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范文

2023-11-03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1篇

目前对抑制剂的相关研究大多偏重于室内静态评价[2,3,4,5,6,7,8,9,10], 却忽略了实际工况下, 压力、温度、组分和流型的不断变化对沥青质沉积抑制剂性能的影响, 应进一步对抑制剂的性能进行实际工况下的动态评价。因此本文针对Y油田F油藏、井下条件和原油沥青质特性, 在现场应用中, 提出以单井生产制度为先决条件, 来动态评价沥青质沉积抑制剂性能的方法。

1 抑制剂现场动态评价

1.1 动态评价方法

Y油田F层生产井油管下深4500米左右, 在井下油管串3800米处安装了化学药剂注入阀并下入化学药剂注入管线。

对于有沥青沉积的油井, 在相同的生产参数下来取未注入抑制剂和注入抑制剂的井口油样, 用IP-143标准方法[12]测定油样中沥青质的含量 (未在井筒中析出的沥青质) 。基于此测定结果, 可以通过井口原油中沥青质的质量相对于井底PVT油样中沥青质质量的变化, 来动态评估在此生产参数下沥青质沉积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用抑制率来表征抑制效果, 抑制率= (井底PVT油样中含有的沥青质质量-加入抑制剂的井口油样中含有的沥青质质量) / (井底PVT油样中含有的沥青质质量-未加入抑制剂的井口油样中含有的沥青质质量) , 即R (%) =[ (APVT-AXppm) / (APVT-A0) ]*100%。其中, A0和AXppm为未注入抑制剂井口油样和注入Xppm抑制剂后井口油样中的沥青质质量, APVT为井底PVT油样中沥青质质量。

1.2 抑制剂现场动态评价

选取沥青析出较严重的自喷井F02, 在油嘴尺寸为12/64, 24/64, 36/64和48/64 inch下, 油井的生产参数如表2-1。

从表2-1可知, 随着油嘴开度的增大, 井口流压变小, 井口流体温度升高, 井口原油流量增大。为了评价不同井筒工况, 不同抑制剂浓度与抑制率之间的关系, 在同一油嘴尺寸下, 分别以100ppm、150ppm、200ppm和300ppm的浓度向井下注入抑制剂, 每个浓度的抑制剂注入时间为1天, 1天后在井口进行取样。假设沥青质未在油藏中析出, 不同油嘴下井底PVT油样中沥青质含量不变, 即APVT不变。按照2.1介绍的评价方法, 得出在不同浓度的抑制剂下油井工况和抑制率之间的关系, 如图2-1。

随着油嘴开度的变化, 沿井筒分布的温度、压力、组分和流型的综合工况也在变化着, 相同浓度抑制剂对沥青质析出的抑制率走低。这说明在现场实际应用中, 井筒工况的动态变化对抑制剂的抑制效率有很大影响, 抑制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率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另外, 在同一油嘴开度下即相同工况下, 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 抑制率有所增加, 在某一抑制剂浓度下抑制率增加不明显。这说明在特定工况下, 有个最经济的抑制剂浓度。

2 结语

(1) 提出了一种动态评价沥青质沉积抑制剂性能的方法, 研究表明现场工况对沥青质抑制剂的抑制效果影响很大。在同一工况下, 沥青质沉积抑制率随抑制剂的浓度增大而增大, 然后趋于平缓。

(2) 根据本文方法, 可以优选不同生产参数的单井的沥青质沉积抑制剂的注入速率, 为后续生产井沥青质沉积抑制剂注入速率的优选提供了技术依据。

摘要:为解决伊朗Y油田轻油开采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堵塞油管的难题, 对沥青质沉积抑制剂的室内优选和现场动态评价进行了研究。在现场动态评价中, 考虑到井筒中温度、压力、油气体系组分和流型等的不断变化会对沥青质沉积抑制剂性能产生影响, 提出了动态评价沥青质沉积抑制剂性能的方法, 探讨了单井生产制度、沥青沉积抑制剂浓度与抑制率的关系, 为后续生产井的沥青质抑制剂注入速率的优选提出了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沥青质,轻质原油,沉积抑制剂,动态评价

参考文献

[1] 何汉平, 侯立中, 王长林, 等.伊朗Y油田基于流动保障的完井设计[J].石油钻探技术, 2010, 38 (5) :111-114.He Hanping, Hou Lizhong, Wang Changlin, et al.The reasons and preventions of jamming during coring operation[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 2010, 38 (5) :111-114.

