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范文

2024-04-30

中外交流范文第1篇

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传播西学的主要力量首先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面对现实,迈开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他们在了解和传播西方文化上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他们遵循“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古训,努力搜求与探索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从1840年到1861年,有20多部介绍外域地理的著作问世。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楠的《海国四说》,就是典型代表。他们本着“师以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努力研究造船制炮等西方先进技术。先后出版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专著20多部。此外,林则徐还主持选择了瑞士著名法学家滑达尔所著《国际法》的有关章节,取名《各国律例》,并运用于对外交涉。

与此同时,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出于传播西方基督教的需要,也做了一些传播西学的工作,在中国创办了英华书院、美华书院等最早的出版机构,编译并出版了大量非宗教性著作;他们还利用创办报刊、杂志等方式传播西方文化;通过在中国创办西式学堂、西医诊所以及新式印刷所等,将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西医以及先进的印刷术输入中国。

二、洋务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传播西学的工作主要是洋务派主持进行的。在外来入侵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发动了以创办新式军用工业化新式民用工业为中心内容的洋务运动,主要通过办学堂、遣使、留学、译书等途径,将西学在更大范围内输入中国。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先后创办了23所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为中国造就了第一批近代翻译、外交、科学技术以及军事指挥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从1866 年斌椿一行随赫德游历欧美起,清政府陆续派出使者出访或驻节西方。这些人在亲眼目睹西方社会的基础上,写下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笔记、日记、函稿和著述,为中国人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出国留学,最早出现于民间,大多由教会人士资助,1872年——1875年,清政府接受容闳建议,先后派遣120多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又先后五次共派遣90人到西欧各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很快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生力军,詹天佑就是较突出的一位。译书也是这一时期输入西学的主要形式,清政府所办的学堂和制造局大多兼译西书,如江南制造局译书馆,翻译了不少西方科技书籍。

另外,外国传教士在传播西学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承担了翻译和出版西学的主要技术工作。如英籍传教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28年,先后参与译书120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贡献最大的翻译家之一。此外,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一些译书机构,也大多致力于西书中译的工作。

三、戊戍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展开。戊戍维新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组织学会、创设报馆、开办学堂。1895年——1898年间,全国出现103个学会、64家报馆、185所学校。成立于1895年的强学会,便既是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组织,又是维新派第一个译书机构。孙廷翰编辑的《西学大成》、梁启超编译的《西政通考》以及求志斋等人所编辑的《西学时务总纂大成》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出现留日风潮。1900年留日学生组织了译书汇编社,出版了第一份以介绍西学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译书汇编》。同期国内也出现了《新世界学报》、《大陆报》等新兴杂志,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1902年,清政府颁发《钦定学堂章程》,把外语、天文、舆地、兵法、格致、制造等西学门类列入教学内容。此后,新式学校大量涌现,且多选用留日学生编译的西学书籍为教材,西学作为近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也进一步渗透到普遍的国民教育中。当然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开始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框,将探索重点由兵工格致转向直接为维新和革命服务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议会制度、天赋人权、共和国方案等等,相继被搬入中国。

四、五四新文化时期及其以后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民主和科学作为旗帜。在民主问题上,陈独秀、钱玄同、鲁迅、吴虞等一批留学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较多了解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对以纲常名教和登记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扫荡,一些从欧美学成归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如胡适等也参加了这场运动,他们怀抱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组织学会,创办刊物,宣传科学的力量,传播西方最新科学知识,致力于发展近代科学事业。据统计,这一时期发表的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的论著,约有六七百篇。杨铨、胡明福、胡适等发起创立的中国科学社最为著名,创办《科学》杂志,专门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为改变旧中国愚昧落后的状况作了巨大的努力。

