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平衡范文

2023-09-23

贸易平衡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2005年汇改以来影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发现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结构性不平衡引起的,汇率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次要原因。

[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逆差;汇率;结构性不平衡;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以来,实际有效汇率已提高30%现实,但美国继续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导致中美贸易失衡和美国社会存在大量失业。

1 分析模型的选用

11 灰色关联度分析

贸易平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平衡记分卡;战略地图;绩效管理

平衡记分卡(简称BSC)被认为是过去几十年中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之一,与众多曾经流行一时的管理理念相比,BSC的可贵之处在于:在经历了十余年的竞争环境和管理实践的巨大变革之后,仍然保持着创新的活力,并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据统计,至2004年,财富1000强的企业组织中超过55%开发了平衡记分卡系统。2005年3月下旬,BSC的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来到中国“布道”平衡记分卡,掀起一股平衡记分卡旋风,许多组织对BSC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大多数管理咨询公司在指导各类组织的战略实施及绩效提升的过程中普遍使用平衡计分卡的理论及分析框架,MBA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如果不提BSC简直是落伍的表现。由此,了解BSC的发展进程将有助于理解BSC理论的精髓,更好地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一、 BSC的基本思想

尽管现在平衡记分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管理工具,但是它最初却是以一种新的绩效衡量方法问世的。

1992年,美国人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发表了《平衡记分卡—绩效驱动的衡量方法》一文,提出了一种“兼顾长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绩效”的新型绩效衡量方法,命名为平衡记分卡。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组织战略从财务(Financial)、客户(Customer)、内部流程(Internal process)、学习与成长(Learing & growth)四个角度定义组织绩效目标;每个角度包括战略目标、绩效指标、测量指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需的行动方案,从而大大改进了以往绩效管理中由于仅关注财务指标造成的局限性。

财务维度(Financial Perspective)通常是传统的滞后指标,财务维度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对各利益相关群体而言,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什么?哪些财务指标最符合公司的战略并取得成功?

顾客维度(Customer Perspective)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公司对目标市场提供的产品价值定位是什么?哪些目标最清楚反映了我们对顾客的承诺?为了兑现承诺,在顾客维度的相关指标(如客户获取率、保留率、客户满意度等)上应达到何种水平?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Internal Process Perspective)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哪些流程上表现优异才能保证成功实施企业战略?哪些流程上表现优异才能实现关键的财务和客户目标?

学习与成长维度(Learning and Growth Perspective)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哪些关键能力才能改进核心流程从而促进战略实施?如何培养团队协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成功执行?如何创造和支持有利于学习的组织文化,并促进其持续发展?

除了绩效衡量指标与以往的方法有很大不同外,BSC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是持续的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自上而下传达组织的战略,并把绩效目标逐级落实到组织内各级单位及个人,使每个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与实现组织战略之间的联系;通过绩效反馈沟通,管理者能够与员工一起分析绩效评估数据,从而帮助员工不断改进绩效,在组织内部形成为了组织目标协调合作的局面。

此外,将BSC与人力资源的其他管理活动链接,如薪酬、选拔与晋升、培训、组织流程再造等,可以帮助组织运营不断得以改善,使组织战略得到有效执行。

二、 BSC的特点

1. 战略性。BSC将组织的愿景与战略逐层分解,细化为指导具体工作单位及员工工作的清晰的目标,并用具体的评估指标加以衡量监控。通过平衡历史财务数据与未来价值动因,BSC能够有效整合企业的短期行为与长期战略,使组织战略执行落到实处。

2. 层次性与平衡性。BSC是以战略为核心从四个角度分解绩效目标,在组织、部门、经营小组和个人层面分层展开。下一层目标必须支持上一层目标,保证在组织内部自上而下的一致;在每一层都应平衡架构目标,全面分析四个角度的强项和弱点,以达到均衡的发展。

3. 因果性。在BSC的四个角度之间,目标与绩效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互动,不同方面的绩效改善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4. 系统性。作为绩效管理和战略实施的工具,BSC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组织上下的协同配合。通过组织内部的开放性、持续的沟通,对影响组织绩效的各类关键指标采取行动,促成组织全面均衡的发展。

