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学论文范文

2023-03-15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患矛盾;沟通

美國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医疗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文精神的体现。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目前我国的医学临床工作中医患矛盾突出,原因很多,其中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缺乏也是医患矛盾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他们扎实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也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医生培养成为医术精湛而且有仁爱之心、服务之心及社会责任感医德高尚的医生。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医患之间失去基本的信任,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原因很多,其中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当、医疗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也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患者或者家属从网络上得到的医学信息比较片面和狭隘;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加之一些舆论、媒体的非专业的、非真实的、缺乏客观性的,有偏差的报道等,也有社会道德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医院自身为了创收开大处方,做一些不该做的检查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医患沟通的难度,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暴力伤医案时有发生而且屡禁不止。再加之很多医生在学校期间因为专业课程任务重,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对于人文课程关注不够,有些医学院校开设的与人文关怀课程相对较少,就使得医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与患者沟通足够的能力,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出现医患矛盾时有些医生不能很好的面对矛盾进而化解矛盾,反而是激化矛盾等。医学教育能做的就是在医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愫,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学生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医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医患矛盾有利于患者的疾病的康复;同时也能保证给医护人员一个良好的行医环境。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国家医药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起源于人类关怀的需要,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对人的服务的科学,而人都是社会性的人。医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纯粹的生物科学,而是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科学。医学与人文科学联系极其密切,医疗的根本任务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从患者身上谋利,“医术,仁术也”。与其他学科的就业者相比,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服务中将面对一个个具体的病人,而病人是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患者不但在躯体上有病痛而且很多躯体上有疾病的人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所谓身心疾病就是此类。还有一部分心理上存在严重缺陷的人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竞争中也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疾病即所谓心身疾病。医学的服务对象是有灵感有思想的人,因此对人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应该始终植根于每一个医学生的心灵深处,由此而衍生出仁爱之心、同情之心,悲悯之心,服务之心及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医生从事临床工作最重要的人文情怀。同时每一个医学生都应该知道医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任何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让人长生不老。但是面对每一个病痛中的患者我们都要竭尽全力为对他们服务。记得上学时老师曾经告诉我们美国特鲁多博士的那则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翻译成中文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这里面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它不仅涉及对“生物学的人”的生命健康维护,更要关注“社会性的人”在心理、文化、信仰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培养和提高相关人文教育的教师及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师素质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首先任何一个教师自身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界不应该提倡教师成为只知道为自身晋级晋升所谓个人发展而工作的精致的利己者,教师应该有自身的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在教学中体现自身良好的修养和教学素质。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派送教师外出进修,更要请一些在人文素质的教育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走进学校的课堂为教师们进行讲座、座谈、讨论,拓展教师人文素质的知识面并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除了讲座和出外学习,学校应该定期为教师制定一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所必读的书目,并且定期召开读书会让教师在读书会上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分享各自的读书经验,也交流如何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在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中提高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文课程的教师或者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的进行一些读书交流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看课外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打下较厚的人文素养,教师和学生之间定期的读书活动又可以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坦诚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一个非常好途径。

(二)加强以医德教育为中心的人文课程的构建

医德是医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人文素质,也是衡量医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标准。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医生的职业是非常崇高的,从事这份职业一定要有奉献精神,在医学生的入学之际就要进行医德教育,要向入校新生讲述生动的医学先贤的奉献医学的事例,传递医学先行者们无怨无悔的奉献医学的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起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必要性教育,使医学生明了在医学院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政治思想课的教育,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医德教育;构建以高校“两课”为核心的,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具有人文关怀医德高尚的医术精湛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医生。

(三)关注医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医学生自身的健全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有能力接受更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处于健康状态,人格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个体的人格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也就是说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医学是一个对个体的道德、心理人文素质都具有极高要求的学科,我们培养的医务工作者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关怀的具有崇高医德的人,医学生在校期间健康人格培养不仅是医学从业者人文素质培养,更是为以后漫长的从医生涯医生职业自身的需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过多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的医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医学生课业重,压力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之近年来学生手机成瘾,网络成瘾,更使某些学生沉溺其中,无心学习。学校对于这些现象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要重视开展医学院校的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课程,公选课,定期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讲座,同时制定明确的课堂制度,使医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发展,而不是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总之,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教育,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医学生人文教育,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善医学生人格,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是未来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文教育模式,对医学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都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不仅关系着十三亿人看病救治的需要,更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医学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