[2] 周迎梅, 王继乾, 张龙力, 等.沥青质分散剂对沥青质的稳定及缔合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 2008, 36 (1) :65-69.Zhou Yingmei, Wang Jiqian, Zhang Longli, et al.The influence of asphaltene dispersant to stability and association of asphaltene[J].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2008, 36 (1) :65-69.

[3] 赵凤兰, 鄢捷年.沥青质沉积抑制剂和清除剂研究[J].油田化学, 2004, 21 (4) :310-312.Zhao Fenglan, Yan Jienian.A Study on Inhibitors and Removers for Asphaltene Deposits from Heavy Crude Oils[J].Oilfield Chemistry, 2004, 21 (4) :310-312.

[4] 简洁, 佘跃惠, 何延龙, 等.高效沥青质沉积抑制剂的筛选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 33 (12) :144-147.Jian Jie, She Yuehui, He Yanlong, et al.On Evaluating Effective Inhibitor for Asphaltene Deposition[J].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2011, 33 (12) :144-147.

[5] 赵凤兰, 鄢捷年。原油沥青质的沉积条件及其控制[J].石油大学学报, 2005, 29 (4) :56-591.Zheng Fenglan, Yan Jienian.Precipitation condition of crude asphaltene and its controlling[J].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2005, 29 (4) :56-591.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2篇

三聚甲醛中的杂质含量过高, 会影响聚甲醛的聚合反应, 导致聚甲醛热稳定性变差。聚甲醛的聚合反应机理是阳离子开环聚合, 引发剂一般为酸性化合物, 三聚甲醛中的少量杂质甲酸, 对聚合反应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但如果含量过高, 甲酸会很快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生成较多的小分子聚合物, 降低平均分子量, 影响聚甲醛品质。因此, 需要定量加入甲酸抑制剂, 控制三聚中的甲酸含量, 抑制剂三乙胺的添加量要适量, 以免三聚甲醛中的三乙胺含量过高, 对聚合反应产生不利影响。

1 试验部分

定义:胺值是指每克胺类固化剂中和所需的酸, 以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之值。

1.1 方法一:高氯酸无水滴定法测定总胺含量

1.1.2仪器

梅特勒T70自动电位滴定仪, 分析天平

1.1.3试剂

溶剂:冰乙酸:纯苯= 2:1

高氯酸标准溶液:0.01mol/L

1.1.4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 配制:称取70%高氯酸溶液0.7175 克, 溶于500 m L冰乙酸 (分析纯) 中, 量取醋酸酐 (分析纯) 7.5m L, 分数次加入, 使醋酸酐与高氯酸中含的水分反应, 转变为醋酸, 摇动至混合均匀, 放置过夜。

(2) 标定:将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于105~ll O℃烘至恒重, 称取0.05g, 称量准确至0.1mg, 置于干燥的锥形瓶中, 加入50m L冰乙酸, 温热溶解, 用配制好的高氯酸标准溶液电位滴定至终点。

1.1.5 计算

高氯酸标准溶液浓度:c (HCl04) = (m×1000) / (V×204.2)

式中:c (HCl04) --高氯酸标准溶液的浓度, mol/L;

m--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 g;

V--消耗的高氯酸标准溶液体积, m L;

204.2--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摩尔质量, 单位为克每摩尔 (g/mol) 。

注意:本标准溶液使用前标定。标定高氯酸标准溶液时的温度应与使用该标准溶液滴定时的温度相同。

1.1.6 样品测试

精确称取适量的三聚甲醛样品, 置于干燥的滴定杯中, 加入25m L冰乙酸:纯苯溶剂溶解样品, 必要时可在沸水浴中加热溶解, 冷却到室温, 用的高氯酸标准溶液电位滴定至终点。。

1.1.7分析结果的计算:

以氢氧化钾计的总胺值 (w) , 以mg/g表示,

w= (CV×56.1) /m

式中:C--高氯酸标准溶液的浓度, mol/L;

V--消耗的高氯酸标准溶液体积, m L:

m--样品的质量, g;

56.1--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 单位为克每摩尔 (g/mol) 。

1.2 方法二:盐酸滴定法测胺值

1.2.1 实验原理:以无水乙醇作溶剂, 用盐酸乙醇标准溶液滴定样品中的总胺。RNH2+HCl→RNH3+Cl-R2NH+HCl→R2NH2+Cl-R3N+HCl→R3NH+Cl-

1.2.2 仪器:自动电位滴定仪, 分析天平

1.2.3试剂溶液:

盐酸乙醇标准溶液:C (HCl) =0.1mol/L

1.2.4 实验过程:

