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改革范文

2023-09-20

文字改革范文第1篇

1 从分等鉴定达到诊断激励

过去的教育评价其主要目的来说, 是为选拔服务的, 即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学校选拔最好的学生。以往, 由于教育资源比较紧缺, 教育评价就被当作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要工具。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就是分等鉴定, 通过评价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以使最好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 通过评价鉴定学生是否达到学校毕业的基本要求, 以保证学校文凭的价值, 这就是评价最主要的功能。

然而, 随着社会对人的价值和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入, 人们对教育评价目的与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 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教育评价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服务。通过评价不断改进教育教学, 使学生能收到越来越好的教育。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评价上就是注重评价的诊断与激励的功能。注重通过评价发现师生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意义与价值找出存在的问题与症结, 以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激励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 从注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

过去的教育非常重视结果, 而往往忽略了过程。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目的的变化, 人们试图更多运用评价工具去诊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发现教学问题的症结, 显然, 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 评价是无法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的。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发现,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找到。过去的教学评价, 仅仅注重学生的结果, 并且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 更是把评价仅仅集中到学生的考试成绩, 即分数上。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化为一个个抽象的数字符号。这显然是将丰富的教学活动简化, 扭曲了教学的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教师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目前的教学评价, 则开始调整评价的重点, 在注重结果的同时, 开始注重过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试图全面展示学生的发展过程, 客观准确的评价学生,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教育评价从重结果到重过程, 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的改革。

3 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

过去的教学评价注重测量与评价学生对事实与原理的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对任何人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评价如果不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地学习做出判断, 从而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发展做出有价值的分析。然而, 如果一个评价只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话, 那就更不能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也会误导教师与学生。在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目前的教学评价出现了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的根本变化。所谓人的全面素质,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就学生的认知发展来说, 重点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 在现代学习化的社会中, 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重要方面。在对学生能力评价方面, 近年来, 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也都强调对学生习得能力得评价到注重学习能力。

4 从与感情无关到注重感情

课堂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 同样也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因而, 课堂教学评价就不能只评价认知的发展, 同样也要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以往的教学评价, 尤其是理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 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很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因而, 作为对学生学习地诊断评价, 如果不对学生地兴趣与动机状态作出判断, 是很可能对学生学习地问题作出错误判断的。任何一门学科, 其中包括理科, 它既是概念和原理等组成的知识体系, 同时也是对自然、社会态度组成的价值认识的体系。在每门学科概与原理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 在概念与原理发现的过程中体现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科学本身并不是万能的, 科学就其自身来说并不能解决科学的价值问题。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极其严重的问题, 科技的价值选择问题在当今社会已日显突出。现代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科技, 同样重要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学会价值选择。因而, 评价教学开始转向评价与学生认知相关的情感上。

5 从统一性答案到多样性答案

20世纪初中叶, 人们开发了标准化的所谓的客观试题。客观式试题具有固定的答案, 不以评分人的好恶而变化, 从而大大提高了评分的客观性。因此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并被认为是真正的科学的考试。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人们终于认识到, 客观式试题也有着非常大的局限:一是把多样化的世界单一化;二是将人类认识的不同阶段统一化;三是将不同个体的认识一致化。因而, 现代教学评价试图突破客观式考试的局限, 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 在评价的标准上, 从统一性的答案走向多样性的答案, 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留出最大的空间。

6 评价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我国的教学评价的主体一直存在着一元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无疑应该成为教学评价的最主要的主体, 因为, 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群体,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及生活状况最为了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比较准确。但是, 教师的评价即使再准确, 也不可能概括一个学生的全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多面体, 都是一个发展的个体。在这个方面和在那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可能就不一样, 比如面对师长和面对同学,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就有可能不同;面对自己同年级的同学和面对比自己高或低年级的同学, 也有可能不同;在校内和在校外有时甚至表现相反;在小学和初中的表现也可能大不一样。因此, 评价的主体虽然主要还应以教师为主, 但却不能唯一。现代教学评价的发展, 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继续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的同时, 还积极发挥家长、同学、自我及其他社会资源的评价作用, 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发展的评价模式, 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30年来, 我国教育在教学评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必将对教育教学产生久远的影响。

文字改革范文第2篇

一、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改革制度

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财务管理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效应, 其改革情况直接决定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目前, 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还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改革制度, 虽然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各项管理措施逐渐完善, 但是在财务管理改革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和步伐, 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改革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 同时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还存在滞后性, 因此其财务管理改革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