[2]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

[3]邱秀華,杨棉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医学人文教育承载着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对患者实施生命关怀意识的任务。目前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中仍是较大的短板,文章通过分析当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如下对策,指出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都是医学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 要通过对两者的融通与共建, 来实现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科学精神

高等医科院校作为培育祖国卫生事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兼具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医生,是其义不容辞的使命与刻不容缓的任务。

1 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作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式——人文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其实质是对于人性的教育。而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将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主要包括:尊重、热爱和敬畏生命[1]。医学人文教育在于促使医学生形成在观念、精神与哲学的层面上的科学与人文相互融通的认知方式与知识结构。

2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传统教育模式重理轻文,文理分化现象严重

人们对待教育,希望它能密切地与今后的生活和职业挂钩,而常常忽略其在促进人的精神和人格发展中的价值[2]。“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在理科生占多数的医疗卫生行业中尤为明显,“技术至上”则是很明显的体现,对医学生的实验与临床操作能力的高度重视,和对其知识储备和执业能力中的人文价值的忽视,导致一些必备的人文知识与技能在医学生严重可有可无。进入职业角色后,在问诊过程中将缺乏良好的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在治疗中对患者及其家属缺乏人文关怀。更为严重的是,原本就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双方一旦缺乏有效沟通,便会产生信任危机,医患冲突将是必然结果。

2.2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边缘化,医疗机构人文建设形式化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仍设置为选修课。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8%,而在国外医学院校课程中该比例达20% ~ 25%,以美国和德国为首,英国、日本约为10% ~ 15%。而在医疗机构中亦是如此,一些医院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在许多时候是为了应付检查和收集宣传素材,相关的科室也形同虚设。

3 医学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路径

3.1 打造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克服唯医学科学主义

医学人文主义与医学科学主义的对立根源是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一方面造就了当代文明,另一方面带来了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和萎缩。正是在对医学科学技术及其功能的追崇中产生了对医学科学精神的种种片面理解。第一,医学技术绝对化。医学科学技术者以实验证实原则将医学科学和非医学科学区分开来,认为医学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靠技术来解决才是王道,技术本身导致的所有问题也同样只能靠技术解决,技术本身导致的问题,也必须通过更新的技术来处理。强调科学高于一切、尊重科学,这本无可厚非。但把科学提高到至高无上,甚至惟一的地步,把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绝对对立起来,以科学精神否定人文精神,这就是极端了。第二,医学“功利性”明显。医学科学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更多价值,如伦理和道德价值、人道价值等。因此,片面强调医学科学的工具价值是片面的,如基因编辑婴儿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就会产生许多新的社会伦理问题。

打造现代医学科学精神,需要一种现代的、全新的医学精神, 要把医学科学精神看作人类精神的内容之一。第一,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看,医学科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医学实践是患者将生命和健康相托的事业。因此, 医学科学不能有半点虚伪。第二,就其目的性和本性而言,医学科学的本质特征是探索人类健康,它的焦点始终指向不知与知、似知与实知、略知与详知、假知与真知的边界,医学家永远带着科学问题,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并为人类健康创造新技术。第三,就其功能而言,医学科学又是一种发展和实证的科学,它要借助实验的、实践的、逻辑的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医学知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合理性。科学精神永远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追求,是合规律性与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3.2 打造现代医学人文精神,克服医学人文精神的片面性

随着人类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演化,人的理性方面主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發明相关,这在医学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崇尚理性成为长期以来作为主导性和统摄性哲学思潮而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正是对理性的这种过分崇拜和理性主义的过度张扬,给人性结构造成严重失衡,从而引出广泛而又深刻的个性问题,如医闹事件频发等。

当代的医学人文精神,应从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提倡对人的理解和关心,医院将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保护患者个人权益和以人为中心的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共生,尊重人的生命完整性。

3.3 探索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大道通途

医学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强调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就是强化人类医学对于真善美及其和谐性的自觉追求。单纯的科学精神还不能完美地指导科学活动到达理想的境界,它必须同人文精神相融合。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医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动力之源。

在医学的发展中,我们要自觉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非人化的分解是高科技的一个痼疾。因此,要克服医学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促进科技的人性化,使医学变得有温度。这就要求大力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同时,当代医学人文精神也离不开医学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医学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才能更理性、更精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医学实践,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杜治政. 论新的医学人文观[J]. 医学与哲学,2008,29( 7) : 9.