准确称取适量样品, 置于三角烧瓶中, 加40ml无水乙醇, 待样品完全溶解后, 用0.1mol/L盐酸-乙醇标准溶液电位滴定至终点。

1.2.5 计算:w = ( CV×56.1) /m

2 讨论

对于胺含量很小的样品, 用盐酸乙醇溶液滴定时, 等当点突跃不明显, 滴定误差较大。采用高氯酸-乙酸滴定法则可获得更精确的结果。应用高氯酸非水滴定分析中应注意, 试样溶液中不可含水, 以免终点判断困难, 并使结果偏低。冰乙酸体积随温度变化显著, 最好在恒温室内操作, 若标定和分析不在同一温度, 则胺值须乘以校正系数 (Ft) :温度每上升1℃, 乘 (1.000-0.001) , 温度每下降l℃, 乘 (1.000+0.001) 。

采用自动电位滴定仪, 等当点突跃来判断滴定终点, 解决了由于三聚甲醛中抑制剂三乙胺含量很小, 标准溶液消耗体积少, 传统的人工滴定根据甲基紫指示剂颜色变化难以判断终点的问题, 具有测试准确、方便、快速等特点。

摘要:三聚甲醛中的杂质甲酸, 对聚甲醛聚合反应影响较大, 需定量加入甲酸抑制剂, 控制三聚中的甲酸含量, 准确快速的完成甲酸抑制剂含量测定, 对三聚甲醛产品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关键词:三聚甲醛,甲酸抑制剂,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氯酸非水滴定法测定聚酰胺树脂的胺值, 化学世界, 1985年第05期.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8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 每组20例, 其中, A组: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8例, 年龄31.8~57.5岁;B组: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40.2~60.7岁;C组: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8例, 年龄39.8~60.0岁;D组: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8例, 年龄40.1~61.3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并经过胃镜检查, 发现镜下有活动性出血, 而且大便潜血试验结果阳性, 所有患者确诊为消化道溃疡出血。在年龄和性别构成方面, 4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治疗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8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4组 (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奥美拉唑0、40、80、120mg, 分别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 , 每组20例。 (2) 失血程度及疗效判定标准: (1) 失血程度:根据出血量不同, 失血程度分为:中轻度出血 (表现为黑便) 中度以上出血 (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 (2)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以消化道溃疡出血停止为标准。临床疗效标准:显效 (药物治疗3d, 没有出现活动性出血, 各种指标达到出血停止标准) ;有效 (药物治疗5d, 没有出现活动性出血, 各种指标达到出血停止标准) ;无效 (药物治疗超过5d, 仍有活动性出血)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注:*P与对照组相比, 奥美拉唑组治疗效果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与低剂量组相比,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4 统计学方法

所用实验数据,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疗效比较:结果显示, 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5.00%、80.00%、90.00%和95.00%。与对照组相比, 奥美拉唑组治疗效果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低剂量组相比,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 见表1。 (2) 不良反应:经过相应的药物治疗, 4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表1) 。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由于胃粘膜的攻击和防御因子失衡所导致, 而胃酸是最重要的致病因子[1]。奥美拉唑作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 高选择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的作用, 从而产生强大的抑酸效果, 但是当H+-K+-ATP酶被抑制时, 作用于壁细胞受体的活性物质, 就不能再发挥抑酸的功效了[2]。质子泵抑制剂, 强烈抑制胃酸分泌, 使胃内pH值明显升高, 从而大大降低胃蛋白酶活性, 甚至失活, 防止粘膜出血灶形成的血凝块被消化;与此同时, 胃内pH值升高, 激活凝血机制, 促进止血。另外, 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后的负反馈作用, 使G细胞释放大量的胃泌素, 加速溃疡面的愈合。

本研究中, 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5.00%、80.00%、90.00%和95.00%。与对照组相比, 奥美拉唑组治疗效果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低剂量组相比,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对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8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4组 (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分别给予奥美拉唑0、40、80、120mg, 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 , 每组20例。结果 结果显示, 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5.00%、80.00%、90.00%和95.00%。与对照组相比, 奥美拉唑组治疗效果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低剂量组相比,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相应的药物治疗, 4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中剂量组:80mg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 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点滴, 治疗效果最好。

