 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

在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中, 应该注重农产品品牌意识的培养。提升企业农产品品牌意识, 吸收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化发展,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只有形成自主品牌意识,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提升核心竞争力。故此, 在乡村生态旅游农产品品牌建设中, 应该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 深入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和潜力, 切实提升企业的农产品竞争优势, 打造更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3.2 生产过程标准化发展

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 为了能够塑造品牌特色, 首要一点应该提升农产品质量, 为农产品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对于农产品分类、加工、外包装和销售各个环节严格遵循规章制度, 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品牌建设中, 建立农产品相互依赖的品牌文化, 实现大规模的宣传。对于小型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经营战略, 对于品牌下的农产品深入加工和开发。最后, 可以通过集合多加企业, 借助同一个品牌来抵御市场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避免企业规模小缺少足够竞争力的问题, 并且带来更大的附加值。

3.3 丰富文化内涵, 突出产品特色

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下, 人们的消费观念同样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转变, 这就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同农产品消费来获得物质享受, 同时还可以在特色的农产品文化中获得精神熏陶和享受。同深入挖掘农产品特色文化, 促使农产品品牌更具文化特色, 在购买农产品的同时, 还可以从品牌中了解到相应的历史和文化, 刺激消费的同时, 促使广大消费者可以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

3.4 特色项目开发和建设

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 除了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以外, 还要注重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对于广大游客而言, 品牌形象是抽象的, 而旅游基础设施则是物质形象, 可以从中获得体验和快乐。通过游玩项目, 游客在享受欢乐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色, 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来设置游玩项目。需要注意的是, 在考虑农产品品牌核心价值的同时, 还要注重人文文化的传播, 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同时, 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设施, 改善交通环境, 提供免费乘坐车辆, 获得优质的服务享受。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品牌建设, 有助于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核心价值, 借助营销、广告等渠道实现大范围传播, 塑造品牌形象, 获得更多的受众支持, 逐步推动市场营销的脚步, 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经济效益, 推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增加农户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我国近些年来兴起的旅游形式, 大大促进了休闲产业发展。在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 为了能够扩大影响力, 提升市场化水平, 应该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的农产品品牌建设,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 打造更具特色的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基于此, 本文就乡村生态旅游农产品品牌建设进行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 客观阐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提出合理的创新对策。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农产品,品牌建设,休闲产业

参考文献

[1] 阎实.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品牌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 2009 (19) :9-10.

[2] 王焱, 陈凌.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西畴县莲花塘、兴街、新马街三乡镇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 2009, 22 (4) :27-31.

[3] 时嵩杰.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4.

[4] 邱凌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上一篇:本乡本土民间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采购实务课程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