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党校改革发展思考范文

2023-09-23

县级党校改革发展思考范文第1篇

1 县级党校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差, 教学设施落后, 教学质量提不高。县级党校的经费一般是由当地财政按教职工的人头费和办公经费这两个方面来拨款, 因此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教师培训的费用基本为零, 许多党校校舍破旧不堪, 有的甚至是危房, 大部分的县级党校根本不能解决学员的食宿问题。

(2) 党校教师身份不清, 教师福利待遇差, 毫无工作积极性可言。党校教师是党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体, 但是却落入了身份不清的地位, 说是教师但和其他国民学校的教师有差别, 说是公务员但干的又是培训轮训工作。

(3) 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教师素质难以提高。由于县级党校所处的这种尴尬境地, 使其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党校原有的教师有能力的都不愿在党校久呆, 许多应届大学生和研究生又不愿意到党校工作, 造成党校教师队伍新生力量缺乏, 致使教师年龄结构, 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无法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降低了党校的教学质量。

2 县级党校之所以会存在这么多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外因

(1) 体制机制的原因。一是党校系统内部纵向的管理没有建设好。基层党校自我封闭, 各自为阵, 缺少本系统内的管理。省市党校对县级党校不是领导关系。而是兄弟关系。没有具体的指导内容、程序。也无帮助更无管理。二是党委对本县党校的工作机制建立还不够健全。

(2) 思想重视不够。表现在:一是经费投入不够。一方面受地方财政收入的制约影响。财政拨付和保障比较困难。党校不像国民教育, 没有专项资金, 只有地方财政拨款这一条路, 在落后地区的县级党校, 除人员工资外, 每年地方财政安排预算经费仅5到6万元, 随着各种学历班的停办, 几乎没有创收渠道, 维持正常办公费用都非常困难。水、电、通讯等费用更是难以支付。改善教学设施和对教师培养的投入更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党委、政府对县级党校在项目、资金上的支持力度, 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党校几乎没有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二是部门之间支持力度不够。党委管党校但不管钱, 政府管钱不管党校。在干部力量配备上, 没有把党校看成是组、纪、宣这样的党委重要部门。党校作为干部培训主阵地和党性锻炼的大熔炉, 在使用提拔干部上应该听取党校对干部的考查考核意见建议, 但实际上党校既无发言权, 也无建议权。领导很少到党校调研指导, 检查督促实际工作。部分政策得不到落实, 甚至干训工作都不能按计划进行。组织部门办班计划多, 真正办的少, 流产多, 编个材料应付上级检查了事的现象颇多。

2.2 内因

(1) 党校内部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在选配教师和培训教师上工作不到位, 致使师资力量总体上不完全适应干部培训需要。面对着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要求, 单一知识结构的教员很难胜任。再加之很多老师都是从中小学校调入, 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有待于大幅提升和加深。另一方面是学习提高机会少。党校教师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学习考察, 接受新鲜血液, 又很少有机会到上级党校高校充电, 一两个星期的短期培训, 难于快速实现知识更新。

(2) 党校内部缺乏竞争机制。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身份不明, 教师待遇低。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县级党校得不到各方面的重视加上又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导致了县级党校内部职工养成了干不干工作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懒散习性, 这样县级党校成了死水一潭毫无生气可言。

3 县级党校改革的对策

3.1 改革体制

造成党校特别是县级党校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 解决党校问题、发展党校, 必须创新党校管理体制。

一是中央党校要成为管理全国党校的“龙头”和“主管部门”。中央、省、市、县级党校应该是上下级关系, 而不仅是“兄弟”关系、业务指导关系。提升和扩大中央党校和省市党校地方办的职能, 对县级党校的领导指导协调管理和督办职能。上级党校应有计划地对下级党校教师、行政人员进行必要的免费业务培训。做到统一工作计划、招生计划、教学计划。上下级党校之间, 应拧成一股力量, 凝成一种合力。

二是党委要强化党校“重要部门”作用, 党委要定期召开党校工作会议, 分析形势, 研究问题, 部署工作。明确授权党校对参训学员的培训考察考核职能。严格规定干部参加培训任务和学习制度。由组织部门负责, 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 进行点名调训。严肃整治干部培训不到课的问题, 整顿教学秩序, 真正体现干训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党校培训的权威性。

三是规范党校经费拨付制度。党校工作所需经费, 列入县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 确保党校教学科研, 学科建设, 师资培训和行政后勤等方面工作的需要。