五四运动以后,启蒙的文化运动借助于救亡反帝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运动的重心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转向对中国前途的探索。一时间,学会林立,社团风起,各式各样的西方思潮,纷纷涌向中国。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到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等帝国主义时代的哲学流派,以及基尔特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想,都被贴上新文化、新思潮的标签。同时,“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被广泛采用,一批青年学子满怀希望和抱负远涉重洋,奔赴西欧,以勤工俭学为手段寻求救国真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大使杜威、罗素、独立舒等也被请到中国来传经送宝,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的苏联,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纵观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终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充满着爱国精神。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的首要目标。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研究,也始终围绕着这个总目标进行,充满着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终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交织着侵略与反侵略、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总目标,中国人不得不向先进的西方寻求真理,抛弃泱泱大国的架子,迈开“以强敌为师”、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由伦理、表层向核心不断深化的过程。从鸦片战争时期的坚船利炮,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工艺格致;从甲午战争后的法政哲学到五四时期的伦理意识,西方文化的输入一浪高过一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并由此促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和建立,以及改良和革命运动的更替出现。

纵观以上近代文化中外交流的史实不难看出,任何个人、团体和组织,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都是无力和无法抗拒的,其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中外交流范文第2篇

关于世界第一座桥的建造,今天已经无法推想,但是从许多残迹遗址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古代桥梁的大致分布形态。世界上每种桥梁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蜕变,而且几乎每种桥梁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至今。总体来看,古代桥梁大约可分为七种,分别是浮桥、栈道、悬桥、木桥、石柱石梁桥、悬臂木梁桥和石拱桥等。其中,栈道和悬臂木梁桥在西方并不多见。西方的古代桥梁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等地,还包括瑞典、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而中国的古桥则多建于川河星罗棋布的南方水乡,如绍兴苏杭等沿海之地。 古代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因其跨越的区域过于辽阔,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久而久之,地域、民族和人文的差异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当地的桥梁建筑。进一步地,桥梁背后所折射的文化也呈现出各自的形态。这种明显度主要表现在中外的古代桥梁文化上。 建造的目的

有河的地方就有桥,这句俗语向我们揭示了河与桥二者之间的关系——河是桥诞生的摇篮。而事实并不尽如此,但凡哪里需要跨越,哪里就有桥存在的合理性。这一跨越,也正是人类克服自然伟力的体现。所以人们建造桥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生活交通和军事交通),并借以消除空间距离的不可逾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生动描述蜀道艰险巴蜀闭塞,为改善人们生活,付巨大代价建成了栈道。早在马其顿时代,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又侵入印度。在印度河作战失利,被迫撤退。当时用皮筏内塞草成浮筒,用时联在一起,以便输送撤退的军队。可见某种程度上,战争发展了军用桥。

然而,古代桥梁的修建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军事上的便利。从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上看,古人建桥有时是另有别用。我们知道,古代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人们对外界的自然现象不能科学客观地认识。所以每当洪水泛滥、大潮来袭之时,古人总把原因归结到鬼神上。于是人们开始建桥,有的是为了祭神,有的则是为了祛鬼。这一点在中国颇为常见。例如广东陆丰就有一座桥取名为迎仙桥的。在东海镇,横跨东海,是陆丰县城连贯新旧墟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南宋宝佑二年(1524),其时为十三洞木桥。据《陆丰县志》载:“邑南门外当新旧墟间,长一十三洞,宋宝佑甲寅知县肖泰夫建。”民间相传当地水神肆虐,为祈求神明点化,迎接仙人常临人间驱邪造福而建。"仙桥夜月"为古代陆丰八景之一。 在中国,桥梁被视为人与人沟通的象征,具有迎嫁送娶、行礼往来的用途。《诗经》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公元前1135年周文王迎亲,在渭河修建了浮桥。公元前540年秦公子鍼投奔晋国,在临晋故城西南蒲津关附近黄河上架浮桥。桥梁在构架两方的信任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跟中国民俗风气的浸化不同,外国的古代桥梁建筑往往侧重于宗教朝廷意志的表现。位于罗马城中跨台伯河的苏布里齐桥,因霍拉蒂斯·可克尔斯(Horatius Cocles)在桥头保卫罗马事绩而著称于世。后人对此曾歌颂不已。而到了中世纪时代,因宗教缘故而建桥更是风靡西方。例如捐助一座祈祷用桥,被认为是一种神圣而又慈善的义务。当时由牧师领导造桥,大家以为不仅可以减轻罪孽,而且还可阴功积德。 桥梁建造的目的充分展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机制。由此,一时一地之风可以想见。 建造的方式特点

