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5-12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第1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像风雨丽人、江南才女。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有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竹也被画家画得生气勃勃。柯九思就有《题文与可画竹》:“跫然何处见生气?仿佛空庭月落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吧。

二、解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与苏轼为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盛产一种叫“筼筜”(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的竹子。

偃竹:仰斜的竹子。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三、、词句疏通问题:

(一)预设问题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遗:wèi赠送)

2、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3、投诸地而骂(诸 之于,兼词)

4、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与 许可,同意)

5、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文略)

6、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译文: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为:“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

7、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文:我认为其中包含着深邃的道理,难道不是吗?

8、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人们)平时觉得自己很明白,但事到临头却突然变得糊涂起来,难道只是画竹是如此吗?

(二)三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三段课文,解决文意问题,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讨论,老师引导等方式解决问题。)

二、课文分析(用提问的方式):

1、本文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视。)

明确: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以抒情为主,兼叙事说理。)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明确:文体是杂文,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3、文章主旨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4、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分组讨)

明确: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三是追述文在洋州时苏以“筼筜谷”诗引得喷饭满案。说明了他的高尚风雅,请苏轼代画,说明了他是一个憨然坦率的人,赠诗从侧面说明了他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

三、写作特点赏析

1、运用典故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学生看课下注解,弄清典故具体讲的是什么内容,归纳有哪些典故?明确: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渭川千亩竹”)

2、文章在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

(不拘泥于时间顺序,信笔写来,形散神不散,文章分三段,从阐述绘画主张,到忆二人交情,到说明写作缘由,始终以画竹及二人情意为中心点。)

3、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

(文虽具悼念性质,却不陷于哀情,有意叙二人交往、调笑趣事,如“袜材”“喷饭满案”等,语言明快、活泼、幽默。)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第2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教学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岁寒三友”是指什么吗?“四君子”呢?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

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wèi)近语士大夫(yù)①告诉②告诫 萃(cuì)寒梢(shāo)笔砚(yàn)斤斧何曾赦箨龙(tuò)喷饭(pēn)畴昔(chóu)

四、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五、翻译全文

1.教师指出重要的字词句;

2.请三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第二课时

一、知识积累

(一)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1、初不自贵重

2、月落庭空影许长

3、废卷而哭失声

4、吾将以为袜

5、发函得诗

6、而读书者与之

7、以书遗余曰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四)虚词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之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

6、而读书者与之

(五)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六)难句翻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二、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当时的“画者”作画:节节为之 违背生活

叶叶累之 割裂自然

以竹的自然生长之态与“画者”人为割裂画与竹的自然关系对比,看出“画者”的荒谬——岂(复有竹乎)有此理!为亮出文同的正确画论主张张势。文同画论: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自然连贯——振笔直遂

捕捉灵感——少纵则逝 师法自然,重视整体形象的把握和创作灵感的捕捉 苏轼体会: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不学之过也

强调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内外同一,心手相应。“得其意”,“并得其法”—— 赞成文与可的画论主张和画竹技法。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1件 不为士大夫作画。——狂傲中漠视名利的性格。(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谈竹形与竹势的关系。说明两人的艺术观是相通的,这也是苏轼推崇欣赏文与可的一个原因。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3件 令文同夫妇喷饭的“筼筜谷”诗

——这里是巧合形成幽默,诗中“太守”即指文与可,“清廉”隐含了文同为官品德。

第二段所记三件事,写得风趣幽默,“横说竖说”,貌似不经意,实则选材很有讲究侧重 分别表现了文同为人、为画、为官的特点。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归纳总结

①全文以“竹”“画 ”二字贯通,借画写人,借人说画。

②庄谐并重,自在为文。第一段郑重其事,表明对表兄的推崇,二段除文可骂人外,全是写“笑”,三段只一“哭”字。骂也好,哭也好,笑也好,全是真性情。此等怀人文字,只东坡写得,如昌黎者断乎写不出 ;此等文章,亦只文同当得、受得。洒脱自在人,方有潇洒自在文。

三、探讨研究 1.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在交往的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三段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祀故太尉桥玄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塑造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特点? 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怀可的个性:

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

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

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

3、叙事中融注感情,此文对文与可表达了哪些感情? 对他的艺术造诣的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的称赞 对他的去世极大的悲痛。

4、文章是怎样来表达这种感情?