三、 BSC与传统绩效管理技术的主要区别

1. 工作侧重点不同。传统绩效管理技术注重阶段性总结(类似于成绩单);BSC注重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

2. 指标体系。传统绩效管理关注财务指标(滞后指标),例如:市场份额、赢利率;BSC关注能够驱动及预测未来发展的前置指标,更多是非财务指标,如:客户满意度、公司形象定位。

3. 实施过程。传统绩效管理实施重点在于考核,目的在于获得绩效数据,看重员工的个人绩效,有时易形成管理者与员工的对立关系;BSC实施重点在于绩效改进,关注员工能力的提高及员工的参与,管理者与员工围绕对战略目标的理解及工作的改进全程持续沟通。上下级协调合作,共同为达到绩效目标努力。

四、 BSC的主要发展进程

1. 第一阶段(1992年~1995年):平衡记分卡用于绩效管理。

(1)思想的起源。平衡记分卡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企业界正在引进来自日本的管理新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TQM),雇员授权等。而原有的财务评价体系无法量化企业在采用这些管理新方法之后能力的提高。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1987年所著的《失去的关联性: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指出了原有的管理会计体系在这方面的不足和失误。1990年,美国的诺兰诺顿学院设立了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力图开发新的绩效测评模式,卡普兰和戴维·诺顿(David Norton)是这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形成BSC雏形。

(2)理论的正式提出。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合作发表了里程碑性的文章《平衡记分卡——驱动业绩提高的衡量体系》,正式提出了平衡记分卡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第一次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从四个角度衡量组织绩效。

2. 第二阶段(1996年~2001年):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提升至战略管理的高度。

(1)平衡记分卡开始与战略链接。BSC提出后,迅速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应用,其中一些高层管理者希望运用平衡记分卡来支持战略管理,包括传递组织战略以及建立与战略相符的内部组织架构。在这一时期,BSC不仅包括对现有企业经营各方面的绩效评价,也开始作为管理工具帮助企业改进对战略实现具重要意义的运营环节与流程。

1993年,卡普兰和诺顿发表了关于平衡记分卡的第二篇文章《在实践中运用平衡记分卡》,回顾了在实践中将平衡记分卡与公司战略衔接的经验,将平衡考核理念延伸至组织战略领域,特别提出依据对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性来选择绩效指标的观点。

1996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他们的第三篇论文:《运用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系统》。文中指出,BSC已成为重要的管理框架,涵盖了包括目标设定、运营计划、薪酬制定、学习与发展在内的众多企业运营环节。

1996年,卡普兰与诺顿关于平衡记分卡的第一本专著《平衡记分卡:化战略为行动》正式出版,书中详细阐述了BSC如何在四个角度分解企业战略,并将平衡记分卡考核指标与企业战略链接;以及在BSC的指导框架下,如何通过目标、行动计划、预算、反馈、学习和实施来贯彻企业战略。

(2)平衡记分卡战略管理思想逐渐成型。早期BSC理论强调从四个角度衡量绩效,但未能明确四个角度之间以及每个角度内从上至下的逻辑联系,在实施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在实践中,它作为管理理念的重要性远超过其作为具体的绩效管理方法。“战略地图”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切。1995年起卡普兰和诺顿在其BSC管理咨询实践中逐渐开发出这一有效的沟通方式,即依据一系列战略分解与执行的逻辑关联,应用BSC基本框架建立因果关系的指标体系,使BSC变得便于操作和易于理解。

卡普兰和诺顿的文章《自上而下打造战略地图》(Having Trouble with your strategy? Then Map It)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2000年9期、10期上(中文版2004年3期转译)。该文章系统介绍了战略地图的思想,并提出了通用战略地图模板。管理人员可以依据通用模板设计他们自己的战略地图。

2001年,他们的第二本专著《战略中心型组织》正式出版,书中对平衡记分卡理论做了系统的总结,介绍了如何使用平衡记分卡进行战略管理实践,以及应用BSC建立战略中心型组织的五项基本原则。