古代交通不便利且通讯不发达,人们建桥的技术经验得不到广泛传播。于是人们靠自己尝试自己摸索,创建出一座座独具风格、因地制宜的桥梁。因为各地水文等地理环境不同,桥梁建造势必要考虑到地域性的差异。此外,民族风俗的多样性也会影响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接受的可能性。所以,古代桥梁结构模式的采取与功用和审美有关。 应该说,一座古桥不仅仅是现今所呈现的模样。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它也许经历了多种结构模式。可能一开始只是浮桥,然后逐渐变为木桥,再到石桥。但无论如何,建造者始终有自己的审美倾向。中国古人比较崇尚古典美,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和谐、优雅和古朴。这种风格的代表无疑就是石拱桥。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在技术和审美效果上,这类桥梁占有先天的优势。

西方人比较追求自我体现,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气势雄壮、雍容华贵。在文艺复兴时代,还有着一群科学家、艺术家帮助建桥。如达芬奇,他既是画家,还是数学家、理学家、桥梁家。所以,桥梁在西方也极具艺术特质。在威尼斯当地,有句谚语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到过意大利”,似乎威尼斯成了意大利的特色。而在水流纵横的威尼斯,桥又成了它的特色所在。其中有一座由大理石建成的利雅托(Rialto)桥,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可见,西方桥梁与文化气息浑然一体。

与外国的古代桥梁相比较,中国桥梁除了分布在江河、深渊沟谷一带之外,还被广泛地采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桥韵风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那数量众多的桥,造型秀美,体量适中,色泽淡雅,风格各异。在园林的优美景观中,增添了些迂回曲折的观赏情致,而当地人们生活的闲适和意趣也就略见一斑了。 文化形态的呈现

一座桥梁建成以后,它就与周遭的一切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跟其他建筑一样,每座桥都承担着历史的变迁和年月的变更。在这默默无声中,我们看到那残骸遗迹里古老文化的沉淀。因此无论中外,这一点都不能置疑。诚然,桥梁并不是纯粹的死物。有别于大理石那冰冷的温度,桥梁是鲜活生命的存在。而这生命的存在,分明是人文文化赋予的。换句话说,桥梁正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呈现。

中国古代桥梁,坚固优美,向来是人们笔下描写、歌咏的景物。加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桥与诗文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像河北赵州安济桥,古今人们均称颂不已。 “车马人千里,乾坤此一桥。良工玄绝代,巧构称殊桥。”明代陆健在《古桥仙迹》一诗中这样赞美它。

“代久堤维固,年深砌不隳。”唐代崔恂在《石桥咏》诗中,又这样称颂。

对于它的优美形态,清代祝万祉在《过仙桥》中写道:“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元代刘百熙在《安济桥》一诗中,更写出了它的动态美:“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元代诗人鲜于必仁,在《折桂令·芦沟晓月》中,对芦沟桥的景色作了这样的描写:“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临微波,车通远道,栏依长空。起宿霭千里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踏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此外,有关桥梁的神话、寓言和传说比比皆是。例如“尾生抱柱”、“牛郎织女会鹊桥”、“喝断当阳”等,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西方桥梁文化就稍微显得单薄一点,这可能与他们的审美情感的生发方式有关。中国古人较为内敛,自我情感不易外露,自然而然地转为神韵的体现。西方人比较开放高昂,崇尚自我表达,着力于逼真写实。所以,在刻意追求桥梁形态的唯美与力度时,他们放弃了可以激发想象力的建筑理念。

除了以希腊罗马神话为蓝本进行加工外,外国古代桥梁很少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中有些桥梁反而因军事战争和宗教宣扬而著名于世。 民俗生活

所谓“小桥流水人家”,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小桥可以没有水,却不可以没有“人家”。或者准确地说,有桥的地方,必定会有人家的出现。发展至今,桥与民俗已经难舍难分,而且是相得益彰了。

