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专业教学范文

2023-12-25

电子专业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一线生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双线并重。文章针对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应用进行整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问题,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的重新开发和设计为例,探讨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电子技术课程

[作者简介]田秀红(1959- ),女,吉林农安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高芳(1972- ),女,辽宁盖县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技术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王屹(1964- ),女,吉林四平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技术分院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吉林长春130033)

电子技术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子技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尝试,在教学中重点采取以实例贯穿,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中应用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该是建立在经过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课程重新开发和设计时,先调研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职业岗位群,归纳职业岗位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明确电子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然后紧紧围绕电子技术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电子产品制作的完整工作过程,系统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电子技术课程定位

我们由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并紧紧围绕职业岗位技能、知识和素质要求,构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可知,电子技术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通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知识和技能。因此,确定的电子技术课程核心能力目标为:仪表、工具使用能力;元器件检测能力;电路分析、识图、读图能力;电路装配、调试能力;电路故障检修能力;专业资料使用、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

三、基于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载体的选择,既要满足专业知识的要求,还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因此,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的特点,打破学科体系,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系统化的改造,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从现象、产品入手,引出系统的知识,再以直观、具体的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提出新任务,进行设计讨论,进行知识的应用和提升,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实践一体化。

通过对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教学加工,我们归纳出小型电子产品装配的教学过程。通过一个电子产品的装配全过程,不仅应用到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训练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我们以产品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境。我们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择典型的、涵盖电子电路知识点的代表性产品作为学习载体,并根据每个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构建了六个学习情境(见下图)。

学习情境的设计重新序化了课程内容,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系统化的改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支撑知识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中的电子产品选取具有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可行性,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组装到调试和检修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舍弃复杂、烦琐的理论推导和计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枯燥的理论学习于趣味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总结和提升,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

四、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每个学习情境按照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得到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锻炼其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课程的教学过程采取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工作过程相一致,使学生能够在任务完成的工作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评价体系

由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由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采用,我们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基于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也成为评价主体,学习评价由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使他评和自评相结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不但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单元考试);(2)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工作计划、作业、产品制作);(3)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4)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项目合作);(5)综合能力评价(操作考试)。

六、关于进行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教授,还要进行实践操作演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因此,教师是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和关键,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确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选择、设计到实施全过程的工作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课程实施的保障。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正确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保障。

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的,学生要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因此要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打破教室和实验室、学校和工厂的界限,形成“动态的教室”与“开放的实验室”,使课程在虚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教、学、做等活动同步进行,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电子专业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一体化教学理念在中职教学课程中主要体现“三个合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如何做好“三个合一”需要我们教育者深思。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学习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裝与维修专业主要面向生产制造类或生活服务类企事业单位就业,适应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职业岗位群工作,要求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低压电气控制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电子线路安装等工作任务。根据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要求,该专业中级班学生会在第三学期开设《简单电子线路的装接与维修》这门课程,结合课程的性质和国家对于“学校+企业”教学模式的推进,在教学中尝试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探讨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义不容辞。针对一体化教学理念在《简单电子线路装接与维修》课程中实施,需要侧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者分析

一体化课程体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即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学习要有自律性和自主性。但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会削弱或者不重要,相反教师应该更深入的分析学生,设计出适合自己授课班级的,具有自身风格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以《简单电子线路的装接与维修》中的任务五《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为例。学习者分析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授课对象。任务的授课对象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20秋中级班的学生,该班有学生20人,全为男生,课前按照学习小组的形式分为5人一组,共计4组

2、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分析。专业能力:能对元器件进行识别检测,能正确使用焊接工具,按照任务要求和相关工艺规范完成电路的装接,能完成电路的通电测试;社会能力:能根据任务要求,列出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清单、做好准备,能以小组的形式,对学习过程和实训成果进行汇报总结,能按电工作业规程,在作业完毕后清理现场。

3、学生有待加强的能力。专业能力:能正确描述元器件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功能,能正确设计电路的布局走线,能对焊点质量进行自我判断,正确找出原因并纠正,能查找和排除简单的电路故障;社会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6S标准意识,对接世赛标准,体会大国工匠严谨的工作作风;方法能力:增强课前学习自主性,课中学习积极性,课后知识延续性等

二、教学流程分析

传统教学流程的分析主要针对的是课堂四十分钟的把握,教师大多时候将重点放在课中,而忽略了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后的知识拓展。对于学习来说知识是有延续性,任务不应该是彼此独立的,课程之间和专业之间更不应该是独立的。在一体化教学中,需要教师针对任务考虑到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阶段都要设置内容和任务,教师做好考核,方便学生查缺补漏和自主学习。以《简单电子线路的装接与维修》中的任务五《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为例,教学流程主要设置如下:

1、课前:明确任务、自主学习。企业专家发布任务单,教师上传课件、视频、工作页到云端;学生扫描二维码,利用数字化资源和纸质资源,初识晶闸管调光电路的相关知识,通过钉钉群、云班课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向老师、专家及其他学习小组提出问题,填写问题记录表,上交钉钉作业。

2、课中:组织教学,学习验收,制定方案,修订方案,任务实施,通电验收。开启钉钉直播,组织线上签到;组织学生学习实训室安全操作规程;引导学生回顾元器件发展史,领略人类智慧;利用舟虽晚终归航事件,开展爱国教育。教师通过视频和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的管脚识别,通过拼图游戏突破难点“晶闸管调光电路的电路图分析”。组内讨论,制定安装工作计划,并推选小组代表完成展示。互相找茬,修订完善,确定安装工作计划。展现技能,一比高下,通过填写装配工艺卡片,确定元器件的安装方式,填写安装工艺流程卡,对整个任务实施过程进行组内自检突破教学难点“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安装工艺流程”。通电验收,成果展示,评选优秀小组。

3、课后:学生登录云班课和钉钉完成课后问卷考核及个人综合评价表,利用手机、电脑自主学习双向晶闸管的相关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做好过程控制,利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通过整个教学流程体会到独立或者合作学习收获成果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的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三、评价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师要不断学习,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掌握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一体化教学中适时地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检测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课标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不同的评价手段,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都设置考核,学生对照考核表进行自我剖析,教师分析考核表,检测教学效果的完成度。根据任务的学习目标,可以从个人合作学习考核表、小组综合评估表、职业能力综合评价表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完成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也可以评价中引入企业专家的评价和验收,拉近企业与课堂的距离,为学生创造更贴近实际生产的场景,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目的。同时细化的评价,方便学生查缺补漏;小组间的评比,激发学生的斗志,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在《简单电子线路的装接与维修》课程教学中贯彻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可以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一体化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做法也符合学生观中的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推进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实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试行)》[M],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6

[2]《简单电子线路装接与维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8

电子专业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传统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调查专业的核心岗位群,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整合的教学计划后,促进了学生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 电子信息 教学计划

0 引言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多、课程内容抽象、技术发展快,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都是以事实性、概念性和论证性的陈述知识为主,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电子行业的企业标准、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未能全面地引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来,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难题。美国教育界也提出一些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如“工作与学习开始合并”,“传统的训练、学习、教育和工作之间的区别正在模糊化”等,预言美国的技术教育未来将成为“学习将变为以工作和创新为本”。当前,这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普遍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家所接受。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將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发展联系起来,可以缩短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减少到工作岗位之后重新培训的过程。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开发型人才,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传统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把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引入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改革的思路

教学计划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高职高专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其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可能像本科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学科体系的全面培养,所以要对其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应用知识的方法。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高职高专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应具有三方面的培养任务:一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训练,具备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三是在综合性的训练中,使学生获得工程素质,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初步训练,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奠定基础。要实现以上的培养目标,必须对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重新整合。

“整合”在系统科学上表示两个以上的事物、现象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合的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相互融合,在个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的效果,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为理念,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并且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工等级证、家电维修等级证等)的考核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研究电子信息专业不同目标岗位群的要求,对电子信息专业各核心课程进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是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线,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实验项目以应用为目的,删减验证性实验,加强项目设计、维修、焊接等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实验、实习、项目制作、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整合。

2 教学计划整合的路线

教学计划整合的基本路线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的形式来实施,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2.1 岗位职业分析,明确典型工作任务

首先深入企业调研,调查企业的岗位工作职责、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了解岗位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包括任务的工作对象、工具、劳动组织等。可以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彩电原理与维修》进行试点,逐步完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2.2 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及课程标准的设计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理论,首先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归纳,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组织起来,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如模拟电子技术的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电源电路等就是重要的知识点。专业的学习领域一般包括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其设计主要是确定每个“情境”中专业的培养目标、选定“情境”的教学方法、提供每个“情境”实施时需要的环境等。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名称、课时数、能力结构、能力要求、课程的内容、考核方式等,完善的课程标准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及课程的组织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2.3 课程体系的实施

教学安排可以是柔性的,根据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的时间和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灵活调整教学安排,这样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比如,每年7月份至10月份企业的生产比较繁忙,急需人手,在暑假时组织高年级学生进厂实习就很受企业的欢迎,同时使学生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不仅是专业技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真实工厂环境的见习。

采用“车间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项技能,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什么用,怎么才学得更好。当然,这需要对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等有比较大的投入。