3.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作为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实施的不断完善。从1992年发表以来,短短10余年BSC已在许多行业得以应用,在全球的管理实践中取得辉煌的成绩。除卡普兰和诺顿外,许多学者、管理专家为BSC理论发展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BSC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试验、调整和完善,BSC作为行之有效战略管理系统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采用。90年代初中期,BSC主要在事业单位及公司的分部使用。近年来,大公司总部、整个组织水平也开始使用BSC。例如,2001年美国陆军总部及下属37个一级司令部、美国的汤普森信息服务公司总部开始实施BSC。

BSC近年的发展主要在实践应用方面,这些努力使BSC更为规范、更易操作,对组织的成功影响更大。

(1)无形资产与战略准备度。无形资产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倚重利用和创造无形资产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但此前还未有现成的工具描述和估计这些无形资产及其价值。战略准备度的概念及相应评估方法的提出是BSC对战略管理思想的又一贡献。卡普兰和诺顿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战略地图: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产出》(Strategy Maps:Conve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to Tangible Outcomes)中,通过对战略地图的基础部分——学习与成长视角(Learning and Growth Perspective)的深入分析,明确界定了无形资产的构成,并阐述了战略准备度的概念和测量,其评估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卡普兰和诺顿将战略准备度界定为三个层面:人力资本准备度、信息资本准备度、组织资本准备度。运用他们提出的系统方法,公司可以有效地对总体战略准备度进行评估,明晰公司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与公司战略协调一致的程度,从而能够对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改进方向有更清楚的认识。对无形资产的关注和有效管理,能够帮助公司向成功的、以战略为导向的组织转变。

(2)目的陈述(Destination Statement)。另一些研究者努力将BSC这一战略管理工具进一步操作化,他们提出目的陈述的概念及框架,力图帮助管理者用BSC协调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并提供一种工具,用来更为明智地定位组织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分析相应各方面(如:市场、销售、组织结构、信息系统、供应链、组织文化)的战略。在目的陈述的基础上,应用BSC的战略联系模型(即战略地图)明确执行中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分解的绩效目标、指标体系追踪绩效实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这方面的努力使BSC作为战略管理系统的作用有更加充分的体现。

也有学者将近期的BSC发展称为第三代BSC(3rd Generation Balanced Scorecard),由此前溯:上述的第一阶段的四角度框图为第一代BSC,第二阶段的战略地图为第二代BSC。新一代BSC均是在继承前一代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诚然,优秀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更多是理念性的指导,中国企业能否成功应用平衡记分卡实施组织战略还须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探索,此外也离不开组织的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组织结构、执行力、信息平台等诸因素的支持。但至少,从科学有效的思路出发,将会使组织的成功更有可能。

愿平衡记分卡理论的实施能为中国的企事业单位实现战略目标、获得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普兰.自上而下打造战略地图.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4,(3).

2.罗伯特·卡普兰.战略地图: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产出.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4,(4).

3.保罗·尼文.平衡记分卡实用指南.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8).

4.毕意文,孙永玲.平衡记分卡:中国战略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

5.杨东龙.战略执行:平衡记分卡的设计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

6.万希.从自组织理论视角看智力资本的开发.经济管理,2005,(4).

7.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8.刘凌冰.论平衡记分卡的"不平衡".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0).

9.林俊杰.平衡记分卡:导向战略管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彼得·德鲁克.公司绩效测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王丙飞等译.综合计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2.沙利文,赵亮译.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Rorb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The Strategy Focused Organization:How Balanced Scorecar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1.