在中国,主要表现在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上。作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桥梁常结合了民间的习俗,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纯真善良的愿望。

往昔春节期间,北京人“走桥摸钉”——抚摸故宫大门上的铜门钉;南方人“过桥走百病”,意在消灾祈福;江苏吴江水镇同里有小河15条,小桥49座。其中,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布列成“品”字形。人们将它们视为“吉祥桥”;孩子满月、青年人结婚、老年人满66岁等,都要从三桥上走一遭。当地人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官运亨通)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农村的民俗风情,于此可见一斑——这一点在国外并不多见。 然而有一种现象在古代东西方都曾有过,那就是桥上的贩卖。每当走在斑驳不平的桥面上时,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桥的两边该是多么的热闹繁华。在等级贵贱分明的古代,大概只有这一空间能容纳社会里那些贫贱的脚色。在中国,可能是卖货郎、乞丐和失意的文人。在西方,可能是卖艺人、小贩子甚至娼妇。以桥为依托,他们惨淡地经营起了各自的生活。 小结

虽然中外古代桥梁存在着审美、价值、文化倾向的差异,我们仍不可以忽视历史上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借鉴。应当说,它们的影响是双方互动型的。

中国古代桥梁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多样而优美的造型,早已引起世界各国人士的关注。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其游记中多次介绍中国的古桥。葡萄牙人比莱奥特·佩雷斯、德国人冯·布雷姆·休杰吉斯特、英国人戴维斯等,皆先后于1577年、1796年及1880年到中国游览,并在他们的旅行笔记中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古桥。他们对中国古桥称赞不已,并对中国桥梁建筑工人赞不绝口。

中国古桥的建筑技艺对邻国影响更大。1675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执政时期,曾派人邀请中国桥梁专家前去讲课。在唐宋、明清时期,很多中国高僧和旅日华人,把中国的建桥技术带到了日本——日本的鸣潼桥、长崎的眼睛桥、锦带桥等,也是明清时期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而且,锦带桥还仿照了杭州西湖苏堤拱桥的样式呢!

至于西方对中国桥梁建筑的影响也是自不待言的。例如东汉时期,从西域往返印度取经,看见了悬桥和索桥。北魏僧人宋云惠生去印度,则看到了铁链桥。还有丝绸之路与西方的往来,海上航运与朝鲜日本的往来,使桥梁技术经验乃至文化,都得到影响以及借鉴。

中外交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唐朝 洛阳 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 茶

一、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与中国一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是一段不解缘,我国各阶层人民对茶的研究甚是透彻深刻。

据文献记载,茶的形成在于远古时期,那时便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汉代,茶便成为了饮品。两晋时期,茶风便得到发展,在民间已开始风行。而论茶最兴盛的时期便是唐朝,因为此时期诗人数量、质量是历史上最为多的朝代,诗人多艺术,常常通过茶寄托自己无限的感情,将茶的物化形态遂变为艺术化的神态,茶文化开始成为精神的载体,超越现实功能,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加之茶叶的生产与贸易在唐朝越来越鼎盛,饮茶习惯也空前普遍,茶道、茶礼逐渐产生,茶不仅成为寻常百姓普通的饮品、而且也是极多诗人精神上的“饮品”。

二、唐朝时禅宗对茶文化的影响

(一)推动茶叶生产

禅宗寺庙大多建设在深山古林中,有优越的地理条件生产茶叶,为僧侣们能生产出大量的茶奠定了基础。西汉时便有记载,在蒙山,禅师植茶。“自古高山出好茶”,再者,“天下名山僧侣多“,故好茶大多出于寺庙僧侣之手。如南岳,寺庙众多,茶叶由僧侣们悉心焙制而成。武夷茶、南海普陀茶、南岳云雾茶、径山禅寺茶等均出自寺庙,是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茗茶精品的象征。由此,茶叶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作物。茶风盛行的唐朝,茶叶贸易发展最为显著,也是能得到较为丰硕利润的农业作物之一。在禅宗寺庙古院茶的发展带动下,民间茶园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快速的壮大。