3 整合后的教学计划

3.1 专业的能力结构与要求

专业的能力结构包括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对形势和政策具有一定的认知,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较强的公文和查询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职业拓展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摄影知识和美术知识、对色彩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以及《演讲与口才》、《沟通与传播》、《摄影技术》、《计算机美术基础》等相关课程来培养。

3.2 教学项目课时数及学分比例

在新整合的的教学计划中,全程教学活动总时数288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82学时,实践教学1900学时,两者比例1:1.93,实践教学活动时数占总时数65.9%,提高了实践课时的比例,我们认为这样设置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是比较适合的。此外,还规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奖每项计2.0学分,可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学分,替换选修课。具体的教学项目课时数及学分如下表2所示:

4 小结

实践证明,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整合的教学计划后,在教学课时总数持平的情况下,扩大了教学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学生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计划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的整合,从课程体系、教学学时分配、实验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总体规划,才能取得更好的整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幸明,何新军,张志刚等.“工厂电气控制”实践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3).

[2]靖涛,王汉斌.“数字电子技术”与“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专辑.

[3]李汉邦,丁会利,马岱等.地区性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

[4]吴春梅.高校教学改革中系统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7-79.

作者简介:

尤文坚,男,1969年生,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系统设计及仿真。

电子专业教学范文第4篇

[摘           要]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关系紧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日常教学需紧密围绕生产生活实践,借助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实验探究。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动的实践案例,设计精彩的微课程,构建学习资源库,使学生不断积累专业技能,奠定今后的岗位实践基础。

[关    键   词]  信息化;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方式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电工电子作为中职教育的重点专业之一,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在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不断养成综合素养。

一、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

电工电子是中职教育体系中机电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具有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因而需要学生在观察、模仿、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专业素养。

(一)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关系紧密

社会生产生活供电以及线路布局需要掌握电工电子的专业知识,学生对各种定义、公式不仅要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立足实践角度,广泛了解电工电子知识的应用领域,明确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1]。例如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短路现象,有可能是超过负荷,因为过载使熔丝熔断。此时工作人员应立即更换熔丝,才能实现继续供电。看似简单的更换工作,实则需要工作人员熟悉熔丝的材料和更换技能,否则还会引发断电或者安全问题。所以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基础,又涵盖丰富的实践素材。

(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各种电路、常用电器、供电、半导体等教学,是理论和实验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中要参与动手操作,经过反复的实验练习,模拟实际场景,进而掌握理论知识,逐步学会解决实践问题。可见,动手实践是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关键。职业院校致力于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随着社会电气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机械设备已经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学生要通过专业课堂学习,积累更多新的技能,才能在今后的安装、维护、维修等工作领域得心应手。

二、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育教学在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实验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中职院校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带有抽象性,单纯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不易理解,很难建立理论和实践相关联的纽带,久而久之缺乏学习兴趣支撑。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视频、动画、声音等进行阐释,学生学习起来更為直观。例如在“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讲解中,四个二极管的整流原理通常理解困难,如果制作成动画视频,电源电压改变时二极管轮流导通的情况就能清晰展示出来,学生可以迸发更大的学习热情,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2]。

(二)丰富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实用过程的演示借助信息化手段,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素材。例如在讲解常用电器时,采用原先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是介绍白炽灯、荧光灯、高压钠灯、节能荧光灯、LED灯的特点以及适用环境,配合结构图使学生了解不同电器的内部构造。但是学生观看静态结构图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引入多种不同电器光源的实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光源的优势和作用原理,学生课上、课下都能反复思考、探究。因此,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碎片化学习的机会,丰富的教学素材便于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随时开展学习和交流。

(三)深化实验探究

实验是学生增强实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中职院校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掌握专项的技术技能,实验在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常规教学方式下,学生主要是按照教材中的理论和实验指导,模式化地进行实验操作,缺少与各种实践场景的结合。信息化教学则有助于将实验内容和现实场景有效对接,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意义。例如讲解滤波电路的作用时,教材中会从理论层面介绍滤波电路能够消除直流电中的脉冲成分,改善其平滑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需要滤波电路的场景,并动态演示不同滤波电路的适用环境,学生动手实验时可以基于对实践场景的思考,尝试不同条件下滤波电路的作用。所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实验活动会产生积极影响,是学生深化实验探究的动力和指导。