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对二人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在“乐”事的叙述中凸现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个“乐”又与失友的“悲”形成了反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

同时作者还借助典故抒发感情,最后还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

第二课时

一.三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三段课文,解决文意问题。(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讨论,老师引导等方式解决问题。)

二、课文分析(用提问的方式):

1、本文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视。)

明确: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以抒情为主,兼叙事说理。)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明确:文体是杂文,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3、文章主旨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4、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分组讨)

明确: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三是追述文在洋州时苏以“筼筜谷”诗引得喷饭满案。说明了他的高尚风雅,请苏轼代画,说明了他是一个憨然坦率的人,赠诗从侧面说明了他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

三、写作特点赏析

1、运用典故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学生看课下注解,弄清典故具体讲的是什么内容,归纳有哪些典故?明确: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渭川千亩竹”)

2、文章在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

(不拘泥于时间顺序,信笔写来,形散神不散,文章分三段,从阐述绘画主张,到忆二人交情,到说明写作缘由,始终以画竹及二人情意为中心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第3篇

【关键词】苏轼;文与可;墨竹;友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维系朋友情感的方式都非常的时尚,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唱歌啊,送生日礼物啊,这也是我高中大学用来维系友谊的方法,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情感越来越物质化了呢?好像离了物质,我们就无法呈现我们的情感?我们情感的表达和维系是不是太依赖物质了?其实,发自内心的东西不应该这么复杂。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和文与可会用他们的友情告诉我们情感的另一种呈现和维系的方式,让我们学会为情感瘦身。

一、友情的开始

(一)苏轼与文与可的交往源于苏轼的父亲苏洵。嘉祐五年(1060年),苏轼的父亲在京城任职,与文与可同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苏轼在凤翔府任节度判官,初次与文同见面。苏轼对文与可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在第一次见面中,苏轼就看到文与可相貌英俊,文采飞扬,谈吐不凡。这是深厚友情的基础。

(二)与可襟怀洒落,高远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也。东坡尝云:“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人品既然超迈,就像立足于高山之巅,怎么都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三)同样,与可亦将东坡引为毕生知己,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君妙处。”每完成一幅新作,便叮嘱:“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东坡便挽挽衣袖,欣然落墨,亦是平生一大快事。

二、友情的维系

(一)文与可和苏轼都爱好竹,这是他们能够有着深厚友谊的又一基础。文与可把竹当作老师,和竹做朋友,“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据说文与可在他家院子里种了不少的竹子,无论早晚还是雨晴,文与可都会观察竹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天气的竹子,文与可都可以得心应手。正如苏轼所说,“与可所至,诗在口,竹在手。”

苏轼也爱竹。苏轼也画竹,他更是写了不少与竹有关的诗文。文同教苏子画竹时曾提出“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苏子将其与实践结合,提出“心手相应”,勤于练习的主张,亦师亦友间,苏子更是从文同身上悟出道义。每当文同画完竹,必让苏子来题诗,才算完作。

(二)苏轼学习文同墨竹,是墨竹画派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成员,他自称是“湖州派”,从而又创造了“文湖州派”一语。文同画竹,不仅绘其形,而且写其魄,赋予竹以人格和精神。苏轼对文同的墨竹画赞叹有加,文同不少墨竹都经苏轼题赞,文画苏题,扩大了墨竹的影响。

(三)苏轼写诗赞美文同之竹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文同工竹,苏轼工石,他们又都爱画枯木,苏轼称它们为“三益之友”: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

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追忆他和文与可交往的几件趣事。苏轼知文与可画竹爱竹,基于对他的了解,他写下“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当这封信寄到时,文与可正准备吃烧的竹笋,文与可看到诗时就仿佛可以想象苏轼写下这首诗时调侃和忍俊不禁的表情,于是也不禁“失笑喷饭满案。”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默契,一对情谊相通的知己间的友情与默契。

三、友情的深化

随着文与可的去世,苏轼与文与可的这段深厚友谊被迫中止,但是苏轼对文与可的情谊并没有终止,十几年之后,苏轼仍不忘回忆这位老友。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所以,当苏轼在暴书画时,看到文与可送给他的墨竹图,这样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也会忍不住放声大哭。我们的一生会遇到爱,遇到情谊,遇到奇迹。但那都不算稀罕。罕见的是遇见了解,遇见相知,遇见相惜。在这匆匆流逝的岁月中,总是伴随着潮起潮落。当功名利禄,高官仕途的谎言被看破,才能在现实立足,苏轼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也如那幅瘦竹图,所有的枝枝叶叶都被削得干干净净,生活也就自由自在,而知己已逝,与可成为苏轼心中永恒的收藏。在他生时,他们彼此慰藉,惺惺相惜;如今天人永隔,他失去的不只是一个知己,更是心灵的缺失。这种缺失使生命也失去色彩,心中始终有那么一块地方是空白,唯有文与可可将此填满。苏轼的这一哭不只是痛失知己的难过,更是一颗孤独的灵魂在哭泣。