(二)拉动了茶叶生产水平的发展

唐朝一诗人政治不顺,在西山寺看到寺院僧人们创造出了茶叶新的制法,便成就了《西山兰若试茶歌》。据记载,陆羽创造了蒸青饼茶,在社会上流行持久,多数人几乎都喝这种茶。两种资料足够证明了当时的禅宗寺庙有足够的智慧创造出了炒青绿茶这种制法。李白曾在游玩南京时,在接受宗侄中孚禅师的赠茶后,大喜,作“曝成仙成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李白的诗将这种茶的制法道于尘世,日晒而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我们看出当时僧侣们在制茶技术上的突破,勇于创新,不安于现状,对茶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首次提出“茶道”

皎然,唐代诗僧,用心钻研佛家经书,在文化造诣上也颇为深厚,他对茶文化的见解甚是深刻,有自己的独特见地。在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在他这三饮中,循序渐进,让人如进这通幽静寂这地,得道成神之界。他的这整首诗,茶道贯串始终,在茶中明了道,在感茶之余也在悟道,把茶从物质形态转化为精神境界,首次提出茶道的概念。笔者认为这是禅宗对茶道的影响,皎然心里所想的是佛经,喝的是清茶,亦边喝茶边悟道,才有了茶和道的结合,故“茶道”萌生出世。

三、唐诗对茶文化的描述

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后来人对茶的领悟及挖掘,茶渐渐成为了诗体里精神文明,艺术文化的载体。茶能助兴、助情、助诗,茶味隽永深刻。品茶品茶的滋味,品茶的境界,更品诗人的精神底蕴。从古至今,中国承载了茶业的创造和延续,更是促进了世界茶业的发展和文明。唐朝,诗体鼎盛的时期,关于茶文化的描述越来越多,许多诗境里均出现茶的描述。白居易的《琴茶》中“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成彦雄《煎茶》中“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刘兼有一首《从弟舍人惠茶》,吕岩有《大云寺茶诗》等诗人均用不同词汇不同意境表达自己对茶的喜爱之情。

郑谷在《峡中尝茶》写道“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该诗是他客居小江园饮茶时所写,从摘茶制茶到品茶一步步的写,不直接写小江园的美(小江园在峡州,是当地最有名的茶园),而是通过比较的手法间接地表达。作者通过该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小江园的喜爱,而且表达了品茶时的愉悦心情。

钱起的《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里用白描的手法,写作者与赵莒在一同参加茶宴,饮的是紫笋茶,并且志趣相同,风格品味也一致,都认为茶的味道比仙酒还好。饮下之后,达到忘我的境界,超脱凡尘,毫无杂念,清静安详。两人品茶,尽兴尽意,直到夕阳归回时才离去。 中国是诗的国度,茶的故乡。唐朝茶文化的快速发展是历史上延续相传并不断改革创新所筑成的里程碑。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奠定了今天茶在世界的地位,在中国的意义。茶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在唐朝时种植生产、经济贸易的繁荣和昌盛。唐朝是社会饮茶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是奢华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宫廷皇室还是文人墨客,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备饮品,只是茶的品种不同罢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宾客,茶的制法、饮法均不相同。唐朝时期的饮茶生活随处可见,僧侣、文人只要强调和谐、宁静、与世无争的思想,都饮茶用以内省自修。

茶文化在唐诗的发展史上是一朵奇葩,金银靓丽,美不胜收。茶道的诞生和发展是茶文化中精髓的一部分,但至今却从未在各种有权威、受广大读者普遍认知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中查找得到。如果人们非得要给茶道一个概念,就把茶道给禁锢了。道本身就是个玄的意向体,而不是用白话文可以解释得了的,茶道亦然。一个定式的概念会产生一个定式的思维,反倒使茶道失去了参悟的意义和本质。本文在茶文化的诞生发展及禅宗对茶文化的影响、唐诗对茶文化的描述详细的阐明了茶文化在唐朝时期的地位和意义。本文对茶文化的叙述,表明笔者对茶文化的喜爱和赞赏,希望茶文化能一直延续并在现社会也能得到极好地发展。