关键词:不同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消化性溃疡出血

参考文献

[1] 张珏.不同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8) :44~45.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5 年1 月—2015 年12 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抽取100 例患者进行试验研究。 全部患者经诊断均符合2 型糖尿病新诊断标准。 病例排除标准: (1) 肝肾功能不全者; (2) 酮症酸中毒者; (3) 严重内分泌疾病者; (4) 严重心血管病或感染所致血糖升高者。 随机将筛选合格病例均分成两组, 每组各50 例患者。 实验组:男22 例, 女28 例; 患者年龄30~60 岁, 平均年龄 (47.84±2.06) 岁;患者病程2~10 年, 平均病程 (6.35±1.13) 年。 对照组:男21 例, 女29 例;患者年龄32~59 岁, 平均年龄 (47.92 ±2.11) 岁; 患者病程1 ~11 年, 平均病程 (6.42 ±1.07) 年。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胰岛素注射治疗, 药剂规格10 m L:400 单位, 每日用药次数及用药量依患者病情、血糖、尿糖而定, 餐前20 min左右皮下注射, 用药初始从小剂量 (2~4 单位) 开始, 后根据血糖检测结果逐渐调整药剂量, 连续治疗1 个月。

实验组胰岛素注射治疗与对照组一致, 在此基础上, 该组患者加用DPP-4 抑制剂, 口服沙格列汀 (安立泽) 或西格列汀 (捷诺维) 。 沙格列汀用药剂量5 mg/次, 西格列汀100 mg/次, 两种用药均1 次/d, 用药不受进餐限制。 每例患者上述两种药物选择1 例服用, 同时胰岛素注射治疗, 用药周期1 个月。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内均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及运动锻炼指导。 治疗前后, 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 (FPG) 、 餐后2h血糖 (2h PG) 、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Hb Alc) 及身体质量指数 (BMI) , 观察患者用药期间内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及胰岛素用量变化情况。

1.3 统计方法

以SPSS 21.0 系统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FPG、2h PG、Hb Alc、BMI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FPG、2h PG、Hb Alc水平均有所下降, 组内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2 h PG水平和Hb Alc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无明显变化,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内胰岛素的用量水平

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平均达标时间为 (10.4±2.7) d, 确定胰岛素达标用量后, 患者治疗周期内均以该用药剂量维持。 实验组胰岛素用量平均达标时间为 (6.7±3.2) d, 与对照组相比达标时间缩短, 且患者胰岛素用量达标后, 治疗周期内的维持剂量逐渐减少。

2.3 两组低血糖发生情况

对照组用药期间内低血糖情况共计出现7 次, 其中3 例为严重低血糖 (血糖<4.3 mmol/L) 。 实验组用药期间内仅1 例患者出现轻微低血糖, 后经进食逐渐缓解。 提示提示DPP-4 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安全可靠, 能有效减少低血糖事件特别是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3 讨论

有糖尿病症状、无热量摄入8 h以上的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随机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高于11.1 mmol/L是现阶段临床判定2 型糖尿病的新型诊断标准。 2 型糖尿病作为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具有进展性特点, 通常随着病程的延长, 患者将会出现胰岛素功能进行性衰竭、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等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 点: (1) 胰岛素抵抗减弱; (2) 胰岛 β 细胞功能恶化; (3) 促泌剂失效。 鉴于此, 长病程糖尿病患者通常多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维持血糖水平DPP-4 又称T细胞表面抗原CD26, 其主要作用为分解蛋白质, 目前临床投入使用的DPP-4 抑制剂类型有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 该次临床选用的安立泽和捷诺维即为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片剂, 这两种抑制剂均能作用于2 型糖尿病, 在患者科学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有效改善血糖控制。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DPP-4 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 患者治疗后2h PG水平和Hb Alc水平较单纯胰岛素治疗改善更为明显,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联合治疗下, 患者胰岛素用量平均达标时间比单纯胰岛素治疗用时更短, 用药期间内患者的胰岛素维持剂量也逐渐减少, 提示DPP-4 抑制剂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高血糖症状, 更能缩短胰岛素维持剂量达标时间, 加速患者血糖水平稳定, 改善患者胰岛素水平, 帮助患者减少胰岛素用量。 此外, 联合治疗下, 50 例患者治疗周期内仅1 例出现轻微低血糖, 与单纯胰岛素治疗出现的4 次中轻度低血糖, 3 次严重低血糖相比, 其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 提示DPP-4 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有效减少低血糖事件特别是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应用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给予新诊断2糖尿病患者DPP-4抑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从2005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抽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入选患者均分成两组, 每组各50例病患。单纯给予对照组患者胰岛素治疗, 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沙格列汀 (安立泽) 。治疗周期内, 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血糖值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身体质量指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的FPG、2h PG、Hb Alc水平经治疗均有所下降, 实验组2h PG水平和Hb Alc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实验组胰岛素用量平均达标时间比对照组更短, , 用药期间内本组患者的胰岛素维持剂量也逐渐减少;3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内4次中轻度低血糖, 3次严重低血糖, 实验组用药期间内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低血糖, 后经进食逐渐缓解。提示DPP-4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有效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 DPP-4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新诊断II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DPP-4抑制剂,新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廖桂华, 王建, 周建国, 等.安立泽联合胰岛素治疗单独胰岛素降糖欠佳的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4) :735-738.