作者简介: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绚晖,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朱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7-09-04。

贸易平衡范文第3篇

考试时长:120 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卷及格分:80分

姓名: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身份证件号:_____________得分:

___________

总局——理论题部分:

一、判断题 (共计70题, 每题1.0分, 对的画√, 错误的画× ) 1. 对于抢救煤气中毒者的环境,应派专人维护秩序,保持清净,以便于急救。(

) 2. 发生煤气着火事故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事故处理指挥部,并迅速准确的做出处理事故方案,凡参与急救的人员,必须服从统一指挥,不能造成事故扩大。(

) 3. 对于轻微煤气中毒者,吸入新鲜空气或补氧,其症状即可消失,可送附近卫生所治疗。(

) 4. 对于较重煤气中毒者,应立即送附近卫生所治疗。(

) 5. 直径大于100mm管道着火,可直接将阀门关死,切断煤气止火。(

) 6. 发生煤气泄漏后,顺风而逃。(

) 7. 矿山事故造成职工发生创伤在未到达医院前进行抢救时,应首先用井下或附近备用急救药品进行简易包扎。(

) 8. 转炉煤气活动烟罩或固定烟罩应采用水冷却,罩口内外压差保持稳定的微正压。烟罩上的加料孔、氧枪、副枪插入孔和料仓等应密封充氮,保持正压。(

) 9. 煤气系统停电,应立即减风,同时立即出净渣、铁,防止高炉发生灌渣、烧穿等事故;若煤气系统停电时间较长,则应根据煤气厂(车间)要求休风或切断煤气。(

) 10. 燃烧器应设置空气检测装置,该装置能够在燃烧器前吹扫、点火与运行期间对风量进行检测。(

) 11. 炉子点火、停炉、煤气设备检修和动火,应按规定事先用氮气或蒸汽吹净管道内残余煤气或空气,并经检测合格,方可进行(

) 12. 强制送风的工业炉窑停煤气时,应先关闭所有的烧嘴,然后停鼓风机。(

) 13. 活动烟罩的升低和转炉的转动应联锁,并应设有断电时的事故提升装置。(

) 14. 报警值是根据有毒气体的密度,检测报警仪预先设定的报警浓度值。(

) 15. 应根据一氧化碳气体释放源和释放点的环境、工作条件选择适宜的气体检测报警仪。(

) 16. 与有毒气体释放源场所相关联并有人员活动的沟道、排污口以及易聚集有毒气体的死角、坑道等也宜设置检测报警点。(

) 17. TRT有功功率决定于输出机械功率。(

) 18. TRT是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的简称。(

) 19. 进入煤气设施内工作时,应检测氮气及氧气含量。(

) 20. 煤气区域内禁止烟火,如需动火检修,制定相应安全措施和作业方案即可。(

)

21. 燃气比重是指1m3燃气的重度与1m3空气重度的比值。(

) 22. 杜绝违章是煤气作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

) 23. 煤气烧嘴型式可分为扩散燃烧型和预混合燃烧型两种。(

) 24. 冶金企业在燃气管道使用的水封主要有罐式水封、隔板水封、V型水封。(

) 25. 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100PPm时,可连续工作1小时。(

) 26. 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用来检测煤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 27. 发现煤气泄漏,如无人来抢修,只要在泄漏点周围拉红白安全绳就安全了。(

) 28.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原始温度、原始压力、惰性介质、容器等。(

) 29. 加压站厂房下可以设置地下室,并安装设备。(

) 30. 冶金企业煤气加压站使用的加压机只有离心鼓风机一种。(

) 31. 煤气加压机运行时轴承振动指标超过规定值,只要设备运行无异常可以继续使用。(

) 32. 高炉煤气的回收工艺流程和转炉煤气的回收工艺流程基本一样。(

) 33. 转炉煤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到一定比例遇明火或500℃~700℃左右的高温就会发生爆炸。(

) 34. 煤气设施设计时,每10米应安装一个泄爆装置。(

) 35. 转炉在炼铁过程中从炉口喷出的气体称为转炉煤气,经净化除尘后为转炉煤气。(

) 36. 转炉煤气回收采用工艺有湿法、干法两种。(

) 37. 厂区煤气管网上,应标有明显的煤气标示。(

) 38. 一般高炉煤气出炉时的含尘量在10~40g/Nm³,经过干式除尘后含尘量在10mg/Nm³左右。(

) 39. 威金斯煤气柜又称稀油密封式干式柜。(

) 40. 煤气柜运行时,应密切注意活塞运行速度,防止超速运行。(

) 41. 转炉煤气柜在进行转炉煤气回收时含氧量必须小于2%。(

) 42. 在金属非金属矿山,粉尘的主要成分是游离二氧化硅,游离二氧化硅不是尘肺病的主要致因,所以不必采取防尘措施。(

) 43. 预防尘肺病的发生,需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尘护具,如防尘口罩等。(