四、丝绸之路也是茶叶之路

公元前216年,由陕西商人乌氏倮发现并经秦始皇推动最终由公元前139年陕西人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是十五世纪以前连接欧亚地区唯一的贸易通道,它谱写了十五世纪以前人类历史上做壮丽的贸易画卷。所谓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以丝绸为主的商品交换丝路沿线乃至于欧洲各国黄金的贸易之路。在丝绸之路上交易的商品,除了中国的丝绸制品外,还有大量的其他中国商品,尤其是中国出产的茶叶。因为西域高原上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需求的并不是中国的丝绸,他们需要中国的丝绸,主要是为了以此交换罗马人手里的黄金,对他们来说更需要的则是中国的茶叶。因为中国西部广大少数民族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多居住在高寒地区,为抵御寒冷,增加热量而吃牛羊肉、喝奶酪和性热的青稞成为主要生存方式。由此而产生消化不良和便结的生理问题,需要饮茶化解油腻,帮助消化。同时,草原民族需要摄取生命的绿色素,而草原不出产蔬菜,也需要通过饮茶来摄取生命的绿色素,以维持身体元素的平衡。这便使得饮茶成为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形成“嗜茶”的生活习性,甚至达到“不得茶,则困以病”的程度。而中国内陆,山清水秀,农耕经济,出产各类茶叶,植茶、饮茶从唐代以来成为中原民族最具文明特质的生活方式。而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基本的作战工具和军需物质,但内陆不产良马,战马多产自西域草原地区,明代就有“腾骁可用者不逾陕西”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以茶易马,用内陆的茶叶换取西域少数民族的战马,进行茶和马之间的交换,使少数民族得茶而生活安定,又使中原得马而壮大军威,形成互惠互利的交换关系。

这样,从唐代起就开始了丝绸之路上茶叶与马匹之间的交易,到明代初年,这种贸易更达到了国家垄断经营的程度。明代洪武年四年上谕,令:“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 万余株。四川巴茶三百五十户,茶二百三十八万余株。宜定令每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土摄取,十取其八,以易番马。”从此,在国家直接经营下,为向西域运送茶叶,逐渐开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陕甘茶马古道。这条贸易古道,从陕西紫阳始发,经石泉、西乡到汉中,在汉中“批验所”检验后,经褒斜道通往凤县、两当到秦州( 今天水市),再经秦州通清水到庄浪,由庄浪趋兰州、宁夏,与丝绸之路并轨,直通西域各国。明代初年,每年“转茶一百万斤,赴西番易马”,到清代增加为 1500 吨。

到明代中叶,由于陕南绿茶味淡,又产量有限,加之不是紧压茶,不便于包装、运转和长期保存,不能适应西域少数民族的普遍需求。明代中叶,陕西商人发现湖南安化地区所产的红茶味重,产量颇大,又为粗枝茶,便于紧压,遂冲破明政府“陕茶不得输境贩卖”的政策规定,贩运湖南安化的“湖茶”原料到陕西泾阳,压制成“茶砖”,即“泾阳青砖”,也叫“黑砖茶”,驮运西域,这就是明中叶后“湖茶”,也叫“副茶”“茯( 令) 茶” 的兴起。这一贸易品种的调整,使陕甘茶马古道的下限向湖南延伸。陕西商人们将安化、湘潭各地的茶叶原料装船入洞庭湖进入长江水道,再经“九省通衢”的汉口导入汉江,由汉江趋两河口换小船入丹江至龙驹寨起旱,用骡马驮运翻秦岭至泾阳,加工成砖茶后,沿西安至兰州的丝绸之路输入西北各地以至于西域各国,从而使陕甘茶马古道与安化茶马古道相衔接,演化为陕、甘、湘茶马古道,贯穿了几乎大半个中国。这条古道在陕西泾阳又与古丝绸之路并轨,直通西域丝路沿线各国和欧洲,从而也使丝绸之路真正成为连接欧亚地区的贸易大陆桥,从明代中叶起,每年将4100万斤茶叶输往西域,满足西域各国的需求,使丝绸之路也成为真正的茶叶之路。