[2]陈建华.“文理分科”: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扭曲[J].南京社会科学,2009 ( 4) : 97 - 101.

课题:2018年西安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作者简介:王碧轩(1992-),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与哲学。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加强口腔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需要,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渗透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使其真正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口腔仿真模式;“职业角色”;医学生;人文素质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口腔仿真教学模式中‘职业角色’扮演的实践研究”(wjlx20152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屈文艳(1979—),女,新乡卫生学校教师,讲师,学士学位。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口腔仿真教学模式,并让学生进行“职业角色”扮演。在此模式中,学生在仿真的情境和角色中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正确的诊断和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法。与此同时,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质,亟须加强培养。

一、何谓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命、健康、尊严、自由的尊重以及对完美德性、精神生活、人生美好意义的追求[1]。医学的本质是一门“人”学,各种医学发明和诊疗方法都只是手段,它们最终的目的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服务的。正如古希腊圣贤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的:“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而要实现医学人性化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医学生即未来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

二、培养口腔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1)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这一模式既强调了医学必须重视心理、社会等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同时也暗含病人更需要既懂病、又懂人的具有更高人文素质的医生。

(2)成为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

在口腔仿真教学模式“职业角色”扮演中,也会经常出现学生与患者交流不畅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人,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以及愈后等方面。

三、影响口腔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

(1)对口腔专业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当整个社会对今日医生的形象有诸多不满时,也许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医学教育[2]。目前口腔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卫生法规”等人文课程,但学时偏少,且由于教这些科目的教师大多缺乏口腔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上课时一味地讲理论。

(2)口腔专业人文师资力量薄弱。

口腔人文教育包括口腔和人文学科两个领域,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求教师懂口腔又懂人文,而且还要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四、对策

(1)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患者图姆斯曾经为现代医学开出了药方:一是医学教育中重视医学与文学的沟通,鼓励医学生去阅读叙述疾患过程与体验的文学作品,以多重身份去品味、体悟、理解各种非科学的疾患倾诉,二是亲身去体验疾病。当然,作为医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疾病都体验一遍,但为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体验病人的处境,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与反思来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功能。

在仿真教学模式“职业角色”扮演中,要求学生做到当患者进入诊室时,要态度和蔼地接诊患者;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语气温和并能耐心地听患者叙述病情;在进行口腔检查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给患者增加痛苦,并详细地向患者讲解病情;在治疗前,把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告知患者并把治疗方案与患者沟通;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当治疗结束后,要详细地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当患者离开诊室时,要主动起身和患者告别。通过在仿真教学模式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学到相关人文知识。

学校通过口腔仿真教学模式“职业角色”扮演,加强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使其知道人文精神是医学专业技能的灵魂,医学专业技能是实现人文精神的手段。

参考文献:

陈晓阳,王云岭,曹永福人文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讴 歌协和医事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和2006版两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人文地理学》新、旧版本的四大区别以及新版《人文地理学》的四大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材评析;教学改革

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中,人文地理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地理科学类专门人才意义重大。近十几年来。为了不断完善和规范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教育部先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教材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2000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我国第一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人文地理学》(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编著),标志着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是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尽管该教材并非尽善尽美,但对完善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材体系和规范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后的几年中,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均选用该教材作为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且在全国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均以该教材作为首选参考教材。2006年5月,由同一课题组完成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发行,使人文地理学教材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因材施教,本文将在分析新、旧教材的差别和新教材基本特色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供广大高校同仁指正。

一、高教版《人文地理学》新、旧版本的四大区别

与第一版相比,新版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做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章节减少,篇幅增大,内容上有较大幅度的充实。《人文地理学》第一版共设14章49节,第二版调整为13章48节,篇幅则由原来的41万字增至49万字,表明第二版在内容上有较大幅度的充实。

2 部分章节合并,体系更加科学。第一版中将原本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内容分列为三章,即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第四章(人口与发展)和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在新版中将其合并为一章,使内容体系更加科学。