) 44. 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 45. 矿山从业人员应自觉参加教育培训,掌握相关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知识。(

) 46. 在设备停止生产而保压又有困难时,则应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并将内部煤气吹净。(

) 47. 煤气送气操作气体置换时,是否到达标准应根据爆发试验确定。(

) 48. 填料补偿器可以布置在厂房内。(

) 49. 煤气泄漏引起着火时,采用关闭降压通蒸汽或氮气灭火。(

) 50. 复式排水器可以增加排水器的安全性。(

) 51. 放散管的闸阀前应装有取样管。(

) 52. 计算压力小于105Pa的煤气管道,可只进行气密性试验。(

) 53. GB/T16556-2007是采用欧洲标准EN137-2002《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规

范》修定的。(

) 54. 工业呼吸器是矿山、冶金、石油化工、船舶运输公用事业等行业作业人员使用的一种呼吸器。(

) 55. 复合气瓶送气瓶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检定周期一年。(

) 56. 大修后的氢气管道设备可不做耐压试、清洗和气密试验,直接吹扫置换投入使用。(

) 57. 氢气管道上法兰、法门应采用金属线跨接(

) 58. 交接班时检查煤气报警器、氢气报警器、氧表、空气呼吸器、对讲机,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 59. 设备检修,放散煤气时要注意放散高度、风向、气压等,以免发生大面积中毒。(

) 60. 煤气设施的动火作业,可分为置换动火与带压不置换动火。(

) 61. 在动火对煤气管道漏点补焊前应对漏点周围的钢板进行测厚,以防补焊时烧穿。(

) 62. 煤气区域为了增强光照,可就近安装投光器。(

) 63. 在运行中的煤气管道或设备上动火应使煤气压力维持稳定正压。(

) 64. 气体一步置换法就是直接置换,在置换过程中只涉及空气和煤气。主要有空气置换法和直接置换法两种。(

) 65.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 66. 矿山企业召开讨论有关安全生产的会议,应当有工会代表参加,但工会无权提出意见和建议。(

) 67. 交接班时,交、接班人员应当交接清楚现场安全状况、生产条件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不需交接存在隐患及整改情况。(

) 68. 矿山企业必须制定矿山事故防范措施,并组织落实。(

) 69.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 70. 安全标志牌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如发现有破损、变形、褪色等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休整或更换。(

)

二、单选题 (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共计30题, 每题1.0分 ) 71. 转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是(