(二)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 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弊病, 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在财务管理改革方面的监督管理措施也不到位。一方面是因为新时期在国有企业如火如荼改革过程中, 其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定相对落后, 各项制度还存在不完善性, 对财务管理各项活动的监督管理没有实现全覆盖, 难以起到指导和督促作用。另一方面, 现有的监督管理措施执行还不到位, 存在徇私舞弊的行为, 难以发挥监督管理的效力, 阻碍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进程和步伐。

(三) 缺乏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改革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因此需要专业化人才, 在国有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 其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才却相对匮乏。使其在财务管理改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较为落后, 难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实现财务管理, 因此使得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进展较慢, 也不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实施。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措施不科学所导致的。

三、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财务管理改革制度

制度具有关键性的保障作用, 因此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过程中, 必须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一方面, 我国政府应该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目标, 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 制定出财务管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制度措施, 并允许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来强化财务管理改革, 以此促进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 必须要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进程为导向, 对其财务管理改革制度进行及时的修正和完善, 使其能够始终服务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 从制度层面出发切实提升财务管理改革的成效, 以此促进国有企业的顺利改革。

(二) 强化监督管理措施

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能够保证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 并提升其实施的效果。因此, 在改革的背景下,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必须要强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一方面, 要树立战略性眼光, 加速制定和实施财务管理改革监督管理办法, 实现对各项财务管理改革措施监督管理的全覆盖, 将国有企业改革监督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整合, 将财务管理措施视为主要的监督管理对象。另一方面, 要全面强化对各项监督管理措施的实施力度, 确保监督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强化监督的检查效应, 并建立问责机制, 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起到震慑的作用, 使其在改革过程中能够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

(三) 加强专业人才团队建设

人才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成为重要的举措。一方面, 要对国有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 使其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为其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提升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来提升其管理效率, 建立强大的内部人才库。另一方面, 要通过完善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才, 使其能够及时充实现有的人才团队, 为财务管理补充新鲜的血液, 提升整个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性, 发挥关键人才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 财务管理改革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改革。从本文的研究来看, 要想从财务管理改革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就必须要从完善财务管理改革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措施、加强专业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出发, 使得国有企业改革能够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全面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 财务管理改革已经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但是财务管理改革涉及的内容较多, 改革阻力较大, 势必会面临较大的困难。本文主要对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通过财务管理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后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转型[J].商业会计, 2018 (7) .

文字改革范文第3篇

一、对大学钢琴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 不同学生之间的钢琴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必须改进以往的教学模式。而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学生去学习艺术, 因此学习钢琴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不统一, 有的学生是从小就开始练习, 而有的学生是近几年才开始接触钢琴, 有的学生有着扎实的钢琴演奏基础, 有的学生对钢琴演奏只是略知皮毛甚至有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钢琴。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必须要调整教学策略, 做到因材施教, 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 以往的钢琴教学过分重视钢琴演奏技巧的培训,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训。这样的培养模式会导致一些学生认为提升钢琴演奏水平就是要掌握更多的演奏技巧, 在这样的学习理念指导下, 就使很多学生都能熟练地演奏钢琴, 但是弹奏出来的乐曲总会给人一种缺乏感情的感觉, 其实这正是因为演奏者缺乏较高的音乐素养导致的, 所以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改革教育理念, 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学生。

另外, 高校的钢琴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1]。很多专家都曾经提出过, 钢琴教学最理想的模式是一对一教学, 但是现阶段多数高校都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大学的钢琴教师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创新教学模式, 进而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最后, 很多的大学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都忽视了学生钢琴基本功的提升, 有些教师即使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 也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长期不练习基本功的后果就是, 很多学生练习钢琴基本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练习钢琴基本功的重要意义。所以也是大学的钢琴教学必须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大学钢琴教学进行改革的策略

(一) 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

在正式开展钢琴演奏教学之前, 教师都要对本节课要演奏的乐曲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 使学生能对所要演奏的乐曲传递出来的情感能有更深刻的把握, 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乐曲进行分析的能力[2]。教师在教学中, 还要重视从多个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对名家演奏的作品进行模仿, 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这些作品, 揣摩这些作品的演奏特点, 认真地进行训练, 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钢琴演奏能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样的课堂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之后, 都能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同时, 教师还可以将现阶段十分流行的分层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中, 对学习上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在课下时间进行单独辅导, 真正体现教学的个性化, 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 信息时代, 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 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还能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 夯实钢琴基本功教学, 发掘学生的演奏潜能