3 新增“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一章,彰显了高校教材的基本要求。高校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平台,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旧教材中仅在第一章绪论中简单介绍了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论,而对具体的研究方法则没有涉及,显得笼统和肤浅。新版中增设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并分别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既系统又科学,弥补了第一版教材的不足。

4 在每一章最后增加了“思考题”,既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基本规范,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新教材共精心设计了62个参考题,每章参考题数量最少的有3个,最多的为10个,绝大多数每章为4~6个不等。参考题不仅对学生了解重点难点内容起到了引导作用,而且通过作业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新版《人文地理学》教材的基本特色

新版《人文地理学》教材,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以文化为主线阐述不同人文事象的时空特点是新教材的一大基本特色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文事象归根结底是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它是在人类长期以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此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和某一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不同文化的时空分布特点。研究和探讨文化的时空分布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始终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为体现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的内在联系,新教材在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中,系统阐述了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人地关系论以及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等内容,不仅强调了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的密切联系,而且为教材中其他各章部门人文地理学内容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其他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阐述中,也始终以文化的产生和扩散为主导,以历史脉络为纽带,将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信息和繁杂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给读者以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联想。而以往的教材则按人文地理要素分别论述,各要素自成一体,缺少前后关联和历史脉络,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充分体现人文地理学的文化主线,从而与新教材形成明显差别。

2 进一步强化了《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自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奠定了近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基础以后,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已形成了由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邮电通讯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消费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地理学、乡村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包括文化景观学、文化生态学、语言及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诸多部门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科学体系。

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人口是各种文化事象产生与发展的主体,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的增长、分布与迁移直接影响着人类文化的产生、分布与扩散;经济活动是人类为维持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是人们利用劳动工具和劳动技能对地理环境改造、利用的过程,不同的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不同的文化,如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信息文化等;政治、军事活动是国家诞生以来为治国安邦、巩固边防和拓展疆域所进行的必要活动,这些活动均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事象理所当然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等目的外出游览和观光,尽管旅游自古以来便有之,但旅游作为一种大规模的产业活动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创造了不同的旅游景观,且有着不同的旅游取向,这种旅游资源和旅游客流在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构成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人类的行为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城、乡居民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居民的行为也有很大不同,生活在岛屿和大陆上的居民的行为举止更是有着明显的差别,从而酿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此外,历史、社会等很多因素均对各种人文要素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各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构筑了人文地理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作为一部综述和概论性质的《人文地理学》,新教材比较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3 突出了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基本特点

各种人文事象在地域上错综复杂的时空组合,除了与

诸多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外,其最重要的一点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即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被称为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制约各种人文事象时空分布与组合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则构成不同的人文景观。因此,只有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才能正确理解不同人文事象地域分布特点的内涵,也只有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才能科学预测各种人文事象未来地域组合的基本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先后爆发了第二、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及目前正在经历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使人类文化获得了空间的发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作为人文地理学的诸教材的名称,有的称之为“文化地理学”,有的称之为“文化景观学”,还有的在人文地理学主标题下辅以“人、文化、地”的副标题,充分体现了现代人文地理学突出人地关系、强调文化基础的基本特点。新版《人文地理学》教材的出版,更加突出了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基本特点。

4 注重了对学生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培养,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现代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有人称之为“环球村落”或“地球村”,世界各国由于面临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使人们原来持有的以国家为基础的“狭域”观念发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强烈的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便成为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基本前提。新版《人文地理学》教材较好地把握了这一基本宗旨。分别在农业、工业、旅游、政治地理各章中新增了“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世界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理”和“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这些内容的增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意义重大。

此外,新教材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在教材的最后一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中,著者将现实问题分三个专题进行了阐述:一是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资源问题(包括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资源破坏,矿产资源枯竭)、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体防染、生态恶化)、社会问题(南北差距、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等)的分析,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二是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冷战结束后,一个全新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在形成之中,新教材在对世纪之交政治地理新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以及合与分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等内容,对于读者深刻理解世纪之交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三是全球化与本土化。教材中从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及内涵分析入手,系統介绍了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以及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