)。 A 5%~8% B 23%~30% C 50%~70% 72. 下列煤气隔断装臵中不是可靠隔断装臵的是(

)。 A 插板 B 水封 C 盲板

73. 盲板作业应避开(

)天气。 A 晴朗 B 大风 C 雷雨

74. 竖炉废气出口,以及Korfarc炉炉盖弯管出口,应设置(

)成分连续分析系

统。 A 煤气 B 废气 C 烟气

75. 在第二类煤气区域作业,必须(

)。 A 备好呼吸器 B 戴上呼吸器

C 有人定期巡视检查

76. 在有毒气体检测领域缩略语PID指(

)检测原理。 A 电化学 B 催化燃烧 C 光离子化

77. 在有毒气体检测领域缩略语PC-TWA指(

)。 A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B 最高容许浓度 C 最低容许浓度

78. 在一般缺氧危险作业和特殊缺氧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

)。 A 防毒口罩

B 过滤式防毒面具 C 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79. 煤气直管段每隔(

)m设一个人孔。 A 100 B 150~200 C 200~250 80. 在空气中COG的着火温度为(

)。 A 500℃~550℃ B 600℃~700℃ C 800℃以上

81. 1公斤煤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其单位是(

)。 A kcal/m3 B kj/Nm3 C kcal/kg 82. 选择煤气混合器的结构形式时需要考虑(

)。 A 单一煤气的热值 B 单一煤气的压力 C 混合煤气的热值

83. 加压站单台加压机本体检修时,(

),惰性气体置换煤气合格后检修。 A 加压机的进、出口管道必须与煤气总管可靠切断 B 关闭加压机的进、出口管道的蝶阀 C 关闭加压机进口调节阀 84. 打开煤气加压机、脱硫、净化等煤气系统的设备和管道时,应采取防止硫化物等(

)的措施。

A 自燃 B 附着 C 氧化

85. 发生炉煤气加压机的(

)必须与空气总管的空气压力继电器或空气鼓风机的电动机进行联锁。 A 电动机 B 压力继电器 C 温度变送器

86. 铁合金封闭电炉需停炉检修时,应事先通知(

)单位。 A 煤气净化 B 煤气输送 C 煤气使用

87. 煤气柜值班室值班人员不应少于(

)人。 A 1 B 2 C 3 88. 工业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统称(

)。 A 职业病危害 B 职业危害

C 职业病危害因素

89. 地下煤气管道的法兰应(

)。 A 随意设置

B 设置在阀门井内 C 不允许设置

90. 地沟内的管道横穿其他管道时,应把横穿的管道放入密闭套管中,套管伸出沟两壁的长度不宜小于(

)mm。 A 100 B 200 C 300 91. 严禁一氧化碳含量高于(

)%的煤气管道埋地敷设。 A 5 B 10 C 20 92. 填充呼吸气瓶应使用(

)。 A 专用空气填充泵

B 符合压力要求的高压压缩机 C 符合压力要求的增压机

93. 呼吸器气瓶的额定工作压力30Mpa,填充气体压力应(

)Mpa才能发挥最大效率。 A 26 B 32 C 30

94. 氢气管道与燃气管道、氧气管道等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

)。 A 上方 B 中间 C 下方

95. 盲板作业处裸露的正在运行的蒸汽管道或阀门,必须做(

)处理。 A 停汽 B 隔热 C 打水

96. 带煤气作业如带煤气抽堵盲板,与工作无关人员应离开作业点(

)m以外; A 30 B 40 C 50 97. 电除尘器检修前,应办理(

)。 A 动火许可证 B 检修许可证 C 生产许可证 98.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

)。 A 安全技术措施 B 安全投入资金情况 C 事故应急措施

99. 企业安全的教育中的“三级教育”是指(

)。 A 法规教育、生产教育、技术教育 B 学徒教育、上岗教育、带班教育

C 安全生产的厂(矿)级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

100.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

),减少和控制(

),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A 危害事故 B 有害事故 C 危险有害

煤气作业试卷2卷答案

贸易平衡范文第4篇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是力学实验的重点,由于此实验能够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评估能力等,因此近几年各省市中出现此类试题的频率很高,下面就2011中考试题为例按考查形式分类列举进行解读:

一、基本操作环节

例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中,我们把支点放在质地均匀的杠杆中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实验时,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同学们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以下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_________;请你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把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小光同学做实验时,在杠杆上挂了如上图1所示的两组钩码。若在不加减钩码的前提条件下,把左端的两个钩码向右移动______________个格,可使杠杆平衡;若在不移动钩码位置的前提条件下,采用两端同时减掉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也可使杠杆平衡(杠杆上相邻刻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同)。

解析:探究实验中杠杆应选取轻质、均匀的杠杆,并且支点选择在杠杆中点,这样做可以使杠杆重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重力的力臂为零,避免了杠杆重力对杠杆的平衡的影响。实验时,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以便测量力臂。分析数据不难得出规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根据此规律可以得出表格中的数据,同时也能解决杠杆的再次平衡问题,其中的格数相当于力臂。

答案: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或杠杆重心在支点上、杠杆重力作用线过支点); 便于测量力臂; F1l1=F2l2(或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表格中的数据);1;1个钩码