3.2 增强内在动力

县级党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克服无职无权无为的思想, 树立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的发展观。在积极争取外部条件的同时, 把办好党校的立足点放在创造内部条件上。

一是要在发挥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上下功夫。把干部的培训需求作为办学的第一需要和任务, 切实推动党校教育由提高理论水平向提高理论水平和提高素质与能力培训并重转变。转变办学理念, 增强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从被动办学向主动办学转变;从以培训为主向培训与服务并重转变;从半封闭培训方式向开放式办学转变;从以理论灌输为主向以知识能力培训为主转变。努力把县级党校办成干部和公务员培训中心、理论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

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布局。按照新《工作条例》对教学布局的新要求,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在实践中优化教学布局。创新培训形式, 更新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品味。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与学员的实践应用相结合, 增强培训对学员的吸引力。从教学观念、教学管理与实施、学员管理、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 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实际, 适应干部教育改革要求的教育培训体系。

总之, 县级党校要摆脱目前这样的困难局面,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相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 县级党校一定会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

摘要:县级党校一直以来都是培训轮训干部的阵地和摇篮。但近几年来, 由于一些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导致县级党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 必须对县级党校进行相应的改革, 才能使党校走出困境。

县级党校改革发展思考范文第2篇

摘要:县级党校在党的干部培训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县级党校在干部培训方面依然存在某些问题,比如培训内容与干部需求不吻合、基本建设与大规模培训任务不吻合、培训方式与干部教育自身特点不匹配等,现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县级党校干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策略,继而将县级党校干部培训水平加以提升。

关键词:县级党校;干部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从县级党校的角度出发来讲,其应当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上,依据基层干部成长规律具体需求让培训内容将新时代要求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得培训方法与新时代要求保持一致,旨在促使县级党校干部培训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可以得到全面强化。显然,积极探索增强县级党校干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对促进县级党校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县级党校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与干部需求不吻合

结合相关实践调查发现,因为受人员、师资等方面的约束,县级党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均衍生出了“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齐”的现象:一是培训内容;二是课程设置。顾名思义,就是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班次类别,无论是针对教学计划还是专题等方面来说,通常都存在着一成不变的特点,这样极易导致类别性不明显。因为在培训内容安排方面总是无法将干部具体需求当作参考依据,“想学的听不到,不想学的听不进”的情况比比皆是,显然这样无法将相关指导思想充分地展示出来,导致干部培训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继而对其参与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

(二)培训方式与干部教育自身特点不匹配

现阶段,很多党校干部培训依然对以往的教育教学形式进行使用,针对培训模式的设计方面,也没有结合以下几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一是干部职业;二是年龄;三是文化;四是心理特点等。教师灌输多,启发引导不多,撰写心得多,专题讨论屈指可数,以往方式多、现代化方法不多。教得过于呆板,听得乏味无趣,不存在较强的互动性。

(三)基本建設与大规模培训任务不吻合

在培训经费方面,很多县级党校尽管早已把培训经费融入到了财政预算当中,然而因为财政比较紧张,培训经费无法真正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针对基本建设方面来说,教学设施建设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且学员容纳量不多。对于知识结构方面,很多教师都好比是“单打一”型,换句话来说就是只对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但是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讲授还停留在表面:一是电子商务;二是外经外贸;三是经济管理等。就教学水平而言,因为党校教师到基层调研的频率低,到上级党校进修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所以导致知识老化的情况比较突出,不具备较强的创新性。

二、针对如何增强县级党校干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的有效策略

(一)对培训方式加以创新,凸显参与体验

第一,立足基层干部工作特点,构建开放式培训体系。站在县级学校的立场出发来讲,其在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期间需要结合自身发展趋势构建切实可行的开放式培训体系。与此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以下几个方面处于互相融合的状态:一是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二是县内培训和省内培训;三是省内培训和省外培训。从开放式培训的角度来看,需要紧紧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校内培训;二是异地培训;三是挂职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合作培训方式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旨在让此项工作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得到有效强化。