三、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开设本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初步掌握和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体系及研究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学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学员进一步学习部门人文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打好基础。因此,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部门人文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针对新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培养合格地理专业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讲授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叙述和描绘教材内容的方式。长期以来,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使学员基本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夸夸其谈、学生云幛雾罩,难以启迪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每逢考试前,学员便死记硬背,试卷答案也多为教条式和“八股文式”,若遇发挥性题型,学员则“老虎吃天,无法下手”,充分暴露了单纯讲授法的弊端。为此,近年来我在讲授人文地理学课程时,变过去的单纯讲授为讲授法与谈话法、课堂讨论法、指导学生读书法以及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人文地理学的传统教学手段往往是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和若干张专业地图,这种手段难以直观显示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文景观,无法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手段相继被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也为人文地理学教学提供了极大方便,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使用电视机、影碟机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不同类型的人文景观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促进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宗教文化景观时,可将世界三大宗教和主要民族性宗教的教学片或通过电视录制剪辑的录像带在课堂上放映,并预先设置问题,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不同宗教景观的风格及地域分布特点:在讲授政治军事地理时,通过放映中东、朝鲜半岛、中印战争、中苏战争等音像教材,不仅可使学员直观感受交战区域的政治军事地理形势,而且使学员深入了解导致战争的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同地理学的其他分支一样,人文地理学同样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过去由于只重理论教学与课堂教学,忽视实地考察与教学实习,使人文地理学的教与学均局限于理论层面,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目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实地考察或教学实习是人文地理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员到课外、校外的城市、工厂、农村、宗教圣地等实地考察各种人文事象和人文景观,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地考察可分为预备性考察和教学性考察。预备性考察又称预察,一般由教师对初步选定的人文事象和人文景观进行考察,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一系列景观点,并制订科学的考察路线,为教学性考察做好准备。教学性考察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每个考察点教师要先进行简要讲解,阐明考察主体,然后由学员进行认真观察,从中领悟其内涵。野外考察结束后,指导学员进行教学实习总结,从而完成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是学好人文地理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 教材内容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

我国高校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从组织编写到出版发行少则3年,多则5年,而人文地理学与现实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人口地理、政治地理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依靠教材,势必造成所讲内容与现实问题相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处理教材时,在坚持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新的研究成果和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时效性强的资料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并将教材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有机的结合。

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有两条途径:一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二是通过新闻媒介以及著作、年鉴等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人文地理研究和教学的潮流。使自己始终把握人文地理研究的前沿动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它们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完成人文地理教学的诸多环节。只有认真履行上述环节,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人文地理学教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地理专门人才。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幼儿教师任职要求不断提升,幼儿园监管设施不断完善,社会舆论关注不断加强,但个别幼儿教师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仍屡见弊端,这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思考。追本溯源,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人文素养的高低与其从业后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这给培养幼儿教师的中高职院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升幼师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未来成为高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这是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幼师生人文素养便是其中一条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素养;教育;幼儿教师;工匠精神

近年来,“幼儿教师”“丧失职业道德”的字眼,屡屡出现;打开电脑,相关视频、图片让人惊心。人们想通过各种办法,试图通过途径来避免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伤害。发现,仅依靠政府严管,家长严查,公众谴责,并不能杜绝类似事件。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让幼儿教师敬业、爱业,只有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走心”,提升幼师生的人文素养,将来他们成为幼儿教师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传递正能量,成为具有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中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高职业道德的“人”,从源头提高幼教工作的品质,挽救“幼儿教师”的社会声誉,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多方探究的问题。

提到学校肩负的使命,人们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日常教学。不可否认,学校对课程的选择与安排,教师对教授科目内涵与外延的构建,对中高职幼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隐性德育渠道如得到充分利用,将会提升幼师生人文素养产生滴水穿石的力量。中高职院校是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单位;中高职幼师院校培养的人才——幼儿教师因为要服务于幼教事业,又具有独特性。

针对于此,在中高职幼师院校构建校园文化,应以培养提升幼师生人文素养为前提,以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为目标,具体来说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立足职业需求,彰显幼师特色

首先,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应该充满人文气息。一个充满生态美、自然美的校园,不仅能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也能让他们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品味春花秋月之美,陶冶个人情操和审美情趣,成为一个内外兼美的人。如果一个幼儿教师,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给孩子们描绘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充满希望的;如果一个幼儿教师的眼睛是空洞的,内心是贫瘠的,那么他将会给孩子展现一个灰暗无趣的未来。因此,中职幼师学校的校园应该是充满艺术气息的。