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 因为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演奏能力, 首先要做的就是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如果学生只关注技巧的训练, 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 再多的演奏技巧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演奏出的音符很难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虽然相对于其他方面知识的教学中, 基本功练习很枯燥, 但是教师还是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钢琴基本功训练的趣味性, 不断地帮助学生夯实钢琴基础。钢琴演奏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 但是钢琴艺术在历史的变迁中, 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包括一些演奏的技巧、适合用钢琴演奏的作品等, 在实际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就要就教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 一定要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弹好钢琴的信心, 使学生在正式开始练习之前, 能主动地去了解作曲家的生平经历, 了解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感情, 进而充分发掘学生的演奏潜能, 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 提升大学钢琴的教学质量。

(三) 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大学的钢琴教学中, 学生应该是主体,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对学生日常感兴趣的事物有充分的了解,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演奏个性和演奏风格,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其次, 在授课模式上, 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可以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以美育人和以情育人,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钢琴的练习。除此之外, 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只重视钢琴专业知识的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问题, 积极地帮助学生丰富文化底蕴, 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这对于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必须加强重视。

(四) 建立完善的钢琴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钢琴教学评价方式只关注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钢琴演奏技巧的掌握情况, 但是, 对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却没有给予重视。很多学校为了降低考试的难度, 都会事先为学生划定考试的范围, 提前让学生练习, 这样的做法其实非常不利于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提升, 如果学生事先不知道考试的范围, 就会主动练习, 更有利于学生的钢琴学习。此外, 一些学校在对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忽视了其他方面知识的考核, 这也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必须及时进行改革。要提升大学钢琴的教学质量, 学校方面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考核, 也要包括对教师的考核, 才能促使教师主动地提升教学质量, 促使学生主动地练习钢琴, 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同时也推动大学钢琴教学工作的快速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的大学钢琴教学普遍存在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必须及时地进行改革。本文就针对大学钢琴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推动大学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

摘要:现阶段的高校钢琴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包括学校钢琴教师的水平亟待提升、学生之间的钢琴演奏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钢琴教学的模式没有与时俱进等, 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高校的钢琴教学质量, 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方面就必须及时地对钢琴教学进行改革, 本文就针对大学钢琴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钢琴教学,改革,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管思琪.当前钢琴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7 (17) :221-222.

[2] 袁霞.当前钢琴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 2017 (23) :41-42.

文字改革范文第4篇

1 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两点主要问题

(1) 教学内容与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相脱节。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仍无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束缚, 没有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 没有以专业岗位工作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 没有认真归纳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 没有能够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改革, 而是将一般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摘取和改造, 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做到毕业后马上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使高职教育丧失自身应有的特色。

(2)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高职教育是高等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居于主导地位, 高等教育是居于次要地位。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然存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 轻实用性和操作性, 在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中, 课程门数设置太多, 理论学时安排太多, 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核心课程体现不够明显, 从而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职业能力训练和实施工学结合、岗位工作实习, 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思路

(1) 以专业岗位工作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为了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马上能够走向工作岗位, 同时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在教学内容尤其是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显得事关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己岗位的适应性。为了做好教改工作, 第一, 必须将本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种类, 岗位工作过程, 岗位工作职责进行认真调研、分析、总结与归纳。使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要求相一致。第二, 必须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全面接轨, 其中理论教学内容要包括专业岗位工作过程所要求的理论知识, 够用即可, 实践教学内容要包括岗位工作过程所要求的技能操作要求。只有做到这两方面, 才能使学生毕业时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和快速上岗能力,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培养。

(2) 以实施工学结合为手段开展实践性教学。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就必须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必须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 逐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内实践性教学和校外实践性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实践性教学中, 课堂训练主要是根据本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 实行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做到边学边练、精讲多练;综合训练主要是集本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各种核心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 通过实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仿真模拟训练, 使学生基本掌握各项工作的流程、各环节的运作, 熟练进行各种业务的操作。在校外实践性教学体系中, 让学生跟随师傅工作, 进行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训练,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到自主联系的单位或学校指派的单位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 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3 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学内容改革的保障措施