为物所役,为画顾虑太多,自然繁复,“叶叶而累之,节节而为之”所画不复有竹,难显竹之清瘦。为人欲望太多,自然瞻前顾后,被世俗所役,难得自在洒脱。真旷达,真名士,往往不为外物所役。心不所累;无拘无束,来去自如!人格亦如此。表现出来的行为:清,廉,不为物役。

同样爱竹成痴的苏轼和文与可告诉我们:文人交往,当不为物所役,高尚些、诗意些,真正把心思放在文学上,为了文学存一种敬意,这才是君子之交。

我们时常感叹志趣相投,精神相通的朋友难觅,苏轼与文与可的交往告诉我们其实也不太难。只要我们不过度的物欲化,只要能认识到友谊的最高境界是清瘦,就让我们在浮华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寻求并珍惜那个如水般的知己吧!

参考文献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宋)苏轼撰.东坡乐府[M].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79.

[3]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4](清)汪师韩选评.苏诗选评笺释.清光绪十二年王氏长沙刻《汪氏遗书》本.

[5]小篆《般若心经》赞.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 第4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D.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大概,大致)

2.B(B项“蹑”①“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

“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3.A(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4.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5.①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②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第5篇

荆门市五三高中杨红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重点知识;用“形散神聚”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二·教学重点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2.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3.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三·教学难点

把握此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四·教学设想

1.文言重点知识教师印发预习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教师只在课堂上点拨几个重点知识以点带面;

2.课堂上重点围绕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讨论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

3.在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口头小作文让学生当堂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

4.课文中有些遗漏的教学点以课后延展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五·教学用具:PPT 六·教学时间: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幻灯片,情境导入

元丰二年七月七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苏轼起了个大早,打算将自己的书画拿出来晒晒,他翻看着自己的《墨竹图轴》,甚是得意,不由吟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廋,无竹令人俗”。放下自己的作品,他又打开一幅画卷,这是表兄文与可送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他想起几个月前文与可刚刚去世,想到自己现在继任的就是文与可未就任的职位,想起两人的过往,不由潸然泪下。

(二)诵读预习,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筼()筜()谷近语()士大夫 蜩()腹

蛇蚹()

兔起鹘()落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袜材当萃()于子矣 笔砚()斫()轮

斤斧何曾赦()箨()龙 剑拔出鞘()曝()晒

烧笋()晚食 畴()昔

少()纵则逝 缣()素 蹑()足 没()于陈州 亲厚无间()记载(2、诵读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检查预习,点拨重点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像·······一样,名做状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句式(状语后置,含“于”“以”常后置)

3、执笔熟视:仔细

4、自视了然:······的样子

5、而读书者与之:赞同

7、以为口实:话柄

8、发函得诗:打开

9、初不自贵重:看重,形做动; 句式(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0、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句式(定语后置,名┼动┼者结构)

11、吾将以为袜:把······做成

12、与可没与陈州:通“殁”,死亡

(四)分析内容,把握中心 1·题解

从题目上看文章可能会写到哪些内容?

(文与可作画的缘由、经过,他人对画的评价,苏轼记此事的缘由、目的)2·诵读第三段,概括段意(按事、情分类归纳)

(晒画痛哭,借典见情,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3·诵读第一段,概括段意(可按人分类归纳)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3层 :写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4.介绍“胸有成竹”的典故

(1)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5.诵读第二段,概括段意(可按事分类归纳)

(第1件: 文与可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2件: 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并回忆“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6.三段都与标题中的什么有关?是否与预设的写法一样?(画竹,此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写法独特)7.分析文与可的形象

(为画: 画技精湛,讲究神似。为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为官: 清廉、不贪图享乐)8.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表明二人关系亲密无间、感情深厚,抒发对亡友的痛悼之情。)9.学生从第一段内容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第二课时

(一)预设情境导入

我们平时说到或写到友情时都会选择哪些素材呢?(学生发言)我们今天来看看大文豪是如何来写友情的。

(二)探讨选材构思特点

1·诵读第三段,理解有关“桥公”的课下注释,作者借用此典故有什么作用?(作者借曹操与桥玄的典故侧面从两人间的“戏笑之言”反映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

2·文中“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有哪些?(回顾第二段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两人“亲厚无间”的?