五、唐朝的茶文化

大唐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远播海外。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1987年4月3日,这批稀世珍宝重见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轰动。这说明唐代已是我国种茶、饮茶以及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叶逐渐从皇宫内院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因此无论是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不论在茶艺内涵的理解上还是在操作程序上都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饮茶之道。

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着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文士茶道分为备器、凈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老僧说没吃什么药,唯一的嗜好是饮茶。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凈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大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六、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茶源于中国,中国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茶本身也好,围绕在它身边的事物也好,都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更加和谐的生活艺术,将其推广,必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中外交流范文第4篇

活动目的:为了迎接我院外语节,特地举办中外交流会,以此给同学

们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分享优秀校友的成功经验,提供与外交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加深了解,提高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外院师生之间的友谊。

活动宗旨:搭建交流平台,提升外院凝聚力

活动对象:外院大一及各院学生

活动时间:2011年5月11日下午

活动地点:恩泽杯广场

活动流程:

1、第一部分: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外教及优秀学生代表,宣布活 动正式开始;

2、第二部分:外教和同学自由交流,可以涉及外教在中国的生活, 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及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体会和所遇到的困 难,并请外教支招。

3、第三部分:游戏环节

游戏1:低语传话

游戏规则:事先准备好复杂的英语和日语的句子,主持人把学生分为两支队伍,英语类和日语类,每次游戏暂定为十人一小组。首先进行英语类游戏。每次两个队同时进行,主持人对两个队伍的学生轻声说某一个英文句子。队列的学生就依次向后传,知道队末尾。最后一个学生用笔写下听到的句子,完成后大声将句子朗读出来,后由主持人

说出正确答案,接近度最高的那组获胜。该游戏进行两轮。然后进行日语类的,按照同样的流程进行。

游戏2:Say goodbye to Yes&No

主持人和工作人员进行示范游戏

游戏规则:A问B六个问题,如Are u hungry? B立即作答。但是在回答中不能出现Yes or No,若在回答过程中出现这两个单词,则B获胜,二A则需要表演节目。然后A再寻找其他同学或外教作为对手进行相同的游戏,以此类推,游戏进行到10到15个同学。此外问问题和回答问题速度都应越快越好。

游戏3:手口不一

游戏规则:派出五人作为比赛一支队伍,才赛人员每人嘴里说一个数,手上却得比划出另一个数。然后速度越来越快,看谁会出错,剩下最后一个同学则是胜出者。每个成员对面站一个非参赛人员,进行游戏监督,发现出错的,则应指出,并退出比赛环节。

中外交流范文第5篇

“英语那件小事”

关于举办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一. 活动名称

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

二. 活动主题

“英语那件小事”。

三. 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2年3月28日于理工三214召开。

四. 主办部门

信息学院2011级

1、2班。

五. 与会人员

校方参观团及相关人员;

信息学院学生会、素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团委代表;

数位外国友人;

信息学院2011级1班2班全体同学。

六. 活动背景

都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说21世纪的人们不会说英语,打电脑和开车,就是新一代的文盲,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英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或许对各位同学来说,学习英语只是一种任务,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得不学习的。可是,英语的用处远不止应付考试获得学位这么简单。虽然联合国有六种官方语言,尽管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如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却是英语。中国的人口最多,中国想要发展就离不开世界,要想在世界立足,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出路,不会那种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怎么了解其他地区?退一步来说,我们个人想要在世界上闯出一片天地,仅仅局限于国内是远远不够的,闭关锁国的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它却时时刻刻告戒着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可是,如果语言都不通,甚至连最基本的交流都做不到,我们又如何来谈学习与发展呢? 而且很多人觉得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证,这是十分错误的。其实要从长远的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祖国,只有祖国的强大才能使汉语走向世界,这样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才能更加灿烂!