(1) 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是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学内容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教师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因素。离开教师, 再好的教学改革内容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但高职教育因其较强的职业要求, 培养人才的实用性, 要求承担高职教学任务的教师最好是“双师型”教师, 利用社会师资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里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两方面的内容。专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他们承担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既可来自其他高职院校, 也可是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是高职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他们承担部分专业课与实训课的教学。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 既可节省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方面的经费, 又可满足高职院校实际教学需要, 符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这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优化, 以此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效果。这样打造出来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改革的成功。

(2)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教学内容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教学内容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第一,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建立在校园内, 满足学生模拟训练为主, 建立仿真的模拟环境的实践训练场所, 主要用于实现教室或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训练。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容易些, 所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的主题, 对实践教学起着主导作用。第二,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 同时它也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缩短工作适应期, 增强实训的系统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是保证教学内容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

摘要: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中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来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系统研究的一项课题。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要以专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以专业岗位工作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以及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学内容改革取得成功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教学组织形式与自我管理式学习[J].交通职业教育, 2009 (10) .

[2] 蔡百周.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策略简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 (11) .

[3] 郝德永.课程改革:愿景与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8) .

文字改革范文第5篇

1 传统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传统教学现状

《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其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此课程紧跟时代要求, 目的是培养具有安全保护意识、具备安全防护技术、了解安全法规, 能解决生活中和工作上实际安全问题的学生。但是, 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很多学生普遍反映此课程内容深奥, 晦涩难懂, 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鉴于出现的上述问题, 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分析。

1.2 问题分析

(1) 教学内容的难度偏大。《信息安全技术》涉及到数学、密码学、计算机应用、操作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对学生的知识预备要求比较高。其中, 不少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讲难度偏大。例如其中的密码学相关知识在《信息安全技术》教材中一般放在较前的章节。虽然学生对密码学中的有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如加密、解密、破译等) , 但当他们面对复杂的加解密算法时却一脸茫然。

(2) 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教学内容更新很快。该课程主要介绍的安全理论、安全技术和方法都应该是处在应用前沿的。然而笔者发现, 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 (或课程标准) 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只是一些陈旧的、过时的理论和方法。如黑客攻击技术、流行的木马和病毒等都可能是几年前的。

(3)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主体, 教学内容以理论讲解为主,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的保守, 使得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才会出现学生不能积极配合老师、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尴尬局面。

(4) 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实验环节, 不论是密码学中的加解密, 还是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器配置都需要在相应的实验环境下完成。但由于实验室资源不够充裕、实验设备不齐全、教学管理不严格等种种原因, 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5) 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 学生的考核方法主要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表现成绩三部分构成。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可以量化以外, 其他两部分成绩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中, 实验成绩依据实验报告的成绩但实验报告的质量却离教学目标有不小的差距。另外, 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是课堂出勤率, 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2 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鉴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真正实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笔者依据《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特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改革作了尝试。

2.1 优选教学内容

目前市场上信息安全类的教材非常多, 但在其中挑选出满足高职学校学生要求的教材却不容易, 其中主要问题是难度偏大, 重点不够突出。从近几年的教学反馈上也证实了这一点。另外, 学生的整体水平差别比较大, 这也为教师选择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最好是任课老师自己编写教程。在选材的过程中, 将一些晦涩难懂的部分舍去。比如密码学中的加密算法, 不需大篇幅的介绍只要简单介绍一下原理即可。同时, 将一些陈旧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从教材中删掉, 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外, 考虑到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覆盖面广, 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因此最好放在高年级开设。

2.2 把握科技动态, 及时更新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得信息安全技术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也是“水涨船高”, 几乎呈现出“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的态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紧把握科技动态, 随时更新, 把处在科技前沿、目前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新的技术和方法可能存在某些缺陷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技术的优缺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样就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2.3 改进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首先, 老师可以将某阶段的学习任务提前布置, 然后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去搜集资料、解决问题, 最后老师给出评价, 并对本部分内容作系统介绍和答疑。过程中还可采用课堂讨论、分组辩论、模拟演练等方法。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多, 课堂的信息量很大, 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以图像、图像、视频等更直观的方式传递教学信息。另外, 实验室是消化、吸收学习内容的平台, 也是“解惑”、创新的地方, 在实验室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安排社会实践。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必然存在着差距, 只有让学生处在真实应用环境中, 他们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肯定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兴趣。这里的能力可以包括动手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当学生比较圆满的完成学习任务时, 要毫不吝啬的给予赞美和表扬。比如, 当学生独立完成一段程序代码时, 要告诉他 (或她) 很棒, 并且要给他提出下一步要完成的目标。实践证明, 必要和及时的赞美是培养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的一剂良药。