第二,紧抓干部能力提高的具体需求,对多种培训方式加以利用。学员在培训当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培训质量的优劣会对干部工作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培训工作中一定要将学员的主体能动性充分体现出来,紧抓干部能力提高的具体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以下几种手段促使学员在潜移默化当中将自身的综合水平加以提升:一是专题讲授;二是现场教学;三是情景模拟;四是案例解剖等。例如借助于“一分钟特色推介”促使全体员工可以对自己与本县的具体状况进行详细讲解,及其讲解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做法:一是民俗民风;二是特色产业;三是基层工作方式等,旨在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加以提升,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应当在充分利用“结构化研讨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专门的研讨小组,促使全体员工可结合自身具体状况对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增加探讨次数,让其团队意识得到有效强化,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推动工作;借助于“情景模拟教学”促使全体学员扮演相应的角色,站在多个维度来对工作中碰到的难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加大互动力度,继而将其处理事情的能力加以提升。

(二)持续更新培训理念

倘若想要将干部培训落实到实处,那么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思想;二是内容;三是方式;四是制度;五是机制等。第一件事情就要创新思想理念,构建起良好的人才资本理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才是第一资源,而干部在人才队伍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教育培训就是其中一项十分关键的资本投入;应当构建起党管人才的理念,确保党组织以及领导干部能够对此项工作引起必要的重视,继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复合型人才;应当构建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对知识技能的传授、综合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坚定不移地把学习力当作关键任务;应当构建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建设持续提高县级党校干部的知识体系;结合培训对象的优缺点,很多党校构建起了按需培训的理念。所谓按需,除了涵盖学员的个人需求之外,还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党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的需求。换言之就是学员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继而让培训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比如,结合学员德行等方面将党性教育有机地与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在学员当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师生晨读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旨在衍生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推动学员的党性锻炼。

(三)多措并举,保障干部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第一,加大教育阵地建设力度。从县级党校的角度出发来讲,其应当将干部教育培训当作核心内容,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完善办学环境,以此来促进培训水平的全面提高。依托于以下几个机构将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一是科研院所;二是科技示范基地等。借助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爱国教育基地等来对县级党校干部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第二,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需要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渗透到相应的预算当中。无论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事业单位来说,均应当严格要求科学安排培训经费。从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角度出发来看,其应当将以下几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一是培训专项经费预算安排工作;二是跟踪管理工作,旨在保障每一笔经费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第三,构建合理的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一方面,持续完善与优化教师考评机制,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不断优化与调整参训学员培训考核制度,全面、细致地检查所有干部的培训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下几种制度:一是培训学分管理制度;二是干部培训信息档案制度,从而实现对干部学习状况的全方位管理。主动构建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参训状况以及最终考核结果渗透到相应的考核体系当中。

三、结束语

基于新时代来临的趋势下,除了对基层干部提出新要求之外,也对基层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背景之下,县级党员基于上级党委以及上级党校的科学指引下,应当和组织、纪检等一系列部门保持友好往来,并在此基础上紧跟时代的脚步,旨在促进干部培训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县市级党校教师教育培训浅析[J].李英.农家参谋.2020(06)

[2]全面从严治党下县级党校教育管理探索与思考[J].李英.农家参谋.2019(10)

[3]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党校生机与活力[J].周秀英.经营管理者.2016(29)

作者简介:姓名:王霞,;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7.07;籍贯:山东乐陵;职称:助理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任职单位:中共乐陵市委党校

县级党校改革发展思考范文第3篇

[摘 要] 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使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南阳理工学院通过加强师生思想引领、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凝练特色专业集群、组建科技研发团队、推介科技研发项目和确定重合作项目等措施强化转型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做出了一定成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为地方高校推进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转型发展;校地合作;高校;思想引领

推进高校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能,提高社会贡献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主动了解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南阳理工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强化校地合作,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一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转型发展的做法及措施

(一)强化师生思想引领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首先明确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脱离了这一点谈教育教学改革和转型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遵循。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格局,坚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学习,成立政治理论教学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提出了思政课“1458”的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南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共建了南阳协同创新研究院,设有光电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13个协同研发中心;与北京中关村、南阳高新区协同共建了“南阳中关村领创空间”,共享各方优质资源,打造、形成集聚人才、信息、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高端平台;组建了三融众创空间,被授予“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成立了电子商务学院,协同组建了南阳电商联盟,获批“省电商继续教育基地”“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这些科技创新平台,不仅为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硬件基础,也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渠道。

(三)凝练特色专业集群

学科专业是高校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基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根本性建設,是高校提升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与基础,以学科专业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们围绕南阳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加大核心专业集群建设。围绕服务南阳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电商及物流、“楚风汉韵”古建筑遗存保护、仲景品牌医药等支柱、新兴产业,分别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乡规划;中医学、中药学等一批核心专业集群,形成产业群、专业群、人才链与南阳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机对应和对接。