[2] 王凯亮, 孙治平, 韩旸, 等.DPP-4抑制剂治疗新诊断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6) :659-661.

[3] 刘琼, 何翠英, 卫家芬.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5 (7) :856-859.

[4] 宋秀霞, 姜涛, 康慨, 等.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 2014 (2) :215-218, 240.

[5] 宋崟, 任耘.DPP-4抑制剂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天津药学, 2014 (1) :62-64.

[6] 李敏.DPP-4抑制剂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44-48.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5篇

l临床资料

例l:患者男性, 87岁。因头晕20年, 加重1个月于2007年8月24日住入我科。既往患有痛风、脑梗死后遗症、多囊肾史。查体:血压180/90mmHg (1mmHg=0.133Kpa) , 心率80次/min, 律齐, 主动脉第二心音亢进。神经系统检查:左侧肢体肌力3~4级。辅助检查:心电图:左室高电压, 尿常规:蛋白+1, 生化检查:血肌酐175mmol/L、血钾正常, 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3级, 极高危。给予口服盐酸贝那普利10mg, 1次/d, 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1次/d。于2007年9月15日, 患者精神差, 尿量正常, 查体:血压140/70mmHg, 心率55次/min, 心电图示:T波高尖, QT问期延长, QRS波增宽, PR间期延长, 急查血钾7.0mmol/L, 立即停用盐酸贝那普利, 给予纠正高血钾治疗。于3d后血钾4.8mmol/L, 心率70次/min, 复查心电图正常。

例2:患者女, 86岁, 因眩晕30年, 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10年。查血压180/85mmHg, 心率78次/min。尿常规:蛋白+2;生化检查:血钾4.0mmol/L, 血肌酐175mmol/L。予培哚普利4mg, 1次/d, 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 1次/d口服。3周后血压降至140/70mmHg。2个月后, 出现心悸, 心率降至52次/min, 心电图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T波高尖, QT间期延长, QRS波增宽, PR问期延长, 查血钾6.7mmol/L, 停用培哚普利, 给予纠正高血钾治疗, 1周后血钾4.5mmol/L, 心电图恢复正常。

例3:患者男性, 81岁, 因阵发性胸闷、胸痛10年, 复发1d入院。既往患痛风15年, 有高血压史10年,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3年, 支架植入术后。查血压155/70mmHg, 心率68次/min, 律齐。心电图:窦性心律, 电轴无偏移, V3-6ST下移0.1mmv, Ⅱ导联可见异常Q波。尿常规:蛋白+1, 颗粒管型1-2/Hp;生化检查:血钾4.0mmol/L, 血肌酐170mmol/L。双肾B超:可见双肾多发性囊肿。治疗:予培哚普利4mg, 1次/d, 酒石酸美托洛尔12.5mg, 2次/d口服。4周后胸闷痛减轻, 血压降至130/60mmHg, 心率降至56次/min, 心电图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T波高尖, QT间期延长, QRS波增宽, PR问期延长, 查血钾7.0mmol/L, 停用培哚普利, 给予纠正高血钾治疗, 1周后血钾5.0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 (61次/min) , V2-6ST下移0.05mmV。

2讨论

上3例典型病案为老年高血压病, 分别并发有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 既往均有肾功能轻度异常, 但血肌酐均<265μmol/L (3mg/dL) [2], 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 未用补钾及其他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考虑高钾血症与该类药物有关。肾素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L) , 可降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减低心脏前后负荷, ACEI使醛固酮分泌减少, 肾排钾减少, 血钾升高, 在肾功能不全时易引起高血钾。根据2006年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服用ACEI期间应密切监测Scr及血钾变化。用药头2个月, 宜每1~2周检测1次;若无异常变化, 以后可酌情延长监测时间”[1]。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有肾功能异常, 即使是血肌酐稍高于正常范围, 也需小心谨慎, 至少每月需监测血钾浓度及心电图等。为防止血钾升高不能同时用保钾利尿剂, 也不宜常规补钾, 以免发生意外。

摘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有轻度肾功能不全, 有10例患者发生高血钾症的副作用。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老年高血压,高血钾症

参考文献

[1]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2008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华肾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别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专家协会组[J].中华肾脏病学杂志, 2006, 22 (1) :57~58.

上一篇:化学发光免疫下一篇: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