2.4 完善学生考核和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专业考试只是作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 而不是完全由成绩定优劣。学生的考核应以应用能力为主线, 常规考试和技能考试相结合。具体来讲, 应包含平时成绩 (出勤、课堂表现等) 、理论课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实训成绩及校外实践成绩等。

3 结语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懂理论, 有技能, 肯钻研, 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这一要求使得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特点, 从实际教学出发, 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 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案。

摘要:针对《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特点, 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模式,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 探索满足高职院校课程发展要求的改革方案及措施。

文字改革范文第6篇

我将丘吉尔的名言时刻牢记脑中: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从不畏缩,从不后悔;不管取得多大的成绩,我从不满足,从不停步。我总在想,如果能够通过《南方日报》的改扩版实践,在激烈的报业竞争和舆论引导工作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为我国党委机关报的发展壮大闯出一条新路,困难算得了什么,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杨兴峰

2004年10月23日,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南方日报》将迎来创刊55周年的日子。社庆前夕,总编辑杨兴锋荣获第六届韬奋新闻奖的消息,令《南方日报》喜上添喜。

社庆书画展筹备小组约请杨总写一幅字。他抚纸挥毫:临风极目。

“临风极目”,是《南方日报》办报理念“高度决定影响力”的艺术表达,也是杨兴锋矢志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的生动写照。

用“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开启党报改革的新天

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倡导者,中国党报新一轮改革的先锋人物之一。

2002年8月6日,发行量连续16年雄踞全国省级党报之首的《南方日报》在这天以全新面貌崭露中国报坛,在党报中第一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黄金报型,打造华南地区的权威政经大报,《中国记者》年度分析文章称:这是新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

“不与一般大众化报纸争娱乐新闻、市井新闻方面的短长,而是把政经主流新闻做好做强,影响主流、高端读者,从而巩固和扩大党的舆论阵地。”发动这一场引起同仁深刻思考的改革的领军人物杨兴锋很自信。

早在2002年初,春节一过,杨兴锋就和社长范以锦商议,并负责具体谋划这次改革。

党报过去由于办报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一直很难走向市场。多年来,扎根在改革开放热土里的《南方日报》,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气之先,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改版探索,奠定了观念、体制、人才的基础和品牌的影响力。

当总编辑的接力棒落到杨兴锋手上时,责任感、使命感驱使着他传承好这改革和发展之薪火,开辟省委机关报的新天。处在新闻竞争激烈的广东报业市场,杨兴锋对省委机关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2002 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传媒广告、发行方面的保护期只有5年,如果不紧紧抓住契机、提高报纸的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省委机关报就会遇到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改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场创新求变的运动。

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杨兴锋和同事们把《南方日报》定位为一份“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突出党报特色、广东特色,紧扣主流话题、时代主题,使改版后的《南方日报》更专业、更广东、更市场、更权威。

这张报纸在改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杨兴锋喜欢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变化。“以前我们很容易简单地把政策法规搬到报纸版面上去,一个普通读者怎么会对它有阅读兴趣呢?”现在,每逢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时,《南方日报》都会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条款拎出来,作详尽的政策法规解读,叫人看来津津有味。

改版以来,《南方日报》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新老读者普遍表示接受,广告客户也更加认可,发行量稳中有升。

《南方日报》的成功改版,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200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南方日报》改版一周年的情况总结上亲笔批示,鼓励《南方日报》要“再接再厉,与时俱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亲临《南方日报》考察,并对《南方日报》做了长篇批示,认为《南方日报》配合省委中心工作“功不可没,应该记一大功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党报是个大课题,“《南方日报》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切,极大地鼓舞着这场影响深远的改革领头人杨兴锋,也进一步促进了《南方日报》的改版。两年之中,三度改版,在一些党报面临发行、广告下滑困难的情况下,《南方日报》逆市飘红。