(四)组建科技研发团队

科技研发团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学术群体,同时,也是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升级转型,解决地方企业重大科技难题,实现效益最优化化的技术群体,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近年来,我们联合兄弟院校、研究院所,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目前组建有包括工程结构性能监测与控制团队、智能感知与导航团队、电机振动噪声与控制团队、发酵代谢工程科研团队、县域电商服务团队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在内的121个科技研发服务团队,其中参与博士达135人,参与博士生导师达127人。这些科技研发团队先后为南阳产业、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改造、新产品170余项,荣获省、市成果奖励500余项,目前拥有成熟项目65项,专利183项;在研项目137项。

(五)推介科技研发项目

推介科技研发项目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最直接、最显效的实现途径。近年来,我们举办了校地校企合作推介暨集中签约大会,与南阳市13个县区政府、60多家企业集中签约,推动各项科技成果落地。与陆德筑机联合开发的“产品图纸自动审核及智能拼图软件”获第四届河南省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金奖;与张仲景大厨房合作研发的“仲景香菇酱”年销售额达5亿元,带动西峡香菇食品产业飞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全面推进,有需要重点突破。确定重合作项目是校地合作取得实效的关键。目前,与桐柏、西峡的校地合作已被列为县委书记工程,已确定县域农副产品线上销售、建立物流仓储信息共享平台、中医药适宜技术、光能风能新能源知识和技术培训、有机农业基地建设、特色小镇规划等33个重点项目正在对接实施过程中。

二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转型发展思考与拓展

(一)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是强化政治担当,切实解决“总揽抓”的问题。学校领导班子要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二是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具体抓”的问题。通过全员培训、在职攻读学位、在职研修、国内外考察访学、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打造一支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三是强化阵地管理,切实解决“抓关键”的问题。首先,抓好高校课堂主阵地管理,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把控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督导和领导听课制度等,保证教学主渠道的正确政治导向。其次,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研讨会、报告会、论坛、讲座等活动的管理。再次,加强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管理,把握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热点,培育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二)持续打造优势专业集群,创建特色新型智库,打造服务地方产业升级“智高点”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学院推进整体转型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重点打造机械制造、计算机软件、生物工程、食品加工、电子商务、中医药等优势专业集群。通过横向拓宽、纵向深化,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打造服务平台,建设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全方位、多领域、开放性地服务南阳经济社会发展。成立南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区域发展政策研究、经济发展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优化组合,通过政策研究、课题调研、战略规划、项目评估、信息服务、民意调查等形式,推出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智库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方案评估、政策解读等综合服务。

(三)持续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强科技研发团队建设,引领地方产业升级发展

实施协同创新计划、研发平台建设计划、科技服务团队计划、创业孵化计划、校地人才互动计划。依托南阳协同创新研究院,进行技术研发、科研攻关与项目推广;围绕南阳八大主导产业,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建立集成型发展合作交流平台,协同高新技术项目研发以及成果推广应用,助力南阳光电、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商务当产业及城市规划建设和智慧城市发展等。打造一批在省内乃至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富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优秀服务团队。充分发挥121个科技研发服务团隊在科研攻关、项目服务以及成果转化上的优势,针对南阳市100家重点企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人才培养、项目咨询评估规划等服务。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南阳理工大学科技园内转化,吸引优秀人才入园发展、创业。

(四)着力“三大平台”示范引领,提升“三大文化品牌”效能,助推地方创新创业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级“三融众创空间”,强化与国内其它众创空间和南阳市各类众创空间的合作,为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南阳中关村领创空间”建设,促进京宛合作,带动南阳信息产业发展。加大张仲景国医药理论应用研究及人才培养力度,做好南阳名贵中药材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张仲景方药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提升张仲景中医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南阳历史建筑文化应用研究及古建筑人才培养力度,做好南阳历史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南阳古城镇、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塑造南阳古建筑文化特色品牌;加大南阳盆地地理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力度,做好南阳楚汉文化产业、红色文化产业、玉文化产业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拓展南阳文化创意产业链,塑造南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邓春玉,王志刚.社会服务导向下的校地合作发展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

[2]许雷.高校校企合作运作流程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

[3]张泊平,吴国玺.地方高校“校地合作”办学模式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

[4]郭长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问题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7).