点评:实验中要注意操作的细节,无论是杠杆的平衡调节,还是器材的选择、支点位置的确定、钩码或弹簧测力计的位置等。

练习: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小丽把杠杆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__位置平衡。

(2)如图2所示,在杠杆右边B处挂两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左边A处挂__________个相同的钩码。

(3)如上图3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________(填“变大” 、“不变” 或“变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平; (2)三; (3)变大;拉力F的力臂变小。

二、评估交流环节

例2 :如下图4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__________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_____________。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___。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为什么?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上图5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探究结论的可信度的评价,同时对操作环节进行评价。(1)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是“左沉右调,右沉左调”;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因为钩码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力臂为杠杆本身,这样以便直接在杠杆上测量力臂。(2)杠杆平衡条件F1 l1= F2 l2;对此结论得出虽然与事实相符,但只通过一次实验获得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答案:(1)左;水平;力臂。(2)F1 l1= F2 l2;不合理;结论具有偶然性(结论没有普遍性)。(3)杠杆自重的影响。

点评:如果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就要注意评估出现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排除故障继续进行有效的探究。对于评估的范围很广,可以评估优点,也可以评价缺点。可以评估探究过程,也可以评估探究结果。因此要多方面地掌握评估的类别和方法,注意其科学性、可行性、评估操作行为的规范性、评估数据的可靠性等。

练习:(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下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螺母向_______边旋一些(选填“左“或“右”)。

(2)调好后,第一组按上图(乙)进行实验,第二组按上图(丙)进行实验.你认为第___组实验更好,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右;二;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三、分析与论证环节

例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如下图7所示,若杠杆在使用前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至平衡。杠杆平衡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填“可以”或“不可以”)再旋动两侧的螺母。

(2)下列实验步骤中:

A.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计算每次实验中F1 l1和F2 l2的大小,根据计算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C.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重复实验。

D.记下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大小,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E.将钩码挂在杠杆的支上点两边,先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然后调节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个钩码重1N,杠杆上每格长度是4cm。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

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4)上图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这时在两侧钩码下各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杠杆的____________端将下沉。

解析:此题重在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结论的考查,对于表格类数据的归纳,一般要考虑分析归纳的依据、分析归纳的条件和分析归纳的结论。(1)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是“左沉右调,右沉左调”;(2)操作的步骤不难得出是“调平、挂码、测量、记数、重做、归纳”;(3)通过观察表格中的物理量和相对应的数据,要学会归纳,找到普遍性的规律,在定量分析数据时,要学会运用“加减乘除”等方式进行分析、归纳,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给定的物理量有4个,并且是不同物理量,因此采取乘除的方式归纳,即分别计算出每组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经过比较每一组的动力和动力臂乘积与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都相等不难得出结论为:F1 l1= F2 l2 ; (4)杠杆是否平衡或者向哪边下沉,取决于力和力臂乘积的大小,看图可知左力臂长,因此增加的力和力臂乘积大,因此向左端下沉。

答案:右;不可以;(2)AEDCB; (3)F1 l1= F2 l2; (4)左。

点评:在分析与论证时,如何处理数据、现象等问题是关键,对测量并记录的真实、准确、全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是寻找物理规律、获取实验结论的重要途径。对于数据表格类的,要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得出物理量之间的数量的关系,也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进行科学的叙述和总结。

四、实验纠错环节

例4:在我市物理实验操作考试中,考评教师针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记录了甲、乙同学的操作过程(如下页表),他们的实验步骤中均因为存在错误而失分。请你指出错误的步骤,并说明失分原因。

甲同学:错误步骤________(填序号);失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错误步骤_______ (填序号);失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杠杆平衡实验中,开始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然后加挂钩码后,就不能再通过平衡螺母的调节来使杠杆平衡,因为这相当于在杠杆上又多改变了其他物理量。乙同学操作中,两次平衡的位置不同,不符控制变量的思想,开始和结束都应该在水平位置平衡。