那么,什么叫做“高度决定影响力”?杨兴峰认为,如果说报纸的发行是出售“注意力”,那么,广告、信息和品牌的经营就要靠“影响力”。“影响力”并不等同于“注意力”。在西方也是一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一定是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要把“注意力”有效地转化成“影响力”,就需要我们对“注意力”重新进行界定,重新进行筛选和整合。

——只有在新闻信息的选择、处理上,有自己的高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出自己权威的声音,才能对社会舆论产生引导和主导作用,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只有在报业市场专业化细分的态势下,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明确自身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占据高端读者市场,树立权威,建立公信,才能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而影响社会走向、政策走向、经济走向。

——只有在保持相当规模的市场占有量的同时,有意识地抓住管理层、经营者和专业人士这些各阶层、各行业的“意见领袖”,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

——只有在摒弃低俗内容的同时摒弃低端的广告,才能吸引高端的广告客户,使新闻信息传播的高层次与广告信息的高档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国内来说,大众化报纸发展到了今天,已进入了微利时代。真正有发展空间的,应当是以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这样的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个观念纸,它的影响力,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最大的。

这样下去,《南方日报》就能真正地成为舆论市场上的强势媒体,吸引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的“注意力”,不断积累、形成和强化自己的“影响力”。

用义无返顾的信念和殚精竭虑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打造了一个优秀团队

改革,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声音。

引爆这场全新的党报改革,杨兴锋从一开始就充分预计到了其中的困难。

这样的全面改版,比创办一张新的报纸要难得多。旧的办报观念的桎梏,旧的办报体制的影响,旧的运作模式的障碍,都给全面改版带来了种种的困难。

两年多过去了,《南方日报》终于闯过来了。这次全新改版,从新闻的角度看,是从内容到形式的重新包装;从精神内核的角度讲,是对党报办报理念的全新定位;从组织运营的角度讲,是对现代报业制度建设和营销组织的大胆探索。

《南方日报》编辑部从15个处级部门合并成6大中心,版面结构、采编部门对位更准确;成立运营委员会,采编、广告、发行联动更高效;建章立制,采前会、考核机制等11项规定促进整合营销的机制逐步形成。

改革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杨兴锋用义无返顾的信念和殚精竭虑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打造了一个优秀团队。

从担任总编辑的那一天起,杨兴锋从来没有在晚上12时以前睡过觉。他因为一个重大策划殚精竭虑十几天而闹上了高血压,因为长期伏案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因为每当杨兴锋出现的时候,永远是一副生龙活虎的样子。

过去每天下午开一次编前会,现在改成上午开一次采前会、晚上开一次编前会。只要他在“家”,每天上午都会亲自主持采前会,晚上只要新华社稿件库没关机,他的电脑就会一直开着,每逢重大报道他总是守在夜班室,与同事们一起商量稿件处理和版面安排。去年2月非典期间,他为了策划一篇重大报道,连续奋战19个小时,仅仅休息四五个小时之后,他又带队下乡采访去了。

用《南方日报》的改版实践为中国党报的发展壮大探索经验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任剑涛教授对《南方日报》的改版有一番精辟的见解:改版后的《南方日报》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报纸现代转型的大门。

从这个视角看,杨兴锋就是推开这扇大门的先行者。

的确,杨兴锋不仅引领着《南方日报》的同事,而且鼓舞着国内党报同行,近两年前来《南方日报》考察的兄弟报社络绎不绝。

2003年8月1日,《中华新闻报》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阐述《南方日报》改版带来的启示:《南方日报》的经验,特别是以全新思路抓好主流新闻,以权威优势打造政经媒体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使党报成了真正的强势媒体。

杨兴锋把自己在采前会上的评报整理成文,加上相关编辑记者的体会文章和报社的规章制度,结集出版《高度决定影响力》一书,业界给予极高的评价。

杨兴锋说:“如果说《南方日报》有一点成功的经验,那绝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是《南方日报》一家的,衷心希望它对促进我国党报发展有所裨益。”

杨兴峰:曾在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任干事、报道员6年,1974年到1978 年任海南农垦局宣传处报道员。1978年到1982年进入暨南大学新闻系学习。1982年到1998年历任《南方日报》社记者、副主任、主任、海南记者站站长、编委、社委、副总编。1998年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2001年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二届广东新闻“金梭奖”,1998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999年获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2004年获第六届“韬奋新闻奖”。

上一篇: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范文下一篇:机电化一体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