县级党校改革发展思考范文第4篇

一、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存在问题

(一) 内容缺乏针对性, 培训模式单一

首先, 县级党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和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化, 培训理念较为滞后, 不具备说服力与感染力, 和现阶段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要求不符合;其次, 县级党校教师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 不重视联系实际来促进党员干部能力的培养;最后, 县级党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科研条件不完善, 不能够高效组织进行一些培训活动, 造成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实际价值受到影响[1]。

(二) 干部自身不重视, 培训制度欠缺

一些党员干部尚未真正意识到党校教育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唯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 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才可以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部分县级党校尚未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参与培训的党员干部没有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造成党员干部的参培积极性不高, 也失去了学习上的压力。

(三) 未做到知行合一, 培训方式欠妥

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以促进党员干部知行合一为重要任务, 但这也是党校教育培训活动最基础最薄弱的地方, 党员干部知行不统一的问题相对突出。关键原因是很多党员干部逐渐形成有偏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判断标准, 部分党员干部在面对困难时并未以正确地观点和方法论来分析解决, 也不能够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充分应用到实践中来[3]。

(四) 师资力量待提高, 教师经验欠缺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 县级党校的教育培训对象一般是各级领导干部, 他们为促进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而参与培训, 和参培之前比起来, 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县级党校在组织进行教育培训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培训教师的经验不足, 教学方式不科学, 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不能够组织开展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教育活动, 造成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达不到标准。

二、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提升措施

(一) 全面开展干部培训需求调研

开展好培训前的调查分析工作是确保党校教育培训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 《党校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 必须要做好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工作[4]。党校参培学员基本上来自各个单位和岗位, 其知识水平、工作经验以及思想觉悟等都存在差异性, 学员的个人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按需施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 注重按需施教不仅是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需要, 也是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实际情况的需要, 因此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要避免千篇一律。所以, 应当积极应用各种不同的调研手段, 做足做好提前调研工作, 准确把握参培学员的具体情况, 从而了解各个班次、各个类别的学员真正的培训需求。不仅要对党的重大理论和战略部署等知识进行培训, 同时也要进行更加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教学, 要紧密结合参培学员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需要提升的素质能力, 始终贯彻执行“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原则, 合理安排每期教育培训内容, 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二) 完善县级党校干部培训制度

首先应当尽快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考核机制, 应当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听课制度、自学制度, 同时积极和参培学员的所在单位进行沟通联系, 定期向其所在单位反映实际学习状况, 将教育培训效果和年度考核、提拔任用联系起来, 实施双重管理, 让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培训[5]。其次必须要尽快完善教学机制:一是应当实施课题筛选制度, 由培训主讲教师按照实际情况所需, 紧密结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在全面调研论证的前提下设计课题, 随后开展全面讨论, 把由科研成果打造的精品课题推上讲台;二是应当建立专题讲座预听制度, 在退出新的精品专题之后, 应当借助于公开课的途径在培训教师中进行预讲, 从而了解其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优化与丰富课题内容;三是应当落实评教评课制度, 当教育培训完成之后, 让参培学生对培训讲师进行评价, 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从而更好地把握学员的实际需求, 为之后的教育培训活动积累经验。

(三) 推进县级党校培训方式创新

优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是促进培训质量和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径,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是党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重要体现, 也是党校的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越来越多省市级党校为适应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要求, 开始应用行动学习法、结构化研讨以及现场教育等各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也开始被取代。所以县级党校必须要推进培训教育方法改革,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积极结合党员干部工作实践, 选择可以引起党员干部共鸣的教学方法, 促进课程吸引力的提升[6]。例如建设教育培训效果较为突出的情景模拟训练室以及心理健康咨询室等, 将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结合起来, 将其渗透到整个教育培训活动中, 让党员干部可以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中主动接受培训教育, 实现教学相长。

(四) 丰富培训内容以提高针对性

县级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应当坚持以专题教育和主体班培训为主, 专题培训的时间往往在3到5天之间, 主体班培训时间通常控制在一个月之内, 培训目标为乡科级副职以及年轻干部, 对于培训内容的选择可以是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知识与党性教育, 重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风党纪、党章党史等, 巩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基础, 让其主动树立正确地价值观念;其次是县情讲座, 包含了政研室、发改局、财政局、安委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县情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 让参培学员能够充分了解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最后是能力素质培训, 主要针对领导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进行培训, 让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具备科学的领导管理方法。

三、结语

总之, 党校工作对于党的事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当坚定不移地将党校建设为全国党员干部的重要培训基地, 将其作为促进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和工作水平提升的精神高地, 真正承担起为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职责。

摘要:根据新形势下干部培训工作新要求, 党校作为地方上的重要培训机构, 特别是县级党校必然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县级党校在办学规模、设施条件、师资队伍以及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和省市级、中央党校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然而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要求却是相同的。县级党校怎样充分联系自身实际情况, 严格按照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培训工作要求, 积极开辟县级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是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 付春华.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梳理与展望[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 (6) :20-26.