3·为什么“戏笑之言”能体现两人间的亲厚无间?(分组讨论下面问题)a.与可对苏轼说“袜材当荟于子”,在与可心中苏轼会如何对待求画者?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

b.两人最后都认同有“万尺竹”,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 c.苏轼诗中假象情景和文与可吃笋情景相合,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

(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

(戏谑调笑,相互理解;心有灵犀,默契十足)

4·联系《赤壁赋》和此文中所表现的苏轼形象,想想文与可和苏轼两人形象有何关联?

(由“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可看出苏轼谦逊坦诚,而由“吾言妄矣”可见文与可也很坦诚;由两人的戏谑之言可见苏轼也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同时可看出两人都认同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性情相投,观点一致,坦诚相待)

5·第一段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写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这样写有何作用?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比较两人的墨竹图)

(说明自己比弟弟受到文与可的影响更大更深)

(耳濡目染,志同道合)(可以拓展到两人对竹的喜好上)

小贴士:如何回答“分析句段作用”一类的提问?概括句段大意(景物人的特点),分析对各个角色的作用,分析对中心思想情感的作用。6·小结两人“亲厚无间”的具体体现(从不同角度阐释其内涵)

(戏谑理解,耳濡目染,志同道合,性情相投,心有灵犀,坦诚相待······)7·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形散神聚:此文选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文章看似闲散,其实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贯穿始终。(紧扣题目和中心)

(2)选材新颖、以喜表悲:作者记载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故去,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3)开头独特:文章打破了一般画记程式(记画的过程和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等);也突破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先导,辅以记叙和抒情。

(4)融事理情一体(5)细节生动

(五)拓展演练,学习写法

许多人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尤其是学生年代的友情弥足珍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和朋友间的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来表现朋友间的“亲厚无间”。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此文,我们知道了朋友间亲厚无间的真正内涵,学习了散文围绕主旨选材构思“形散神聚”的写法。当然对于此文的探讨还有一些遗漏,就留作同学们课后的探讨吧。

如:收集有关竹甚至其它“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评价或名句。

附: 预习学 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筼()筜()谷近语()士大夫 蜩()腹

蛇蚹()

兔起鹘()落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袜材当萃()于子矣 笔砚()斫()轮 斤斧何曾赦()箨()龙 剑拔出鞘()烧笋()晚食 畴()昔

二、文言知识整理(请写出答案)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3、而节叶具焉: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 ;今,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 ;今,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 ;今,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 ;今,5、发函得诗:发,古: ;今: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 ;今:

7、以书遗余曰:遗,古: ;今:

8、以为口实:以为,古: ;今:

(三)词类活用

1、()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2、()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3、()初不自贵重:

(四)一词多义

A.文言实词

1、熟

执笔熟视:

而操之不熟者:

2、语

今语士大夫:

有“车过”“腹痛“之语:

3、过

不学之过也: 有“车过”“腹痛“之语: B.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 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绢:

2、以 以追其所见: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与可以书遗予曰: 吾将以为袜:

3、之

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临事忽丧之:

士大夫传之: 而读书者与之:

4、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与可没于陈州: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5、焉 而节叶具焉: 而临事忽焉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6、而 而节叶具焉: 生而有之也:

废卷而哭失声:

(五)文言特殊句式

1、()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3)、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1)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2)吾将以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3、倒装句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3)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4)足相蹑于其门(5)初不自贵重

(六)固定结构

(1)、岂复有竹乎:岂……乎: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

课 后 探 讨 学 案

一、查找资料,明确典故内容与含义

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渭川千亩竹 车过腹痛:

二、从此文中汲取了哪些感悟?结合自身来谈谈。

三、收集有关竹甚至其它“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评价或名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说课稿

屈家岭管理区五三高中 杨红霞

一·说教材

语文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内质,即语文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就要体现其语言性、文学性、人文性,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自主赏析的最后一篇古代散文。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古代散文学习的继续,也是对学生古代散文学习的深化,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古代散文欣赏的方法。第五单元是“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重在认识古代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从而感受其魅力所在。这是北宋著名大家苏轼的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该文很典型地体现了苏轼文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二·说学情

经过三册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学生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不够完善; 5