三、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动的实践案例,设计精彩的微课程,构建学习资源库,从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形成实用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电工电子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对抽象,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实践环境当中,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用方向。例如讲解自感现象的应用时,在无线电设备中,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组成的电路可用于发射无线电波;荧光灯电路中,利用镇流器的自感现象,可获得点亮灯管所需的高电压,并使荧光灯正常工作。而不同长度、粗细、匝数的线圈对电感会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有铁心的线圈。仅从书面和简单的课件中,学生对这种实用情境缺乏深刻的认知,此时教师可选取生产生活中无线电、荧光灯的使用场景,包括镇流器出现问题对荧光灯工作的影响等,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情境中感受自感现象,之后再进行电感、自感电动势的计算也会更加思路清晰。

(二)引入生动的实践案例

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需要不断积累专业技能,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覆盖面广,教师要广泛搜集相关的实践案例,对同一个知识点给予不同角度的诠释,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的应用环境,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配合实验演练,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3]。例如对磁场问题的讲解,磁场虽然看不到,但可以观察到磁场的效应。很多生产企业都要使用电机,当磁场变化时,线圈中感应的电动势正是发电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教师可选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电机,分析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方向,再进一步讲解磁通量和安培定律的知识,使学生熟悉电机的工作过程。

(三)设计精彩的微课程

近年来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备受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学生回答为主,学生学习带有被动性。而微课程的优势在于时间短、内容精致,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某一主题,教师可以汇聚学生感兴趣的精彩内容,讲解其中的精髓,内容精准,教学高效。例如在講解电力供电系统时,其构成包括发电设备、电力输送设备、用电设备,教师可分别通过微课程介绍火力发电、核能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的特点与优势,使学生掌握不同发电模式的供电可靠性,再专门讲解节约用电的举措,这样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吸收所学知识,建立对专业实践的认知。所以,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诉求,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微课主题,聚焦学生的目光,用生动的讲解、多彩的画面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四)构建学习资源库

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学习平台,构建专业素材资源库,使学生能够随时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实践岗位的技术案例。例如车床控制电路方面,课堂中主要讲解车床的结构、运动形式、代表性车床的电气控制线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资源库中融入更多型号的车床,介绍不同行业领域的车床控制电路以及车床运行中各种硬件、线路的连接,常见故障的解决,形成系统性的讲解,学生也能更加熟悉车床电路的原理,进而在讲解较大系统的电气控制设备时轻松跨越学习瓶颈。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有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参与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立足电工电子专业的职业领域,广泛搜集与实践相关的案例素材,在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养成综合素养,奠定就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汉厚.浅谈微课在中职电子电工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68-169.

[2]吕念玲,袁炎成,殷瑞祥,等.借互联网思维构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6):185-189.

[3]牛峰.电工电子教学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21(5):184-185.

编辑 马燕萍

电子专业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中职教育是目前培养电工电子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途径,每年都为社会的各行各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国内中职电工电子教育的现状,指出了现行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方案。

关键词:中职教学; 电工电子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电气化和自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对电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熟练的电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掌握一定的电气专业知识。本文针对如何提高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电工电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职电工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灵活的教授方法,仍然是遵循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加之教材本身过于理论化,内容枯燥,大大降低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第二,中职学生的基础普遍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而且学生之间实际能力差异较大,这种现象随着国内大中院校的不断扩招益发明显,同时中职学校师资力量的匮乏也成为限制教学效率提高的瓶颈;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而中职教学的教材内容却相对落后,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另外大多数学校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实验性器材,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二、提高中职教学效果的对策

1.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第一,中职学校要最大限度的吸纳高等院校毕业生或者拥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技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中职教师自身平时也要多学习,要多了解新技术,不能固步自封。俗语说“学生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第三,加强学校与社会各行业的人才交流,一方面我们的教师要经常到企业一线,要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来充实专业理论知识,要多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设施,熟练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帮助企业解决理论上的难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作实践课程导师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样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贴近社会的知识。

2.丰富教师的授课方式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广泛,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课程,学习起来既枯燥无味又难以掌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将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利用播放动画、图像等方式,将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内容形象化描述、生动化讲解,把电路和电器的工作原理用多媒体形式播放,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实践课程教学中,往往是学生依照教师的教学步骤,把实验过程重新演示出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并不能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实践内容改编成设计型题目,教师预先讲述理论知识,由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主动探索实验的过程,如设计简单的照明电路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学生在设计中得到乐趣和更加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3.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中职电工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对提高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以及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中职学校要重视电工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 要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兴趣,因材施教;同时学校要在加强安全操作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实验室资源,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样不仅能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的效果,还能让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发掘自己的潜力;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熟悉电工电子产品的工作流程,掌握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情况,对自己以后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学校也可以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案、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同时,作为企业可以预留一部分理论、技能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才,这样既能够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解决企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还能减轻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总之,中职技术院校电工电子专业的教育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首要目标,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人才。

上一篇:会计学专业下一篇:交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