答案:甲:2;靠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恢复平衡。

乙:1;实验初始,没有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点评:纠错类这类问题很多,从实验操作方面、实验器材的选取方面、从数据的处理方面等进行纠错、找缺点然后改进,对待这些问题,要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这类问题。

练习1:在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都是确保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

如图8所示,在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每个钩码重0.5N,弹簧测力计拉着杠杆并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读数并计算后发现结果与平衡条件不符。该实验操作的不规范之处是__________。

答案:弹簧秤没有沿竖直方向拉(弹簧秤没有与杠杆垂直)

练习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某同学将杠杆悬挂起来,发现杠杆的右端低,左端高,他应该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____调节,使杠杆在__________________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不断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调节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原来的位置重新平衡,记录数据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2次实验数据有同学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得出此错误结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左,水平位置;(2)F1L1=F2L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将不同的物理量进行了加法运算

五、设计实验环节

例5:用细线拴住一端粗、一端细的实心胡萝卜并悬挂起来,静止后胡萝卜的轴线水平,如下图9所示;在拴线处沿竖直方向将胡萝卜切成A、B两段.A、B哪段重些呢?甲、乙、丙三个同学提出各自的猜想:

甲: A较重;

乙: B较重;

丙: A、B一样重.

(1)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判断A、B的轻重.

所用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进一步研究类似A、B轻重的问题,某同学在一根有等间距刻度的均匀杠杆两侧挂上每个质量都相等的钩码进行实验.杠杆静止于水平状态的三次实验情境如图10所示。

①根据上图10的实验,可以判断_______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填“甲”、“乙”或“丙”)。

②根据上图10的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

只要满足“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平衡。

a.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b.用上图11所示的装置,怎样通过实验来说明该结论是否正确.

解析:(1)由于比较质量,所以可以直接利用天平进行测量比较。(2)根据力臂越短力越大,可知重端长度短,故甲猜想正确。只是通过杠杆水平位置和钩码的重力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具有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性,应该改变力的方向进行多次实验才能获得普遍性规律,设计实验重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改变方向进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答案:(1)天平;将天平调节平衡,把A、B两段萝卜分别放入天平的左右两盘中;天平的指针向哪边偏转,哪段萝卜就重(2)甲。

a.不正确。

b.1.将弹簧测力计斜向右(或斜向左)拉,保持杠杆水平平衡。

2.读出动力:测力计的示数F1;量出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l1。

3. 用测力计测出三个钩码的重力即阻力大小F2,量出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l2 。

4.计算F1×l1的值与F2×l2的值,再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上述结论不正确。

点评:设计实验是对猜想和假设的问题进行检验方法的具体化,在设计的方案过程中,必须按照猜想的路线进行探究,设计实验应具备的原则:科学性、安全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练习:同学们利用右上图13装置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

(1)写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具体过程及验证的结果。

(2)杠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上图14所示,现欲使静止的跷跷板发生转动,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并说出能驱使跷跷板发生转动的条件_______。

综合练习:小强在验证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节,这一调节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 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这时杠杆重力的力臂为 _______。

(2)在下图15中,杠杆水平平衡后,小强调节左边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时,测出F1=1.2N,F2=1.5N;OA=30cm,OB=20cm。他将所得数据直接代入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中,发现F1×OA和F2×OB并不相等,从而认为杠杆的平衡条件不一定是F1 l1= F2 l2。小强的失误是_______.

(3)在下图15中,若B处的钩码不变,小强将弹簧测力计由A处移到C(OC=10cm)处,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这个力的方向应_______,大小为_______N。

(4)在上图15中,若B处的钩码不变,小强不用弹簧测力计,在A处挂_______N的钩码,杠杆在水平位置仍然平衡。

参考答案:(1)左(外) ,重力,0。

(2)把OA 当成了F1 的力臂(或:把F1的力臂弄错了)。

(3)竖直向上,3。

(4) 1。

E-mail:hit790205@163.com

编辑/张烨

贸易平衡范文第5篇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4、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上一篇:贸易经济专业下一篇:中欧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