另外,还缺乏自主鉴赏的意识。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对语文课程要求、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重点知识;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四·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的要求,古代散文的教学的重点不能只定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要关注其体现出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而此文所在的单元重在认识散文“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且苏轼的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人文性。因而我把此文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2.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3.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虽较容易把握中心,却因为苏轼此文围绕两人的深厚情谊选材新颖、写法独特,学生在分析文章如何体现这种情感时会觉得有些难。再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而我把此文的教学难点设计为: 把握此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以预习学案的形式让学生结合助学读本,自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只在课堂上点拨几个重点知识,起到以点带面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提问和提示,并以幻灯片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最后设计一个口头小作文让学生当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课文中有些遗漏的教学点以课后延展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安排既避免了面面俱到,又顾虑到了课堂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

学法:重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六·说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1.结合注释和助学读本诵读疏通文意

2.完成预习学案,积累此文中的文言知识。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布置为了扫除阅读理解文意的障碍,为课堂教学的完成作好准备。

(一)·情境导入,放幻灯片

元丰二年七月七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苏轼起了个大早,打算将自己的书画拿出来晒晒,他翻看着自己的《墨竹图轴》,甚是得意,不由吟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廋,无竹令人俗”。放下自己的作品,他又打开一幅画卷,这是表兄文与可送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他想起几个月前文与可刚刚去世,想到自己现在继任的就是文与可未就任的职位,想起两人的过往,不由潸然泪下。【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触摸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文本当中,同时通过情境的语言,明确文章的主旨,即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也简单介绍了文与可其人,6

而两人墨竹图的展示,也为后面表现画法相似做直观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二)·检查预习,点拨重点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像·······一样,名做状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句式(状语后置,含“于”“以”常后置)

3、执笔熟视:仔细

4、自视了然:······的样子

5、初不自贵重:看重,形做动; 句式(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6、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句式(定语后置,名┼动┼者结构)

7、吾将以为袜:把······做成

8、与可没与陈州:通“殁”,死亡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点拨几个重点知识,起到以点带面作用。

(三)分析内容,把握中心 1·题解

从题目上看文章可能会写到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标题是文章的纲目,引导学生阅读时要从标题入手,千万不能忽视标题。同时也能起到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来推知未学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为后面探讨独特的写法做铺垫,形成反差对比。

2·诵读第三段,概括段意(按事、情分类归纳)3·诵读第一段,概括段意(可按人分类归纳)4.介绍“胸有成竹”的典故

5.诵读第二段,概括段意(可按事分类归纳)

6.三段都与标题中的什么有关?是否与预设的写法一样? 7.分析文与可的形象 8.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环节2—5是教给学生概括句段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概括的能力。2—8通过诵读和概括段意、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文章,并为后面“如何选材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二人亲厚无间的”这个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提供条件。

(四)探讨选材构思特点

【设计意图】苏轼表现二人亲厚无间的素材新颖独特、看似偏离,且从多角度来具体阐释二人亲厚无间所体现的内涵。这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因而设计了如下几个提示似的提问,从而逐步引导学生由简入难地抽丝剥茧。

1·诵读第三段,理解有关“桥公”的课下注释,作者借用此典故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为引出下一提问,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答“苏轼为什么用记戏笑之言来表现二人亲厚无间”这个疑问。

2·文中“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有哪些?(回顾第二段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两人“亲厚无间”的?

3·联系《赤壁赋》和此文中所表现的苏轼形象,想想文与可和苏轼两人形象有何关联? 4·第一段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写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这样写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环节2—4通过继续熟悉各段内容来理解“亲厚无间”的不同内涵。以幻灯片的形式比较两人的墨竹图,直观感受“亲厚无间”的内涵。5·小结两人“亲厚无间”的具体体现 6·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设计意图】既是小结此课重点知识,又是为后面学生的小作文做充足具体的提示。

(五)拓展演练,学习写法

许多人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尤其是学生年代的友情弥足珍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和朋友间的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来表现朋友间的“亲厚无间”。【设计意图】随堂小作文不能出太难要学生有话可说,又要和本次课学习的“亲厚无间”“形散神聚”有关,而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触发点和爆发点比较容易找到。展示出两幅学生常见的画面,并体现出友情面对性别时的不同表现,起到提示学生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课 后 探 讨 学 案

一、查找资料,明确典故内容与含义

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渭川千亩竹 车过腹痛:

二、从此文中汲取了哪些感悟?结合自身来谈谈。

三、收集有关竹甚至其它“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评价或名句。【设计意图】课文中有些遗漏的教学点以课后延展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安排既避免了面面俱到,又顾虑到了课堂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

教 学 反 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提出如此学习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研读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关于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是兼顾的,且从顺序上看对人文性还有所侧重。

上一篇:在路上作文250字下一篇:公司员工骨干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