七. 活动意义

以前学的时候有种强烈地兴趣,现在原因到很多了,为生存,为能和国内外的朋友们成功的交流,为了自己一种内心所获的感觉而学,

Before studies time has plants intensely the interest, now the reason to very have been many, is the survival, for can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riend success exchange, in order to own one kind of innermost feelings attain the feeling studies,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有什么好处,学习英语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希望,只是个交流的工具 找工作方面,比不会英语的人要容易些,而且会说英语,本身也很有成就感,更让自己自信!

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learning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now what it means?

Means that in the future, I hope, just a communication tool to find a job than not English must easier, and will speak English, is also a great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but also their self-confidence!

在这个全球迈向国际化的时代里,学习英文变成是全世界约46亿人口皆必学习的课程。在学习英文还不完全是大家所热烈参与的活动之前,国与国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无论贸易活动、科技发展、文化交流以及人力资源等„的流通都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与距离,而就因为这层看不见的隔阂与距离的存在,才让我们了解到学习英文的好处和重要。

而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英文可让我们提升竞争力,因为在这高学历的时代里,不论是求学、就业都有着一定的竞争力,而且现在各大学校、工作机关都在强调大家的英文能力,所以想要求得较高的学历以及一份较好的工作,只有让自己的竞争力比别人高出。除了提升竞争力外,学习英文也可以让我们增广见闻,因为英文已是大部分国家所共同通用的语言了,所以如果把自己对英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强的话,我们就可到许多国家探访当地的名俗文化,去看看不同国家的风景等„作各方面的文化交流也可让国与国的距离缩短,使整个地球形成「地球村」的美好型态。

当然学习英文的好处还有很多,也不止只有对我们带来好处,对所有的士、农、工、商皆有很多很多的帮助,包括各国之间学习教育环境的相互研讨、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生产技术的指教等„都会因为英文能力的增强,而使得彼此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容易、方便且顺利。所以现在的我们必须多多努力,使自己的英文能力增强,平时就可以多方面的学习英文,以后才能享受学英文所带来的好处!

In the world to move towards globalization era, learn English and become the world about 46 million people are certainly learning courses. In learning English is not entirely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by everyone before, between countries and even between people regardless of trading activitie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ultural exchanges and human resources, etc. ... have a layer of the flow of invisible barriers and distance , and because this layer invisible the existence of alienation and distance, only to learn English so that we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and important. For us now to learn English will allow us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because in this era of highly educated, whether it i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s a certain competitiveness, and it is now the major schools, the work of authorities in the U.S. emphasized the English ability, so you want to achieve highe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a good work, only to make their higher competitiveness than others. Apart from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the study of English also allows us to broaden the horizons, since English is common in most countries and common language, so if their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to strengthen, we many countries can visit the local customs of culture, to see the scener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so on ... for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exchange but also to enable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so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entire planet "global village" a beautiful pattern.

Of course, the benefits of learning English there are many, but also more than only to our benefit, for all taxis, agriculture, industry, commerce have helped many, many, including between countries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mutual learning seminar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orm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advice will be ... because in English, ability, and their co-operation makes it easier, convenient and smooth. So now we have a lot of efforts to make their own English ability, usually can be multi-faceted learning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before they can enjoy the benefits.八. 活动内容

(一)首先由主持人作开场陈词,依序介绍到场嘉宾及活动主旨;

(二)播放一段关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视频,突出活动主旨;

(三)再由主持人衔接,向到场的外国友人表示热烈欢迎,邀请其分别作自我介绍并为大家表演节目;

(四)其次邀请本学院英语成绩优异的学长或学姐为大家介绍学习心得,为大家阐释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大家努力学习

(五)紧接着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到班级事先分好的四个小组中,并进行气氛热烈的互动交流,让同学们从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

(六)由2011级

1、2班英语成绩优秀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并分享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七)由

1、2班的学生代表为大家表演节目;

(八)主持人邀请两至三位到场嘉宾分享活动感受并为大家总结今天活动的表现;

(九)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九. 活动预算

(一)打印资料:5元

(二)购买装饰物:10元

(三)布置中所用工具:5元

(四)接待到场嘉宾:20元

总计:40元

渤海大学信息学院 2011级

上一篇:药事管理工作下一篇:税收征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