其次,校园环境的布置应该渗透职业气息。长久以来,我们都在校园、班级、楼道里,悬挂或张贴校训、班训、名人名言,来激励学生学习;对希望通过走职业教育的路,来成就人生梦想的幼师生来说,这些似乎遥不可攀,远不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业教师的“工匠精神”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他们的职业理想。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第二届中国质量颁奖大会上,两次提出并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和鼓励广大青年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是无形中对心灵的打磨与锻造。因此,我们的校园布置应该是渗透职业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的。

另外,校园活动的设计安排应该体现职业特色。传统师范院校开展的校园活动,不外乎运动竞技、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而中高职幼师院校如果安排体现职业特色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贴切地感知自己的职业魅力,会更受学生喜爱。比如:童话剧表演,讲故事,手绘故事比赛,简笔画比赛,教具制作大比拼,手机摄影大赛等,做到学与做统一,知与行合一,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让他们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总之,中职幼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集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

二、感受青春律动,注入时尚气息

目前中高职幼师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为中招考试中失利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敏感而脆弱,叛逆而彷徨,想要表现自己的“成人感”与“独立性”,缺乏自律意识。如果固守传统的教育方法,单单靠说教靠“堵”,是无法让幼师生通过在校四年的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基于学习者内在需求的,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才会越高。因此,尝试着把握时代的脉搏,去提升幼师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是对自身形象的关注。中高职幼师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女生,这个时期的女孩子特别爱美,对服饰与妆容具有濃厚的兴趣,学校开展活动课、讲座、比赛等方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样的妆容和衣着才符合幼儿教师身份,并帮助她们探索“私人订制”的职业妆,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是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书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期待的是声、光、影等多种感觉的冲击,对影视作品的关注与接纳远远超过书籍。下课后的走廊上、厕所里、操场上,随处可见抱着手机疯狂追泡沫剧的学生。因晚上带着耳机彻夜追剧致白天上课没精打采的不在少数。针对于此,学校可以开设一个简易的电影院,在周末播放一两部贴近学生生活的优质影片,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学生的欣赏趣味。

明星与网络,也是不能回避的话题。一味批判只能引起学生反感,如果能够找到触发点,发挥明星的正面教育意义,如明星的支教行动、成长中的励志故事、教育孩子的方法等,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布置作业时,让求助网络成为学生的习惯,将发挥网络的正效应。爱情是个敏感话题。在诗社或讲座中谈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承诺,“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决绝,“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渴望,可帮助学生建立超越金钱、权利、地位等世俗的健康的爱情观,提升其幸福感。

三、把握放手尺度,博采众家所长

校内活动因为设计方便、安全快捷、便于监管操控等特点,而为教育管理者所青睐;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所带来的思想冲击与震动,往往能让学生更快成长。因此,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该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一切,或者因为“安全”禁区,因噎废食,把学生囚禁于学校。应该尝试在“引进来”的同时,带学生“走出去”看看。

适当放手,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领略别样风景,学生会收获更多。比如在马路上值勤、去博物馆义务讲解、到景区做志愿者等,学生由被服务者变为服务者,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角色发生了变化,这时“思想就会产生”。比教科书上的说教更具冲击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这些活动中,学生能明白守纪律的重要性;明白耐心与爱心的重要性;懂得工作的艰辛;收获帮助别人的快乐……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时,一定要与相关部门协调好,做好安排布署,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是的,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有内涵的,甚至连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也承担着教育工作,让学生于直接或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引导或熏陶,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构建。也有人说“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欢笑也会有泪水。

作为中高职幼师院校只有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才能培养学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在未來的工作中不随波逐流,坚守校园的一方净土,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4月

[2]周璠.《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11年,2011(No.03)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2年2月, 68.12

[4]聂姣.《在幼师专业语文教学中凸显幼师职业特色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4月,13~14

[5]张永梅.《幼儿文学教学中的职业技能训练——教学用一体化的文学课程设计》[J].社会科学论坛·学界观察,2013年11月,217

(基金项目:1.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改革古典诗文教学提升中职幼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实践”(ZJB14240/2014/4/25)。2. 2017年度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计划《互联网+技术下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研究》(编号ZLC17039))

上一篇:生殖医学论文下一篇:医学影像论文