[2] 张忠军.新时代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担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 (11) :19-22.

[3] 郭志龙, 党永锋.新媒体视域下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困境及出路[J].中国报业, 2018 (18) :79-80.

[4] 徐文军.当前县级党校干部培训的现状及展望[J].党史博采 (下) , 2018 (9) :47-48.

[5] 周子涵.新时代党校干部培训改革创新的探讨与实践[J].管理观察, 2018 (24) :87-88+92.

县级党校改革发展思考范文第5篇

一、当前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政策依据和法律依据不够规范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理由不够充分,做帮扶工作腰杆不够硬,底气不足,开展工作难。二是帮扶工作没有引起各级党、政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只是工会内循环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帮扶工作的大气候。三是帮扶的宣传发动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使该项工作宣传发动不到位,使全社会各界人士领会不够,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帮扶工作的大环境。四是资金筹集难。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工会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石。但是现在帮扶中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久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制约了工会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五是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六是帮扶力量有限。作为社会团体,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帮扶的力度不够,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扶贫救

二、关于做好县级工会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帮扶中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项关注民生的大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组织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帮助、扶持困难职工的新举措,是为困难职工脱贫解困提供了及时、方便、快捷、有效的全方位服务场所。是解决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困难职工解愁的重要途径。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了党委政府与职工群众的绿色联系通道。

(二)深化工会帮扶工作持续发展

一要正确认识工会帮扶工作是实行国家制度、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举措,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要在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继续做好保障困难职工家庭基本生活,帮扶他们解决生活、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三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会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加强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争议调解员、兼职劳动争议仲裁员和公职律师等工会法律工作者队伍建设,扩大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四要创新帮扶方式方法,探索帮扶工作新形式。在对困难职工提供公益性的无偿帮扶救助的同时,认真探索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广大职工会员提供优质服务。五要立足实现工会帮扶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工会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在做好县级以上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等基层工会帮扶站点建设、形式完备的帮扶网络。六要进一步夯实帮扶工作基础。积极争取把工会帮扶工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预算,取得各级财政的更大支持

(三)始终坚持“职工利益无小事”的原则

帮扶中心急为困难职工所急,想为困难职工所想,切实解决与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了党委政府与职工群众的绿色联系通道,使困难职工感激工会的同时,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爱。

(四)“内外”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一是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争取他们从人力上、政策上、法律上、资金

上、物质上的大力支持,为做帮扶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奠定基础。

二是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助,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一年一度的“送温暖工程”捐款活动,广泛动员全市干部职工踊跃参加,积极引导社会各界自愿捐款,向社会困难群体伸出帮扶之手。

三是做到五个相结合做好帮扶中心工作。(1)与“送温暖工程”工作相结合,使帮扶中心工作体现在“直接”和“快捷”上。(2)与维权工作相结合,开设职业介绍服务平台,与职介机构联网,指导安置就业。(3)与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相结合。(4)与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相结合。(5)与“夏季送清凉”活动结合起来。

四是围绕“打造品牌”,积极开展活动,不断扩大影响。通过对品牌载体实施项目化运作,虚功实做,发挥品牌示范效应,影响和带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困难职工。

五是注重“两手”抓,不断提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整体水平。(l)注重投入抓好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中心的整体水平。(2)注重抓好软件设施建设,实现困难帮扶中心管理制度化、规范建设,不断提高中心的管理水平。

六是采取市场运作,吸纳社会资金。

(五)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构筑快速反应的帮扶体系。完善五项机制,即分析机制、救助机制、再就业机制、服务机制、法律救助援助机制与建立法律援助机制。

二是形成帮扶中心内外协调的工作机制。要不断拓宽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渠道,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制度,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信息支持。同时帮扶中心与工会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帮扶困难职工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未来美容院的发展前景范文下一篇:党务知识选择题含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